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号手与鼓手音乐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 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号手与鼓手音乐 ,欢迎大家分享。
号手与鼓手音乐 1
[关键词]课堂教学;唱歌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xx)27-0040-02
歌曲《咿呀呀欧雷欧》是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亚非拉掠影》中的一首非洲扎伊尔单旋律民歌,音译歌词,全曲欢快活泼,结构短小,旋律总共21小节,由两个乐段组成。歌曲表达了扎伊尔人们对祖国、对领袖的热爱和赞扬之情。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一节课时间仅仅学习一首21小节的单旋律歌曲,那么,教学的容量就显得太少了。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个方面:希望通过学唱歌曲《咿呀呀欧雷欧》,感受世界音乐的多样性,从而对非洲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通过识谱唱、跟琴模唱、跟伴奏唱等学习方法,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唱会歌曲,并乐意与同伴合作,用非洲鼓、舞蹈、领唱、齐唱、合唱等方式表现这首歌。如何把一首短小的歌曲教得丰满、教得有趣是值得每个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此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希望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用最高效的方式唱会歌曲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要想高效地唱会一首歌曲,从节奏入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正如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说的,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形成了一套至今在世界上广泛流传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教学法。
《咿呀呀欧雷欧》是一首非洲民歌,非洲音乐的最大特点在节奏上,这首歌曲节奏复杂多变,切分节奏贯穿始终。我最初设计了多种导入形式,在反复思考之后,还是认为节奏教学是本节课识谱教学的突破口,是识谱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将节奏作为本节课的导入点,在第一环节就将歌曲的难点解决了。三组节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打节拍逐一练习(谱例1)。在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歌曲中的基本节奏组合形式。再将A段旋律直接代入(谱例2),跟着钢琴学生很快地唱会了A段旋律。
二、用最丰富的手段唱熟歌曲
简单、机械地反复练唱一首歌曲,是一种枯燥的学习手段,是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学习手段,也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唱歌曲手段。20xx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沟通、彼此强化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加以应用到所教唱的歌曲中,则能够强化音乐的内涵,也有利于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启他们的思维。
学生唱会歌曲之后,我播放了一段非洲鼓乐的视频问他们:“视频中用了哪些形式来表现音乐?”学生答:“非洲鼓和舞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顺势将准备好的非洲鼓拿出来,之后出示节奏型“2/4 OX OX | OX XX ||”让学生练习。然后,请四名学生上台击鼓演奏,其他学生齐唱歌曲,再请学生评价合作的效果。
接着请几名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根据刚才视频中的舞蹈语汇,即兴编创几个舞蹈动作,用舞蹈来给歌曲添彩。另外,再请有唱歌特长的学生领唱歌曲第一段,其他学生齐唱第二段歌曲;然后邀请这些学生一起为歌曲击鼓伴奏、用舞蹈伴舞,其余学生用歌声与他们配合练习。经过多种形式的演绎,不仅丰富了学习的形式,也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唱熟了歌曲。
接着要求全班学生齐唱歌曲,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教师自编的合唱低声部,更加丰富了演唱的形式。然后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师生一起分声部练习。在二声部编配方面,由于乐句较短,速度较快,我选择了每小节一个音的简单形式,用衬词“lu”演唱(谱例4),力求能更好地体现和声效果。学生先跟钢琴练习二声部旋律,再与范唱配合练习,最后分声部合唱,效果比较理想。
三、用最喜欢的形式唱美歌曲
美是最高的艺术境界,美是一种充满情感的状态,音乐课程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三维目标的首位,可见它在教学目标中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愿意演唱已经学会的歌曲,那么再丰富、再华丽的教学都是失败的。每个学生由于知识积累和个人喜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对美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对美的感悟,并鼓励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美。
本节课我本着“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无论学生有没有音乐基础,无论学生是否喜欢唱歌,四二拍的强弱规律总是能够打出来的.。因此,我先要求所有学生打着节拍唱歌,这个任务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当那些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受到自己用打节拍的方式能够和大家一起为歌曲添彩时,学习的兴趣立刻就变浓了。然后,再要求学生打着节奏唱歌,学生也基本上都能够胜任,这时,表现音乐的方式增加了,音乐学习的氛围就更浓厚了。
