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1
今天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很不着调,对于黄山奇石,没有多媒体课件和具体挂图的辅助,2年级的学生光通过文字,怎样整体把握,初步感知,光光读几行文字,看着课本上仅有的三幅插图,如何去把握奇石的“奇”,让我很有些不解。如果没有加星制,很多人就不会坐端正,也不会看黑板,在下面玩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东西,橡皮,铅笔,都可以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坦白讲,我是一个容易受控制的人,会因为学生的毫无反应,一声不吭而将原本就很慢热的热情降到谷底,提不起精神头。
作为班主任,有点放不开手脚,总是不放心让学生干,怕他们做不好,而把所有事情一人包揽,包括扫地,打饭等等,每次看着他们磨磨蹭蹭地,那把火蹭地一下就上来,性子太急了,应该让他们去做,谁不是从不会,到慢慢会,最后才是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呢?能力是锻炼出来的,如果不让学生干,他们永远不会干。
中午分饭倒是练出来了,原来第一次分,因为中午临时要开会,所以后面的同学就自己盛了。有些同学一开始加太多,导致后面的同学到下午是饿得慌,晚上接到家长电话说小孩一回家就找吃的;第二天中午就一直待在班里,每个同学都分完,第二次加饭加菜也是自己一手完成,以免小家伙们不够自觉,但时间还是有些仓促,等到5年级学生来抬东西了,我自己还没吃;这往后两天,一天比一天娴熟,现在是15分钟内能把41个人的饭菜加完,而且自己的那份吃掉,然后敦促学生们赶紧吃,因为有些人边吃边玩,拖拖拉拉,这个习惯不好,必须要改掉。这两天会让学生自己来加饭,有些还是会一大勺子地舀饭菜,我看到会提醒说每个人第一次先少加一些,免得后面的`同学轮不到了,吃多少加多少,别浪费。有些孩子就少盛一些,第三次不够吃再上来,别看年龄小,胃口可不小。不过每天都得提醒,发现自己变得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
1.鲸语文课堂
2.语文课堂有效
3.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4.语文课堂 总结
5.关于谈谈我对语文课堂的反思
6.关于语文课堂的
7.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
8.夏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的导语设计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动人,但在课堂收束时却草草收场,大多以重复课堂教学内容为主,以布置作业和自习直接收束。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总结语也很重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起到对课堂教学内容完善、补充、强调的作用,既是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凝练收束,也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导作用,如匠心不施,就显得整个课堂虎头蛇尾。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总结语设计贵在提升延伸,即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提升,对文本学习内容的延伸解读,进一步提醒学习的重点难点,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思路,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空间。
一、总结提升凝要义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精神力最为涣散的时候,如果这一时间段放之任之,就会造成时间浪费、课堂松散的结果。针对学生这一特定心理现象,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好总结语设计,利用最后几分钟总结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思考。这种总结语一般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作一个提要式的归纳,突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要点,凝练要义、加深印象。
如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将“感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对地坛和母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这样总结:
同学们,对于史铁生而言,是地坛与母亲给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离开了地坛,久久不曾回到地坛,也始终忘不了地坛给予他的启示,笔下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已经成为精神憩息的家园,那里虽然颓败却并不荒芜,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样,多年以后,即使母亲也离开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记最初写作的初衷,为了让母亲骄傲,为了告诉母亲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母亲已经成为其写作的`动力源。此时此刻,地坛即母亲,母亲即地坛,地坛与母亲告诉他,你应该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这就是地坛与母亲对史铁生最好的抚慰,也是史铁生收获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学们课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
在总结语中,我再次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重申了一次,通过比照说明,将地坛母亲对于作者的意义进行了重申,帮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帮助学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总结语,可以说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提炼总结和指导归纳的效果,必将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会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二、延伸勾连留余味
不少教师往往很注意课堂的开始和主要教学环节,却忽视了课堂结束语。这就像一个故事,开头很有悬念,中间情节也非常生动,而结尾却不了了之一般,让人感觉不是滋味。其实,课堂教学的结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结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设计,丰满课堂教学的结尾。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者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加以学习,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得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积累。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这篇文言文时,我感觉这篇文章在风格上很有特色,将太史公的那种怨气、情绪表达得含蓄且耐人寻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看似回复任安的要求,其实直白地表达自己著作《史记》、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诸多不解、鄙视的眼光中正道直行,这是一种勇气,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文气纵横、气势昂扬;这样的文章同样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还有其外孙杨恽《报孙会宗书》中,同样的不屈于淫威,不计较世俗,正道直行,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壮了胆气、树了榜样。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在领略这种文气的传承中,蕴文胆、养文心。
相信在这样总结语的提示下,会有学生在课后找来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就实现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效果。
三、关注现实见行动
课堂结束语不同于导入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生动的言辞,需要的是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接纳文本传递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鸣之余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如执教《品质》一文时,怀着对老鞋匠的尊敬,设计总结语:
文中的老鞋匠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真正的品质;而这些看似很傻的却可贵的品质正蕴藏在街道边、巷弄里,正如罗兰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利用周末等闲暇的时间,走街访巷,带上几瓶矿泉水,带上自己需要缝补的衣物鞋子,带上寻找诚信、朴素等可贵品质的真诚内心,寻访我们周围被忽视的散发光芒的人们,以此来洗涤我们的内心。希望大家认真记录下来,既作为一次社会实践,更作为一次心灵的洗礼,发现自己眼中的美吧!
