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

时间:2024-03-13 11:54:28 我要投稿

《认识钟表》 必备(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 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 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钟表》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钟表》
必备(15篇)

《认识钟表》 1

  一、目标明确

  撰写公开课教案前,首先要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并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目标应包括三项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达到的程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渗透。当然,在描述教学目标时,以上三个方面可能会有融合。

  接下来要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是针对学科教学内容而言的,即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哪里;“难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即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关键点”是针对教学法而言的,即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克服学生的困难,是上述二者的综合考虑。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并初步概括、交流读时刻的方法。

  (3)体验、类推1分钟、1小时的长短,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时刻,经历体验时、分长短的过程,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读出钟面的时刻,初步总结读时刻的方法。

  【教学关键点】

  创设具体情境,激发认读兴趣;结合学具课件,掌握认读技能;体验时分长短,建立时间观念。

  二、流程清晰

  教学流程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具体规定了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及实施方法。结合多年来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我们梳理出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大致的教学流程。

  以新授课为例,我们提倡用两条线贯穿整堂课,一条是情境线,一条是探索线。情境线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上,让学生在解决由连续情境产生的一连串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技能。而探索线则是课堂教学的实质,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

  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概念、计算、规律性质、解决问题、测量、统计、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可能性、综合与实践等,我们还总结、提炼出不同的教学流程。以概念教学为例,我们提炼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

  撰写公开课教案时,如果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流程,对每一大环节进行精要概述,将会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当然,以上教学流程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完善,还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穿插、整合,大流程下还可以有小环节。比如,上述“时分的认识”一课,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尝试读出时刻

  (2)认识钟面

  3.借助素材,总结方法

  (1)总结读时刻的方法

  (2)总结写时刻的方法

  4.体验感悟,内化概念

  (1)体验1分钟的长短

  (2)推想1小时的长短

  5.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6.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其中在“总结读时刻的方法”这一环节中,为了既能体现“方法由学生总结”这一理念,又能体现教师必要的帮扶,我们确定了“初步感知方法――尝试运用方法――概括总结方法”三个由浅入深的步骤。教学设计如下:

  总结读时刻的方法

  (1)初步感知方法

  课件出示8时20分、8时50分两个时刻,让学生准确认读,初步感知方法:时针过了8就是8时多,分针指向4就是20分、指向10就是50分,合起来看就是8时20分、8时50分。

  (2)尝试运用方法

  再次出示8时52分钟面,引导学生准确读出这个时刻,并说出认读的方法。

  继续出示第7、10、20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学生认读:9时15分、9时32分、10时15分。

  (3)概括总结方法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我们认读出这么多的时刻,你能总结出认读时刻的方法吗?

  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反馈。

  引导学生借助前面已有的素材进行抽象概括,并总结出认识时刻的方法:先看时针是几时多,再看分针是多少分,合起来看就是几时几分。

  上述教学流程,在三个小标题的引领下,教学过程一目了然,层次清晰地体现出学生方法的获得是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三、预设充分

  教学设计不是记录流水账,在设计某一个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预见到学生可能的反应,并准备相应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比如,在本节课“分析素材,理解概念”这一环节,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先认识钟面,再读“8时31分”这个时刻,就体现不出认识钟面的必要性。为此,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让学生“尝试读出时刻”,再进一步“认识钟面”。而在“尝试读出时刻”这一过程中,如果让学生只试读“8时31分”这一个时刻,可能会出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而小部分学生也是囫囵吞枣地能跟着读出”的这种实际情况,学生仍然产生不了“进一步认识钟面”的需要。为了突破认识钟面的必要性,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尝试读出时刻

  (1)试读8时31分

  谈话:8时30分联欢会正式开始了,让我们来看看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吧。(出示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

  请学生读出时刻,并追问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学生对8时31分试读顺利,将引出继续试读8时52分这一时刻)

  (2)试读8时52分

  谈话:这个时刻你还会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当学生对这个时刻的表达出现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小结:看来要想准确地读出时刻,就要弄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

