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

四年级下册数学

时间:2024-06-18 08:00:40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 15篇【精】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 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 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数学
15篇【精】

四年级下册数学 1

  《精打细算》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除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

  教材通过“精打细算”情境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整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的迁移,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同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又是除数为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除以整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而关键是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1.上课一开始,我先设计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买牛奶的具体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堂训练的组题中,让学生在具体情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整节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一直贯穿始终,使数学知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 加大训练量提高课堂效率

  训练题设计有层次并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可随机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争取做到堂堂清。

  我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想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效果不错。

四年级下册数学 2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6页的学习内容,它是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数,而现在要学会用字母即抽象的符号来代表具体情境中的数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一次过渡,也是思维的一次飞跃。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从设想到实践,有很多体会,而我感受最深的是有机整合学习材料,追求教学的实效性。“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入门内容。

  为上好这节展示课,我认真学习了“课标”中关于这一部分的目标要求,并查阅了不同版本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写。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各版本实验教材与“老教材”都有很大的不同。“老教材”非常强调知识技能的目标,而各版本实验教材则是更加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中编入的“青蛙儿歌”、“年龄问题”和“摆三角形”三个材料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反复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基于以上认识,我决定依据北师大版教材,选择这三个典型材料教学。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对目标的整体把握,适当进行了扩充和调整。把教材上“推想淘气和妈妈年龄”的活动改为“推想同学和老师的年龄”,这样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合学习材料时,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视创设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有效地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青蛙儿歌”引出课题展开新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体会字母的作用;将教学重点放在“推想同学和老师的年龄”和“摆三角形”这两个环节,使学生自然地萌生出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并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我把“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与略写”这项内容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在反馈检查时,学生对自学内容掌握得也很好。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明晰了课堂教学主线,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四年级下册数学 3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练习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 4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及大小比较后学习的。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单位改写、小数乘除法计算打下坚实基础,是学习小数相关知识必不可少的知识点。具体反思如下:

  一、优点:

  1、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能紧紧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实现“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利用这个规律进行简单计算”的目标。

  2、导课新颖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结合我班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较低的现状,在学习新知时,我采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变变变”游戏来引入课题,再设计了《西游记》中的故事来提供学习新知的情境,学生乐于学习探究。

  二、不足

  1、教学目标的设计较空洞,操作性不强

  如“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到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乐趣”,这个目标大而空洞,不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且在每一节课都渗透这个目标,可以不用具体设计。目标的设计不要空,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2、知识运用太突然,没有充分作好铺垫

  学习完规律以后,直接过渡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学生有点无所适从。应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规律,从而理解“如果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如果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然后再运用规律进行运算,学生运用规律就比较顺利。

四年级下册数学 5

  试题分析:

  06——07第二学年四年级期中数学质量检查由矿区教研室统一命题。从试题的角度来看,本次试题集中检查了学生对简便运算的应用和计算能力的测试。包括:直接写得数,简便计算,脱式计算和应用题。从题型和题量来看,体现了二个字“活,灵”,看似简单的计算题,考察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对如何计算的判断和分析,既考察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还考察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题的数量来看,侧重考察了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第二单元只体现了1分的题。位置和方向,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占据了尽5课时的内容,而这个单元的内容又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密相联,我们只拿一分的题来考察,是否比例不当。

  试卷分析:

  1、学生对乘法分配率掌握不够扎实。如,填空的6小题,要求用字母表示乘法的分配率,有些学生就把结合率和分配率混为一谈,还有,简便计算的一小题:(250+25)×40考察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应用,结果学生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用分配率,而是直接计算。

  2、脱试计算还不过关。如,直接写得数:9×5÷5×9,有35人计算得1。这些学生不是先观察分析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是一看前面有9×5后面也有5×9,然后相除得1,在这对于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头脑里没有印象。再有,(841—41)÷25×4,有40%的学生在做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它的运算顺序而是25和4能结合成100,这样简便,而没有去认真分析这两个数字能否结合。学生这种先分析、判断,再动手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加强。

  3、学习态度不够严谨。如,填空题的4小题,学生都知道应用了交换率和结合率,但没有强调是什么交换率和结合率,这种对学习不负责的态度全年级有27人。还有,简便计算:125×25×32=125×8×25×4=1000×100,都知道125和8结合为1000,25和4结合为100。却忽视了小括号的应用。脱试计算中,凡是小括号里有两极运算的,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在接下来的计算中把小括号丢掉在学生中大有人在,以此造成丢分的学生占80%。这个数据反映出我们的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如,应用题的第二个,求一共行了多少米?这里的一共包括先走的4小时和再走的2小时,有些学困生就理解为。再行的2小时。还有,第三小题,对于条件:“玉米比大米、面粉的重量的总和少30吨,包含两层含义的条件学生在理解中,只强调后面那一层的意思,既少30就是减去30,而到底是谁减30?不清楚,而他影响最深的是:面粉是大米的2倍,就用2倍的大米去减30。这样的'学生占全年级20%。最后一题,对于50×46—38×46和(50—38)×46,学生认为是同一题分配率的不同体现,而忽视这是两种不同的解决途径,也就是说,乘法分配率的应用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的思考:

  在本次简便计算中,有这样两题:

  1、(250+25)×40=275×40=1100

  2、(10000—1000—100—10)÷10=8890÷10=889,

  谁又能说学生的这两种方法不简便呢?我们来看一下标准答案:1、(250+25)×40=250×40+25×40=1000+100=1100,

  2、(10000—1000—100—10)÷10=10000÷10—1000÷10—100÷10—10÷10=1000—100—10—1=889,

  第一题,学生一眼就能看出250+25=275而275×40又可以看成是275×4,自然也易口算;第二题,我们用分配率的形式展开后得到1000—100—10—1,谁又能说它比10000—1000—100—10更简便呢?学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简便、快捷且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对于以上两题来说,它给出的数字的特殊性,是否一定用分配率就是最减呢?不用分配率一样能达到简算就一定错吗?新教材倡导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解决途径,为什么在我们的考试当中不能体现这一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 6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四年级下册数学 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仍然选取体育方面的背景引入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显得十分自然。

  成功之处:学生由于在上节课中对于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再教设计:在新知的教学上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 8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 9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组内交流讨论,举例验证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该举多少个?意在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

  在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2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切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3、练习层层深入,巩固所学新知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本节课使学生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培养了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察得结论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学校提倡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时,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如下:

  1、在引导学生思考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考,是教师的设问指向性不够明确。比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教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可以,一定要举无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衔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数。这样,我想比教师生硬地解释,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

  4、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巧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规律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数学 10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为防止把教学过程讲的琐碎,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三个环节运用点到即可的方法快速讲解,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上。

四年级下册数学 11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有少数学生已对此知识进行了提前预习,学生掌握应该很轻松,但出乎意料的是上完新知后,学生的练习却是错误百出。之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了:

  (1)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时,学生还没理解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在上节课讲解算例时,学生把理与法分开理解的,理是理,法是法,没有融合在一起理解。

  (2)数字较大时学生忘记进位或进位算错。今天的教学主要与之前的区别就是有了进位,所以在这里要重点处理进位问题,进位该写在哪里,写多大合适,什么时候加,应该细讲,不能把学生估得太高,放手太早。

  (3)粗心看错数。抄错数是现在学生出错较多的现象,我想在今后应该加如听算式、抄算式的`练习,比一比谁记得算是快、准,可能是避免这种错误的一种方法。

  (4)个位与十位乘完后,应该是加起来,有些同学还是乘法。今后在做题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这一步写上运算符号,以免出现这种错误。出现以上四个原因关键在于,首先在新授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应让学生明白它的算理,然后给学生一个探索的平台,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还应该让他们养成仔细检查的习惯。

四年级下册数学 12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括号的作用。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在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前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的混合运算让学生回忆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突出括号的作用提供对比材料。接着出示:96÷12+4×2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一式多变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有小括号、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原以为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进行计算了,但从课堂情况看,不容乐观,学生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1)书写格式不对,先算的部分移了下来,还没有算的部分丢了不要;还有等号和题目对齐。

  (2)知道运算顺序,但还是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不算的部分移在后面;

  (3)小括号里有两步计算,还没有算完小括号里的第二步就把小括号去了。

  (4)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在先算小括号时,把中括号也同时去掉了。

  (5)不算的部分往下移时移不全。

  (6)抄错数字、运算符号的时有出现。

  以上的错误需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和长期的计算习惯训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 13

  本节课我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课件中不仅有动画而且插入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首先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在争吵,(学生录音,把每个三角形说的话录下放入课件中)让学生判断他们在争吵什么,引入本节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眼睛一亮,耳朵受到刺激,吸引珠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巧妙就把学生带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学生观察每把三角尺的`内角和内角和,以及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内角和是多少,利用身边的学具材料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学生带着问题和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时同桌两人一组测量三角形的内角以及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并抽查小组上台把合作探究结果输入电脑表格一便统计和观察。但是由于需要帮助学生输入电脑,不能对每组学生的测量进行指导及询问,很多学生是运用180度这个结论来量的,不过还是有一组学生测量后得出结论是189°,有了误差。下面我就引导学生哪个角是180°,以致学生提出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看看能否拼成一平角,,师生共同撕拼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撕拼过程中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我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有时间的有限,不能让所学生都亲自感受一下这一撕拼的过程。但是课件上我运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这一过程。

  课堂练习我是通过一个游戏“挑战不可能”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运用课件展示了练习题的多样化,层次化,有易到难,并运用一些可爱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后有主角“三角形”(音频)出题带到“荣誉殿堂”。游戏是孩子都喜欢,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可以激起孩子的活力,调动他们高涨的情趣。但是我觉得这节课我设计的这个游戏只激起部分孩子的兴趣,如果把这个游戏设计成小组比赛或者男女比赛,看谁最终进入“荣誉殿堂”更激发学生的激情。

  总之,本节课我和学生完成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能感受到课件不仅能播放图片,而且可以播放音频、动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教学重点难点可以清晰的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大课堂的容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是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致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四年级下册数学 14

  核心提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初步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最后做一些练习巩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教学目标定位是

  (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 15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四年级下册数学 】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下册 05-15

[经典]四年级数学下册 05-15

[经典]四年级下册数学 05-20

四年级数学下册 03-09

四年级下册数学 07-05

四年级下册数学 07-0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03-04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02-07

四年级下册数学 (精品)05-17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05-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