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找规律》

《找规律》

时间:2024-10-25 16:21:37 我要投稿

《找规律》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 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 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找规律》

《找规律》 1

  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在教学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在逐个呈现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排列的队伍图时,没能清楚的引导学生在找事物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组一组重复的出现,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找规律的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另外就是没有全面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实施多元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找规律》 2

  一、激发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亲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生活中的场景为线索穿插整个教学过程,饮食、购物、路线、服装选配,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我先用妈妈每天都为我们准备美味健康的早餐,你的妈妈都为你准备些什么吃的和喝的当早餐导入课题,接着就为小华选早餐,请大家猜测小华有几种选配方法,这样的语言,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为一开始只有1种喝的和2种吃的食物,小华每次选一样吃的和一样喝的搭配着吃,学生很快就说出答案是2种。接着立即出示3种喝的和5种吃的,学生们马上就觉得有些难度了。此时我问:我们能一下子说出答案吗?学生都说不能。看来这里面也隐藏着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这样导入课题,简单又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对接下来研究的规律充满了期待。接着是解决小华购物的问题,在木偶与帽子搭配问题解决后,再次回到小华的早餐问题上,吃的`和喝的搭配,后面的路线以及穿衣问题也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有序思考,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接下来,我按照教材中设计,通过圣诞节到了,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送给好朋友当圣诞礼物,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在讨论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个问题时,针对不同想法,我用一句口说无凭引导学生可以动手试一试。学生带着对找规律的热情,小组合作一起摆一摆找方法,在选配活动中自然就体现了有序思想,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到食物投影仪前来展示选配方法,并让其他学生互相评价,进行总结。 他的搭配过程怎么样?谁来发表下你的看法。谁发现了这两种选配过程的共同之处?它们都先选一种物体,再搭配另一种物体。先然后它们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选配。他们这两种摆法都是有一定的顺序的,那么这种摆法有什么优点?因为学生都自己动手进行了选配操作,所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这样条理比较清晰,可以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用图形代替实物,用连线表示选配,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和答案,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思考,这是一次思维的提升,体现了数学的符号化思想,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这里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木偶和帽子图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画画,试试看。很多孩子都用了不同的字母、文字、图形、符号来表示木偶与帽子,并且,在学生将木偶与帽子的图形用自己的简单符号表示下来后,自然而然地就用连线的方法,来表示一顶帽子和一个木遇的选配,从而体会操作之便。这里,我也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将自己连线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因为之前在摆木偶与帽子图片时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有序搭配,所以在这里学生也是很注意有次序地连线,最后数一数一共连了几条线,得出选配方案后个数。这样利于学生深入体会选配的含义,能完整地呈现各种选配方案,也就是不重复,不遗漏。

  三、找出规律,当堂练习检测反馈。

  在学生通过自己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找出规律后,我稍微做了一个小结,最后十分钟,开始发下作业纸进行当堂练习,各道题的设计层层深入,难度递增,并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反馈题: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这堂课的表现满意吗?反馈环节也是让学生自己带着作业纸上来讲是怎么做的。学生大多数是在第2题与第5题有些小问题,为此,我让对第2题两人玩猜拳游戏有疑惑的同学可以同桌两人玩玩看,学生通过两人合作,很快就体会1人出拳3次一样,另一人三次不同,是3种可能,3个3种是9种,而且还有学生将猜拳结果用符号的形式在作业纸上画了出来。第5题,主要是有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此时我让别的学生点评,这么多答案到底谁的是对的,学生总结,这些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的搭配种数都是12种。最后一题,很多学生都总结的非常好,虽然因为课堂时间限制没有能在课堂上一一读完,但是课后我看了倍感欣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比较满意,而从收获看,本堂课的重难点已经基本突破,有的学生写道:这堂课我们学到了搭配物体要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写道: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而且他们还是有规律的。有的学生写道:我知道只要用两种搭配食物的数量相乘,就能得到搭配种数

