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长 推荐度:
- 《船长》 推荐度:
- 《哈尔威船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船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 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 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船长》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船长》 1
《哈尔威船长》是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一、抓住主线、透彻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么长的课文学透呢?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抓住“三道命令”、“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道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时,从他的命令中还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作则、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和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的特点跃然纸上。
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威严的命令,一方面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同情、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我们所陌生的绅士风度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既震慑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动了绝大多数的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指挥有方的优秀船长。
3、“快救克莱芒!”(克莱芒是个见习水手,他还不过是个孩子。)这道命令不仅折射出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应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句话。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三个场景”
1、课文第九自然段所描写的船上混乱不堪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船上形势之危急,灾难之严重。另一方面,船上人们争相逃命的情景也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沉着镇定地指挥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2、课文第三十三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场景的描写。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以身作则,领导者全体船员帮助乘客脱险。还有力地控制着整个船上的局面。危难之际,忙而不乱。这真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船长!
3、课文第三十九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场景的描写。这一场景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哈尔威船长那种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誓与轮船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一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船长!
“一个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一生,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一次”说明有许多次,可见,每当危险来临之时,哈尔威船长都是这么做的。“英雄的权利”不是为自己名垂千古的权利,更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而是每当危险、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也能把文章学透、学好。
二、品析对话,抓住细节
在教学中,我抓住船长面对人们的慌乱,两次下命令的段落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感悟到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崇高品质,在危及时刻更能体现船长考虑周到、沉着镇定、保护弱者,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的指挥,可见这就是船长的职责,这就是船长崇高的品质。在整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所悟,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
三、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在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为孩子们设计了情境对话。当孩子们已经体会到那“伟大的灵魂”是哈尔威船长卓越的精神时,我顺势动情地说道:“当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时,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时,孩子们,“玛丽”号巨轮上得救的人们可能都会焦急地呼唤着什么?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又可能在想些什么?”我分别请几名同学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补白。伴随着动人的旋律,通过学生的思考,一对一的交流,既训练了学生写话、说话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大无畏精神。
四、音乐渲染、感悟升华
本课的亮点在于我精心地设计了配乐朗读,在相应的音乐伴奏下,学生的情感得到再次升华,在一环节中,教师如能进行恰当的范读,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把船长的精神圈画成了一座丰碑,并且请学生为之写上墓志铭,把学生的落实在语言上,使情感得到再次升华。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遗憾:一是学生由于课文的内容比较长,读得不够熟练流畅。二是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广,没能给更多的学生表现的机会。
《船长》 2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我围绕三个环节展开:
一、忘却自己,舍己为人
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产生疑问:①明明船上有61人,为什么船长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真的只有60人吗?②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从而体来船长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乘客的高尚品质。又通过一个“吼”字,来让学生感受船长在危急关头的沉着果断,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并教会学生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品析对话,抓住细节
在教学中,我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先从他们的对话中来获取信息,一感船沉没的危及;二感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崇高品质。而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危及时刻更能体现船长考虑周到、沉着镇定、保护弱者,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的指挥,可见这就是船长的职责,这就是船长崇高的品质。在整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所悟,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
三、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又可能在想些什么?”我分别请两排同学写人们呼唤哈尔威船长的`话语,而另外两排的同学写哈尔威船长对人们说的话。伴随着动人的旋律,孩子们低头开始“刷刷”地动笔。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自己上的比较仓促,对于每一个环节并没有真正把握到位,对于教案的设计还考虑的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回答自己没有充分的预设好,在学生回答时没有进行及时引导使得学生回答不到位,致使整个课堂学生发言也不积极。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基本能说出自己的心声,也感受到船长崇高的品质。如果在最初的几个环节中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读和说,可能对于最后一个环节的体会更深刻。可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充分的调动性,对于文章的把握要更透彻,预设更要充分。
《船长》 3
“哈尔威船长的一生都要求自己要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课文学到这里,教室里静悄悄的,船长的英雄行为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
在学生想象写话时,周炳说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不能离开自己的船,这是船长的'职守……”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生,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作为船长,他必须选择死亡。“人在船在,船亡人亡”,哈尔威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船长的尊严,教材之所以用《船长》为题,而不用《“诺曼底号”遇难记》为题,我想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所以,当每一次海难,我们就会目睹一个船长的尊严,目睹船长这个职业的尊严。在海难面前,几乎每一个船长都会选择与船同存亡。“泰坦尼克”的史密斯这样做了,“诺曼底”号的哈尔威又一次这样做了。 哈尔威成为了英雄,他成为英雄其实很简单,只是“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作为船长,哈尔威必须选择死亡。那么,到底是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呢?我想,应该在那么几个字眼上: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我们的社会,最需要弘扬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在这篇课文挖掘与学习的东西。
《船长》 4
《船长》主要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船长》文字美、精神更美,为了让学生感受船长的人性美,我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哈尔威的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指挥有方。当然对于文本的理解,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就“他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了60人的生命,值不值得?”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的回答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对哈尔威当时的心境也更能理解。
文中的人物对话也是值得一读一品的,通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来烘托紧张危急的气氛,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们在之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就有了对哈尔威船长的敬畏,所以朗读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之后,我又让一名学生来读哈尔威的话,被点到的学生很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他们仿佛就是哈尔威船长,声音高亢、抑扬顿挫,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啊!
