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时间:2024-05-20 09:36:47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出示27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蚂蚁搬家图)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蚂蚁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蚂蚁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另一只蚂蚁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蚂蚁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汇报:

  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还有好多学生想汇报的,则要求他们与同桌交流。)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板书: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2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单

  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青菜: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 四则运算题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3

  【设计说明】

  《圆环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页例2的教学内容。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环形的本质问题。圆环的面积教学,是通过一个例题来完成的,教材借助插图中的光盘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圆环,为学生学习圆环的面积作了感性铺垫。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安排了两道相关圆面积的计算题,让学生回顾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接着安排了认识生活中的圆环内容,让学生更多感受生活中的圆环,产生学习圆环的必要性。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建立环形的表象,体会环形的特点。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

  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形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接着让学生自学例2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圆环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优化。最后在练习环节设计中,结合直观图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页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学生联系生活认识圆环,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与他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计算圆的面积

  (1)半径是5厘米

  (2)直径8厘米

  2.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认识环形

  (1)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演示:环形花坛、奥运五环标志、光盘等环形图案)

  (2)图片的形状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很相似?(圆)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环形或圆环。(环形)

  (4)学生找生活中的环形。

  2.建立环形表象

  (1)利用手边的工具自己做出一个圆环。

  (2)学生可利用工具剪出环形或画出环形。

  3.发现环形特点

  老师拿着学生制作的环形提问:

  “这个环形,你是怎样得到的?”(从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

  (1)解释什么叫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

  (2)求环形面积是求哪部分面积?

  (3)你怎样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4)师:谁能总结一下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教师点拨、总结,板书: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πR2-πr2)

  师:这道题你们会了,老师的黑板上还有一道例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4.教学例2内容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读题。

  观察:哪里是内圆和内圆半径?你能指一指吗?外圆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哪里是环形面积?你打算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2)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指生演板。

  (4)交流算法,学生将列式板书:

  3.14×(6×6)-3.14×(2×2)

  =113.04- 12.56

  =100.48(平方厘米)

  3.14×(6×6 -2×2)

  =3.14×32

  =100.48(平方厘米)

  (5)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半个环形:R=10厘米,r= 6厘米)

  2.判断正误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得到一个圆环。()

  (2)环宽=外圆半径-内圆半径。()

  3.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它的部分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适当总结归纳。

  【 】

  《圆环的面积》教学时,我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自主参与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在直观演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求圆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我事先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圆环,并用硬纸板做了环形进行演示,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能求环形的面积,但同学们对环形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我从认识环形的特征入手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把做环形的过程说出来,在表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圆环的特征。这样,学生就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

  2.深入钻研教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学生认识环形之后,我有意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练习求圆环面积,总结圆环面积的字母公式,认识到环形面积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大、小圆的半径。这样的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环形,说说你是怎样去做的?

  生1:在硬纸板上,我先用圆规画了一个大圆,然后缩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心不变,再画一个小圆,最后把小圆剪掉就得到了环形。

  生2:在硬纸板上,我先用圆规画了一个圆,然后圆心不变,再画一个更大的圆,最后把小圆剪掉也得到了环形。

  师:前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哪几点?

  生:都说到了要画两个圆,而且圆心不变,半径大小不同,然后从大圆里剪去小圆,就得到环形。

  师: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环形的?

  生:光盘、环形垫片等。

  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剪圆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明白了“从大圆里剪去小圆,就得到环形”的道道,从而更容易了解环形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三、在探究发现中,碰撞学生的智慧的火花

  师:判别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环形?

