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

时间:2024-05-16 16:30:17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 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课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 1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这段话不光总结了前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材中的第一局部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外表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同学认真考虑才干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同学细细考虑。同学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同”,有的说“他们虽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没排序”,还有的说“这些东西的质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很少有小朋友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局部的重点是要让同学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实验盒中找了一组体积形状一样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同样能说明问题,效果也不错。从这个实验中同学很容易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小学教育吧 另外一组实验的资料更加难找。我想尽方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拆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局部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展示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小朋友们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小学科学课 2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我们作为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为什么会形成火山爆发和地震?蜡烛点燃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太阳和影子》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自己始终追不到自己的影子?”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 3

  《听听声音》这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目的在于要引领学生倾听周围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声音和感受声音的变化,意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同时我将教材的内容做了个整合,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有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材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是一节课,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实施创造性的教学。在《听听声音》一课的教学中,我融入了《声音的'变化》的内容,以激起学生探究声音如何产生的欲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开课将课题“听听声音”改成倾听声音,并在整节课中贯穿各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首先我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达到我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中,我用音乐引入,将学生带入课堂,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声音,再通过倾听周围的声音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回忆和播放平时听到的声音几个活动,引领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两次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方向和远近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思考声音还有哪些变化,学生从游戏和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最后用专业的工具音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将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科学的认识。

  拓展环节,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水扬琴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有效地实现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并能有所发现,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在听辨音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只准备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这课的话,我想多为学生准备好音叉,让他们亲自体验音叉的振动和变化,这样更加直观。

小学科学课 4

  1.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建立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师生的总结,学生的科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运用了书中的彩图;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手臂活动模型等教学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重点放在摸一摸和活动体验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常运动部位的肌肉。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广播体操的动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让学生认识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了人体的各种运动。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然后指引学生制作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显得更直观、更生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肌肉和骨骼运动关系的整体认识,

小学科学课 5

  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

  鱼也睡觉吗?

  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

  小兔和鸟儿身上的毛一样吗?

  月亮为什么有圆缺变化?

  月球的表面是怎样的?

  假如你是一名宇航员,在登月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呢?

  科学课上,这一个个鲜活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节课上,同学们往往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对于有疑问的问题,课下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讨论、请教别人、查阅资料的方式来解决,久而久之,必将促进孩子们对科学课的新认识,对他们智力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美国早在八十年代就确定了自然科学和数学要居世界前列的目标。我国更是在《课标》中对科学的重要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每一节课上我总是先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激发其好奇心,然后使孩子们在好奇心的带动下来学习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有些科学知识必须让学生亲手实践,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明白,然而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只能是单纯的观看和说教,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另外,孩子们的个别差异性也太大,有些孩子在有小的时候的大量阅读成为其终身受益的财富,课堂表现及其活跃,思维特别敏捷,但是个别孩子知识面很贫乏,一学期也很少发言,所以课外阅读也是要引起重视的,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重要的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形成。

小学科学课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各种器官进行观察

  会描述观察所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1、老师演示实验材料:

  A 一只布袋,内装:苹果、橙子、猕猴桃、香蕉、西红柿;一张纸币、放大镜。

  B 三杯液体:白醋、纯净水、糖水;吸管。

  C 显微镜。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一只放大镜、一张纸币。

  三、教学过程

  1、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不同》。(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大家找出左右两边白色部分中的不同之处。

  2、你们可真棒。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之处。那么你们是怎样找出这些不同之处的呢?(板书:眼——看)

  3、啊,我们的眼睛可真棒呀!它能解决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用眼看还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教学预设:学生会自由的说出用手摸、鼻闻、舌尝等)

  4、老师这里有一个布袋子里面装了几样东西,不许看,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教学预设:生答摸、闻、尝)同学们对于不知道的东西我们能不能随便的摸、闻、尝?不仅不能随便的摸、尝就是闻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用正确的方法,扇闻。

  5、老师今天带来的东西是无毒无害的,大家可以放心的摸、闻、尝,下面我们就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试一试。你准备先用什麽方法(板书:手——摸)?袋子里有几个东西?我们再请上来一位同学,也采用摸的方法好吗?请你们把摸到的东西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好吗?(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给出答案的正确与否适时加入闻的方法。)

  6、老师这里还有三杯无色透明的液体,不许摸,你用什么方法能找出它们都是什么呢?找出两名学生进行辨认。(板书:鼻——闻 舌——尝)

  7、我们在认识或辨别物体的时候,就只会用到眼、鼻、舌、手吗?(耳——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方法: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其他同学,请三名同学站在不同方位喊出这名同学的名字,让背对的同学说出三名同学的方位和名字。)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眼看、鼻闻、舌尝、手摸、耳听等方法来辨别了一些物体。像这样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就是观察。(出示课件)今天我们所学的就是观察。(板书:观察 一名学生读概念)

