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反思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反思1
我觉得更应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都不爱的话,爱国也是一句空谈,因此我在拓展环节安排了一组我们家乡的夜景图,一方面可以让不太了解的学生多了解一些家乡,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从侧面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的缺憾。
一、环节安排的很紧凑,但是在完成时还是没有突出重点,在学习课文主要的4个段的时候,没有抓住“长安街”和“王府井”这两个地方重点理解,而是一溜学过,重点不是很突出。
二、因为上课时是最后的一节课,教师和学生的情绪都不是很高,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尽量去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气氛不是很好。
三、一些地方课件使用不当,还未读文,先出图片,剥夺了学生根据文本发挥想像的权利,牵着学生鼻子学。
教学设计反思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歌曲《念故乡》,感受词曲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了解词曲作者,引导学生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念故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知小提琴的表现性能极其独奏的魅力;记住《思乡曲》的民歌主题,领悟思乡作品常用民歌素材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形式的作品,感受和体验思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用圆润统一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课题——《念故乡》
二、学习歌曲《念故乡》。
1、聆听歌曲,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作品及曲作家简介。(德沃夏克)
3、学唱歌曲《念故乡》。
(1)找出歌曲中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乐句。(唱一唱)
(2)跟钢琴伴奏视唱高声部旋律。
(3)填词唱高声部。 (品一品歌词,感受歌词的特点,简要介绍李叔同。)
(4)这首歌曲应用怎样的情绪和方法演唱呢?(选择)
A演唱情绪:深情地、悲壮的、活泼地
B演唱方式:断音唱法、连声唱法
(5)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念故乡》。 、
三、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1、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2、简介曲作者马思聪。
3、对比欣赏作品中的民主题。
试着哼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
四、音乐沙龙
根据音乐片段,说出歌曲名。
五、总结
六、 :
本节课我讲授了20分钟,我最感自豪的是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巧妙地应对的了学的异类观点。因没有注意到音频的音量大小,有时显得我讲话的声音有点儿小。因微笑少了点儿,所以感觉我的亲和力不够,学生的活跃程度不高。本节课有个同学发表了异类观点,我是非常的尊重他的观点并加以引导。因为设计的环节不是非常紧凑,本节课中二声部的部分没能够尝试;以及音乐沙龙这个环节的音频没有剪辑,导致这个环节没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以上的说提到的不足之处都可以弥补。
教学设计反思3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是谁为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在教学第3小节中,我采用多元化联系,情感牵引,突破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反思4
我以“说梦”导入本课:“同学们,你曾经做过梦吗?你梦见过什么?说给大家听一听。”由于低段的学生表现欲强,因此,学生踊跃举手,都想把自己的梦说给大家听。这时候,我引入到本课的教学:“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朋友。他也做了一个梦,但他的可不是一般的梦,他梦见了什么?想知道吗?”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顺利的引入正题之后,我马上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第一遍读:读准生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里知道这是一场梦?第二遍读:阿德梦见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明确了问题之后,学生就有目的性的开始了默读。由于低段的学生学习目的性还不强,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的提出要求,为学生指明方向。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自学课文。学生通过自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神奇的梦、这是一个奇怪的梦、这是一个奇妙的梦……于是,我就抓住一个“奇”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让学生再次在默读中体会,从哪里感受梦境的奇。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示范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悟梦境的神奇。
教学设计反思5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我”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背景简介
“看到同学们今天个个精神饱满,老师很高兴。于是就很想带你们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飞机起飞了。一下子就到了目的地。诶,仔细看,这是哪里啊?这个国家的形状看上去很特别,象只……。”(靴子)
“其实这只靴子就是令人向往的意大利了。旅行开始了。……这么特别的地方就诞生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德…亚米契斯。亚米契斯迫切想与你们这群可爱的中国孩子分享他和《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故事。……其实,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争吵”就是节选自这本书。”
书课题:争吵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学习生字、词语
“故事大意我们已经了解,可要想更深入了解这两位意大利朋友,我们就要先学习生字词。”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你的手举得真高,了不起,老师请你来。”
“女老师带得真好,老师还想请位男同学当当男老师。”
“哪组最自信,愿意开火车来读读。”(去拼音)
全班齐读两遍。
“谁能说出‘嫉妒’的反义词是什么?”(宽容)“高尚、诚心诚意。”
出示本课生字。
“写这些字时,你认为哪个字需要注意哪里?能给它组词吗?”
