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三峡》

《三峡》

时间:2024-05-15 15:39:21 我要投稿

《三峡》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 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如何把 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峡》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峡》

《三峡》 1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细读课文部分,我在试教的时候,由于提问比较含糊,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变成自己讲得太多,太细,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指导思想相违背。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改进了这个方面,提问明确,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阅读课文,我还是讲得比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让学生讲,那这节课会更加好。

《三峡》 2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它描写的那雄奇险拔的山峰,湍流不息的江水,挺拔怪异的柏树,飞流直泻的瀑布,哀转久绝的猿鸣,让人有种如临其境之感,面对古人对祖国河山的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注重识记。记住作者、原文、翻译、中心、文句的分析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等方面,却忽视了语言的.运用。为此在上本节课时,我专门设计了两个环节,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听)____”的句式写一个句子和写一份导游词,同学们只能就课文而言课文,并不能体味到文字背后三峡的那份壮美,也许是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不能用优美、贴切的词语表达心中的那份感情,也许是远离生活,三峡的险峻、奔放、清幽、凄婉并不能使学生感到震撼。为此,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当然,教材内容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三峡、富春江、石拱桥、苏州园林等风景名胜,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教师也没有去过,可见,读书和实践是两回事,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的增加,对景物的认识和感受应该会不同吧。

  在本课的教学中,同学们课堂上的表现都非常积极,一个个精神饱满,面对老师的提问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如讲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句时,为使翻译语句通顺,需调整语序,大多数学生翻译为“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时,研润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回旋的清波里怎会倒映出影子呢?”也让其他同学恍然大悟。面对学生的质疑和不解,我倍感高兴,因为他们时刻关注着课堂,他们在用心对待着每节课中的每一分钟。

《三峡》 3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曾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江南春天的清新,也曾踏着老舍先生的足迹,领略过济南冬天的温情,正是一篇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让我们足不出户,却神游千里;身在此地,却遍览山河。今天,我们又将登上“刘大杰”号,去游历蜚声海外的巴东三峡------

  (二)、提出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本的单元说明中寻找

  1、觅游踪

  2、赏游景

  3、悟游情

  (三)、默读课文 觅游踪

  ? 1、划出自然段。

  ? 2、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游三峡”的经过?

  ? 3、“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 4、圈出作者沿途所经过的地方

  ? 5、在板书上补充完整“三峡略图“

  (四)、细读课文 赏游景

  听听我来说西陵

  1、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陵峡的特点。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峡,抓住特点来介绍。

  2、议一议这部分中引用谚语、诗歌的作用

  七嘴八舌议巫峡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学提纲自学,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

  1、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

  屏气凝神看瞿塘

  请同学们自读后,谈一谈瞿塘峡的人文景观,也可说说你所了解的相关故事

  (五)、浏览课文 悟游情

  1、“赞叹”“恐怖”出现在哪个段落?

  2、游完三峡后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六)、小结:

  一路群山高低起伏,我们的`心情也高低起伏;一路的江水汹涌澎湃,我们的心情也汹涌澎湃。跟随刘大杰先生的游踪,赏一路的美景,感一路的恐怖,也留下一路的赞叹,在心中不断升腾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七)、通过视频欣赏三峡美景

  《巴东三峡》 :

  一、本课在单元的地位

  本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所以学习本文要了解 一些游记文体的知识,要弄清作者的游踪,把握各峡特点和两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它是一座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握作者的游踪,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历代文人游历三峡都是顺流而观,而刘大杰的《巴 东三峡》却是逆流观写,而且主要是写三峡山险水急 的特点,极状了形势的险恶,这就激发作者的一些想法,当社会环境恶劣,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如何去做?在描写三峡山水特点时还写了两处人文景观,三峡里的人文景观很多 ,可笔者却只写了昭君幼居,刘备托孤的典故,这是什么用意呢?胡人侵边,王昭君决然站起,逆身走进大漠,汉朝的历史因此而延续了百年。刘备托孤,敢逆吴魏,使天下 终成三足之势 ,这些人物都 敢于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两座丰碑。作者将敢逆潮而动的历史人物与三峡中的山险水急之景交织在一起写,旨在启迪人们,当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时,俊杰当敢逆潮而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应是《巴东三峡》的人文内涵所在,也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的写作寓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要运用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同时教师加以点拨,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既形象直观地演示各峡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内涵。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峡》 4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突破,我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峡》 5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通过演唱、欣赏、感受、表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以祖国的大好河川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讲课结束后,我感受颇深,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反思与梳理,希望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歌曲

