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06-12 11:11:50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内容】

  湘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小骑手》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以大自然的美景为主线,把孩子们带入绿色的怀抱,让学生从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说一说、敲一敲等音乐活动中,充分感受蒙族音乐宽广辽阔的特点,了解蒙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和风土人情。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体验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初步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能用固定的节奏型拍手、跺脚或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参与歌曲表现,并从中体验到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2、对歌曲进行即兴表演。

  【教学难点】

  1、唱准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2、创造性的表现乐曲的风格特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学生们对于较直观的资料,如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较乐于接受,满足学生好动、爱模仿的心理。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2、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和了解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组织教学

  (1)录音机播放二胡曲《赛马》。听着音乐跟着老师做骑马动作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气息;用骑马这个动作表示蒙古族舞蹈热烈欢快的氛围,为后面的表演及学唱打下基础。】

  二、以情激趣,学习新知

  1、看一看,了解蒙古风情。

  播放《美丽的内蒙古》,介绍蒙古族风俗习惯。

  师:刚刚老师带着大家,随着音乐骑着马儿来到了蒙古,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长年生活在大草原上,他们每天奔驰在美丽的大草原上放牧,这个民族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他们平时的生活也离不开骑马,所以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师:这么美,你们想不想领略一下这里的迷人风光呢?(想)今天我将带着大家到美丽的蒙古草原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在短时间里了解内蒙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启发提问,感受蒙古族活动。

  师:大草原美不美呀?他们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呢?

  生:赛马、射箭、唱歌、跳舞…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那种活动?

  师:那你能不能上台来做一做你最感兴趣的那种活动的动作呢?(学生大胆上台表现)

  3、听一听,感知歌词、节奏。

  师:大家舒展的动作吸引了草原小骑士,他们听说我们来,高兴的唱起歌来欢迎我们呢,你们听……

  (1)请大家带着问题听: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录音机播放歌曲范唱)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歌词。)

  师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2)分组下达任务。

  任务要求:

  a.三个小组自由学习本组的歌词。

  b.从本组中选一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c.全班一起将歌词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下面老师把大家分为三个小组,小骑手组、小射手组、小摔跤手组也让我们当一回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

  (3)出示节奏型,练习打击。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蒙古族的喜庆日子里,蒙古小朋友常常会用筷子来给歌曲伴奏,老师这有几个节奏型,神气地用筷子为歌词伴奏吗?

  分组念歌词,其他同学伴奏。例:筷子对敲+筷子敲腿

  (4)律动表演,尝试表现。

  师:要想当好小骑手可没这么简单,接下来请同学们跟老师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做动作。(做骑马动作、硬肩、笑肩、摔跤、挥鞭、手腕摆动的动作,录音机再次播放歌曲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聆听及律动的方式,使学生熟悉歌曲、歌词,感受了其中的`艺术形象,又熟练掌握了歌曲节奏,这一切为后面的创作、表现环节作了铺垫,这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三、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师:你们也想成为真正的草原小骑手吗?那可不容易呢,要经过很多难关和考验呢!你们有信心吗?(有)好,我决定帮助你们,我们一起来闯过那些难关吧!(课件出示《闯关》)

  1、第一关:模唱旋律。还是按三个小组参与,请你们仔细听蒙古族小朋友的范唱,并轻声慢速用“啦(第一段)、哩(第二段)、噜(第三段)”模唱。

  2、第二关:出示歌曲中的一二乐句进行比较。

  师:比较歌曲中的前两乐句,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小疑问:歌曲中的难点七度和八度大跳。

  3、第三关:学生跟琴试唱。

  教师弹奏,提示要慢速。学生随琴演唱,初步学会歌曲。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渐加快速度。分三个组进行学唱。

  注:解决此歌演唱中的问题如:咬字、吐字、衬词、民族风格、下滑音的唱法等。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歌曲,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

  四、说一说,分析歌曲的情绪

  师:刚刚我们说蒙古小朋友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骑马、射箭、摔跤)他们是不是很勇敢?(是)那么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演唱歌曲?(赞美的)

  注: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声音,不要喊唱,要学生理解对蒙古族小朋友的赞美要发自内心的,要用心来歌唱,要内在、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走进歌曲的情绪与意境。】

  采用师生对唱、小组分角色唱、独唱等形式,让学生风趣地演唱歌曲。(进行师评、生评、自评)师:让我们的歌声飞上蓝天,和彩霞一起飘在天空中。行不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伴奏)

  五、跳一跳,创作表演

  师:大家唱得真神气,紧紧用歌声难以表达对草原的喜爱之情,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呢?

  生:蒙古族的歌声很美,他们的舞蹈更美,非常富有民族特色,我想用舞蹈表现这首歌曲。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片断。(课件播放)

  看了蒙古小朋友跳舞你们一定也很想马上跳起来,是吗?就让我们快乐的唱起来跳起来吧!

  六、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呢?(打击乐。)

  一组:双响筒、响板。

  二组:手串铃、双响筒。

  三组:动动脑筋用身边的音响来参与表现。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他们的表演与伴奏更加和谐,为后面的合作、表现做铺垫。】

  七、创造表现,展示音乐

  师:现在,就是同学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我这儿有三个创作小组的牌子,分别是舞蹈创作组,乐器演奏组、合唱组,我把他们分别放在各组前,你们想去哪个组就自由组合,和你的创作伙伴共同完成你们的作品。

  老师送给你们三个字:小组合作时声音要低,小组编排时动作要轻,活动结束时要静。

  1、讨论、创编:各小组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讨论、创编,师巡视指导。

  2、分组展示:每组派一位代表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表现的最佳方案,并整组表演。

  3、集体展示:全体同学自信大胆的按要求表演。(播放歌曲伴奏)

  4、评价:你觉得哪个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谁表演的最棒?为什么?(学生互相评价,选出最佳表演组,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自由创造。】

  八、小结延伸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感受了了大草原的迷人风光,在活动中体验了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小骑手的勇敢让我们心悦诚服。这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我是草原小骑手》这首歌,更重要的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了解一些草原上的音乐,多了解音乐中寄托的草原儿女的情感。

  通过你们共同的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让我们再次唱响《我是草原小骑手》骑上骏马回家吧!

