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

时间:2024-05-16 10:08:00 我要投稿

《圆柱的认识》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 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 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的认识》 ,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 1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上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圆柱的认识》 2

  《圆柱的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因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我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情境。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课堂的最后,合作制作一个储蓄罐。通过小组交流,理解了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后,在展开操作。同学们一起动手动脑,合作的去探索,去创造。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如同学们通过摸口袋中的物体后,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马上又让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圆柱的基本特征。意图和思路都是正确的,但问题的提出不是很清晰和明确,给孩子们的发现带来了不便,发现什么呢?如果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改成“圆柱也有它的特征,看看谁能先发现它的特征?”就更加准确些了。

  又如,在同学们观察课件:把圆柱沿着其中的.一条高展开后,形成了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马上让同学们通过观察说出:长方形和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教学的实施不如先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梳理思路再进行汇报,来得更好些等等。

  总之,我从这堂课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了自己,完善了自己,使我受益颇丰!

《圆柱的认识》 3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以触摸——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认知为线索,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这一活动。最初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圆柱的底、侧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初步的认识。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对于圆柱侧面展开这一重点,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事与愿违,几乎每组学生在做圆柱时,都是将纸在圆柱模型上围一圈得到侧面,再用模型的底画两个一样的圆作为圆柱的底,然后组合成圆柱。在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不光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一形式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

《圆柱的认识》 4

  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学生看到的也很多,但是这些都是感性的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来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

  在导入新课时,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同学们你们今天带来了圆柱体吗?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

  我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自己带来的圆柱、比一比同学带来的圆柱,再和同学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我认为我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因为在备课时就想到学生发现的问题与预案中的教学顺序未必相同,所以当学生说发现了上下两个圆面是“相等”时,我们就先研究两个底面,在研究前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相等”这个词来表叙是否准确?立刻就有学生说应用“完全相同”来表叙,因为完全相同与相等在概念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时我反问一句“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完全相同“的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探索的境界中,学生在课堂中能不能进行探究,关键还是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上下两个圆是”完全相同'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还有个曲面,“这个曲面到底是个什么样?你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这一问又把学生带入对圆柱侧面的探究中去了。这时有学生说将圆柱上的包装纸剪开就知道了,这时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带来的圆柱体大多没有包装纸,怎么办?这也是教学预设中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头天特意布置让学生找带有包装纸的圆柱体。这时,我临时将动手操作分为两种,一是将包装纸剪开看一看侧面是个什么样,另一个是给自己带的圆柱体做个包装纸。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在我和学生的交流时,我有了很惊喜的发现,做包装纸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比、量,发现了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而直接剪开包装纸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发现,这就说明了动手做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会带给学生更接近于本质的东西。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真是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就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我做了一些处理。在以前的课堂中将包装纸剪开后成四种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还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课本中没有出现这么多的形态,老师若在课中做到了,教学水平可见不是一般了,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若课前不进行特别处理还当堂还真找不出这么多的形状,特别是不规则的那种,学生干嘛要把包装纸那样歪歪扭扭的剪下来呢?一般同学不会的,在圆柱体的特征教学中它能起到什么作呢?不管怎么剪成什么样不都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吗?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非要逼着学生剪出四种图形确实没有多大意思,因此,教学中简化这一过程,当学生剪开侧面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而没出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时,我用课件动画的展示了这四种形状以及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圆柱的认识》 5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体会如下:

  1、加强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底面的特征时,学生先是猜想,再让学生想法证明;探究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全班演示证实后,学生再次动手操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或一张正方形的纸分别卷成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卷成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我打破了课本的局限,让学生动手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虽然剪出的图形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愉快、宽松、有趣的氛围中,虽然内容不多,也还简单,但却很充实。

  因为打破了这个局限学生的思维就拓展了,出现了很有深度的几题。

  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能否形成圆柱。2、如果能形成,底圆周长是哪一条。3、高又是哪一条。

  三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升华了全课,让我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也让我真正体会了还学生思考的空间,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圆柱的认识》 6

  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从主题图“虽然它们是不同的物体,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征,那就是都有部分的形状是圆柱。说明圆柱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一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今天我们还将进一步认识它”来揭示课题。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的.过程。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发现等过程,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认识,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教学中,无论开始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后来的操作、比较、验证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整体上的把握、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深化。

  纵观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不只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一形式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在上课过程中有两家小区的居民结婚,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但尽管“噼噼啪啪”压住了学生发言的声音,但丝毫没有减弱学生积极发言的热情。

《圆柱的认识》 7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绘制地图需要比例知识,在生产和生活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一、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教材分两段,先教学比例的意义,再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根据这个基本性质教学解比例。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学,上了一节预习课,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包括获得了哪些知识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如何去把知识讲授、传达给其他同学,另外,还要记录好自己有哪些疑问等等。