结果,到了周一语文课,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述自己在寻访中发现的美,发现的可贵品质,还有对他们的帮忙,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矿泉水,但是从他们真诚的笑脸中我也发现了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最为可贵的品质,我想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3
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自尊者自信。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1、学生56人,喜欢争论,爱听故事。
2、学生思维活跃,胆大,知识面广,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想弄明白。
3、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辩论能力。
1、学生喜欢讲故事辩论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这样的课型。
2、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如:富翁=尊严的正确定位。
3、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4、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揭题方案:
同学们你们相成为富翁吗?(想)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方案1: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尊严一词。
方案2:学生的回答中引不出尊严一词,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方案1:当学生点出尊严一词时,老师就顺势说什么是尊严?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老师接着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你就理解了尊严真正的内涵。
方案2:当学生回答不出尊严一词时,老师直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学生就知道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学生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一)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理由.
(教师设想:根据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天真可爱、真实,估计这组人多。)
(二)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
(老师设想:这组人少,原因1、读过课文,顺应课文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2、有个性3、顺应老师的想法。)
(3)两组开始辩论。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针对上面的.问题的答案教师设想:全班学生估计说:认真干。同桌互相找理由主要目的:是内化成一种品质)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教师总结: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1、世界首富的故事,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心充满了几分欢喜,几分忧,这是这学期我最成功又最不成功的课。
成功之处:
1、巧妙激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入手。
2、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
思考:(不成功之处)
1、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教师知道学生喜欢上却不敢多次尝试,主要是教师的课堂开放了,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调控,这将是每一个教师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学生思维太活跃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好忍痛割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观点正讨论在兴头上,老师只好把他们的热情扑灭。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4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情感合作交流训练反馈
论文摘要:一位好的教师实际上是一位课堂教学的优秀设计师,所以,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课堂设计艺术的水平,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教师要着重解决好课堂方式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构建、课堂目标的确定以及当堂训练的落实等问题,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好这几个方面,应从情感、合作交流、训练反馈等方面用热心和爱心激起学生的信心和决心,让教学成效更好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中。
语文界的泰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是科学,是因为它必须遵循着铁的教育规律,说是艺术,因为它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所以要教好这一门学科,是需要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和反思中历练的。看完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回顾自己这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勉,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与执行。
一、让“情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
情感教学执行最好的是于漪老师,她被称为“情感派”的代表。她用自己饱含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用这种情感的意境感染学生。语文教学是需要情感丰富的.一门学科,一节别开生面的展示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是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会上韩军老师亲自展示的一节课――《大堰河我的保姆》,他用自己最本真的情感,饱含深情地把这首诗示范朗读了一遍,在低缓的音乐声中,韩老师所读的每一句都带着深沉的情感,读到深情处,我们听到他几声哽咽,看到他满眼的泪水,在场的几百名老师无一不被感染,几乎都要落泪,我们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因为,那是他真正地走进了作者的作品,真正地体会到了那份思念的情感。学生也进入了更好的状态,一个个屏住呼吸,真正地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一起感受着老师带给他们的对于大堰河的思念和赞美。
