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

时间:2024-05-18 12:51:43 我要投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 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 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富饶的西沙群岛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 1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词句训练更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很明确: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及审美素质。

  4、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课时的大致安排如下:第一步,激趣导入,揭示课题,通过画面感官,使学生对西沙群岛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第二步,对课文整体感知,读通课文。第三步,细读课文,重点探究海水的美。

  下面,我想谈谈对某些教学细节的一些想法。第四步,学习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因为在导入时学生已经对西沙群岛的风光有大致的感受,所以在第三步:细读课文,重点探究中,我将学生先引向描写海水具体风光的句段进行品读,抓住关键词语如“五光十色”进行赏析,我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弄懂词语意思,同时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对“五光十色”的理解。我采用的方法是先引读,让学生对“五光十色”引起注意,接下来提问必须精炼、准确,比如针对五光十色的问题“西沙群岛的海水颜色这么多,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的?”,这样学生很清楚回答是“五光十色”而不是“瑰丽无比”。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词语,我出示了画面,让学生结合图片来形象地理解。还通过比较近义词“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个词语学完了我马上请学生读优美的句子,读出“五光十色”的感觉,再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海水的颜色会不同,学生都能找到答案,我进而让他们用上“因为...所以”来说句子。最后,我让学生学习海水这段的构段方式,即先总后分,围绕“秋天来了,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来把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进行小练笔。

  从总体上看,我的这堂课“教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思路是很清晰的,目标也很明确。从备课开始,我一直困惑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每一个环节该把学生引向什么地方,我也比较模糊,多亏了师傅的指导,年级组老师的集体听课及时指正,在反复修改教案试教的过程中,我存在以下问题:

  1、每个环节的过渡语不自然。

  2、引导时的提问不明确,不简练。

  3、留给学生小练笔的时间太短,没能很好地展示。

  以后,我要一如既往的钻研教学,踏踏实实地备课还要备学生,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多听课,多反思,多请教老师,多学习,积累教学经验,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富饶的西沙群岛 2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如何在读中把西沙群岛美的味道读出来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自由读,充分酝酿情感。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自由体会,自由遨游美丽的西沙群岛。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本。果然,短短的几分钟自由读,给学生以充分酝酿的时间。你看,有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有的学生读得犹如游客般神往,有的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更有的学生好像当了一回导游……到我提问的时候,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课文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的?”学生大概的内容已经明晰了,而且回答各不相同,尖子生还用自己的话回答。例如:

  1、西沙群岛的海水很特别,你看,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吸引的许多游人的目光。

  2、西沙群岛的为什么颜色各不相同呢?哦,原来都是海底犯的错,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3、西沙群岛美在珊瑚,美在鱼儿,美在贝壳,美在海岛。

  4、西沙群岛的鸟是一宝……这是自由读的好处,既酝酿了情感,又感知了文本。

  二、默读,整理思考。

  无声的朗读(默读)有助于人的思考。让学生默读,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理思考。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进行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极好机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抓住默读的机会,多让学生默读。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默读描写鱼那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鱼有哪些样子,除了这些样子外,还有哪些样子?学生在默读时,足足花了六分钟,其实读这部分内容只需花一到两分钟,但学生却花了六分钟,为什么呢?因为学生需要时间思考。花了六分钟,得到的是超越六分钟的效果。你看:

  1、还有的像打醉拳,摇摇摆摆的;

  2、还有的像一朵朵的花朵,五颜六色的;

  3、我这是圣诞树,鱼的尾巴就像树叶,一摆一摆的;

  4、我的是旅游帽,帽的边是鱼的眼睛,帽的身子就是鱼的身子……如果教师花六分钟向学生讲解,能使学生产生如此神奇的想象吗?可见,默读是无声的,但效果却在不言中。

  三、互读,交流提高。

  互读分为生生互读和师生互读两种。生生互读,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读一读海水那一段。学生读有差异,但读中有提高。就把镜头瞄向刘颖思这一组吧!先是张文杰读,他的朗读实在不敢恭维,感情不到位倒也原谅,但是字音不准,真让人失望!见怪不怪;接下来是黄健城读,不错,音准,还有感情;到邹芷晴的时候,声音太小了;到刘颖思读,听者是一种享受,她的声音清晰,咬字准确,感情到位。听完了,让四个孩子自由练读,随后再读一次,效果截然不同:张文杰字音不准的毛病基本改正,原来他在听的过程中把自己读错的音偷偷的纠正了;其他的三个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原来他们在练读的过程中把别人的优点顺手拈来,填补了自己的空缺。这就是互读,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方式。

  总之,在读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学生读得没有自己想象的完美,又或者学生读的字音不正确,但读能让学生酝酿情感、思考、交流提高等。所以课中有读,学生足矣!