音乐教学除了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基本原则外,也应该提倡差异化教学,即关注对学生因材施教。因为每个班级都有一些音乐基础较好,以及在音乐上有特长的学生,所以,我把相关的音乐文化通过这些音乐基础好、有特长的学生展示出来,既提高了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又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比如,鼓是非洲音乐的灵魂,紧紧抓住“非洲鼓”开展进一步的二度创作,既能保证学生有效掌握鼓的敲击节奏,为演绎歌曲做充足准备;又能进一步开阔学生思维,使其感受歌曲的情绪。这样的安排也符合课程标准中关于器乐教学的要求:“器乐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很好的音乐实践,又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对音乐教学起到重要作用的实际意义所在。”
号手与鼓手音乐 2
[关键词]小学音乐;生活情境;认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xx-3712(20xx)32-0087-02
[作者简介]顾盼(1986―),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龙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之一,音乐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教师应努力做到让音乐突破其在学生心目中仅是“学习课程之一”的认知概念,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在音乐的相伴下健康、阳光地成长。
一、还原生活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是学习音乐的一个良好开端,将音乐还原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自我认知的兴趣,使音乐学习更显真实与生动。
(一)弱化抵触心理,营造良好氛围
在教学《嗯嗨呀》这首歌曲时,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号子是民歌的体裁之一。如何才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号子的产生及其作用呢?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采石工人辛勤劳动的视频,然后问道:“从视频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听到了‘嗨哟!嗨哟!’的声音。”“在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时,你们觉得这样的‘吆喝’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很快反应道:“工人们团结一心,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课堂上给学生搭建自我学习的平台,营造宽松、愉悦的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才能够弱化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抵触心理,使学生真正鼓足勇气走近音乐。
(二)引领学生感悟,理解音乐情感
每个音乐作品都有其自身想要展示的音乐形象和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当学生理解了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时就会感悟到音乐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它是存在于我们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离别之情是人一生之中必定会衍生的愁绪,但离别之情不是单一的情感,可能是背井离乡,思念家中的亲人,如古诗新唱《静夜思》;可能是久居海外的游子,盼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如歌曲《长江我的家》,歌曲表面上表达了一位小朋友对长江的思念和热爱之情,通过对歌曲反复地演唱及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歌曲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海外侨胞儿童对祖国妈妈深情的呼唤。
(三)增加流行元素,重塑音乐魅力
针对高年级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笔者作了仔细的调查,询问了这些学生的意见,让他们提出对课堂内容修改的建议,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能在音乐课上听到流行歌曲。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符合当下的音乐趋势,这不难理解,所以,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也无可厚非。笔者专门花了几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谈论流行音乐,他们畅所欲言,都不无自豪地告诉笔者谁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及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学生还说出了他们喜欢的原因。这些受学生欢迎的歌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着一定的音乐才华,是无可厚非的创作型歌手,而喜欢一首歌曲则是因为它旋律富有动感,唱起来朗朗上口。了解了学生的想法,笔者适时提出要求,要求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从歌词、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尝试加以分析。尽管他们的评论不够专业、全面,但他们都认真表明了各自的看法,兴趣盎然地全情投入其中。
二、发挥创造想象,体验音乐乐趣