二、让“合作交流”点燃学生“封闭”的心
我自己的一节公开课给我的语文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选择了《斑羚飞渡》这一课,当时我找了很多教案和课堂实录的东西来看,可是当我真正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那些教案和课堂实录都是别人的东西,自己的学生是不是也和他们的学生一样?别人的教学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所以我就决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整篇文章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主观性很大的问题,如果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带上自己的观点看法参与到课堂中,两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对两个问题的解释很到位,在一些语言的引导下,部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并作答,课堂气氛很活跃,有些学生的答案使我很吃惊,原来学生的自身潜力是很大的,他们的能力也是无限的,只要老师能够积极地引导,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让“评价与反馈”敲打学生“懒惰”的心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当堂巩固和训练时必不可少的,每一天课前的一个小听写,课后一个小结,给学生自由时间背诵,这样每节课有一个规定的任务,把当堂的知识巩固落实好,让那些回家懒于学习和动手做作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勤快起来。再者,课堂的训练和巩固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地反馈给老师,然后大家一起解决,不仅让大家在解决完问题后获得知识,他们本身对于质疑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养成后,就不会出现时时懒于动笔的情况了。
四、让老师的“热心与爱心”置换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最后用于漪老师最初在教学中的八个字来收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课堂如何更好地设计,每个人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设计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把更多的所知,更好的状态留给学生,教学相长,让师生共同进步!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5
一、 出示《游子吟》古诗。指名读。
二、 检查预习。
1、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板书:孟郊)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
2、 他为什么写这首诗?(生:他想铭记母亲对自己的慈爱)板书:铭记(什么叫铭记)生:永远记住
3、 师小结:他就是想记住母亲的恩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师提示学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三、 自由读一节,动笔画出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小组内交流最感动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从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到了母亲很关心很爱他,缝得很仔细,指名2-3人读中体会问:她在缝衣服时还会想些什么?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生1说舍不得儿子走;生2说她想儿子早点回来)
第二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深?指名说并读。(师点评你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生2读(师点评你读出了依依不舍)生齐读。这时孟郊看到母亲头上怎样?他心里又会怎样想?生1她昨夜肯定没睡好,为我操心生2母亲昨晚睡迟起早生3:母亲为儿子操心把头发都弄白了。师:湿润是什么意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没流下来)
师小结:母亲的恩情一方面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板书
四、 让我们轻轻地读这首诗,找出文中和诗句相对应的句子,仔细听。
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生:):
师:有一天,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给他缝补衣服。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生;临行密密缝
师让学生说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让学生练习背诵,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上。一组展示背诵(齐背)背得怎样?有感情吗?另一组挑战背。师小结:刚才两小组同学把最后一行诗句背诵的.特有感情又《游子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千古名句,要记住。那么我们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小组内讨论,看谁能做一个爱母亲的孩子
生1帮母亲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务。生3:洗脚。
师: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落实到行动上今晚给母亲洗脚。
板书: 行动上
母亲的恩情 太阳的光晖
铭记 语言上
孟郊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6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2.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观察方法,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古时候,有一个县衙贴出告示,要抓一小偷,告示内容是:今有一人入室偷窃,所盗数额巨大,现悬赏五十两缉捕。该小偷,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嘴巴不宽不窄。请有线索者速告本县。
师:通过这则告示,能抓到小偷吗?为什么?
预设
不能。因为这则告示对小偷的描述没有突出小偷的外貌特征,没有辨识标志。
师:由此观之,要写好人物,只有仔细观察,抓住外貌特征,才能写谁像谁。
(板书课题:写人要抓住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故事导入,降低学生对抓外貌特征写人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对人物外貌特征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本课内容的参与意识。
二、读教材,学方法
1.了解描写手法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4“写人要抓住特点”,并交流思考:如何写出人物特点?
