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时间:2022-03-19 12:03:29 我要投稿

《泊船瓜洲》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 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 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 ,欢迎大家分享。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1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泊船瓜洲》 2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

  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 3

  最近好多教师都在谈论我的这次公开课,当然褒义之词过多,实在是愧不敢当,此课实乃班门弄斧之作,还望各位同事多提宝贵意见。

  作为本次大赛的参赛课,因为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学生,所以如何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应当是本课乃至任何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 为此,我为这节课设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教案曾经几易其稿,虽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设计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激趣导入课文,使学生乐于接受本人、本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课程设计的形式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粗糙,这是值得我反省、改进的地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教师赢得学生,学生赢得主动,师生才能赢得课堂。在此,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竭力去寻找一个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泊船瓜洲》 4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设计理念】

  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解诗题

  1、思乡导入。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作者。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2)解读作者。

  师:同学们,从王安石的身世简介,你试着概括归纳、梳理提炼,你认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他的人生怎样?

  引导学生认识到王安石:为官三十几载,权至宰相;伟大抱负推行新法,政绩有声;仕途不顺两次罢相,新法终遭废弃;文如其人才华横溢,雄健清新。

  小结过渡:同学们,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写。让我们通过欣赏这首诗,领会他刚离乡就思乡的复杂情感。

  二、读通读顺明诗意

  1、读出节奏: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读出韵律:

  间:应读jiān,若读四声,则第二句的末字读一声,音调降度过大,读来别扭;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两音的朗诵效果(本诗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

  京口瓜洲一水间,

  ∣∣- -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 -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 - ∣∣—

  3、配图写诗:

  师:诗中有画,会学的同学们,请你们用简笔画为《泊船瓜洲》配幅插图,并试着写几句散文诗,让画与诗辉映生趣。

  三、字斟句酌悟诗情

  1、“一”字琢磨。

  设疑:京口瓜洲一水间,这水指什么?京口瓜洲一.水间,在诗人眼里看来,京口与瓜洲相距远吗?

  1075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2、“只”、“数”字琢磨。

  设疑:“数重山”之外的'钟山近吗?那又为何是“只隔数重山”呢?

  言为心声,定是家在诗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乡,天涯若比邻,依依不舍回望钟山。

  3、“绿”字琢磨。

  设疑: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好好推敲一下,你认为一个“绿”字好在哪里?

  一个“绿”字,令读者目睹:百草从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为诗句着上生机勃勃的底色;同时也为下句“思归”埋下铺垫,因为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唐朝王维《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又”字琢磨

  设疑:“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又”字,春风不只一次吹绿了江南岸,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吧,为会么非得说“又绿江南岸”?诗人言意何在?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写于1975年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所以是“又绿江南岸”。

  四、情境朗诵品整体

  1、欣赏配乐视频朗诵。 2、集体、个人配乐朗诵。

  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 】

  中国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绚丽多姿,滋养着我们。古诗词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用语凝炼,并具很大的跳跃性。诗词综合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注重形象塑造、意境构建,熔铸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同文体,阅读的目标、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都有区别。”曾祥芹教授将这种区别称之为“文体阅读差异”。教学时,适宜的音乐配以诗意般的画面,在反复吟咏中咀嚼品读,师生一道享受读,享受诗意般教学。于是整个教学流程从知人论世解诗题、读通读顺明诗意、字斟句酌悟诗情、情境朗诵品整体四个环节进行。读通读顺明诗意时,我不落“用平淡文字翻译诗歌”的教学旧窠,而是鼓励、引导学生用现代散文诗进行创作式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学生如是写:

  京口与瓜洲, 就相距一条长江;

  家乡钟山, 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和煦春风, 又吹绿了江南岸;

  明月呀, 你可何时照我还?

  如此,学生既明了诗意,又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训练。散文诗与古诗两相和,学生兴趣盎然。 古诗词用语凝炼、精警,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老师用语要简洁、形象、生动,有韵味、富启发。比如: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为自己还能变法图强,造福黎民百姓而欣喜;可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尖锐的政治斗争,实没有信心,顾虑重重。于是,诗人刚离乡就思归。这首诗透露出诗人当时心里既然欣喜又惆怅,赴任就思归,身不由己!

  学生对“草绿”与“思归”相联系的理解不到位。下次教学时,可作提前预习铺垫。即课前把《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和王维《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初步理解,为教学《泊船瓜洲》提供“先行组织者”,相信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泊船瓜洲》 5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与孩子们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通过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最后在集体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时,我灵机一动,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于是,通过大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乡的情感。试想,假如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图画示意、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原来孩子们学会了自主阅读资料袋,多好啊! 看来我们要相信学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泊船瓜洲》 6

  6日,我在实验小学参加了“本色的教学,智慧的课堂”名校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取了来自深圳的特级教师精彩的授课,其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陈金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古诗《泊船瓜洲》的教学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教者认为,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读中欣赏

  古诗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此,在古诗诵读的教学中,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是基本方法。陈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主学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在此基础上老师还提醒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读也贯穿了整堂课的始终,使听者明白熟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诗中蕴含着节奏、音韵、意境的美,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细细品味诗文所表现的意境,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议中领会

  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诗诵读课也应如此。陈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了“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讨论本堂课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学生表示应从朗读流利古诗、理解诗的意思、背诵古诗这三方面来学习,这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然后老师指导学生画出不懂的字词,引导学生明确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提出字词疑问后,再一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的意思,最后请两位小老师上台讲解,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逐步积累探究经验,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并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蒙胧理解。