创造是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通过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创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使其在主动参与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体验奇思妙想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一)模仿各种声音,创造动听旋律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好奇,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去发掘、探索,利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试着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乐器。如笔者提前告诉大家下一堂课要一起制作的小乐器,告诉学生准备可能需要用到的材料。在课堂上学生各思其想,有的在易拉罐里装上沙子封住口,一个“沙锤”诞生了;有的在文具盒上绑上皮筋,拉动一根或几根皮筋发出不同的声音;也有的把硬纸卷成圆柱形,别具匠心地捡两根小树枝充当鼓槌,一面“鼓”就制作完毕了。笔者准备了几个玻璃杯,在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音调的高低和玻璃杯中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多音调越高。一堂课下来学生感悟到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稍加创造就能产生动听的旋律,甚至可以灵巧“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如在矿泉水瓶中装米粒或豆子可以模仿下雨的声音,敲打空饼干盒可以造出打雷的效果。学生非常喜欢有趣的乐器制作,他们经历了由设想、动手、改造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了小发明家、小制作家的成功与快乐。
(二)尊重学生天性,快乐创造奇迹
爱玩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游戏占据他们生活的重心。如果教师把游戏引入音乐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并要求他们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反应,必定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春天举行音乐会》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多次播放歌曲,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歌曲中的象声词,探索用“身体乐器”发出的声音代替象声词。在提示和启发下,学生总结出用卷舌表示春雨“沙沙”,用拍腿表示“滴答滴答”的春雨,用鼓掌表示“哗啦啦”流淌的春水,用跺脚表示“轰隆隆”的春雷。小小的游戏,让学生化身为春天音乐会的指挥家,借助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出了生动活泼的春天的景象。又如,在欣赏乐曲《陀螺》时,笔者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听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恰当时机表演“用力抽绳”的动作,想象着陀螺继续旋转。特殊的陀螺游戏,让学生乐此不疲,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觉,又提高了学生判断的准确性。
(三)回归自然深处,徜徉在音乐海洋
最美的音乐,往往都隐藏在自然的最深处。音乐教学不应该完全把学生拘泥于音乐教室内的学习,教师应当适时让他们亲近自然,回归本性,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每年的春游、秋游是学生亲近自然的最佳时机,阳光灿烂的日子,学生三三两两手牵着手,并肩漫步在山林、花丛、湖边,倾听林间的鸟语,呼吸醉人的芳香,感受微风拂面,还有水面漾起的层层涟漪。大自然向学生发出热情的邀请,它用如诗如画的美景唤醒学生纵情歌唱,用歌声表达心情,用歌声赞颂自然,用歌声传达幸福。学生陶醉在音乐中,音乐以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音乐是心灵的阳光,是灵魂的净化器,是激励人心的力量。爱音乐的人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因为他不仅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他更将音乐中饱含的美妙和爱传达给更多的人。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让学生沐浴音乐,在有音乐相伴的生活中享受精彩人生,创造美好人生。
号手与鼓手音乐 3
一、构建有序课堂,凸显音乐属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首先,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音乐教师应制定课堂准则,为音乐教学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此为广义上的常规课堂;其次,鉴于小学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须本着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宗旨,实现其个性化发展,力求在音乐中释放自己,成就自己,在制定课堂常规时,教师须着重体现音乐的美感,即审美性。
例如,某音乐教师充分利用琴声来指挥整个课堂,与学生做了如下约定:当听到和弦为i531时,即为坐下的意思;当和弦为135i时,即为全体起立的意思;当和弦为135时,则为保持安静的意思。还有,教师表扬学生通常也以琴声的形式来展现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严格要求学生唱歌时的坐姿,譬如挺胸收腹、全身放松、面带微笑,有助于学生从内心出发,唱出发自肺腑的乐曲。与之相反的是,该教师对学生倾听音乐时的坐姿并没有要求,可闭眼倾听,也可摇头晃脑,正襟危坐,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即可。整个音乐课堂各教学环节收放自如,松弛有度,即强调课堂准则的重要性,又给予小学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从音乐中找到自信,领悟美的真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重视教学细节,实现规范教学