  在《我是草原小骑手》的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音乐的余韵。】

  九、 :

  通过让学生从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说一说、敲一敲等音乐活动中,充分感受蒙族音乐宽广辽阔的特点,了解蒙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和风土人情。教学中孩子们对看一看、听一听都能表现的很好,但是在学唱歌曲中,对歌曲的难点以及衬词部分学生掌握时就有困难了,不能将衬词部分唱对,孩子们却少唱几个字,这与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已经习惯了,很难纠正过来。说一说、敲一敲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大家都能主动参与,整堂课效果较好,但也有一些小问题,不过我会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设计与反思2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片脍炙入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长大有所作为。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这对于我班心理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是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挪移、蒸融、头涔

  涔、泪潸潸。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

  的表达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从课题入手,谈论时间,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进入新课。

  2、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自学生字词。

  3、有重点地引导讨论、相机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光阴虚度的无奈。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读书领悟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读、品、悟

  六: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播放时钟转动视频,入情入景,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师:同学们,有一样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想看吗?(想)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看看。准备好了吗?

  3、播放时钟转动视频。

  4、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时间)

  5、出示钟面图片。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时间的特点。(预测:生:时间过得快,没有声音,没有留下什么,一去不回头,匆匆等。)

  6、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时间有关的课文,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题读出来。

  7、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8、出示作者,简介作者。

  9、介绍文体:散文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多种方式读。

  (三)、欣赏朗读,感受时光流逝。(酷6,和谐人生音乐室-冰雪)

  1、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你们说的时间是怎样的?那朱自清先生心目中的时间又是怎样子的呢?请听朗读边听边思考。

  2、播放朗读视频,边听边思考。

  3、播放结束,师:亲爱的同学们,就在刚才,就在我们入情入境聆听时,时光老人又向前迈了几步,时间又流逝了几分几秒。你们感受到了吗?它还会回来吗?谁来说说朱自清眼里的时间是怎样的?

  4、出示“匆匆”。

  5、理解“匆匆”。

  6、自读课文,思考:找找朱自清先生描写时间匆匆的语段。

  (四)、汇报,交流,入情入文,品读领悟

  A:语段一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过去了。

  1、自读,朱自清认为时间是如何匆匆而去的?

  2、交流、汇报:时间是从洗衣,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悄悄溜走的。

  3、师:时间就这样不经意悄悄溜走了,朱自清心里是怎样想的?

  4、出示:遮挽,理解遮挽(遮挡、挽留)。

  5、体会作者的心情(无奈、惋惜)

  6、过渡:师:时间匆匆而过,从朱自清身上溜走了多少呢?

  自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B:语段二:

  1、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自读,这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出时间的匆匆?(溜,拟人手法)

  3、同学们,这句话里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理解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这样比喻的作用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时间短暂)

  5、汇报,师小结:作者运用了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自己的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所以,朱自清不禁( )?

  6、理解“头涔涔而泪潸潸”,领悟作者的心情?(时间流逝无奈和惋惜。板书:叹岁月长长,悔平身无为)

  7、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无奈、惋惜之情)

  (五)情感倾诉,向时间老人告白,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朱自清先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你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吗?一天中从我们手中溜走的'时间有多少呢?

  1、出示统计图,引导、领悟时间宝贵等等。

  2、同学们积累了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说几句来分享给大家。

  3、谈体会,总结课文。(亲爱的同学们,既然时间如此匆匆,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

  4、布置作业

  5、师生再见。

  八、板书设计

  2 匆匆

  叹岁月匆匆

  悔平生无为

  九、 :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上,我是用以下几个环节来上好这篇散文的:

  1、能较好地创设环境。上课伊始,播放时钟转动视频,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以课题“匆匆”为线索,引入下文。最后播放《匆匆》flash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种,很容易入情入境。

  2、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和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里匆匆地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么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捡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3、拓展了读书的领域。学习语文,是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拓展学生的读书深、广度深,我拓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4、反复诵读,积淀情感。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会,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当然,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对个别的句子理解得不透彻等。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完善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3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机、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起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感情读文。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揭题

  1、激趣引入(黑板上出示荷叶图):

  孩子们,你看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荷叶)

  2、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荷叶圆圆》。

  (出示课题,指导读题,要求读好、读出感情)

  3、复习生字: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少生字宝宝,下面我要和大家一起玩玩生字游戏,看谁把生字宝宝的名字记得最牢,做好准备了吗?

  ⑴ 听字谜猜生字:

  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山(晶);一人来到小亭边(停)。

  ⑵ 看口型,说生字。

  (荷、珠、蹲、嘻)

  ⑶ 读生字,组词语。

  (摇篮、坪、透、翅膀)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谈话:

  看黑板,荷叶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圆圆的”、“绿绿的”)看见这么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你一定非常喜欢,表示喜欢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孩子们,那我们就带着微笑的表情来读出喜欢的心情吧。

  3、齐读。

  三、学习第二~五自然段

  1、引述: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多美呀,小伙伴们都来了……

  2、听故事,边听边想:

  故事讲了荷叶和哪些小伙伴之间的事?

  出示课件:

  生听后讨论,师结合学生回答贴图。

  3、细品第二自然段:

  ⑴ 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小水珠吧(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小声自读。

  ⑵ 讨论:

  小水珠把荷叶当作什么?它是怎么说的?

  结合回答认识引号。

  小摇篮是用来做什么的?

  指导朗读“摇篮”。

  为什么把荷叶说成小水珠的摇篮?