预设
课件出示:
(1)以貌传神,写出人物的特点。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外貌描写的要求: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外貌描写必须切合文章的主题,能为刻画人物服务。
(2)用语言、动作描写等展示人物个性。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其性格特征的镜子。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人物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其内心世界,表现其个性和思想。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物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
(3)用心理描写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地扩大。
2.分析示例,加深理解
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例文了解一下各种描写手法。
课件出示:
(1)外貌描写
“画”肖像时,可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体态、神情等。还可以抓住人物的局部特征重点描绘,如小酒窝、眯缝眼、忧郁的眼神、乐观的笑容等。
【示例】他长得十分可爱,像国宝大熊猫一样憨态可掬。他的头圆圆的,虎头虎脑,看似愚笨,其实十分聪慧。他的发型很是特别,额头前的头发整齐排列,呈半弧形,像是用一只碗在额头上扣了一个圈儿。圆圆的脑袋,配上他那个性的发型,那形象简直萌到爆!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出个性特征来。
【示例】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便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曹雪芹《红楼梦》)
(3)动作描写
“描”人物的行为、动作时,要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动作,精心选择恰当的动词,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人物特点。
【示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心理描写
“刻画”心理,要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反映出人物的感受、特点。
【示例】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再塑生命的人》)
三、绘名人,学经典
1.经典再回顾
师:下面我们再看看几处经典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
《朝花夕拾》人物我了解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
(2)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神态、动作描写)
(3)“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神态、语言描写)
(生讨论后发言,逐一分析)
预设
(1)通过“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具体地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表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这一句中“微笑”的神态和“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读书时的专注认真与全身心投入的沉醉状态,说明先生读书对“我”来说是很有感染力的。
(3)通过阿长“极其郑重”的神态,一再叮嘱的语言,描写了阿长在除夕夜对“我”的认真叮嘱,表现了阿长的迷信、愚昧以及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师小结: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细致描摹,着眼于神,揭示其精神内涵。
2.典型人物描摹
下面我们一起来描摹经典人物,看是否能用文字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
观察下面鲁迅的图片,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1)学生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尝试写作。
(2)小组交流。
(3)教师展示名家作品片段并引导分析。
课件出示: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阿累《一面》)
师: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外貌描写?哪些词语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预设
从面容、头发、胡须三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外貌描写。先生面部消瘦,但精神很好。“一根一根”“精神抖擞”“直竖”“打眼”“浓墨写的隶体”等字眼表现了先生顽强和倔强的性格特点,这正是作者要极力刻画的民主战士的形象。
3.修改习作
(1)学生将刚才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着眼于通过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2)小组内再次展示习作,评选优秀习作。
(3)全班展示修改成果:每组选出一篇修改前后的对比习作,展示交流。
(4)师生根据展示作品,点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明确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和实践中逐步提升描写人物的能力。
四、绘同学,用方法
师:平时,我们最熟悉的人莫过于朝夕相处的同学,你仔细观察过你的同学吗?你能用文字描述出来,让别人猜出他(她)是谁吗?
1.学生习作,小练笔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现场仔细观察同桌或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结合他(她)平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用200字左右的文字给他(她)“画”一幅肖像。写好后,展示出来,我们一起来猜猜他(她)是谁。
(1)学生写作。
(2)小组互相交流评价。
(3)小组推荐优秀习作展示:展示——猜人物——点评。
2.修改范文,明确方法
(1)修改示例。
师:这些同学们都能抓住同学特征,让人一猜就中。本节课开头讲的那个故事里的小偷,因外貌特征描写不突出,难以辨别。假如你是县官身边的师爷,你认为如何修改告示才方便抓住小偷呢?
(生自主修改,师指名展示并点评)
(2)修改习作。
小组合作,修改刚才描写同学的习作。
步骤:
①小组内,每个同学再次展示习作。
②小组长组织,对不能很好突出人物特征的习作逐一进行集中修改。
③全班展示修改成果:每组选出一篇修改前后的对比习作,展示交流。
④师生对展示作品一一点评。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写人要抓住特点。要抓住特点,先要学会细心观察,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写出人物个性特点。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就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同学,进行小写作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板书设计】
写人要抓住特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以事写人,在典型事例中刻画人物形象。
2.能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特征。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思考,导入新课
师:“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件件事情中。要把人写“活”,写成“他自己”,就要把人放在事件中写,写他与别人的交往,写他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所以,要想写出一个人的精神特征,还要学会以事写人。
(板书:以事写人)
二、精选事例,以事写人
师:我们在写人时,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可以写。哪些事是必须写的,哪些事是可写可不写的,哪些事是完全没必要写的呢?这时我们心中要有一个核心,即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事情要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的事更要重点写。写的事情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
1.课文引路,学习方法
师:现在我们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的写法。
(1)回顾《再塑生命的人》,师生一起理出课文的主要事件:
课件出示:
①1887年3月3日,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的身边,握住了海伦的手,把她紧紧抱在怀里。
②莎莉文老师送给海伦布娃娃,并且在她的手上拼写“doll”。
③莎莉文老师又给海伦一个更大的布娃娃,继续在她的手上拼写“doll”。
④当莎莉文老师与海伦为“杯”和“水”两个词发生争执,海伦总将“杯”和“水”混为一谈时,莎莉文老师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doll”这个词。
⑤在海伦摔坏了布娃娃后莎莉文老师没有生气,而是把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带海伦外出。
⑥散步到井房,莎莉文老师把海伦的手放在喷水口下,让水在她手上流过,让她理解了“水”这个词。
(2)根据主要事件,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并显示:
课件出示:
师:这些事例,都是围绕着莎莉文老师的教学展开,代表了她教育“我”的不同阶段。井房的经历是全文的高潮,“我”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表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些事例,都表现出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课堂实践,写作交流
课件出示:
请参照上面的示例,选取一个熟悉的人为写作对象,先思考要描写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在脑海中选择事例,再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写作对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偶像等。
步骤:
(1)学生自选主题,画思维导图。
(2)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选择材料,刻画人物内在的个性特征。两个环节,从课内引申到课外实践,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直观易学。
三、抓住细节,事中显神
当我们写多件事情表现人物时,要处理好叙事的详略。详写的事情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展开叙述,而应该突出重点,要将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力求通过一些具体而微小的细节表现人物特点。
1.例文引路,学习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以魏巍的《我的老师》为例,学习多件事情叙述的详略安排,学习用细节刻画表现人物形象。
(1)师印发并指导学生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见《教师教学用书》P161第三单元写作的“例文评析”栏目)
(2)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要求
①勾画出描写蔡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语句,体会语句表达的真挚感情。
②概括出本文写的七件小事。
③标注出每件事的详略。
预设
七件小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看老师写字;⑥看老师收拾东西;⑦梦里寻师。
(3)阅读交流。
师:你从这篇文章中看到魏巍是怎样表现蔡老师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的?
(生讨论,师指名表述意见)
预设
①通过写七件具体的事情表现蔡老师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②通过对蔡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美丽、善于观察孩子内心的性格特点。
2.课堂实践,写作交流
(1)完善思维导图。
同学们进一步完善刚才画的思维导图,做如下改进:
课件出示:
完善思维导图:
①在你的中心部分注明你要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如:我的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爱生如子。
②围绕你想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标注出事例的详略及顺序安排。
③用150字左右,写出其中一个小细节。
(2)交流展示。
①小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②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要求:看细节是否能刻画人物精神,详略安排是否围绕中心。
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了“人”不可能脱离事情单独存在,学习了在具体的事情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知道了通过几件事情表现人物的时候,要对事情做详略处理,更要有细节描写,人物才会活灵活现,才能形神兼备。
希望同学们平时多注意用心观察,抓住特征,勤于练笔,积累经验,让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一、二课时所学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是综合能力的展示。通过对完整文章的分析,全面了解围绕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选择材料,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堂实践可操作性强,直观,易于学生学习和评价。
四、布置作业
以下题目二选一:
1.根据你课内完成的思维导图,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2.你有自己的偶像吗?选择一个你最崇拜的偶像,搜集关于他(她)的图片、材料,画出思维导图,选取典型事例,表现偶像个性特点。围绕“我的偶像”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完整呈现出一篇规范的写人习作。另外要求学生搜集资料,画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至于盲目选材,一知半解地评论偶像。
【板书设计】
写人要抓住特点
【 】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实现了讲练结合,既有写法指导,也有写作实践,力争以兴趣为激发点,以能力为落脚点,以训练为手段,逐层深入,步步推进,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人物描写方法和在具体事情中体现人物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的方法。
【范文赏析】
我家的“侠女”
你不要小看这个女生哦,她可是我们家的“侠女”,只不过这个称号至今没有被人认同而已。看在我和她的交情非同一般的分儿上,在此宣扬一下她多方面的特点,看你到底怎么定位她。(第一段总体写主人公的外貌特征,描写比较传神,抓住了典型的特征。)
她的性格超活泼。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她家的另外一位大将——臭儿,一只白色的小西狮狗。这位“女侠”总是把这只可怜的小狗当作假想敌,所以小狗从来到她家起就受尽了她的折磨虐待。每逢周末就是臭儿的世界末日。她要么提起臭儿,来个大倒立,然后再扔到床上;要么用牛肉引诱臭儿,然后让它双脚前进。有时兴致来了干脆将臭儿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还自命为“特效蒸汗减肥法”。可怜的小狗儿受尽了折磨,却又偏偏离不开她,夜里总钻到她的被子里,自以为找个温暖的小角落舒服地卧下,却被她睡梦中一招“连环夺命腿”踢到床下,唉!你肯定以为这小狗早已瘦得像非洲难民,可它却比谁都肥嘟嘟呢!因为这“侠女”其实是很疼它的,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分一半给它,每天又细心地照顾它,它不肥才怪呢!(此段意在表现“侠女”活泼而略显疯狂的一面。动作描写很逼真,让人真的有一种“侠女也疯狂的”感觉。同时也能看出她对小狗的那种怜宠,展示了她性格的两面性。)
她也有安静的一面。别看她平时好像很神经质,可是她却疯狂地迷恋文学。看过她作文的人都会诧异,有点不相信那柔美的文字是属于她的。她看书的时候,和平常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她喜欢在阳光洒满屋子的下午躲在床上的小角落里,捧一本琼瑶的小说,放上一张唱片,细细地接受小说中意境的洗礼。那时候的她会出奇的淑女,因为她爱文学,爱写作,爱这世上所有的快乐所有的痛苦,爱这美丽的文字、这柔和的世界。(此段写出了“侠女”安静、柔和的一面。)
她的初中老师曾评价她说,她是那种会用200%的精力去享受生活的人。她看书,写作,听歌,聊天;她上网,运动,郊游,打游戏;她感慨,多愁,爱哭又乐观。她就是我们家的“侠女”,她就是我。哈哈,我没有骗你,我真的是“侠女”哦!我可是“绝对快乐派”的第一代掌门人!我们的信物就是开心地笑,快乐地笑。加入我们这个门派吧!因为我们的宗旨是没有什么不快乐,快乐万岁!(最后一段揭晓谜底,这个“侠女”就是“我”。引用老师的话高度概括了“我”的特点。并且引出了新奇的“绝对快乐派”,让人回味。)
【点评】
本文通过第三人称,介绍了“我”的特点,避免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尴尬。语言诙谐幽默,又略带叛逆,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内容生动有趣。不足之处就是在主次上应该再加以揣摩。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1、自制动画片《骑驴》。