  本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体现在对体现有序的处理中,由于上来展示时,学生都是按顺序搭配的,所以我就立即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等学生答完后,我又继续问,哪个同学能找到这两种方法的相同之处,这里学生回答得不是太好,后来又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说出了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果这里我能先总结一下,表扬下这两种方法都很好,那么学生回答的时候就更有底气,这还是因为我个人的课堂组织能力不够好,灵活应用能力太过欠缺。今后,我要将教学过程反复思考,多做好课堂预设,更要灵活应对多变的课堂,做一个懂得变通的教师。

《找规律》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观察联欢会场”——“填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索。

  1、重点没有讲透。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没有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只在口头上说:“我发现了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结果有些学生认为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一次,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可以在教学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2、难点没有突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实现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实现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在本课中教师还不善于抓住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检查联欢会入场券时,发现有学生这样做:

  ●○○●○○●○(●○○●○○●○○)

  我并没有马上、仔细分析学生错误原因,只是让别的学生进行纠正。若及时追问:“他做得对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讨论得出:“先要把不完整的规律补充完整,才能接着往下涂。”这样就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是一组一组有规律出现的,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随堂机智显德尤为重要,而隐藏在随堂机智背后的恰恰是教师的观念和专业素养。教师即使做旁观者,也应该是积极的旁观者。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再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苏霍姆林斯墓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极深带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找规律》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促进课堂教育效果显著提高。而且这节课我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框数的游戏,并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

  2、学习方式改变,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地展开交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找规律》 4

  “找规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 5

  本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以及数形结合下的简单的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通过物品的有规律的排列,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品。体验数形结合的规律特征,能用数字表示图形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规律。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年级的孩子还是非常喜欢做游戏,喜欢活泼生动的课堂,以拍手游戏导入,让孩子们轻松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通过拍手规律,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找规律”。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下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2.情境导入,多角度观察,发现规律

  在教学例题1时,引导学生发现联欢会场有什么?他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中的人和事物都是按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的,以直观图的形式感受规律。

  知道规律是按顺序重复出现的。之后用贴彩旗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重复的“一组”,加强学生对直观图形规律的理解。也为例题2的教学做铺垫。

  在例题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直观图,在渗入数字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图形规律到数字规律的过渡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知道图形有规律排列的背后是数字的有规律排列,也为后面学习数字等差排列做铺垫

  3.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学习了找规律,也要会用找到的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由于课本上习题较少,就设计的答题纸。练习题涵盖了两个例题的练习,同时又比例题的难度稍微增加。意在让学生对“找规律”巩固提升。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多媒体展示欣赏一张张图片的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5.说一说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这个环节更体现的数学的生活化。也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座位的排列是按照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头顶上的灯是一个长方形的灯,两个圆形的灯为一组有规律排列,连老师的衣服上也有规律。

《找规律》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本课我设计了让学生猜表情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内容既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又具有挑战性,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设计的这一节课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淘气”展开。从主题图------游乐园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我设计了“智多星”的奖励卡,听课认真、发言积极、表达完整、表现好的同学都能及时得到。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小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会有许多的不足。例如:在学生动手操作“涂一涂”结束后,应将学生所涂作品展示在实投影上,更直观,更明了;在学生小组合作结束后,应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的合作更和谐,更有效。

《找规律》 7

  推荐昨天上了四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课后反思如下:

  刚出示“木偶与帽子的搭配”情景图时,大部分的学生张口就能回答正确的答案。我想,可能是孩子们对于搭配的图式在脑海里有了比较成熟的思考。于是我让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木偶和帽子,在图形上直接连线。展示学生作业后问“你是怎样连线?”“怎样选配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引导学生说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选配”。考虑“木偶的个数和帽子的顶数,与有多少选配方法有什么关系?”理解“3×2”是什么意思?3和2各表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计算两种不同事物的选配方法应该用乘法计算”。