  师:观察得真仔细!环形的宽度相等。

  师:环形中的阴影部分的大小就是环形的面积。你能比较出这几个环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纷纷作答)

  师: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生1:环形的面积与环形的宽度有关。

  生2:环形的面积与外圆、内圆的面积有关。

  生3: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有关,所以环形的面积与外圆、内圆的半径有关。

  (这位学生博得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

  师:判断题中其余三个组合图形不是环形,你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

  生1:这些阴影部分的面积都是用大圆面积剪去小圆面积。

  生2:不管是不是环形,只要是从大圆里剪去小圆,要求剩下部分的面积,都是用大圆面积剪去小圆面积。

  上面的教学中,探求新知,其实就是在圆的面积基础上求圆环的面积。对一些学生来讲,解决它不成问题,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尝试计算、分析校对、归纳公式的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断闪出智慧的火花。数学教学,如果找准了起点,注重了学生的发展,就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让学生始终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概念比较抽象,教材从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表示“半个苹果”入手,再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操作和描述活动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分析:

  平均分的意义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学习的,通过一年的进一步认识,三年级学生已经很容易理解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含义,并且能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4份,也能把一些实物图片或者图形平均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但是他们基本上不能正确表达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的:

  1、 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

  习分数的必要性,能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 结合折纸、涂色的'活动,利用面积模型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几的表象。

  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准备:

  正方形卡纸、圆形卡纸、长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 结合情境,导入新课

  1、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提问:把2

  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

  二、 探索新知。

  1(1)、探索用表示一半。 2

  师:请你先想一想,怎样来表示“一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一写,画一画,表示出“一半”。

  1(2)如果学生没有用表示出一半的,教师可以介绍,(例如:2

  书中智慧老爷爷的话,可以代领学生读一读。)如果有学生说出

  1来,可以让学生来讲一讲表示的具体意思。 2

  1(3)引出是分数,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分一分(一) 2

  1(4)分别涂出下面图形的 。 2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明确活动要求:涂

  1出这些图形的。鼓励学生尝试动手画一画,并与同桌互相看一2

  看,说一说。

  (5)组织交流反馈

  1师:你是怎样得到每一个图形的 ,谁来说一说,例如:把正方2

  1形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其中的一份涂色,就是它。2

  (鼓励学生都这样说一说,进行交流。)

  板书: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涂色的部分,就是它1的。 2

  三、 动手操作,得到其他分数。

  (1)利用学具动手折一折,涂一涂,你能得到哪些分数?

  (2)学生操作之后,组织集体展示与交流。调板:并引导学生都说一说自己得到分数的过程。

  例如:把这张()形的纸平均分成了( )份,涂色部分是几份,得到了什么分数?

  四、 认一认。

  (1)、认识更一般的分数,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可以尝试让学生打开书自学一下,再集体交流。(板书:)

  (2)结合上一个操作活动,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分数各部分表示的含义。例如:分母4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子1表示其中涂色的1份。(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先示范说一说。)

  (3)学生任意写出一个分数,读一读,并举例说一说这个分数

  1表示什么意思。如:学生写出 ,表示一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4

  1每个人分到这个苹果的 ??在交流时,学生有时可能会忘了说4

  “平均分”,教师一定要强调。

  五、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反馈。

  六、总结全课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 认识分数

  分一分(一)

  把一个平均分成 份,其中 份涂色的部分,就是它的。

   :

  1、我这节课的的教学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并初步体会分数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我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整个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相信学生也一定会兴趣高涨。

  2、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中,我尽量为学生的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分数的概念的得出并理解的过程,是通过操作等活动让孩子在具体形象中理解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面积模型,让学生自己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等动手操作活动,实实在在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提升与发展。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5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同学们帮助小猴解决了分东西的难题,小猴谢谢大家!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从中学到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桃子

  1和7 2和6 3和5 4和4

  同样多一样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6

  【课题名称】

  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

  【学情分析】

  “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并分析、解决生活现象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对于自行车,学生熟悉的,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自行车的构造原理、车齿轮的变化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的行进基本原理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课前需要学生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收集必要的数据,有助于课堂的顺利展开。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前轮齿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轮齿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关系的探究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发现“自行车蹬一圈”跟“前后齿轮数的比”和“后轮的周长”有关。

