- 相关推荐
《红军长征》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 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 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 1
一、收获
(一)首先,我发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不到位。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恰当的、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会在上课之前,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使自己更深地去感受教材,增强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2、教学中,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准确。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简洁、精练、并具有科学性的,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用语言传授知识,同时也在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总是埋怨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条理,罗嗦,其实这些缺点有可能就是我在教学中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的,或者是学生发言时,出现这些问题时,我没有及时指导学生。对于一节课当中的教学语言,有些是课前备课时设计好的,有些是上课过程中临时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很短的时间里设计好语言,并准确、精练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大量的相关资料,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加强自身的语言的训练。
3、教学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一些问题,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而是只顾着完成教学内容。在这方面,我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在备课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要准确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明确和掌握教学目标。它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我在平时备课时每课书的教学目标都是照抄教参上的,总觉得教学环节的设计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方向定错了,或者有偏差,都对一节课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我在准备《红军长征》这课的确时候已有所感悟,教学设计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都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课堂上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2、 探究性学习,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
我们老师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学生解决一些问题,近几年,新课程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而且是解决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设计一节有深度的课,就应该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不是那些已经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再通过自主地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设计这2、 探究性学习,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
我们老师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学生解决一些问题,近几年,新课程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而且是解决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设计一节有深度的课,就应该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不是那些已经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再通过自主地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时,要注意几点:问题不要太大,要让学生能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要适合学生的特点,例如:我在《红军长征》一课中就想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长征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如果这样问,学生肯定不知道说什么,因为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太大,也太深,把这个问题处理成“说说长征途中给你留下最深刻的一件事”,使问题具体化了,学生就容易回答了。除了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之外,教学中教师还会提一些小的问题,不管是大的问题,还是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应该有它的价值,都应该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帮助,我在试讲《红军长征》一课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失败了,革命根据地的面积大大减小了,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红军只能怎么样呀?学生回答:“红军只能逃跑。”学生出现这样的认识,这节课就失败了,之所以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回答,就是因为我前面提出的问题,不但没有价值,还出现了相反的作用。通过学习,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是慎重的,有价值的。
3、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要重视教师的讲授。
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很多,但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来学习知识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学到知识,但是这并不等于摈弃了教师的讲授,几千年的传统教学,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的讲授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理解的内容必须由教师来讲,教师的讲授是在教授知识,同时更是给学生作的示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教师讲授的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准确、到位。我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我总是感觉学生的发言不准确、罗嗦,其实这与我上课的表述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我今后应该这方面加强备课,使教师的讲授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
4、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要有实效性。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觉得我们使用最多的还是小组讨论,这个活动设计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学生讨论的实效性就在于学生能否通过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觉得要使学生讨论有实效,就应该让学生讨论时有内容,有依据,然后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课前为学生准备大量的资料,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根据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在《红军长征》这一课中设计的学生活动是让学生观看展板和电脑中的网站,学生根据通过看大量的资料去发现问题、在观看的同时,学生自由讨论分析问题,从而解决了一些问题,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5、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有实效性,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最开始,我在教学中使用课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忽略了课件的更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学习,我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更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利用这些课件,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实效性是最重要的,课件中的每个内容都应该有它的作用,而且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让学生能通过课件中的内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件的重要作用,但是我觉得一节课中,也不能过分依赖课件,不能把课件当作课堂教学的全部,我觉得一节课中应该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课件只是其中的一个。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还有几点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课件当中的内容应该是正确的,其次,如果课件当中的内容效果不是特别好,就不要用。 6、还有一些小的问题:
