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历史

历史

时间:2024-05-15 16:41:38 我要投稿

历史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 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 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

历史 1

  经过半个学期的八年级历史教学后,反思几点: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

  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

  在本学期的八年级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资料,使教学不至于陷入鼓噪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做出 及总结。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透过设疑,创设一种搞笑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讲《春潮再起》前,我首先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透过歌词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带着问题走入新课。又透过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视频资料,结合问题把学生带入教材,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对教学主体的反思: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资料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资料;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资料;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资料。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写完这篇 ,觉得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我们明白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应力争尝试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以及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学就应是教给学生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还应继续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用心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建立和构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到达教学预期目标。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经过 后的一些心得。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相信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就必须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

历史 2

  本学期,带高二三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高一一个尖子班的历史教学,一周共15节课。课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却特别累。尤其是高二历史教学倍感吃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这一周教学感受:

  首先在备课时,

  特别是第一单元内容,备课起来总感觉无处下手,对知识点的处理把握不住,备课起来很苦难。思想史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产物,内容比较的抽象,时间又比较的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第一单元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哲学的内容,讲深了,学生还没有学过哲学,根本就无法理解;简单处理,学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学学过后,我想第一单元的内容教与学都会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课,

  一周5节课(包括晚自习),上完两节内容,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认为对某些问题还是很难理解,感觉比政治与经济史的学习还要难。期间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法。所以上课时感觉有种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于我校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

  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堂大胆展示”,改变原来课前不愿意预习、懒于预习的状况,同时以各种方式去检查与敦促。几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与我聊天时,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课前预习,课上敢于展示对学习好历史的重要意义。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愿意课前预习,不愿意课堂去展示,与同学去讨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估计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我对他们与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讲述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

  我深感学生对必修1、2知识的遗忘程度严重,因此还要加强对必修1、2知识的复习与回顾,这就与课前预习有很大关系,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复习回顾相应的与之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必修1、2的内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针对此,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必修1、2内容的复习,准备每一单元开始时,先把必修1、2内容进行复习;单元结束时,再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归纳,以便学生能从宏观上,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搞清楚知识点前后关联。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现实中能不能实现,也深知这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而我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对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们的指点。

  以上是一周教学工作来的一点肤浅认识,同行朋友们可以在此谈谈你们是如何处理必修三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便学习。

历史 3

  所谓 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 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加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变成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 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引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感到不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案例来进行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 ,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历史 4

  课讲完了,但并没有感觉的到轻松,有很多的遗憾,让我不得不进行反思。按照现在倡导的先学后教的模式,从导入的设计,到活动的设计,师生的互动,课后学生的练习巩固,我都努力围绕能接近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技能方法,并能开心的通过体验巩固学到的知识。

  因为推动现在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如网络,信息技术及相关的高新技术。所以我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向学生介绍硅谷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怀着满腔的期待投入到新的学习主题上来。

  讲授新课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部分,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师生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老师的主要角色就是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提升认识。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三部分:第一预习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是两个活动,一个是让学生看图表能解释历史现象,第二个活动让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最后是学以致用,让大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通过试讲后,我发现预习指导用的时间太多,而且也不好把握,所以就改成了学生展示平台,不让学生做表格,只是起来总结自己的预习成果。时间是够用了,也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这个环节,但我的感觉课堂不够活跃,这说明我在跟学生的交流方面需要提高。

  看图解释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这一活动,我认为自己设计的很好,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感兴趣,可很遗憾的是flash内容没打开(讲课所用电脑不支持该程序),这也是这节课中让我遗憾的地方,好在讲课前做了调试,知道有此问题,所以临时改成与学生一起构思曲线图,并思考得出结论。

  认识提升部分,我设计了“学以致用”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归纳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谈我国可供借鉴的方面。由于之前已经归纳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且进行了学法指导,在提问前强调了思考的方向,要从全局,考虑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因,所以学生谈认识或启示这方面学生做的不错。这让我觉得学生需要且有一定能力进行开放性主观性题目的训练,当然教师还需多加引导。