  8、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就是先看、再闻、接着是尝,最后是摸、听。

  9、昨天我就按着观察的要求调动了所有感官,可还是没能解决问题,请你们帮帮我好吗?听说人民币的纸币上有微缩的“人民币”和“RMB”字样,可我用我们的'肉眼怎么也没看到,谁能帮我想一个能看到微缩字的好办法呢?(教学预设:生答用放大镜)

  10、师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学生实践。

  11、放大镜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如果我们想看清用放大镜也看不清的东西又该借助什么工具呢?就是显微镜。洋葱大家都不陌生吧,想知道它的表皮在显微镜下什么样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图片)这三幅也是显微镜下的照片,你们能猜出它们都是什么吗?

  12、你们瞧,综合运用我们感觉器官和一些观察工具,我们的观察就更准确、更有效了!其实许多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才产生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鲁班,下面我们就来阅读鲁班的故事。(课件出示故事)

  13、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呢?正是由于他的细致观察,再加上他的积极思考,所以他发明了橹板,发明了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本课总结:同学们充分运用我们的感官、合理的借助工具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你一定会有许多的新发现。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板书设计 眼——看

  耳——听

  观察 手——摸 借助工具

  鼻——闻

  舌——尝

小学科学课 7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可能会猜到会穿透过去,哪光的行进路线会改变吗?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光再到成像的性质。在研究聚光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提问透镜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现象的`呢。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总领全课,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4、思考后让学生观察放入水中的物体,引出折射的概念。5、通过适时提问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聚光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 能力。

小学科学课 8

  这一课中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果我们要把这些概念用很科学很专业的术语一一地解释清楚,那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学生也会觉得越听越糊涂,最后不耐烦了。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模糊一点的教学方法。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活动,在经历亲身体验活动之后,理解概念。

  学生在亲身经历整个观察活动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自我体验实事求是的描述给同学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修改和补充,得出一个相对完整和科学的结论。学生在描述时老师一定要强调“内容的真实”,也就是必须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想当然的。但在语言的.描述方面可以是个性的。如学生在观察上肢运动后对肌肉的变化是这样描述的:肌肉变粗了;肌肉变胖了;肌肉鼓起来了;肌肉凸出来了;肌肉变短了;肌肉变紧了;肌肉鼓起来了;手心热起来了等。这些语言虽然不是专业术语,更谈不上科学性,但确实是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和体验到的,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临结束前,我让学生仔细阅读作业本上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并体验与人分享研究结果的快乐。

  课后,我也布置学生去自己阅读书本上的单元资料库,进一步了解身体上有关骨骼、关节、肌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科学课 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好途径。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在课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探究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小学科学课 10

  这段时间,我对于课堂教学组织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先将现在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于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且我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深入的思考,和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了探讨,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予以实践。

  1教学过程中首先有一定的宽容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一些合理的.动作和说话要有一些宽容性。学生在课堂中不会向机器人那样不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或者明着交流或者是暗地里小声说话。只要在其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提高,而且在不影响其他的同学情况可以适当宽容。

  2人性化,有区别的对待课堂发生的情况。我以前提到,在课堂上要人性化。刚才说学生都是有情感的,而且很多都是个性十足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有些学生的具有反抗性,批评他,他就会越捣乱,因此我们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可以进行课堂暂时进行冷处理,在课下找时间找地方单独进行谈话,以理服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生自己的错误,。在谈话过程中,我注意学生有点,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学生产生上劲的动力,但也必须指出学生错误,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注意学生的反应,以便进行教育方法调整。对于一些学生进行教育,我对于有些学生故意进行扰乱课堂秩序,必须坚决的进行处理,该批评的批评,该写检查的写检查,该联系家长的联系家长。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当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当性。对于女生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委婉的教育谈话,这样他们的表现效果就会不错。当然对于他们有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提示,有的我们需要进行课下谈话。总之,女生的教育效果是不错的,但也要尊重她们的自尊尽量不要在课上伤害她们。对于男生的处理就比较复杂一些。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肯定优点,严厉批评错误,使其认识到错误,并且能够改正。在教学发现进步,老师我及时的发现并且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学差,而且可能更加优秀。

  3在教学过程中说到做到。对于学生的一些情况,老师必须说到做到。比如比如说和某个同学进行谈话在某时某地,老师一定要去实施。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的话是算数的。有效力的。在课堂上的一些课堂秩序的执行,必须严格去做。这样能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

小学科学课 11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成功开展与否可以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也至关重要。

