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幼儿教师 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 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 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师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教师 1
上周,我带着小小班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一场音乐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做《小猪操》,其实可以说这是一个律动教学,但是对于小小班的孩子来说,听音乐做律动还是有点难度的`,既要听节奏,又要做动作。但是一个活动下来,孩子们对这个律动掌握得还是很不错的。我认为孩子能掌握得这样,还是有原因的。
第一,对音乐做了处理。因为觉得一个老师一边弹琴,一边教律动的话,有点困难,所以采用了下载录音的方式,通过播放录音的方式,省去了弹琴,这样就能很好地示范动作,使整个律动很有连贯性,包括前奏、间奏。另外,我下载的音乐是有歌词的,比起纯音乐来,这个就相对简单了点,降低了难度。
第二,对动作进行了加工。音乐增加了歌词,孩子们学得很快,动作也根据歌词进行了改编,这样对孩子来说记忆比较深刻,也容易理解。在练习的时候,采用了各种形式,给孩子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所以孩子们一直乐在其中。
第三,对活动环节的改编。因为发现孩子对小猪这一动物比较熟悉,能很快根据小动物的特征进行模仿,也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所以我在开始环节省去了让幼儿戴头饰的环节,不刻意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这样更显得自然。
幼儿教师 2
这几个星期,学校组织老师去国际部听课,并要求移植过来。在移植的几个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言活动中的阅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老师整个活动都是她翻着大书自问自答,孩子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很少有孩子能举手回答的,这样整堂课就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运用自身的优势,用简洁、扼要的语言及夸张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能快乐、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纵观这几个语言活动,我觉得有序地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有一次整理书架,我随手把已经学过的幼儿用书放在书架上,结果在餐后活动,我发现好多孩子都围在那儿议论着,我走近一看,原来每个小朋友手中都捧着一本幼儿用书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大声朗读。他们一边翻着书看图片,一边讨论着、朗读着,有的孩子还一本正经地边指着字边大声朗读—————这种专注的程度是我从没发现过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在餐后活动的这段时间里给孩子分发已学过的幼儿用书,让他们一边看一边自由讨论,这样,使他们有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在孩子的相互交流中,孩子们不仅扩充了知识经验、改变了自身的看法,还升华了自身的思想情感。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方法。如,在张老师执教的《熊小弟的栅栏》这个活动中,张老师先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项快乐而自主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孩子们的一些前期经验也在不知不觉中再次得到提炼,为下一个活动环节打下了基础。而当老师出示形象鲜明、画面生动的课件时,孩子们又一下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时让孩子在动态的情景一边阅读故事,一边寻找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熊小弟的萝卜总是会少?”在通过直观、生动的图像,使孩子更容易找出故事中所发生的事,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想:正确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会使孩子扩大书面词汇量、掌握丰富的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还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积极地关注和参与到孩子的早期成长过程,并正确地发挥启蒙教育的功用,让儿童成为一个喜欢读书、终身有读书欲的读书人。
幼儿园中班 笔记感想5
