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正负数一》

《正负数一》

时间:2021-11-15 17:49:27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负数一》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 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负数一》 ,欢迎阅读与收藏。

《正负数一》

《正负数一》 1

  1. 例题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灵活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于自身、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充实到课堂中去。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和感受数学问题。

  2.知识回归生活。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在“太空人的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说出情境中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认为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知识的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乐学情绪。

  3.倡导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对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不少内容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数学经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如在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的素材下,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感受到抵消在计算中的优越性,同样又通过两组数据大小的比较,发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比较小。通过数轴上的整数联想数轴上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位置,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数感。

《正负数一》 2

  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数的世界》内的一节很有意思的课,这节课的目标在于第一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另外学生还要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这节课,我按照课本设计的流程,首先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处理课本的第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且正负可以互相抵消。再用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处理试一试的第一个题目,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抵消。前面两个环节都比较顺利,本课的`“太空游戏问题”,这一情境新颖、有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学生很容易和正负数相互抵消的特性混淆,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数学关系,也就是每项工作所间隔的时间,尤其是让学生分清是在发射前,还是在发射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辨别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为此,设计了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出0为参照点,并解析+1、-1的位置表示的意思,进一步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并且让学生直观理解,+2、-3之间相隔多少个格子,如果能让学生画一画,数一数,就更加直观明了。

  在本节课中,在本课的设计上颇具匠心,我注重引导逐渐深入,教学组织严密,语言表达准确而富有激情,每一个环节导入时的导语设计巧妙,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生活中的正负数。讲解细致,安排练习合理,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发言踊跃,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分析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对部分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但是通过课后练习,反思课堂,发现学生没用真正明白什么时候需要用正负抵消,什么时候需要数一数两个数之间间隔多少。在前两个环节上,应该引导学生再形象的理解表格中正负数的现实含义,再比较与第三个环节的问题的不同,把数在头脑中想象成具体的画面,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在处理温差问题时,时间安排的有点不够,如果在时间差问题解决后,立刻引入温差的练习题,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把学到的新知识迁移到练习上去,就更好的解决了。

《正负数一》 3

  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数的世界》内的一节很有意思的课,这节课的目标在于第一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另外学生还要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整节课上,我在组织上没有出什么大的错误,学生也没出什么大错,包括做练习,展示出来的作业等等都令人比较满意,看上去课堂效果还可以。可是,课后听了顺德教研室邓老师的话令我反思良久。

  实施了六个年头的课改,我们要改些什么?我们真的改了吗?这,确实是我们们一线老师值得深思再深思的问题。

  邓老师在谈话中说到:“只有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课才是学生的,才是优质的课堂。一节学生没有错误的课,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的确,“课堂上学生少出问题为好,最好是别出问题,以免造成被动。”这也许是很多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的普遍心理。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许多数学教师包括我自已在课堂上常常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按照预定的设计“走”下来,常常对学生练习本上的错误“视而不见”,造成学生没有错误的假象。殊不知,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违背认知规律,而且也正是常常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原因之一。

  我在正负数

  (一)解决“检查味精的质量是否合格”这一题时,我让学生读完题目、理解了表格中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后,马上引导学生用刚学习的“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的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在我巡视时,发现有几个中下生是这样做的:“(100-2)+(100+2)=200(克)”,他们把手举得高高并期待着我拿他们作业本的到展示台展示,当时我怕这样一讲会浪费很多时间,就叫了几个用正负数抵消方法来做这道题的同学回答,结果这个环节过渡得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什么错误,本应让人觉得非常精彩,然而自己却感觉很遗憾——看起来一切都十分顺利,可是我却限制了孩子的求异思维,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既然是认知的过程,就不该怕有错误。正如邓老师所说的,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学生说错话,做错题,这是很正常的`,这种错误,实际上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以前听过邓老师的课,邓老师在《讲鸡兔同笼》一课时,是让学生不断地去尝试,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地分析,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步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也曾听过华应龙、黄爱华老师的数学课,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常常会听到华老师、黄老师大喊一声:“错得好。”“错得有水平。”这样的课堂,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气。“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其实,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些知识只靠讲是不行的,有些错误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

  因此,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并不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很多时候,一堂课的精彩,往往是巧妙地处理了学生的差错,使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正负数一》 】相关文章:

识字一 12-16

一学期 03-07

《搭配一》 05-20

《一面》 04-10

《比一比》 04-10

《混合运算一》 03-09

《一面》 03-26

《唯一的听众》 09-29

唯一的听众 10-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