  2.认识钟面

  ……

  预设时可以在教学设计文本中呈现出“学生可能”的情况和“教师对策”的预案。预设的有效性就体现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既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自然地引出了对概念的理解,又激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兴趣。

  四、意图明显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教师,反思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 分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主要在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教学中的反思,主要在合理调控教学进程;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之后,都应该结合课程标准理念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针对教学设计运用了哪些方法,简明概括地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还是以“分析素材,理解概念”这一环节为例。在第一个教学过程“尝试读出时刻”之后,可以撰写如下的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入,通过对认钟面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通过试读8时52分这个时刻,使学生产生研究钟面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第三个环节“借助素材,总结方法”,在教学了“总结读时刻的方法”“总结写时刻的方法”之后,撰写的设计意图如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素材,探究认读时刻、写时刻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事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设计意图的撰写,一是体现出执教者随时随地的反思,二是容易让听课者尽快了解执教者的想法。撰写教案时思考“设计意图”,再配合执教之后的“课后记”,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就是表达这样的道理。

  五、行文严谨

  教学设计要做到简繁得当,行文严谨。一是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不要过详。如果把教案写成讲话稿,上了课就会照本宣科,就难以处理好课堂生成的内容。二是不能过简。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教师如何进行指导点拨?学生有哪些活动?都要在教学设计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下面是“时分的认识”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前后两次试教的教学设计对比:

  第一次试教,教学设计呈现的都是教师与学生直白的对答,给大家的感觉更像是教学实录,学生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轨道行进,教师牵引着学生的痕迹过重。第二次试教,教学设计中常用到“谈话、引导、追问”这些词语,教学过程显得更加清晰明了,即使不听课只看教学设计,大家也能很清楚地了解教师要在本环节中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交流的话语用“谈话”进行描述,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的'话语用“引导”来表述,而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则用“追问”来体现。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还能简明扼要地体现出教学的层次,实现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另外,在教学设计的撰写中,课件、插图、练习内容适时的呈现,有时比用文字更能清楚明了地帮助听课教师理解执教者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的。比如在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这个环节时,如果用文字表述分针的运行四种情况,比较繁琐,但是呈现一个课件片段插图,就能清晰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

  认识时间单位

  (1)观察分针,认识1时=60分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针的变化,从12开始走到1、2、9、11分别是几分钟。

  在此,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得出具体的时刻,并进行适时的评价。

  (学生可能会运用数格、乘法口诀、减法等多种方法得出答案)

  引导学生发现:分针指在不同的位置,选择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正确、快速地读出时刻。

  追问:分针又走回到12,刚才走的这一圈是多长时间?

  ■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可能会说出是60分或1小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1时=60分)

  小结:分针走了1圈是60个小格,是60分钟,也就是1小时。

  (2)厘清分针与时针的关系,进一步认识1时=60分

  课件的呈现生动地展示出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及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一目了然的呈现形式配合教学设计做出的具体说明,使得教学设计实效性更强。

  六、回顾全面

  每堂课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全课总结”走过场的现象,以短短的一句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草草了事,教师预设学生的收获也是零乱的、发散的,大多仅仅限于对所学知识的重复概述,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等隐性知识的梳理。

  我们认为,整堂课的回顾总结,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要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建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要让学生回顾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总结及时进行补充和提升。“时分的认识”这节课“全课总结”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时、分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有可能会谈到:认识了时、分;学习了读、写时刻的方法;时间很宝贵,要珍惜时间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相联系,从而初步形成知识建构的意识。

《认识钟表》 2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识钟表的方法,从中进行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的知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想这个教学目标已达到了。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的一开始利用一曲猜谜的歌谣轻松活泼地引入新课。接着分三步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步通过看钟面模型,来认识时针、分针,达到初步认识钟面的目的;第二步通过拨熟悉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整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数字的规律;第三步学习两种计时方法。为了巩固新知,学习中安排动手操作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尤其是学生动口动手说时刻拨指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感觉效果较好的地方有:整节课设计了去钟表王国旅行的情境,比较有趣味性。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儿歌记忆所学知识很好,两种计时方法落实到位,习题的设计体现了从易到难。