班级自开展彩泥活动以来,幼儿的泥塑特色成效已显现。我一直清晰地记得一句话: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作为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泥塑世界里,引导和激发幼儿发现美。在《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一原则。幼儿园泥塑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幼儿的美感已成为班级教育的一个目标。
第一:在幼儿泥塑的过程中,幼儿从揉、捏、搓、压等粘合彩泥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捏泥的快感和游戏感。彩泥本身也蕴藏着色彩美,线条美,造型美,彩泥的趣味性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尽情的玩彩泥,从生活中最熟悉又让幼儿感兴趣的物体开始制作。例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是把相同或者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比较方便的掌握了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的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从立体到平面。由于幼儿的苏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因而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数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粘土的变长,他们会联想到“小棒”的形象,随着粘土的变圆,他们会联想到“皮球”“圆宵”等形象。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教学都是从立体到平面。例如:从立体的茄子、苹果、小鸡、麻花等等,到平面的各种动物的塑造。
第三:泥工与绘画结合。在进行幼儿泥工教学的'同时,我们根据泥塑作品内容的不同,将泥工和绘画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对泥塑的基本特征掌握较好。同时在已经有了捏泥的基础上,幼儿能将泥工的作品一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通过绘画的基本步骤,幼儿能自己制作出平面的泥塑作品。例如:小兔字、小猪等多种动物。通过这样的交替练习,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与泥塑制作技能,更大程度上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促进的作用。幼儿在泥塑的创造过程中,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愉悦,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第四:环境的熏陶。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泥塑课程,我们还在环境布置中让幼儿感受,熏陶泥塑艺术,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我们在班级的特色墙中设置了彩泥艺术,又在班级中创设了美工小区。主题环境布置中也融入了浓浓的泥塑特色。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喜欢上泥塑,慢慢的学会用泥塑表达生活。
总之,班级在开展泥塑活动以来,我们欣喜的发现,幼儿的双手变灵巧了,思维更活跃了。幼儿将心中美好的事物通过泥塑的制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对于生活中的美,幼儿的关注逐步从无意到有意,对美的探究更主动。如果说,童年是一幅画,幼儿的泥塑特色就是画中色彩墨线勾勒的最美风景。
幼儿教师 3
《谁咬了我的大饼》比较适合孩子,富有童趣,重点围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展开活动,过程中幼儿充满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故事中为了弄清楚“是谁咬了大饼”,相继出现了五个小动物,通过ppt的展示,小猪带着大家去验证,五位小动物都通过咬大饼去证明那一口和自己没关系,这个悬念一直留到故事最后,才明白这一口是小猪自己咬的,同时我鼓励孩子们学习讲述小动物之间的对话。这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让孩子们意犹未尽。
刚开始我设置悬念用猜测想象,激发兴趣,导入故事,出示第一张图片时幼儿一下子看出了是一块大饼;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说一说,跟着老师欣赏故事。我觉得在这个部分要让孩子感受绘本有趣的情节还是比较难的,简单的故事,重复的内容要想上的生动,老师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不足的是我的语言有些偏向成人化,没有好好琢磨出童趣的语言,没有以小班实际年龄特点出发,给这节课打了折扣。另外,在观察动物齿印的时候,我会鼓励幼儿学会比较,从而进行判断,得出结果。借助饼干图片,我带领幼儿开展“找一找”的游戏,根据自己手里饼干上的牙印去判断是哪位小动物的咬的,尽管有部分幼儿一时间还判断不出,贴错了,但是经过对比以后,都有了进步。