  【教学准备】

  课件、自行车实物、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会骑自行车吗?(大部分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会骑自行车,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骑自行车的?——生说师课件演示(踏板→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轮→前轮)大家再一起来说一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自行车还是有点研究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自行车里也有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想研究自行车里的什么数学问题呢?(指名回答) ——想知道自行车蹬一圈可以走多远?这个问题值得研究研究。 ——想知道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多少圈?我也有这个疑问呢? ——想知道车轮的周长是多少?不同的自行车,车轮周长是不同的。 同学们刚才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这个问题开始研究。(课件出示问题)

  师:先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指名回答)——生:用脚踩踏板,踏板转一圈,车轮所转的长度就是蹬一圈所转的长度。——谁能解释一下踏板转一圈的意思?结合自行车转动演示重点理解“踏板转一圈,前齿轮也转了一圈”。

  ——现在老师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再给大家演示一次。 ——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准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辆自行车,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接下来,我们就来量一下到底蹬一圈踏板能走多远呢?请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测量的方法,然后分工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同学们小组合作的非常默契,完成速度较快,大家表现的非常棒!(展示各小组的测量结果,指名汇报小组的测量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看到每个小组测量的数据不尽相同,你有什么想法?(指名回答)——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

  师:既然测量会产生误差,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我认为可以通过计算来算出。

  师:那你知道怎样计算吗?

  生:用直径乘以π。——嗯,这是一圈的距离,如果不止一圈呢?

  生:自行车行的路程等于自行车车轮的周长乘以它转动的圈数。(教师板书:车轮的周长 × 车轮转的圈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车轮的周长可以用圆周率×直径来计算;那车轮转的圈数呢?是一圈吗?不止一圈。那到底是几圈呢?能数清楚吗?

  那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请大家看这张试验报告单,(课件出示)第( )组 实验课题: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

  1、车轮的直径是( )cm

  2、前齿轮有( )齿,后齿轮有( )齿

  3、前齿轮的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 根据以上规律得出: 后齿轮转的圈数( ) = 前齿轮转的圈数( )

  4、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 )圈,后车轮转( )圈

  5、结论: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路程 = ( )×( )

  6、蹬一圈,自行车走( )cm。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合力研究“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的计算方法。(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师:谁愿意来给大家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研究的?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结合自行车实物演示,引导大家观察发现规律: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由于自行车的前后齿轮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所以,前齿轮的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 = 后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得出——后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和后车轮转的圈数都可表示为: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生说师板书)

  归纳解题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把刚才搜集的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三、算一算。

  1、如果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cm,那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

  2、如果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那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师:同样蹬一圈,哪辆自行车走的远一些?对比1、2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与不仅与车轮直径有关,还与前、后齿轮的比值有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与不仅与车轮直径有关,还与前、后齿轮的比值有关,我把书上的例题改了,在做题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同样蹬一圈,哪辆自行车走的远一些?好多学生都认为车轮直径大的会走的.远些,但算完后却引发他们思考。】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了解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等于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大小不变时,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不同时,蹬一圈自行车走距离也会不同。为了适应各种需要,人们还发明了变速自行车。

  (课件出示)师:老师这辆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它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呢?

  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第67页的表格,然后和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师: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

  结论: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最远。

  五、思维拓展

  出示课件,师: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自行车里运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 】

  《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安排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本着“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世界,立足于实践,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理念,本节课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与自行车有关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做好铺垫。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探究,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出问题——实验——寻找解决方案——再次提出问题——再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融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7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 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知识生长如同花开,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地培育。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便可静静等待学生知识之花盛开!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8

  教学内容:

  教材80页例1,练习十四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你会计算下面的题目吗?

  出示口算题:

  2/4+1/47/9-5/94/8+3/88/10-7/10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指名读题。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

  这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计算有什么不同呢?

  揭示课题

  2、探索计算方法

  谈话:我们可以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这块试验田,折一折、涂一涂,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分别表示出它的1/2、1/4

  学生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交流:根据你的操作,说说1/2+1/4的得数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出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成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

  想一想,如果不看图,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提问: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我们应用了什么知识?这个过程也叫什么?想一想,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先通分?

