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对花

对花

时间:2024-06-20 07:09:38 我要投稿

对花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 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 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花 ,欢迎大家分享。

对花

对花 1

  这是冯骥才先生写的《维也纳三个画面》中的一个画面,我自己很喜欢这篇。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一课时完成。第一次研读教材时,我发现这篇课文不难理解,通过多读课文,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这节课应该让孩子们学会什么呢?说来惭愧,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后来在我们校长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每段都有可供语言训练的点。基于它是一课时要完成,不可能每段都教。我选择了第一、第二、第七、第八四个自然段作为训练点,而前三个画面中对应地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于是就抓住这条主线设计了今天这样一节课。

  今天的教学,训练点基本上都完成了,基本目标都达到了,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缩句练习,及体会“非……不可”这组关联词,第二自然段的当堂背诵优美句子,第七自然段中学会用各种好词形容盛开的小花,第八自然段中的模仿最后一句话的作者写法,这些基本目标的顺利完成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较好。

  但在这节课中,我犯了一个常识性的毛病,就是忽视了讲解法运用。以前讲解法是传统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有着不少的弊端,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需要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都忽视这种方法,就怕被人评论成“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多采用的指导学习法,自读自悟法,引导读书法等等。但我认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理解力还有一定的局限,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干瞪眼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老师就可以运用讲解法,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一些有关知识,例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指导学生完成把“辽阔”一词换成四个字词语的练习时,学生一下没有想到,不会回答,当时我也有些慌乱,就选择让孩子回家去想这种做法。而过后,我就在想,其实这个练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什么我不在课堂上就当场教给孩子一些跟“辽阔”意思相近的词语呢?比如“无边无际”“一望无际”等,再让他们把词放到句子中去读,去体会,这样孩子们不也能学到新的知识?显然,这比让他们回去想更有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多地去运用了。

  我想一节好的课,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只有空架子,而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去引导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会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使之成为言语的!

对花 2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从“他常常去松土、浇水”中的“常常”,我们可以体会到小鹿很爱玫瑰,他种玫瑰很用心,很辛苦。从他和弟弟一起数花骨朵,我们知道小鹿十分盼望见到玫瑰开花。然而,当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因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看到玫瑰花。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惋惜,听了黄莺和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后,高兴地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结尾的这句话,一定会引发学生许多思考。

  故事意味深长,语言美,情节曲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应该很容易读懂。但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寻找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所以教学时,我在学生读通课文,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并围绕“泡泡”中“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这个问题进行初读感知。再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想想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很快就探究出了问题的答案

  然后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并提出质疑?有的学生说:“鹿弟弟为什么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可后来又说玫瑰没有白栽呢?”我就这一问题立即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重点体会小鹿对玫瑰的精心栽种和喜爱。让学生画出相关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从“常常、松土、浇水”体会到了小鹿种花的辛苦,从“数了数、高兴”体会到了小鹿对玫瑰的喜爱和憧憬,从这里学生也明白鹿弟弟说哥哥玫瑰花白栽了的原因。

  接着让学生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小鹿把脚跌伤后在家养病时,会想些什么呢?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鹿看不到玫瑰的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着,请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后面课文,重点讨论“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朗读体会,说说:为什么黄莺看到这些玫瑰就想唱歌?为什么别人都夸微风是玫瑰香风?并进行说话训练,微风来到了什么地方,别人是如何夸他的?充分感受到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保护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如,在学习了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我先提供给学生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小鹿种的玫瑰花,黄莺看见了,微风看见了,你想想,还会有谁也看见了,它们又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呢?蝴蝶看见了,它对小鹿说……小蜜蜂看见了,它对小鹿说……学生进行了自由的想象说话。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和思维的开启,小蚂蚁、小蜜蜂等人物形象纷纷浮于脑海。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找课文中的训练契机,给学生一个放飞的空间。在这堂课中我从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丰富的想象中感受语言,体味语境,锻炼语感,张扬个性,陶冶性情,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

  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小鹿听了伙伴的话后,知道了些什么?为什么高兴了?学生知道了是因为他栽的玫瑰给森林里的动物带来了快乐,虽然他自己没有看到自己的玫瑰花,但别人都欣赏到了,都很高兴,很快乐,小鹿也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他也感到快乐,因此他的玫瑰没有白栽。接着在朗读中领悟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传递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朴素的哲理。