当然,这次活动不足之处存在着许多:这份教案我还是理解的`不够深入与透彻,最大的败笔就是不够生动,语言上没有多加推敲,对于理解角色的内心把握的很不到位,所以在引导幼儿学习的时候也没有能够比较正确的引导幼儿,因此与幼儿的互动不是很好,整节活动没有突出点、没有高潮,幼儿情绪很被动。另外在出示第一个动物朋友小鸟时,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让孩子说说还有什么动物的嘴巴是三角形的,同理,在出示其它动物图片时也可以这样开展,这样整个活动会更生动。
幼儿教师 4
一、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材还存在局限性,部分实践内容需要带孩子出去参观,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而且有些音乐歌曲内容不及原有教材中少儿歌曲;教材中虽然增加了数学部分,但是缺乏逻辑性,数学操作用书不能与教材很好的结合,部分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太大;在大班语言领域的故事教学中包含的内容太多,即有故事教学又有纸工,一个活动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难度。
2、配套资料方面的问题
让我们感到最头痛的就是早期阅读教材,开学一个多月了才盼来姗姗来迟的教材,没有配套的磁带和幼儿小图书。在使用过程中教学大图书太小,不能引导幼儿仔细的观察,效果不佳。其它教学配套的大图片,部分与教学内容不太符合。
3、受班级人数影响的原因
新教材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身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随着我们对新教材的不断深入理解,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要进行师生互动有相当的困难,原因是幼儿人数多,影响到了教师对不同幼儿的关注程度,以及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二、使用新教材中对青年教师培训的形式及内容:
1、“读书”——自主学习树意识。一是读《纲要》、《指南》。《纲要》、《指南》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二是读教育教学专著。教育名著、新课改理论文章是教师最好的'、最直接的专家。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三是倡导团队共分享,开展“读书沙龙”学习活动,每一个学期向大家推荐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教育专著,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和最大限度的利用。
2 、“对话”——反思研讨促发展。针对新教材的新理念开展“协作对话式” 培训活动,具体的实施分为:在课例解析中的协作对话,在名师引领下的协作对话,在网络平台上的协作对话等三个步骤。其中可以着重开展“新课程下的环境创设”及“新课程下的区角活动”教师论坛,使青年教师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区角活动有更深的认识。
幼儿教师 5
这是一首较活泼的原创歌曲,我根据小班幼儿关于各种糖果的原有经验,以及认识、品尝过跳跳糖并会用动作表演跳跳糖的经验选择了跳跳糖这个主题,本首歌适合小班幼儿演唱。上完这节课,我有许多想法:
1、增强环节意识,把目标具体地落实到各个活动环节中,使每个环节的目标更清晰。如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歌曲的过程中,第一个游戏是让幼儿首次跟随音乐模仿跳跳糖跳舞,幼儿跟着老师变换跳跃的动作,兴致很高。但是幼儿的跳跃声有些盖过音乐声,如果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来跳,应该可以在游戏的同时更好的感受音乐的节拍,音乐也可再稍稍加长一些。
2、增强问题的有效性。如第三个游戏“手指跳”,受幼儿前期经验的影响,手指跳舞变成了用手臂跳舞,作为教师的我提出要求应再明确一些,问:“手指做跳跳糖可以跳到哪些地方?”而不是问:“手可以怎么跳?”
3、在创设好的情境中,幼儿的角色也应该贯穿始终。活动中,我有目的地创设了场景,以便幼儿能更加投入到跳跳糖的角色中。但是在活动中,幼儿角色多次转换,一会儿是幼儿,一会儿变成跳跳糖,一会儿又变成幼儿,给人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也影响了幼儿的投入程度,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4、在创编环节,幼儿没有创编的前期经验,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示范,再让幼儿模仿创编。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和想法!
幼儿教师 6
案例背景:
小班是寝教合一,地方比较小。为了班里的物品摆放整齐,我们充分利用了窗台。陈老师和向红姐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床后面的窗台上。
观察记录:
起床时间到了,孩子陆陆续续的走出了教室,我和向红姐忙着抬床。发现王xx、何xx从床后面钻出来。我心里一惊,赶紧问:“ 你们在床后面干什么?”“老师,我拿鞋。”“你的鞋子放在哪里?”
