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

时间:2024-05-22 11:47:35 我要投稿

《小蝌蚪找妈妈》 精品(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 中, 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蝌蚪找妈妈》
精品(15篇)

《小蝌蚪找妈妈》 1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2、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书写五个生字。

  三个目标,仅完成第一个。原因是识字环节耗时太多。

  课堂节奏要把握好,把重点内容讲完,留给学生足够的书写时间,保证质量。特别是现在不留书面作业,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生字的书写。

  今天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预习,看来要求还是不够明确,明天直接把预习完成规范的学生的课本在展示台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模仿补充。

  二年级的教学和管理要精细要求,考虑周全。布置一个任务后,思考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哪些帮助,这些都需要考虑。沉下心来,试着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理解问题。

《小蝌蚪找妈妈》 2

  “老师,小青蛙伤害小生命!”——语文主题学习的研讨课上,已接近下课,班上的“问题小孩”黄尹烈指着课件上小青蛙捉害虫的画面,冷不丁发出惊呼——这惊呼,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哄”地一声笑开了,也让台上的我立马愕然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按照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宗旨:节省课内讲读的时间,把课外阅读挪到课堂上来进行,因此,本节课我带进了两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伤害小生命》,黄尹烈的惊呼就是在刚读完《别伤害小生命》这个小故事后发出的——画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长舌头卷住一只蚂蚱。这,不是与“别伤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吗?好一个观察仔细、善于联想的黄尹烈!

  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小屁孩会突然间掷出一个这样雷人的炸弹,怎么回应?备课时根本没预设这一方面的问题,心一下子提上来了,脑子快速地回旋着,其实这是食物链的问题。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该怎样跟他们讲,于是不动声色地笑着问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谢欣马上说了一句“会乱糟糟”,紧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会有灾难”,“乱糟糟”和“灾难”他们大都知道是什么样子,顺着他们两个的话题,我引导他们再次观察图画:“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蚂蚱,而蚂蚱又会吃掉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一样,我们把这叫做食物链,有兴趣的同学……”

  “食物链,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还没等我讲完,学习委员范暄羿马上接口,《神奇校车》?嗯,出口出现了!我立马撑开大门:“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车》带回学校,我们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学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问问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还可以百度一下!”黄尹烈再度开口,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经常讲的,他这小子记住了,挺好!顺利拆除了他丢的炸弹,依时下课!

  下午,一到课室,班长郑雅心就给我递上了《神奇校车》一书,借着课前的`时间,在“酷我”音乐盒里搜出了研讨课上听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这两首儿歌,由于旋律轻快、简单,几次循环听下来,课室里已是一片整齐的“咕哇呱呱”声;上课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愿一起看了《神奇校车》之有趣的食物链,在卷毛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车,到海洋里转了一圈,知道了“人类吃金枪鱼、金枪鱼吃凤尾鱼、凤尾鱼吃小鱼、小鱼吃海洋里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还知道了人是这条食物链中的顶层,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链中的最底层等等的知识;聪明的黄益涛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一条食物链:猫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说出了“人吃猪、猪吃青菜”、“七星飘虫吃蚜虫、蚜虫吃棉花”等的食物链。尽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们对“食物链”的理解,心急的曾炜轩还马上拿出了画纸,说要像《神奇校车》上的阿诺一样,把食物链画出来——能举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兴趣动手去做——这一阅读效应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谢黄尹烈的“老师,小青蛙伤害小动物!”,感谢范暄羿的“食物链,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因了一节研讨课,孩子们读了两个小故事,学了两首歌,看了一本课外书,了解了食物链——这,不也是一条链吗——知识链!