(1)教学中使用的资料要有实效性,不能把没经过处理的原始资料给学生,因为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 (2)在设计教案时,尽量避免出现很难解决的问题。 (3)在设计教案时,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有取舍,有侧重点。
(4)学生在活动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5) 教学中,要注重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对于学生有价值的发言,教师的评价应该使学生有自豪感。 二、在今后教学工作中的改进办法
1、加强备课,反复推敲教学语言,力求精练、准确、科学。
2、加强对学生的发言的评价,并制作了评价课堂发言的电子表格,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几方面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对每一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精心备课,并把大量的资料制作成网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在网页中设置了课后反思,和反思后修改的教案,还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力求完善教案。重点教学内容可以用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课的意识,而不是做一个社会课的听众,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红军长征》 2
《长征》这首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写的。这是一首七律诗,它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
我首先以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提问式来让学生回忆学习诗歌应掌握哪些知识,为后面的朗读打下基础。
接着,我利用音乐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随着长征歌豪迈的旋律,默读长征诗,初步感知诗意,体会感情。然后,让学生谈谈长征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 具体感知,明诗意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含义。第一、第二句诗是整首诗的总概括,我先引导学生从“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来体会长征中艰难重重,再让他们找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的词语,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还知道了应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诗句。同时,我还引用第二句诗中的“万水千山把学生导入下面的诗句。让学生自己找出“千山和“万水的代表,学生找出“千山的代表是“五岭和“乌蒙,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诗句,再谈谈“五岭和“乌蒙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接着引导学生注意“逶迤、“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的对比,让他们说出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从中体会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五岭和乌蒙的特点,我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五岭和乌蒙山,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地画出来。最后,让学生说出朗读这两句诗时应注意哪些词,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
在教第五、第六句诗时,我让学生用学第三、第四句(《黄河颂》 )诗的方法来学习,先找出重点词,理解重点词,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体会,由于学生知道应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所以也就能体会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最后两句诗是整首诗的总结,我先让学生体会了诗句所表达的感情后,再让他们怀着愉快的心情,面带笑容来朗读。 在引导学生学习整首诗歌的过程中,我用的是讲授与谈话相结合的方法,意在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我就是这样按照“展示目标——整体感知——具体感知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用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的。 xx月xx日上午,我执教的《长征》(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在全乡进行了观摩,一节课下来,感觉很不理想,心里觉得愧对前来听课的老师们。
工作十余年来,《长征》这首诗也曾教过三四次了。记得还是在20xx年,经过认真地分析教材,了解学生,备下了一份自己还较满意的教案。当时虽然条件落后,没有多媒体,只用了一张地图和一录音机,但教学目标落实得很到位,效果非常理想。再到后来的两次,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整个课堂教学也因此显得更有生命的张力。这次的观摩课,对以前的教案设计没做大的调整,只做了简单的变动,课结束,心里觉得很糟糕。于是便深入地进行了反思。
首先,可能是因为自己心里觉得是一节以前讲过的熟课,心想还按照原先预设的教学流程和方法去教授应该没问题,于是对教材对学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导致课堂中一学生提问“岷山在哪里的问题时我有点手忙脚乱,因为我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事前也没有查这方面的资料,只好实话实说,以一句“我们课下再细细查阅一下吧草草地把这个问题收场。一慌神,心里便莫名其妙地浮躁起来了,不由得就影响了后面的教学,从而导致拖堂的现象发生。如果课前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这一教学中的败笔其实是可以避免的。这节课与杨玉民老师课堂的恢弘与大气比,还差得多。
其次,整节课感觉自己的授课语言过多,仍脱离不了教师问学生答的那种较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因而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学理念在变,学生也在变,教师的教也应该顺时而变,该怎样变?《长征》教授过以后,留给我的是深深的思考------教学中的万里长征该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全诗八行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万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毛主席的豪迈和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首诗。因此,上公开课时,我选择了它。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让同学们也喜欢这首气势磅礴的史诗,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刚开始,我想一节课上完全诗,设计了由认识毛泽东开课,引入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再由激情介绍长征、激情范读《长征》入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最后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悟诗的魅力的教学环节。但上课的前一天,我在别人班上试了一下,发现一节课无法上完我设计的内容,无奈之下,我忍痛割爱,删去了前面的激趣环节,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或许因为这个小插曲吧,课堂上,我的激情消失了一大半。回顾这节课,有些许可取之处,也有颇多遗憾。 一、打破常规,直扑重点
《长征》一诗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便统领全诗,赞美了红军的不怕困难。教学时,我没有按照常规,引导学生去逐句理解,而是直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眼“不怕和“难,然后找出从哪些词中读出了长征途中的难,又从哪些词读出了红军的不怕难。这样学生很容易围绕重点静下心来读,并深入思考。 二、整合资源,突破难点
三、创设情境,读诗入画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一幅幅雄壮的画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诗读成画,诗画合一。如学生读“五岭逶迤时,我问到:“读这个词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乌蒙磅礴时,我又问:“这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脑海中立即呈现了蜿蜒起伏、长无尽头的五岭和气势磅礴、高大险峻的乌蒙山。读到“岷山千里雪时,我问:“透过‘岷山千里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战士们饿了、渴了怎么办?这一点拨,学生一想象,静止的文字马上灵动了起来,诗句变成了画面,画面凝成了诗句,诗画形成了统一,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红军长征》 3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红军长征》 】相关文章:
红军长征教案07-11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11-04
七律长征 02-09
七律长征 2篇02-26
八年级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 02-18
语言 12-07
关于 的反思05-24
《学会反思》 09-10
长征策划书05-01
教学的反思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