“窗台上!”“为什么要放在那里?”“老师的鞋子都在那里放着。”
“以后你们的'鞋子可不要放在窗台上了,因为老师要把床往里推,和在一起。你们在里面老师也不知道,一不小心就被夹住了,多危险啊!老师的鞋子也不放在窗台上了,你们的鞋子放在自己床的下面,记住了吗?”她们两个点点头。
:
面对幼小的孩子,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看见老师做什么,她们就会学着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老师要用正确的语言去感染孩子,真正做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幼儿教师 7
《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孩子们比较熟悉,旋律也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大班时就已经学过,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唱了,因此我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没有把学唱这首歌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把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心,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而伤心难过寂寞的心情,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
设置了小花鸭迷路的情景,让孩子帮小花鸭找妈妈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的伤心难过的心情,和帮小花鸭找到妈妈而欢呼雀跃的高兴情绪。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孩子能完全的投入到故事中去,帮助孩子把抽象转换为形像。在故事中孩子也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要经常帮助他人,这样不但被帮助的人能过得到帮助而快乐,自己也能够很快乐。这里很好的对孩子进行了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在现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在教学中孩子的'主体地位的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鸭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呢?小花鸭迷路了怎么办呢?等等。。。。。。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我只是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三、为了加深孩子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
我设计了“演一演”这个环节。当问道孩子是否想演一演时?我没有让孩子马上来演,而是让孩子先说,自己打算怎样演?这样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环节,让孩子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所要演的角色,这个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了解孩子对这首歌是否把握,又能锻炼孩子表现能力。
在这节音乐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1、说话时的语速过快,孩子不能听的很清楚,要是能在慢点温柔点孩子会更喜欢。2、自己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因为老师的范唱要给孩子美的享受,不管是音准还是声音都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3、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没有及时的肯定孩子和鼓励孩子,所以孩子在自我创编动作时不太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幼儿教师 8
这是一个小班的科学活动,初次给小班的孩子上课,心里还是没底的。所以整个活动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的。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是感知变化,选用图像。我以直接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来引出课题,接着让幼儿选择适当的图像标志来表示当天的天气,并且学习用适当的语言“今天的天气是X天”来表述天气状况。可是,那天的天气并不好,一会儿阴天,一会儿开太阳,所以,幼儿在观察当天的天气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幸好,有些孩子还是说出了有太阳,才让我很好的可以进行下面的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播报,制作图像。