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范例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
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内容以写景为主,分别是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词《忆江南》。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理解诗意时语言表达不够通顺,直译的比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学不多。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上,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发言,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更优美。“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特别是《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都表达了诗人特定环境中复杂的'心情,我计划指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悟诗情的方法,那就是联系时代背景。
教学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一、学生参与率高。因为我班学生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较明显,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我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要求他们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写在预习本上。课堂上,学生先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理解诗句意思,再汇报交流。因为预习充分,在理解诗意和比较诗与词的不同时,发言的学生比以前多了,积极性也高了。当我发现学生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难时,及时引导,实现了帮助者的角色。
二、时代背景补充及时。在“知诗人”环节,学生介绍了诗人的成就及学过的相关古诗,我则补充写作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流落他乡,让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这段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与作品的距离,帮助他们理解李白当时的孤独与寂寞,以及李白与敬亭山互为知己、惜惜相怜之情。
三、赏读诗词,想象画面。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忆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当然,与理想的课堂相比,这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因为担心时间不够,任务完不成,设计时目标定得比较低,课堂密度不够。
二、教师在学生汇报时评价激励不够,放手不够,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传授角色,讲得多。
三、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表达的引领不够。
四、鼠标控制不灵,影响了教学时间和情绪。
五、课终缺少质疑问难环节。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2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
王安石
张籍
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王谦,男,25岁,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陕西省小学语文研究会会员。曾获“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市级教学能手”“市级首届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三次在省级阅读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参与《为迁移而教》等多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多篇,参编《发展性评价教学用书》《快乐语文——语文阅读与全能训练》等教学用书共7册。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六,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3
古诗词三首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古诗词的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愫真挚,传唱千年不衰
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书中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自己弄懂诗句意思,然后比较三首古诗词,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在写法上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不同,学完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尝试着把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使诗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过改写,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总体来说,学生课外收集了很多描写思想的诗歌,由于课堂展示时间有限,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了,这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4
经过三轮的研磨和一轮的集中展示,让我深深的明白想上好一节古诗阅读并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收获了很多。在整个研磨过程中,对于古诗教学,我也有自己的点点体会。
一、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二、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三、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教师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在整个的打磨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自身古诗功底的欠缺,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贫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该加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熟的驾驭课堂,带孩子们走入古诗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5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 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处
学生在感受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诗人的性格品质时,还不能准确地感受。同时,个别学生交流的时候用词不精确,暴露了孩子们词汇的贫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6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平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7
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学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体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8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
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如何充分发挥古诗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论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教学中的内涵我国古诗浩瀚如海洋,就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诗文而言,细细分析,大致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爱国主义的赞歌。对祖国的热爱,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情感,可以说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要想让这个人做出一番大事业,那无异于天方夜谈。
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诗文,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一种为了祖国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道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纵观初中三年所选入的古诗文,表现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强旋律。
(二)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亲情,友情、爱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这点,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从马致远的《秋思》对故乡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对亲人永远的祝愿;从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
可以说,整个中华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情感史,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学而优则仕,”“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国的历代文人,注定要关注社会,然后展开对理想,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随之进行不懈的追求,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愤而挂冠而去,隐居南山之下,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虽然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却寄寓了古代人民对阶级社会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厌恶,表达了对安居东业生活的美好憧憬。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直接道明社会的兴衰更替,不过是强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残,如果说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那么,庄子的《鱼我所欲也》则是道家对义所作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那么曹操的《龟虽寿》可以看着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
对社会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执着,是中华传统文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离不开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需要春风细雨般的细腻浸润。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
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
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我们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9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清末,古诗词构成了一条壮观的艺术走廊。古诗词创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深远的意境,寄托思想感情,传递人生哲理。通过审美教学,初中生不仅可以感悟古韵古香,提升审美情趣,还可以领悟人生哲理,体会真善美,对以后的人生产生启迪。因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探讨初中古诗词教学。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下,语文教科书已经有所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共有80多首古诗词;在考试上,除默写外,还增加了对诗词理解、鉴赏能力的考察。
目前初中诗词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将古诗词当作文言文。古诗词与文言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教学方式方法应有所区别。教师将诗性的文学逐字翻译成没有情感的文字,破坏了诗词的意境,学生虽然理解了诗词的大意,却失去了语言美、意境美及自然美的享受,久而久之,学习诗词的兴趣降低。二是过于关注对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忽视诗词的情感及与社会的联系。诗词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处处表现着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处世哲学,而教师重点分析内容及形式,忽视了情感及诗人的时代背景,无法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学生无法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内涵。三是诗词鉴赏过于功利化。新课改及考试题目的改变,意图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现在的教学体制,分数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鉴赏技巧的把握,传授答题方法,用乏味的语言解读诗词艺术,过于功利化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开展审美教学的措施