富饶的西沙群岛 3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的教学既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优点:

  1、教学环节连接自然顺畅,师生配合默契。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体会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通过学生搜集材料的展示,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加认识到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3、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一定训练,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到位。

  4、教学思路清晰,能把准教学重难点。

  5、利用利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彩的图画,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对于了解海底的神奇,理解课文中描绘的情景很有帮助,降低了对课文语言理解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并且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听、说、看的能力。

  但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1、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够,例如对归纳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法、想象方法的指导,要有具体策略如:可结合图片想象;可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通过读语言文字想象等。

  2、重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强化训练,学生已掌握的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巩固训练。

  3、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上下功夫,力争每节课,都要找准一个点指导学生朗读,在读的方式方法上多样化。

  4、重视发挥教师的评价功能,课堂上利用教师的评价强化学法。

富饶的西沙群岛 4

  上周我们班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它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把祖国南海上的这颗明珠写得可爱动人。

  在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先总写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再分别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描写西沙群岛,最后总结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必将随着祖国的建设事业变得更加美丽、可爱。

  在教学时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先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学习第一自然段,感悟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精讲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西沙群岛的海水,理解海水的色彩与海底的地形有关。学生自学第3到6自然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学习第七自然段,总结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联系第一自然段,点明第七自然段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我认为这节课还有些不足:

  1、在课堂。上未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去自由学习,孩子的活动时间少。

  2、课堂氛围不够,学生的积极不高。

  3、教师自身的情感未能完全调动起来。总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积极改进,做到更好。

富饶的西沙群岛 5

  反思课堂教学:

  由于课前对教材、学情、教学重难点等做了充分了解与研究,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措施都是由科学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的。因此,是行之有效的。经过课堂实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就如到了森林寻宝一样,满载而归!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的高效地实现了。课堂的亮点让整节课熠熠生辉:

  一、点燃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法国教育家蒙田说:“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灌输,毫无意义可言。”孩子们之所以喜欢玩,是因为玩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如果学习也能给予他们这样的感受,那学习无疑也是可以令人着迷的,他们会像对待玩那样对待学习,乐此不疲。特别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激发学习兴趣尤其重要。《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美文。对于美,人类都有感知的天性,但西沙群岛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较远,要一直保持对这篇美文的兴趣,必须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设计:课文从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来介绍它的美丽富饶,我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部分去自学。结果,孩子们始终热情高涨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能激发孩子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正因为是自选,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而并非老师掌控下的小木偶。他们觉得这与玩有着共通点:在游戏的世界中,孩童是当中的主人,他们有着绝对的优越感——我的'事情我做主!学生可以这样说:我的课堂我做主!

  二、以孩子的视野去设计课堂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这样说。师本教育的课堂设计是以老师教得方便为出发点,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年龄实际,不会考虑他们的知识实际。这样的教育,是填鸭式的,孩子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播的知识。是呀,只有蹲着,我们与孩子才能处在同一高度,我们的心灵才能相通。课堂是我们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空间,在特殊的这个只属于老师和学生的时空里,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学生。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我最喜爱的一环是引领孩子们投入角色,内化语言。我让孩子们变身为海里的其中一条小鱼,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可以按文本内容说,也可以把文本内化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师:我们也化身做小鱼,成群结队地去海底游游,好吗?

  出示一条鱼。师示范:“大家好!我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在海底自由自在地生活。”

  咦,看!一条小鱼游过来啦!小鱼小鱼,请你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富饶的西沙群岛 6

  20xx年度我参加了国培,在上周学校举行的微课大赛中,我展示了三年级语文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下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在教学一开始,我就带学生进入到西沙群岛优美风光中游览、体会,给学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各教学环节中,我也利用了各种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如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我通过录像的形式让学生体会珊瑚的各种各样。