  ⑶ 描述:

  一阵风儿吹来,荷叶微微摆动,小水珠躺在这“摇篮”里,轻轻地晃动着身子,可舒服了!(板书:躺)这么舒服的摇篮,让我们和小水珠一块再去感受一下吧!

  齐读第二句。

  ⑷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的眼睛。”你也眨一眨眼睛好不好,谁来试一试?

  5、学习第3~5自然段:

  ⑴ 除了小水珠,其它的小伙伴也有话要说,你最喜欢谁?读读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⑵ 思考:

  这几个小伙伴分别把大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停机坪 歌台 凉伞)

  讨论:

  都说的`是荷叶,为什么小伙伴说的却不一样呢?为什么说荷叶是他们的停机坪/歌台/凉伞?

  品读三个小伙伴说的话。

  ⑶ 小朋友,刚才读了“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我把“躺”字把它贴在这。我这还有“立、蹲、游来游去”谁来贴一贴?

  同时指导理解立、蹲。

  ⑷ 引导孩子们配上动作:

  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多美啊!你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胳臂。

  ⑸ 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谁愿意来表演一下?

  (过渡:小青蛙把荷叶当作它的歌台,我问也罢今天的课堂当作展示台表演一下好不好?课中休息:唱古诗《小池》)

  ⑹ 下面看小鱼怎么游的,能不能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谁来读一读。谁还能用“一朵朵很美很美的”说句话?

  交流,朗读。

  指导写“朵”字,示范写,生写。

  ⑺ 现在我们来个最难的,我想请所有的同学们参照老师黑板上的板书

  把课文中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都背诵出来,能做到吗?如果你觉得有困难,也可以拿起书和大家一起读。

  四、 拓展

  1、出示图片,欣赏夏日荷塘美景,思考:

  你能用背诵过的古诗中的名句来说说你看到的图画吗?

  2、学生讨论,交流。

  五、 总结谈话

  1、 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真漂亮,有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这些好朋友,荷叶真快乐啊!今天回家后将这篇课文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画成画送给小伙伴,好吗?

  ⑴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⑵ 通过表情朗读带动感情朗读,让孩子受到更直观的引导。

  ⑶ 课件展示优美的画面,将孩子们带入情境,降低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难度。

  ⑷ 提示孩子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动作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⑸ 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通过讨论使得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读一读,写一写】

  1、分层次对不同的孩子提出要求。

  2、学会积累,并强调知识的运用。

  【板书设计】

  14 荷叶圆圆

  小水珠 小蜻蜓

  躺 立

  摇篮 停机坪

  小青蛙 小鱼儿

  蹲 游来游去

  歌台 凉伞

  【课后反思】

  注重了课堂气氛的营造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迅速被提起。学习课文时,通过第二自然段的细品,把学法抛给学生,让孩子发现学习。引号的认识是一个较好的知识点,有利于分角色朗读。课中休息巧妙穿插唱古诗、表演古诗,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效果较好。

教学设计与反思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5页。数字与信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数字编码,知道数码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培养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调查了解一些特殊号码及其作用。

  2、了解学校和家庭居住地邮政编码及其含义,以及了解寄信时为什么要填写邮政编码。

  3、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4、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的编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信息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领域运用了数字信息,运用了数字信息有什么优点?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

  (1)说说下面各是什么电话号码?小组中说一说。

  110……报警112……故障申告

  114……电话号码查询117……报时

  119……火警120……急救

  121……天气预报122……交通事故报警

  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

  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

  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你能说说自己和同学在班级里的.编号吗?

  知道编号有什么作用吗?(便于管理、登记)

  有些编号是以0开头编号,主要是考虑编号的对象的整体数量,如给1000个以内小朋友编号,可以使用三个数字,如001、002、003……

  (3)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用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

  2、看一看。

  (1)分析邮政编码214206表达了哪些信息。

  能说说信封上有哪些内容吗?

  你知道邮政编码的含义吗?

  (2)阅读并说说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3)试着写写学校及居住地的邮政编码。

  说一说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4)讨论交流。

  寄邮件时为什么要写邮政编码?

  应该怎样写?写在哪里?

  3、比一比。

  (1)小组交流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2)讨论。

  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

  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

  讨论后汇报交流情况,集体评价。

  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

  (3)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图书编号、门牌号、电话的区号、超市条形码……)

  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生活便利,查找容易等)

  4、做一做。

  (1)活动1:

  说说房间的编号中必须包含哪

  些信息,分别需要用几个数字表达?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准备怎样为房间编号。

  交流汇报。

  (2)活动2:

  说说自己的学籍号。

  比较、明确学籍号所包含的信息及编码规则。

  试着为200名新生编号。

  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3)活动3:

  理解题意。根据左边的图说说每个字母表示的意思。

  以学校为中心,用编码表示出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解读小组内成员的编码含义。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能说说数字信息对生活的帮助吗?

  反思:本堂课为活动课,为此在课前我们让学生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寻找特号的意义,了解自己的学籍号,了解邮政信息,了解家人及自己的身份编号。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探询特号的特点,身份编号的特殊含义及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学生也能自己大量的举证一些特号的编排特点和其中的含义。

  但是,在做一做的教学中,学生因地区的差异,对客房编号的不了解,所以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对他们做了一些解释,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能发现编排特点,有几个学生还是有点闪光点的,他们想到了对于楼号的分别对待。在方位上的困难,是我们所未料及的,希望能在下一学段中,学生能因年龄的增长,对此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设计与反思5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数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大数接触的不多,我在教学时,先以同学们学习过的万以内的数为例子,因为他们熟悉,所以很感兴趣。分别给出几种家用电器的价格,让同学们猜一猜、看一看、读一读、写一写。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想,同样的读法和写法,在应对万以上的数字,同学们也应该很快掌握,不料,在学完数位顺序表后,同学们对着表试读大数,写大数却出现一些问题,如12345678990,学生读:一百二十三四千五百六十七八千九百九十,这样不正确的读法出现,当时我很费解,加上一个单位有那么难吗?为什么总是忘记了呢,后来我想了很多办法,分小组,让同学们自己写出来一个数,同桌读出来,再小组上批改,老师在黑板上给出来数字,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出来,大量的做题训练等等一些方法,通过两天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可以做到读数很准确。想了想,也不难明白,小学生学习知识,是一种知识的'建构,对于数的学习,他需要把大数和以前学习的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一个过程,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和小学生比较。