对花 3

  在期待而紧张的准备中,我终于站在了教学研讨的讲台上。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礼物”的第一篇课文《献你一束花》,文章写了一位机场女服务员为一名比赛失利的女体操运动员献花的事,说明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根据课文的情节,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未成曲调先有情”,上课伊始,我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冠军的英姿和雄浑的奥运歌曲《我和你》为背景,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在学生惊叹的同时,设置悬念——鲜花是否应该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使学生产生寻找答案的冲动,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

  二、抓住主线,走进文本。

  这课最大的特点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如何让学生体会一个大败而归的女体操运动员的心理呢?我着重抓住文中对胜利归来场面的描写和失败归来时的场面描写,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验运动员的心情。在对胜利归来的场面描写中,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来体会场面的热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运动员此时的兴奋与激动;然后,抓住大败而归时的心理、神态描写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运动员的懊悔、沮丧,渴望安慰。两种场面、两种心境的对比,使学生更快的有了体验。

  三、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让课堂书声朗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再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女运动员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她还会想些什么。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处,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有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习得读书的方法。

  四、抓住重点,体会心理活动。

  这课最大的特点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体会一个大败而归的女运动员的心理呢?我抓住“她一直垂着头;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这一段文字很好地表达了她此刻的心情,让同学们找“怕......怕......怕......怕......”让学生从这四个“怕”字读出此时女体操运动员的心情,进一步揣摩她还会怕什么。这时同学们纷纷发言,体会此时她内心极为难过、懊悔、无脸见人。我借机通过朗读把她此刻内心的'难过、痛苦表达出来了。“怕”字写出了这位运动员内心极为痛苦的心情,因为在比赛之前,大家都认为冠军非她莫属,可是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之灯全都关上了。本来她就怕见人,走在队伍的最后。当她走进机场时,看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象有意避开她。此情此景,她的心情更失落、沮丧、愧疚、茫然等,失败者的心理活动也就自然理解了。

  五、课后的思考。

  这一节课结束了,留给我最多的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再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课前感觉四十分钟的课堂所设置的内容太多,于是在实际操作时在各个环节就有点类似于蜻蜓点水,各个点就那么过了一下,结果导致课堂空余时间太多,以至于反复纠缠在一个问题上,使课堂的紧凑打了折扣。看来在备课时没有把教材挖得深透,对学生备得不够,课堂组织能力也欠佳。

  2、老师讲解的太多,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整篇课文感觉缺少高潮,能读但是读书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很多学生的读还是处在比较游离的状态。

  3、本文的高潮部分体现了妇服务员对他人的关心,这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整体感知,达到情感的升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学生朗读完这一重点段之后,及时地出示冯骥才说过的关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一段充满着情感的话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女服务员话语的精华所在。然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对文章中的人物说些什么。这样,学生自然地进一步理解了女服务员话语的可贵,更加理解了全文最后一句的真正意思——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更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教学中,学生体会女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应该说很精彩,可我因为担心时间不够,却是简单带过,缺乏深入的小组和全班交流,也弱化了写的指导。

  4、学语文要用生活最接近学生的事例去感染他们,才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情感。所以,在体会运动员心情时,我应该注意调动学生自身体验,回忆自己失败时的心境,学生才能很快进入角色,而且能在读中体现出来。让生活成为教学的资源,作为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把自己情感与语言文字溶为一体,产生共鸣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继续探索的课题。

  5、在课堂中,我对学生的回答虽然能够给予迅速的评价,但重复的过多,不够简练,没有达到规范补充的效果,激励性的语言要更丰富些。给学生群体活动的时间要长些,特别需要讨论时,一定给足时间,让每个同学都有在小组内发表意见的时间。对于不爱举手的同学应及时引导他们或倾听、或思考,让他们也融入到课堂的活动中来。

对花 4

  《七色花》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小姑娘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并用它实现了自己的七个愿望。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珍妮用最后一个花瓣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帮助小男孩健康起来。大家都喜欢这个可爱善良的小姑娘。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争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交流时间。然后,再和全班同学分享。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我要很多钱,送给所有贫穷的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一个同学说。“我要建很多学校,让孩子们都去上学。”另一个同学说。有的说:“我希望所有的白血病人都能健康起来。”有的说:“我要建很多漂亮的房子,让无家可归的人都有房子住。”“我要送给爸爸一辆摩托车,因为他的车子坏了。”“我想到北京看看真正的天安门。”学生的愿望还有很多,很多。有的刚说完又抢着要发言,连平时不喜欢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我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还特别照顾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

