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望江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者的生平创作。积累相关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词曲的朗读及对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中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 感悟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的风格导入词的学习
二、简介温庭筠
三、读顺全词
1、读出节奏 。
2、读出重音。
3、 示例:“独”“尽”“千帆”“皆不是”“脉脉”“悠悠 ”“肠断”。
读懂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的大义。
2、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全词内容。
四、读出层次
建议你再读全诗,从“时间、景物、情感、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说一句话,表示你读懂了课文。
1、从时间来看,全词 描绘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从清晨到黄昏一天的活动。
2、从景物来看,全司 的景物犹如一个个扫描镜头,从家中→楼头→千帆→江水,最后定格在白频洲。
3、从情感看,全词 女主人公从满怀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 ,因而肝肠寸断。
4、从手法看,全词 没有粉饰、刻板之语 ,多 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从表达方式看,全词 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 景,第三句抒情 ,[叙一笔,描二笔,抒一笔],构成叙→描→抒的模式。
小结模式:叙一笔、描一笔、抒一笔(或事一笔 、景二笔、情一笔)
五、读出情味
“梳洗”一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满怀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小结:
1、“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选行爱人的归来,写出了这一个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同时又引出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
2、“千帆”点明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改变语序“千 帆过尽皆不是”)
3、“脉脉、悠悠”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夕阳有意,江水有情,思念无穷。
4、“肠断”写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极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呈收拢回来,集中在“百频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聚焦定格情头)
六、读背全词
屏幕显示关于词的来源及特点。
根据学生积累介绍作者
指导朗读
再读全诗
深入理解
建议你再读课文,就课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谈 谈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教学回顾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了解全文,概括并比较几只猫的不同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最后一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味精彩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
(2)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概括并比较几只猫的不同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最后一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最后一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法学法:
点拨法、勾画圈点法、朗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入。
2.出示教学目标。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作好铺垫
准确读出下列粉色字的读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你分别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可以是句子或段落),我看到了一只猫。”
3.学生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完成下列表格。
五.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小组合作共同审理“芙蓉鸟被害案”。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两个月后,突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一只黑猫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
4.现在我们知道,这宗命案实属冤案,因为“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那么这件“芙蓉鸟被害案”给我们怎样的血的教训呢?
六.主题探讨,思想升华。
1.学生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2.小结:这些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
七.总结升华。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猫
郑振铎善待生命同情弱小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4、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质疑问难
7、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8、作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导学生了解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
三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教学设想:
一以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为教学重点。
二采取阅读、讨论、讲解、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写作能力。
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进一步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梳理结构。
二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投影幻灯出示词语,给加点的字注意: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
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n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二、补充注释:(可先让学生查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烟雾。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开阔。
纠葛:指纠缠不清。
三、结合预习分段,归纳段意。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指名回答。教师明确:
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为依据,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其中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第二层:(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小伙伴们愉快地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第三层:(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
第四层:(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到全文结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四、作品在组织材料上做到了有详有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揣摩。
(一)教师提问:小说的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不写这些内容行不行?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摘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这部分写了三个内容:
1、“我”跟随着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这里不仅能免读《诗经》之类的书,还能看到社戏。
2、这里有与“我”年纪相仿,不拘行辈,嬉戏玩闹的小伙伴们(正是这些小伙伴实现了“我”看社戏的愿望)。
3、平桥村这块乐土上可以钓虾、放牛、无拘无束、趣味无穷。
然而以上这些内容都是略写,虽是略写,却又不能不写,因为这些内容跟看社戏有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为看社戏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教师提问: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一些波折,这里是详写的,为什么?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后回答详写的原因。教师明确:
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叙事非常详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三)教师提问:在看社戏的途中,作者详写了什么?各采用了怎样的笔法?
要求同学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写了小伙伴们开船,侧重于写动作:
点、磕、后退、上前、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们的精明能干;还写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侧重人的感觉写;写山,以动衬静地写;写渔火,由远及近地写。这些描写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江南水乡夜景图,读后仿佛使人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四)教师提问:“在赵庄看社戏”这一节中,作者详写中又有略写,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要求学生在书上摘出内容,作比较后回答。教师明确:
详写的内容是:双喜述说铁头老生翻筋斗的本领,“我”喜欢看“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挨打的一折,让孩子们厌烦的老旦的踱来踱去不停的唱。总之,作者抓住了孩子们看戏的兴趣和对台上表演的反映进行详写。
在详写中也有略写,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详略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根据中心主题的需要,做到详中有略,略中有详,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师提问:看社戏夜归途中,作者可写的东西很多,却只详写了“偷吃罗汉豆”的情节,应如何理解?