  三、品中创造

  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交流对话的主体,是富有巨大的认识潜能的。学生在理解诗意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王安石离家这么近为什么不能回家?这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课堂生成的需要,老师出示了一段背景资料,让学生读资料,并从中找答案。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写这首诗是在上任的途中。这次上任,实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乡。写“还”字是为了表达他强烈的回家愿望。“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他的忧愁啊!学生再读他写的《元日》,联系诗歌的背景,从“总是新桃换就符”中学生看到了一个决心改革的王安石;读他写的《梅花》,学生从“凌寒独自开”中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王安石。学生对教师的预设作了富有创意的思考,从独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诗的中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读中欣赏、议中领会、品中创造,使古诗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泊船瓜洲》 7

  五年级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泊船瓜洲》 8

  今天目睹了江老师的教学风采,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课堂,感受了诗人王安石浓烈的思乡情怀。动人的音乐声中,陶醉于美丽的江南春景,怎能体会不出诗人那强烈的思乡感情呢?

  古诗的教学,要孩子们跨越时空的阻隔,扫除文字的障碍,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重在情景的创设。今天,江老师的课堂上,情景的创设是很美的。首先,课件展示了“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的家乡其实离的不远,但是诗人不能回。但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怀呢?是“春风”,是“明月”,是那动人的江南春景,课件展示的那优美的画面,把孩子们和我一起带进了那美丽的江南美景之中,让孩子们很好的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思念的情感。

  诗词在语言上是非常凝练的,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是经过反复的推敲,江老师带着孩子们体会了,作者的妙用。从一个“绿”字感受到了,江南早春绿的萌发,绿的蔓延,绿在作者记忆中的滋长。

  如果课堂上能把对诗的理解,与作者的生活背景,仕途的曲折,以及现实的无奈,前途的渺茫结合起来,我想会让孩子对诗人更了解,对诗的体会更贴切,对历史知识的拓展收益会更多。

《泊船瓜洲》 9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泊船瓜洲》 10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泊船瓜洲》 11

  今天我上了 《泊船瓜洲》 这一课 。 这是我第一年带语文,对于古诗词我又很多想法,大多都不是很成熟。在请教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之后,我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框架。但上完课后,我又觉得有很多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好。

  经过听课老师的指导与评价,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优点

  教态大方,思路清晰,语速掌控较好。对学生的引导也很成功。()课堂气氛好,学生发言踊跃,有激情。在诗句的朗读、节奏处理上非常突出。做到了在“读中自悟”。对全诗中的“字眼”---“绿”做了较为精彩的分析与领悟。

  二、缺点

  1.在作者王安石的`简介中停留过多,政治性的东西给学生提提就行了,没必要说的那么透。只要学生能感受到作者那淡淡的忧伤就可以了。

  2.押韵未给学生普及,有点一笔带过。古诗词重在押韵,学生应细细体会。

  3.“间”字的读音在参考书中有两个版本,我提前没搞清,使该字在学生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我虽自己辨识为四声,但还是业务部熟练,提前没做好功课。

  今后的工作中要谨记这次的经验教训,争取做的更好。

《泊船瓜洲》 12

  江老师执教的《泊船瓜洲》确实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1、音乐激情:一开课,江老师用音乐《永远的思念啊,故乡》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泊船瓜洲》的学习;在引导学生想象画诗人家乡的.美景图时,江老师又用舒缓、优美的《故乡的云》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

  2、语言激情:江老师的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激情,感染学生进入情境。

  3、课件激情:江老师虽然已有50多岁,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却很熟练,课件展示出来的江南优美风景,使学生有亲临江南水乡之感,更能充分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

  江老师执教的《泊船瓜洲》遗憾的是时间安排欠妥,导致学生描画的春景图没有得到回扣,使整堂课缺乏完整性。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泊船瓜洲》 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习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习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 】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 14

  《泊船瓜洲》是小学五年级第五课的一首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学生带给我的两处意外,令我欣喜

  一处是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饶有兴趣地讲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再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后来竟然有学生提议要画出这幅美景,怎么办呢?就让他们现场画吧。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学生把我们带人古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教师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板画所画的每一步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我想:板画设计的过程也是“授生以渔”的过程。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还要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这怎能不让我欣喜?

  第二处就是对诗所表达的感情的体会: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时,我再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指名说)

  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遗憾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学生的画,虽然说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画笔把心中所想画出来,而我的绘画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是哪一科老师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而教师也要不但学习,尽力成为多面手,才会把学生带进更好的艺术殿堂。

《泊船瓜洲》 15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广的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教参中也未作重点、难点涉及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这时,我抓住机遇巧用推想,对学生说:刚才你们的辩论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让老师也不知所措了。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掌声不断)

  分析:

  本来干巴空洞的内容,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便变得情趣盎然,这一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推想不仅能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难点迎刃而解,还能体会诗歌主旨,升华主题。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时代在前进,新世纪赋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发展的人。

【《泊船瓜洲》 】相关文章:

《泊船瓜洲》 10-20

泊船瓜洲 01-07

《泊船瓜洲》 15篇10-21

《泊船瓜洲》 (15篇)03-07

《泊船瓜洲》 5篇02-27

《泊船瓜洲》语文 04-03

《泊船瓜洲》说课稿11-25

五年级《泊船瓜洲》说课稿01-17

《运瓜》 02-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