  完成书上的填空。

  3、把例1的问题改成:黄瓜的面积比番茄多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尝试解答

  评讲。

  重点提问:计算时,要先做什么?

  三、教学“试一试”

  1、指名读题。提问:除了计算之外,题目还有哪些要求?

  2、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

  3、讲评。

  提问: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

  指出: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为什么要把1转化成9/9?

  你是怎么进行验算的?

  4、总结方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交流。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验算。

  四、完成“练一练”

  学生计算,并选择一题进行验算。

  交流。

  五、诊断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帮助改正。

  2/5+1/4=3/9=1/3

  1/6-1/24=4/24-1/24=3/24

  3/5+3/10=6/10+3/10=9/10

  1/6+1/8=1/14

  六、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学生各自涂色,并写出得数。

  同桌互相检查。

  2、做练习十四3、4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解答。

  其中第4题提醒学

  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集体交流。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八、作业

  练习十四2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已学知识的迁移,为学生探究方法提供可能,课堂中有效渗透转化的思想。

  习题的练习既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9

  为响应国家的双减政策,本学期没有组织期中考试。作为任课教师,我们需要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学生进行了阶段性测评。

  这次阶段性测评,总的来说,检测内容是比较全面,没有超出所学范围,能全方位测评学生对上半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题目的安排上,由易到难,题量适中。对于本学期上半学期知识的'测评是全面而详尽的。但是部分学生在测评中的表现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在于:

  部分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过关。在这部分学生中,很多是由于基础差,基础知识薄弱,对所学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牢固,做起题来丢三落四的,容易出错。解题时,这部分学生中存在着思维不够灵活,在运用所学知识方面不够灵活,题目稍微“转了个弯”,就解答不出来;另外,由于做题不够小心谨慎,也容易失分。

  另外,前半期所学知识掌握的不够好,还在于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够,不能自觉、自主地学习。在遇到不懂得问题,也不闻不问,得过且过。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哪些知识不懂,整天迷迷糊糊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没兴趣,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课后又没自主学习,成绩就无法提高了。

  当然,学生考出的成绩,作为科任的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时未能及时跟踪追进,查漏补缺,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是我的不足。另外,由于上半学期的授课时间较紧迫,在教学中讲的比较快,巩固练习不够,复习时间不够,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没有发挥好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对这次测评的情况总结。在下半学期里,我将吸取经验教训,根据上半学期的情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时跟踪追进,了解其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同时,虚心和同事探讨,学习经验,争取下半学更上一层楼。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0

  “用数学”是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通过数学活动,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并促使应用意识的.形成。

  这节课是巩固第47页、58页的教学内容,整合第107页的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在情境图中会找有用的信息,并会选择相应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和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

  第一个环节是巩固第47页、58页的教学内容,出示带大括号和问号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图意。在大括号和问号这些符号的引导下,完整地认识了一个用数学的整体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问号的位置,重点引导:问号在哪?问题是什么呢?加强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

  第二环节是在没有了符号(?)的开放情境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观察,交流看到的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根据合适的信息,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根据你看到的左边有2个黄蘑菇,右边有1个黄蘑菇,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在此情境下,自己选择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同学们根据左边有2个黄蘑菇,右边有1个黄蘑菇,提出了一共有多少个黄蘑菇?真棒,再看图,根据其他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小组里先说说。然后汇报根据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蘑菇”的问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策略。比如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按左右来分,5+4或4+5。还可以怎么样计算?还可以按颜色分,3+6或6+3。让学生在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产生乐趣,锻炼能力。

  第四个环节出示109页游泳图,要求先仔细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根据信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感悟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用不同信息,提出不同问题的用数学的思想。通过汇报,引导学生体会同样是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却列出了不同的算式。这是一个开放性提问,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会互补学习,提高交往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1

  一 指导思想

  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中对最大公约数认识的编排顺序是相同的:分别找出两个数的约数→比较,生成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应用(最大)公约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沿这种思路设计教学,学生对新知的接受常是被动的,并且也只能达成“知识与技能”单一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这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怎样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中,经历知识产生过程,萌发创造新知需要,并完成对新知的建构呢?