《小蝌蚪找妈妈》 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可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知道,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 4

  小学低段语文中相当数量的课文是以小动物的生活、成长为线索展开的,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如果讲课时重视让学生扮演课文中小动物的主角,表演成课本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经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在课文总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我就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请了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第1组表现:小蝌蚪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小蝌蚪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最终最终找到了妈妈。基本的动作和对话都表演出来了。第2组表现: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动,伸伸双脚、长出后腿,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伸伸双手就是长出前腿,去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就是尾巴变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妈妈,最终小蝌蚪就变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虫了。

  课本剧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我在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了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主角进行表演。这两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错,经过他们的表演能够看出学生已经对课文大意有了了解,异常是第2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长过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将小蝌蚪转变成青蛙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另外,两组同学都注重课文中动词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见乌龟以为是妈妈就追上去的“追”,这两个动词两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准确、到位。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

  在请第2组表演时我心里有点担心,因为这组里的两个女同学平时胆子比较小,我怕没有第一组表演得好,但事实出乎意料,这组表现得十分棒,其中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那个大胆并且敢于表现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或许在她的带领下,扮演鲤鱼妈妈和青蛙妈妈的那两个开始让我担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将要说的话有感情地说完,还加上了合理的.动作,四个人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胆小的孩子能够到位的表演自我的主角,大胆的孩子能够将主角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训练了胆小的同学,提高了胆大的同学,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本事。

  在表演后我还让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当组织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我让学生再齐读课文,我觉得学生读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妈妈时的着急,找到妈妈时的高兴。”当读到长出后腿时:有几个学生不自觉的伸了伸腿。读到长出前腿时:又有学生不觉地动了动手。这就是课本剧表演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切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课本剧也要从课文资料出发,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乱演,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小蝌蚪找妈妈》 5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过程,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蕴含了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教材、文本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文本的重难点,更好的找到切入点。由于学生前期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在正式上课中字词类的学习孩子们比较容易掌握,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沉下心来把所学的字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好。难点在于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根据授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也一直在反思,终究还是说的太多,没有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书写教学的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分享。例如:可以用加一加识记“披”、熟字换偏旁识记“孩”、形声字识记“肚”、看图识记等,扩展识记、书写汉字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据可依、有律可循。

  针对一些易错的笔顺、关键笔画以及偏旁部首的笔画变化,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叙述、书写、感知、掌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例如:跳字的笔顺就比较多,尤其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学生书空的同时还要下笔写一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自己亲身感知的才印象深刻。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现在书写不在于速度、在于态度,想要提高孩子书写的兴趣,一是给予学生发现、发言的机会,还要给予孩子展示书写的平台、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等。

  为了突破孩子们能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些难点。前期在预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我手画我知,从交过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虽然个别孩子理解上会有些偏差,但是正好以此为切入点,在学习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以本为主、以画为辅,相互探索交流、纠正、学习。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绘画是他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整节课下来有遗憾也有收获,预设让课堂有序,生成让课堂精彩。作为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未来还需潜心学习、常常反思、垂直深耕!

《小蝌蚪找妈妈》 6

  聋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语言教学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聋生建立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感应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彼此触发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开始的。因此,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明确。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能与学生真诚地开展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凸显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学生建立了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相互感应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找”与“变”的两条线索,让学生主动观察这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然后主动思考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最后主动进行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蝌蚪在长成青蛙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后”这几个词的先后关系,同时也学会了使用这几个词语。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聋生能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为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作用的。应该说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持课文情节的完整性、保持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这对聋生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对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而欢呼,更该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精彩而喝彩!

《小蝌蚪找妈妈》 7

  上周五,教育中心督导团来我校检查教科研工作,听了我的一节原生态的《小蝌蚪找妈妈》。因“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气氛活跃、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效”,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

  但我明白,人仅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终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终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楚,所以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简便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当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1、导入激趣:一般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上课之前我先让他们猜了两个关于“蝌蚪”和“青蛙”的谜语,引出本课的课题;

  2、动画激趣:他们爱看动画片,我就在一开始放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3、表演读激趣:“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仅包括对主角的创造上,还表此刻对课文资料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一样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去演一演、试一试,尽量让学生欢乐地参与学习,构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以童真和童趣;