  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只要留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再加上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的灵性可以得到舒展。这一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动。我发现孩子们都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心灵。

对花 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这篇课文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佳作,语言朴实生动,讲述了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懂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这一道理,我临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1、把花放在临街窗子的外面,花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

  2、把花放在屋子里或阳台下,在家里或走到阳台上才能看到花。你喜欢哪一种养花方式?说出你的理由。

  这两种方式都有学生选择,但经过激烈的辩论,答案全部趋向第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内涵也逐步明朗化。孩子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利互惠、互相关爱和谐相处。这一节课轻松地突破了难点,我特有成就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本组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确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词,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品关键词,领悟德国奇丽的景色和独特的风情。

  课堂上,我注重了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比如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出示鲜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还让学生通过想词来帮助理解,如: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学生交流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文中用“花团锦簇”写出了花的形态美,用“姹紫嫣红”则写出花的色彩美。这样既对词语加深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教学“莞尔一笑”时,先学生了解这个词的来历,再让学生这样笑笑。在教学“应接不暇”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应接不暇”的意思是花很多很美,眼睛看不过来。之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词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山阴道”时,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认识“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八字成语的意思及来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暇”的书写,采用字理教学,让学生对“暇”有了直观、形象地认识。“脊”的书写是个难点,通过多媒体演示,范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方法。

  二、注重了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时,使之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我紧扣第三自然段展开教学。当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后,用课件出示这几句话,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1)指名读这些句子,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2)抓住的重点词语“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山阴道”让学生品读;(3)学生汇报交流读出的感受;

  (4)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怎样?

  (5)创设情境引读等等。这样几个来回,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到位,对异国风情的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步步得以升华,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通过让学生在文中去尽情地体验异国他乡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感受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并由衷地发出感叹——德国人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我为人人是奉献美”和“人人为我是收获美”。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回顾整堂课,还有很多不满意之处: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

对花 6

  《花钟》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由于校舍改建,现在的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课堂上无法给学生展示鲜花的图片以及关于鲜花开放时间不同的资料。在教学《花钟》前,我有意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搜集有关花 钟和各种花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从最有趣的段落学起,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 学。

  首先,我从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学习入手,提出问题:课文中介绍的花钟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很快就会想这些制成花钟的花是什么花呢?我相机提问“组成花钟的花有哪些呢?你知道吗?”学生踊跃举手,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同样是写“花开了”, 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词语的优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儿开放时美丽的情景, 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

  式,并顺势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这种写法,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描写具体。

  最后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花开时间不同的原因,并扩展想象其他花开的原因。鼓励学生课下查阅不同鲜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并 模仿植物学家也做一面花钟。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这说明这课比较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本来我设计了第一自然段学习完成后,模仿作者描写鲜花开放的写法进行小练笔,由于急于赶课,只是 简单地说了一下,没有落实到位。

对花 7

  本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先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活动中,我努力创造机会让幼儿创编节奏图谱、创编身体动作图谱、设计配器方案,这都是孩子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

  2、注重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当幼儿在配器、创编节奏图谱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引导幼儿用听一听、试一试的办法去寻求最匹配的方案,很快,孩子们用这种办法为后面的学习找到了途径,这也正符合了终生教育的原则。

  同时活动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时间偏长,重点不突出,可根据情况做两节课上,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引导幼儿创编节奏图谱,第二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设计配器方案,并用乐器演奏。

  2、关注幼儿的兴趣不够。在身体动作图谱未出现的时候,就有幼儿提出了用拍手以外的身体乐器来跟随音乐拍打节奏,这时,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意见,为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表现。

  3、活动中要采取又快又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较难掌握的节奏型,老师可用一个大鼓带领幼儿练习。

  细节上的调整:

  1、可出示完整的节奏图谱,让幼儿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演奏的音乐有多长。

  2、老师指挥时动作指向要明确,该让幼儿听音乐演奏的时候就不说话。

  3、在“创编身体动作图谱”时,有孩子说出了“拍屁股”的身体动作,老师是用写文字的方式呈现,面对类似情况,可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处理,用他们可理解的符号来代替文字效果会更好。

对花 8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解折出牵牛花,促进幼儿动手动脑的发展。

  2.能平整地翻出牵牛花。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感受作品牵牛花的美感。。

  活动准备:

  各色正方形彩纸、剪刀、牵牛花步骤图。

  活动重点:

  会看图解折出牵牛花并翻开花瓣。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

  1.小小什么花呀,开满竹篱笆呀,一朵连一朵呀,吹起小喇叭呀。猜猜我是谁呀?