  看到学生洋洋得意的样子,我趁机增加难度“给木偶配上4双鞋子,有多少选配方法?”班上一下安静下来,学生很聪明拿起笔继续连线,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就直接用乘法计算。我就借机拓展“多种事物间的`简单搭配该怎样考虑”?在学生的思路优化与多样化的过程中,我抛弃了原先的预设,源于对于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估计过高(因为例题与拓展题孩子们没费什么事就解决了,我就没有过多考虑小部分学生),所以急于导直接给出了算式计算的方法,对于画图连线的方法有了弱化。其实两种方法之间必然有个内在的逻辑联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教学的不足之处。

  想想做做的第2题完成不是很好,原因是孩子没有把裤子和裙子并成下装。说明解决选配问题不仅要按一定顺序,还要理解题意。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认真审题也是关键。

  比较而言本节课内容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课后仍需要多做相关习题用来巩固。

  这节课里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也是想借助于这些问题来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找规律》 8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并运用事物排列规律

  2、能仔细观察物品排列规律,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有规律的意识,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在室内挂有各种规律排列的物品(气球、小旗、各种图形)

  2、 三个大小不一的魔术盒、幼儿每人一套图形

  3、 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活动:如何挑

  1、孩子们听音乐以有规律的踏点步进入活动室

  2、 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师真美丽,你能发现有什么?”

  (幼儿找出①按颜色排列的规律:气球是按红黄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红蓝得顺序排列的……②按图形排列的规律:三角形、正方形、圆形。③找出其他按大小、高矮、长短等规律)

  二、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

  1、师:“我这里有三个魔术盒,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小或一个比一个大)

  师:“我们打开其中一个魔术盒,看看里面会变成什么?”从第一个魔术盒里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个孩子们一个动作:拍手拍腿各一下,拍手拍腿各两下,拍手拍腿各一下……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动作,幼儿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2、打开第二个魔术盒。里面“变”出来的是两张图片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一:四个盘子,盘子里装着糖果分别是2个、3个、4个、5个。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盘子里的糖果比另一个盘子里的糖果多一个。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二:四个鱼缸,鱼缸里游的金鱼分别是2条、4条、6条、8条。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比另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多两条。

  3、打开第三个魔术盒

  送给每个幼儿一盒几何图形。幼儿自由摆一摆,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排列好以后可以告诉老师和好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复习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等,要求操作中体现一定的规律特点。

  四、活动延伸:在街上、家里找一找那些东西是有一定规律

  

  1、 本次活动我以规律的广泛性存在一切事物中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拍手拍脚的动作找出规律,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递增、递减的规律,通过用摆图形找出颜色、形状的规律。最后幼儿在穿珠子、粘贴图片等操作过程中去掌握规律的普遍存在,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在教法上我采用多层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活动开始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物体,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长短、高矮观察其中的规律存在,逐渐过渡到永动作拍出的规律,用图发现数的递增、递减规律,用图形摆出规律等层层深入,为幼儿认识规律加深了难度。

  3、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小百科: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谓整齐而有规则。

《找规律》 9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资料,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两部分资料比较接近,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用心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贴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黑板上,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透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还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透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资料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回答的次数。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找规律》 10

  教学要求:

  1、 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灵活运用这一规律。

  教具、学具:手帕和夹子,小棒和圆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今天的课就从做游戏开始,看看哪个小朋友先发现游戏规律。

  二、新授

  活动一:晾手帕

  1、这是一个晾衣架,(上面有两个夹子),我这里有一块手帕,谁能帮老师用夹子晾上去?

  2、师再拿出一块手帕请学生晾。

  3、刚才晾一块手帕时用了几个夹子,晾两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

  4、再拿出两块手帕,现在一共有几块手帕,像这样夹一共需要几个夹子?

  5、如果老师一共有六块手帕,一共需要几个夹子?

  6、小兔子乐园也像我们这样晾手帕,它们一共晾了九块手帕,你猜它们一共用了多少夹子呢?

  活动二:观察挂图

  1、 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到底用了几个夹子?

  2、 继续观察这幅图,你还发现哪两个事物间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3、 学生观察汇报,师板书。

  4、 师生小结:两端的事物比中间事物要多一,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少一。

  活动三、动手操作

  1、 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你能摆出这种规律吗?