  4、课中操激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当课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应适当的让孩子们简便一下,这时,跳一段简便欢快的课中操,无疑像注入了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小青蛙找家》的律动这一环节,在课中带着孩子们一齐跳起来,孩子们立刻兴趣高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5、拓展激趣:课堂的最终一个环节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看“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做到用自我的实际行动保护青蛙,到达德育渗透的作用;其次,作业是“养小蝌蚪观察生活习性和其变化最终放生”,也十分贴合孩子的喜好,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观察与习作巧妙的结合。

  三、识字、写字、学文,资料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吸收知识的营养。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资料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一向是我课堂研究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本事的培养”。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述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述人物外貌的时候必须要描述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确定,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述人物外貌的时候,必须要描述完整和具体。

  五、注重多种本事的培养,机智到位

  1、朗读本事: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朗读本事,我配乐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主角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的朗读本事一步步提高;

  2、想象本事: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本事,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本事将会快速提高。

  3、表演本事: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让孩子们和我一齐表演,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胆量和表演本事都在得到锻炼。

  六、简洁明了的板书,独具匠心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长前腿尾巴变短

  变小蝌蚪——青蛙

  找鲤鱼(迎)乌龟(追)妈妈(游)

  板书的设计是对文章资料的涵盖和提炼,两条主线清晰明了,重点词也突出醒目,贴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觉得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中心突出,能够说独具匠心。

  不足之处:

  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必须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先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2、不鼓励挑毛病:在学生分主角朗读完之后,有个孩子读小蝌蚪的话,读得不紧不慢,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我就问同学们:“这三个同学中间,有一个读得不到位,是谁呢?”结果孩子们都纷纷评价开了,挑起了这个同学的毛病。我觉得这一问问错了,这样会培养孩子光挑别人缺点的毛病,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实我应当直接问这个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再读一遍。”这样的引导,不但节省了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挑毛病的机会,还保护了读得不太好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得注意了。

  3、师生分主角共读课文未完成:原先在全文学完之后设计的这一个环节,目的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教学现象,起到回顾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这一步,稍有遗憾。能够研究前边的“教师配乐读”和“学生配乐分段接力读”合二为一,就能节省出必须的时间,最终进行这一环节了。

  4、资料汇报没有进行:课前让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青蛙的一些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我们应当保护它。我看孩子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一一汇报。但能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也到达了教育的目的,课堂展示只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这个放在下一节课进行也能够……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提高,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我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 8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下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在课堂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体会:

  一、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抓住蝌蚪的外形描写,出示: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引导学生在写动物外貌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现他特有的特点来写。这段内容在抓住特点来描写外貌之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叠词对外貌修饰。先让学生有简单到复杂进行述说,这样既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在讲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发现描写青蛙的外表和蝌蚪的外表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特点描写完整和具体。

  二、表演读激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结合插图去演一演、试一试,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总之,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可能今天天气很热的原因,孩子们的精神气不是很好,在朗读的时候,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的发言,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今后要多加注意,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 9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师:让我们帮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

  二、播放课件,引入课文。

  师:(播放课件,显示课文内容)。

  师:这是谁呀?(贴小蝌蚪图片)

  生:小蝌蚪。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师: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

  生:快活地游来游去。

  师:快活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师: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生:(读)

  师: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师贴长后腿的画于黑板上)请大家注意看图观察(电脑出示课件),这天,小蝌蚪碰见了谁,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小蝌蚪碰见了鲤鱼妈妈,它在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呢。

  师: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会去向鲤鱼妈妈打听他们的妈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也想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去向鲤鱼妈妈打听了!

  师:你说得真好!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师: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

  生:(读蝌蚪的话)

  师:(出示鲤鱼)老师现在来当鲤鱼妈妈,谁来当小蝌蚪,向我打听?

  生:我!我!(抢着答)

  师:不急,一个一个来!

  生:(一次又一次地练习)

  师:交换一下,你们念鲤鱼妈妈,我念小蝌蚪。

  (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师: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生:(表演)

  师:来,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

  生:迎还没有做出来。

  师:怎么样是迎?看看图,图上是怎么画的?谁来试试?