  二、抓住语言训练的点语文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外,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如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观察了各种各样的珊瑚后,用“有的像……有的像……”句式训练比喻句。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想这对于每位上课的老师来说找出缺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在这节课安排中的谨小慎微却让这堂课有了一些遗憾。如这堂课中的重头戏应该是描写鱼的这一自然段。我在安排的时候以“读了这段,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鱼多?”为切入点,接着就从鱼的数量多说到种类多,又怕学生不明白“西沙群岛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告诉学生这是夸张。还有学生对题目富饶一词的理解,应该通过联系课文内容来让学生理解。可能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和因思考而散发出的火花。

  二)语文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朗读,以读促悟。而由于自己整个教学安排时间不够合理,以至于到后来有些朗读内容只能一步带过,没有真正起到读的作用。

  三)心灵的交融才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一堂好课离不开情感的交融,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捕捉到激发孩子兴趣的激发点,才能找到牵引孩子进入想象空间的捷径,一潭静水才能被激活。在这节课中自觉没有进入状态,前后文内容的衔接不够自然。这让课堂减少了些许活力,也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 7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以读为本,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伯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在鱼这一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鱼呈现出来,鼓励学生抓住鱼的外形练习说话,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因而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香、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本堂课也有一些没有做到的地方,如在自学部分,未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控意识过强,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方来对待,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没有自主的机会。综观课堂主体部分的'教学设计,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没有得到调整与转变,所有问题都是教师设计的,教师的“主导”痕迹还是比较多的。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先想想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问,我应该采取几种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富饶的西沙群岛 8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课文条理清楚,表达方法鲜明,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面,我主要对执教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进行反思总结:

  一、领悟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

  ⒈领悟课文“总起—分述—总结”的记叙特点。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⒉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上的构段方法。

  ①第二自然段为“因果段式”,也即“因果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先讲结果,后讲原因,即一、二和三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小段,一般分为两层,一层写原因,一层写结果,概括段意时一般应抓结果部分。

  ②第三自然段为“并列果段式”,也即“并列结构段”作者用三句话分别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每句话都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海中生物,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共同表达一种意思,这种构段关系叫“并列式结构”。

  ③第四自然段为“‘总→分→总’段式”,也即“‘总→分→总’结构段”。 这一自然段介绍海底的鱼,先总述鱼“成群结队” 突出鱼多,再分别叙述各种鱼的样子;最后总述“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④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同第三自然段。

  ⑤第六自然段为“‘总→分’段式”,也即“总→分’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几句话的顺序是:“鸟的天下” →树多[这是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 →鸟多[树多必然鸟多] →鸟蛋多[鸟多必然鸟蛋多] →鸟粪多。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的“鸟的天下”。

  ⒊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二、领悟生动准确的表达方法

  ⒈修辞方法的形象贴切。①比喻,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②拟人,如:“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③夸张:“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⒉关键词语的准确运用。如: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再如:第四自然段主要抓住了鱼的种类多、数量多、形态美等特点来写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多得数不清;数量大:成群结队、一半是鱼;形态美:不满色彩条纹、头上长簇红缨、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眼睛圆溜溜、身上长满刺儿、像皮球一样圆。

  总之,本课执教时,能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充分运用好《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例,让学生习得写作地方法,并让学生运用到《语文园地六》习作练习中去,且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1.生来想跟老师作对的学生是没有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那也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然,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逐渐长大的。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让人成其为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更加美好,头脑更加智慧,身心更加健全,人格更加高尚。设想一下,因此,当教师面对上述课堂中类似的突发情景时,选择的是生气、发火甚至指责那个孩子,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后果呢?因此,面对课堂的意外,教师必须克制,以及心平气和地对待。

  2.化解影响和谐、有效沟通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教学生学。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注意到了要协调课堂的气氛,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进行更加有效地沟通。于是就以课堂中某个学生提出的“什么是肥料,鸟粪为什么可以做肥料”这一问题作为突破口,发现每个学生在认知上的距离,从而将该问题变为每一个学生当时的研究小课题。这一转换如同太极的推手,举重若轻,将孩子们原先以为的玩笑化解为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又因为对学生来说,同伴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合作有时比教师的讲解、传授更为晓畅,更容易理解、接受。于是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旁敲侧击:“平时我们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怎么做呢”,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方法。由此大大促进了学生主体的主动、和谐、有效地参与,真正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编者语: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和谐的、灵动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疙瘩,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此时教师如果及时化解,教学就会“柳暗花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课堂将“黯然失色”。南通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市级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李伟忠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机智化解“课堂尴尬”的五大对策。