  二 教学设计

  1.观察——感知生活数学

  学习约数与倍数之后,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客厅或卧室,也可到广场上,看看所贴的地板砖数是否正好为整数块数(没有切割)。如果是,沿着长铺了多少块?沿着宽铺了多少块?测量一方砖的边长和房间的长、宽,方砖的边长与房间的长、宽分别是什么关系?

  2.思考——理解数学问题

  课堂教学伊始,投影出贴了地板砖的长方形广场平面图。学生能够用约数、倍数知识解释课前观察到的数学问题:长方形广场的长是方砖边长的m倍,宽是方砖边长的n倍。也可以说方砖的边长既是长方形长的约数,又是长方形宽的约数。与师生交流之后,再出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学校的画廊高1.2米(12分米),长是3米(30分米),美术组的同学想在上面正好贴满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装饰画,这种装饰画的边长应为多少分米(取整数)?会有几种不同的正方形?

  3.实验——建构数学模型

  学生在对画廊设计问题处于愤悱状态之时,老师借用长方形纸作示范引导:这是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纸,我们可以把它设想为缩小后的校园画廊,(当然也可以想象为客厅或广场的地面)老师在这张长方形纸上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小正方形,(实物投影出示另一张画了方格的`长方形纸)其中一面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cm,另一面的小正方形边长为5cm,它们同样整分了这张长方形纸而无剩余。想一想,小正方形边长除了1cm和5cm以外,还会有其它整厘米数吗?根据刚才自己的理解,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12cm、宽8cm的长方形纸,仿效老师的做法,设计能正好整分这个长方形纸的小正方形,在纸上画一画,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画法设计,再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规律?

  4.总结——创造数学新知

  学生完成上一步操作以后,投影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会有三种不同的设计: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1cm、2cm、4cm)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交流发现规律:因为小正方形要正好整分大长方形,那么,小正方形的边长既要能整除大长方形的长,也要能整除长方形的宽。也就是说小正方形的边长数1、2、4、既是12的约数,也是8的约数。同理,1和5既是15的约数,也是10的约数。

  至此,通过铺方砖的生活常识及几何中长、正方形关系的设计操作,学生实际上已初步感知和理解了公约数的存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此时,再引导学生通过命名的形式抽象出新的数学概念—公约数:请你根据1、2、4分别与12和8共有的关系给这几个数取一个新的名称,师板书:1、2、4是12和8的( ),待学生大都满意之后再板书:4是12和8的( )。

  板书设计如下:(单位:厘米)

  1是10的约数,也是15的约数 1是12的约数,也是8的约数

  5是10的约数,也是15的约数 2是12的约数,也是8的约数

  4是12的约数,也是8的约数

  1、5是15和10的( 公约数 ) 1、2、4是12和8的(公约数 )

  5是15和10的( 最大公约数 ) 4是12和8的(最大公约数)

  5.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先解决画廊的装饰画设计,再解答小明分蛋糕的疑难:小明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给他订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蛋糕,长42 cm、宽30 cm、高24 cm,小明想把它均匀地切成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后,再送给每一位客人,他怎样切才能使蛋糕尽可能大一些?至少可以切成多少块?

  

  1.重视数学思想——使数学学习终身受益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从这个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接受一个概念知识或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不只是注重数学形式层面的教学,而是更重视数学发现层面的教学,即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受一种数学的思想和观念──数学化思想。学生先是感知地板砖中隐含的数学,会用约数、倍数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进而思考并尝试解决画廊内装饰画的设计,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地板砖中数学知识。但是,从解释到应用设计,在没有学习公约数的情况下会存在较大的难度。于是,创设了做数学的空间。让他们在设计正方形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公约数的存在,建立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数学模型。再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自己创造了“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数学化思想观念是指用数学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数学”意识,使数学关系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而我们的课堂中,大多还是围绕知识就事论事,没有从形成学生思维模式的角度去展开知识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去注重现代的数学思想,去隐含重要的数学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的堆砌,没有自主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领悟。