《船长》 5
教学本文已经多次,这次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船长为什么与船一起沉入深渊?”老实说,每次教这课,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同学质疑,我也就不想深究,怕学生会觉得哈尔威牺牲没啥必要。但这次不同,有学生问:船长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入大海?我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机会逃生。如果我们从课文文字上来看,20分钟逃生的时间够了,而且船上其他船员都与乘客一起安全撤离了,按说船长也完全可以撤退。此时的我,真有些担心,怕讲不好会影响学生对于雨果笔下的这位英雄船长给他们留下的高大形象。但是事实是:article/我们真不能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绳伟同学很快举手:“我想哈尔威船长和诺曼底号之间有深厚的感情,我想从这艘船诞生起,船长就和它在一起。在船长心里,它是战友,是亲兄弟。所以他才会选择和船一起沉入海底。”宋思雯说:“在哈尔威船长心中,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他是不会抛弃诺曼底号独自逃生的,表现他忠职守。”学生的回答真精彩!
由此看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也并不是什么事都要我们老师、家长越俎代庖的。他们脑子灵活,求知欲旺盛,接受新事物比我们快,好记性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望尘莫及的'。因此,我们做教师的,一定不能再用老眼光来审视学生,因为今天的小学生真的不容“小看”。我们要与时俱进,用现代的眼光,依据现代的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来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研究他们。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开辟新的教育捷径,少走弯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船长》 6
《船长》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一个船长的职责记得牢牢地: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以及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指导学生精读时,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示船长风采的部分反复朗读,认真体会,理解感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发他们的智慧与潜能,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们沉浸在那一个个难忘的镜头中,然后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心与心的交流中,船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加清晰、深刻。在学生细细品读了船长的`命令,对船长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①明明船上有61人,为什么船长只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②船长的职责是拯救船上的所有的人,但他为什么又下达开枪的命令?
③船长为什么不选择逃生呢?他完全有获救的可能啊?问题提出后,学生再次研读课文,终于感受到:在轮船即将沉没时,哈尔威船长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死亡的威胁,他最终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至此,船长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这样的处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船长》 7
课后,我们工作室所有成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有时引发了许多争论,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在备课时,我也是围绕此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实施,感觉效果不错,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对学生来说,的确是经历了一次对文本深度感悟的过程,学习方法掌握了,朗读技巧明朗了,感情体会深刻了,有效的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课后,我针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在思考,教师的“导”关键是用在何处恰切,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的把握文本,又不至于抛弃文本,脱离现实。结合这个问题我简单谈点自己的看法。
(1)“导”在关键处
尤其是本篇课文,因为年代久远,学生体会不够深刻,在此时教师就应进行情境创设,把学生真正带到当时的情景中,置身于其中,通过教师语言的叙述,情感的激发,录像的播放,充分了解当时遇到海难时的危急情形。当学生的情感真正被激发后,想说的'话就如同打开的闸门,滔滔不绝,那根紧绷的神经也随着船长一起回到了当时的惊恐不安的场面,那不论是朗读也好,谈体会也罢,那种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话语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船长就在眼前。此时教师“无声胜有声”“一切都在学生手中”。这就是——“导”在关键处,生起波澜时。
(2)“导”在语言中
教师情感的投入,语言的渲染,无形中给学生起到了感染的作用,在本课结尾处,我运用低沉的语调说:“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船长想到了每个人,甚至连水手都没有忘记,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船头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其他人都获救了,而只有我们的船长却仍然屹立在舰桥上”悲伤的音乐此刻响起,我范读了这一部分,我看到孩子们已泣不成声,对船长的形象已扎根心中,课堂情感达到高潮。这就是——情感生源,贵在语言。
当然这只是我结合本课自己的粗浅认识,那么课堂中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导”的策略,还有待于我们同仁们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望各位给以指正。
《船长》 8
《船长》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主要讲述了“诺曼底”号在行进中突然遭到“玛丽”号大轮的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的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秩序井然的脱险,自己却和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在学完这篇课文时,我问大家对这篇课文是否还有疑问,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要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他完全有机会与其他乘客和船员一起安全脱险啊,他的这个牺牲有必要吗?”说实话我在备课时,也想到过这个问题,也有这个疑问。但此时有学生提出,我正担心讲不好这个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时,有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我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也许诺曼底从一开始就是和船长一起出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船长早已把船当作自己的亲人,或是自己的'孩子,他怎么舍得抛弃自己的孩子自己独自逃离呢?”另一学生补充道:“船长的与船一起沉入深渊,更能使我们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忠于职守的的高贵品质。