  在教唱新歌时,我通过一首歌颂祖国母亲河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跟唱,引入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在音乐的情境中导入歌曲教学,使学生产生想学唱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新歌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歌曲演唱处理

  能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一大目标。在学生听录音与教师范唱熟悉旋律之后,让他们找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衬词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准确唱出。在引导学生在后半段加入号子声前设问:“孩子们唱到:看惯了涛声一阵阵,听惯了号子一声声。你能让没来过三峡的人真正从这首歌里,感受到涛声和号子声吗?又怎样使你们的声音与歌声融为一体,和谐悦耳呢?”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造空间从歌曲表现内容中拓展,根据歌曲表现的情境、形象内容等,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通过变化力度、速度、音色进行重新演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创造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取富有审美的材料片段,并美化学生的'创造效果,使学生获得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认识。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也衣也衣也”孩子们非常爱唱。至于说兴趣,我不用特别的调动或精心的导入,只要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咬字、吐字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学好本课歌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学习了歌曲,我请了几个同学演唱歌曲,效果不错,孩子们的齐唱效果也很好。

  在这个环节里,我还通过教师唱譜,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过渡到同头异尾的乐理知识,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但是在旋律学习上没有设计好,使学生对乐谱掌握的不熟,结果出现了反复的师带生学的沉闷气氛。

  三、围绕主题进行鉴赏与表现

  表现“船夫号子”震撼人心的场景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我选择了《川江船夫号子》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演唱形式、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体会号子风格,将划船及号子声“嗨”结合到歌曲中,学生自然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用速度、力度的变化进行表现。学生的感受会更深,理解会更好。最遗憾的是,由于前面新歌教学上浪费了时间,所以创编歌词就没能进行,变成了课外练习了。

  这节课以长江之声为主线,贯穿唱歌、鉴赏、表现,将所有的教学环节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演唱、感受、体会。一节课里有让自己欣喜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过“不足”也不是件坏事,因为它会让我不断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峡》 6

  《三峡》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拟成功的。

  一、通过三峡风光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打下根底。

  二、通过采用五种不同的读课文方式,即加强了诵读,又不使学生觉得乏味,从而很快读懂、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环节用的好。通过图片与课文的比照阅读,使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物化为美景,便于他们的课文背诵和理解。通过课文语言美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美的领略。

  四、教学用语方面,做到了无一句废话,上下衔接特别流畅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舒缓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导学生方法得当,点拨到位。学生通过引导,很快领会课文内容,感受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一、时间掌握的不够好。生字词注音和重点词语解释方面浪费了时间,课前预习过的可以抓重点强调一下,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导致时间不够用。

  二、因时间不够,最后写作拓展环节根本没有来得及展开,没有到达我预定的目的。

  三、学生朗读比赛环节不够完美。完全可以让学生男女生,两人一人读一段,这样也可以到达考察诵读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

  四、我觉得我应该把翻译课文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而不应该糅合到分析课文中来进行,这样条理会更清楚一些。

  《三峡》一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入情入境的教学气氛,实现了情境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并通过朗读进行文意疏通,重点引导学生疏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因为这些是学生翻译中初次遇到的句式,虽然互文和并提的修辞不要求学生掌握,但稍加提示会便于学生掌握句式。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思路,明确本文的构思之妙。景物的独特之美。接着通过“找寻写作的美点,感受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写景方法,并为随后的写作打根底。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表达着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由此迸发了些许火花。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走进的心灵深处,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感悟、理解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评价及审美追求,让学生学会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说,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见解,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求得新的发现。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很多遗憾。比方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何可以更好的落实文言的字词句,还有容量与时间的更好处理,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语文科 在教学中极其重要,做好九年级语文 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面临中考的.学生提高成绩的需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分数比重,在第二轮的模拟考试中,其中有关《三峡》的阅读答复题,要求:①注音;②解释;③翻译;④答复下列问题。觉察学生在答题时很是糟糕,为什么文言文对他们来说就这么难呢?越是难的问题老师就越要下功夫,下面我就文言文《三峡》的教学作反思: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去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根底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假设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假设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要求把重点翻译的句子抄写,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教好学复好习和考好试密切相关,只要师生配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和学都能到达效果。

《三峡》 7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时空顺序,描绘了作者在游船上所见的的沿途绮丽的三峡风光,听到的有关神女峰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以及为三峡自然风光和葛洲坝工程发出的由衷赞叹。

