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时间:2021-11-28 08:03:18 我要投稿

角的初步认识 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 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 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认识
15篇

角的初步认识 1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仅贴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以前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能够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2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来的立体图形改为现在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接着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纠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接着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通过让学生辨别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通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情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判断,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独立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独立试着画角,根据学情揭示画角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拓展应用,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符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比较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角的初步认识 3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认识角、找角、折角、比角、画角。针对这几个环节,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出发,用一朵云朵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从而引出课题:角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充满期待。

  其次,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的环节时,我让一学生指三角板中的角,学生指出三个点。我趁机在黑板上点一点问“这是角吗?”“怎样才能是角?”。让学生进行猜想教师再进行引导,把学生想象中的角表示出来。设计这环节时,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没有从物体上找角,抽出角。而是直接通过引导把学生想象中的角展示出来。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对角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角建立了表象,只是对角的表象模糊,也不知道怎样准确的描述。在点出一点后,问学生这是角吗?学生很肯定的回答,这不是角,只是一个点。

  当教师问学生怎样才能是一个角的时候,学生纷纷指出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当教学到这里时,教师故意画出两条不是从顶点出发的直线,问学生这是角吗?那怎样才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学生知道却无法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描述,此时我引导学生问:这两条直线从哪里开始画?学生顿时反应应该从这个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当我完整出示一个角后,我清晰的听到了几个呼气的声音,忙着答道这是角。显然学生对完整出示的`角显得很兴奋。在指角的时候,我不单单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更注重请学生指出,两边之间形成的大小就是角,用角的弧度表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弧度的长就是角的大小。以便于高段的数学接轨。

  最后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环节时,我创设了折角和比角两个环节。在学生尝试折角后,让学生谈谈你是怎么折的,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出角的符号,让学生知道角在哪里?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当我出示边比角长的角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都认为边长的角大,经过一番的引导,让学生说说哪里是角,从中让学生明白,不管边有多长,角的弧度线没有发生变化。由于在引导的时候,没有让学生清楚明白角的大小就看角的叉口。所以在教学时,不管老师怎么引导,还是有部分学生一知半解,而我就直接出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无关,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其实在教学到这步时,教师可以把这一环放在一边,可导入问学生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从而进行教学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完之后再来研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知识。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在教学完本课时后,我觉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们吃透了教材,我们教学设计才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学情,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 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我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因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小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利用展台出教材的这幅校园学生活动图,因孩子对图非常感兴趣,在兴趣中不知不觉就发现角,然后让孩子们把角用笔画出来,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我还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然后在教室里找角,孩子们找了很多,在他们有趣时,我又引到用纸折角,小组交流,并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并与各部分取名;认识后,又引到小组把自已的做的与大家的比一比,在该子发现角有大的、小的,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我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知道角分有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会画角。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角的初步认识 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认识 6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透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就应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角的初步认识 7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本堂课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最后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让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整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操作贯穿始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和图形的大小概念有些模糊,有些同学还是没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句话,应该借助两个角的比较来使学生加深印象。折角时,有些学生对于角的概念模糊,有几个学生把弧形的也当作角,所以不会折角,在折角之前,应该让学生认识角,并把判断是否是角的环节放在前面部分。再是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还不能正确描述怎样的是一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 8

  《角的初步认识》反思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资料。

  这一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透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透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资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潜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构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透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潜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先的立体图形改为此刻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之后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纠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明白原先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之后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透过让学生辨别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决定潜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透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状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决定,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独立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独立试着画角,根据学情揭示画角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培养潜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到达拓展应用,培养潜力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贴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比较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角的初步认识 9

  本次课例对于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识的把握,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实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体现了教学与知识的联系

  上课时能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找角,到身边找角,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生活化。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和探究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折一折,摸一摸,体验到角的项点与边的特点,通过小组内比一比活动角,探究大小三角板各角的大小来为学生搭建了问题研究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三、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本课教学中,我能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的掌握了课堂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了我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艺术。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从学习能动性,得到激发,在自己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较为满意,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同课异构”的确是为后上课的人带到了许多价值的思索,可以使后上课的老师思索一下如何去突破学生的难点,怎样才会使学生们更快乐地体验成功、收获知识,怎样教才会使学生不用再教,使他们乐学、爱学,一节课带给我们的反思的确很多,做为教师的确应该做到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以人为本,将来我会一直认真探究新课程及有关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角的初步认识 10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小精灵聪聪也非常喜欢,并且他还把我们的校园画成了一幅美的画儿,想不想欣赏一下?(出示校园主题图)

  1、 从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2、 其实,有一位新的数学朋友也藏在画中,猜猜看,它是谁?