对于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感到有点吃惊,原来我“小看”了我的学生,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动脑思考、积极向上,他们对文本的认识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不能再有老眼光审视学生,应该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多的了解他们。
《船长》 9
教学感悟:
一、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
课文是英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我有三点想法:其一,既是小说,就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知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其二,文章最后说: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是作者对船长的评价,也是对后人的期盼。如何让学生认识英雄的本质,在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教学的难点。其三,怎样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偏废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我在教学前重点思考的三个方面。
二、将朗读感悟和品味赏析相结合。
整堂课我把船长形象的剖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读书探究:第一,感悟内容,探究内涵,发觉文本的深层含义。诸如船长下达命令的顺序,与船员们对话的用意,把自己置身于度外。第二,品味语言,赏析写法,领悟语言的奥妙,如对“吼”字的品悟,对船长和船员们对话的赏析等。特别是对“对话”的描写,训练的着力点不是在内容上,而是在写法的赏析上,通过比较,不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况的紧急,船长的镇定,还领悟到“对话”描写的奥妙和技巧,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第三、重视读书训练,以读促悟,读中见悟。通过“默读”,读进文字里去,想象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力量与威严!”
三、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整合。
关于写作特色的教学,近30年来,慢慢地被淡化了下来,然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和“了解”“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的第三环节上我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领悟课文结尾安排的艺术效果,从中感受到“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领悟选材的高妙,“一件事写尽一生”“最后的20分钟把他(船长)一生的品质都写出来了;三是通过“现身说法”,三读船长的三次不同收获,使学生明白“不同时期读同一篇文章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与发现”。老师的这个尝试,与传统的“写作特色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的目的不同,即由传统的写作知识教学转向了训练综合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提高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课标”所倡导的表达方法教学,绝不是单传的“工具性”训练,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整合训练的最佳途径,是对教材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资源最充分的挖掘。
教学遗憾:
1、小说中雨果的高明之处就是借助船毁将倾,人们极度慌乱的境况,来凸现船长的崇高形象。考虑到整堂课的时间关系,我在处理第二小节时过快了点,未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那场灾难的严重性和人们的极度恐慌。
2、今天课堂上发言的人算是比平时多了些,但发言的面还不是很广,如何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努力。
3、尽管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作了尝试和努力,但真正的落实还要在课后去花功夫。如何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阅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丰厚学生文化底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须多想办法。
《船长》
语文教学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难点如磐石,我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之余,将难点进行分流,采用分层次击碎难点法。学生们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好效果。
就以我所教《船长》一文为例来说,我考虑到学生课前有了一系列的知识作奠基,我教学时直奔中心,尔后分几个层次进行逐层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层次一: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次照应:哈尔威船长一生……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指名用自己的话初步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思。怎样理解句中的“又”?在引导学生理解与朗读中初步感受船长的人性之美丽。
突破难点层次二: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以此辐射全篇,带动全文的学习。
预设1、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个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处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我顺势点明:多好的船长啊,在紧急关头他仍然忠于职守,仍然履行着做人之道。接着,提升学生的朗读层次:“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会比刚才读得更好。”第二次照应:“一生都要求自己……一名英雄的权利”。
及时小结过渡、他是一位普通的船长,他更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在过渡语中为后面理解“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大家。”一句降低难度而服务。
预设2、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我借用多媒体的声像,引导学生合作读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共同感受船长那坚不可摧的意志。在这伟大的灵魂面前,灾难也望而却步!,紧扣够了感受船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无不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我进而顺势引导: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好船长啊。再来读读这段话,相信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在缓缓地引导中逐步提升朗读的层次,使船长这一光辉形象日益丰满。引导学生第三次照应:“一生都要求自己……一名英雄的权利”。过渡:他是一位普通的船长,他更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过渡语言中更好地兼顾到与上文的统一性。
预设3、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果断、坚决的性格。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船长他关心孩子,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里仅作略处理。
他不仅仅是个指挥者,也不仅仅是个控制者,他是这场灾难,乃至这场生死搏斗的领导者啊!