  教学这课,我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入手,再回扣课文内容,最后再回到整体。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入手,学生读句子,然后发问“作者这种美的享受是从哪些方面体会的?”给足学生读书时间,从而得出如下几个方面:

  1.山水画;

  2.船上所看到的景色;

  3.巫山十二峰里的神女峰;

  4.葛洲坝工程。再次给足学生读书时间,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与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值得让人欣慰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找出有关句子,还能充分地说明理由,如:他们在交流“船正慢慢地前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两座峭壁,一左一右像是被江水推开的两扇大门,奔腾的长江就从中间冲了出来。”这句时,能从“大门”“冲”等词语中想象到奔腾的长江推开石壁的样子,体会到水流之急,来势凶猛。又如句子“船眼看就要撞在峭壁上,好多人不禁惊叫起来:”哎呀,危险!“但是就在这时候,船拐了个弯儿,山峰一下子就被甩到后边去了。”学生能从“甩”字,读取出船员驾驶技术的高超,也写出了游客们有惊无险的轻松与神奇。前半句还通过好多人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峭壁的险,这些信息都是学生通过读书截取到的。在抓重点句子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完后,又回归到结尾那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完成了整篇课文的学习,这样就避免了把文章弄得四分五裂,也减少了琐碎的追问和老师讲得太少的弊端。

  整堂课的氛围浓烈,学生参与面广,能说的说了,平时不爱说的也说了,这说明学生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感觉是良好的。

《三峡》 8

  一、注音。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清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二、解释。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三、翻译。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

  对于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要求把重点翻译的句子抄写,加深印象。如: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四、回答问题。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

  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教好学复好习和考好试密切相关,只要师生配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和学都能达到效果。

《三峡》 9

  开学已经将近2个星期,转眼小数乘法已落实完毕。对于这个内容在往年的教学中学生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错误,如列竖式时由于受小数加减法的影响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小数点,同时也就造成了积里的小数点位置的混乱。我们习惯把学生的错误归因于“粗心”,或者说学生没有理解“按照整数的乘法进行计算”,因此课后苦口婆心地解释“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结果收效甚微。

  有了前车之鉴,这学期的教学特别关注这一点,(但也没想出什么号招)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作业中几乎没有出现往年的各种错误现象。仔细想来主要在于:首先从开始教师就比较注重让学生说计算的过程,说出“先把它看成积乘几得几,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要使积不变,小数点要‘回移’几位”,将整数乘得的积一并说出。其次在例题教学完整演示完毕,教师明确指出,右边板书的是计算的思考过程,如果每道题都这样写出来既费时又费纸,可以将思考过程融合在小数的乘法竖式中, “这时我们对待小数点是‘视而不见’”,同时及时板书,再次在学生练习、板演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细节的评价——不仅让学生说出“先看成几乘积得几-------”,同时特意指出学生点小数点的时机。如积石23.4,有的学生是先写4再小数点,接着3和2,有的学生先写出整数的积234,然后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比较两者的不同,并讨论正确的书写顺序。最后,还有一点事教师不像往年急于归纳计算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表达“缩小了多少倍——扩大多少倍”逐步向“小数点移动多少位”过渡,开始大部分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小数点的移动确定积里的小数点位置,到练习一时教师才提出“有没有更快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的方法”,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发现因数的小树位数与积得小数位数的关系。

  看来有效和无效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大的教学环节,而源于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处理。

《三峡》 10

  似乎难以找到设计的匠心,刻意的雕琢。它随心所欲,悠游自在,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仿佛在山中看尽了满眼的葱绿,突然间一道泉水,从高处一路自由自在地倾泻下来,叮叮淙淙,无拘无碍。这样的课,你无法用什么“法”或什么“式”来判定,它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洒脱。大开大合,空灵写意。使人不禁要问,到底要怎样的教学思想才会有这样的呈现?就算翻遍所有的教学论书籍,你也只能找到一个答案。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必定是心目中有“人”的教学。这个“人”不仅在老师的“目”中,还走进了老师的“心”中,更是占据这节课最“中心”的位置。这正是: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那一刹那被收藏。

  在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后,老师设计了一个重要环节——质疑问难。学生共提出十个问题,而教师的处理方式却是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我们选取其中几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一起来看剖析:

  学生一:“沿溯阻绝”和“绝巘多生怪柏”两句中“绝”的意思相同吗?