  2、 学生汇报,再次体验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看书本49页,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3。

  3、看第2题,图中人在干什么,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你觉得什么是“两端事物”,什么是“中间事物”?

  ①独立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借助工具试一试。

  ②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要锯成8段,锯几次?9段呢?60段?

  4、同学们已掌握规律,老师要表扬几位思考速度极快的同学,(一男一女地上台)

  ①他们的排列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规律吗?

  ②如果老师要变成今天我们学习的.规律,可以怎么做?

  ③如果将他们围成一个圆,你说他们之间是不是两个男生夹一个女生或两个女生夹一个男生?

  ④男女生人数一样,像这样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数相等了,这种现象生活中也常见。

  ⑤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师生小结

  五、课作:《补充习题》30页

  《找规律》教学实录

  活动一:晾手帕

  师:这是一个晾衣架,(上面有两个夹子),老师这里有一块手帕,谁能帮老师用夹子把它晾上去?

  生抢着要上台夹。师让一位学生上台夹。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块手帕,再给你一个夹子,你能像这样晾上去吗?

  生思考片刻,马上积极举手要求上台夹。

  生:用夹子夹在第二块手帕的中间,其余学生立刻举手要求帮忙。生夹对了。

  师:刚才我们玩的是有关“手帕”与“夹子”的游戏(板书并出示小黑板)

  (1)块手帕用了(2)个夹子

  (2)块手帕用了(3)个夹子

  师再拿出两块手帕

  师:老师现在一共有四块手帕,像这样夹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生齐答7个

  师:小兔子乐园也像我们这样晾了手帕,它们一共晾了9块手帕,你猜它们用了多少夹子?

  生齐答10个

  活动二:观察挂图

  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走进兔子乐

  园就知道了。

  出示挂图,生验证是10个夹子。

  师:你在这幅图上还发现哪两种事物间也有类似的规律?

  生1:兔子与蘑菇1个隔1个排列,有7个篱笆8只兔子。

  生2:篱笆与木桩也是间隔排列的,有12个篱笆和13个木桩,篱笆的个数比木桩少1。

  师:这一组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的那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我发现它们开头一个和结尾一个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开头和结尾一样的事物我们叫它“两端事物”,而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在中间的叫“中间事物”。你能表述一下“两端事物”与“中间事物”之间的关系吗?

  生1:“两端事物”比“中间事物”多1。

  生2:“中间事物”比“两端事物”少1。

  生齐说规律。

  活动三:摆小棒和圆片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小棒和圆片,你能摆出这样的规律吗?

  生动手操作。

  师让先摆好的同学把摆的图形画在小黑板上。

  生1:我摆的是 ∣○∣○∣○∣,两端的是小棒,中间的是圆片,小棒比圆片多1,圆片比小棒少1。

  生2:我摆的是 ○ — ○ — ○,两端的是圆片,中间的是小棒,圆片比小棒多1,小棒比圆片少1。

  … …

  活动四:寻找事例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规律的事物,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1:地面铺的地砖与地砖之间有一条缝隙。

  生2:手指上一截一条线。

  生3:衣服上的扣子。

  师:开头一粒扣子,结尾是一粒扣子吗?

  生3:不是,这个例子不是。

  生4:我的同桌衣服上的条纹是这种规律。

  生5:拳头上有高有低,也是这种规律。

  … …

  活动五:实际运用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例子需要大家帮忙解决。打开书到49页,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生独立思考完成。

  生1:广告牌有24个,因为电线杆是“两端事物”,广告牌是“中间事物”,广告牌比电线杆多1。

  生2:桃树有74个,因为柳树是“两端事物”,桃树是“中间事物”,桃树比柳树少1。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第2题,图中小男孩在干什么?(锯木头)这儿有我们所学的规律吗?(有)

  师演示截粉笔。

  师:我锯了( )次,锯成了( )段,那段数与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可以用剪刀剪小纸片,完成第2题,同时思考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生边剪边思考问题。

  生1:锯3次能锯4段,因为我发现段数比次数多1。

  生2:段数是“两端事物”,次数是“中间事物”,所以锯成6段要锯5次。

  师:大家找到了规律,能不能快速抢答?

