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认识时间的

认识时间的

时间:2024-05-23 10:02:41 我要投稿

认识时间的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 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 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时间的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时间的

认识时间的 1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片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导入环节,我出示了三个动画片的图片并配上时间或钟面,让学生认,并说一说认的方法。目的在于通过5分5分读时间方法的复习,为接下来课程的开展做好必要的铺垫。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在新知学习环节,我采用拟人化的方法,告诉学生分针很调皮,它今天不在大格上,要和大家捉迷藏。然后让分针从数字3往下走了一小格,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现在是什么时间,并说出是怎样想的。然后又出示几个时间,让学生同桌两人合作看时间,交流一分一分数认时间的方法。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然后小组合作拨,再向全班同学汇报,选出最快的前三组。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认识时间的 2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自己理解的环节,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首先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语言过于啰嗦,反复,一问一答过于频繁,严重影响教学的课程时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应反复的斟酌自己的每一句问话和过渡语,使之精炼,明确。在给同学下达任何要求之前,布置任何任务之前,要将要求和任务的说明白,说清楚,学生们在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课堂才能更有效率。

  然后在教学中,我明白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少的现象。这节课中,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看看、说说、做做。但是这一部分学生用学具的活动设计的有些少,学生的学具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总之,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

认识时间的 3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大班认识时间 二: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活动反思(974字)

  时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认识钟表,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时钟》这个数学活动,之后我发现幼儿对时钟的学习兴趣很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首先第一个环节,利用小故事激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形象地将时钟里的三根针比喻成大哥(时针)长得黑黑的,矮矮地,人们最爱问他几点钟;二哥(分针)长得黑黑的,个子比较高,本领大,他走一圈能带大哥走上一小段路;小妹妹(钞针)长得可苗条了,细细长长,穿一身红衣服,她喜欢不停地转着圈跳舞。听完故事后许多孩子猜出了,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钟。紧接着出示一座正在走动的钟,并让幼儿观察,回答故事中的大哥、二哥、小妹妹分别指什么。最后总结归纳,利用说学法强调大哥叫时针,二哥叫分针,小妹妹叫秒针,重点让孩子们知道时针与分针。

认识时间的 4

  《认识时间》这个知识点贯穿着一二三三个年级的学习,但是认识时间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学期我教授的二年级,这两个星期我们都在讲认识时间这个知识,在一年级学生简单认识了又粗又短走的慢的时针和又细又长走的快的分针,还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还学习了怎样读整时以及整时之间的加减。那么二年级我们更进一步观察了中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一大格有5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一大个就是5分钟,分针转一圈走了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钟,时针走了一大格走了一个小时,也就是1小时等于60分钟;分针走半圈也就是走了30分钟,即半个小时,也就是半时等于30分;也渗透了一刻就是15分钟。还学习了怎样读几时几分以及过5分钟,过一刻是几时几分等等。我们最后还学习了,利用我们学习的时间来判断在哪个时间做这件事情,以及做这件事情用了多长时间等等。

  在学生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和难点:

  1、1时等于60分的形成过程不是太好理解,比如说:分针转一圈转了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钟,时针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个小时,即1时等于60分。分针走一大格走了5分钟,分针走一小格 走了1分钟这几个知识点容易混。

  2、读时间的时候容易易错,有的'孩子分不清时针和分针,把时读成分,把分读成时;有的孩子把分读不准指向1就读1分;有些孩子当到9时55分的时候时针读不准确,不知道是该读9时55分还是10时55分;有一部分孩子一年级学过的整时跟我们现在学的都弄混了把9时整读成9时60分。

  3、判断这件事情可能是在哪个时间做的,选出一个合理的时间。有一部分孩子不会读题,导致读出的信息不完整,做题时也考虑的不全面。

  4、过5分,过10分,过一刻之后是几时几分这类问题也有一部分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等等

  应对措施:准备罗列出来哪个孩子,哪一部分掌握的不好,对症下药。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讲解,集体提高。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把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好。

认识时间的 5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认识时间的 6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本课一开始,老师以生活中的数学顺利地引出新课,马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时比较难的,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老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一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时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和时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老师也有放手让学生尝试认时间,让学生用旧知的迁移,自主探究新知。本课的难点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会看成8时45分、5时55分。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时,我觉得老师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乐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渗透德育教育。一分钟能做什么?老师适时提出,珍惜每一分钟,积少成多就可以做好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悄悄地溜走,什么事都干不成。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分为“认识钟面”、“认识几分”、“读、写钟面的时刻”、“教学时与分的关系”四个环节。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时间的 7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本节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很陌生,因为有了他们生活上的经验,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为认识整时的方法,能够正确认识整时。一节课下来感觉有成功也有需要整改的地方,下面我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学生最喜欢的,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接着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也更能抓住学生的特征,心理特点,让学生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自己感知探究。