我先通过提问幼儿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知道每天的天气变化的,这个环节对小班的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觉得在活动前,可以让幼儿的`学习经验前置,事先让他们了解一下基本的天气知识。活动后,我觉得当小小气象预报员引出不够有趣,我觉得可以更贴近小班幼儿一点,可以设置一个情境,比如兔妈妈明天准备带小兔出去玩,可是不知道明天的天气怎么样,你们有办法吗?再让幼儿回答,这样更有趣味性,比较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当幼儿回答到可以用听气象预报这个办法的时候,还可以现场让幼儿听一段天气预报,这样会更形象,幼儿印象会更深刻。还有就是制作图像标志时,我本来设计时当天的天气是晴天,那孩子们画一个太阳就可以了,可是,活动中,那天的天气突然转阴天了,所以就让孩子画一朵乌云,可是小班的幼儿对画云还是存在了难度,所以这个环节,还是比较失败的。
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再次感知,了解关系。这个环节是让幼儿再次感知天气预报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活动后,我想起了宁波电视台的气象预报时,还会预报洗晒指数,适宜外出,适宜洗晒之类的,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一下,知道气象预报与人们的生活是有密切关系的。
幼儿教师 9
活动内容:
1、大班男孩子“跳跳兔”活动,地上放一排轮胎,幼儿用双脚跳方式依次跳过每一个轮胎,跳完的孩子返回并能有序的排列队伍,依次循环进行。
2、大班女孩子短跑练习,以跑道一端为起点,跑到另一端的终点,绕过塑料障碍物(老师特意放置),然后返回到起点就算跑步结束。
观察结果:
1、大班男孩子在跳的过程中部分幼儿不能双脚起跳,没能掌握跳的技巧,还有少数较胆小幼儿干脆放弃尝试单脚跨过。
2、大班女孩子基本都能听口令起跑,但在绕障碍物时有点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停止跑步在观望,有的干脆不绕,还有的虽然绕过了障碍物,但没能回到自己的跑道上。
反思及策略:大班幼儿对户外活动总是很期待,但如果无组织无纪律的活动会让他们在短时间的'兴奋过后处于索然无味的状态,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能让幼儿在活动中静听、思考,比如他需要倾听活动内容,他需要思考我该如何按规则行动,在别人游戏的时候学会耐心等的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待,通过几天活动能培养大班幼儿
对于部分不能理解活动规则的幼儿,老师应多用重复句,多提醒。通过重复提醒能让大班幼儿更好的记忆并理解。鼓励较胆小幼儿多尝试,有一点小成绩给予及时赞扬,让他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于活动有困难的幼儿,老师及时给予帮扶,让幼儿感受到有老师在身边我是安全的,幼儿有了安全感才可以大胆的去尝试。
幼儿教师 10
在《指南》艺术领域中“表现与创造”部分有指出:“营造安全的心里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如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
在表演机器人环节的时候,我介绍游戏规则:我来当管理员,让幼儿扮“机器人”。我发出“走”“握手”“敬礼”“跳舞”等指令,机器人必须随音乐和指令做相应的节奏动作。表演开始以后,孩子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模仿动作,而我在做管理员的时候是背对着小朋友的`,所以暂时看不到孩子们的动作,而当我说“停”并回头看时的时候,我发现小凡凡、成朗、孙恩临等几个男孩子还在那边动不停,并嬉笑不止,我点到他们的名字:“小凡凡,你们几个小朋友怎么还在动?不听管理员指挥吗?”成朗和孙恩临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并不说什么,小凡凡却说:“哎呀,我的开关坏了,哎呀哎呀……”说完他不停地摇晃身体,其他小朋友都被他逗笑了。见他怎么调皮,我便机智地走过去,假装拿出工具,我故意说:“咔嚓,咔嚓,我来帮你修修吧!”说完故意在他身上左旋旋右旋旋,“这下好了吧!”小凡凡笑着回答:“现在好了!”就是这么个插曲,孩子们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兴趣更高了,一方面因为我并没有破坏掉孩子们自发的创造性行为,另一方面孩子们也更喜欢在游戏中创造出新的规则来,这样他们也更加有兴趣去表演了。
幼儿教师 11
在工作的两年里我带过许多孩子,有些孩子内向腼腆,规则意识很强;有些孩子顽皮活泼,经常破坏游戏规则。但是面对老师,那些不守规则的孩子往往能够把应该遵守的规则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为什么呢?最近一次户外游戏中发生的事,给了我启迪。
前些天,幼儿园为每班配备了两辆摇摆车。摇摆车刚拿到班里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大家都争着抢着玩。后来我班的摇摆车坏了一辆,我为了减少孩子们的争抢,便从大珈临时借了一辆红色的车。孩子们看见后都很喜欢,我便与他们商量有什么办法能让每个喜欢摇摆车的小朋友都玩上,最后我们一起商定:大家要排队轮流玩,每个人都可以玩一会儿,但不能总玩一样玩具。