  比较遗憾的是在教学组织时,忽略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时间处理的再好一点,我想再给豆豆安排作息时间时,就能有机会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到互相纠正,效果会更好,也许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更有价值。

《认识钟表》 3

  12月9日,既兴奋又紧张的一天。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面前教学,颇有班门弄斧之感。不过,这节课像第一场战役一样,对我的教学生涯来说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上)《认识钟表》第一课时,为这节课我一直思来想去努力想上出有自己想法的数学课,每一个环节精心打磨,每一句话斟酌半天……前后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终于新鲜出炉。课后的反响还可以,毕竟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前辈们都会本着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心里也开始大了胆子。心里特别特别感谢一个人啊,有她在下面听我上课心里就特别定,大概这就是冥冥中的力量吧!

  无论是设计出一堂如何精彩纷呈的课,它始终是为着学生做服务的。在随后的练习和测验中,学生的反馈又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1、画12时,起先很多学生画的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指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统一让学生记住画针时一定要带上箭头,并且箭头要正好指向那个数。如果这个小细节在上课时就落实下来,那学生可以走更少的弯路了。

  2、半时的画法。在教学半时时,我是让学生学会说这样一句话:分针正好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如果是让学生看钟说几时半一般不存在问题,但是画钟的时候就存在学生该如何把“时针走过几”转化为钟面图的问题。比如说让学生画1时半,有不少学生会喜欢画在12和1之间;但是他们在认1时半的钟面时,却能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时针走过1。归根结底,还是学生没有能真正认识到指针走的方向——顺时针。而教科书上也没有涉及到“顺时针”的明确目标,这是与之相矛盾的。

  后来,我想了一想。如果在教学整时时,把课件设计成像一般钟表那样走动,让学生感受从1时到2时,2时到3时……不管是时针还是分针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走动,那就是顺时针。让学生在看钟表走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整时,而且还感知到时针和分针走的方向。那么这就为半时,明确“走过几”这个问题就埋下了伏笔。

  3、再过几小时,就是几时?这个问题,在练习中频频出现,而我在设计时并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学校中的一天”里渗透这样的思想就更好了。比如早自修8时,过了3小时,就是我们吃饭的时间——11时。

  4、整时和半时的两个写法。一般电子钟的写法不会对学生造成困扰,机械钟的写法要求学生写出文字,有不少学生就写错字,多一画或者少一画。在教学时,应该注重书写的问题,特别是“半”,不仅容易写出3画的横,而且容易漏掉这个字。

《认识钟表》 4

  1、留给学生较大的“时空”

  修改后的案例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一个钟面,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要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教学的美。如果这个钟面只是让学生简简单单地说或被教师灌输理论,学生就没有那种兴奋,智慧的源泉只能深深地埋藏起来,这不是一大遗憾吗?本案例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2、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人人享受成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悟性、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学生所想的可能不是教师所需的答案,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地想。本案例中,每位学生都仔细观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时针、分针的独特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认识钟面的快乐。

  3、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索的境界中,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创造。本案例中,用课件显示了一个动态的钟面的情景图,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动态、生活的境界中。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新颖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操作中,体现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行动开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为学生提供动手时间的机会,让学生有意去学数学,并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避免了学生死板的记忆和脱离实际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轻松并且牢固地记住一些概念。

《认识钟表》 5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设计课时,在研究了教材后,我希望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钟面特征和整点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种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积极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另外,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认识钟表》 6

  这是我踏入教师队伍以来的第一次公开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虽然平时校长、行政、指导老师经常会来听课,被听课也从手足无措到“见怪不怪”了。但是公开课毕竟和被听课不一样,这真真正正的让我了解了一节公开课从头到尾是一个怎么样的流程。

  先说备课:从开始备课到最终确定自己的教案初稿,一共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在这两个礼拜中,我不断地专研教材,认真的研读网上有关的《认识钟表》的资料,不断地思索自己应该怎么去设计这节课的流程。终于在两星期后,初稿终于出来了。这真正的让我体会到备课的不易。

