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 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 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年的水墨画 1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童年的水墨画 2
青蓝工程才俊课堂展示我选择的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这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考虑到三年级的阶段目标,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及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3.理解诗歌内容,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在教学环节中逐步引领学生向教学目标靠拢,力求在40分钟内落实教学目标。这样思考本身没有错误,但在落实中过“硬”。
一、“硬”在概括场景
直接导入课文,检测生字词之后,引导学生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句子。看看这三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本身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诗歌内容,对诗歌整体再有一个概念,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但是我没有考虑到我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空洞。讲完课,程老师问我,你提这个问题想让学生回答什么?我愣了几秒钟,说就是想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程老师追问,“这个问题本身你想得到什么答案?三年级的学生理解什么是场景吗?”此处程老师建议给予学生扶手,出示填空,谁?在哪?干什么?一下问题就清晰了许多,也简单了许多。回到办公室我一直在想,三年级的学生理解什么是场景吗?如果让我具体说什么场景,我恐怕也要一时词穷,我备了课标,备了教材,却没有备学生,备学情。把阶段课程目标抄在教材上不代表心中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尤其站在中下学生的学生位置上,用他们的头脑去思考。
二、“硬”在引导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我所执教的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就想教授更多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给学生。本身设计的教学环节为:1.学习《溪边》:自由读课文,小诗主要写了溪边的什么场景?并把你认为不容易理解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回顾上学期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迁移到理解句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人影怎么被溪水染绿了”,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想一想自己钓鱼时的场景来理解一下‘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2.回顾学习《溪边》的方法:初读,概括场景;细读,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再读,读出诗中情趣。同样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江上》用学过的两种方法理解“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白牙。”再教授借助插图理解句子这一方法。3.学习《林中》理解诗意,夯实学过的三种理解句子的方法。三首小诗都学习完再指名回顾三首小诗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描述的真的是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进行扣题。程老师建议修改为:1.提问场景时,给予‘谁?在哪?干什么?’的扶手,问题更具体,学生回答更清晰。2.自由读《溪边》,提出问题:“这首小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读懂了哪一句,指导感情朗读,之后解决难懂的句子,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说一说。理解诗意后再次进行朗读,整堂课都将朗读进行到底。由于时间关系,程老师只说了大概思路,但我已经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很多时候课堂上我太过于注重自己讲得怎么样,教得怎么样,而没有去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的一切都在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教案行走,一切都按预设进行,整节课显得机械,老师在背教案,学生在被满堂灌,再被贴标签,没有精彩的生成,自然也没有精彩的学生。
三、“硬”在预设
很多老师讲课,会在心里假想许多学生的回答并根据假想的回答预设许多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讲《花钟》一课时,一个问题我想出了许多的可能性,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设置了许多的评价。《童年的水墨画》同样如此,但是由于前期引导存在问题,在评价中就显得有些不耐烦,或者说自己在走流程。按田校长的话说,我就像一只钓鱼的小猫,有一条小鱼上钩了,不管鱼大鱼小,不论池塘里的情况,立刻拉线收杆撤网回家。老师的状态不够放松,学生也很紧张,导致整堂课都很紧张,老师和学生心里都在说,赶紧讲完,赶紧下课。今后要更多的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轻松上场,多读书。以读书来丰富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让评价语水到渠成。
由于自己的准备不足,没有精心备课,在王老师给予多次指导下,这节课上得过于生硬,自己都很不满意,当然也流下了泪水,更多的是留下成长的足迹,知不足而后进。一节课应该留给学生什么?于永正老师说:“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得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反观自己的课堂,常思常想常反省,和学生一起成长。
童年的水墨画 3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歌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2.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一堂大讲堂,很好的补充了空白,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3.读读写写:安排学生选取其中一首诗歌,仿写一段。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己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选择歌曲导入课题,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接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然后理解诗意,放飞想象。“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最后拓展延伸,快乐练笔。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
童年的水墨画 4
《童年的发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书写了自我在童年时的发现。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之后细致表述了发现的过程,最终得到证实的同时又被教师误解。于是,一个好幻想、爱刨根究底孩子跃然纸上。
课题“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命题,可分“我的发现”和“童年时的发现”来确定题眼,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为:1、经过阐述理由来辨别图片,读准认识““胚胎、草履虫、细胞”等词。2、经过抓题眼,抓重点段落,抓重点语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读懂“发现什么”。3、以梳理“发现”历程、小组学习交流为基础,经过多种朗读形式和师生评价来进一步读出童年的情趣。
教学板块分三块进行,一、检查预习,二、读懂“发现”,三、读出童年。基于上午的课堂实施情景,分板块谈教学过程和 。
在检查预习板块,学生已经预习过文章,利用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对不懂的词语有了必须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童年的发现》的'起点。我的导就在学生有这样的学生基础上进行。拿出网上找的三张图片,让学生确定哪个是胚胎,哪个是草履虫,哪个是细胞,并要阐述理由。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明白能够经过字典、词语手册和书本中的注释去读懂词语,更能够经过查资料,看图片,看视频去进一步地了解认识它们。
在读懂“发现”板块,学生经过快速浏览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写“我”发现了什么的段落。并在学习小组交流中准确抓到信息,哪些语句能告诉我们发现是什么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是概括和具体的关系。最终我在小结中授予方法指导“我们经过抓题眼、抓重点段落、找重点语句读懂了发现是什么。”