2、自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了解短文内容及几个基本观点
1、看动画,讲故事,感知短文内容。
点评:上课伊始,生动有趣的动画,绘声绘色地讲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2、自由读故事,了解文中对于爷孙俩骑驴的几种说法。
点评:读故事是看动画所无法代替的,这使学生对故事《骑驴》的四种说法逐渐明晰,为展开交流做好准备。
3、引导学生汇报故事中的四种说法,同时板书:
⑴ 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
⑵ 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
⑶ 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⑷ 种菜的人认为有驴不骑,太笨了。
二、搭建平台,充分交流
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爷爷应该听谁的?教师提出: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听对方讲话。
2、小组交流,按不同观点分组:
⑴ 调查分组:
① 同意爷爷骑驴的为一组。
② 同意孙子骑驴的为一组。
③ 同意不能都骑的为一组。
④ 同意不骑太笨的为一组。
⑤ 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
点评:按不同观点分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观点,打破了常规分组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使小组学习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对于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及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⑵ 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汇报,互相补充,团结合作,讲清组内想法;注重师生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点评:能通过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此处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更强,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设计才更有针对性。
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在相同观点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说理,说服他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交际更深入。
点评: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的交流活动升华,互动性更强,交际情境自然形成。同时,在交流中,经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会逐渐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师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见。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很巧妙。巧,是因为师生角色扮演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妙,是因为交际过程不单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释放的过程。
四、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使学生逐步感知到交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点评:联系实际的拓展交流,丰富了交际的内容,把故事《骑驴》所蕴含的哲理内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总评】
张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应该听谁的》,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提出的口语交际要求,从二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敢说、乐说,说清自己的想法,说出新意;指导学生在与人交流中要认真倾听,态度自然、大方上。教学设计体现了顺学而导,在交际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指导思想,及情境中互动,互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设计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交际,主动交流:
张老师设计了独白、小组讨论。与老爷爷模拟对话等活动,努力引导每个学生乐于交流,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情境中。
2、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
比如说,上课伊始的一边播放配乐动画,一边讲《骑驴》故事,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交际情境中;让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交际平台;不同观点进行交锋,使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师生扮演角色,与老爷爷模拟对话,在交流中使学生感悟了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拓展交际话题,让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为难的事情,把交际情境引向生活实际,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
以上各种交际情境,重视培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交际角色意识,构成了真实的课堂交流的学习情境。
3、发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鼓励学生多元化思考,与文中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她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植。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习,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习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近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习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 】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②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9
一、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设计要全面、准确、合理。
(二)独创性原则
所谓独创就是技巧的展示个性,达到当前制高点,它具有无可替代性。
语文课是最能独创,更能充分展示教学个性的学科。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来。
1、具备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就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更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
2、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所长。
3、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要有个性化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应该有一般教师的生动、准确、活泼的特点以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或者词采丰美,富于感情;或者自然流畅,幽默生动;或者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回味;或者自然亲切、启人思维。借助个性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完成语言的享受。
4、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5、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我发展的原则。