  教具准备:根据自己的初稿,开始准备这节课所需要的教具。纸张,练习,课件,实物钟,钟表的图片等等,也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尤其是课件的制作,一遍一遍的反复修改着自己的课件。

  可以说基本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但是这也是我做的最不足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找自己的指导老师点评自己的教案,这是我犯的`最大的失误,今后在这个方面自己也应该好好的反省与改正。

  经过备课后,经历了两次试上这节课。试上的时候,备课组的大部分老师都来听我的这节课。虽然自己上下来还是挺顺的,但是课后我去找各个老师评课,他们都给我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宝贵意见。根据这些宝贵的意见,我又一次认真的修改着自己的教案与课件,虽然大体上思路没变,但也修改了许多的小细节。

  终于到了这节公开课课,可能是自己太过重视这节课,也给了学生太高的压力,这天的这节课,原本活力四射的孩子们到了陌生的环境视乎一个个都显得相当的木那,包括那些平时机灵的孩子都失去了他们平时机灵可爱的天性,这一时间也让我慌乱失措。经过一节课的战斗自己也是相当的疲劳,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备的这节课到了最后尽然还是失败了。经过了这节课,我也找了指导老师和几位教师评了我这节课,进过他们的点评,自己的总结反思,我悟出了以下的几点:

  1、无论是上什么课,都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也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毕竟他们还是孩子,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只会适得其反。要让自己随时都不紧张,有最好的状态也不太可能,但是即使是有紧张的心态,也不要显现出来,否者孩子们也会跟着你不自然。

  2、上课自己的激情:我找了好多老师评课,他们都说我上课激情不够,声音不够抑扬顿挫,整堂课下来也比较平缓,没有高潮的地方。激情、激励、激发,我的指导老师对我提出的建议常常环绕在我的耳边。我也慢慢领悟到,要上一节好课,也要像一部电影一样,有铺垫,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尾,而且还需要有好的导演和剧本,这都是老师应该完成的分内工作。

  3、课堂问题的提出:这节课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有一个地方没能引好,反而被学生越带越歪,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在一个问题上一直的绕,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没能做到。今后的备课中,提问的问题应该直接明了,不应含糊不清。

  4、课堂的教学常规:这是年轻教师上课出错最平凡的地方,也是自己没做到的不好的方面,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这个方面应该更加的努力加强。

  经过了这一节课,希望自己今后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钟表》 7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我们学校数学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校级公开课展示。

  我讲解的是《认识钟表》这一节课,现把本节课的 总结如下:

  1、多媒体课件是帮助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课件所牵引。对于一个游刃有余的专家型的教师来说,课件应该是为他所用,而不是教师的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着课件走。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巧用教育机智。我之前总是先制作课件,然后根据课件去进行教学设计。然而,贾校长细心地告诉我:“小冉,你把顺序弄反了。教学设计要走在课件的前面,你的课件是围绕你的教学设计而展开的。”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自身的不足。

  2、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多次在练习训练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反复说、反复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并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在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的游戏环节,有一个学生在拨6时整的时候,错误地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弄反了,他拨的是“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而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即发现。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自己: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

  4、在平时的课堂上,就要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关于教师“板书写什么?”“怎样板书才能简而意赅、事半功效?”的问题,我也深思了好久。最基本的一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最应该板书的。而我却板书了其他内容,唯独教学重点“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句话却忘记了板书。追本溯源,还是因为自己在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没有把板书的设计做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认识钟表》 8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课时,认识半时比认识整时难一些。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运用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体验感悟半时指针位置的特点。我把电子多媒体走进课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为线索展开,讲解“8时已过,分针再走半圈就是8时半”,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联想、推测得出9时半、10时半、12时半,由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既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体验到半时是由整时发展而来的。吸引了学生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有效地使用了实物投影,学生亲手拔一拔、画一画、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读时间、写时间、画指针等资料,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多侧面积累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力量。

  本节课由于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趣味的实践活动资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资料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教学时,经过让学生看一看,认一认,拨一拨,认识了半时,并归纳出半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的位置特点。学生经过对主题图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半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的位置特点。本节课安排了多次让学生动手拨的机会,每次的要求都不一样。