富饶的西沙群岛 9

  在本次的优质课中,我上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中,我自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

  1、以直观的图片结合抽象的课文。西沙群岛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学生都没去过,甚至没听说过。他们根本不知道西沙群岛在哪里。我通过在网上搜索到的,课文中提到的物产用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他们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2、以读代讲。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在读中思考。但又不能为了读而读,读要有目的。所以,我用了很多的方法去让他们读。比如,我在讲读海底部分时,我每出示一个物产,就让他们立刻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这样既让他们认识这种物产,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3、海量阅读进课堂。我在上这节课,还挤出一些时间让他们阅读了《美丽富饶的南海》,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但是,我觉得这节课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1、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虽然有意识到不要讲太多,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分析过度,生怕哪个地主漏讲了,会耽误学生一辈子。

  2、在海量阅读进课堂中,所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还不够,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的话,会挤出更多的时间给他们阅读。

  3、有个别地方引导不够,或者说所提的问题不到位。例如,我在讲读鱼的部分,我问:你们从哪儿看出鱼的美呢?当学生找错了之后,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总答不上来。

  4、在上课前,我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尽量提少一点问题,但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还是向学生提了不少的问题。这些存在的不足,我在以后的课堂中,一定会加以改正。

富饶的西沙群岛 10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用词非常优美,生动,鲜明。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说明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及物产的丰富,学习优美的句子,积累好词佳句。

  一、教学效果:

  正是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这一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紧接着提出要求:“这么好的地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中,孩子们开始兴趣高昂地读起课文来,有的同学读完一遍,还情不自禁地读第二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成功之处:

  1、把概括性句子写具体。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三、不足之处:

  1、没有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讲授完整。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情况把握得不准,导致这一课时的个别环节用时较长,特别是请两个人单独读写鱼儿的段落,太浪费时间了。

  2、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四、改进措施:

  教材内容的一种拓展,是对语言学习的一种发展,让学生在课内学到方法,让他们在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离开了教材,也能够自己去发展学习。

富饶的西沙群岛 11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第五册(人教版)第六组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安排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和两首描写祖国美丽山河的古诗之后。如果有前面几篇课文作铺垫,学生的交际情感或许更易激发。若单独提前进行此次口语交际,就必须新旧知识相结合:如三、四册第三组课文都是描写祖国美丽风景的文章。那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是学生进行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纵观整个课堂,情境根植于生活,学生在交际情境中,或看、或听、或议,大胆生动地讲着,“风景优美的地方”不绝于耳,让人赏心悦目。虽然他们阅历浅、见识少,却说出了他们的所见所闻,讲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之情。做课后有颇多的感受。

  一、贴近生活,精心设计教学

  目标设计关注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要求,不高、不低、不空。从“激发欲望愿意说”到“清晰表达”及“让别人听着心动”,螺旋上升,注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时真诚有礼认真倾听”、“鼓励学生树立交际的自信心”,又特别强调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反观本节课,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处处体现教学要求,环环紧扣教学目标。

  二、真实情境,构建交际平台

  口语交际教学的情境性特征是由口语交际性质决定的。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一种交际现象,所说的话题、交际的对象、交际的场合都是一定的。因而,情境对交际双方有控制作用:话题的延伸、措辞的选择、理解对方的话意无不结合情境进行。

  例如开始的导语:“老师要去旅游又不知道哪儿风景优美,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拿个主意?”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交际平台,在如何向别人进行风景优美的地方介绍的.过程中,始终关注“我向别人说清楚了吗?对方听了是否心动?”这样一个真实情境的驱使,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的组织。

  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提示我们:如果没有真正交际情境的参与,口语交际是无法进行的,而情境的真实性,既符合《课标》精神,又为学生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交际平台,这也是符合口语交际教学规律的。