  《植物》单元共有七课,分别是《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大树》、《大树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本单元的教学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结构性。首先对校园的所有植物有一定的认识,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区别大树和小草,小结出了陆生植物的共性,初步认识草本与木本植物;接着了解植物共有的叶的结构,仔细观察叶的生长变化,总结出植物的相同特点。七篇课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线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万事难于始,但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说,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观察活动课,是学生与科学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树和草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应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但这些观察对象是学生常见却又容易忽略,熟悉却又陌生的。学生平时看到过的,只是对它们的一些零星感觉,这些还不是观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可能从事独立、完整的科学观察活动,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在学生亲身经历的观察记录活动中,教师只是充当促进者、引领者的角色,但其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而在本单元教学中,我首先教给同学们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观察,眼看,手摸,鼻闻,要做到有顺序、有目的、有发现、有思考、有记录的观察,然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学会用维恩图来总结出植物的共同特点。这样就发展了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 12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 ”,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二)》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蚯蚓的选择》

  这节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泥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说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学生带来的都是找蚯蚓时,蚯蚓生活环境中那些湿的泥土。对实验蚯蚓会选择怎样的泥土生活带来了困难。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园内干的泥土还比较难找,可真是把我难住了。在做蚯蚓对光的选择时,课前我提醒了学生带鞋盒,一边挖了孔,觉得这个装臵挺不错的嘛,可是蚯蚓一点不买账,在盒子中间不爱动,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缩在那。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当时就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解释了,还是有位学生说:“角落里黑,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我就马上夸奖他“你说得很好!”

  虽然这节课上两个实验都不是很成功,不过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蚯蚓生活的环境,再加上三年级已经学习过蚯蚓,这节课内容对他们而言就是非常简单了。以后布置实验器材时还是要考虑仔细,还需要根据天气原因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课 13

  上课开始,我采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引入本课的重点,即:上节课我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推想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课后你们是怎样设计实验探究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情境,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汇报、交流欲望。当教师对他们实验的认真、观察的仔细、表达的流畅表示赞赏时,可想而知他们会是多么的高兴;当他们从各小组的汇报交流中自己得出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时,那种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更是溢于言表。

  由于学生实验的局限性,在验证铁在有水的条件下是否生锈时,学生的发现是铁在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与实验室里正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这其中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件中的小资料去揭开这个困惑,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有价值。另外,除了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的结论外,还有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原因,如“水中有盐,铁器表面粗糙等”,这些小资料的阅读,意在让他们学会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后,教者抓住资料中“铁生锈后就会烂得更快”这一重要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铁生锈有什么危害?”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的并不多,于是我让学生课前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查阅,了解了更多的铁生锈的危害。

  铁钉生锈了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了解了铁生锈的'危害,那么应该怎样防止铁生锈呢?这一问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学生很快就能想到要防止铁生锈就必须让铁与水、空气隔绝。可以采用哪些办法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都能想到擦去铁器上的水,用油漆覆盖等。为了深化认识,我再次设疑:既然这些防锈办法都是为了让铁与水、空气隔绝,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同一种防锈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学生的思维又是一个大考验,学生只能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又会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不仅通过自主探究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培养了动手能力;还能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了解了更多相关的信息,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启发式谈话、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小学科学课 14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为更好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四课《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我问:同学们老师从山里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师打开用报纸包着的土),千万别小看这些土壤,俗话说:宁要黄土,不要黄金。不信?学了这节课咱们再理论。

  你知道关于土壤的哪些知识?还想了解有关土壤的哪些知识?(生自由口答,老师随机评价引导)是啊,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那她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生:土壤里有水、空气、动植物需要的营养......),你认为土壤中还会有些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交流把本课的重点、难点都体现出来。

  3.从矛盾之处质疑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这其实是孩子思维过程的表现。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矛盾,让孩子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在《磁铁的力量》一课中,学生拿着磁铁兴致勃勃地靠近不同的物品,填写实验表格。在汇报的时候,同学就毫不客气地争论起来:原来有的学生发现硬币可以被磁铁吸引,但有的学生却发现不行。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而要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轻重等方式来判断这两种硬币的质地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

  这时,学生没有刚才的急躁,而是饶有兴趣地认真对比和思考,后来,他们得出结论:它们的质地不同,所以有的可以被磁铁吸引,有的则不行。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在这次小xx中,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思考?学生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多观察,多思考。还有的学生对磁铁的问题十分感兴趣,表示在课后要继续做实验。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科学从生活中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自行探究、学会汇报交流,那么科学探究就更有序更有效,学生就能更切实地自主探究、亲历科学了.

小学科学课 15

  小学科学课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 。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 》。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 】相关文章:

科学课 03-14

科学课 05-15

科学课后 简短01-15

科学课 【实用】05-15

[精品]科学课 05-15

科学课 14篇03-29

科学课 15篇03-24

[精]科学课 15篇05-15

小学 07-07

小学 07-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