它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过程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评价,使学生敢想,能想。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能力、生理、心理等不同实际情况,采用适合其胃口的,对不同层次的需求都能适应的方法性原则。它具有适度性、量力性。
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授课时,有一个学生没有参与学习,就不能算是优质课。它要求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处理好一般与个别(优生与学困生)学生的关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及其教学广度适时予以弹性调节,充分调动、发挥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出主动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目标导向的原则
一节课,想面面俱到往往会面面不到。要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目标包括智力目标和非智力目标。
(六)、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适应变化、吸取外部能量、追求持续发展等理想异曲同工;这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它要求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器官的全方位开放。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
开放既有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也包括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
(七)、弹性原则
弹性,即事物的伸缩性。语言是一门“弹性艺术”,同样的表达对象,表达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同样的语言表达,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也会因人而异。语言的这种“变化之妙”,注定了语文教学既不能滴水不漏,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言语表达,都应有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
弹性原则,不仅在课堂结构的安排和教材处理的价值取向上适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评价原则的确立之中都可应用。
二、教学思想
教学的先进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随之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因此,教学结构的改革受教学思想转变的制约。为此,我们要树立如下几种新的教学观念:
(—)“主体教学观”。
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切为了学生,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就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发展。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二)“民主教学观”。
教学要民主,要尊重学生,不独断专行,不搞—锤定音,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产生能动性。
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的本领,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强调为实际需要学习,也关注从实践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要大视野、多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四)“思维教学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分类教学观”。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类教学,让学生相互积极影响,相互促动,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10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2.进行联想和想象片段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教学重难点】
1.展开联想,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进行联想和想象片段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富有新意,使得文章新颖、深刻,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2.进行联想和想象片段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看见这漫天飘飞的雪花,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棉花、飞絮、白绸幕、天上的世界、那年发生在下雪天的故事……
师:同样是飘飞的雪花,谢朗想到了盐粒,谢道韫想到了柳絮,同学们想到了飞絮、白绸幕……甚至心驰神往,想到了天上的世界、那个下雪天发生的故事……我们把这种思维活动叫作什么?(明确:联想和想象)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训练。
(板书课题:发挥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熟悉的事物,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温故知新
1.辨一辨: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天上的街市》,看看哪里用的是想象,哪里用的是联想,二者有什么区别。
课件出示:
天上的街市(节选)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预设
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事物。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形象。联想是“客观实际,由此到彼的过程,特点是实的”,想象是“人脑主观创造的,特点是虚的”。
2.理一理:联想的方法有哪些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文,看能不能从中理出几条联想的方法。
课件出示: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5)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生交流明确)
预设
联想的方法:横向的有相似联想、反向联想、因果联想和相关联想等;纵向的有“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联想。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择取的典例阅读,通过典型示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联想的特点、联想的方法。
3.想一想: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注意事项
师: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春》
(2)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济南的冬天》
(3)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女娲造人》
仔细品读,思考:这三组句子哪些是实写的景或内容,哪些是联想或想象的情景?每一个句子是怎么由眼前景物过渡到联想或想象的景物的?
预设
前两句是由带甜味儿的花联想到了树上结果的样子;由山好像穿上了花衣联想到了一个有着美好肌肤的女子。最后一句在如实叙述的过程中,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力,展现了女娲造人的情景和画面。“闭了眼”“看着看着”“说也奇怪”这几个词语相当于一个桥梁,将眼前实景与脑海中的想象之景自然结合起来,给人一种和谐感。
师:想象和联想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推导,内容应该有逻辑性,符合情理。联想要自然贴切,想象要合情合理,二者都要力求有新意。
课件出示:
①联想要自然恰切。②想象要合情合理。③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意在让学生了解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要注意的事项,进一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为写作实践做准备。
三、实战演练
师:联想和想象被人们称为写作的翅膀。现在,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放飞思想,准备抒写华丽篇章。
1.口头训练
(1)教师举例。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语“木头”“足球”,这两个词语不属于同一范畴,我们如何能从木头想到足球呢?