师范写难写易错字。
练一练:
“将自己认为难写、容易写错的字每个在抄写本上练一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3、各自轻读,要求根据人物的情绪读出语气:
⑴ 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的发生,用交代的语气读,注意句号后的停顿。最后一句“我火了,骂了他一句。”表现我的情绪,读时要加重语气。
⑵ 下面“我”心想的一句话,仍然怒气未消,要表现出“我”内心的不高兴。报复:用敌对的行动回答对方。但又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心里想的;声调不能高,可以通过加重语气来表达。
⑶ 在第一段中,有两处写了克莱谛的话,我们怎么来读呢?读人物的话应该注意前面的提示语。大家在下面试着读读克莱谛的两句话,读出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语气。
(学生各自练习。指名读。齐读。)
4、练习分角色朗读。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我们可能会为他们担心,是不是会打起来。事实怎样呢?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3)。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三、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安”,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6、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可以知道克莱谛心里怎么想?
(为争吵难受,争吵多么不好,要是没发生争吵有多好)
我们朗读时“不是愤怒”,轻读;应强调“而是悲哀”。
7、下面两人的对话怎么读,一个是后悔,一个悲哀。那“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等着你!”语气要显得无力,和第四自然段的“我在外边等你!”感情不同了,语气也变了。
8、把父亲对“我”说过的话再读一读:“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觉得父亲的话对吗?你和小伙伴相处是这样做的吗?
四、学习第四段
1、“不料”是什么意思?
2、父亲把脸一沉说的话,该怎么读?
3、指名读父亲的话。
4、齐读父亲的话。你觉得父亲的话讲得对吗?
(突出:“既然……就应该……更不应该)
5、轻声齐读全段。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文中再找出有关父亲对我说过一些话的句子好好体会一下。共三处。
“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
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六、小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七、小练笔
【板书设计】
争 吵
1、谁和谁争吵
“我”安利柯 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1~4小节)
3、争吵过程
4、争吵结果──他俩和好
父亲的话
【反思】
决定上《争吵》这一课时,很茫然。这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写的是意大利学生之间的争吵的故事。一开始很怕咱们中国孩子思想认识上与外国孩子存在差异,在理解主人公安利柯的心理变化过程有点困难。而且,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中外文化差异。将教材反复研究,终于定位在“争吵是发生在两个小学生之间的故事,跟学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这一点上。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比较残酷!