小学音乐教师须从小处着眼,重视教学细节,规范自己的.演唱习惯、教学习惯等,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与引导作用,以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中《童声中国娃》为课例,某教师将教学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写下来,旨在教导学生深刻认识下滑音、波音及倚音等音乐记号,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领悟各类记号的不同作用,并形成记忆;该教师完整地播放了《中国娃》这首歌,要求学生仔细分辨词曲中升“4”与“4”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准确把握两者的音高,进而以不一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该音乐教师进行了范唱,以清晰的吐字、优美的音色、朴实的伴奏,准确表达了《中国娃》的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该教师结合音乐的几大要素,对《中国娃》的曲调、速度、力度进行分析与点评,凸显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播放了《好一个土娃子》这首歌曲的MTV,让学生认真欣赏后,举手回答这首歌曲的风格,并掌握装饰音、下滑音在整首曲子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求学生模仿MTV中的经典动作,旨在让其随着音乐的旋律动起来,进而巩固学生的认知。
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精心制作课件,强调课件的实用性,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避免过于动画或过于刻板的现象出现,以确保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音乐课堂中。
三、发掘歌曲共性,强化音乐感知力
音乐教师应具备带动音乐课堂持续创生的能力,努力发掘课堂中的创生元素,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创生,不断创生。各版小学音乐教材均囊括了多种风格的歌唱曲目,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六年级音乐教材下册为例,该教材第一单元即收纳了《敲起我的小木鼓》《滚核桃》《非洲鼓魂》《伊唷勒啦》《将军令》等歌唱曲目,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整合全单元内容,找出各歌唱曲目的共同之处,指导学生根据节奏跺脚、击掌,切身感受中国鼓乐与非洲鼓乐完全不同的风格,进一步领悟到“鼓乐”的独特魅力。
音乐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首首范唱,毫无目的地教唱,只会让学生在大量的歌唱曲目中失去耐心,久而久之,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从音乐属性进行分析,找出各曲目的共性。借鉴各版音乐教材,低年级并未涉及乐理知识的学习,但歌谱中却出现一些符号,有的符号像数字“3”;有的像数字“7”;还有符号像花朵等,教师无需介绍这类符号的名称或功能,仅需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与小朋友约定将与数字“3”、“7”相似的符号看作马路上的红灯,当遇见这类符号时,停顿一下再继续唱歌,巧妙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助于小学学生放松心情,以良好的状态投身于音乐学习中。
四、结束语
号手与鼓手音乐 4
关键词:创编思维能力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即兴创编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验证音乐思维水平的方法之一。它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而且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利用生动活泼的创编活动来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让音乐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下面我就以湘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浅略分析一下创编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用动作、乐器或其他音源材料表现情景
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中,在学生唱会歌曲或听赏音乐的时候,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适当的表演动作,以律动、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如八年级第一单元“举杯祝福”,这首歌曲旋律欢快、简洁,民族风味十足。唱会歌曲后,教师将学生分组,一组演唱、一组用耸肩或自己设计的动作随乐舞蹈、一组用手鼓或击掌打XXX XX 节奏伴奏,这样让学生把创编的动作、乐器伴奏、手语等形式用歌曲表现上来,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乌孜别克族载歌载舞的生活场面,又可以提升课堂气氛与效果。又如,七年级第五单元在听赏“澧水船夫号子”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号子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创编一领众和的划船动作及口号,边唱边拍手跺脚等。听赏器乐曲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器乐演奏的动作等,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
二、启发学生根据身边的音源创编音乐场景
中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编,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如果在教学中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模仿或表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如风雨声、交通工具的开动与鸣笛声;鸡、鸭、牛、羊等家禽家畜的走跑和鸣叫声等,组织在一起创编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即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如2003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实验音乐―阳春三月”,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或制作有关表现春节气氛的音响材料,设计表演。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的“集镇的春节”。
广播声:乡亲们,小满镇的秧歌队来了,大家欢迎!