  生: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

  师: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生演)

  师:他们这回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

  师: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

  生:四条腿,宽嘴巴。

  师:(电脑出示第二幅图)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生:它已经长出两条后腿,后来长出两条前腿,所以称为又长出两条腿。

  师:(师贴长前腿的画于黑板上):你真会学习。我们一起来看图,(电脑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思考一下这回它们向谁打听妈妈,怎么打听的。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细地念。

  生:(学习)

  。

  师: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经在表演了,老师念,你们表演,边读边演,行吗?

  (生演)

  师:为什么课文用了追上去这样一个词?

  生:从图上看,小蝌蚪和乌龟的游动方向相同,表现出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所处的位置后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

  师:让我们带着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一段。

  师:从乌龟的回答中,我们又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什么特点?

  生: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三、总结课文,深入引导。

  师: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而乌龟妈妈却说,蝌蚪妈妈是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捉虫还顶呱呱呢?到底蝌蚪妈妈长得什么样啊,请你们讨论一下,看看鲤鱼妈妈和乌龟谁说的对?

  生:都对!把它们俩的话合起来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说说,蝌蚪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生:四条腿,宽嘴巴,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捉起虫来顶呱呱。

  师:其实,蝌蚪妈妈就是谁啊?

  生:青蛙。

  师:小蝌蚪象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课件),仔细观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妈妈没有?

  师:小蝌蚪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小蝌蚪尾巴变短了。

  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

  师: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生:(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师: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

  师:青蛙的样子,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那课文上又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师:(师贴出青蛙的图片)你们对青蛙有哪些了解呢?

  生:一只青蛙一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它还会写诗: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师:也可以说人模仿青蛙的动作。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会做些什么呢?

  生:它们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四、朗读全文。

  五、简要复述,拓展思维。

  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认真听讲的同学才会做。

  师:(出示课件)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生:说并填空。

  师: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解决更多的难题

  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两条后腿

  碧绿的

  两条前腿

  雪白的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

  课后总结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实录二附反思,小蝌蚪找妈妈,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 10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趣味,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我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我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趣味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我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样找xx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

  ”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

  《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当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一样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我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明白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我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xx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一样理解,并且也都是能够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景,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

  《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一样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

  ”“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

  ”——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期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

  《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主角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活力,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仅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必须会喜欢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 11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内容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择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起,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 12

  随着课程《小蝌蚪乐趣多》的开展,孩子们在前期已经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非常喜欢。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你最喜欢扮演谁?孩子们各抒己见,于是就有了表演的冲动,为了满足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就一起决定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由于孩子们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的需要,让孩子们学习了小蝌蚪与小动物的对话。根据故事内容,共同讨论出四句对话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妈妈吗?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妈妈XXX(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然后按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游戏。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先让孩子回应故事情节,再迁移已有经验,创编小蝌蚪各种游的动作,并能随音乐较轻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动作协调。然后讨论: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时候,四个小动物应该做什么动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谁想做小蝌蚪,谁想做鸭妈妈、乌龟妈妈等小动物?幼儿自主选角色进行游戏多遍。

  通过第一次试教,发现整个活动组织下来偏向语言活动,可能活动导入讲的太多,幼儿演绎的乐趣没有表现出来,孩子们不会倾听音乐,不知道音乐什么地方做什么动作。于是,准备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感知音乐、完整游戏。

  在第二次试教中迁移已有游戏经验,开始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我先介绍各个场景,带领幼儿随乐玩游戏。在游戏中,我重点评价孩子表演的动作,如:鸭妈妈你觉得表演的怎样?鸭妈妈呢?乌龟妈妈呢?然后,交换角色,幼儿随乐玩游戏。最后通过创编游戏情节,比如一起讨论:小蝌蚪一路上还会遇到谁?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通过两次活动的试教,孩子们已经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能动作协调的进行完整游戏了,还会按故事情节创编并自主分角色进行游戏,游戏中还初步知道寻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体验了与同伴、老师分角色游戏的快乐。通过本次活动的学习,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演绎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很棒,也有着愉悦的心情去参加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很投入,真正体现了自主、自发、创造、愉悦的理念。解读活动名称,游戏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老师们一起讨论:游戏要体现孩子的创造空间,而整个活动还处于根据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内容,真正表演中体现创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内容表演上,没有游戏创作的空间。所以,建议活动名称调整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与目标相符合,更贴近孩子。