要求同学们能够复述这一段(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作者浓墨重彩叙写了小伙伴们偷吃罗汉豆,着意刻画了小伙伴这个群体,他们天真、淳朴、热情、聪明、能干。另外,究其实,那夜的戏让小伙伴们看得失望,仅让“我”看社戏的心愿得到了满足;偷吃的罗汉豆,不是珍馐美味,不过是普通的豆,却构成了“我”的极大快乐,这样写又与小说的结尾紧紧呼应起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认真学习小说对人物的刻画。
二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三检查作业,复习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集体背诵、个人背诵相结合,课上背诵、课下背诵相结合。
二、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投影幻灯片,要求学生做在笔记本上。)请按照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给出的情节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
2、详写的是:
3、略写的是:
[参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
(一)教师提问: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描写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二)教师提问:双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试分析双喜这个形象,从中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要求同学们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明确:
双喜这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运用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很成功。
(三)对于小说中的其他几个次要人物,教师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景物描写的特色。
(一)教师提问:作者几次描写景物的立足点在哪里?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借助小说中的“我”,在船上描写了月夜行船、船头观戏、深夜归航几个画面,景随舟移,情随景迁,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师提问:“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写景段落,它有什么特色?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认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三)教师提问: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五、教师提问: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作为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点问题处理。)
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课堂写话。
学习了“偷吃罗汉豆”一节后,请同学们写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课上时间不够,课下继续完成。)
七、布置作业:
完成书后练习二中的1.3两题和练习四的1.2两题。
[参考答案]
二
1、(1)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2)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3)可以钓虾、放牛,有许多生活乐趣。
3、拔、点、磕、退、上、架,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娴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干的性格和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四
1、不直接写船,写岸边的景,反衬船走得快。
2、这个比喻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写老渔父喝采是从侧面烘托船走得快,摇船的本领高。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该单元主要通过体味作者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赞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雄浑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颇有气势,短句铿锵激昂,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交错出现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达得热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腰鼓这种民间艺术大都接触过,但了解不多,加之农村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匮乏,所以本文教学要注重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浑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场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的伟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6
一、学习目标:
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
2、积累诗词名句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
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许多诗词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们也要掌握一些诗词名句,这对于提高文学修养,增强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养成好的诵读习惯。今天学习的古诗词五首就需要我们背诵的。
(二)、诵读方法:
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学完一首马上背诵;二是要理解诗词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三是学会断句、停顿,不破读;四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在想象中诵读。如果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三)、讲授新课:
第 一 首:离京
一、作者、背景简介: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认为清王朝是“衰世”。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二、范读:
三、诗意讲解: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有害物质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四、名句欣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离 京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浩荡(比喻)—离愁—(衬托)日斜
落红 ———————————护花
(自比)
脱离官场——————不忘报国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25岁中进士,曾做过几任小官,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诗很著名,尤其“咏史”和“无题”最著名。本诗是客居四川时所作。
二、范读:
三、诗意讲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终身潦倒,四处漂泊,此时正在四川做幕僚,与亲人团聚遥遥无期,第一句就用问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能团聚的无奈。然后,以景衬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绵绵,以使池塘涨满,孤灯只影,更能引起对亲人的思念。李清照词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可见谈话时间之长;“共”,更能见关系之亲密;“西窗”,西,鸟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鸟栖,故以为东西之西,后用此指家中,并非实指西面之窗。诗人由实转虚,设想日后相逢,窗下剪烛,促膝畅谈此时的巴山夜雨、吟诗寄北的情景。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不仅使思念之情表达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转化成对未来的希冀,格调更高,情味更浓。
四、名句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今常用“剪烛西窗,共话夜雨”来表达怀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时再聚之情。
五、板书设计: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唐代诗人
归期难定 思念 剪烛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长 共话夜雨
(孤寂思念) (拟想会晤)
六、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理解名句含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摹写,条理清楚地抒发情感的好习惯。
(三)、德育目标
学习鹤群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集体性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目标
领略鹤群翱翔的自然美、鹤鹰激战的场面美、感受扶救伤鹤的精神美。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鹤群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领悟故事中作者寄托的深层含义。
理解鹤群表现出的精神美。
四、课型
教读课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已经带领同学们一起去认识并了解了一种聪明伶俐的鸟,同学们还记得那是什么鸟吗?