  教师是传道者,更应该站在一个孩子的立场去思考,他们这一些知识的接收能力和时间,学习到这些,在我后面的教学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学设计与反思6

  本课是PPT的初始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启动、放映、保存、退出PPT软件,并能够认识PPT窗口界面及掌握制作简单的标题幻灯片,其中标题幻灯片的制作及放映是重点,幻灯片的文本编辑是难点。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反思并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做了适当的延伸与拓展,对于部分任务的完成,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多种方法完成任务,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及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制作美观大方的标题幻灯片。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考核评价表中出示的6个任务贯穿,并对学生可能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预测,要求课后学生进行自评、小组间进行互评,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自己真正地学到并掌握了哪些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把美丽的戴埠中心小学以演示文稿的方式将学校相关图片、文字、视频、动画集成起来展示给学生欣赏,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PPT软件的强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自主学习与探讨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本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启动、放映、关闭PPT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进行学习。通过这个方法,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再如在讲解“PPT”的窗口组成时,我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1分钟,看看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窗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个界面跟Word的界面很相似,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就很容易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于是通过与“Word”窗口的对比,引导学生说出“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等,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的引导出“PPT”窗口特有的组成部分,随后再对PPT中其它的界面进行讲解,并通过“填填看”小游戏对PPT窗口界面的认识进行巩固。

  四、不足之处

  这堂课是我从教的第一节市级公开课,由于自己的经验有限再加上学生打字基础不扎实,导致在完成某些相应的任务上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鉴于时间有限,我一直紧扣时间,导致不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间的差异。

  从这堂课中我看出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的去钻研教材,使自己在教学方面更上一层楼。

教学设计与反思7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师: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位著名的能言善辩的人,叫晏子。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练说:什么是“晏子使楚”?

  2、介绍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⑴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⑶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课堂交流:

  ⑴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⑵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⑴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⑵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⑴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⑵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⑴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⑵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⑶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⑵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①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②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⑶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2、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⑴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⑵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①理解:水土不服。

  A、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②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⑶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

  4、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5、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6、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四、作业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3、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教学设计与反思8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求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师生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尝试自己归纳计算法则,初步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有关的分数除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分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引入计算也可以如此有趣!

  1、 初步感悟: 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生齐声:中秋节!)对,中秋节!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能和六1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一定是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据我所知,昨天和今天来自南京市各个区的多位数学老师到咱们学校借班上课,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天共有多少老师来上课?

  (学生议论纷纷;师:多了,少了,差不多了)

  这样吧,老师提供一条信息:我来自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众多老师中只有我一人是咱们区的老师,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下能知道共有多少位老师到你们学校上课吗? (学生们迅速回答出有14位老师。)

  2、 创设情境:前面提到中秋节,这可是我们中国人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风俗?(生:吃月饼;晚上合家吃团圆饭;赏月;吃石榴)其实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大家并不在意晚上那顿丰盛的晚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浓浓的亲情牵挂着人们的心,对吗?那首歌唱得多好呀: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不,陈宇的爸爸也匆匆往家赶请看屏幕。

  出示例题:陈宇的爸爸在郊区工作,中秋节要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从单位骑摩托车到家要1小时,骑了18千米时发现用了小时,爸爸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反思与探索

  学生们是简单而纯洁的,他们总是睁大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用一颗真诚无暇的心作出判断和选择:过于理性、抽象、过于繁难或简单、脱离生活的数学课都会令其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虽然他们已经习惯于面对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就能解决问题。但常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组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他们会逐渐拉开与数学的距离。其实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枯燥的计算也能变得如此有趣!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还有教师对他们的一份尊重与信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开头设计的猜一猜环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却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不紧不慢地提供一条信息,我一人,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学生可以用整数方法解答,同时这一个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分数除法的算理,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埋下伏笔。而利用中秋节巧妙引入例题,既合情合理又自然有趣,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了

  ※ 在经历中体验这样的探究很有意思!

  1、 捕捉信息:看了题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发现?

  2、 引导估算:(在师生合作完成线段图后)出示完整的线段图

  提问:这个线段图你们能看懂吗?能看图,估计一下1小时行多少千米?

  怎么能看出来?说出你的想法。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18千米

  (思考片刻后有生回答:从图中能看出,全长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点,估计爸爸1小时大约行五、六十千米。)

  3、 探求算法: 这只是估计,究竟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你打算怎么计算?用什么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具体算一算,算过后可以和小组中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

  4、 交流分析:

  1、学生代表汇报结果,有以下几种算法:

  a、18310 = 60(千米) 先求1份即小时行的,再求10份;

  b、180.3 = 60(千米) 把小时化成小数0.3小时;

  c、18(103)= 60(千米)先求总长是已经行的路程的几倍;

  d、18=18=60(千米)

  利用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直接乘除数的倒数。

  2、让学生充分阐释前几种算法的算理。

  3、教师重点引导方法d的证明与理解。

  指出:同学们阐述了用整数、小数、分数乘法解答的理由,非常不错。

  而这是一道分数除法算式, 18 =18=60(千米)

  你是又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与昨天学习的知识相比,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转化成乘法来做?

  A利用线段图说明算理:

  学生先看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从图上看, 1小时是小时的三倍多一些,1小时行路程的也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些,具体说是倍。)接着出示:线段图(屏显:三个18千米闪动。)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B用其他方法验证算理:

  谁能用其他方法验证?用方法a、18310 和方法c、18(103)说明。

  师随即板书思路18310=1810=18=60(千米)

  18(103) = 18=60(千米)

  5、 对比说明:同学们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尽管大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实际上这也是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那么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好?,谁能证明自己的方法更简便,说出其它算法的不简便?(学生回答时教师必须注意设置矛盾)

  6、 归纳算法: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你们能归纳一下吗?