  二、通过一个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一个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为什么要两内项乘两外项乘,为什么不相除,或相加、减呢?通过学生的这些表现,我感受到让学生去经历问题产生的过程,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研谨地去研究一个问题这方面还是有欠缺,还需要加强训练。针对这一感觉,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讲解道:这一规律的'得出,实际上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同学们说通过一个事例就能轻易下结论吗?学生说不应该这样,那应该怎么样呢?学生继续说:“应多举几例子,然后观察是

  否都存在这种规律,然后才可以下结论。”又有一个学生说:“得出结论之后,还应该继续举例验证。”我肯定了学生的这些说法之后,我又继续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其实科学家在发现、研究这个规律的时候,是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的,他们有可能也试着去除过,试着去相加,或相减过,反复试验,才发现两内项相乘的积和两外项相乘的积是存在一定规律的,从而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我又给学生总结:“要研究一个结论,经过一个举例——观察——得出初步结论——验证的一个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一条路走不通,就变换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习知识结论,更要学会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做到既要“鱼”,又要“渔”。” 解比例

  “解比例”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重在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所以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教学的:“解比例”时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把比例和除法联系起来,用比例与除法的关系解。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用比例与分数的联系来解.我认为这样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既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但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把有未知数的乘积放到了等号的右边,虽然这也不算错,但与我们平时的习惯不大相符,看着有点儿别扭;二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的还不算好,个别同学看到分数形式的比例就不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还得把它转化成有比号的形式再用。这些表明我在教学时的疏忽,没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致使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个现象也提醒我,无论多么简单的知识,都要落实到位,千万不能大意。越是简单易懂的知识越是要耐心,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过关。

  成正比例的量》

  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在教学例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

  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圆柱的认识》 8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统计图表 1.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组内最喜欢去的地方时,有2个组出现了统计结果与组内人数不符的情况,因为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课上由我指出了出现的问题,并马上请这两组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再重新统计一遍,这样就使全班同学又经历了一次统计过程,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数据应准确无误。可课后我想,当时教师不应急于下结论,组长汇报本组有8名同学时,应先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如学生独立制成天气情况统计图,用彩笔涂格时,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如“她画的怎么样,你能评价一下吗?”“你认为哪位同学涂格的方法最好?”。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圆柱的认识》 9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观察、比较、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并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装有乒乓球、小皮球、海洋球等各种球体物品的红色篮子,装有易拉罐、积木、擀面杖、塑料瓶等圆柱体的绿色篮子。

  2、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认识圆柱体》。

  活动过程:

  一、以“怎样让圆柱体的物品滚动”导入,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幼儿自己选择圆柱体的物品玩一玩、滚一滚,探索发现圆柱体物品滚动的特征。

  2、引导幼儿交流分享格子的探索发现:你刚才玩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易拉罐、积木、擀面杖、塑料瓶这些物品躺下来才会滚。

  二、幼儿初步感知、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1、给幼儿每人一块圆柱体的积木,引导幼儿看一看、滚一滚,探索圆柱体的特征。

  2、小结: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躺下来才会滚,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圆柱体”。

  三、幼儿比较区分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1、引导幼儿从红色篮子里拿一件球体的物品,从绿色篮子里拿一件圆柱体的物品,玩一玩、滚一滚、比一比,探索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各自的发现:球体和圆柱体都是会滚动的物体,它们滚起来一样吗?

  3、小结: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体却不能向每个方向滚动,只有躺下来才能滚动。

  四、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1、引导语:请你们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或者像球体,哪些东西是圆柱体或者像圆柱体。生活中有的东西是球体的,有的东西是圆柱体的,不管是球体还是圆柱体都有它的用处。回家以后你们再去找一找球体的东西和圆柱体的东西,看一看这些东西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五、教师指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认识圆柱体》。

  反思: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在认识圆柱体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是让孩子把这些不同形体的物体立起来,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探索,来理解圆形是平面的,平躺着的,而球体、圆柱体等是可以立起来,是立体的,让孩子初步感知“平面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孩子们在这一环节的表现让我惊喜,也给了我很多的感悟。我们有时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敢给予孩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其实孩子们是乐于参加有一难度的活动的,这让他们能找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感,这样孩子也会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在以后的一些探索活动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与思维定势,多给孩子提供和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得到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给孩子们的思维插上翅膀,在知识空间里自由翱翔!