突破难点层次三: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升华情感,掀起高潮。“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学生应和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船长沉入深渊动态画面,聆听着我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着“忠于职守”的美丽……我顺势推波助澜:让我们怀着敬仰激动的心情再次感受一位英雄的做人准则。回环照应:哈尔威船长……一名英雄的权利。最终在深情的呼唤中情感达到顶峰。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学生心中定格。
自我感觉这种循环回复、一咏三叹的教学方法很利于突破难点,学生对船长的敬畏之情在一次次与文本的 交流中得到升华。
《船长》 1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课《船长》,是法国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他的“诺曼底”号被 “玛丽”号巨轮撞开一个大口子,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指挥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事。文章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么长的课文学透呢?
我引领学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对话”、“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已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并对课文内容比较了解,还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些要点。第二课时,我就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展开引领学习。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时,从他的命令中还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作则、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和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的特点跃然纸上。
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威严的命令,一方面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同情、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既震慑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动了绝大多数的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指挥有方的优秀船长。
3.“快救克莱芒!”(克莱芒是个见习水手,他还不过是个孩子。)这道命令不仅折射出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应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句话。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动作再快点!”正是哈尔威船长关心每一个人的体现,是他在与死神抢时间抢速度。
二、“一段对话”
通过多元朗读,同学们感受到了船长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细致入微、坚决果敢、指挥有方,这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更是一段传神的对话。
三、“三个场景”
1.课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船上混乱不堪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船上形势之危急,灾难之严重。另一方面,船上人们争相逃命的情景也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沉着镇定地指挥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2.课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场景的描写。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以身作则,领导者全体船员帮助乘客脱险。还有力地控制着整个船上的局面。危难之际,忙而不乱。这真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船长!
3.课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场景的描写。这一场景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哈尔威船长那种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誓与轮船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一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船长!
四、“一个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一生,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一次”说明有许多次,可见,每当危险来临之时,哈尔威船长都是这么做的。“英雄的权利”不是为自己名垂千古的权利,更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而是每当危险、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也能把文章学透、学好。
《船长》 11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文章词语丰富、深刻,是让学生领悟语言妙处的好载体。
在学习“诺曼底”号船“遇险”部分时候,我分两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学。1.遇险前,抓住“薄雾笼罩”、“沉沉夜雾”这两个词,让学生结合生活谈“那是怎样的天气?”来理解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险中抓住了“突然”、“冒出”、“一声巨响”、“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这些词,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突发的灾难,人们慌忙逃生的混乱场面。
在学习“救援”部分时,重点抓住了船长的语言描写,学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长指挥时说的话,从“怒吼”体会船长声音之大,内心之急,情况紧迫。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体会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镇定自若,让人敬佩。
