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7 12:15: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明确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

  1.(课本P28A13)填空:

  (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4)集合A有个 元素,集合B有 个元素,从两个集合中各取1个元素,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

  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

  (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应用示例

  例1.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

  (1) 甲站在中间;

  (2)甲、乙必须相邻;

  (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

  (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5)甲、乙、丙相邻;

  (6)甲、乙不相邻;

  (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反馈练习

  1. (课本P40A4)某学生邀请10位同学中的6位参加一项活动,其中两位同学要么都请,要么都不请,共有多少种邀请方法?

  2.5男5女排成一排,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排法:(1)男女相间;(2)女生按指定顺序排列

  3.马路上有12盏灯,为了节约用电,可以熄灭其中3盏灯,但两端的灯不能熄灭,也不能熄灭相邻的两盏灯,那么熄灯方法共有______种.

  当堂检测

  1.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

  A.42 B.30 C.20 D.12

  2.(课本P40A7)书架上有4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物理书,3本不同的化学书,全部排在同一层,如果不使同类的书分开,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课后作业

  1.(课本P41B2)用数字0,1,2,3,4,5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数,问:(1)能够组成多少个六位奇数?(2)能够组成多少个大于201345的正整数?

  2.(课本P41B4)某种产品的加工需要经过5道工序,问:(1)如果其中某一工序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种排列加工顺序的方法?(2)如果其中两道工序既不能放在最前,也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种排列加工顺序的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 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

  2.|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 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七、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本课将借助于,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2、结合教学渗透理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汁图,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结合统汁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校运会中我们班好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的同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呢?班长来统计一下

  生1:我喜欢跳绳。

  生2:我喜欢足球。

  生3:我喜欢打乒乓球。

  生4:我喜欢短跑。

  ……

  师:刚才班长已经把你们喜欢的体育项目都记下来了,那我们可以对这些原始数据做何处理呢?

  生1:制成统计表

  生2:制成条形统计图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汁图,大家想从中学会些什么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教科书第106~107页上的内容和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汇报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自由说)

  (3)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看图,并计算出,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4)错例展示。

  (每一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其它小组均能进行质疑。)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生活中的数学。

  (1)、 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 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2、小小统计员

  (1)统计自己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根据所学知识试着制作成扇形统汁图。

  (2)进行数据分析,为家庭开支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数学教学设计4

  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设是上的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A)AB+BC+CA=0(B)AB—AC=BC

  (C)0·AB=0(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A)y=(x—2)2—1(B)y=(x+2)2—1(C)y=(x—2)2+1(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A)3x+2y—11=0(B)(x—1)2+(y—2)2=5

  (C)2x—y=0(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PQ=_________

  9、已知A(5,—1)B(—1,7)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A)—5(B)5(C)7(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A)(a)2·(b)2=(a·b)2(B)|a+b|>|a—b|

  (C)(a·b)·c—(b·c)·a与b垂直(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A)2(B)0(C)1(D)—1/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2,3),=(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数学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认识“田”字中四个方位名称: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2、乐意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完成操作材料。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 动物图片 幼儿操作卡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田”字格让幼儿观察它的特点。

  2、为了方便我们给这四个格子取了不同的名字。

  3、教师边讲解边出示名称“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让幼儿辨认。

  二、动物找家

  1、教师出示小兔它家住在“右上格”,请个别幼儿示范找小兔的家。

  2、依次找到其他三个动物的家。

  3、教师出示一排连续的`田字格让幼儿找一找有规律的图像宝宝的家。

  4、个别幼儿分别自由尝试,教师指导幼儿。

  5、教师小结。

  三、图形找家

  1、教师简单讲解,幼儿倾听:根据前面已有的图形按规律接着画。

  2、幼儿四散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幼儿共同讲评。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设计思路:本节课为“找规律”第一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对教材“主题图”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鉴于此,本课以“六一联欢会”为主题展开教学,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身边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寓数学知识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对教材的领悟与处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本环节找主题图中四组图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找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改编教材。如例1的四组图都是两种事物交替出现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所以此环节可以设计一组找三个事物交替出现的排列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思路:从找具体事物小旗、灯笼、花、小朋友、水果的排列规律过渡到几何图形正方体、圆柱、三角形、圆、正方形的排列规律。使学生亲历从具体事物到数学图形再到抽象数学符号的找规律过程,为下节课学习理解更复杂事物的规律打好坚实基础。]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设计思路: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下一步学习做更好的铺垫。]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涂”、“摆”、“设计有规律的图案”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明晰活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 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

  2. 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

  (1)时间:3小时 20分 2小时45分

  (2)总价:5元 ( ) ( )

  (3)( ):6千克 800克 3吨350克

  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

  二、学习新课

  (一)相关联的量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

  (1) 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

  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页表格

  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 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3) 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20页第2题

  3、正比例的意义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 指生回答 阅读课本

  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2) 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

  三、 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 全课小结

数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训练正确划找课文的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知道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3、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划出文章中心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划出文章的中心句,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三、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理解书后第4题的词语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2、初知大意,理清各自然段意思。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从班级中数学尖子对语文学习不重视造成的问题导入揭题。

  2、自学课文。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划出问题。

  3、初知大意,试划中心句。

  初步青写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学生试划有可能不统一,出现好多句,可安排延时反馈。)

  复习回顾:

  什么叫中心句?为什么要找中心句?