贩卖吆喝声(方言)高调:鼓掌声 、狂叫声、口哨声;卖年糕、油糕了、冰糖葫芦
低调:瓜子花生凉粉
秧歌队:强进淡出秧歌锣鼓(录制或学生用敲击桌子铅笔盒等)
节奏:2/4XXX0|X.X XX X0|
背景音乐:张掖小曲子(录制)
三、根据音乐即兴描述意境或为旋律创编歌词
音乐是有组织的、流动的乐音和音响。它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听赏时的联想活动来品味的。如果听赏音乐时,教师能用诗歌、散文或恰当的词语描述音乐的意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密切关系,又可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潜能。如在学习2003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与意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赏音乐后用散文、诗歌或恰当的词语描述音乐中描绘的意境。教学时结合感受鉴赏和表现,让学生聆听一段音乐或学唱一首歌曲以后即兴为其编词或填词,促进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感受能力、即兴创编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通过歌词创编活动,还能培养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表演的热情。因此,学生通过活动将得到全面的音乐素养的提升。
四、创编节奏为音乐伴奏
音乐课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音乐素质,通过节奏即兴创编,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活起来”,不仅身体动,还有心动、脑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和游戏。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打击乐器或者用手掌拍击为歌曲或乐曲伴奏。例如,学习“青春舞曲”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音源(如拍手、跺脚、拍桌子、捻指、打击乐器等)根据歌曲特点设计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又如,学习“八音和鸣”时,教师组织学生先练习锣鼓演奏,不同的乐器,对应不同的声势动作。如击打“大锣”用“双手拍击大腿外侧”的动作模仿;击“钹”用“手掌平开合击”的动作模仿;敲“鼓”用“双手或左右手交替拍击大腿”的动作模仿;休止符用“双手握拳平方”表示。学生掌握了各种乐器的声势动作后,即可按乐器分组,先独立练习,然后合奏,最后组织学生用设计好的打击乐为“欢欣的日子”引子部分伴奏。这种做法,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音乐的气氛。
五、引导学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编旋律
把即兴创造视为一个新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搜集周围的声音,模仿出来,先写成节奏型,再编成旋律。音乐教学中可采用 “旋律唱答”“补充乐句”“即兴模仿”等形式进行。例如,教师唱出旋律上句,由学生接唱下句;教师唱出一个不完整的乐句,然后由学生补充完成;教师唱出一个乐句后,学生即兴进行同向或反向的模仿等。七年级音乐第一册第五单元创作实践“鱼咬尾”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创作旋律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可以在创编之前让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这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鱼咬尾”的创作特点,然后告诉学生,旋律创编只不过是用音符代替词语而已,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以调动学生创编旋律的积极性。
总之,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和看重结果,主要目标应放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方面,让他们唱一唱自己创作的歌,演一演自己创编的剧,增强学生成功的愉悦感和自豪感,通过即兴创编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反应能力和创造力,最终达到自由表现音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号手与鼓手音乐 5
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良好的音乐听觉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是音乐教学最根本的任务之一。而在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有时候恰恰是忽略了“听”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中“唱”(演唱)、“跳”(律动)、“游”(游戏)、“演”(表演)等活动占去了太多的时间,学生很少有时间专注地倾听音乐,可想而知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一定是浮浅的、浮躁的,课堂上刚刚学过的作品,下课后在头脑中已然所剩无几,或者就是过眼烟云,不着痕迹。长此以往,学生总是无法形成听音乐的好习惯,不想听,不会听,自然也就无法从音乐作品中汲取营养来滋养心境,陶冶性情,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了。