  3、 对了,就是角。它藏在老师拿的三角板中,藏在老爷爷带的剪刀里,还藏在……,又藏在……,哎呀,到处都是它的足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角。(板书课题)

  二、 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 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2、 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我们先来研究其中的几个。是啊,角住在哪儿?除了图画中,在我们的身上,面前的课桌上,课堂的周围有没有角的家呢?

  3、 老师也找到一些物品,上面有角吗?谁过来边指边说给大家听。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 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

  2、 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 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 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 举起你的三角板,给同位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

  6、 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巩固练习:

  1、 现在你知道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对吗?谁来判断?(出示图一)

  2、 看来,数角时不漏数,也不要错数,考考你!(依次出示图一、二、三,让学生数角)

  3、 许多角合在一起,还可以组成美的图案,欣赏一下。(电脑出示)国庆节快到了,你也可以帮着园林处的叔叔阿姨用角设计一幅摆花的最佳图案,把我们的高密城打扮得更加美丽,好吗?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 学习用尺子画角。

  (1) 要想设计,不会画角怎么行?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小组自己研究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2) 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生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3) 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 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

  (3)、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角的两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化。注意看(电脑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 还有的问题,比如:角有哪几种?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课余时间,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的成功和快乐,好吗?

  《角的初步认识》设计说明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人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 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1、 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 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重合两角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当然这一点用传统媒体也是可以实现的。象活动角,伸缩角等等。

  三、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画角应该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但正因有了前面的整体感知,所以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无从下手,加之前面通过角的判断,它们知道了角的特点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于是他们各显神通,有的是把三角板或纸片上的角描下来,有的则是把两条直的线接在一起,有的则是依葫芦画瓢,照老师的样子徒手画下来。我都由他们去,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点拔。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记忆深刻,

  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欣赏画,来引导学生利用角一创作画,融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角的初步认识 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杨红丽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下面我将代表评委组进行以下几点评析。

  一、课堂设计富有童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本节的开头杨老师就设计了“猜图形”的游戏,从圆形到三角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角的特点。比角的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又处于课堂的后半节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易疲劳,而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悟空变变变”的游戏,形象而有趣的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难点,并且是印象深刻。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生活背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的校园场景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在主题图中分小组找角,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又在自己的身边找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观察主体图小组合作找角,根据角的特点用一个圆形创造角、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角的各部分名称、观察活动角的变化后总结角的大小变化关系。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训练,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的每一节都会折射出一些不足,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在用尺子画角的环节,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先让学生独立画角。因为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学习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三部分组成的。所以,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己画角,教师可巡视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生成作品,让他们讲自己的画角方法,最后选出最优化的画法,教师再次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性的画角。因为课堂中教师出示了三角尺,所以,大部分学生自己尝试画角时都是用的三角尺。这时,教师可以问:你会用直尺画一个角吗?学生再次用正确的方法画角,这样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就会更加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2、在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汇报他们的初步认知,然后再进一步引导观察,最后总结出影响角大小的因素。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该多给孩子创造思考、交流、探讨、质疑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

  每次聆听这样的公开课,我都会从不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中学习到最宝贵的课堂教学智慧,今后自己继续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角的初步认识 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习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 13

  第二次上完“角的初步认识”这本节课,又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收获很多。本课是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画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

  我反思这节课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两点:

  1、结合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两个大小一样、两条边长短不一样的角来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很好,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还理解得不透。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如果这样的话,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角的初步认识 14

  成功之处: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2、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角的初步认识 15

  《认识角》是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课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师通过这六个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和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比角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处理得很好。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能承接前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所展示的学生做的角,学生马上想到用已准备好的.学具“活动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通过动手比较,学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师又用自己两边比较长的活动角做成与黑板上某一角一样大,然后问同学“现在是我的角大些吗?”,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从而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还有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角的初步认识 】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的 11-26

《角的初步认识》 09-15

角的初步认识 09-18

角的初步认识 02-19

《角的初步认识》 03-13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 11-20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 01-26

《角的初步认识》 15篇04-03

《角的初步认识》 15篇03-30

《角的初步认识》 (15篇)05-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