  2.(出示牵牛花范例)牵牛花有几片花瓣?牵牛花开在哪儿?藤蔓喜欢往哪儿爬?牵牛花会怎么样唱歌?

  二、观察牵牛花步骤图,引导幼儿探索、交流。

  1.观察图解,引导幼儿交流、探索折牵牛花的方法。

  2.一个一个步骤引导幼儿尝试折牵牛花。

  3.教师重点解释难折地方。

  三、幼儿尝试看图解折牵牛花。

  1.教师观察,随时适当指导和解释示范。

  2.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孩子。

  四、幼儿欣赏作品,分享成功的喜悦。

  幼儿欣赏自己折的牵牛花,复习歌曲《牵牛花》,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小牵牛花呀,开满竹篱笆呀……”

  活动反思:

  首先,我以猜谜引出牵牛花,孩子们很熟悉牵牛花一猜就对。接着我简单介绍牵牛花的特征,这样孩子们对牵牛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把牵牛花有几个花瓣漏了,还应多熟悉教案。其次,我改变了以往边教边折的方法,而是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步骤图,请个别幼儿一个一个步骤探索、交流折牵牛花。给了孩子强烈探索的'机会,增添了孩子学习的欲望。

  接着,幼儿制作牵牛花。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折、剪等基本方法掌握的比较好,特别是在翻出花朵时,开始时有几个孩子还在担心请我帮忙,经过我的鼓励大多数幼儿都能正确的制作出来。而且也越来越精细。

  最后,展示作品,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多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就算一开始折得不算漂亮也没关系,只要是自己的成果就行。

  小百科;种植牵牛花一般在春天播种,夏秋开花,其品种很多,花的颜色有蓝、绯红、桃红、紫等,亦有混色的,花瓣边缘的变化较多,是常见的观赏植物。

对花 9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我觉得这篇课文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词句,进行作文方面的指导。

  如:个人感受的词句:“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些文章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些纯心理感受的句子没有亲身体验是不能有感而发的。要鼓励学生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对花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使人赞不绝口:“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奇十足。”多么美的句子,不愧是大师的手笔!把花的颜色,神态,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在这里就应该教会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这些优美的,令人感动的句子,要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激发他们的灵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写出如此美的语言。

对花 10

  一教材分析: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有着工具简单、制作简便和便于少儿接受的特点,对启发少儿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本课所讲授的内容为剪纸团花,是由折纸和剪纸相结合的艺术,装饰性和艺术性都很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不同的折叠方法,便可剪出不同图案,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团花的过程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与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团花的特点及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纹样的设计及镂空的面积大小。

  四、[教具准备]:

  剪刀、胶水、腊光纸。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录像,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欣赏剪纸作品在生活中运用的录像,如:过年、结婚时人们用剪纸作品布置环境以增加节日气氛。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探究学习

  欣赏剪纸作品,认知剪纸作品的图案的特点。

  1、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介绍不同剪纸作品的不同特点。

  2、介绍剪纸的有关知识。多面剪纸其实就是民间所称的“团花”,它利用纸的重复折叠,剪出中心对称的图案。团花的历史极为悠久,对称原理在剪纸中的灵活运用,更使着古老的艺术充满迷人的魅力

  揭示课题:百变团花

  教师示范两种不同的画剪方法,分别剪出分散和连接的两种图案,请学生找出图案分散的原因。

  (三)、体验创新

  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画时注意:先定大,再画细部,剪时且慢要细心。引导制作自己设计的图案,剪出剪纸作品。提醒学生画剪时要注意图案的简洁明快,图案与图案之间要有连接点。

  (四)、展评

  展示学生制作的剪纸作品,欣赏、互赠。

  欣赏用剪纸手法创作的儿童作品。

  总结:剪纸作品的内容源于生活,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

  本课不仅引导学生接触到了剪纸的艺术魅力而且让他们实践了纸团花剪制的多种方法。这么熟悉的团花可以有许多有趣的变化,学生很感兴趣。

对花 11

  在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园中,有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染色工艺——染缬。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