如果说过去我们曾经过分强调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形式和手段的研究的话,那么在新课改后涌现出的大量倚重形式淡化内容的做法似乎又有了些“过火”的味道。“音乐”作为音乐课的根本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有被众多华丽的形式与手段所掩盖甚至淹没的趋势了。如今在课堂的某种繁荣表象背后潜藏着这样的疑惑:学生爱上音乐课了,但他们真的开始喜欢“音乐”了吗?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否通过音乐课堂在学生和众多美好的音乐之间架起桥梁,结起纽带,我们的音乐课是否已真正成为学生爱音乐、学音乐的有效途径和平台呢?过分依赖形式手段的华丽和新奇来开展教学的做法导致在音乐课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产生了重“活动”轻“倾听”、 重视觉冲击轻听觉感受、重肢体表现轻情感体验的问题。很多教师主观地认为“听音乐”必然是一种沉闷、枯燥、缺乏趣味的活动,故此采取回避的态度。音乐是一种声音,一种有着特殊结构形态的乐音体系,一种以声音为载体的人类精神产物。音乐对于人的影响一定要通过音响的刺激加以实现,听音乐的过程其实就是音响信号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从而产生各种不同心理反应的过程。如果没有获得对音响真切的直观感受,仅仅凭借语言或其他诸如表情、肢体动作等来传达和感悟音乐一定是简单肤浅甚至是荒唐可笑的。新课程强调“审美体验”,某种意义上就是强调“听”音乐的重要性,只有“听”了,才会有所感受、有所触动、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只有“听”了,才会形成自身对于音乐美的判断力、甄别力。
也许有人会质疑了:音乐课上总在听音乐,在那种沉闷的气氛里学生能坐得住吗?是的,这种说法的确能够得到很多音乐教师的认同,特别是在当今某些功利化的教学观摩或比赛评优活动中,教师更不愿把一节只许成功不准失败的音乐课设计成那种沉闷的欣赏课,而是一味绞尽脑汁思考课堂怎么“活”起来,“火”起来,做哪些游戏,搞几项活动,总之就是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最好四十分钟别闲着。可事实上呢?“无穷动”的肢体愉悦终究无法掩饰情感的苍白、思维的麻木,无法掩饰心灵与音乐之魂的疏离。
难道课堂中的“互动”就是简单的身体之“动”吗?身体“动”了就是积极参与了?那思维的投入算不算参与呢?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只要一提“听音乐”就一定要用“沉闷”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呢?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欣赏即听音乐的重要性,是很好地体现音乐课固有属性的合理选择。在新课标倡导的新型音乐课中,感受、表现、创造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不同以往的音乐课特色,而在这三个内容中尤以“感受”居首,足以看出“听音乐”的重要性。在课标中“听”被具体表述为“聆听”。何谓“聆听”?我认为它至少包含了安静地听、专注地听、投入地听,有时候甚至要严肃地听、庄重地听等涵义。如此看来,要保证音乐课上“听”这个环节的质量和效果,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就必须想办法营造、创设、提供有利于学生“听”音乐的各种条件,这其中既要依靠教室环境、音响设备、音响资料等硬件设施,也有赖于课堂纪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等人为因素,更为重要的就是音乐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安排,精巧布局,但凡此种种都最终归结为教师音乐艺术的深厚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游刃有余。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来设计教学,结果会大相径庭(照搬教学参考书者除外)。而让我们常常叹服的就是那些名师,他们怎么就能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点石成金呢?在他们的教学中,智慧的珠玑俯拾皆是,心灵的蓓蕾吐露芬芳――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名师告诉我们,不要用“沉闷”来描述听音乐的过程!“听”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听,它涵盖了很丰富的内容,充满智慧,充满学问。
号手与鼓手音乐 6
关键词:艺术;转变;搭建;立体起来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xx)03-054-001
音乐原本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但要教儿童学习音乐,喜欢和理解音乐,就得动用多种感官手段,把音乐转变为看的艺术、听的艺术、想的艺术、写的艺术、玩的艺术、欣赏的艺术、创编的艺术。
看音乐。这是针对儿童的表象感知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而言的。实物、教具、图象留下的形象具体清晰,能帮助儿童在听音乐时感受和理解音乐。课文中的插图、教学课件或实景,实际上是对音乐作品的一种暗示或提示,看图或看景关键是把“静态”化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借助标题和联想。所以,指导看音乐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用视觉的感知去促进听觉的发展。
听音乐。音乐课处处有听音,像在组织教学、发声、练耳、视唱、节奏练习、教唱、练习等过程中都离不开听音。听音之根本是“听不用耳而以心”,学会用心听音乐,用心去感悟音乐。问题是儿童不懂用耳,更谈不上用心,他们没有用耳习惯,也不具备听音能力。所以,重点要抓好听音兴趣和有意注意力的培养,抓好听音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如教师上课讲解是要注意语言的风趣性、形象性,音乐的趣味性、对比性。发声是提示儿童乐句是在上楼梯(上行),还是下楼梯(下行);听曲调时提醒儿童注意音乐的强与弱,快与慢……概言之,听之前,多一些引导,听之中,多一些提示、解说,儿童就能慢慢学会用耳用心,学会从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去感知音乐。