  第一次:师生一齐拨,要求说说时针指着哪,分针指着哪,尤其是要说准时针的位置,即是指着几和几的正中间。

  第二次,教师说时刻,学生拨时刻,并和同桌交流,自我是怎样拨的。

  第三次,看谁拨的快。教师说时刻,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来拨,其余学生在下头拨,拨好后,代表还要说说是怎样拨的,最终评出优胜组。三次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动口,全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节课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运用多媒体把“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农夫早上到田里劳动,发现兔子,等待兔子的连续情景。之后,请同学们帮故事写完整。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帮故事写完整的请求”调动了小朋友积极参与的情感。每个学生都认真观察画中钟面上的时刻,都想帮农夫弄清楚每项活动开始的时刻。全班学生高高兴兴地走进认识半时的活动中。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着互相帮忙的甜蜜友情。

  2、让学生经过多种活动探索发现。

  让学生经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构成相关技能,是《标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进行多种活动的过程。首先,观察钟面,帮忙农夫找准每项活动开始的时刻,让学生在观察中领悟半时这一时刻的特点;之后,动手拨出半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索时针、分针半时的时候指向特点;然后,学生参与不一样的练习活动。如,说一说自我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做“互动游戏”听一方指令拨出钟面时刻……每项活动环环紧扣,并且富有生活情趣。全班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在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简便地实现了认识半时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教师简便,学生愉快,获得进取的情感体验。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课堂教学效果到达预期的目的。

《认识钟表》 9

  【背景介绍】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到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起点都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案例描述】样式一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你们猜一猜它会是谁呢?你听(CAI:钟表走动的声音)。

  学生急切地说:钟!闹钟!……(老师板书:钟)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个大盒子里,还藏着很多漂亮的钟表哩!想不想看?马上盒子里面飞出一个个漂亮的时钟(CAI:伴着音乐和清晰的解说,这是什么时候的钟,干什么用的,……)。

  老师:喜欢这些钟表吗?想一想,你心目中的钟表是什么样子的?(片刻)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动也手画一个钟表呢?

  好,用3分钟的时间,看谁画得又快又好!计时开始!(CAI:放轻音乐)

  (“猜一猜”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学习主题。这个教学片断是整节课的开始,前后时间总共不到1分钟,但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而又新颖的各式钟表,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二、动手操作,挖掘已有经验。

  在优美的音乐声,学生个个全情投入细心而又急切地自由创作各式钟面。

  1老师同时巡视,了解到:每个学生自己心目中的钟表都不尽相同。有的注重外形和精美的修饰,有的抓住了本质;有的画的是写意画,没有1-12的数,只是用几笔勾成大体的钟面布局,有的非常认真,擦了又擦,为的是要把钟面画得更圆,把12个数排列得更均衡些;除了个别学生不记得添指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指针(包括长、短针)、12个数和圆形的钟面画出来。

  三、全班交流,系统梳理零散知识。

  时间到!

  1、学生交流、介绍自己所画的钟表。

  (1)小组内评一评。谁画的最好?哪个地方画得好,值得大家学习?

  (2)小组成员合作,自由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各组推荐的作品。(展示完贴到黑板上,其余学生已经画好的作品一并收起,以免学生总要不停笔地画下去。)

  学生:很兴奋地把作品摆到实物投影仪上,并介绍:我画面带微笑的钟,让我每天看到它就很开心;我的钟面上还装上了三个按钮分别表示早上起床、中午起床还有晚上睡觉的;我的钟面装个摄像头,是防止有坏人来了可以拍照用的;我把钟面的外形设计成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

  ①原来大家知道钟表的知识可真多啊,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②可我们画的这些钟表上一定都要有什么?