在读出“童年”板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趣首先我还是选择了学习小组一齐学习交流,并提出学习要求:1、选择一处或几处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2、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懂读出“童年”的味道。3、交流完成“童年的发现是怎样样的发现”,并批注在相应的段落语句旁边。汇报交流中,我更侧重于引导学生经过朗读来体会感受童年的味道。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3自然段,想经过教师的凭借、自我谈感受、同伴的评语中一步步营造一份梦境,体会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发现。这环节的教学我一向很困惑,学生正处童年,成年人的我们去阅读这样一段文字时,那种意境会很有体悟,学生却很难。策略与手段比较单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读,难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水墨画 5
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己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选择歌曲导入课题,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接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然后理解诗意,放飞想象。“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读,慢慢品,联系实际。
童年的水墨画 6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林中》刻画了拾蘑菇的情景,一场小雨过后,松树清爽,小蘑菇露头,采蘑菇的人的斗笠像蘑菇,让人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在松林间采蘑菇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引导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
儿童诗的篇幅不长,语言精炼,留有许多空间可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补充再现美的诗境,使诗的内容更加充实。比如《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启发学生回顾童年:“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你也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吧。”
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们闭眼想象、回忆,穿过时空隧道,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变成了流畅的、富于个性的语言。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运用此理论也非常有效。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
童年的水墨画 7
4月24日,执教《童年的水墨画》,参加宜秀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前谈话,以一首《秋千歌》引入,在朗朗的诗歌声中开始了我的教学,此暖场环节,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来听徐老师说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其实他们在这样陌生的环境是很有压力的),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执教《瑞雪图》,学生也是非常紧张,也和这个有关!接下来,就经历了初读、认读生字、练读句子,最后品读诗句,总结学法!总体感觉:
1.课堂偏冷,互动性不够!
2.在细读文本时,象很多老师说的那样,还是稍微碎了一些,应该采取整体把握的策略。
3.课堂上讲得过多,把握好要讲什么,怎么讲!
4.心理素质,急待改进,学生回答问题时,急于讲出正确答案,缺乏等待!
上好一节课,其实真的.不简单,好好总结原因,为了下一次的出发!
童年的水墨画 8
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利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教学中我采用的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训练的首位,不仅围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进行及时点拨,还对阅读方法进行了迁移,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配乐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在课程进行尾声的时候,有进行了课外知识拓展,用本节课学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领略了《我渴望回到童年》一文中,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与向往,在总结全文的时候,用成方圆的《童年》这首歌,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走出教室。可以说,这节课上孩子不仅领略了诗歌的文字美,意境美,还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童趣美,以及音律美。
唯一感到有遗憾的是,在课堂中对每个小节中展示出来的意境画面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只用了三张同类别的照片,如果我的网络能力再高一些,就可以为学生找到更多的素材,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童年的水墨画 9
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利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漂亮。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画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细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化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尝,轻轻咀嚼,充分领会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教学中我采纳的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训练的首位,不仅围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进行刚好点拨,还对阅读方法进行了迁移,在好听的乐声中,老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尝,与全班沟通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突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醉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乐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隐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漂亮;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幻想可以无限翱翔,欢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配乐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在课程进行尾声的时候,有进行了课外学问拓展,用本节课学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领会了《我渴望回到童年》一文中,对童年生活的美妙回忆与憧憬,在总结全文的时候,用成方圆的《童年》这首歌,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走出教室。可以说,这节课上孩子不仅领会了诗歌的文字美,意境美,还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童趣美,以及音律美。
唯一感到有缺憾的是,在课堂中对每个小节中展示出来的意境画面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只用了三张同类别的照片,假如我的网络实力再高一些,就可以为学生找到更多的素材,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童年的水墨画 10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教学中,聚焦诗歌中的情境意象,凸显诗歌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诗’之不幸,就在于语文老师漠视‘诗’作为一种完型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这里所谓的“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其实就是指我们当前的诗词教学中将诗词肢解、拆卸,逐字逐句地探求其现在的意思,用教参、教师的单一解读堵塞学生的思维和言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意会和诵读,凭着直觉、想象去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索的深远意境,这才是对“诗性”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本课中的三首小诗都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件趣事,就如课文题目一样,如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让学生自然顺畅地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体现的是学生对诗歌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也变得更为灵动与欢畅。在尊重诗歌本质的基础上,本课教学也立足学生语感培养这一使命,遵循语感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特别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不断地强化语感图式。同时通过童诗创作,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和引子功能,激发学生创作童诗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童年的水墨画 11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仅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童年的水墨画 12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诗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因为是源于孩子们生活的文章,设计理念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展、自演中,去主动积累、主动写作、主动阅读。