想音乐。学音乐离不开“想”,怎样把“静”化为“动”,把“无声”化为“有声”?如《卖报歌》的插图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一片乌云,一座朦胧的城,一卖报儿童举报叫卖。这不禁使人想起“乌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报童内心世界的压抑,以及报童起早贪黑、日晒雨淋满街跑的情景。这就为学《卖报歌》酝酿了相应的情绪。实际上儿童的“想”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音乐去想象。例如,看了《铃儿响叮当》的插图,儿童大多这样说:冬天,地上一片雪,小朋友坐在马车上奔跑。其实,要紧的是注意马脖子上的挂铃是怎样一个响法,狂奔时、缓步时怎样响?乘车的儿童心情会怎样变化?这样才能将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教师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引发儿童思考,鼓励儿童用语言展示想象。
写音乐。有些教师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跳跳、弹弹、奏奏,因此比较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教学中虽然也讲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但很少留书面作业。
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况且有不少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很容易遗忘。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特别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重新思考学习,弥补没有认真听课的缺陷。
其二,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一环,可以使本来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值得注意的是,布置音乐作业也应讲究“少、精、活”,切不可像语文抄写词语一样,把一个名称写几遍,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布置一些需动脑思考的作业,如音符的名称时值,可通过练习音符的组合来进一步巩固。
玩音乐。要儿童正儿八经地坐着学音乐,是对儿童的一种折磨,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扭曲。把学音乐处理成玩音乐,儿童高兴,其乐无穷,音乐素质能明显提高。玩音乐要根据音乐的表演特征和儿童的生理特征加以设计。
1.边玩边学,将学习贯穿玩耍游戏之中。如学习歌曲“荡秋千”时,让孩子一边玩着秋千,老师在一旁用手风琴弹奏出歌曲“荡秋千”,并问孩子“玩荡秋千什么时候最高兴?”孩子说:“向下荡的时候最高兴,”当孩子向下荡的时候,老师马上拉出5 6 5 4|3 4 3 2|1―,让孩子们边玩边唱,很自然地唱出了欢快活泼的感情。
2.小小音乐会。固定周期举行小小音乐会活动,老师事先将教室布置好,搭制简易的舞台,学生凭“票”自由的选择座位入座,就像看电影一样愉快,让学生自己主持,节目自愿表演,允许孩子把自己在电视里、电影里、网络上看到的、听到的有关于音乐的内容,自己演出来给大家看。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去表演、去创作、去探索,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愿望。
3.各种歌词的小型节奏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歌词中的.语句和词组的练习;由简到繁的歌词节奏练习,培养学生协调能力、注意力的分配及对节奏的敏感性;用节奏短句来创编小童谣,甚至讲小故事;跟着节奏做简单的舞步……如游戏“爱劳动的好孩子”、“颠倒歌”、“我们都是好朋友”……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音乐中得到身心的愉快。
赏音乐。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是模仿性强,活泼好动,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和有关乐理知识,他们理解曲子的能力较差。对他们来说,曲子的美感主要来源于作品的内容,而很少来自作品的艺术形式。因此,低年级器乐曲欣赏教学要按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逐步引导懂得音乐表现的各种手段,以此启发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如在欣赏一年级《号手与鼓手》一曲时,要鼓励儿童直接用形体动作对每段音乐作出反应。让儿童也“加入”号手与鼓手的行列,随音乐吹着喇叭、打着铜鼓、舞蹈、歌唱,使他们身临其境,随小号手与鼓手的感情变化而变化,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
号手与鼓手音乐 7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欣赏多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xx)01(c)-0193-01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大多是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在面对活动中始料不及的幼儿的想法、体验等,不知道如何应变,缺乏有效的指导。怎样才能改变现状,让幼儿有多维的音乐学习空间,用心倾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使幼儿获得快乐的审美体验,促进幼儿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呢?