  …………………… 略

  【案例反思】

  在设计时,我主要从两方面作了考虑:

  1、创设生动、现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行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充分唤起学生已有对钟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交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

  通过实际教学,我有两点非常深刻的感触。

  第

  一、充满童趣的现实情境,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思想上消除学生学习的被迫感和紧张感。

  2课一开始“滴答,滴答”清脆的钟表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伴着优美的音乐各种各样的钟表从礼盒里面飞出来,每出现一种新样式的钟表,学生就发出了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而“自己动手画钟表”的活动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活动热情,他们全身心的投入略

  【案例描述】样式二

  片断三:认识整时

  师:我想在钟面上拨出8时,谁能教我?

  生(非常踊跃):我来教你!

  师:你来说,我来拨吧!

  生:把时针指着8,把分针指着12。

  师:谁会拨9时?你能带大家一起来边拨边说吗?

  生边拨边说:时针指着9,分针指着12。

  师:12时、3时,你会在钟面上拨出来吗?边拨边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学生小组动手活动。

  师:你们在拨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分针都是指着12。

  生2:8时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

  师:你说得真完整,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还有谁想说?

  生3:12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2。

  生4:3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吗?

  生5: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整时时刻的分针规律,我放弃了让学生直接去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这种一般的教法,而是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了整时时刻后,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这些时刻,在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独立动手拨以及说说拨拨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分针都指着12”的规律,在观察、体验和交流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让每个学生真正在互动 3

  的情景中,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作为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应当相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体验中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快乐!

  【案例点评】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亮点:

  一、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教师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生动的视频、熟悉的事物、伴着美妙的音乐引出钟表,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产生了跃跃欲试、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为开展下一步的探索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为教学服务,应该有效利用。老师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钟面,抓住了儿童爱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实践、积极思考、大胆表现的机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实施有效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钟面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创造,并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价,把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提高了生生、师生互动的效益。

  四、切实落实了减负的任务。这里的学习活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在愉悦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钟表。以学生已有经验为起点,在学生真实的认识水平上展开的思考与交流,形成的认识是深刻的,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只有高效益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减负。

《认识钟表》 10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究新知

  课始,我没有急于出示钟表模型,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说说自己对钟表的了解,学生汇报说到:钟面上有12个数,钟面上有的是2个针,有的是3个针,3个针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针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钟表模型,并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钟表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到钟面上12个数的排列顺序,以及3个针的区别。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谁知道这3个针分别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强调或订正。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获取了新知,并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2、注重动手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课上,我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时间用自己手中的钟表动手拨出相应的时间;还让学生以同桌为一组,一人说整时,一人拨时间。把已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中,我出示钟表,让学生根据钟面说出时间,并说明怎样判断的。如:2:00,当时针指着2,分针指着12时就是2:00,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3、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师生完成游戏活动:如教师说时针指着5,分针指着12。学生判断出:5时。让学生不看钟面直接说出时间。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学生的书写应加以指正,特别是时间的数字表示法,有些学生把“:”写在中间,教师应强调“:”应靠下,如8时的正确数字表示法为8:00。

《认识钟表》 11

  运用媒体演示,从儿童熟知的动画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师分层次安排学生活动: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习。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重点。

  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认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大约几时,在难点突破上没有做到位。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纵观整节课,本课尝试体现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观察、操作、讨论,在动中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成学习。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钟表》 12

  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最后的公开课,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感触,总结如下。

  首先,是对于教学常规方面的觉悟。我一直认为,教师的激情是整个课堂的总动力,因为激情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上课”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状态去迎接和面对。但是再好的观点也都有其适用范围,不是绝对正确的,我只看到了它闪闪发光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光亮背后的阴影。没错,激情却是能够不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但当习惯慢慢养成后,教师如果不适当的降低自己的“态数”,便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当有一天没有了教师的激情,学生可能就无法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听课,甚至就对学习失去兴趣。适当的激情刺激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连续作用下的刺激,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抑制学生学习动力的可持续生成,同时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所以,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可以适时地调动自己的激情,让课堂变得更活泼。同理可得教师音量的教学效果。适当的高声调可以抓住学生的耳朵和思想,连续的高音调作用,会让彼此都觉得疲惫。我以后会学要慢慢的调度自己的音量,脱掉小蜜蜂。另外,要继续加强板书的练习。