  本课活动的设置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四方连续纹样的一方纸手帕。教材中呈现了纸手帕的制作基本过程和方法:

  1.折。将方形生宣纸或餐巾纸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折叠,如田字格、米字格(主要的方法)、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

  2.造型设计。学生随意染制一两幅纸手帕后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要领:色彩不宜过多,3—5种即可;角、边、中心等位置上的染色可决定图案的形成等。

  3.染制。染制分浸染和点染两种,还可运用撞水法,即用清水点已经染了色的地方,用水将色挤向四方,从而显出淡色斑痕……

  4.干后打开,呈现作品。

  制作的过程虽然只有折和染两步,但折法和染法不同的搭配展现出的效果变化却是千万种。如何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折、染的各自形式,是本课需要突破的难点。

  在解析制作花手帕的奥秘时,我先着重介绍了两种最基本折法。观察认识,找出花手帕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了解折和染的关联。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对折法的变化要诀,总结方法:对折的方向和次数,能改变图形。发散思维,突破折法的难点。

  在学习染法时,先学生尝试,出现错误,发现不足。老师演示直观了解不同的染法以及染制的要点,为制作打下基础。

  整堂课的效果还是很理想的,几乎所有同学都染制出了花手帕。但是课后仔细的反思发现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对染法的介绍应该更加具体,如染点成线、点连成线、染角成面。还有撞水法、撞色法。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同一折法、同样色彩搭配,使用不同的染色技法会产生哪些不同的效果。这对学生作业的多样化有关键的作用,学生在制作时也能胸有成竹的充分使用各种技法,并且心中是能预想到后期效果的。这样制作出的花手帕就不是完全偶然的效果,而是有设想的制作。这对培养学生的构思意识是有好处的。

对花 12

  《百变团花》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它是由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艺术,有着制作简便和便于学生接受的特点,对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通过剪团花,探究折叠中的小窍门和巧妙的花纹设计能剪出奇妙的图案来,从而对学习美术保持一定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能体会到祖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大胆创造美的能力。

  学习者是二年级学生,通过小学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折纸和剪纸的技能。教学中采用小组内的探究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该课设计符合美术新课标,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面就本课教学进行剖析:

  一、根据教学设计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二、教学中的可以保留的:

  1、课的导入:突出了本节美术课的本体的东西,以过年的方式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入学习角色。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为了解决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尝试体验练习环节,重视学生体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并进行相应的练习指导,练习指导也多用启发式教学,学生思维比较开阔,整个过程从易到难,层次递进清楚,突出探究内容更具创造性,方式也强调与人合作的要求,从个体示范到合作创造,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发展过程。

  3、在教学中创设疑问、探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剖析范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折法的不同、剪边的不同、所剪的纹样的不同),找到基本的方法。引导学生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让学生掌握剪折团花的技巧,在“百变团花”的“变”引发思维。通过启发、引导及示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解决重、难点。

  4、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学习剪纸语言,了解剪纸艺术。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当提问还有几种折纸方法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种,这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强,有时甚至于超出了我的思考范围,又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很好的进行引导,学生上前来进行展示。学生由于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很可能会挫伤积极性。在以后备课时,应多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2、教学中没有十分注意学生的参与面,少数学生在折、剪中有畏难情绪,教学中没能及时的关注他们,从而导致这些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四、课堂教学突发灵感:

  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学生学习过程这一流程中的一个中转站。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课内、课外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教师将学生搜集的学习资料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之一,让学生能充分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课内外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谈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达到课堂教学尝试和广度的拓展。

  五、学生建议:

  课堂气氛太活跃,同学们争着回答问题有点乱,后排同学听不大清楚。

  六、思考与改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氛围。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仿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探讨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将激励他们不断探索,从而踏上成功之路。新课标指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作用,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条件。”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达到美术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听了支艺老师的课,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其体验到创作活动的快乐!并在全班展示有特色的团花剪纸,使其他学生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开拓自己的思路,剪出各种各样有新意的团花剪纸。由此可见,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差异随时都会发生转换,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有差异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所以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固然重要,学生互动更具独特的魅力。因为,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都是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些后进生的某些思维,或许某个闪光点往往能补充学习好的学生的不足,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探索、合作学习、生生互动,渐渐缩小,恰似滚雪球,不断地使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连为一体,同步前进。