学生回答(提示:小燕子)
师:没错,在《海燕》这篇课文中,我国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他家乡的小燕子和他在海上看到的燕子,作者对于燕子那生动传神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这节课,老师将再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另外一种被人们比作“鸟类中的模特”、“鸟类中的百合花”的鸟,这种鸟到底是什么呢?它又真的有那么美吗?同学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就翻到课本,一起来看看由日本小说家、评论家江口涣先生给我们带来的《鹤群》吧!
(二)作者简介
江口涣,日本小说家、评论家。
(三)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检查学生对新字词的掌握情况,请学生在黑板上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让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
春光煦煦(xù)络绎(yì)不绝蜿蜒(wānyán)苍穹(qióng)伫(zhù)立翱(áo)翔优哉游哉(zāi)飓(jù)风绮(q)丽崩溃(bēngkuì)剽悍(piāohàn)精疲力竭(jié)无济于事(jì)凝眸(móu)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四)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提示: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集中对空中飞过的一群鹤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热情的歌颂了鹤群翱翔空中的美姿和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提示:作者是按“谈论鹤群——观看鹤群——祝福鹤群”的顺序来写的。
(五)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提示:
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
(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
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
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
(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架起来了。
(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
(六)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提示: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提示: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写鹤群的形态美与精神美,热情歌颂了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
6、思考:归纳写作特色。
A从结构上来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例如:文章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内容的;描写鹤群着重从三个场面描写,鹤群翔空-鹤鹰大战-救助伤鹤,但是重点又放在了鹤鹰大战。
B从写法特点来看,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鹤群进行生动的描写。例如,“鹤群发现可怕的苍鹰便互相报警,彼此关照。”“说时迟,那时快,一只鹤被苍鹰抓住,痛苦地扑打着翅膀,落向下方。”等等。
C把鹤放在群体中描写,突出表现鹤地“团队精神”。
(七)课文学习小结。
鹤群这篇课文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了鹤的团队精神,同学们在感受鹤群的形体美时,更要学习鹤群敢于斗争、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
(九)板书设计
鹤群
江口涣
谈论鹤群
鹤群翔空——队形美、姿态美(外在美)——喜悦、赞美之情
时间顺序:观看鹤群——鹤鹰大战——亲情美、协作美(内涵美)——敬佩、赞叹之情
救助伤鹤——亲情美、合作美(内涵美)——惆怅、牵挂之情
祝福鹤群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他人烦恼,审视自身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正确面对烦恼;写作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
2、认识自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等。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播放背景音乐《小小少年》,教师导入
我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这是成人的误解。小朋友也有自身的情感和烦恼。是啊,烦恼是我们生长中不可防止的情绪。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积极化解它,从而体验更丰富的生活情感;锻炼更坚强的性格意志;领悟更丰富的人生智慧。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生长的烦恼》,开展一次以“生长的烦恼”为话题的活动。假如你是主持人,你将怎样开展这个活动?
同学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教师根据同学设计的方案引导进行下一步活动,这节课课堂中可行的设计,教师要作好充沛的准备。
二、案例分析
1、投影案例:
案例1:
我的爸爸妈妈老是吵架,一点儿小事就“唇枪舌战
”,争吵不休,我每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感受不到一
点儿乐趣和温暖。我真不想回家了!家对我还有什么意思
呢?只会增添我的烦恼!
案例2:
我一直是妈妈的乖乖女,可是现在我对妈妈烦透了!
只要有同学打电话来,她总会用狐疑的眼光打量我;放学
我们男女生一起回家,她就会再三盘问;我出去玩,她也
要追问有没有男生……妈妈怎么这样呀?我都烦死了!
(摘自《知心姐姐》)
2、小组讨论,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来帮他们化解烦恼?推荐发言人各抒己见:
倾诉、换位、转移、沟通、咨询(可向专业人士咨询,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在中国起步较晚,在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心理咨询”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3、推荐协助:
网站:⑴知心姐姐
⑵春雨网──湖北青少年心理在线、
栏目:《心理访谈》
文章: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⑵何其方《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4、师:大家帮他找到了这么多化解烦恼的方法,我们回顾一下自身的烦恼,现在是不是也找到了化解的方法?你打算尝试用哪些方法来化解自身的烦恼?