  反思与探索

  在学习数的运算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除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

  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外,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让他们可以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但计算方法的得出决不应是教师塞给学生的,学生对算理的认识也不应是机械的,一切必须建立在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上。会计算并不难,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算才是难点。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每个学生的表达,爸爸1小时行?千米学生面对这个具体的问题选择了不同的算法,他们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释。教师用心倾听,及时板书,积极鼓励,适时引导: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一个答案,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究竟每种解法代表什么思路,哪种方法更合适?18 =18=60(千米)又有其他解法不具备的哪些优点? 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在应用中提升我们喜欢做这样的练习!

  (在完成两组基本练习题之后,教师出示了下面的一组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你能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1)妈妈想为中秋节的晚餐添一道菜螃蟹,她在农贸市场选中的一种螃蟹,用90元可以买千克,妈妈带了120元,够不够买1千克?

  (学生们估算后又通过计算得出120元不够买1千克。但很快就有学生说:老师,妈妈可以只买120元的螃蟹呀;还有学生说:妈妈可以还价说不定就够买1千克呢!)

  (2)为迎接20xx年十运会,张伯伯所在的工艺品厂赶制一批纪念品,张伯伯用小时做了20件,想想他1小时能做完30件吗?

  (3)国庆长假期间陈晨要去看望爷爷奶奶,一家三口开汽车从家

  出发,小时行驶了50千米,已知陈晨家到爷爷家有100千

  米的距离,他们1小时能到达吗?

  (有学生这么估算:1小时的就是1小时的一大半时间行了50千米,剩下的时间肯定行不完另一个50千米的。接着有人反驳:如果剩下的时候里他们加速,也许1小时就可以到达爷爷家。又有人补充:那可要注意安全呀!)

  反思与探索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思考和应用。我们的数学课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拓展练习中提升对知识的认识,主动寻求知识的应用领域,才能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看着学生们主动而开心地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轻松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感觉真的很欣慰。

教学设计与反思9

  学情简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

  对一些有难度的文章来说,教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互动讨论,通过读文解惑,是极好的教法和学法。在这种平等、互动、积极的学习气氛中,既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胆的表现自己。使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得到锻炼。我组织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说给大家听听。然后通过看幻灯片看一看称象的过程。再换一些连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推选最好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最后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自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评一评,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看到优点,更有自信。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更好的提高自己。

  不足之处,在学生认识生字之后,应注意生字的巩固理解,不应该学字是学字,读文是读文。生字与学文脱节。

  学生质疑时,遇到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应给学生及时解决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一生提出来大象有多重时课文中没有涉及到。老师应随即补充一句“哪个同学知道?请你告诉他”或者鼓励大家查资料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老师置之不理。我觉得上课时还应加强自己课上应变的能力。下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教学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刘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

教学设计与反思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5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5。

  2.使学生知道5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5的组成。

  难点:书写5,知道5的分成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画有1、2、3、4、5个点子的点子图,5个同学赛跑图。学生准备5个三角形,5根小棒, 5个圆形

  教学方法: 带读引导游戏

  教学教程:

  一、 复习

  1. 从1数到4。

  2. 2 、3、4的组成。

  二、新课

  1.数数量是5的.物体。

  (1)黑板上出示四只小鸡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

  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小鸡。

  数一数,一共有几只?让幼儿说出数量。

  添上一只,一起数数一共几只?

  学生回答后,师说:4只添上1只是5只。4添说1是5这些小鸡个数是5,

  带领幼儿读 ,师说: 4只添上1只是5只。4添说1是5这些小鸡个数是5,

  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

  板书: “5”。领读数字5。

  说明:“5”字像秤钩,两笔写成,第一笔写竖和右半圆,第二笔写小横。

  (2)拿出5个苹果演示数数。

  教师提问:出示苹果,“这是几个”?先一个一个数,再总体问多少?

  (3)出示棒棒糖,让幼儿上台数出5个。

  三 、教学5的组成。

  (1)学生拿出5个苹果,把它摆成两堆。教师巡视。

  (2)让学生说不同的摆法,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着重说明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实际是把两堆小棒

  换了位置。所以看到4和1组成5,就能想到1和4组成5。同样说明,看到3和2组成5,就能想到2和3组成5。

  师生活动:请5个小朋友上台练习

  (4)练习5的组成。

  a、齐说5的组成。(4和1组成5,3和2组成5。)

  b、教师提问:“4和1组成5,你还能想到什么?3和2组成5,你还能想到什么?”板书:5的分成。

  四 .互动游戏:

  1、请小朋友伸出手,数数自己左手有几根小指头?数数自己右手有几根小指头?

  2、用手拍桌子五下。

  3、小结:左手有5根手指,右手有5根手指,都可以用5来表示它们的数量。

  4、板书5

  四、指导书写。

  1、讲书写5方法

  2、交流。

  3、幼儿练习写。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数5只小鸡、5个苹果、5个杯子,5个小朋友,学会了数数量是5的物体。知道了5是由4个再添上1个得到的,5在4的后面,4 在5的前面。从摆方木块,我们学会了比较4和5这两个数的大小。通过小朋友,我们学习 了5的组成。

教学设计与反思11

  1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2学情分析

  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学生阅读时并无多大理解上的障碍。通过诵读,主要让学生感悟作者围绕中心调动景物的高超技巧,在欣赏品味作者营造的优美意境的同时,借鉴作者多变的描写手法。

  3品味语言,体味情景,把握作者是怎样将“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题解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作者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秋就有了深沉的历史意味和厚重感。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三、创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三、重点字词