本节课最成功的设计就是: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读出童年的快乐,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条理清晰、渗透学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受益无穷。
亮点一:(学习溪边)老师抛出问题:在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把溪边钓鱼的快乐热闹场面读出来。背诵溪边。师生达成共识,学生交流分享溪边钓鱼的快乐、溪边美景、溪边垂钓的画面,心中有了画面,声情并茂地读出来。经过反复的指导朗读,帮孩子们在眼前呈现出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热闹快乐的溪边垂钓图,最终达到学生能入情入境背诵《溪边》。
亮点二:(学习江上、林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图文结合,走进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读懂句子感受江上、林中的快乐。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小组展示、小组竞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亮点三:文中取法,写出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快乐,链接生活,将快乐延伸到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写出自己的童年快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书写儿童诗的兴趣。
整节课,条理清晰,渗透方法,用浓厚的色彩,含蓄的艺术手段来结束一堂课,使学生感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课堂实效。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学生,我们是这个舞台的策划者,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跳出绚丽多彩的舞姿。
童年的水墨画 13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并且背诵《溪边》。第二,能展开想像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精心引导,习得方法。
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的创作,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教学时,我选择了第一小节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贺知章的诗《咏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看到的垂柳的姿态和颜色。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抓住“镜子”“绿玉带”“平静”这些关键词去想象画面,并体会山溪“绿”和“静”的特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一句相对比较难理解,这时,再引导学生朗读第一句,结合溪水“绿”的特点就很容易理解了。另外,课本上的插图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这句话。在这样的仔细品味之后,再让学生多种形式去朗读,学生很快就将《溪边》这一小节背诵下来了。
2、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在重点指导学习了第一小节《溪边》之后,学生已经对“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方法”有了很好的把握。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之后的交流汇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句子,描述诗歌的画面。接着,我们拓展学习了语文主题丛书上的另外三小节,学生能够很快的概括出三幅画面,并交流自己的心得感受。
3、感受快乐,产生共鸣。
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孩子们体会童年的快乐。之后,请同学们聊了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学生兴趣高昂,积极性很高。然后安排学生选取其中的'一小节仿写一段,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首诗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很好。但是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开口的机会,从而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在最后的仿写环节,很多孩子不能完成或者写的没有诗意。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的把握时间,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课堂任务。
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呢?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第一,课前充分备课,只有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第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第三,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课堂管理,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少说废话。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也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像朱良才老师在《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这本书中所说,“我要做改变世界的人,哪怕改变一点点,也是我自身价值的体现。”
童年的水墨画 14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后整理思路,回忆课堂,反思总结,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步,下面就所教学的《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反思如下:
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之前,根据学生完成的`预习单,了解到学生产生疑问最多的词,根据词而展开。全部设计共分两个部分:
一是整体感知,解决难懂的词,读好长句子;
二是细读溪边,细品溪边水墨画的美。课上较为满意地方是写字设计针对性强。重视朗读。对于难懂的句子,先理解词再进而理解句子,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不足之处有三点:
一是朗读的针对性做得不够,例如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学生在想象什么样的垂柳时,没有打开思路,归根结底是朗读的不够深入。
二是朗读指导方法有所欠缺,怎么读好景物?是课上处理不到的地方,学生在读前两句时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全身心感悟。
三是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没有做好引导。课中还出现了两处瑕疵,一是当读得不对,剥读得不对,在此也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建议。希望能将这些问题整理再重新设计,磨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童年的水墨画 15
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身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身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身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身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改善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选择歌曲导入课题,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接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然后理解诗意,放飞想象。“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身思考、震撼自身心灵的地方,细细读,慢慢品,联系实际。
【童年的水墨画 】相关文章:
《童年的水墨画》 04-14
《童年的水墨画》 15篇07-08
《童年的水墨画》 (15篇)07-08
童年的水墨画 (15篇)02-21
《童年的水墨画》 (精选15篇)04-17
童年的水墨画 15篇05-26
水墨画 05-30
水墨画 15篇07-17
《童年》 02-04
《童年的发现》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