  锯7次能锯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要锯成8段,锯几次?9段呢?60段?

  师:同学们已熟练掌握规律了,老师要表扬几位思考速度极快的同学。(一男一女地上台,三男三女)

  师:他们的排列是我们这节课学的规律吗?(不是)

  师:如果要变成今天我们学的规律,可以怎么做?

  生1:去掉一个男生就是了。

  生2:去掉一个女生也行。

  生3:还可以加上一个男生。

  … …

  师:如果将他们围成一个圈,你说他们之间是不是两个男生夹一个女生或两个女生夹一个男生。

  生观察后齐答是,并有惊奇的表情。

  师:像这样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数相等了。这样的现象生活中也常见。

  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为什么排成一直线的时候两端比中间多1,围成一个圈的时候两种事物就相等了?

  生互相讨论

  生:排成一直线两端的事物只利用了一次,两端就会比中间多1;围成圈的时候每个事物都用了两次,这样两种事物就一样多了。

  师:说得真好!你掌握今天学的规律了吗?

  《找规律》教学实录与反思,本站有更多关于数学 ,数学 方面的作文。

  【反思】

  课上完,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规律认识得不错。但认真回顾一下,有令人满意的环节,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包场集体备课时主讲老师提到如果直观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学生的回答肯定不会完全围绕所讲内容,而会发散很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一开始就设计“晾手帕”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通过数据的显示,学生很快

  找到了规律,然后在观察图,学生能立刻找到类似的两种事物,并能说出他们之间的规律,较好地体现本课所要学的目标。

  备课中我还发现“想想做做”第4题与本课例题有所不同,学生在理解分析可能会有困难。针对此我设计了男女上台排列这一环节,先后提出两个问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可提示如何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在于:1、有些问题切入口太小,限制学生思维。例如一开始晾手帕环节,当要晾第二块手帕时,我设计为“还有一块手帕,再给你一个夹子,你能像第一块那样夹起来吗?”这里我提到再用一个夹子,暗示学生另一个夹子可以利用第一块手帕的一个夹子,限制学生思维,如果能改成“还有一块手帕,你能用最少的夹子把它也晾上去吗?”学生思考空间就更大一些。

  2、学生举例回答没有认真分析。我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此规律的现象时,有些学生例举手指上是一截一条横线,我没能指出手指与手掌连接的这条横线要不看才是此规律;衣服上的条纹也是分不清开头的条纹在哪,也就无法说明是次规律。这也提醒我看事物不能看大概,要仔细去研究分析。

  3、要注重从形象到抽象的引入。本课我设计一系列环节让学生在形象、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掌握规律,但还缺乏抽象思维的培养。如果在最后把“两端事物”概括为“点”,“中间事物”概括为“段”,并用抽象的点段图演示点段关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评课:1、层次清晰,组织的活动环环紧扣,为解决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服务。特别是最后一个游戏:学生排成一直队和围成圆的不同,为学生解决练习中的最后一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2、能正确把握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深度,通过学生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3、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开始由生活情景引入该课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基本认识有关的规律知识后,又回到生活,让学生再找找生活中类似的规律现象,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4建议:(1)在揭示规律时,用“两端事物”、“中间事物”来表示不太确切,应归纳成点、段比较科学。

  (2) 在学生的操作活动结束后,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线段图让学生加深认识,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找规律的方法。

《找规律》 11

  《找规律》这个内容听过很多人上公开课,对这个内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积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规律的排列是说不断重复三次及以上,对于第一课时的找规律就是要分组,分组很重要,其实就是找出不断重复的。

  这里以前我没太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不断的问学生,把什么作为一组,这组中第一个是什么……这次再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就不断的问什么在不断重复,把什么作为一组。