  师:(板书并问大家)“沿溯阻绝”的“绝”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说:是“断”的意思。

  师:那“绝巘”的“绝”呢?有学生说:是“极点”“极高”的意思。(把问题抛给学生,师生共同解答。)

  学生二:为什么前面写山、写水,最后一段却写猿鸣?

  师:谁能帮他解答一下?

  生一:想突出三峡秋天的悲凉。

  师:说得真好!三峡的秋天是悲凉的。(板书)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来表现出秋季的特征。(学生解答,教师提升。)

  学生三:为什么详写夏?却略写春、冬?

  师:详写了“夏”的什么?学生齐答:水。

  师:(板书)那夏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一:夏天的水最猛。

  师:谁有补充?学生沉思,无应答。

  师:那你觉得他说得对吗?学生依然沉思,无应答。

  师:好!我们先把它放下,谁还有其它问题?(这是教学难点,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拆分为一个一个小问题,屡次遇难,暂且放下。)

  学生四:“清荣峻茂”描写的哪些景物?

  师:这四个字是描写哪些景物?

  生:以清写水,以荣写树,以峻写山,以茂写草。

  师:这四个字怎么翻译?可以翻译成八个字。

  师生共同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师:真美,实在是很多趣味。所以读的时候要用感叹的语气!(示范读)大家试一下。(理解文意、翻译句子、指导朗读融为一体)

  学生十:为什么课文写三峡风光不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写?却先写山?

  生一:因为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水必有山嘛。

  生二:那就按“山——春冬景色”写?

  师:发出挑战了!

  生三:因为峡重要的还是水,而不是山上的景色。

  生四:山上的`景色不能突出三峡最重要的特征。

  生五:三峡的景色最特别的就在山和水,夏天的水又特别。

  生:虽乘奔御风……(并解释)

  师:白帝城,谁的诗?

  生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播放图片,配合讲解,山高水道窄,涨水时上涌,流速就会?(极快)选中了最具特色的夏天的水来写,然后写春冬水特点相似一起写,最后写秋。

  首先看学生的质疑。角度新,方位多,零散而肢解。可教师却不疾不徐,随即处理,即时梳理,对于不同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方式。若没有这样运筹帷幄的大智慧,想来是不敢在这样的精品课上全部放开,任由学生提问;若没有一种“还课堂以学生”的教育理念,是不会让学生这样无所顾忌地提出所想的。这个环节看似随意,却不是随心所欲的放任。而是对一切束缚学生个性、漠视学生权利、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规范”的藐视和反叛。看似随性,却又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有关字、词、内容都可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乐思方有思泉涌。教师敢放,学生就敢做。学生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里一个接一个地畅所欲言,正是因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创造、创新只产生于轻松的氛围。没错的。或许今天学生的十个问题中,还有些稍显“蜻蜓点水”,但是假以时日,必将在思维体操的任意驰骋中,逐步找寻到与世界的对接方式,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样的人,才是独立的人,有思想的人。而他们,就是我们的接班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再看教师的处理方式。十个问题中,对于基础知识问题(如问题一、五、六、七视频中有,上表没列举),教师直接抛给学生,学生问,学生答,即时解决。

  对于需要提升的知识点,教师依然先让学生解答(如问题二:为什么前面写山、写水,最后一段却写猿鸣?学生答:为了突出三峡秋天的悲凉)。若这个问题到此就视为解决,的确是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自学的,但是学生就只能停留在他们能够掌握的水平,而无法提升,教师也完全失去“导”的作用。此时,教师及时补充:“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来表现出秋季的特征。”上升到写作手法的指导,信手拈来,精当得体,自然更胜一筹!

  更多问题的处理,最后都会回归到朗读的指导。本课是文言文,朗读是重中之重。老师在整堂课前20分钟里通过各种各样、有组织、有层次、循序渐进的朗读手法激发学生兴趣暂且不说,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不忘强化朗读。(如问题四、五、八)学生讨论、理解文意后,教师总会问:“那我们该怎么读?”连朗读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说出,教师绝不强加。停顿、重音一示范,学生更是学得有模有样。让人感觉似乎学生的任何问题,老师都能调动学生共同解决,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有倾向性地给予最好的方向性指导。使本来由学生“凌空”劈来的一剑,有了目的地。诚然,学生更敢于大胆地问,大胆地说,更敢于大胆地想。

  我们常说:“一课一得”。若能“得”在课文的重难点上,那是再好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课文的重难点是谁定的?教学参考书,教师,而非学生。这节课的重难点却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三、十)。