对花 13

  前几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教学听课活动,由我任教《13。花钟》一课。这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片断一:

  1、作者一共介绍了几种花?(生)请同学们按顺序说一说这九种花的名字和它们的开放时间。

  2、谁来说第一种?请你来。(生)大家看,这就是牵牛花。(师出示课件)老师把它贴在凌晨四点这个位置上。

  3、同学们想上来试试吗?谁来说第二种?请你来。(生)大家看,这就是蔷薇。(师出示图片)请你上黑板粘贴。(第三种~第九种花,方法同上。)

  教学感悟

  在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中,数学、科学、语文三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了巧妙的融合、重组:让学生学会看钟,是早上几点,下午几点,还是晚上几点,这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了解什么花大致是几点开,这又是科学知识;“万寿菊开了,大致是下午三时。蔷薇开了,大致是凌晨五点。”这又是用“大致”进行了说话训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而且组合得可以说是比较不露声色,浑然一体。

对花 14

  《茂密的花》是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上册第14课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欣赏自然中和艺术作品中茂密的花丛,发现花的大小、高矮、疏密、前后的丰富变化。学习用遮挡关系处理画面,感受前后遮挡在画面中的作用。同时感受大自然繁茂旺盛、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美,是学生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产生积极的表现热情,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在此课之前我们学习过《谁画的鱼最大》,已经知道用简单的对比关系表现大小、高矮的关系。那这节课就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把花朵表现的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并加上前后遮挡。这学期我们刚学习过《会变得线条》,为学生表现花奠定了线的基础。这节课程的反思如下:

  1.在导入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们欣赏大量不同花朵的图片,开拓学生视野,并出示每种画的简笔画画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鲜花的美。为我们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积累,避免学生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画的花朵太单一。

  2.遮挡关系是这节课的重点,我用对比的方法,分别出示有遮挡关系的花朵作品和没遮挡关系的花朵作品,请学生分析那种表现方法画面效果更好,从而引出遮挡关系的重要性。同样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有大小不同的'花和同样大小的花、高低不同的花和同样高低的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大小、高低、遮挡的重要。

  3.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出六朵不同种类的花,让学生学习借鉴一些不同的花朵画法,丰富学生的绘画语言。可是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模仿力较强,在作业中有几个学生画了一样的作品,没有新意。我忽略了这点,没有启发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自己对花的感受。

  4.这节课我要求学生改变以往常用的绘画方法,不允许画平时最常的画白云和太阳,而是让花朵布满画面。同学们的构图各式各样,花朵的颜色也五次斑斓,作品效果特别出彩。

  这节课的收获特别大,看到学生们能画出茂密美丽的花朵,改变一些以前画画的小毛病,自己的心情也开心的像花儿一样!

对花 15

  《花钟》这篇课文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一样的花会在不一样的时刻开放及其原因。植物学家有意把不一样时刻的花种在一齐,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人们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真是奇妙啊!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什么不一样的花开放的时刻不一样”是难以明白的。拿到教材后,我把握修改意图,加强整合意识,落实教材要求,最后将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定为“在明白课文资料的基础上,领悟用同的说法表达同样意思”。

  反思本堂课,认为在下几方面做的还比较好的:

  一、教学过程始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领悟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我在课的各个环节,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无论是初读时认读生字,还认识九种花,了解花儿开放的时刻,以及体会课文中鲜花开放的多种说法,能够以学生的需求为根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领悟。

  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领悟规律,选取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潜质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一样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就应根据不一样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一样的教学资料,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导入时,说瑞士的“大花钟”,激发学生的领悟兴趣。在识字环节中透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领悟的主观能动性,领悟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鲜花开放的不一样表达方法,这是学生明白的难点,教学时采用以读为主线,在个性化的读书实践中突破难点,在朗朗的读书实践中积累语言。

  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发奋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语文领悟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自主领悟情境,教师始终以亲切平和的形象,教师话语给学生以激励,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给学生领悟方法的指导,发奋使学生在40分钟的时刻能够汲取最多的营养,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有效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对花 】相关文章:

对花 11-04

《花钟》的 10-28

《茂密的花》 04-14

花钟的 10-02

《花钟》的 05-23

花的勇气 01-11

《茂密的花》 05-20

《花的勇气》 03-06

自己的花 11-17

花钟 10-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