因为事先有了游戏规则,大多数孩子在游戏中还算比较自觉。宝宝玩了一会儿便让给了排在第一个的文翰玩,过了一会儿文翰也很自觉地下了车。这时,一直没有排队的达吉动作飞快地抢先坐上了车。“老师,达吉没排队厂安琪告状。“达吉,你看大家都在捐瞅等着玩呢,你硼》队还抢在别人之前玩,你觉得这样做对么?”我问他。“嗯……因为我想玩……”达吉有些不乐意。后来我一想,既然达吉已经坐在了车上就让他玩一会儿吧!于是我对达吉说:“那达吉你玩一会儿就赶快下来啊!”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排队等着玩车的孩子们都噘起了小嘴,有的还在嘟囔:“怎么还没轮到我呀……”有的孩子干脆放弃,去玩别的玩具了。“老师,达吉不排队怎么也玩了?”安琪忿忿不平。“达吉做错事了!”泽茏也跟着说。一看其他排队的孩子开始表现出不满,我便请达吉听听小朋友们对他的意见,达吉只好从车上下来了。他刚下来,一直排在后面的安琪也不管前面站了多少人,用最快的速度冲了上去,一下坐到了车上。“老师,我排了半天了。”梓慧有些着急地对我说。我连忙安慰道:“别着急,一会儿就能轮到你了。”梓慧听了这才去玩别的玩具了。
到收玩具的.时间了,梓慧又来找我,她带着哭腔说:“老师,我还没玩呢!”她这么一说我才发现,由于游戏时间较短,梓慧又是按照我的要求在排队,所以还不等轮到她,我已经要求收玩具了。配班老师走过来对梓慧说:“没关系,明天再玩吧!”“不行!我要玩!”梓慧坚持着,委屈得哭了起来。我正觉得很为难,不知该怎么处理了时,配班老师对梓慧说:“这车老师还得还给大班的哥哥姐姐呢!”这句话提醒了我,于是,我对梓慧说:“梓慧一直排队呢,可是小朋友太多了,梓慧没排上,对吗?”“嗯!”梓慧哭着点点头。“那梓慧就帮着老师把车还给大班哥哥姐姐吧!”看梓慧没明白,我接着说:“你可以把车开到大班呀,这样你不就玩上了吗?”她这才明白了,用手擦了擦眼泪,笑着开车去了大班。
反思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震撼。达吉不遵守规则玩上了车,而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我的态度其实是对达吉无意识的纵容,是对那些遵守规则游戏的孩子的不尊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性方面对小班幼儿的要求是:“遵守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初步学会等待、轮流等,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孩子的言行往往都是在对成人的观察中形成的,即使成人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在幼儿看来也是效仿的榜样。梓慧一直都听从我的要求,不争不抢,轮流排队,可因为时间不够造成了她没有玩成。如果这次不让她玩,那么下次她还会再继续遵守规则么?长此以往,孩子们会不会觉得老师说话不算话呢?如果老师不守诺言,孩子会慢慢地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所以我觉得,这次梓慧的要求并不过分,应该满足她,这样,孩子会感到被尊重,下次游戏时,她还会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我坚持让梓慧收了玩具,那么梓慧会觉得不遵守规则的孩子都玩上了,而她这个遵守规则的孩子却没玩上,会从心里感到不平衡,也根本就体会不到规则的作用,那么下次梓慧可能不再遵守规则了。这也是造成孩子明知道规则而不遵守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孩子在这样的“轻易毁约”的环境中长大,也不易形成诚实守信的品质。
仔细分析,孩子出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不知道游戏规则。小班幼儿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老师在提要求时,孩子心里想的是赶快去玩,根本没有听到老师的要求。二是游戏过于投入,忘记了规则。孩子们天生喜欢游戏,一玩起游戏来就忘了其他的事,自然也就不会特意记住游戏规则了。三是自己守了规则而被不守规则的幼儿抢先玩了玩具或游戏,于是也效仿。
针对这些情况,我以为要想更顺利地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教师首先应在游戏前用最短的时间向幼儿言简意赅地说明规则;其次,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适时介入,树立正面榜样,适当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当然,如果孩子有合理的需要而破坏规则,那么老师要灵活处理;再次,老师要以身作则,如果对孩子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兑现。
幼儿教师 12
刘平是我们班的“小公主”,不仅仅长得干净漂亮,并且聪明懂事,深得教师们的喜爱,个性是有一头洋娃娃的头发,每当看到她的头发乱了我就给她梳梳,并给她扎好看的小辫,她似乎也很清楚这是教师对他的偏爱,总是跟我形影不离。
这天早上,我看到宁宁的`头发乱蓬蓬的,梳也没梳,我叫过她来问:“你为什么不梳头发?”宁宁说:“教师我是故意不梳的,让你给我梳,你为什么每次只给刘平梳小辫,我也要,”一时刻我竟不知说什么好了。
我恍然大悟,无意中我犯了一个错误,梳头事虽小,但在孩子们心中却造成了不平等的感觉这样对谁都不好。
我想起,有好几次上课宁宁在扯自我的头发,我还批评他,他却无动于衷,如果这是我主动给她梳梳头发,就能满足孩子心理的需求,不至于给孩子造成心灵的阴影,我们的宗旨是让鲜花和小草都受到阳光的温暖,我们做到了吗?
