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原子的结构》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 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 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原子的结构》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子的结构》 1
1、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
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以往的教材是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出发,给出玻尔理论基本内容和由这个理论推导出的氢原子电子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而现今教材的处理是在对氢原子光谱不连续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级结构的猜想。为什么这么处理呢?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不理解和错误认识。在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要辐射能量”这样的认识;另外玻尔理论中“轨道”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氢原子的电子是没有轨道的,这在第二章中已经阐明,所以书中只提到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在“资料活页”中给出了玻尔理论。
2、原子的跃迁
除了使学生明确原子跃迁时所遵循的规律,教师还应强调:原子无论吸收能量还是辐射能量,这个能量还是任意的,而是等于原子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原子辐射和吸收的光子也只能是某种特定频率的。这一点可结合前一节的'“资料活页”中的“氢的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加深学生理解。
3、原子能级为负值
当选取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为零,氢原子在其他状态的能量为负值。其中的原因是:要使原子电离(即电子处于无穷远处),外界必须对原子做功,使电子摆脱与原子核之间的束缚力。所以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比氢原子的其他状态的能量都最高。此原因可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可提示他们用功能关系去理解。
4、光谱线系的形成
原子从不同能级跃迁到某一特定能级就形成一个线系,这名话学生应理解:一个原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能量状态,但在某一时刻,一个原子不可能既处于这一状态也处于那一状态。如果有大量的原子,它们之中就有的处于这一状态,有的处于那一状态。氢光谱的观测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它的光谱线还是一个氢原子发出的,而是不同的氢原子从不同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些不同能级的结果。
5、讨论与交流
氢原子光谱的波长满足
《原子的结构》 2
同一个内容,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阐述,习惯性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预没的教学情境中,却不敢像陈全明老师那样在原子模型建立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质疑,也许他们的教学设计看起来环环相扣,学生的回答也不乏精彩之处,却总让人感觉到少了点学生真正的思维空间。
大家都说,在教学中最难得的是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那陈老师又是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得悦的呢?仔细研究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其妙处所在。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等。因为教师包办太多,有些学生还产生了“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增强其质疑意识。陈老师在课一歼始就鼓励学生通过汤姆生的实验对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的认识产生质疑,无疑对学生产生一个暗示:老师欢迎同学们对权威产生质疑,也间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陈老师还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那些不爱提问的学生也能勇于提出问题。
2、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反映了学习中学习兴趣、情感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学习的直接作用。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极大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知难而进,肯下功夫,勤于思考,才能有问题可提。
本案例中陈老师采取了以下方法。
(1)有意识地加大实验力度。乒乓球分别撞击铅球和泡沫碎屑实验及小铁球快速绕磁铁转动实验匠心独具,不但令人眼前一亮,而且很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解答,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质疑热情。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基于汤姆生的实验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原子模型画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加强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看到优势,找出不足。可以说自始至终,陈老师都很注重并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主动质疑的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给学生创设了乐意质疑的广阔时空。
3、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质疑
应该说,多数学生希望把化学学好,把书本知识弄懂,但往往缺乏方法,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指导点拨。实践表明,教师有意识地暴露知识的矛盾,激化矛盾,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本案例陈老师在道尔顿之后抛出电子的存在以激疑,汤姆生之后又抛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陈老师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挖掘其内在含义,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关键处提问。例如做了用乒乓球分别撞击铅球和泡沫碎屑的对比实验后,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中心粒子虽小但质量很大。看起来学生已经没有疑问了,为了深化思维,教师从无疑中引疑,告诉学生,原子中有原子核,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此,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在“带负电”和“带正电”上特意地加重语气又引发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
4、引用延迟判断原则,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质疑
本案例中,陈老师特意引用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有些不是当即做出判断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求结果,同时还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陈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在学生表述疑问时,不随意打断学生的疑问,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和注意别人的发言,并提醒学生想想哪些也是自己的疑问,哪些是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哪些别人的问题或见解能引起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
显然,质疑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涉及感觉、知觉、注意、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常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才能逐步提高质疑能力,才能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原子的结构》 】相关文章:
《分子、原子》 11-18
原子的构成的 01-20
分子和原子 12-08
分子和原子 10-07
原子的构成 11-27
化学《分子和原子》的 03-01
《分子和原子》化学 07-01
《分子和原子》复习课 03-31
分子和原子 15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