5、同学发言。
6、替朋友解脱烦恼:
常君是你小时的同学,你们俩曾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他爸爸调到省城工作,他小学毕业后也随父亲到省城去读中学。有一天,他给你打来电话,说自身心里很烦,不适应省城的生活环境,与同学沟通也很困难,缺少知心朋友,等等。请你设身处地想想他的苦恼,协助他化解烦恼,争取说得入情入理,使人信服。
7、小组讨论,推荐说得最好的同学上台交流。
8、教师从口齿、举止、普通话和内容、情感等方面稍作评价。
这样设计,由他人的案例入手防止了同学仅限于表层的诉说和不愿启齿的烦恼,目的是尊重小朋友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隐私,给他们提供了借鉴的范本,由他人触和自身从中收获面对烦恼应采用的正确方法。
三、心灵鸡汤
1、教师投影展示名言:
“假如所有的人都把自身的烦恼拿到市场上去交易,
任何人在看到了他人的烦恼之后,都宁可把自身的烦恼重
新搬回家。”
──西方哲理
“当一份快乐跟他人一起分享时,它就变成了两份快
乐;当一份烦恼跟他人一起分担时,它就成了一半的烦
恼。”
烦恼就像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假如你的心中是一片晴
空,那么烦恼不会对你有丝毫一影响。
人生是串小烦恼组成的念珠,懂得人生价值的人会笑
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大仲马
2、你能把自身对烦恼的感悟也用名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吗?同学尝试写作。
这样的设计,是对同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写”的能力的训练。虽然我强调用一定的形式,但是因为同学个体的差别,他们所表述的方式也应该是色彩纷呈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无形中会增添语言的美感。
3、同学上台投影展示并朗读自身的名言警句。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同学学会互相欣赏,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同时也让同学在朗读倾听中寻找自我,寻找自信,让烦恼真正成为我们下一次胜利的基石。
四、结束语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正确面对烦恼,也有了自身对待烦恼的看法和态度,下一步你打算怎样布置?
2、同学自主设计活动,教师略作指导。
3、教师补充活动布置:请同学们回家后了解爸爸妈妈、亲人朋友、兄弟姐妹的烦恼,尝试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为他们化解烦恼;还可以建立班级网站、班级博客,为同学们服务。
4、在背景音乐中师语: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身;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身;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掌握今天;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烦恼随同我们生长,见证着我们生长,生长中的我们要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过滤烦恼,驱赶心中的阴霾,让绚烂阳光洒满心田,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设计,我强调了同学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把听说读写作为教学的支点,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同学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案例分析为形式让同学举一反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学进行梯级的语言和写作的训练,更主要的是让同学树立起自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课后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综合”,即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同学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使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注意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二是“体验”,语
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同学的独特体验,同学要亲历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同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增知、创新,获得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节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强调综合性,内容的特点要体现语文性,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主性,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构想,希望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正。
一、目标的确定不只突出综合性更要明确切实
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特征,那是不是一节课、一次综合性学习就要把所有的目标都集中体现呢?显然是不可取、不可能的。《生长的烦恼》这个综合性学习目标至少有四个,在实际教学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目标,这样就会使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不集中。这么多目标,怎么能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呢?即使能达到也只是作作形式而已。因此我结合实际,确定以两个目标在这节课开展活动,让同学有所得,课堂上灵活的根据实际情况生成新的目标,尽量的防止了为完成目标而面面俱到的现象发生。
二、内容的特点要体现语文性拒绝去语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它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起组成语文学习的四大板块,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局部。这是体现综合性学习学科性质的关键。课堂上,欣赏音乐、开展讨论、对话交流等这都是教学所用的形式,从语文性的角度来看,训练和培养同学口头表达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欣赏朗读名言警句、将内心感受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利用网络、图书馆搜索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更是语文教师在这堂课里应当精心考虑和巧妙设计的重要内容。名人名言的欣赏朗读、抒写感悟的环节,这是对同学心灵、情操的陶冶默化,不是为了写而写,也没有偏离烦恼主题,不
仅仅体现了语文性,还拓宽了同学对烦恼的认识。
三、体验的过程不只注重知识能力更要以人为本
综合性学习《生长的烦恼》在同学不可能事先进行调查和搜集资料的情况下来上,没有太多的选择。假如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会有更多的方式。《生长的烦恼》常规的设计就是先启发同学们敞开心扉、倾诉烦恼;然后寻求化解烦恼的方法。我经过进一步的考虑,包括仔细阅读了湖北省教研室史绍典老师的著作《交