  学生提出的问题三:“为什么详写夏?却略写春、冬?”对于这个难点,教师先化难为易,把它分解为一个小问题:“详写了夏天的什么景物?”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水。而对于水迅猛的特点,谁能补充?无人应答。教师也不解答。只是换了个问话方式:“他说得对吗?”依然无人应答。教师也不答。这个环节看似出现了冷场,却是最改让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无法解答,教师如果直接包办代替,显然无益。而有些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课堂后还能剩下什么呢?但教师并不放弃,“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再次引导,又是无人应答。教师却说:“暂且放下。”是教师自己也不能解答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不说?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正在思考,留白——是尊重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敢放下?因为这个“结”此处没解开,一定会在下一个地方再次出现。果然如此,后面学生又提出了与这个重难点相关联的问题十:“为什么课文写三峡风光不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写?却先写山?”。

  至此,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渐入佳境,深度已大大超越前面的问题三。若刚才的问题教师越俎代庖,又怎么会有这样闪亮的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课堂小天地,思想大舞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然而教师何时“点”?何处“拨”?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掌握最恰当的时机,适时出击。人和树一样,对它太殷勤了,就培养了它的惰性和依赖心理,根本经不起挫折的打击。你经常浇水施肥,树的根就只在地表浅处盘桓;反之,树就会拼命向下扎根寻求需要的水分和肥料。

  于是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刚才无人应答的难点,现在引起了争执。这是无法预设的课堂,这些“不期的美丽”可遇而不可求。是教师呵护了学生不断探求的心,为学生铺设一张可以任意涂鸦的白纸。对于学生的争论,教师未置可否,反而火上浇油!(“发出挑战了!”)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

  最后,教师由白帝城的地理位置,诗歌《早发白帝城》的回顾,多媒体图片配合,深入浅出地化解了难点,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举重若轻,有如行云流水,不知不觉中,教师进行了指导,学生得到了提升。

  语文课就是一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关怀彰显力量。不着痕迹的细节,不遗余力的关怀,让我们有幸和教师一起品味着无法预约的精彩。

《三峡》 11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三峡》 12

  能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一大目标。在学生听录与教师范唱熟悉旋律之后,让他们找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衬词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准确唱出。在引导学生在后半段加入号子声前设问:“孩子们唱到:看惯了涛声一阵阵,听惯了号子一声声。你能让没来过三峡的人真正从这首歌里,感受到涛声和号子声吗?又怎样使你们的声音与歌声融为一体,和谐悦耳呢?”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造空间从歌曲表现内容中拓展,根据歌曲表现的.情境、形象内容等,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通过变化力度、速度、音色进行重新演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创造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取富有审美的材料片段,并美化学生的创造效果,使学生获得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认识。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也衣也衣也”孩子们非常爱唱。至于说兴趣,我不用特别的调动或精心的导入,只要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咬字、吐字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学好本课歌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成功之处:学习了歌曲,我请了几个同学演唱歌曲,效果不错,孩子们的齐唱效果也很好。在这个环节里,我还通过教师唱譜,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过渡到同头异尾的乐理知识。

  不足之处: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但是在旋律学习上没有设计好,使学生对乐谱掌握的不熟,结果出现了反复的师带生学的沉闷气氛。

《三峡》 13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不同的美景,以此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所以在讲本课时,我通过播放三峡的有关视频以及三峡不同时间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三峡的美。散文,重在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只有通过多读,才能读出美的韵味。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特点,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并带着感悟去读文章。在教学中,不仅有学生个别读,还有齐读,男女生赛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先讲其中一个段落,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剩下的'段落,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自主学习,然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最后,我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图文结合,在适当的图片旁边配上文字,比如在带有露珠的橘柚树旁边配上介绍橘柚树的文字,既让学生直观感受橘柚树的美,又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2、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在小组汇报交流时,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问题回答,小组分工明确,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3、朗读方式多样,既有自己的范读,也有同学们的个别读,还有男女生赛读,以及齐读等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对语文阅读的学习中。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好,学生有时候回答问题比较偏离主题,我没能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2、当堂检测缺乏层次性,当堂检测的问题设置,没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所以显得比较单一。

  针对我课堂教学的不足,我将在以下几方面努力: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另外,我将在当堂检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面向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通过上课,学生能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三峡秋天的总体特点。能按“找出描写景物,总结时段特点,找出美句批注,感情朗读领悟”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自主选择段落合作交流,分析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课堂上学生采用讲,画,圈、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效果良好。