  上完第一课时,在上第二课时,就是数量的规律,这个也是不断重复出现,只是从图案到数了,学生掌握起来不难。第三课时就是数有规律了,所以我总觉得前面强调重复,到这里没有了,学生就很迷茫,所以在这里我跟学生强调了:不断重复出现是有规律的,还有些是不会不断重复出现,但是也有规律。有些规律的'核心是重复,有些规律的核心是发展。要孩子创造有规律的图案,很多是不断重复出现的,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还是要多展示一些数量不断变化的规律给他们看。

《找规律》 12

  “找规律”就是让学生从颜色、性别、形状、数量上去找寻规律。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还存在些问题:

  1、教材中知识的内部联系把握得还不够准确。

  从活动“猜一猜”到活动“摆一摆”实际是经历认识颜色规律到认识颜色和形状规律的过程。还加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规律排列。而我只重视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多于规律的本质研究不过清晰,所以导致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不够准确;导致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出错,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处理,潜能生照顾也很少。

  2、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不够全面。

  数学学科的课堂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在这堂课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也是一个重点。数学语言的表达应该严谨、完整。可是我却因为过多的关注活动的组织、调控,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和培养。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一对一的解决了,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来说一说。

  3、练习设计应该更突出层次性。

  这一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知识相对较容易,对于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在练习设计上可以分层训练,还应该设计一些较难的题目给能力强的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人为本教学。<

《找规律》 13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上了一节示范课—《找规律》。在这门“遗憾的艺术”获得了一点点成功。高兴之余,也不忘记录下自己的所得所失。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环节如下:

  一、找规律,感受规律的美

  这节课重点要学生去“找”规律,而不是规律的应用,更不是做竞赛题。我设了这样的导入,我先以有节奏的拍手欢迎听课的老师,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有节奏的拍手。在游戏中渗入找规律,初步感受和体会规律,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及时的导入新课。出示有规律排列的盆花,彩旗图,让学生找规律,小组内交流,感受这样有规律的排列显得整齐漂亮。

  二、找策略

  图中的`盆花的颜色依次是红、蓝、红、蓝、红、蓝……学生找出规律,我及时提出问题,按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小组内合作,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交流。

  三、优化策略

  学生解决盆花的问题出现三种策略,一种画图方法;一种是列举法;一种是计算方法。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彩灯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红、紫……照这样排列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比赛谁完成的快,交流时学生发现计算方法还是比较快。

  四、发现生活中规律

  数学是解决生活的问题,用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如:“每四年一闰,每7天一个星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十二生肖……”

  五、用规律设计图案

  我用今天这样规律设计一幅图案,向学生展示,再一次唤起学生对规律美的认识,让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同样体会到数学的美。以上五个环节,其中“一,二,三”个环节是重点,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获得好评。

  我的成功

  1、激趣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有节奏的拍手来欢迎老师,一来缓解学生紧张情绪,二来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发现拍手的规律,为下文找规律做了铺垫。

  2、充分体现课改的新理念。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之中,让他们带着问题展开小组合作交流,避免课堂中提问,以个别学生回答代替大多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不是生硬把找出的规律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获得成功的体验。

  3、根据课堂变化,及时调整设计。在优化策略这一环节,比较画图法,列举法和计算方法时,课堂出现两派,一队认为画图直观而且好理解;一队认为计算简洁,速度快。我马上补充一道,“按灯笼这样排法,第1840盏灯是什么颜色?”要求画图,学生齐喊“哦!那画到啥时?”从而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和实用。

  4、灵活使用课后问题,巧妙设计习题。课后的练习第1题是摆珠子,第2题穿珠子,两道题内容相似,我只选取了第1题。我设计一道这样练习题:“我爱数学我爱数学我爱数学……第154个字是什么?”这样习题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它不但很有创意,还体现热爱数学之情。