最大的纰漏在于两节课时内容安排不太合理。第一课时太“清闲”,而第二课时就相对太“忙碌”了点。
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有点拖沓。介绍意大利和作家那块更适合用于课外拓展。导入可以采用简洁、明朗式。如:“童年的生活丰富多彩,……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的同学难免有磕磕碰碰。而今天我们来看看《争吵》这个意义深刻的小故事。”
生字教学一块基本顺畅,较好地结合了汉字的音、形、义来教学。学生落实地较扎实。其实,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故生字词教学可才用“随文教学”的方式。这样教,学生比较不容易疲倦。直接在文章句中学习生字词,学习效率更高,可以与朗读结合。
第二课时,我想讲的太多,以至于学习重点不突出。更要命的一点是,两节课的一个通病,让学生读得不够多。该课的朗读十分重要,重点之一就是要读出两位主人公的不同性格,这对于理解课文是十分有帮助的。
这节课有没有什么好的地方让自己回味一下呢?老师说:“小泡泡里的问题解决得不错。”这是一点点安慰,也是本人对未来的憧憬啊。
教学设计反思6
针对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学,如果尝试运用上述教学法,首先必须适当地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把握,但是又必须突出重点,所以笔者选取了把三次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请学生自己说出这是作者在反复抒发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
借此以点带面,替学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实际用每一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分别对前文作一个小结;而且在每一部分内容里面作者均是先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然后述说作为观众之一的作者身临其境时随之产生的丰富联想,最后则是议论、赞美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自读自疑过程中集中火力各个击破。
教学设计反思7
本篇课文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太空的欲望和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教学结束时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参考的书目,引导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人造发光植物》等文章,课外阅读作业把学生引向了课外阅读的公路上,让学生课内的学习有了操练的地方。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仿照课文的范例用说明的方法介绍事物,体会到课文的主题思想"科学创造奇迹",并激发了探究太空世界的`浓厚兴趣,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整节课太过于人文训练,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能深层次的感悟课文字,词,句的表达方式。
教学设计反思8
在《猜猜我是谁》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方法的良好开端。学生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学生学习得快,掌握得好。在检测时,发现学生个个都能准确地读出读音。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提高。
二、利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爱玩,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在课堂中,为调节学生的'学习,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分别与学生进行了两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和"找朋友"。老师张嘴仅做动作,不发出声音,让学生猜,学生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在玩中,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学得比较扎实。学生学得高兴,乐于学习,使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乐趣,对学习会更感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设计不太合理,致使巩固环节显得仓促,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没进行有效的指导,课堂有点乱。这些,都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努力改正的地方。
教学设计反思9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
“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教学设计反思10
一、联系生活亲情导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味儿
在复习过后,指导儿童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声母。我问: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什么呀?(看大佛)对,这就是"大佛"的"f",相机出示卡片"f"指着图上的山坡部位,问,他们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么呢?(山坡)这就是"山坡"的"p",出示卡片"p",这个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这就是"用手去摸"的"m",出示卡片"m"。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这就是"广播"的"b",出示卡片"b"。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小学生学得亲切自然。
二、把儿歌、游戏引入课堂,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多采用儿童乐于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如游戏、儿歌、小组合作等,把游戏、儿歌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由读到写的学习过程中,轻松自如,使教学过程快乐而富有情趣。如两扇小门m、m、m。一根拐棍"fff"。采用儿歌方式教学,易学、易懂、易记,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充满智慧的设计,语文课堂上充满了人文气息。使小学生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编儿歌,记住声母。启发孩子们自己编儿歌,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角色也由"领唱"变成了"伴奏",把舞台让给了学生。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节课也暴露了诸多的问题。透过问题,引起我的思考是:
对发音的训练强化的不够,教师光范读还不行,还要注意领读,要体现由领到放的过程。学习汉语拼音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方音。很多孩子认识声母bpmf,但是他们不知道发音要领,有很多学生发音还不够准确。例如声母的bp的发音都应该是又轻又短,而许多孩子发音又重又长,这是不正确的,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了指导。但是学生的练习发音给的时间也少。只注重可个别同学,对全体照顾的不够。当然这节课在声母与韵母拼读上还有问题。对学生来讲,这个阶段的拼读只是刚接触,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根据组合的音节,进行拼读训练要强化。从课堂的反映来看,学生对拼读有难度,教师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发音,有的学生没有读准,老师没有及时的发现,对于难拼的教师也没有反复的强调,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我认为汉语拼音的教学过程,应该从"音"入手(从熟悉的事物、或直观的图片、或生活的语境,引出发音),再感知字母的形(图文对照、或联系事物、或发挥想象记忆字形),最后指导书写。我是朝着这方面努力的,可是某些方面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改进。当然,我还应该深入的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汉语拼音教学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冀教版教材汉语拼音的编排,一般是遵循了由图到形,或由会意到发音,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过程,强调拼音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
当然,汉语拼音教学之路是一条艰辛之路,在这条路上我还要不断地摸索,大胆的实践、力求不断创新,争取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取得更大的进步!