流沟通对话》,著作中谈到“真正的烦恼,一般是比较私秘的,它只会向自身认为可以透底的人袒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敞开心扉,将自身的烦恼公之于世,这样的烦恼就要打折扣。真正的烦恼是不便于当众抖落的,比方单亲子女的烦恼、暗恋的烦恼、被人瞧不起的烦恼、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造成的烦恼等。诉说这样的烦恼无异于展示痛苦,是精神的折磨,是对心灵更大的戕害,我不倾向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让同学谈所谓‘生长的烦恼’,这涉和到隐私、尊严、人格,还涉和到理解、善待、宽容……”的观点看法,使我受益匪浅,也陷入矛盾。是啊,真正的烦恼有谁愿意当众抖落?烦恼是可以倾诉的,但不必要当众倾诉。是选择还是放弃?我甚至考虑过换一个课题。然而我又想,作为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每一个同学都会遇到的切切实实的问题,或许会有方法的!我没有放弃,力图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作一些改变和突破。我把倾诉烦恼这个环节以他人案例的形式来出现,以了解他人烦恼、协助他人化解烦恼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自身,防止了同学难以启齿、不便于公之于众然而又是内心真实的烦恼。这样设计,由他人的案例入手防止了同学仅限于表层的诉说和不愿启齿的烦恼,目的是尊重小朋友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隐私,给他们提供了借鉴的范本,由他人触和自身从中收获面对烦恼应采用的正确方法。教师的知识、阅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同学提出的每一种烦恼一一化解,那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实际的。老师不是解决烦恼的救世主,也不是心理专家,老师只能给他们提供有限的协助,是一种态度、一种看法、一种途径、一种方法,或许有的烦恼随同他的终生,一生也无法化解,但只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去面对它,这也足够了。作为教材中提供的三项活动,这节课我只选择了第三项活动“帮朋友解脱烦恼”。其实,在了解他人烦恼时,他一定会考虑自身的烦恼,对自身的烦恼也会有新的认识;在协助他人的同时,也是重新审视自身的烦恼的一个过程。假如通过这个综合性学习,即使只有一局部同学对烦恼有了新的认识和好的态度,这个综合性学习也是有收获的。让同学自主的布置下一步活动,以提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解决这个问
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周围的成年人是一座资源的宝库,如何合理的去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并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学习他人借鉴他人,学会向他人学习,自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
力求真正意义的站在同学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计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是我的教学原则。我们只有真正站在同学的角度以同学为主考虑问题,我们才干有勇气有胆量坦然的面对一切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即使这次尝试失败了,我的内心也是真实的、坦然的。因为自身终究勇敢的面对了,对自身也是
一个挑战。准备这节课,我在取与舍、回避与面对、真实与掩饰之间烦恼,同时更是我学习的过程,生长的过程。因为真实、坦然,所以我心情释然。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2、难点: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两个班,整体素质良好,学生诚实,有爱心,对待学习积极,刻苦。但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滞后。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2、了解作者:“两弹”指氢弹和原子弹。
四、整体感悟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五、小结:(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2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中心:
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邓稼先
1、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2、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鞠躬尽瘁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死而后已
4、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记叙、议论)
5、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抒情)
6、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
:
邓稼先,我国的“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以这个主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随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也试着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学生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探究,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鬣剽悍疆场驯良勇毅窥伺迎合疮痍枉然阔绰
观瞻妍丽庇荫遒劲犷野畸形颚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
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
⑴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⑵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
⑴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⑵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⑶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2、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1、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
(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11
《荷叶母亲》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七年级语文下册《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种方式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
3.学习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4.体验人间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深层品位诗歌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情”牵引,以“读”强化,以“问”贯穿,以“悟”延伸。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渲染气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聆听母爱
1976年7月28日深夜,唐山,在一间温馨的小屋里,年青的母亲正在缝补衣服,九个月大的孩子已经熟睡。忽然,一阵地动山摇,一声巨响过后,房屋垮塌了,母子俩被埋入废墟中。所幸的是,房顶的预制板是斜压下来,他们都没有受伤。但是房屋垮塌严重,只能等待救援。三天过去了,由于严重脱水,母亲的奶水没了。孩子的哭声渐渐微弱。年青的母亲心碎了,这时候,她摸索着将身边的缝衣针,毅然的刺进自己的手指。然后将刺破的手指放进孩子嗷嗷待哺的小嘴。第八天清晨,救援人员终于掀开了压在他们头顶的预制板,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啊,孩子脸色红润,宁静而安详,在早已死去的母亲怀里,睡得正香。在他的嘴里,还含着母亲已经僵硬的、发白的手指……
母爱是伟大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对母爱做过热情的讴歌。有首歌词写得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同感受作者所要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母爱
1、走近作者,了解冰心。
师:冰心,大家熟悉吗?