《圆柱的认识》 10

  本节课,以“触摸——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认知”为线索,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这一活动。最初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圆柱的底、侧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初步的认识。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对于圆柱侧面展开这一重点,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事与愿违,几乎每组学生在做圆柱时,都是将纸在圆柱模型上围一圈得到侧面,再用模型的底画两个一样的圆作为圆柱的底,然后组合成圆柱。在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圆柱的认识》 11

  圆柱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有所接触,是继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因其在建筑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这是一个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因此这节课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伊始,图片显示建筑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圆柱形,给学生一个震撼,了解圆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过后组织学生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再把圆柱放在平面上来了解,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圆柱侧面展开的学习我将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将影响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学习。我上网查阅了不少资料,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没有象以前的课堂中,将包装纸剪开后成四种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作为教学的重点,即使出现了这么多形状,只是口头带过去了。一般同学不会的,在圆柱体的特征教学中它能起到什么作呢?不管怎么剪成什么样不都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吗?因此,教学中简化这一过程,当学生剪开侧面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而没出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时,我用课件动画展示了侧面转化成长方形,以及底面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题设计紧紧围绕新知展开。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一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如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评价多元等等,但课中教师设计的环节太过朴实,缺乏有力的感召力,还必须在创设生动活拨的场景方面下功夫,教学环节太理性化,不太适合小学生的特点,语言方面要求少而精,富有童趣。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去改正才有极大的收获。

《圆柱的认识》 12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因为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如何调动学生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呢?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是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内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是学生课堂中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在课前参与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自己制作好的圆柱,并与小组内成员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得出圆柱的特征。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另外在教学圆柱的侧面时,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一定的提示引导下,让学生知道了圆柱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而且自己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是由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对方法的反馈。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把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比较有序地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二是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为明显的特征着手进行说明。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使学生从对圆柱的初步认识到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知识。再把各自的发现进行对比、证明,总结得出圆柱的特征。

  在探索圆柱体侧面的特征时,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侧面展开与圆柱的关系。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中,圆柱的特征成为学生探究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成了探索者、创造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多向交流。

《圆柱的认识》 13

  本单元的大头就是圆柱的认识。圆柱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打小就认识圆柱并对圆柱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毋庸置疑,这样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好基础。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圆柱特征的认识和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我应该注意和反思这么几点:

  1、利用班班通中现成的资源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一方面初步感受圆柱行物体的特征,另一方面控制老师多言或暗示的频率,学生会直接告诉我们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

  2、圆柱特征的认识要全面,比如让学生说说对圆柱的感觉;借助圆柱体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亲自感受体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最后在学生感知、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集体的力量就小结出了圆柱的`基本特征。

  3、借助烟囱解决圆柱侧面积计算的推导贯穿始终!具体操作为在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后,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烟囱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然后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讨、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烟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圆柱烟囱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质疑问难,要想知道圆柱烟囱的侧面积,你有何高招?这样一个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趣味盎然的贯串首尾!对学生而言,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就如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般亲切!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也一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敞亮感!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圆柱的认识》 14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对圆的面积公式有过探索,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也有过探索,这些探索学习为这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本单元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其中,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比较难理解,要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具体教学时我注意抓住以下方面:

  1、重视直观教学,在充分的体验活动中建立新知。

  课堂上注重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在交流活动中发现特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比较与交流,探索圆柱的特征,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以及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通过操作验证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对圆柱和圆锥有深刻的认识,为后面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作铺垫。

  2、结合具体事物,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用剪刀剪开包装纸,再将圆柱展开会是怎样的,从而进行操作演示验证猜测。圆锥的体积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因此教学时让学生验证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最后通过实验来验证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圆柱的认识》 15

  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学生看到的也很多,所以苟老师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展开图的研究,所以在教学时,苟老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苟老师发现来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

  苟老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柱,从大家熟悉的实物引出圆柱的各部分的组成,通过动手去摸一摸手中的'圆柱,再和同学交流一下,你知道圆柱各部分的特征是什么?

  苟老师认为苟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因为在备课时就想到学生发现的问题与预案中的教学顺序未必相同,所以当学生说发现了上下两个圆面是“相等”时,苟老师们就先研究两个底面,这时苟老师反问一句“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完全相同“的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探索的境界中,学生在课堂中能不能进行探究,关键还是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上下两个圆是”完全相同'后。

  对于高的探究,因为高在圆柱中是比较抽象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高的无数条及高的存在是本节课的难点,苟老师围绕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基本能做出侧面上的高,所以苟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高让学生去思考高的特征,在研究完高时,苟老师反问一句“除了这些高以外,还有吗?”把学生再次带入探索的境界。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苟老师做了一些处理。苟老师给学生准备的圆柱都是用一张长方形跟两个圆包装的,所以在打开时,学生的答案都是统一的,在这时苟老师出示了一个圆柱打开是平行四边形,反问“这是什么原因啊?”这样就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

  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真是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就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圆柱的认识》 】相关文章:

圆柱的认识 12-02

《认识圆柱》的 09-15

《圆柱的认识》的 09-24

《认识圆柱》 03-12

《圆柱的认识》 01-24

圆柱的认识的 05-15

(荐)圆柱的认识 07-07

《圆柱的认识》 15篇04-05

圆柱的认识 15篇09-21

圆柱的认识 精选15篇09-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