《三峡》 14

  《长江三峡》是刘白羽写于1960年的一篇抒情游记散文,但是鉴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在理解本文时很难再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那么这就让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存在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知人论世的方式点滴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习写景游记散文的景物写作手法上,而非不适应现在教学的情感理解上。

  以上是整个课堂教学总的定位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去反思和学习这篇课文,包括“点”与“面”的巧妙设计;包括通感修辞手法的复习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用到过,所以我会尽量让学生自己结合已有的知识去发现这些文章中的闪光点,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第三,当然是诗歌教学的运用,之前在听王谦老师上《祖国山川颂》时,就已经领略过诗歌教学的生动和有效。王老师在上《祖国山川颂》时最大的特点是诗句地巧妙运用,其中最典型的一次运用出现在课文第八段的`讲解上。课文第八段主要是颂中国的古典诗歌,之前作者热情颂扬了祖国的山川地貌、自然图景,还歌颂了祖国土地上辛勤的劳动人民,肯定他们与祖国的关系,接合之前的文字,文章写到“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情感,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中国古典诗歌神韵兼具,中国古典诗歌是对祖国山川的最好描画,这一切,仅是这样说说学生都知道,但是并不能打心底里感受或者说是领略到。这一段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是说明性地讲诗歌和语言是祖国文化的反应,诗歌和语言也是祖国不可缺少的部分,爱祖国必然爱祖国的语言和诗歌,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讲授更会破坏原文的散文诗意味。王老师上课时并没有这样设计,他也没有对语言和古典诗歌的优秀多做强调,只是就其中一个词问学生:“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止即到此为止,那么就是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这样优秀的诗句,说说看。”开始学生并没有什么反应,主要是诗歌积累没有被激活,于是王老师便稍稍地给了学生一些提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这写的是塞北草原上的风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景色的描写;还有写江南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都写的是春天;描写夏天的风光的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秋天风光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冬天的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老师一句也没有赞美祖国古典诗歌怎么好,但是一说完这些诗句,学生就立刻能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从而也发自内心地由此崇拜热爱我们的祖国,在诗歌诗句的赏析体会中进行了一次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同样的,我在设计本篇课文时,也巧妙地利用了诗歌,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写长江三峡的诗歌比较多,资源丰富。课堂一开始,为了让学生能对从未领略过的长江三峡风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引用了大量的诗歌,并且让学生也有机会积累一定的诗歌。教学过程中,针对三峡不同的特点,分别引用不同的诗歌。诗歌的引用,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诗意,而且更容易为学生感知。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优点之外,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参与度可能不是很高,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除了要求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比如本文其实景物写作的手法很多而且很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间断性地帮助学生做一些小结,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所以并没有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第三,阅读很多时候应该和写作结合起来,所谓听说读写,既然学习了那么多种写景方式,就应该可以让学生尝试地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一个现场片段习作,这将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应该讲究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课堂应该注重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相结合,有效地运用诗歌以及学习过的知识来学习和感知新的知识,这就是我这堂课后最大的感受。

《三峡》 15

  今天所执教的《三峡之秋》是五年级上册“以城乡美景”为主题而编排的一篇阅读课文。

  针对“课程总目标”对阅读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独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第三学段目标”关于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就围绕这五个环节,反思一下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激趣导入理解文题环节。

  利用语言唤起了学生对以往学习过的写景散文的回忆,为学这篇写景的文章作了铺垫。通过指导审题,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预习检测、反馈学情环节。

  通过检查,反馈了学生朗读的预习情况,相机指导了光晕、显露等生活中易读错或难读的词。明确了本文的写作顺序、景物内容和三峡不同时段的特点。为下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抓住特点,指导朗读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的学习方式。运用读语段、画语句、品特点、悟写法的方法。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训练,使学生习得了有顺序、抓特点、多修辞、用对比的写景方法。再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到了山河的壮美。激发了对三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熟读积累了语言,培养了朗读,理解了词句。

  在实施本节课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学生依提示独立学习,然后合作学习。在展示汇报时,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合作的力量。

  重建的方案:对中午长江美景的感悟,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提醒学生要分工明确。在展示汇报时,以小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按提示的要求,把句子是怎样抓住长江特点,表现这一时段三峡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具体,然后练习有感情朗读,并对朗读作以指导。

【《三峡》 】相关文章:

《三峡》 07-14

三峡之秋 10-31

三峡教学设计08-29

《三峡》教学设计04-02

郦道元三峡的教学设计优秀12-12

三峡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19

大班的 大班 02-19

语言 12-07

毕业啦 04-27

《学会反思》 09-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