  学案中巩固部分我设计了选择题、材料题两种题型,通过选择题巩固基础知识,并适当拓展;通过材料题将上、下册中与美国发展相关的史实联系到一起,使学生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知识体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学生做的不错。以后我觉得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例如抢答、分组竞赛的方式等。

历史 5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其实已经在其它班级上了节课,只是效果不满意。今天所要上的是一个差班的课。如果不采取点措施,课上不到一半,肯定台下睡成一片。我不希望变成这种惨状。

  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因为是差班,我也不想首先从大道理讲起,这样他们一定会很抵触。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历史 6

  1、在课堂上注重对教材内容的重新建构和整合,始终贯穿压迫与反抗这条主线,把教学内容整合划分为亚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并将中国史的内容迁移进来,巧妙地处理教学内容,体现了历史内在联系,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能合理利用教学内容,自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介绍章西女王和玻利瓦尔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学生直观而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爱国主义情怀。

  2、利用大量的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3、每一个问题的讲解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

  4、鼓励学生自学,通过历史问题的讨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本课也存在一些继续探讨的问题:

  1、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学生对以往知识遗忘的较多,因此横向联系的效果不是明显。比如问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期,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运动,你知道是什么吗?”,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

  2、对于知识的迁移与整合,学生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完成。比如问到美洲、拉丁美洲的区别时,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回答清楚。

  3、要注意多给时间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新课的目的。

历史 7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 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 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 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 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 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 共同发展。

  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 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 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 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 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 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 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 国“韩流” “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 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 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 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 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这种 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 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 贴近当代,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 并不是高不可攀, 惶不可及的东西。 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 。 “故” 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 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 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 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 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其 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 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 “徙木赏金” 、 “立木为信” 数学方面, 。 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 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 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 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 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 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 《红河谷》 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 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 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 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 活泼课堂气氛。 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 这样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 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 可以激励他们

  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 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 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 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历史 8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历史 9

  本组对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学备课有以下几点反思:

  1.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在备课时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利用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明白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历史老师只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备教案同时也要备学案。为学生提供哪些课外阅读?什么情况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历史专题讲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都要预先计划好,做到有备无患。备课过程中要本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涉猎的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课内外教学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2.授课过程中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

  《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学科体系浓缩为数十个专题。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历史 10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1]

  山东的向阳中学魏效冰教师在讲“原始农耕文化”时首先设问: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建筑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交换一下行吗?为什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你的看法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一下子就会使学生进入急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心理状态,教师如把握时机讲授,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2]

  提问:半坡出土的纺轮有陶制和石制两类。这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哪些技术?石制纺轮必须经过打磨、钻孔两道工序。这表明“半坡人”已熟练地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陶制纺轮说明“半坡人”不仅掌握了制陶技术,而且会自如地制作各种用途的陶器。纺轮的出土还说明“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原始的纺织业已经出现。

  提问:原始纺织业的出现说明人类生活有什么新变化?

  在“山顶洞人”时期,人类用兽皮缝制衣服。因为棉花传入中国较晚,所以半坡原始居民采用的是野生麻的纤维,用纺轮捻成线织成庥布。这说明人类制作衣服的原料逐渐丰富起来。这也是人类生活水平和生活能力显著提高的表现。

  [教学设计3]

  提问:请同学们从艺术角度对陶猪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猪和陶羊,线条准确而简洁,风格古朴粗犷,形态栩栩如生,是出色的原始陶塑艺术品。

  提问:从塑造得如此形象逼真的陶猪和陶羊可以看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什么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河姆渡原始居民一定经常接触这些动物。不过,人们在狩猎时过于紧张,难以观察得如此仔细。所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只有把平时捕捉到的野猪、野羊进行驯养,才会有条件对动物进行长期仔细的观察,并将它们用造型艺术描绘出来。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会饲养猪、羊等动物。原始畜牧业已经出现。

  [教学设计4]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骨耜的形状分析其用途。骨耜和现代的铲子类似,是一种用于铲挖的劳动工具。