  潭柘寺zhè拓本tà开拓tuò椽子chuán掾吏驯鸽xùn落蕊ruǐ平仄zè椭圆tuǒ颓废tuí房檩lǐn细腻nì廿四桥niàn混沌hùndùn混水摸鱼hún

  四、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秋蝉残鸣图议论

  秋雨袭人图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秋果绚烂图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五、学生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六、写作特色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上文列出的5个问题,并展示成果。

  2故都的秋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故都的秋

  1第一学时新设计

  一、题解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作者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秋就有了深沉的历史意味和厚重感。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三、创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三、重点字词

  潭柘寺zhè拓本tà开拓tuò椽子chuán掾吏驯鸽xùn落蕊ruǐ平仄zè椭圆tuǒ颓废tuí房檩lǐn细腻nì廿四桥niàn混沌hùndùn混水摸鱼hún

  四、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秋蝉残鸣图议论

  秋雨袭人图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秋果绚烂图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五、学生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六、写作特色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上文列出的5个问题,并展示成果。

教学设计与反思12

  在认真学习了王荣生老师的讲座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既看到了一点点优点,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下面我将介绍我的设计初衷,并就得与失两个方面做一个分析,然后拿出自己的改进措施,请老师指正。

  一、本课设计思路及反思

  本课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情,二是法。情就是父子之情和愧疚之情。法就是文章采取新颖的写作角度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通过紧扣文章人物描写语段的分析来预设教学思路的。全篇设计主体部分包含三大板块:认识写作角度的妙处,分析父亲人物形象,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辅助性板块包括开头的家庭情况小调查和结尾部分的写作角度创新练习。

  结合对学生的询问调查,我感觉从教学实际来看,主体部分第一板块任务预设的很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把第二个出发点的落实与对文本的深度解析分离了,不是有机的生成知识,只是带着学生对这一重点做了一般性的了解。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写作角度是由文章的核心事件的侧重点决定的。剪裁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把这一板块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后面会更好。而第二第三板块的落实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说是达到了预设目的,可能是我这一课讲的不错吧,但我觉得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我的预设还是存在极大地缺陷,这也让我的看似扎实的课堂掩盖或者说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在后面展开论述。

  二、教学内容和措施的得与失

  首先说说学生反应好的一些做法

  1、课堂引入设计较为亲切。学生通过发言认识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较好的处理这一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为教学准备了条件。

  2、人物形象分析环节的问题设计难度有梯度,角度全,信息量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对文章主旨的补充挖掘,给学生很多的启发,帮助他们认识到抓住作者身份分析文章内容对认识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从实际效果看,教学预设中的学生因素我是给与了应有的重视。 然后详细说说不足的方面。

  1、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主次矛盾认识的得很不够。我想教什么和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内容有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这一直是我的思考重点。《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中年人对当年的自己年幼无知的忏悔。这是通过对父亲的四次背影的描写实现的。顺理成章的教学思路好像就是抓住写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认识他的内心,如何来个性化的表述,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认识人

  物。虽然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回答是较为丰富的。但我总感觉是一些老套路,像公式定理一样。学生就像调频开关,你问哪一类问题,他都能给你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答案。我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一个判断:是我的教学预设太机械了,没有给学生深入的体会感悟的机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学生当然就满足于一般性的类型化的表达。在这里,我的教学内容太依赖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也太依赖教材本身的特性了。

  2、对教学预设中设置生成性空间的问题重视不够。这也就是我说的机械化设计。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当然要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反应,但因为人自身的局限性的问题,教师还是要有意识的保留一些弹性。同时,教学的对话性,也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平等的参与权。教师应该作为“平等的首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体现在教学预设中,就是教师要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作为一个等待学生参与和批评和共建的未完成的动态文本,而不是作为“圣旨”让学生去高呼万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教学预设对学生的参与权重视不够。在我的下意识想象里,学生还是作为被动的一方,等待着老师的引领。教案里的三大板块尤其是第一板块的问题设计尤其暴露了这一倾向。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机械化的反应。这说明,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还没有真正的融化在我的教学观念里,还没有切实的指导我的教学实践。钱梦龙先生的《死海不死》一课,就鲜明的映射出我的不足。

  3、教学手段和措施还存在不足。一大不足是读的少了,尤其是对父亲四次背影和四次话语的描写朗读不够。如果能做好这个工作,老

  师再进一步知道,相信学生对父亲这个人物的感触会更深一些。第二大不足是说的太简单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社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并较细致的表述出来。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深入反思,在反复的实践中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理论为我所用。而不是让理论牵着鼻子跑。

  2、进一步了解认识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自己的教学预设和生成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

  3、进一步向优秀教师学习,吸收他们的先进方法,快速的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

  4、对优质的预设和有效地生成性问题做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让预设成为教学的有效前提,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主线。让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并行不悖。

  总之,这篇教学设计是一个契机,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得到更多的学生的认可。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教学设计与反思13

  教学目标:

  1、通过猜年龄、选课程等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意识。

  2、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相关图片、信封3个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题单、每个学习小组一个信封(装有题单一份)

  教学过程:(预设)

  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学习主题情境内容:老师有多大?

  倪老师听说三年级二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今天终于有机会和你们一起研究数学问题,我真高兴!那么小朋友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愿意)既然我们是朋友了你们想知道我的什么信息呢?(年龄、体重、爱好等)你们想了解的可真多,想知道我的年龄我得让大家猜猜我可能有多大?(学生猜测)

  师:刚才大家猜想时由于缺少信息提示,比较难猜准。提供大家一点信息,再猜猜并说说你的想法。26岁、28岁、31岁中我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学生答题并说出想法。

  师:大家现在用的方法就是福尔摩斯、柯南这些侦探们常用的方法推理。(板书: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一些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判断。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有趣的数学问题就是生活中的推理。(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经历推理过程,合作交流形成一定推理方法

  (一)判断粉笔在哪只手里

  师:我们先通过玩一个小游戏,来感受一下什么是推理?