  怎样找中心句?第一单元三课的中心句各有什么特点?

  (1)出现在开头,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2)出现在文章中间,如《一夜的工作》。

  (3)出现在文章结尾,如《养花》。

  (4)中心句反复出现,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4、自读课文,概括自然段意思。

  5、作业练习。

  (1)做书后第4题

  (2)摘录书上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中心句,体会中心思想,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2、会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2、细读讨论。

  (1)灯片出示课后第3题句子。

  这句讲什么?什么叫“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怎样认识才算充分认识了?如果不充分认识有什么害处?

  (2)第2、3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证明没有“充分认识”学习语文和数学关系的害处?苏老是数学家,为什么却讲“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关系的?苏老在第4自然段是怎么讲这个关系的?

  (3)哪些证明苏老是体会到学好语文的重要的?

  (4)苏老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从没学好语文的反面例子讲,讲来讲去目的是什么?

  3、重划中心句。

  再划中心句,讨论第1课时试划时的分歧,说清为什么应将“我希望大家在学好数学的同时,也要把语文学好,这对青年人的成长一定有好处的。”划出中心句。

  在说理中加深对中心句特征的认识,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师生总结。

  这课的中心句和哪一课的相类似?在划中心句的两次变化中,有什么新的收获?

  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可用一句,也可用两句连用)说说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5、延时作业。

  任选一题作业(写200字左右的片断)。

  (1)我吃过语文水平不高的苦头。

  (2)苏爷爷,您放心吧!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

  (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

  (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5、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数学教学设计12

  1.教学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解析的目的是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的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解析要做到:

  (1)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阐明其核心,明确教学重点;

  (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

  (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

  2.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

  (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

  (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容,避免泛化。

  3.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的核心是学习条件分析。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是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

  (1)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2)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

  (3)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并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

  4.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标后,依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具体且针对性强:

  (1)对如何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

  (2)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

  (3)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

  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

  (4)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

  (5)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操作层面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步骤和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意说清设计意图。

  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

  (1)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和学习兴趣,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理解、探索知识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供应用性情境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等;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再现和纠正,使知识(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3)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

  (4)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观察、提问和练习等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并准确判断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教学,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

  (5)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的作用,又在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恰当运用学习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7)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四、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五、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教学设计14

  一、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在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老师多讲解,学生要多做题,课本被当成了教师的讲解材料和学生的练习册,对课本中的内容的阅读重视不够。学生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学习中若有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找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有一部分中学比较注重开展对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小学虽然也有教师对此问题比较关注,能看到一些老师写的理论文章,但在我所听到的各种级别的数学公开课上,还很少看到有教师能够把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出来。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也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一定是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成是可能的。

  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阅读内容的选择研究:如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

  阅读措施的选择研究:如课内读和课外读。课内读主要有:对概念的阅读。对公式的阅读和对数学习题的阅读。课外读还包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读课外书等。

  相关研究:教学设计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阅读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和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想结合的研究。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从20xx年开始启动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开展话题研究的实践经验。

  2.人员结构。以市级骨干教师牵头,教科室指导组织实施,以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一线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

  课题负责人:汪尊明,男,市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参与研究人员:

  徐 勇,男,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

  孙玉峰,男,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团支部书记;

  张巾巾,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邓秀梅,女,小学特级教师,大专学历。

  3.资料准备。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4.经费保障。向学校争取经支持。

  四、阶段性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论证与调查阶段,时间:20xx年8月-20xx年9月;

  第二阶段:课题实践阶段,时间:20xx年9-20xx年6月;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形成模式阶段,时间:20xx年7-20xx年9月

  五、 研究方法

  本课我们定位为行动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本,在学中做,在做中求发展。”

  六、 研究人员及分工

  汪尊明:负责课题的规划、指导、实践与总结

  徐 勇: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孙玉峰: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邓秀梅:负责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巾巾:负责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七、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显示

  1、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例;(用录像形式呈现)

  2、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相关文章(以论文形式呈现)

  3、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编写出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设计(以教学设计方式呈现)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质量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一张课桌宽5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②l个鸡蛋约6.5()

  ③1棵白菜约2.5()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四)复习时间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师强调:

  ①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不像前两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那么有规律,要记牢、用准.

  ②“小时”的单位名称按规定应记作“时”.

  3.思考.

  ①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②21世纪从什么时间开始?

  4.练习.

  (1)一年有()个月,分成()个季度.

  (2)一个月分成()旬、()旬和()旬.一月的下旬是()天,平年二月的.下旬是()天.

  (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是()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五)名数的改写.

  1.出示5米.(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

  2.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3.填写例1.

  (1)3时20分=()分

  (2)=()吨()千克

  (3)3080克=()千克()克

  (4)5分40秒=()分

  4.练习.

  3千克50克=()克3千克50克=()千克

  3050米=()千米()米3050米=()千米

  2.4时=()时()分2.4时=()分

  2时40分=()时2元4分=()分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1米=()厘米

  (2)1公顷=()平方米

  (3)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1升=()毫升

  (5)1吨=()千克

  (6)平年的第一季度天数是()天.

  2.判断.

  (1)20xx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2)1992年是闰年.()

  (3)数学课本长18分米,宽13分米.()

  (4)钟表上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

  五、布置作业.

  1.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2.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

  4.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6-17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01-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4

小学数学《等量代换》教学设计范文01-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06-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06-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