生(介绍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小学时学过冰心的作品《忆读书》《山中杂记》《再寄小读者》。
师补充: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心人,课外已经对作者做了全面了解。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自然美。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学生批注)读冰心的的文章,犹如欣赏晴朗的夜空中晶莹透亮的星星,简单清澈,让人心醉,而后在胸中留下一些美好的情思,余韵悠长。
2、范读课文。
师:《荷叶 母亲》就是这样的一篇美文,她是一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形式和内容,又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文就应当美美地朗读,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大家做好三件事:①勾画出本课生疏的字词。②注意听老师朗读的语速、节奏、感情的变化。③标示出自然段的序号。
3、积累生字难词。
师:在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难以理解的生字词?查一下工具书,对照注解,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生(学习理解):并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瑞:吉祥的。菡萏(hàndàn):荷花,本文应该指含苞待放的荷花。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欹(qī):倾斜。荫蔽:遮蔽。花瑞:花开的好预兆。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适意:舒适。亭亭:①形容高耸;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遮拦:zhē遮挡,阻挡。
4、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师:听老师美美地朗读了一遍,大家想不想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全文。
(生读课文。)
师:读完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究竟是重在写荷叶,还是母亲?(母亲)表达了什么感情?(对母爱的赞美。)
三、研读赏析,品味母爱
1、品味重点语段,品味情感。
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师:作者是怎样由“荷叶”想到“母亲”的,找到作者心灵受到很大触动的句子,或者说,找到“过渡句”。(“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师:作者为什么而感动?(因为荷叶保护红莲。)
师:荷叶是在什么情况下护红莲的?(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师:荷叶是怎样护红莲的?(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师:作者怎样描写荷叶的?抓住了哪几个关键词?
(“慢慢”“倾侧”“覆盖”……。)
师:我们品读语段,就要学会抓住那些具有感染力的词语,饱含感情的语句,或从修辞等角度去赏析。谁来读一下这句话,读出轻重。
(学生朗读此句,读出轻重的处理。)
师:作者看到这一幕,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继而“深深的受了感动”。
师:作者被谁感动?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它?
(荷叶 “勇敢慈怜”。)
师:“勇敢慈怜”的意思是勇敢、慈祥、怜爱、怜惜,它常常用来形容人还是物?(人)形容哪一类人?(母亲)
师:梳理一下,在看红莲被荷叶保护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师小结过渡: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感到烦闷;白莲凋谢,红莲亭亭,害怕红莲也遭受白莲的命运,不适意;红莲被雨打的左右敧斜,无法可想;红莲被荷叶保护,不宁的心绪散尽,深深地受了感动。
②“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此时,作者刚好依偎在母亲身边,于是作者由“荷叶保护红莲”联想到什么?(母亲爱子女)
文章写到这里,你觉得作者应该情不自禁的高声赞美谁了?(母亲)
师:课文在哪一段赞颂母亲的?(最后一段。)
师:一起来朗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读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样的柔情,要用温婉的语调,要读出对母亲的依恋。读快了是读不出味道来的。 (范读后学生再读。)
师:谁能对这段话进行赏析?(两个修辞,一种是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还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点。最后一句是反问,语调也非常好。)
师:嗯,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赏析文章,就应该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再加上四个字,直抒胸臆。你们看,母亲啊--这是呼告(旁批)。还有--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人称变化了,直接抒情。
师:“心中的雨点”指什么?(生活中的困难,磨难。)
师:对了,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能不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心中的.雨点”?(运动场上的泪水,成绩考砸后的忧伤,同学之间的摩擦……)
师:“荫蔽”是什么意思?(母亲对我们的呵护,帮助,鼓励,支持……)
师:当心中“雨点”来临的时候,我们的母亲就给我们呵护,帮助,鼓励,支持。你能谈谈母亲都给过你怎样的“荫蔽”吗?
(生讲述:雨中的守候;一杯温温的牛奶;发烧时额头温柔的手……)
2、品味文章写作的妙处。
①文章最后一段话其实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你能不能用“语文术语”说说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文章的主旨段、画龙点睛、升华情感、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作者通过写荷叶护红莲,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抒发对母爱的赞美。老师再介绍一个术语:这种借托某种事物抒发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就叫做“托物抒情”。 如果借托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志向,则叫做“托物言志”,如小学学过的课文《落花生》。
另外,作者把荷叶比作母亲,把红莲比作我,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思考一下: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在文章的前面,有没有铺垫?(祖父的话:“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对了,前面的“借花喻三姊妹”为后文的“荷叶喻母亲,红莲喻我”做下了铺垫,形成完美的“前后照应”。
四、感情朗读,颂扬母爱。
师:这篇文章文辞兼美,情意浓浓。让我们感受到:母爱就是那口渴时候的一杯清茶,是夏日的一丝凉风,是冬日的一束暖阳。如此的美文,大家想不想和着音乐,怀着对母亲的敬意,再来激情朗读一下。在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最感人得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母爱的味道。并试着背诵课文6--9自然段。
(播放背景音乐《母亲》,学生诵读课文,抽生朗读并点评)
五、拓展延伸,抒写母爱
师:大自然中的荷叶在风雨中呵护红莲的情形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生活中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也许母爱并不惊天动地,歌唱家阎维文在《母亲》中唱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无论是一次回眸,还是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情郁于中,发之于外。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模仿本文借助某一种具体的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如:母亲啊,你是____,我是____。四人为一组,比比看谁想像最丰富,写的最好最美。
学生讨论,抒写,展示。
母亲啊,你是港湾,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地方?