  其次,是教学语言艺术方面。可能是生活中的习惯,让我的话语总是不精简:一句话可以说的事情,我总是得说三五句。以至于把这个坏习惯也带入了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无疑在拖泥带水的同时还很浪费时间(怪不得,我的课总是上不完)。所以应该要从生活入手,学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尽量少说废话。同时,我还发现,在教学知识方面,教师的话越多,越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比如说此次教学中“认识钟面”的时候,我的“多嘴”总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没有让他们的思维呈发散式的发展,课是上得顺利了,但长此以往,学生会变“笨”,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越来越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明方向,但切不可把路变得太小,影响了孩子们对沿途风景的观赏。

  再者,关于教学设计方面。

  1、缺少“合作交流”。

  师生问答互动形式的教学比较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却是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认识整时”教学中,“3时”的钟面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这是几时”“分针时针的指向如何”,然后再请几组代表汇报。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诉说和倾听“3时”的情况,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时长超出预定时间,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认识整时”花费的力气过大。在7时这个整时讲透以后,可以适当的加快8时和3时的节奏,为后面的内容争取时间;在课间操强化3时、6时、9时、12时这四个常见的时刻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快速度,逐渐减少中间停顿的时间;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口头上说时间怎么宝贵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关键还是将其赋予到具体的事例中,所以“小明的一天”之前的关于“时间宝贵”的说辞可适当减少,将之渗入“小明的一天”中。

  3、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

  本节课不仅要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还要初步触及“一小时之前”、“再过一小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这样的知识点。对于前两者,本节课有所涉猎;但对于后两点却是丝毫没有提及。对于有些非重点的知识点,不一定要拎出来单独讲,这不仅会让知识点脱节,也会让教学显得零散。教师可以将之穿插在合适的位置,顺手带过,给学生留下印象后,等遇到具体的问题也就有据可依、顺理成章。比如将上面提及的后两个知识点放入学生拨钟环节,教师可收集不是整时的钟面质疑,比如“这是3时吗”,学生马上就会说“还不到3时”或“3时过了一点点”,此时教师就可顺手规范说辞“快3时了”或“3时过一点儿”。

  在“小明的一天”中,教学“两个9时”的时候,可以结合钟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钟表转了一圈后晚上的9时,此时随即抛出“你知道钟表一天转几圈吗”这样的问题,可以马上在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记:钟表一天转2圈。

  4、变化非本质的特征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抓住本质,在完成教学时针分针以后,可变化针的非本质特征,如针的颜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时针分针。

  5、数学是一个提炼的过程,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一个公式化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程序化的过程。

  关于“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这句话,在之前的上课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套用这句话完美的说出如何认钟表的过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解决不了“不容易”问题,我还可以扔掉这句话,换个角度,换个方式:看来我们要看整时必须得分两步,第一……第二……

《认识钟表》 13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让学生能够生动又具体的去学习数学。因此一开始,我就直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在观赏的过程中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学习兴趣。

  在新授部分,我以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发现钟面的三个特点: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

  2、有两条不同的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接着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二个钟面的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二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进行整时的教学。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整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但又感觉一堂课下来练习的'形式有些过于单一,一直采取的是教师出示时间,然后学生去读、去写的一种形式。下课之后,就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能转动时针、分针的钟!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很明确的体会到钟面上所显示的信息。下节课中就可以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钟,让他们自己拨一拨钟,让学生的记忆能够更为深刻,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会看不会拨的情况出现,更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率。生活经验实际上对本节课的认知有很大的帮助,一些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看时间,因此上课时稍加点拨,就马上能融会贯通。因此课堂上关注最多的还是那些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

