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以下问题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别多少岁?
提示:课下注释生卒年(24、28、39、42岁)
2,在这几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量用原句回答。
24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一个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少年统帅。
28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39岁:亡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建立的后唐。
但,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42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朗读:“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
3,静思想象: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问:李存勖从灭敌到立国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盛衰之事,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教训呢?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板书设计:
时间事件结论
(得)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忧劳可以兴国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国灭
衰(失)926年(一夫夜呼……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数十伶人困之)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辞海》1989年版)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
三.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点
1,欲抑先扬
课文先讲得天下的过程,李存勖得天下时的态度。
找出体现忧劳的词,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叙代议其失,后转入议论,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后唐庄宗的成败阐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学习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说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启迪人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因声求气读通文意
1.请学生复述庄宗的故事。
2.诵读感知庄宗的'悲剧命运。
活动一:一生读晋王遗言,其他学生评价。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点拨:读出晋王深深的遗憾,对敌人仇恨、对庄宗期盼的语气和情感。)
活动二:读庄宗的奋斗史和失败史,其他学生评价。
奋斗史:“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可谓壮哉!”庄宗凯旋时的豪壮语气,笔势激越,情调激扬。
失败史:“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何其衰也!”庄宗败亡时的衰颓语气,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
(点拨:语言和情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对比鲜明。)
3.教师小结:庄宗的兴盛和衰败用了鲜明的对比,其奋斗史164个字,得天下完成父亲遗命,耗时十五年;其失败史63个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奋斗过程如此艰难,衰败却如此迅速,一溃千里,发人警醒。
三、提要钩玄领会主旨
(点拨:学生诵读第一段,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至文末。)
1.一个叹词:呜呼
参考: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先君事迹》“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贬善恶,为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这一声“呜呼”,以感叹发端,起笔不凡,突兀惊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调。
2.两个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点拨1: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目的是什么?)
参考:对偶与对比,这是本文写作上的艺术特色,使行文说理更加透彻。
(点拨2:当我们读完经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还留下什么?同学们将这两句警句放声读三遍。请同学当堂背诵。)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组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品读反问句,欧阳修想突出强调什么观点?
(点拨:教师范读,学生讨论探究主旨)
参考: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强调共同的观点:盛衰在于人事。
(小结:“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迅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点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所宠溺的一个不起眼的事物,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学们,想要实现理想,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学会节制取舍。
五、读史明理
课外阅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庄宗之得失
讽谏政治省察人性
张晴晴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 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庄
人事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3.学习正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等等。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
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
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断背景: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两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找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2、播放课文录音,带入课文情景。
3、齐读课文,请一学生讲后唐庄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
4、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jì(打结)
B、词类活用①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⑤兴、亡:使动用法。
C、虚词其: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揣测语气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婉商语气还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讨
1、作者通过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的史实来证明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不仅如此,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孟子早就说类似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明确: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给人以启示,而本文重在警戒,当今的统治者可要当心啊,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微,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繁荣的现象。
2、说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确: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恒久的奋发图强的意志与抵制诱惑的毅力。举现实生活中事例两则。
(四)拓展
1、以下判断,你是否赞同?分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说得有理。
A毁树容易种树难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种树难养护树更难D赚钱难失钱易
E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2、本文"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怎样的?