母亲啊,你是雨露,我是禾苗,除了你,谁能滋润我干枯的心灵?
母亲啊,你是大地,我是种子,除了你,谁能让我茁壮成长?)
师:大家写得都很好,再认真修改一下,就成了一首小诗,把它送给你的母亲,她肯定会乐开花的。因为老师我也是一位母亲,我正在付出母爱,同时,我也是一个女儿,我还在享受着浓浓的母爱。
六、课堂小结,珍藏母爱
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冰心的《荷叶 母亲》,晶莹璀璨,耐人寻味。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谢谢!妈妈,你辛苦了!妈妈,我爱你!)
其实,一声“谢谢”远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让我们将“母爱”珍藏心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帮母亲洗洗脚,刷刷碗,拖拖地,再陪母亲散散步,说说话,聊聊天,以我们的寸草心,略报三春晖吧!
最后,让我们一起表达我们的祝愿:祝我们的母亲,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优美的语句。
2、认真修改课堂练笔,写成一首小诗送给母亲。
3、课外阅读《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板书:
荷叶 母亲
冰心
荷叶 护 红莲
对母爱的赞颂
母亲 爱 子女
( 托物抒情 借物喻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12
一、文本解读
《老翁捕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作者纪昀,选自他的笔记体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习”中得来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文言文的阅读不是特别轻松。但是,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初步具备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常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阅读《老翁捕虎》这样浅易的文言文。
三、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翻译
2.体会文章主旨,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与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相结合的形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与导入
老师向学生问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
预设:同学们好,看到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俯下身子,询问2—3名学生)大家想成功吗?想成才吗?想梦想成真吗?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我们才能实现梦想呢?也许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会找到答案!
出示课题
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独学及成果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旌德县jīng邑人yì徽州huī皓然hào咯咯kǎ嗽sòu哂shěn此畜chù
屹立yì颔下hàn尾闾lǚ毛帚zhǒu下缒zhuì信夫fú嗣彪sìbiāo
秉烛bǐng谬巧miù励文恪公kè
2.再读课文,标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决
(请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上画上问号)
(三)对学及成果展示
1.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2.互相口头翻译课文,指出搭档翻译时的错误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
(四)群学及成果展示
1.找出你认为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还有疑问请你提出来
(五)拓展提升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天才出自勤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高人胆大)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附《老翁捕虎》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与导入
师:同学们好!看着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现在,我想现场采访一下(走进学生,俯下身子,询问2—3名学生)
师:(示意生1站起)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1:当老师……
师:(笑)老师好啊,将来我们是同行啊。那怎么实现你的理想啊?
生1:好好学习。
师:愿你通过你的`努力早日实现梦想。(笑对生2)你呢?
生2:我想当歌星。(师生笑)
师:好啊,怎么实现?
生2:坚持天天练歌。
师:贵在坚持,你一定会梦想成真!
生3:(主动站起)老师,我最近的理想就是考个好成绩。
众生:我也是(这时有许多同学高举双手想发表意见)
师:(示意学生坐好,出示幻灯片:你想梦想成真吗?)
师:大家想梦想成真吗?那么,怎么才能实现梦想呢?也许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会受到些许启发!
师出示课题《老翁捕虎》和作者简介
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独学及成果展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在解决不了的字词上画上问号。
生:朗读课文
师:有请生4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指正其在朗读时的错误。
生4:读
生5:“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的旌jīng他读作为JIN了。
生6:还有第四行“时咯咯作嗽”中的咯kǎ,他读作KE了。
师:这两个同学听的很认真,不错。送点掌声好不好。(掌声响起)下面有请生7同学朗读第二段,大家认真听读。
生7:朗读第二段
生8:(举手)“悬身下缒不能动”缒应读四声。老师,我能读一下第三段么?