《小蝌蚪找妈妈》 13

 一、选择的内容要具备有效性

  教育内容是幼儿教学的核心,其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直接会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质量高低,可以说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桥梁。鉴于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幼儿内容的选择。教师在选择之时,必须要全面了解幼儿的真实情况,包括幼儿的年龄、性格、心理、爱好、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以此保证选择出来的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各方面需求相吻合,与幼儿的生活关联度较高,以此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挑选的教育内容还要和教学目标相符合,这样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才可以逐渐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效。

  二、创设的情境要具有有效性

  众所周知,幼儿年龄小,喜欢新鲜直观的事物,且思维方式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再加之,幼儿教育属于基础阶段,幼儿们的智力水平有限,主要依靠游戏的方式进行基本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应该用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进而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比如,在学习阿拉伯数字10-25之时,对于数字幼儿们一点都不陌生,但因为过于熟悉反而不感兴趣,因为幼儿们觉得阿拉伯数字全是无趣的数字构成的,没有鲜明的色彩,也没有有趣的游戏。所以,如果幼儿教师直接用正常的.方式教幼儿学习数字,便不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阿拉伯数字设计成可爱的小动物,以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出现在幼儿的眼前,他们便会自觉生出探究数字的欲望,幼儿们会不自觉地将视线集中于数学之上,快乐乐乐地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之中学习数字。由此可知,只要创设的学习情境和幼儿的认知水平相同,即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融入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的情境必须具备有效性才可以逐渐达到高质量的幼儿教学。

  三、寻找的材料要具有有效性

  既然幼儿阶段以游戏教学活动为主,那么寻找有效的教学材料是必需的。第一教师需要考虑所找材料之中有哪些教学的价值,此价值必须帮助幼儿理解学习的知识,还要引导幼儿实现自我成长,这样才可以促进幼儿不断发展。同时所找的材料还要能够展示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启发幼儿的学习思维;第二,所找的材料必须简单,方便操作以及丰富,这样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要坚持一个教学活动解决一个学习问题的原则,这样找出来的材料才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性。

  四、引导的问题要有效性

  幼儿教师的指导是面向全班幼儿的。教师要引导每个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学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对于幼儿教学活动来说,教师必然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进行回答,这样才可以将教学活动顺利的实施下去,当然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必须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一个有效的问题只有在巧妙的引导之下,才可以使幼儿正确的回答出来,这样才可以逐渐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之时必须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的预测。比如中班的美术课:画蝌蚪。其中一个幼儿画了很多个小蝌蚪,均衡的分布着,其蝌蚪的主体性不明显。教师说:“要再画一个大的蝌蚪。”之后教师便去看其他幼儿,这个幼儿就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把大蝌蚪画到哪里,直到美术课结束,幼儿还是没有画大蝌蚪的思路。这便是教师没有对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如果教师可以这样说:“如果小蝌蚪看见妈妈会怎么会呢?”肯定会游向妈妈对吗?这样对幼儿进行引导之后,他便知道将蝌蚪妈妈叠画到小蝌蚪之中。

  五、结语

《小蝌蚪找妈妈》 14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

  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 15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⑴ 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① 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②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⑵ 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① 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

  ② 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③ 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④ 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⑴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⑵ 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 】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 07-28

小蝌蚪找妈妈 02-20

《小蝌蚪找妈妈》 05-16

小蝌蚪找妈妈的 05-15

小蝌蚪找妈妈 07-17

《小蝌蚪找妈妈》 优秀10-25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 03-07

《小蝌蚪找妈妈》 15篇12-18

关于《小蝌蚪找妈妈》 最新03-20

小蝌蚪找妈妈 15篇08-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