  提问:骨耜的出现,反映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劳动方面取得了哪些进步?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主要是狩猎和采集,基本上是被动地撷取天然果实。骨耜的出现,说明人们已会在土质疏松的地方用骨耜平整土地、挖洞点种,说明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这样,人类的依物来源更趋稳定和丰富,生活也更有保障。这是人类社会的又一大进步。

  人类在原始社会早期就已会制造和使用木器和骨器。这类工具是人类用木棒和兽骨稍加刮削、琢磨制成的,都是利用材料的'天然特性。然而,装有木柄的骨耜是把木器和骨器加工成为一种复合工具。这是人类从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的一次飞跃,是人类在工具制造上的一大创举。骨耜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的生动表现。

  [教学设计5]

  提问: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两者有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回答)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社会生活情况大致相同。他们都会建造房屋,都过着定居的生活。但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地下的,围墙也较厚实严密,房顶还用绳索进行了加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完整的土上建筑,房顶轻巧,围墙也较薄,是单纯的木结构建筑。

  这些差异是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不同造成的。半坡位于黄河中游,四季分明,降水较少,温差大。特别是冬季寒冷多风。半地下建筑冬暖夏凉,很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气候温暖湿润。因此,当地的原始居民建造了易于通风、结构轻便的地上木结构房屋。总之,构建房屋,定居生活,这是原始居民在长期生活中不断摸索的结果,是人类生存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现。

历史 11

  一、加强师生联系,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由于本届高三不是从高一一直带上来的,刚开始教学工作时就存在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了解较少、师生关系需要重新建立等一系列新问题。为尽快改观这种状态,本人在坚持常规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通过量种渠道掌控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所在,以及关心他们在学习之外的生活等各方面细节,这为进一步展开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加强与学生的相互认识和知道后,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鼓励,由于学生由于基础较为薄弱,自信力显得有些不足,常表现为厌学或不能积极记忆和摸索,所以在备课时,更关注基础知识的如何知道和掌控,同时以高考要求的目标为参照,适时提高学生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技能。从而很快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与支持,使得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有了非常和谐的氛围,这为教学工作在本学期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双基教学,努力构建学科体系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全部高考复习计划的重要环节,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下一轮专题复习的成效。因此,本人在鉴戒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以双基为突破口,以章节复习为切入点,将工夫化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控和知道上,切实做到全、精、通,由此让学生们既能从教材动身轻松掌控所学知识,也能在已有知识体系中重新有所发觉,只有学会摸索问题并能发觉问题,才是教学的最佳结果。对每一单元讲授后,都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使得零碎的知识点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学科范畴内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全的认识和知道。

  三、加强知识运用,培养应试能力和技能

  任何知识的掌控都是为了真正的运用才会让人加深印象,学生们的知识学习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检验其是否掌控坚固,工作总结《年度上期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因此,为了强化所学知识,本人一方面搜寻大量有关知识点运用方面的典型试题,同时还根据高考目标和方向,自编习题让学生加强练习,通过每节的课后练习,使学生们不仅掌控了学习知识的要领,而且能对不同情境下如何转换摸索方式有了更多方法的习得,从而既加强了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也给学生在应对试题时的技能上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四、鼓励学生反思,规范学习主导方向

  学生们在对知识点的学习后,可能存在停留在表面或难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控等问题。于是,本人在课后或是在每次考试的,都要让学生对已学知识点进行设问,变换一种角度或方式对这一知识点再提出问题或发觉新的.看法,或者是对考试试题中的正确的或毛病的问题找出其原因何在,这样,学生们在不断反思中,逐渐加深和拓宽了已掌控知识点的范畴,也使得在每次考试后除了成绩外仍能有新收获。当然,这些都是以高考目标为条件的,以高考目标要求为基准,规范学习的正确方向,不然,学生在加深或拓宽的同时,就有可能流于疏散,主导方向产生偏差,从而不利于在未来高考中的正确发挥和运用的。

  五、采取分层教学,不断缩小成绩差距

  今年所任班级,学生基础不同。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不可能整齐划一,在教学方法必须采取分层教学法,积极应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他们的具体差距,。对基础差的同学,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控,课堂上尽可能地提出那些主干知识有关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一定提高后,再逐渐加强能力方面的其它要求。平时也积极向他们传授如何记忆、如何知道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技能。对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控之外,一方面让学生们在已有知识体系上学会发觉新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所学知识学会自我整理。