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本课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和意思深刻的词,为此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在执教本课时,摒弃了简单枯燥的的讲解,而是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与多媒体图片的紧密配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方法多样化。这是一篇写景说明文,如何介绍才能让学生不但听得懂而且喜欢听呢?由老师来介绍,太枯燥了。我创设了坐快乐大巴去北京旅游的情境,让学生既当游客又当导游,这样,从“欣赏、朗读、感受”到“说话、表达、体验”,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第二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出现了“中央、前面、中间”等方位词。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写作方法,但既然出现了,如果不加利用是否白白浪费了教学资源呢?不能说得太深,也不能弄得太枯燥,那该怎样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渗透?基于这些考虑,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方位示意图,让学生根据这一图示当导游来介绍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既掌握了课文中提到的方位,又对方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还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有感情朗读全文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思维活跃,主动质疑,老师整合问题,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不足之处:文章5-8节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课文内容新颖有趣,以连环画的形式结合文本。借助课文中的图片,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课文。教学中,我抓住“奇”一字,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阿德梦境的神奇,引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
教学设计反思11
我讲科学抒情诗《化石吟》一文,较好地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我用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石头怎么会说话,他怎么说,说什么?”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利用化石图片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让学生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课文。
我觉得诗歌教学,采用范读法效果较好。当我以自己最高的水平声情并茂诵读完全文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诗歌韵律的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诵读中,带着思维想象“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学会诵读,学会思维。又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
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了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真正学会做生活的主人!
教学设计反思12
一、定位明确,有效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这篇课文虽然散发着科普知识的光芒,但其文字优美,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秘,不失语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本的三维目标定位为:1、认知目标——会认悬皎遐壤藻等几个生字,会写幕、临、奥、撒等字。了解"遐想、奥秘、令人费解"等词的意思。2、技能目标——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3、情感目标——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月球的奇异与神秘
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例如,课文的第一句话,"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由于这句话的生字较多,而且易读错,我通过多媒体画面及多形式的读(范读,指名个别读,齐读)来启发学生"遐想"。再如,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是通过问题的设计:"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景色?"来让学生先找出答案,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什么是"奇异",在读后感悟"荒漠"。又如:在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时,通过朗读品味其文字的优美与用词的准确性,达到"读中品"、"读中悟"的目的。整节课以读代讲,书声琅琅。
教学设计反思13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叶圣陶先生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并标出提示的要求。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引领全文学习的思考题:1。这篇课文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出示屏幕: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并不难,而要真正理解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于是在感悟黄河是"摇篮"方面,我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曾经的美并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祸河"方面,引导他们理解"悬河""沉积"等词语和抓住一系列数字感受到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在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二---人为原因方面,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形成恶性循环链加以理解;在讲"治理方案"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以及与身边的珠江和火炉山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结合说明文的特点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认真研究学生
认真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对象。制定的目标,设定的导引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设问技巧
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根据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要随机应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高难度的问题,要设置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点。不同教学环节间,过渡处需要巧妙设计,自然转换。
3、控制教学节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注意教学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好的教学课堂如同听艺术家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
4、加强板书训练
美丽实用的板书会为教学锦上添花。本次教学板书有些凌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导引学生。
总之,这次教学实践暴露了许多问题,收获多多,为我以后教学指引了奋斗目标。
教学设计反思14
教学目的与要求: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 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简
单计算。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要求记忆的口诀随着所学知识逐步增多。
教法教具:黑板条、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 师:今天,有一位客人来到我们班,谁呢?
蓝猫得知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知识,想考一考我们。
①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4,5×6,4×5,3×2,7×4,5×7,7×5,7×6,
2. 师:蓝猫看到我们那么厉害,可不服气了,它又出了几道题目。看看我们小朋友能不能闯过难关,做的又快又准确。
3. ①说说出现口诀的前一句和后一句
二、探索新知
1. 由蓝猫跳数轴引出一个8至8个8的连加。
师:再来看看蓝猫又干什么?