  从学生自己身边的情境图入手,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景感知是早上7时,让学生自己获得认识整时的方法,于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拨一拨1时、2时、3时……,教师利用学具演示,学生观察,感受到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始终指向12,时针指向1就是1时,时针指向2就是2时……引导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达到本节课目的。

  3.本节课既注重教授知识,又渗透思想教育。

  在完成做一做《小明的一天》练习题时,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时间小明所做的事情,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感受到了小明一天时间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同时在练习题中让学生感知6时和12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一天有两个9时,一个是早上9时,一个是晚上9时,知道一天有24小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本节课学生能够将知识完全掌握,感觉学习很轻松,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时最好再渗透书后习题出现的类型也讲一些,比如: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等,这样使教学更加有深度,不但书后习题解决而且思维得到发展。

  2.教学时间分配不均导致课堂效果逊色。

认识时间的 8

  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时间的经验和习惯。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第二节上课的时间9:30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本堂课的缺点:

  1、教学时板书还不够规范,每个钟面模型下时间的两种写法板书不全。

  2、在教学1小时=60分时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认识时间的 9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建立一时,一分的时间观念,能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

  在落实1时=60分时同学们掌握的较好,可是孩子在读几时几分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例如7时35分40分都能很好的读出来,可是在读7时50分,55分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出现了错误,他们认为是8时50分,55分,主要就是因为时针接近8,也就是在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这一块内容没有落实好,孩子没有观察出来时针的'变化,最后只好说看时针走过了7,走到8了吗,没有走到8,那就是7时55分,但到下课仍有很多孩子没有弄明白。

  在第二节课又在三班换了一种讲法就是如果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才是8时,现在分针没有走到12.那就没有到8时,那就是7时55分。

认识时间的 10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们备课组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实物钟面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在本模块的开发过程中,给我们科组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学习资料和经验,也凝聚了我们年轻的香晖园小学数学科组的全体智慧和心血。总结有一下几点:

  一、反复磨课,认真推敲每个教学环节。

  一节课40分钟,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呢?本模块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科组采用同课异构教学、威格教学以及磨课等多种形式,尽量让我们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凝聚我们科组所有成员的最好点子。

  磨课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一个是模拟的教学现场。

  试教伊始,第一课时的王老师利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效果并不理想。学生都忘记钟面的构成,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在教学5分5分数不是整时、半时的.时间时,很多学生都没回忆起认读的方法,教师无法只能一步一步引导,费时费事,拖泥带水,整个课的流程也很不流畅、生涩。在经过几次的磨课后,我们最终确定第一课时的导入改为“时间王子”带大家游览广州海洋馆的线索,进入复习钟面,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和研究。

  第二课时原本是我们科组马xx初老师和周园园老师同课异构的展示课。在教学4:19分的认读方法时,两位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马老师在复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读出4时15分后,学生直接尝试认读4时19分,放手让学生介绍方法。而周老师则先让学生读出4时15分,再接着数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之后再让学生尝试读出4时20分,再往回数,读出4时19分。最后结果讨论决定,周老师的方法较为自然,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懂,因此最后确定先让学生读出4时15分,再接着数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作为教学方法。

  而在敲定每一个教学环节,我们都会集中科组所有成员,根据实际教学进行评课,然后开展模拟教学现场。这样的过程,在《认识时间》这个模块的开发中,经常看到这个的场面:台上的是磨课的执教老师,台下的是全体科组成员。执教老师每进行一个教学片断的演练或者讲解,台下老师就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提出见解,有时会说:“你这句话太深奥,不适合二年级小朋友。应该这样这样说,语气应该……”而且会毫无保留地进行示范,台上老师也会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吸取众人所长,反思、总结,优化每个环节。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回归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三个课时的设计中,我们都坚持相同的理念:创设情境,用讲故事、动画、过关营救时间王子、动物园参观等生活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课堂气氛始终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三、课后拓展是深入