幼儿教师 13
在贯彻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教师教得活,幼儿才能学得活。
例如,在教幼儿画记忆画“画妈妈”时,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只画一张妈妈的范画来引导幼儿照着画,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怎样才能让幼儿画出自己妈妈的形象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动脑,思考怎样教活幼儿。我们组织了“我们的妈妈”相关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了解了妈妈的兴趣与爱好,体验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与照顾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对妈妈有了进一步了解,产生了爱妈妈的初步情感。这时,我们再组织幼儿画我们的妈妈。教师先示范画我的妈妈,并重点用语言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妈妈的形象,如“我在想,我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脸型。我想起来了,是椭圆形”,然后边画边讲解椭圆形的画法。用同样的方法,教师画出妈妈的发型、五官、服饰等等。在作画的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问答,跟随老师的问题回忆自己的妈妈。等老师的妈妈一画完,幼儿就迫不及待地画起自己的妈妈来。由于有了前面的活动作铺垫,幼儿笔下的妈妈“画活了”,不再是以前照着老师的示范画画出的大同小异的`妈妈了。
再比如,在组织“不要在河边玩耍”健康教育活动时,以往我们只是给幼儿讲一个相关的故事,通过故事内容教育他们注意安全,但这样做给幼儿留下的印象不深,教育效果并不好。现在,我们同样先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是故事讲完后,组织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讨论:小朋友能不能在河边玩耍?怎样容易落水?落水后怎么办……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高,你一言,我一语,想像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最后,以孩子的思考为基础,教师加以总结,既加深了幼儿的印象.又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实践表明,教师要教得活,就要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把教育要求、幼儿的特点、教育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学得活的目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幼儿教师 14
每天,我们都会给小朋友们准备很多有意思的活动,这天,我决定先给小朋友们上一堂科学活动,活动的名字就叫做《洞洞里的动物》,课堂上我首先请幼儿演唱歌曲“神秘洞”,接着请幼儿说说毛毛虫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然后又提问:“你们知道小蚂蚁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呢?”
通过投影仪引导幼儿欣赏名画“地下舞会”,观察蚂蚁的洞穴是怎样的,通过谈话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蚂蚁邀请了有哪些昆虫来参加舞会?他们甭提有多高兴啦.(有蟋蟀,螳螂先生,蚱蜢,七星瓢虫……)昆虫们在舞会上做什么呢?(蟋蟀们在唱歌,蚂蚁们在跳舞、蚱蜢在拉小提琴、螳螂先生是指挥……)让幼儿模仿了各种昆虫们进行表演,感受了舞会欢乐的氛围.接着我又进一步将问题抛给幼儿: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喜欢住在洞里?(幼儿先讨论再回答)
课堂上小朋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松鼠住在树洞里;有的说蛇会钻在地洞里;还有的说老鼠住在洞里等,小朋友还是有一些粗浅的知识经验积累,为了拓展小朋友的知识面,我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任务,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更多地去了解还有哪些动物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并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继续交流分享。
最后我把绘画活动放在延伸活动中,下一堂课请幼儿大胆画出自己知道的住在洞里的动物,表现它们的洞是怎样的,并想象添画动物的`有关生活.如果在课前事先发放”什么动物住在洞里”的调查问卷表,请家长协助幼儿从书籍,电视,网上等途径了解并填写问卷,孩子们会对洞洞里的动物会有更多的了解,相信在课堂上孩子们也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幼儿教师 15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教师常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组织幼儿自主探究的环节。因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相互协作的方法,还可以学会倾听、学会借鉴同伴的经验、学会取长补短,从而自主地建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宜采用合作的方式的,教师在采用合作的方式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结合一个大班科学案例来谈谈我的感受与体会。
一、活动背景
“看一看,分一分”是一个大班的科学活动,教师要求幼儿两人合作,将蓝色的刺球、蓝色的正方体积塑、蓝色的小长条积木、白色乒乓球、白色小塑料调羹、红色扭扭棒、红色塑料瓶盖、红酒瓶塞、回形针、铁垫片、玻璃弹珠、玻璃骰子、小铁球等14种操作材料按照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进行分类。
二、观察记录