  三、强调交际,凸现课改理念

  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的双方既是单向流动的两端,又是双向流动的回归点,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互动性。可以这样说,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是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过程。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不仅取决于交际情境的创设,更重要的是强化师生的交际意识。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互动,关键是情感。这节课教师以一个即将外出旅游者的身份来往于学生之间,学生以一个建议者的身份贯穿始终。在师生互动的逐渐深入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打动对方,让对方接受你的建议不仅需要自己的表达清晰,更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是否诚恳。例如:学生在向我建议“老师,你去黄山,那里的云海真的很迷人!”我回答:“华山上也能看云海,干吗非得去黄山?”学生这时情绪很激动,为了说服我又加了一句:“去黄山除了看云海,还能看迎客松。迎客松别的地方可没有。去看看吧,真的很美!”“是吗?那倒是真得听你的建议,去黄山喽!”就在这样的对话中,交际双方寻求心理的认同,寻找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情感互动,才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再如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感到这是老师的需要,这个信息我愿意提供。我应该怎样让对方接受我的信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这一理念。从“想听听你们的建议”到“怎样说更美”以及“其他教师也渴望听到你们的介绍”环环相扣,首尾呼应,这种步步深入的训练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语言发展过程。

  四、精当点评,关注学生发展

  口语本身既是传递承载信息的声音,也是传递说话人思想情感的工具。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不仅要注意使用词语得体,还要注意声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缓急,从而使有声语言充满一定的人性色彩。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交际中关注学生。

  教师与学生的交际过程中及时准确的评价非常重要。这节课我力求用准确、及时的点评,辅以生动有趣的儿童化语言,将口语交际知识技能的三个要点引出。如学生在向我介绍风景时,张口“老师,我建议您去……”这时我及时肯定:“你真有礼貌!”

  在两个学生互换角色练习时,提醒说的学生“态度再自然大方一些会更好!”

  在我接受学生的介绍时我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你说的非常清楚,用到了颜色、形状的描写,我真的感受到了它的美!”等等,口语交际的知识要素隐含在点评中,使学生更易接受,充分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交际欲望,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交际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这样充满激动的评价中,口语交际能力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五、重视,注重情感体验

  自评是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式之一,在自评中让学生学会反思,找出实践的乐趣及不足,让学生感到口语交际并不难,这都是生活所需。《课标》在“前言”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确实,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应格外“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对“风景优美的地方”的理解,学生带有很大的主观体验,向别人推荐时,可能会收到不同的反应,这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反馈中思考,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也是一份宝贵的教学资源。

  六、不足与困惑

  尽管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交际,也有以上值得肯定之处,但我深感不足和困惑,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差距,与同行专家相比深感欠缺。以下是几方面的问题,有待与各位专家、老师商榷:

  1、由于学生阅历和理解能力有限,易将“优美”的地方理解为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地方。教师面对学生这一理解,如何点评,怎样才能做到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恰如其分地指出。

  2、口语交际生活化的特性,决定了其课程预设根本赶不上瞬息万变的课堂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扎实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加强对课堂的调控,面对无法预料的生成如何采取“疏导”,有待进一步深思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3、多媒体课件的补充,能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拓宽视野,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但是多了是否会成为欣赏课,或者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如何把握一个量的标准,值得思考。

富饶的西沙群岛 12

  这篇精读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学生喜欢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学会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在上完课以及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之后,我对我的课堂教学做出了以下思考:

  一开始先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也就是第一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再联系最后一自然段来引出首尾呼应,并点明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接着具体介绍海底世界的生物,在第三段中珊瑚,海参、大龙虾这三种生物主要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去指导朗读,在读中感受。在讲解第四段时,先让学生们找到关于鱼多的词语,学生能很快找到,其中重点点出“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再让师生配合去朗读关于鱼美的句子。最后引出本段第一句话“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游来游去,好看极了”,利用中心句让学生理解先总写后分写的方式。从整个课堂的情况来说看,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一节课下来,如果让我用四个字来总结的话,就是“华而不实”,问题抛出去以后多是蜻蜓点水,并未深入思考,而学生也并不能真正学到东西。比如说从一开始的点明“总——分——总”的结构时,只是一带而过,如果此时可以让学生划分段落,并告诉学生第一段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而最后则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相信学生对这种结构会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在讲解鱼多的时候,可以联系上一段落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等词语,再适当积累一些其他关于数量多的词语“数不胜数”、“不计其数”等,对于“多”一词有着更深的认识,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讲解珊瑚还有可能像什么时,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使我感到慌乱,后来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后,明白了作为老师更多的是学会引导学生,此时就可以从珊瑚的颜色或者形状去观察,去想象,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教学,教学,我们不仅是教,更是学。人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堂可以让我们积累经验,但在课后的交流讨论教学中,更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与改进措施,真正做到“在教中学”。

富饶的西沙群岛 13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我把学习生词、了解段落大意和课文主要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

