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解方程》

《解方程》

时间:2024-05-02 06:58:13 我要投稿

《解方程》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 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 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方程》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方程》

《解方程》 1

  教材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学生直接想“?+8=10”,从而得出答案。另一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减8”的方法。y+8-8=10-8,y=2。这样解方程,刚开始时,为了学生理解方便,等号左边的`“+8-8”都要写出来,会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激发了我对解方程这课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和探讨,因此,在学生理解了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后,我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自主探索,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掌握的知识才更深刻、更透彻。久而久之,将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方法整理后,我又适时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两种解方程的方法,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和通过移项来解方程。

《解方程》 2

  学生从五年级就开始接触简易方程,经历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方程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这个问题在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时就一直困扰着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有关方程学习的单元,因此有必要从本质上去拨开学生心中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那团云。正好借助这节课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这个困惑。

  案例描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学生能很快根据题目条件进行相关的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前期准备,经历这这两步后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可以很快确定用方程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故意提出:这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合理呢?学生在底下开始异口同声地回答设单位“1”的量也就是男生人数为未知数比较合理。设美术组有男生X人,女生就有80%X人。那么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学生很自然地列出方程

  X+80%X=36。就在大家十分“得意”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把女生人数设为X。”刚开始很多同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以前做这类问题不都是将男生人数(单位“1”)设为未知数X的吗?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就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他是这么说的:设女生人数是X人,男生人数是X÷80%人,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列出方程:X+X÷80%=36。听完他精彩的发言,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仔细回想这个聪明男孩的问题,原来数学真的需要动脑。这个问题在学习分数除法之前教材是一直在回避的,到了这里我灵机一动将题目改成: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那你觉得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一份数男生人数设为X人,女生有2X人,方程:X+2X=36。那如果一定要把女生人数设为X人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列出:X+X÷2=36,这个方程没有学习分数除法之前学生是没有办法解出来的`,可能这就是教材一直回避的重要原因吧。但是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理解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之后凭借自己的理解列出超乎常规的方程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经过这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明白了设未知量也是很重要的。课上到这里,并不是去推翻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数学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硬性规定,遇到这类问题只能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比较了这两个方程:X+80%X=36、X+X÷80%=36哪一个解起来不较容易?学生通过计算终于明白:X+80%X=36方程的优越性,于是又回到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合理呢?通过这样的对比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了:设男生人有X人(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合理性,不仅仅能很快表示出女生80%X人,而且X+80%X=36是学生熟悉的形如:aX+bX=c(这里a,b,c已知),而X+X÷80%=36这个方程不是学生熟悉的类型,是需要学生根据除法将它转化为aX+bX=c,这一步转化至关重要。经过上述的两次对比学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设未知量的时候一般要把单位“1”的量设为未知数了。有了这样的深刻的体验,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就十分自然,心中的困惑可能就会烟消云散。

《解方程》 3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原订计划是第一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第二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调整后的教案改为第一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第二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例1改为:X+20=70,又将X—a=b形式的方程穿插学习过程之中。

  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

  2、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总体思路如下:

  1、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3、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4、多层次的练习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并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5、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我说你答”的游戏让学生回顾: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题X+20=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计算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通过讨论:方程X+20=70中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20,而不是其它数呢?让学生明白:左边减去20是为了使方程左边只剩,右边减去20是为了使方程两边仍然相等!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确保正确率,及时进行检验。

  原来的检验过程需要完整地写出左边与右边相等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方面就会显得不耐烦,在经历了一个详细的检验过程之后,然后教给学生一个简便的检验方法,学生都很兴奋,积极性也很高涨,而且主动性也很好,这样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也提高了。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点困惑:

  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A—X=B和A÷X=B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这会不会与教材主倡导的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有矛盾呢?

【《解方程》 】相关文章:

《解方程》 04-07

解方程的 02-26

《解方程》的 09-17

《解方程二》 03-28

数学解方程 04-12

解方程1 05-18

解方程的 15篇03-10

《解方程》 15篇05-19

解方程教案04-26

解方程二教案12-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