1.反复朗读,步入诗词的审美意境
初中生年龄小,学识少,经历少,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不高,因此在诗词学习时首先要反复朗读,明确诗词大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熟读可以加深对诗词语句的理解,体会诗词的意境。第一,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教师下节课要讲解的`诗词,多读多看多体会;第二,教师还可以根据诗词平仄押韵的特点将诗词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如现有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由王菲演绎的曲目。这样使得诗词的背诵简单,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领会意境。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及轻重缓急。
2.以景入情,探求诗词的思想情感
在诗词学习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一般配有图片,学生结合书中的景色,展开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诗词场景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要表达的思想。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想象独自一人行走他乡,远离亲人朋友,再加上荒凉的景色,我们就可以体会出诗人的情感。这种以景入情,发挥想象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赏心悦目,乐于参与其中。另外,如果书中没有相符的插图,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自己领会的诗词意境,还要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全面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展开联想,领悟深刻的诗词内涵
古诗词不仅有情与景,还有理,即诗词的深刻内涵。古诗词的最终教学目标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自古以来,只有“正派”的诗词才会经久不衰,流芳后世,而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不成熟,个性不稳定,因此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诗词的情境只是审美的基础阶段,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与对诗人品质的领悟,为了使学生有理性高度的升华,应让学生从诗词中体会生活的本质,领悟其内在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表现出作者热爱国家和雄心壮志。
4.解读文字,展现语言美
中国汉字是最优美的符号,博大精深,汉字凝练而成的诗词风流千古。古诗词中语言美就具一字传神之美,即诗词中的某一个字或词传神使用,如果用其他字眼替代,就不能完美展现诗词的意境。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采用拟人手法,展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红杏的茁壮成长;“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既给人视觉上的冲突,使人眼前一亮,又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春风的魅力。诗词中还有许多以动衬静,以虚写实的手法,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一一体会语言的美。
5.鼓励创作,提升审美体验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古诗词审美学习之后,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应该进入审美的最高阶段,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升审美体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作,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也应该有创作活动。在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模仿诗词的形式;其次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的语言、意境、手法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诗词在校报上发表,把古诗词的审美带进校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词的学习,应从审美的角度开展教学,克服诗词鉴赏的功利性,展现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形成学生优秀的个人品质。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0
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很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朗读的质量比较高。
成功之处:是“小练笔”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如;张籍写的《秋思》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被学生们改写的丰富多彩,就连语文很差的学困生吕哲很勇敢地诵读了自己改写的短文,写得也很有意思,她读完后班级立刻响起一片掌声,全班为她鼓掌。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汉字表达的激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引领孩子们品评欣赏更多的快乐!
不足之处: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如:绿、还、见、开封…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1
1、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描写童年的儿童诗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儿童诗两首教学后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儿童诗童年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2、《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然后让学儿童诗怎么写生谈谈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然后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诗文变成一个优美的小短文,这是我课前的设计,可是真正实施到课堂中,却不尽人意。
课下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足呢也许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转变,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没能真正的迈出那一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勇敢的尝试,迈开自己的步子,新课程不能只是想在脑子里、记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课堂中
3、本次的三首古诗词都是写儿童的,富有儿童的情趣。而且诗句都浅白如画,都展示了儿童无忧无虑。教学我想儿童诗仿写的时候,由于诗歌比较简单,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对于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得也比较到位。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2
教学时《四时田园杂兴》,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
初读 —— 画出不懂的词句;
再读 —— 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
品读 —— 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
诵读 ——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执不休。有的说:“从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梅子金黄’和 ‘杏子肥 ’ 中可看出描写的是夏天的'季节” ;有的说: “ 从第二句中的 ‘菜花’和图上画的 ‘绿油油的田野’可以看出是春天 ”。 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们情绪高涨。他们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描写的是夏天这个季节的景色。
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多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讨论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3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几首古诗词学生们以前都背过,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体现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效果不错。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4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者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前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在讲课时,主要用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学习要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5
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三首古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古诗虽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但是故事的写作年代比较久远,语言表达的方式与现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距离。我感觉这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比如,我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视频短片——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月光下,山间的小溪潺潺地流动着。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就把呆板的文字变成了活动的'影像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预习题目
在学习古诗之前,对诗人的相关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或者是鼓励学生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来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三、边读古诗句边展开想象,通过想象体味诗句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是这样来做的: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作上阕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阕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我采用的是老师范读,学生默读,尝试着出声读,读出节奏感。借此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朗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相关文章:
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5篇06-13
最新初中古诗词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4-26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语言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2-07
毕业啦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4-27
大班的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大班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2-19
关于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的反思05-24
《学会反思》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9-10
比的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8-29
经典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0-22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