师: “这是蓝猫,它可爱运动了,是我们数学王国的运动健将哩,你看,它
又在那里跳了。”(展示数轴)
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蓝猫是怎么跳的?蓝猫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 学生反馈:8
师: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那么蓝猫第二次会跳到几呢?
学生反馈:16。
师:为什么?
生:因为8+8=16
师:那么第三次呢?
学生反馈:24, 8+8+8=24。
师:谁能来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蓝猫这一次跳得与第一次、第二次的长度都相同。
师:那么蓝猫第四次、第五次??第八次分别能跳到哪里呢?说说为什么。
学生反馈。
师:求几个8相加什么方法更简便?(乘法)
出示课题8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 自编8的乘法口诀
带蓝猫参观鼓号队。要求同学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师:每个小朋友可以根据蓝猫今天跳数轴的表现来求1排到8排各有多少人(给
学生3分钟的练习时间,并且反馈于书本上)
个别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再根据算式编8的乘法口诀。
师:对于他们编的8的乘法口诀,你还有什么意见或者补充吗?
学生讨论再反馈在黑板上。
3.记口诀
师:编的那么好的乘法口诀,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吧。生齐读口诀。师:蓝猫又说话了:“你们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里面有8个朋友。你们能一
下子就把每个朋友都记住吗?还是让我蓝猫来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吧。你们可以先观察每一个乘法口诀朋友的特点,再比较比较。这样就好记多了。” 学生比较并反馈:①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总比下一句的第一个数多一;
②每一句的第二个数都是8;
③每一句口诀的得数十位上依次增加,个位依次减少;
④积一个比一个依次多8。
师:说一说你觉得哪个口诀朋友比较好记。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蓝猫直挠头,忘了六八多少怎么办?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几位朋友。(两分钟)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桌互背、开火车背口诀
三、练习
1. 出示8的乘法口诀卡片
师:出示8的乘法口诀卡片
2、智慧星
一八得( ) ()十六 ( )八三十二 ()二十四 ()八五十六 五八( )()八六十四六八( )
四、实践运用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8的乘法口诀?
①螃蟹:一只螃蟹一条腿,三只螃蟹呢?
②教室里横着数有7排,每排8人,还多2人 (竖着数有8列,每列7人,还多2人)可算出全班多少人?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跟着在数学王国里逛了一圈,你有什么收获?
8的乘法口诀 :
8的乘法口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推导 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刚开始我创设了蓝猫进课堂的情境,通过学生喜欢的蓝猫跳一跳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再后来探索新知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在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中,寻找口诀规律,深化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我有意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信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在交流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并引导他们联系到了现实中的螃蟹(八条腿),由此来编一首儿歌,在儿歌中使课堂更有情趣,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应用到生活中,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这节课中还有意外的收获,学生已经能够利用1-7的乘法口诀很快地编出8的乘法口诀,但是8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编出后该怎样记住呢?我就请他们认真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时,同学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被调动起来。通过小组共同探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8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积相差8;积分别是几、十几、二十几、三十几等;找出好记的口诀再解决难记的.口诀等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口诀,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规律记口诀。课后我仔细反思一下,这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识记。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使课堂鲜活起来。
本节课中也出现了较多不足之处。学生是在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后学习八的乘法口诀。在编写口诀中有一定的经验,教师完全可以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独立的探索中,运用前面学习的经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教师在此可以起到帮助和辅导的作用。本节课中,我在放手学生独立思考这部分做得不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过分的牵制了学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另外,在练习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外,还应该多关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扩大练习巩固面积,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教学设计反思15
教学目标:
A.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B.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A、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B、围绕课题,质疑。
a.谁爬天都峰?
b.怎样爬天都峰?
c.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d.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C、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a.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b.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c.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d.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e.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E、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教学设计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及反思10-21
教学设计与反思03-05
《图形与设计》 03-03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02-02
欣赏与设计 04-04
提袋的设计 03-24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12-19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02-28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