  我的遗憾

  课堂中对意料之外的回答,处理不恰当。当提出“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的顺序,第23面是什么?”时,因为有前面两种问题的铺垫,学生基本认可先找出每几个一组,再列算式,正当总结时,于沂渭举手说:“我还有一种方法,把红旗当奇数,黄旗当偶数……”我马上想到每2个一组,奇数是红旗,偶数是黄旗,欣喜打断他的话“噢,把红旗看成一组,黄旗一组,也就是每2个一组,再计算。这种想法很好,大家给于沂渭鼓掌。”但是于沂渭脸上却没有喜悦之情。当时害怕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让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听课的老师对这种方法也有异议,表扬也显得苍白无力。

  课后我叫来于沂渭让他讲完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把2面旗当成一组,红旗是单数,黄旗是双数,第23面旗应是23÷2=11(组)……1(面)第11组是单数应是红旗,剩下一面按顺序应是黄旗。说的多啊!难得学生有这样的奇思,可惜课堂上,我却让这精彩的一幕浪费掉。还得听老师留下悬念,给自己留下深深的遗憾。

《找规律》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 115-116 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去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能运用规律去创造美。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理念,并努力用各种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一、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用数学的需要。

  首先以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东东用气球布置房间情境,与课前谈话内容不落痕迹地衔接起来,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形象生动,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做到了始终让学生进入在生活情景中用数学的状态来进行探究。其次是在巩固规律时,用挂风铃、设计地毯的环节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导下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用数学创造美的意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一年级已经学过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因此,课的开始组织词语接龙游戏等,通过和学生的聊天、游戏、猜谜,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起到初步感知的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排列表演、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摆卡片,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循环排列的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规律:创设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排列表演,在四个人不停地依次做排头,揭示出了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让学生对规律的一种初步的意会和感悟。

  2、合作探究,说清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不同方位角度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体会前、后、上、下四个基本排列规律的教学,初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这个版块中,由于学生在表述上的不方便,有了使陈述更方便的.欲望,这时引导学生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已经水到渠成,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轮换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轮换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3、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多样性: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通过房间两侧的布置,为后面的独立练习做好铺垫,在独立练习中,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了思维的伏笔。以摆-说-看,再摆-再说-再观察-再归纳的程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创造的规律,说一说自己的规律,看一看人家的规律。然后再来摆一摆人家有意思的新的规律,在脑子懂得的基础上形成口头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接着通过观察比较第一个向后和最后一个向前这两种形式的规律,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异同,达到巩固规律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4、创造规律,服务于生活:运用巧妙的语言过渡,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他们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设计出了个中规律,散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最后反馈中,又回到了今天的学习主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厚实。

  整节课我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

  这堂课上下来,自己觉得任务还是基本完成,从学生作业来看,他们掌握的情况还是可以的。但回过头来看课堂过程,发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上课时操之过急,给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时间较少,就匆匆让学生说,在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又有点代替学生说。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增加了表演的次数,拉长了时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这堂课中我的教学语言仍旧不是很简练,而且评价语言还是不够,评价的艺术很缺乏。

《找规律》 15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游戏贯穿于课堂始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先是全班学生合唱一首儿歌《小星星》,轻快的歌声引入,再用同学们非常想得到的'奖品智慧花入手,从动作、图形颜色的重复排列,引出课题找规律。接着围绕“装扮联欢会的现场”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猜一猜等教学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还有让学生创造规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表演规律,课堂学习氛围空前高涨。玩中学,学中玩,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的学习轻松又快乐。

  2、探究性、活动化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的规律,声音的规律,动作的规律……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融品德教育于数学课堂中。

  生活中处处存在规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述规律,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升华,并从孩子们的回答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学生找到了红绿灯、斑马线都是有规律的,适时教育学生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学生在欣赏规律美时,当课件播放到军人叔叔齐步走的图片时,适时教育学生要向军人叔叔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食粮。

  本节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趣味中观察、猜想、欣赏,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有趣的数学,更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找规律》 】相关文章:

《找规律》 06-14

找规律 (精选)05-22

找规律 06-23

找规律的 04-01

(优选)找规律 05-22

(热)《找规律》 07-10

《找规律》 (精)07-11

【精品】《找规律》 07-12

【精品】找规律 05-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