1 多感官协同参与音乐学习,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以往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反复地让孩子听音乐,表达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机械地听、学,失去了兴趣与主动性,课堂缺乏生机,音乐没有带给孩子快乐和享受。但在多维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有了极大的转变,能以幼儿的兴趣出发,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音乐学习,幼儿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如在欣赏《加速度圆舞曲》时,一开始教师以故事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一个魔法森林中,有一间小木屋,里面住着一个小精灵,小精灵有一个本领,会把一瓶瓶的清水变成五颜六色的魔法汤。你们知道怎么变吗?快看,老师要听着音乐变魔法了。”教师神秘的语言及自身的情绪感染,不由得激发了幼儿好奇的心理,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美妙的音乐世界。接下来,教师随着乐曲的旋律变化在黑板上记录下“魔法汤的配置秘方”。这些神奇的符号帮助幼儿轻松地了解了乐曲的结构;同时,幼儿也在听听、看看、做做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乐曲的理解与感受。最后,小朋友们都来做小小魔法师的游戏活动,更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伴随音乐流畅的旋律,孩子们时而搅拌魔法汤,时而念着咒语有节奏地摇晃瓶子,时而好奇地看看自己的魔法是不是变成功了。当瓶里的水变成了红色、绿色、蓝色……孩子们欢呼雀跃,和伙伴分享着成功和惊喜。整个活动,神奇的魔法紧紧抓住了幼儿的眼球,充满时代气息、富有创意的想法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参与感受音乐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学习,获得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倾听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2 运用丰富、多样化的符号表达对音乐的独特想象
在教学中,老师们比较喜欢使用图谱这一视觉符号。直观、形象的图谱,对幼儿理解乐曲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教学中的图谱大都是由老师们根据教材创作出来的,从幼儿“学”的角度考虑,符号化活动只限于一些动作的表演,幼儿的学习比较被动。如何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主张,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聆听音乐,而不框架孩子的思维。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以《大黄蜂的飞行》欣赏教学为例。活动开始,教师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内容是哪个大师的作品,讲的是什么事情,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这段音乐听起来是怎样的?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在反复播放音乐的同时,让幼儿“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有的幼儿画出了凶猛的老虎追兔子,有的画出了密密麻麻的小圆点和起起伏伏的折线,还有的幼儿用许多圆圈圈和斜线条表现,还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这是球宝贝在赛跑,从山坡上滚下来了。”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表达了幼儿对音乐丰富、独特的想象,没有老师的`强加与灌输,幼儿的自主表达更加自由。我们发现,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在宽松的氛围里,也能参与其中,讲讲自己的想法,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运用丰富、多样化的符号表达音乐感受,实现了孩子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3 参与游戏表演,激发幼儿多样化的审美情趣
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老师们总怕孩子听不懂、学不会,于是不停地讲,手把手地教,注重的是教的过程,而忽略的是孩子的兴趣、参与体验和个性化发展。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证明,游戏表演是孩子领会乐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参与游戏表演中,会激发幼儿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将自身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进行自然展现。如老师在开展《送给外婆的礼物》的欣赏活动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表演环节:首先,幼儿自由结合分组商量:去外婆家坐什么交通工具?送给外婆什么礼物?然后,每组通过无声的动作表演出来,大家猜猜看。这一环节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及时的肯定、鼓励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最后,各组角色扮演参与游戏表演并展示小组成果,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而且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整个活动,幼儿将生活中的经验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每组幼儿对音乐的想象与理解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在多维的学习空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 充分运用玩教具,有效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
在《动动鼓》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利用手中的垫子,探索出大鼓、小鼓、铃鼓的不同演奏方式,并将自己获得的有益经验融入到了游戏里,一物多用的方法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而且更可贵的是这种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中得到了较好地迁移,如《PEE PEE POO POO》的活动中,幼儿将坐垫当做游戏时的马桶:在欣赏音乐《小鸟的舞蹈》时,纱巾当做小鸟的翅膀等,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方式去做,学的主动,有效的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与独创性的发展。孩子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体验与感受音乐,其形式美、内容美,延伸其情感,使孩子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实现音乐欣赏多维教学,我们要理性思考,深入实践,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多维教学理念,拓展教育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身佩.幼儿园多维教学策略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