在学习“殉职”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具体的词和句,体会船长高大的形象。学生汇报时,大胆质疑:“老师,船头下去,那船尾就会直立起来呀,可书中说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他能站住吗?另外,他是船长,应该会游泳的,他为什么不游走呢?”针对他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作为船长,他不能弃船而去,而是要与船共存亡”,学生们的争论让本课教学达到高潮,也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体现了它的实效性。
《船长》 12
一、前言
在9月16日,我们六备举行了一次网络集体备课,并形成了集体教案,我就利用这教案,在9月21日下午,上了一节示范课,现在把上这课的一些反思与感受写下来。
二、如何把握这个集体共案的原则。 集体形成认为的教案还是个大框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还有很大的“空白”,这需要每个实施者去补充,去创新,去发展,去让它有血有肉,丰满。 这处理这个教案时,我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真真实实地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南京培训会之精神,引领自己处理好教案,上好这节课。
2、始终注意着走简洁高效之路了,突出语文的语言性,用语言独有的魅力去熏陶学生,感动学生,形成丰富的语感。始终注意着让语言产生魅力,有乐趣,让学生乐于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还要善于从语言中品味到人文思想。
3、教学中强调“对话”。在课堂中,师生对话也比较重要,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话,才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才能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到文本的深层,感知到文本的思路,学生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所以在课堂中一来一去的简短有力对话是确少不了的。
三、实施集体共案的优点之处
1、从各位听课老师的反映,效果还是可以的。注意抓住了重点语言(前两次的命令),引导学生尽可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并从朗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出船长的伟大。
2、我的'导入一环节较好,在导入时,我用前两节作为导入语言,第一节稍加改编,用口述的方式。第二节用录音的方式放给学生听,因为录音的效果特别好,特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当第二节的录音放完后,然后说“我们的故事就从这而开始……”,接着就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对于一二两节在教学第一个命令时,调用了描写乱的情景。除此就没有让学生直接读,否则会产生面面俱到,凌乱的感觉。
3、学生读书比较到位,能读得确确实实地带上个人的情感,有感染力。特别是船长的那些简短有力的对话,我采取开火车读,效果比分角色读更好,这样更能再现那时的乱的情境。
四、实施共案的不足之处
1、本课的小节很多,由于一环节扣一环节,所以需要的过渡语言就非常多,这是上课的一个难点,我感觉这方面我还没有完全磨合好自己的衔接过渡语言。
2、每个学生读书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处理好对学生读书的评价。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有针对性,准确性,感染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训练这一基本功。
3、由于集体产生的共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是很出色的教案,可是这需要实施者完全把它融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上课时,自己还无法摆脱看教案,看步骤。所以自己的目光于学生交流的机会肯定就会少,这样,就不利于突出“以人为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案应烂记于心,在上课的时候应把更多的精神集中到学生的身上。
五、引发的争议
在处理以下深化题目时,有点小争议: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A一位得救的怀抱婴儿的妇女 说:船长啊,船长,…………
B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 说:船长啊,船长,………… ” 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你真不该死呀……”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随势追问:“到底该不该死?船长能不能不死?”
学生1答:“恐怕他怕时间不够,小艇上人太多,他为了其他人的脱险,就随着轮船沉入深渊了。” 对于这个问题,也能突出船长的伟大精神,可我以为与事实有点违背,就含糊一带而过,没有进行深化。而其他的老师认为得深化一下。
学生2答:“船在人在,船已经不在了,船长认为自己活着就没有价值了。”(类似这样说) 针对这个回答,我感觉能深化主题,所以就深化处理一下。可听课教师觉得仍不够深入,并且希望能再引入其他的相关资料。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提倡“倡简、求本、务实,有度”,再加上课文的语言文字较多,内涵较深,所以就没敢引入其他的材料,怕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使本有的任务完成不了。
六、形成新的教案建议
我感觉原来的共案已经不错了,所以新的教案与原案变化不大。我就大致说一说需要修补的地方。
1、导入部分就用前两节作为导入语言,第一节稍加改编,用口述的方式。第二节用录音的方式放给学生听,因为录音的效果特别好,特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当第二节的录音放完后,然后说“我们的故事就从这而开始……”,接着就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
2、在引导学生读那段对话部分,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采用开火车读,即一个接着一个去读,读完一遍后,教师采取总结指导方式,让他们再这样读一次,这样的效果很好,能较好地再现当时的场面,比分角色要好得多,建议大家采取。
3、最后两段教学时,建议大家先采用放录音方式,让大家先听,因为听这录音后确实能让学生感动。然后再引导他们读效果就更好。
4、对于最后一个“布置作业”部分,我们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去有感情读,有感情背。但对于这个环节,如何时间不够,也就算了。
《船长》 13