师:当然可以,大家掌声鼓励。
生8:朗读第三段(热烈的掌声)
师:生8确实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一定要像生8一样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我为大家范读一下第二段,大家在听读时注意正音,并划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三)对学及成果展示
师:(出示幻灯片)
1.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2.互相口头翻译课文,指出搭档在翻译时出现的错误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学生声音渐息)
师:现在,哪个同学如有疑问请举手
生:“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应怎么翻译
生:一定要聘徽州的唐打猎,才能除掉这个祸患。
师: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你这样翻译在意思上是可以的,还能不能翻译的更准确一点。
生:如果不聘来徽州的唐打猎,就不能除掉这个祸患。(掌声)
师:在翻译时,注意遵循这样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生:“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怎么理解?
生: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
师:这句话一定要注意“习”的含义。还有不懂得语句么?
生:“乃遣吏持币往。”什么意思?
生:于是派了一个小官吏带着礼物前去(请唐打猎)
师:这位同学翻译的非常准确,能够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一下老翁捕虎的故事。
生:(几乎是在翻译课文)
师:讲故事要力求简洁,抓住事件的主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哪位同学再来讲一下。
生:……
师:太棒了,掌声在哪里?(掌声响起)下面我们来自我检测一下(出示幻灯片)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旌德县咯咯颔下下缒嗣彪谬巧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老翁哂曰(2)老翁顾童子曰
(3)习伏众神(4)老翁手一短柄斧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2)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四)群学及成果展示
师出示幻灯片:
1.找出你认为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师为学生分组并指导讨论
(生纷纷举手)
师示意第一小组代表回答
代表1:我们认为第二自然段中“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可以作为文章主旨句。因为这句话是在老翁捕虎故事叙述完整后作者引用《庄子》的话,意在阐述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他小组小手林立,大喊不同意)
师:看来你们小组的看法有点问题,第二小组说一下你们的观点。
代表2:我们认为第三段“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时主旨句。因为这句话出现在全文之后,是作者在老翁捕虎故事之后又引用了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他们的技艺都是通过“习”获得的,都是熟能生巧。
师:(板书“习”)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同意二小组的同学请举手(全体举手)
师:其实第一小组的看法也是正确的,他们的答案也是合情合理的,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主旨句。让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们。(掌声)哪个小组来回答下一个问题。
代表3:作者引用史嗣彪、励文恪的事意在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进一步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
师:很好,掌声鼓励。现在,如果你对文章还有其他的疑问请提出来
生:老翁为什么不在老虎熟睡之时杀死它,为何还要叫醒它?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哪个同学能够为他解决?
生:为了增加悬念,让人好奇。
师:目的何在,仅仅让人好奇吗?
生:目的是在于突出老翁的高超的捕虎技艺。
生:还有他的自信和从容。
(五)拓展提升
师:(出示幻灯片)
结合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试用一段话说说自己今后在学习方面的打算
提示:学习了这节课,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将会(怎么做).
生:学习了这节课,我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将会加倍努力学习,对学过的知识反复复习,大量做习题。
生:学了这节课,我明白了要想梦想成真,就一定要勤奋刻苦,因为老翁告诉我“天才出自勤奋”。
生:我懂得了在学习上一定要下苦功,因为老翁告诉我们“功到自然成”。
生:我还明白了人不可貌相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生:从老翁身上我懂得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像老翁一样勤学苦练。
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我们的梦想早日成真,请切记老翁给我们的启示!下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美、超凡脱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蕴美)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收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读中品析,品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力求做到“美文美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背读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
45分钟
[课前准备]:
1、课前下发积累卡,指导预习,解决积累卡A面的内容。
2、学生自读积累卡B面的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型]:
赏析、背读课
[主导教法]:
诵读、品析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10分钟)
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放录音),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2、指名对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
3、学生伴随音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课文。
4、教师简单介绍:这是一篇美文,言简意丰,历来传诵不衰。
5、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6、教师归纳小结(板书):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二:分步品味(30分钟)
一、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1、小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拔小结:
文章的语言美: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过“宜”字宣泄无遗。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情感。
4、伴随音乐或读、或背课文,感受语言美。(播放古筝独奏曲《流水行云》)
二、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1、请学生读出作者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
2、结合莲花图,学生将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填入,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4、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5、学生看着莲花图,听着音乐,带着情感试背课文第一段,感受莲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莲花图;放录音:古筝曲《流水行云》)
三、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点拨小结: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4、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或读、或背课文第二段。(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板块之三:总结收束(5分钟)
一、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在音乐声中吟诵。(放二胡曲《高天上流云》)
二、教师总结收束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同学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04-09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05-11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 03-29
语文下册 03-19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 11-01
小学语文下册 01-24
小学语文下册的教学总结11-22
小学语文下册 04-13
(精选)语文教学设计07-05
语文教学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