  六、重视研习,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有人说:作为老师,你要给学生一滴水,你就必须有一桶水。这也就是说,作为老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因此,本人在教学之余,加强浏览与教学相干的新的教学理论,积极听取不同教学方面的体会,鉴戒其它老师的成功教学范例,在加强听课的同时,也积极进行自身的探索。教学不仅是一种互动的活动,更是做为一个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进程,由于每个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失误,这就需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转变方式,虚心学习。本人在探索中不仅增强了对教学工作的信心和酷爱,也使得在具体教学环节上能够得心应手,灵活应对,以至于赢得师生的一致好评。

  七、配合学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每个教师不仅仅是单纯只是教书,还要配合学校各项工作的完成,推动学校整体的发展。本人认为,只有学校整体的发展,才会有个人发展的空间。如果没有学校这样一个大舞台,也就没有三尺讲台这样一个小舞台。因此,学校每一项教学任务都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积极承当和完成学校交给的每一项

  任务就是学校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本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工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展开提出自己的小小见解,从而为学校整体教学秩序的稳固奉献个人的微薄之力。

  当然,本人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或失误,有些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和教诲,有些得到学生的点拨和纠正,也正是这些关怀和爱惜,使得本人感到教育的职责和份量,从而鞭策自己要不断学习,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足或失误,尽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

历史 12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掌握能够讲好,似乎不论怎么备,心里也没底。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安排同学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同学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干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同学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的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我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同学竟然鼓起掌来,“老师,你读得太好了。”一个平时课堂上很活跃的男生喊道。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我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置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同学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局部,并概括出了两局部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示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同学,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示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和,但从外表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的同学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原本没有多大掌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需是教师要充沛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和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历史 13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多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加深认识各国的外交政策都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还可让学生用图表法,来编制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的大事年表,把捏二战的基本线索和知识点,如原因,开始的标志、战场、战役、过程,转折、重要会议、结果等等,列出相关知识细则,认真体会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使知识系统化。

历史 14

  教后记《战略大决战》一课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理念。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把握了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作出的不懈努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设计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仅仅三年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打垮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采取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的学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三大战役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过程,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同时通过小组学习竞赛的方式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自主性,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不足:

  第一:处理三大战役用时过多,使得讨论的问题显得有点仓促。

  第二: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

  第三:对于个别知识没有做横向联系。

  综上所述,本节课力图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变了以往教学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的表象阶段,培养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历史 15

  我们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我们应该相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改变。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丰润二中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丰润二中高效课堂七环节教学程序”,即:

  (1)检测复习(5分钟),检测上一节学习内容,相互订正,上交。

  (2)情境导入(2分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3)自主学习(12分钟),以一体化教学案为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完成相关题目。

  (4)合作探究(8分钟),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互帮互学解决问题。

  (5)交流展示(8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或提出问题。

  (6)教师评议(10分钟),教师点评小组成果,提升知识精华(方法、规律、疑难)。

  (7)巩固练习(5分钟),针对本节目标进行达标练习,反馈矫正。高效课堂七环节教学程序,确保了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落实,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享受成功!

  在课上经过这“高效课堂七环节教学程序”,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在大多时候充当的都是提示、总结这样的角色,不在时传统课堂中的一言堂,在上课的时候只能听见教师一个人在说话的声音,学生是完完全全的被动的学习。现在上课运用高效课堂七环节教学程序,在上课的时候女教师说的话很少,大多的时间是留给学生自己讨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而不是等这教师直接给答案。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来的答案学生记得更牢固。在考试的时候遇到开放性的试题,学生也会答得顺风顺水。

  在上课的时候所有的老师都会运用高效课堂七环节教学程序,在课堂上更大的发挥学生的作用。

【历史 】相关文章:

历史 10-09

关于历史的 10-23

历史期中 03-22

历史组 11-28

历史 【优】07-08

[实用]历史 07-06

历史 【精】07-05

关于历史 04-22

历史 15篇03-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