  师出示一根短一点的粉笔,说:这是一根粉笔,老师把它藏在其中一只手里。把手藏在身后,然后把粉笔放在一只手里。问:来,猜猜可能在哪只手里?(学生猜测)

  师:刚才当我攥着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可能在左手里,有同学说可能在右手里。当我打开右手的时候,你敢不敢断定它在哪只手里?(生答题并说出想法)

  师:这就是推理的一个小知识,它叫作排除法。

  (二)猜兴趣小组

  1、创设情境

  师:老师从智慧老人那里了解到这样一件事(课件出示例1前半部分):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你读懂了吗?说给大家听听,分别是什么意思?(生口头分析:每一项只有一个人参加。)师:从这些信息中你能确定他们分别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生自由发言)师:是的。条件不足,就存在着很多种可能,但又都是不确定的。2、提供推理条件

  幸好智慧老人还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课件出示例1完整信息):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

  师:现在你们能推断出他们分别是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老师要请大家先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推理,然后在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说一说,记录员把结果写下来。(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3、交流推理结果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小组成员共同的参与,每个小组都把本组认为能让别人清楚明白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现在请每个组选个代表来讲一讲你们组的推理过程。

  (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对推理判断思维严密、口头表达清楚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表述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鼓励。)

  (提示一:题目中的每句话都要认真阅读,而且还要把每句话连起来考虑,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板书:抓住主要信息)

  4、利用表格记录信息并进行推理判断

  师:刚才同学们在推理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抓住最集中信息,分别解决问题,非常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推理方法。但是如果碰到的问题比较难,又要保证判断推理的准确性,有时仅仅用脑子想用嘴巴说还不够,这时我们就可以试着借助表格的形式来帮助记录、分析。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

  足球

  航模

  电脑

  淘气

  笑笑

  小明

  (1)观察:横着的三行表示什么?竖着的三列呢?它是怎样记录信息的呢?

  (2)交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在课本上将表格继续填完整,

  (4)师:谁能根据填写的表格把你的推理过程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并说说:为什么?从哪句话进行判断的?(板书:首先、然后、最后)

  (生根据表格表达推理判断的过程)

  (三)小结

  师:我们利用表格来推理时,一般要先肯定其中的.一项,同时排除其他几项,这样就能又快又准地完成推理了。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进行判断推理的方法怎么样?生:简洁、方便、一目了然。

  (提示二:情况复杂时使用表格来记录信息,既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板书:借助表格记录信息)

  (四)猜猜他们教什么

  师:借助表格来记录信息、整理信息的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想不想亲自试试?(想)

  师:好,看书86页第2题,现在,请孩子们按照刚才的好办法进行推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个别指导,同时要求做完的学生在静息的时候想一想:怎么有条理地来叙述自己思考的过程。)

  师:谁来告诉我们结论?学生发言。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生活中的推理》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生活中的推理》教学设计及反思师:同意他的意见吗?(表扬:都是能干的孩子!)

  三、练习提升,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一)开动脑筋猜花色

  师:刚才孩子们积极动脑,很快就掌握了用表格推理的方法,现在老师要请孩子们参加好玩的猜花色游戏,愿意勇敢地挑战难题、挑战自己吗?(愿意)

  师:我手中有1、2、3号3个信封,分别装有一张扑克牌,根据上面的信息推测,红色的牌、黑色的牌和大王牌分别在几号信封里。(教师在课件上出示题目并且把3个信封贴在黑板上,学生看到第一关题单。)

  (1)红色的牌不在3号信封里。

  (2)黑色的牌不在1号信封里。

  (3)大王牌既不在1号信封里,也不在3号信封里。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

  教师请一个学生说:你首先肯定了谁?从哪条信息判断出来的?(公布答案)师:我们在判断肯定的语句时,有些是直接告诉我们的,有些是隐含在语句当中的,要善于发现!

  然后确定谁?(公布答案)

  最后确定了谁?(公布答案)

  师:猜中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二)整理玩具

  (1)创设情境。

  师:在前面的数学研究中,我们都是从三条信息中推断出结果的,如果给你们4条、5条甚至更多的信息,你们能准确、迅速地判断结果吗?(能)

  瞧,小玲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她为什么现在才来呢?原来,为了和同学们交朋友,她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都拿来了。你能根据课本中的信息把这些玩具都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吗?

  (2)请小组长拿出第二关题单,组织你的组员们,用集体的智慧向难题发起进攻!(教师在课件上出示图案,巡视参与。)

  (3)交流反馈。

  师:谁来为我们公布结果呢?(请一个组的代表发言,一名同学推理结果,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案)。注意:交流时,方位交代清楚是重点。

  师:电脑再演示一遍推理过程。

  师:真是太好了!孩子们齐心协力勇于挑战,顺利攻破难题!

  (4)养成教育。

  小玲是个多么爱整洁的孩子呀,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大家都应该向她学习。

  四、畅谈收获,走向生活实际

  1、总结

  师:亲爱的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活动暂时进行到这里。请你们想一想,通过参与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

  师:数学无处不在,孩子们要善于思考,在生活中继续钻研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奥妙与乐趣!

  2.情感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许多好朋友。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遇到烦心的事可以向朋友倾诉。祝愿同学们都能结识越来越多的真心朋友。让我们在这首《好朋友》的歌声中结束这次愉快的数学活动吧!