  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学习活动的结束,课后拓展是学习的深入,也是数学教育效果的迁移,对教师、学生都是更高的要求。本单元虽然只有2课新课时和一节复习课,但我们在每一节课过后,都会布置学生完成不同的课外活动作业。如第一课时后,学生应该会5分5分数认读时间,我们设计的作业是:做钟面表示具体时间,并用两种计时法写下时间。第二课时设计的作业是:记下一天的作息时间。而经过第三课时系统的复习后,我们设计了更加实用也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写关于时间的数学日记等等。

  通过课后拓展,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认识时间的 11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时针和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会5分5分的数,知道1时=60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这节课虽然取得点滴收获,但也有不足。

  1、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地数也不会,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

  2、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11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还有的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3、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只有让少数学生上台拔钟,没有让学生利用学具生生互动。

认识时间的 12

  《认识时间》是新课程小学数学第2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研室的调整改到二年级上册来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上学期认识了整时和半时,本学期认识具体的几时几分。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会读、写几时几分。而本节课的难点是5分5分的认识时间。所以为突破这个难点,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教师要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5分后继而让学生认识10分就是当分针指着2时。然后让学生多说说当分针指着及时代表几分。再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写一写,找到规律。就是分针从1指向12是5分5分地数。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通过让学生动手,我会写、我会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最后,我会游戏,贴时间,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需再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教师授课一个环节紧跟一个环节,比较紧凑,不过有些赶的感觉,要注意调控课堂。

  2、虽然本节课,采用小组比赛机制,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节课有许多的地方我没有认真仔细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有时是我不等学生说完就打断了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我担心孩子们表达不清晰语速过慢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另一方面,我怕他们说错,说不到我想的答案。

  3、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在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这一“财富”,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课堂上创设出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理解他们所想表达的意图,找到最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今后我会在这方面还要继续好好把握。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如何看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并能很快读出来,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看钟反应慢,我觉得这是由于学生平时在家里看时钟的机会不多,针对这一情况,我觉得可以在平时批作业、上课、吃饭等时候不时地问问学生“现在是几时几分?”,帮助学生在平时积累经验。

认识时间的 13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5分5分的认读时间,知道1时=60分。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值得我总结的地方,有成功也有不足。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设计的过程还比较满意:

  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而后出示上课画面和8时15分的钟面,让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并就此引入课题。

  2、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功能。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

  3、探究怎么读、写时间。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8时05分写时为什么要用0点位。学生在讨论中说出“因为写8时要两个0”“5分的十位是0”,我觉得学生的见解真有独到之处。

  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

  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对旧知识忘得干净,分不清时针和分针;二是上半节课想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到认读时间时,学生的智力已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分散,而我组织教学又乏术,导致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学效果较差;三是在认读时间中,由于心态较急,对于认读方法没有详细小结和强化,而设计的'练习梯度较大,没有循序渐进(认读9时25分后就跳到认读2时45分)。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4、从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看,当出现几时45分、几时50分、几时55分时,学生对于时针的确定容易出错。这有什么好办法吗?

认识时间的 14

  认识时间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过,本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一年级学生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钟面,让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发现有学生把5时55分认成6时5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回忆上课情形,这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原因:

  一、没有着重强调几时多时针一定是要过几,而不能指着几。

  二、对于“分”这块应该强调一一对应关系,如:2对应10,忽视这块知识。

  三、把学生看的太高,讲每一节课前,对学生实际接受情况。

认识时间的 15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5分5分的认读时间,知道1时=60分。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值得我总结的地方,有成功也有不足。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设计的过程还比较满意:

  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而后出示上课画面和8时15分的钟面,让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并就此引入课题。

  2。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功能。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

  4。探究怎么读、写时间。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8时05分写时为什么要用0点位。学生在讨论中说出“因为写8时要两个0”“5分的.十位是0”,我觉得学生的见解真有独到之处。

  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

  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对旧知识忘得干净,分不清时针和分针;二是上半节课想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到认读时间时,学生的智力已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分散,而我组织教学又乏术,导致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学效果较差;三是在认读时间中,由于心态较急,对于认读方法没有详细小结和强化,而设计的练习梯度较大,没有循序渐进(认读9时25分后就跳到认读2时45分)。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4、从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看,当出现几时45分、几时50分、几时55分时,学生对于时针的确定容易出错。这有什么好办法吗?

【认识时间的 】相关文章:

《认识时间》 09-14

《认识时间》 01-07

认识时间 05-30

《认识时间》的 05-20

大班认识时间 09-24

《认识时间》 范文09-24

《认识时间》 (荐)07-07

(荐)《认识时间》的 05-20

《认识时间》 (精选15篇)11-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