  由于我一接手这个班时,我就对他们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并且不间断地检查预习的情况,所以每当他们学完一篇课文,就会很自觉地预习下一篇课文的生词及朗读课文。这一课也不例外,我在检查时发现同学们的预习都做得很认真。有了这一基础,我教学生字时就比较顺畅了。课堂上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有的学生用了“换偏旁”的方法,如“披”字;也有的学生用了“加一加”的方法,如“渔”字,还有的学生对难写的字提出了自己的.记忆方法。

  对容易写错的生字还设计能展示书空顺序的灯片,让学生清楚生字的笔顺和偏旁。分析完字形后,我再与学生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划出课文里的生词,便于记忆。在备课时我发现这一课中有许多需要理解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字面蕴含的意思比较丰富。我则尽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海防前哨”是让学生观看我国版图时结合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特点来理解的;“绽开”和“蠕动”两个词是联系生活实际用手演示来理解的;“五光十色”一词的理解,则是先与“五颜六色”对比,区分异同,再结合我的课件“海水视频”进行直观理解。“富饶”一词的意思我是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海底生物、形态各异的贝壳、成群结队的鱼等,来充分感受富饶的含义,而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所以,我比较满意的是能通过一些重点词语的教学,以点带面,贯穿全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另外,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我的提问或点拨,学生大多数能概括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也能用简单的语句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调,以学生齐读比较多,以后我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小组读、个人读、默读等,记得有人说过:“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书声琅琅”。是的,我们应该通过诵读更凸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点燃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 14

  一、纵向抓结构,理清脉络。

  纵观全文,本文是总——分——总结构。第一自然段为概述,点出西沙群岛具有海上交通的重要,国防战略的重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等方面的优势,所以“是个可爱的地方”,以“可爱”为总起部分。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分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就文章的结构脉络而言,这部分是按进入群岛的地点的变换,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中——海滩——岛上五方面进行分说。就对总起概述的具体分述而言,这一部分的每一自然段都各自围绕着一个意思细说。文章的最后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顺着前面具体的内容即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延伸性总结,从结构上看,是第一自然段的一种后应,也作为文章的总结。

  二、点上抓语句,引导迁移。

  1.把概括性句子写具体。

  (1)“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总述句,随后从贝壳的大孝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3.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凤起校区马忱

富饶的西沙群岛 1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在各教学环节中,我利用了各种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给学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比如: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有关珊瑚、海参、大龙虾、鱼等图片,使学生对陌生的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抓住语言训练点,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比如在学习珊瑚时,找出文中描写珊瑚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拓展:把颜色多说具体:有XXX、有XXX……形状多:有的像……,有的像……明确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写的,把珊瑚比作盛开的花朵、美丽的鹿角,理解“盛开”,再引导学生看美丽的鹿角的珊瑚图片用“有的像XXX有的像XXX”句式说话;在学习描写鱼多一段时,引导学生用“成群结队”进行说话。通过这些语言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零离对对话。

  当然,这节课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反思,我自己在读这篇课文时,被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深深地吸引住了,心想孩子们一定会很感兴趣,也曾幻想孩子们因兴奋而激动的表情。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尽人意。暗自思忖,感觉自己在这几方面安排的不到位。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在这节课安排中的谨小慎微却让这堂课有了一些遗憾。如这堂课中的'重头戏应该是描写鱼的这一小节。我在安排的时候以“读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切入点,接着就从鱼的数量多说到种类多到鱼的美,虽然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我在本堂课中问题设计过于细碎,以至于有一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觉。可能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和因思考而散发出的火花。

  二、语文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朗读,以读促悟。而由于自己整个教学安排时间不够合理,以至于到后来有些朗读内容只能一步带过,没有真正起到读的作用。

  三、心灵的交融才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一堂好课离不开情感的交融,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捕捉到智慧的火花,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我在这节课中,由于对教案不熟悉,总是在想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真正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所以整个课堂缺乏活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 】相关文章:

《富饶的西沙群岛》 04-24

富饶的西沙群岛 10-28

《富饶的西沙群岛》 04-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实用]05-16

(通用)《富饶的西沙群岛》 05-16

富饶的西沙群岛 15篇12-30

《富饶的西沙群岛》 精选15篇05-16

(热门)《富饶的西沙群岛》 15篇04-04

(精品)富饶的西沙群岛 15篇10-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