《认识钟表》 14

  执教完《认识钟表》一课后,心理虽然一阵简便,但更多的是经历一次比赛之后,心中那万千的感慨。凭心而论,准备一堂课,确实很不容易,无论是钻研教材,制作教具,还是请教师听课,评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更不能省略。可是我收获更多的是,自我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对教材的深入与把握,我欣喜的是,在实验小学这个管理规范的名校舞台锻炼中,在诸多同行的帮忙下,在自我一次经历竞赛洗礼与历练中,我也渐渐在成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钟表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是我思考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无论是认识钟面各部分名称,还是教学整时,感知时序,每个环节我都借助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同桌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在教学中基本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如下:1、教学学情境创设巧妙,动画课件形象直观。首先动画演示主人公不认识钟表引发问题,导入新课―――认识钟面各部分名称――――强化巩固时针和分针―――――给整时和半时分类,从而导出认识整时―――自然过渡到电子表示法,每个环节过渡自然,层层递进。将教学需要掌握的重难点依次贯穿在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中,让学生乐学。2、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乐“说”。学生对钟表有必须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导学生探索学习。钟表外部结构认识、时刻的认读写,总是让学生先谈自我明白的,再针对学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索。()即便是学生不解的地方,也让其他

  学生谈自我的看法,用学生自我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语言帮忙其他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3。尊重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敢“动”。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完成学习。观察——“眼”动,操作——“手”动,讨论——“嘴”动,多种感官参与,一人动,同桌动,在动中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主动完成学习。4、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中巧妙设计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经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不能骄傲马虎对待,要谦虚,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成功。其次课后让学生听一分钟音乐,并且歌曲的名字是《时间就像小马车》,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知时间的宝贵,恰当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最终经过学生谈一谈自我作息时间安排,教育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我认为还有些缺欠的处理:

  1、在时间不够的`情景下,应当渗透的德育教育没有进行,草草收场。

  2、另外课后结束的互动环节的气氛不浓,课前没有引导学生练习。

  3、学生在分类环节中所用时间过多。

  本册教材第七单元安排的认识钟表主要有以下资料:

  (1)认识钟面,明白钟面上有2根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粗又短;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

  (2)学会了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学习了认大约几时了,也就是快几时了和几时过一点儿。

  (4)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1小时前是几时或再过1小时是几时。

  (5)在钟面上画指针,能区分出分针长,时针短。

  本单元资料整理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同位合作,边翻看课本边想一想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资料,学生回答异常好,基本上这些知识点都想到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了。

  回顾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注重经过让学生动手拨时间,来加深印象,巩固认识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们班的家长统一用班费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钟表模型,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都是借助钟表模型形象的完成的。学生认识了整时后,我让学生同位合作,反复的在钟面上拨整时,一人说一人拨或是一人拨一人认读。认识大约几时的时候,我说一个时间,也是反复的让学生拨,播完后同位再比较有什么不一样,例如9时过一点儿,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2和1之间,总之,我给学生总结:几时过一点儿,分针一般是过了12,在12和1之间,指到了1也能够,可是一般最多不超过1,超过了1就不是过一点儿了。快几时了,分针一般也是差一个大格到12。我还布置学生回家和家长一齐拨钟表认时间,学生学习兴趣异常浓厚。

  经过反复的拨钟表练习,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十分好。

《认识钟表》 15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本周我们学校进行了“师徒同课”展示。我讲解的是《认识钟表》这一节课,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去认钟面、认时间、写时间,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把本节课的 总结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分寸把握的不够,没有做到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究新知,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节奏有些快,容易导致学生对重难点掌握不全面。应该把孩子作为教学的主体,多引导学生发现、思考、总结知识点。

  2、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评价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平时在自己班级里的上课,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做到一些相应的课堂评价,表扬激励他们,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在其他班级上课这方面我还是有所欠缺的,说明平时并没有把课堂评价真正的形成自己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的.语言比较匮乏,今后要加强表扬的方式和语言的总结能力。

  3、钟表和时间一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有所接触,这节课应该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认识时间的有关知识,在巩固练习中《小明的一天》中,要多引导学生学会完整的形容图意,再书写时间,并且让学生明白合理时间的重要。

  4、小组合作可以更丰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结合生活等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认识钟表》 】相关文章:

认识钟表的 09-20

《钟表的认识》 09-22

认识钟表 02-21

《认识钟表》 06-27

《认识钟表》的 09-25

《认识钟表》 06-17

《认识钟表》 范文04-17

认识钟表课后的 03-01

数学《认识钟表》的 02-20

《认识钟表》 5篇04-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