  2.注重学习体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扑面而来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强列地震撼着知识为本的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生活、关爱学生、关照生命等极具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呼唤着以人为本的课堂。

  注意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是本节课设计的又一重点 。观察、测量中感悟生活中的教学;对长方形纸中小方格设计的探索;总结、反思中感知公约数的存在;解决较复杂的分蛋糕问题时体会公约数的作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动手操作与设计中建构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的真实意义。

  华师大叶澜教授提出了“教育的生命基础”理论,主张“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身心投入为前提,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核心的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如果教学过程仅是师生间简单的知识“授一受”过程,剥夺学生对知识的主体性体验,必然使他们养成被动而不是主动的,依赖而不是独立的,接受而不是创造的体验。那就会丧失了求知的欲望、体验的冲动和创造的才能,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就无从体现。所以《数学课程标准》中,把目标区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而过程性目标中的“经历、体验、探索”也可理解为学生的体验过程。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要求的同时,隐含了对学生生命质量的关注和重视。

  3.开发教学资源——师生同为资源创生的主体

  教材只是供教学使用的一种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典。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仅自己能针对学习内容开发出有利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新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身边的数学学习资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教师提示的卧室(广场)地板砖,画廊设计、分蛋糕之外,学生也列举了许多类似的现象:教室内水磨石地面,银行墙壁上的方形面砖,家中客厅顶部木质方块的装饰……学生在资源的识别与解释中,逐步掌握了(最大)公约数的知识,为今后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二年级表内乘法基础上的。鉴于此,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对本课做出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环节旨在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受规律的存在。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反馈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分为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旨在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畅谈收获,关注情感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节数学课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小老虎,小老虎悄悄地对我说:“这节数学课如果我们三年二班的同学能动脑筋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大胆回答问题,并且能勇敢的闯过它设的三关,它将邀请我们到森林公园去欣赏那里的美景。”你们想去吗?

  (二)第一关:复习关

  学生开火车进行卡片口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说出了答案,其实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刚才我们做的题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数,计算快的原因是因为你们掌握了它的计算规律,那谁能说一下它的计算规律是什么?

  师:如果老师把5X10这道题中的乘数5后面在加上一个0或两个0,变成多位数乘整十数,一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规律还适用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去探究、发现,让我们一起到第二关中去寻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多位数乘整十数)

  (三)第二关:自主探索

  1.(1)出示第一组算式:5×1, 5×10,50×10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计算这些算式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50×10的吗?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1)出示第二组算式:3×2,3×20,30×20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30×20的吗?

  师:你们真棒,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3.(1)出示第三组算式:12×4,12×40,120×40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棒,你们在计算这三个算式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吗?真了不起!

  4.探索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三组算式都计算完成,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三组算式,找一找在计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观察算式,交流规律,然后汇报。)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现吗?有了这么好的发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规律进行计算了。(教师小节)

  (四)第三关:巩固反馈

  1.基础性练习

  (1)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第2题。

  (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抢答说出得数,以此巩固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2.提高性练习:练一练第1、2、3题

  (巩固所找的规律,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欣赏美景

  (六)口算比赛

  (七)课堂总结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本课教学我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

  2.“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我觉得学生应该亲历计算、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初步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归纳方法等数学能力。

  3.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交流,让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说我在教学时没有用书中的第二组算式,因为当我看到孩子们能很快的说出第一组中的规律,而第二组与第一组相同,所以我想可省略第二组直接学第三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现在想不知是否恰当。本来自己在预设时认为学生说出多位数乘整十数的规律会有些难度,需要我帮助他们解决,没想到他们说的非常好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批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批准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4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调查: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王彩玲照片"问,这是谁?(是王老师)

  老师把这个名字输入王彩玲有170000条有关的信息,选择其中四条信息。

  出示:王彩玲详细介绍_内科专家_山东省千佛山医院_好医生推荐_医生.