在活动中,我的任务是观察一名叫豆豆的男孩子。当我顺着配班教师手指的方向寻找我的“目标”时,我看到了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这时,他也正抬头看着我。就在我俩眼神交汇的一刹那,他慌乱地转移了视线,望向了别处。看来,他是个容易害羞的孩子! 在教师介绍完操作要求之后,孩子们很快就进入操作阶段。只见,和豆豆合作的那个小伙伴几乎包揽了所有的操作任务,豆豆几次伸手想参与,都被他拒绝了。无奈之下,豆豆只好乖乖当起了观众。当看到小伙伴将蓝色刺球、白色乒乓球和红色瓶盖放在一起时,豆豆皱起眉思索片刻,同时抬眼瞟了同伴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最终忍不住小声地说:“这个球不能和乒乓球放在一起,它的身上有剌呢!”小伙伴听了他的话,不假思索地说:“可以的,它们都是圆的!”同伴这么一说,豆豆低下了头,身体向后靠了靠便不再说话了。不一会儿,盘中的材料就剩下两样了:一个透明的有机玻璃圆柱体,一个白色塑料勺子。小伙伴一边挠头一边自言自语道:“这两个没有地方放了。”看到同伴遇到了困难,豆豆身体向前靠了靠,指着有机玻璃圆柱体说:“这个应该和那个骰子放在一起。”小伙伴立刻打断他的话:“不可以的,骰子上面有彩色的点子,不能和它放在一起。”看到自己的想法又一次被同伴否定,豆豆再次选择了沉默。 看着这个胆小害羞的男孩一次次鼓起勇气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又一次次被同伴无情地否定的情形,我忍不住介人了:“豆豆,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骰子和圆柱可以放在一起呢?”豆豆面对我鼓励的眼神,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回答道:“嗯,它们都是透明的!”小伙伴不耐烦地辩解道:“可是骰子上有点子,圆柱上没有点子啊!”“因为骰子上有蓝色的圆点,所以你把它和蓝色积木放在了一起,你觉得这点它们是相同的,对吗?”小伙伴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我接着又问:“这个圆柱和骰子是不是都是透明的?”“是啊!”“既然它们都是透明的,是不是也可以放在一起呢?”听我这么一说,小伙伴似乎恍然大悟:“噢,只要有一点相同就能放在一起啊!”于是,顺手将这两样材料放在了一起,随后又自顾自地摆弄起材料来……
三、我的思考
眼前的场景不禁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科学活动强调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为了借助这样的形式让他们在操作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经验,让他们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经验。但是,是不是所有科学活动中的操作环节都适宜采用同伴合作的形式呢?就这个活动而言,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首先,合作的方式不利于呈现每位幼儿分类的方法。 该活动的要求是按照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给一组材料分类。由于材料比较丰富,而且每个幼儿对材料特征的'捕捉都带有个人的色彩,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势必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造成一部分幼儿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摆弄材料、划分分类的标准。 其次,合作的方式不利于性格内向的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只有通过亲手摆弄材料,才能更加明确材料的不同特征。但由于采用了合作的方式,使得每个幼儿无法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如果合作的伙伴个性很强,那弱势的一方就很难有按自己意愿摆弄材料进行分类的机会,这对于他们建构分类的经验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慎选合作的方式,在适宜合作、有分工合作可能的前提下安排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该如何确立合作的形式,才既有利于幼儿获得经验,又能充分发挥合作的价值呢?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作的方式。 教师在选择幼儿操作的方式时,不要为了追求合作的形式而忽略合作的作用与价值,而应充分考虑形式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操作方式。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看谁跳得高“中,由于需要对比出5种球的弹跳高度,因此一名幼儿独立操作便无法完成,它必须通过幼儿间的分工合作才能观察清楚,最终获得答案。像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应该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让幼儿完成操作。幼儿可以在小组合作中获得观察、比较的方法,以及同伴间相互协助完成任务的经验。
第二,根据性格差异安排合作的伙伴。 幼儿园里像豆豆这样性格的幼儿有不少,他们大都内向,不敢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合作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座位时,可以将这样性格的幼儿安排在性格随和、不强势的同伴身边,为他们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这些幼儿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让他们先介绍想法,再请同伴介绍方法,借助这样的方式促进他们思考与表达,从而获得发展。 我想,只要教师不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潮流,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将眼光放在每个幼儿身上,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捕捉他们的需求并加以引导,就一定能够激发幼儿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幼儿教师 】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 10-18
幼儿教师的 08-10
幼儿教师 05-15
幼儿教师 [精品]07-08
幼儿教师 (15篇)01-02
幼儿教师 15篇12-23
幼儿教师 (精选15篇)03-09
幼儿教师 集锦15篇02-27
幼儿教师 (合集15篇)03-08
语言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