明确:扣庄宗史实,欧阳修针对当时社会多停留"天命"的认识上的情况,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也表现欧阳修重视人的因素的朴素唯物观点。
(五)作业针对文中提出的"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说说你的理解或启示,写一篇议论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阅读提示: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书设计(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写作训练:
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业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10、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13、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有何目的?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4.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下面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⑥泣下沾襟泣:流泪
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
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
9.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有删改)
1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嘲笑
D.夫兴亡治乱之迹迹:事情
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朋党之说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③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④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
A.①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17.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9.下面的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上新时代的发展之中,《中国越剧》组委会决定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垂询“行外人”的意见,聆听“行外人”对越剧艺术发展新方向、新目标的展望。《中国越剧》经过精心规划,自当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剧与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希望越剧爱好者能显山露水。
20.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五、小作文
21.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带来好处。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
故选B。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本身是相反的,显然作者并不认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选B。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
4.【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庄宗“兴国”是“忧劳”所致,庄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排除A项。BC两项是作者的推测,排除BC两项。故选D。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结合这些句式的特点来分析所给的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被”;
A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
C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词“于”;
D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是状语后置句,“以组”是后置状语。故选A。
6.【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②“及凯旋而纳之”意思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凯旋”,胜利归来;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其”,副词,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泪水流下沾湿衣襟”,“泣”是名词,泪水。这三句都有错误,①④⑤正确。故选C。
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顺承。
B项,第一个“遗”,遗留;第二个“遗”,舍弃。
C项,两个“本”都指原来的。
D项,第一个“请”,领取;第二个“请”,请允许我。故选C。
8.【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①中“其”是代词,他;②中“其”,语气副词,一定。
B项,两个“岂”都表反问,难道。
C项,①中“为”是动词,成为;②中“为”,介词,被。
D项,①中“之”,结构助词,的;②中“之”是代词,他。故选B。
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例句中“乃”是代词,你的;
C项,“乃”也是人称代词,你的;
A项,“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B项,“乃”,于是;
D项,“乃”,副词,竟然。故选C。
10.【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者是考查词类活用,然后应分析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确定活用的类型。
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项,“兄”也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与之相同。
A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C项,“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D项,“困”,困扰,没有活用。故选B。
1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意思是“。这三者是我遗留的仇恨”,“恨”应为名词,仇恨。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案】
12.C
13.D
14.A
15.C
16.(1)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2)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
17.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
1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
C项,诮:责备。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
B项,②说的不是君子。
C项,①说的不是小人。
D项,①说的不是小人,②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
15.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伪:虚伪。治:太平。
(2)诮:责备。为……所……表被动。称:赞美。以:因为。
17.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区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大体上,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一致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爱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尧在位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朋党,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结为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推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朋党,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平。《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子,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子,却是一条心。”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进用他们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们,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兴起,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把他们都放了,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于是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的朋党的,没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时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赞美推让而不疑忌的,没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结成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没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事情,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损、逸豫、溺、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也。
四、语言表达
19.【答案】①“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②“垂询”改为“寻求”;③“规划”改为“筹备”;④“当天”改为“即日”;⑤“显山露水”改为“踊跃参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可改为“发出倡议”;“垂”是敬辞,“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改为“寻求”;“规划”意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应为事先准备之意,可改为“筹备”;“当天”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日”;“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为“踊跃参加”。
20.【答案】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变原句的意义,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较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在语气及语言节奏上更加舒缓,更具有韵律感、音乐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历来传诵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满易亡,谦虚则兴,谈古道今多少英雄伟人以自身检验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古来今往多少伟人不是因满而亡,因谦而功名流今。古有项羽,刘邦,项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却刚愎自用,不用韩信,不听范增所劝,导致鸿门宴上放虎归山。相比之下刘邦的才识不及项羽,但却做人谦虚有度,虚心纳谏,赢的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作文。而结果也因此而知,刘邦打败项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得天下。项羽的自满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刘邦的谦虚使他赢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满则损而谦受益的道理吗?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的角度展开论述。自满招致损害,令人裹足不前;谦虚使人进步,不断有所收获。可以就一方面展开论述,也可将两者结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谦虚的度,字数要求较多,根据题干中“结合现实”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证法来证明论点。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水浒传》 04-24
《五柳先生传》 04-21
教学设计及反思10-21
白鹅教学设计05-21
教学设计与反思03-05
《泉水》教学设计05-11
《颐和园》教学设计05-10
观潮教学设计05-13
《雷雨》教学设计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