  王彩玲出生年月:19xx-10-6婚姻状况:未婚政治面貌:共青团员身份证:*居住地:广西南宁市户口:广西南宁市

  王彩玲剑指巴黎歌剧院。

  王彩玲是平煤神马集团的职工,夺得省乒乓球比赛女子中老年组单打冠军.

  2、你笑什么?

  刚才你说王彩玲是我,现在为什么不是了?

  3、我们这个小范围里王彩玲能不能代表我?全国呢?

  全国范围用什么能代表我?(身份证)

  4、出示身份证

  读身份证号码。330321197810272128

  二、展开

  1、什么时候用到身份证?

  生:找工作,出入镜、买房子…

  师:应用广泛。

  2、关于身份正号码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前6位是地区的编码。

  师:有时候叫地址码,板书:地址码

  生:中间的3位是出生日期

  后三位叫顺序码,其中第17位是性别码

  最后位叫校验码。

  师:那顺序码什么用啊?

  那校验码什么用?

  生:用来检验校对前面的17位数是不是正确。

  3、小结揭题

  师: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把数字排列起来在数学中叫:数字编码。身份证也是数字编码的一种。

  4、拿出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和老师的比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的?

  (1)生:老师前面是330321,我手中的是330381

  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生:温州鹿成区。

  33呢?浙江03呢?瑞安表示县。

  (2)省为什么用2位?为什么不用3位1位?

  学生猜想--结合资料说理由

  "截止20xx年底,我国共有34个省。四川省的地级市最多,有21个地级市

  保定市的区县最多,25个"

  (3)生:校验码是X

  谁知道为什么有的校验码是字母?

  生:校验码是10的话用X代替。

  师:表示10用10好了,为什么用字母?(保证位数相同)

  师:在戴老师身份正中哪个地方也是为了保证位数相同。

  生:出生年月。

  小结:位数相同为了编码的科学性。

  (4)生:我奶奶的是15位。有些人是18位17位

  师:为什么有些人是18位?

  生:15位是第一代,18位的是现在的。…

  师:怎么有人17位?(我国没有17位的,17位是错的)。

  出示老的`身份正号,对比。

  多了哪几位?为什么要多?举例"1901与20xx"

  师:确实是为了防止重码。

  (5)校验码为什么要加一位?

  师:也就是起了校对检验的作用。

  校验码怎么出来的想知道吗?

  出示资料:(身份正校验码产生办法)

  5、那未来身份正可能不可能变的更多?

  会加进什么信息呢?

  出示33038119810120043817440653101

  (加了身高鞋码体重腰围血型)

  可能变成这样的吗?

  生:会变化。

  师:可变的不放进去。血型为什么不放进去?

  生:重复的太多了

  师:看来编码不能乱编,…

  出示资料:英国未来身份证…

  6、师:在生活中还见到过什么编码?

  举例--欣赏

  三、巩固

  师:编码这么重要想尝试编码的乐趣吗?

  1、出示:教导处要为学校的学校编学号,教案《《数学编码》教学设计》。请你编出小丽同学的学号。

  生:编不出,需要信息。几年级、几班、生日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来学校报名。

  2、出示信息:

  小丽是今年入学的一年纪学生,她是一(9班)的7号同学,一年纪有12个班,每班36人。

  要求:1、准确、简洁

  2、设计的学号是6年不变的。

  3、尝试

  4、展示讲评

  1619 20xx09071236 20xx0907

  四、总结

  出示电报x

  8381 1927 7030 5183 6431 1395 0966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5

  教学目标

  1.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

  课件配图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么样子的?

  2.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二、问题探究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三、体验感悟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2.口算

  3.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资源与评价》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

  站在一个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

  正面、侧面、上面

  教后随记

  这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延伸和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知识不那么厚重,却简单易懂,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节课中掌握了知识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认识日历反思12-12

教学设计反思10-12

教学设计与反思03-05

数学教学设计06-17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09-12

小班数学《按颜色分类》教学设计反思12-12

数学 06-12

数学的 10-19

《数学》 11-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