  板书:

  生活中的推理

  抓住主要信息借助表格记录信息首先、然后、最后

   :

  在授课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测白色粉笔可能在老师的哪只手中,让学生发现这样推理的不确定性;再给予一定的提示信息,让学生准确的推理出粉笔在老师的哪只手中。使学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据一定的信息来进行分析,才能推测出正确的结果。

  其次,在探索知识的环节中,我利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淘气、笑笑和小明作为情境的主角,设计了生动的问题情景,并有意识的拉近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认真倾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学生中解决问题。然后着重介绍如何利用表格整理信息,让多个学生叙述推理过程,在黑板上展示推力的过程,体现表格的优越性在确定一项的同时,就否定了其他的几项,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最优化的解题方法。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推理策略,有不同的方法,但关键就是必须找到突破口。这环节学生能够较为清晰的说出推力的过程,只是关注的面还较为狭隘。

  最后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物图的摆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基础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能发挥团队的精神,又快又正确的完成。

  整节课的教学发现了自己有待提高的很多方面:1、教师评价语言。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学习情趣高涨,学生的个性飞扬。在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推理时,我没有给予合理的评价,珍视他独特的感受,应因人而异给予热情的鼓励。有时候也知道应给予评价,但没有精湛的语言艺术,今后应从听课中学习别人的评价语言,同时,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2、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是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必备的职业品质。我的课堂教学秩序不够十分稳定,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够强,积极性没有预想的高。要想具备良好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善于捕捉瞬间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帮助学生更好发展的过程。我总在犹豫,不敢放手,怕在哪个环节中出错而收不回来,今后应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等方面加强。3、幽默感。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教师,这样的教师能给学生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教师如能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肯定会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

教学设计与反思1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

  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课前准备】

  1、一幅画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块和草叶的背景图及一只头可以活动的乌鸦(可用破硬纸板做)。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个与插图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装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

  2、分别抄录4段课文的4块小黑板。

  3、生字卡片。

  4、让学生留意观察或做一做:一只装满白开水或饮料的杯子,加入一些冰糖,水会怎么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儿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⑴ 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出示课文第一段)

  ⑵ “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

  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淌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⑷ 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争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⑸ 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⑴ 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⑵ “看”是生字,再读几遍。我们有时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会这样做:(老师手搭凉蓬做出远望动作),所以这个生字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呢?

  ⑶ 乌鸦看见一个瓶 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业读第二句?

  ⑷ 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想象或演示乌鸦把嘴伸进瓶口喝不着水的情景。乌鸦多着急啊,谁再来读这句?

  ⑸ 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⑴ 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⑵ 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

  ⑶ 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⑷ 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⑸ 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⑹ 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1、开展朗读竞赛,朗读全文。

  2、假如你是这只小乌鸦,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喝到吗?鼓励畅所欲言。

  二、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适当补充拓展练习

  1、继续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先自由读词语,再指名读,最后抄写。

  3、用“找、看、放、升、高”进行扩词练习。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同学们说的词。最后挑几个词让学生抄下来。

  三、说话训练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一讲。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活动目标】

  1、为朋友遇到的困难想办法。

  2、了解写信常识,尝试给朋友写信。

  【活动准备】

  1、《寄给蛤蟆的信》图画书,教学课件(PPT)。

  2、汉字卡片:快乐、难过、高兴、伤心。

  3、一个大信封(上面写好收件人邮编、地址、姓名和发件人姓名、地址、邮编)一封信(大一点,可以图夹文的方式)。

  4、空信封、各式信纸人手一份,水笔。

  5、各种常见汉字卡片若干,如我、你、朋友、幼儿园,等等(可以方便孩子选择、粘贴到自己的信上)。

  【活动过程】

  一、认识信封,故事导入。

  (出示大信封)这是什么?上面有什么?

  你收到过信吗?谁写给你的?写的什么内容?

  师:有一只蛤蟆,他从来没收到过信,所以他并不快乐。(出示第2面)

  二、欣赏理解,学学对话。

  1、出示第3~5面:

  一谁来了?他们说了什么?蛤蟆是怎么说的?青蛙又是怎么回答的?

  一(出示汉字卡片“难过”)你有难过的`时候吗?当碰到不开心的事时,我们会难过,这是一种心情。你还有不一样的心情吗?(根据孩子的回答,分别出示汉字卡片“高兴、伤心”等)

  一当看到蛤蟆难过时,青蛙采用了陪伴他的办法。当你的朋友不快乐时,你们会用什么办法?

  2、出示第6面:

  一青蛙回家了,他是把蛤蟆扔下不管了吗?猜猜他会去干什么?

  一如果你是青蛙,你会怎么做,才能让蛤蟆快乐起来呢?

  3、出示第7~11面:

  一青蛙做了一件什么事?

  一猜猜他会写些什么?

  一(出示信)这就是青蛙写给蛤蟆的信,你能看得懂吗?

  一青蛙对蛤蟆说了什么?收到这样的信,蛤蟆的心情会怎样?

  小结:原来,当朋友不快乐时,写信跟他说些开心的事情、好听的话,他就不会难过了。

  三、尝试写信,大胆表现。

  一你最想写信给谁?

  一信怎么写呢?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写什么?(结合信上的内容,了解信的基本结构)

  一信写在哪里?这就是信纸,有各种各样的信纸,你可以选择自己和收信的朋友都喜欢的信纸。(欣赏各种信纸)

  一给你的朋友写封信吧。你可以像青蛙写给蛤蟆的信一样,里还有好多字,你可以选择合适的字粘贴到你的信上。

  一信写好了,可以将信封也写好。如果不知道朋友的地址,朋友;也可以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忙完成。

  四、欣赏故事,想象表达。

  出示第12面~结尾:

  一蛤蟆会收到青蛙的信吗?

  一蛤蟆收到信后,感觉怎么样?

  一猜猜朋友收到你的信,会感觉怎样?

  小结:经常在一起或不在一起的朋友、家人,互相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可以让大家都快乐起来!写信真好!

  【活动反思】

  故事里的青蛙看到好朋友为等不到信而难过时,及时地坐在了他的身旁,一起陪朋友等信。除此外,青蛙还回家写了一封信,准备寄给蛤蟆,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虽然信比预期的时间来得晚,但是,当看到蛤蟆欢乐的笑颜时,青蛙自己也乐开了花。从中我们也感受到写信对友情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与反思03-05

教学设计反思10-12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02-02

提袋的设计 03-24

欣赏与设计 04-04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02-28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01-07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04-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