《船长》选自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作品笔墨集中,情节感人,通过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镇定自若,成功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脱险,自已却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表现了他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全文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何让学生也能沉浸文本中,体悟雨果动情的笔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灵魂呢?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设想:借助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初步了解“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学会7个生字,理清文章脉络;感悟危难关头人们的慌乱,为体会船长哈尔威的镇定自若、忠于职守做好铺垫。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一节课下来,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并对课文内容比较了解,若还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些要点。而我在课堂上对生字词语浪费的时间较多,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点不足,对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了困难。
《船长》 14
一点突破,感悟高贵品质——《船长》
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小说体裁的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借助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揭示人物性格,传达思想感情。
本文以“船长”为题,着力描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撞击后即将沉没的危急时刻,沉着镇定地指挥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自己则坚守岗位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可贵品格和高尚精神。因此,本篇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一点突破法”中的“尾部突破”:
1.诵读末段,由“忠于职守”的理解,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为理解全篇开路。
2.由对应句子中“控制”一词的含义导向“诺曼底”号遇险、救人的紧张过程,突出哈尔威船长“指挥”、“控制”、“领导”的作为,归结到“忠于职守”。
3.回到末段,展现哈尔威船长的庄严神态,赞颂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可贵品格和崇高精神。
如此教学,由尾部反顾全篇,再回到尾部,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学生会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船长》 15
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中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说说你认识的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哈尔威船长面对危险,沉着镇定;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船长!
生:老师,我觉得哈尔威船长好像还……还有点傻。哈尔威船长应该会游泳吧,他何必去死呢?
生:对,我真不明白,哈尔威船长完全有机会逃生,可以活下来,可他为什么要随船徐徐沉入大海呢?
师:你们的看法的确与众不同。同学们,想一想,船长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吗?
(学生自由争论)
师:好,大家就依据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来辩一辩。正方的观点是:船长能生存;反方的观点是:船长只能牺牲。大家自由组合,作好准备。
正方:我方认为船长这么沉着镇定,指挥救援,他应该有自救的办法。怎么会不救自己呢?
反方:我方认为,哈尔威船长根本没想到自己。他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共有61人,他完全把自己给忘了。在生死关头,他想到的只是乘客和其他船员,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正方:从文中“人们透过阴森可怕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句中的“徐徐”可见船长有逃生的时间,他是能自救的!
反方:请正方同学再思考思考,我方觉得这“徐徐”不是指时间长,而是表达人们对这位舍己救人的伟大船长的敬佩之心,留恋之情,也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悲痛之感。
正方:请反方同学注意,船长这么机智能干,他难道不懂如果不尝试,连生的希望也没有吗?再说即使船沉了,他也可以游离沉船,获得自救呀!
反方:不!请正方同学仔细看书,难道时间允许吗?20分钟内,在船长井然有序地指挥下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乘客和其他船员。书上说:“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这意味着哈尔威船长没有时间自救了!文中写道:“船头先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当船沉没时,船长已没时间游离沉船,加之沉船时产生的巨大漩涡会在瞬间把他吸入海底。
师:辩论太精彩了!“真理越辩越明”,文章的主题越辩越清。哈尔威船长那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高大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大家在辩论中充满了智慧,想一想,你是怎样来辩驳对方的呢?
生:我根据当时的情境,大胆想象,大胆推测。如猜测沉船时会产生巨大的的漩涡,因为电影中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就是这样。
生:我是注意联系了上下文,从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从船长的种种表现来认识他的伟大之处。
生:我抓住文章的词句细细揣摩,特别是主人公的动作和语言。
师:大家讲得太好了。你们今天辩论时运用的思维策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希望大家今后能自觉地运用。
反思:
上述片段中,教师尊重个性,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独特的见解与富有个性的语言实为思维和灵智的完美结合。个性因语言而彰显淋漓,语言因个性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文字组合,而变成一个个跃动着的生命音符。教师的随性引导,将学生带入了细致阅读、深度触摸文本的境界,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涨至空前,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感悟,激烈争论和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引发深层的思考,智慧之火不断碰撞,在思辨之中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清晰,趋于理性,使船长哈尔威舍已救人、忠于职守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得以自然、有效的显现。
【《船长》 】相关文章:
船长 12-06
《船长》 15篇02-26
《哈尔威船长》 11-15
六年级语文《船长》 11-10
船长说课稿11-15
船长说课稿11-08
《船长》说课稿12-20
语言 12-07
关于 的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