预设
我们可以这样去想:由木头可以想到其来源树木,由树木可以想到树林,由树林可以想到草地,由草地可以想到绿草如茵的足球场,由足球场想到足球。
(2)学生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联想下面一组词。
课件出示:
钢笔——月亮
预设
【示例一】由钢笔可以想到墨汁,墨汁可以想到黑色,黑色可以想到夜空,夜空就能想到月亮。
【示例二】由钢笔想到了诗人,由诗人想到了诗歌,由诗歌想到月亮。
2.片段训练
(1)听音乐,想象写话。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段描绘泉水的乐曲《泉水叮咚》,把你想象的画面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
预设
【示例】泉水一冲出深山,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竹林间的草地上,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
(2)学生片段写作。
(3)学生习作交流、共评。
3.续写训练
(1)出示文题。
课件出示:
发挥联想和想象,为本单元课文《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不少于500字。
提示:
①认真阅读课文的结尾,想象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落笔。
②要使人物的言行和性格与之前的表现相符,故事发展和情节设计要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2)出示例文。
师:下面分别是叶圣陶和鲁兵写的《皇帝的新装》的续篇。看完之后,说说续篇有什么新的含义。
课件出示:
①那个光着身子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再说坏话,立即处决!”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有一次皇帝巡行京城,因为经过的街道多,说笑的老百姓也越多,皇帝竟杀了一千多老百姓。有一个慈心的老大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想了一个办法,去对皇帝说:“您向来喜欢新衣服,还是另做一套新的换上吧!”可是皇帝硬说这套神奇的衣服永远不会旧,把他关进了监狱。终于有一天,皇帝要杀老百姓时,大家一起扑上去打皇帝,兵士和大臣也倾向了人民那一边,皇帝身体一软就瘫倒在地上。
②一次,“我”在睡梦中接到安徒生发来的电报,电文是《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节——游行结束了,皇帝气得要发疯,捉拿了骗子进行绝密审讯。骗子说不该治他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还说:“坏就坏在说皇上实在没穿衣服的人,该把他们抓来治罪才是。”于是皇上下令追查,因为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了,不好办,又下令追查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这样就抓到了那个小孩。小孩承认了自己所说的话。可是,怎么判罪呀?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找不出一个恰当的罪名。他一恼,冲口而出:“那么多人说假话,谁叫你说真话呢?你犯的就是说真话罪!”
(3)师生共评。
(4)学生写作。
例文:
课件出示:
续写《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上篇写道:那皇帝穿着根本就不存在、当然谁也看不见的新装在游行大典中赤身裸体出尽了丑,那小孩的话像烙铁一样烫灼他的耳朵、烫灼他的心。他又羞又气又恼又恨,没待庆典结束,就派大臣赶紧把两个骗子抓起来。
回到皇宫,皇帝急忙穿上自己原来的衣服,然后对着镜子出神,想想刚发生的事,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真是无地自容。自己是一国之君,至尊至贵,今天竟让贱民百姓看了笑话,真是威风扫地,颜面尽失。今后还怎么有颜面统领臣民?事情起于两个骗子,不杀他们难解心头之恨!……但是杀了他们,恨是解了,光着身子上街的影响还是不能挽回……皇帝毕竟是皇帝,思来想去,终于有了绝妙的主意。
皇帝命人把两个骗子押来。两个骗子面如土色,见了皇帝浑身发颤,认为必死无疑。皇帝开口说道:“你们两个手艺绝伦,新装做得世所罕见。如此华美无比的衣服,朕不愿独自享用,朕要让全城男女老少与朕一同分享。朕命你们二人在十天之内为全城每人赶制一套新装。十天之后,再举行一次全城共试新装大典!你们二人必须在十天之内把新装赶做出来!”
两个骗子如遇大赦,暗自庆幸,万万想不到皇帝会有如此异想天开的想法。骗子终归是骗子,任何时候都不忘一贯伎俩。
他们启奏皇帝:“制作全城臣民的衣服,十天时间有些困难——”皇帝“嗯?”了一声,目光中露出了逼视的威严。
骗子们急忙改口:“小人昼夜不停,尽力效命,保证如期完成,如期完成。只是请皇上派百名青年男女,协助小人。”
皇帝恩准了骗子的请求。
十天之后,全城臣民按皇帝诏谕穿上骗子做的新装举行游行大典。皇帝巡视四方,只见一片赤裸裸的身子,两个骗子也赤身站在一边。皇帝想笑,但忍住没笑出来。
皇帝对自己这一妙不可言的决策得意非常:这下可堵住他们的嘴了,看谁还敢笑寡人!
师点评:原著中的皇帝显耀新装,愚蠢之极,想借骗子的新装来识别大臣称职、愚蠢与否,结果不肯承认自己的愚蠢,而且赤身裸体地参加了游行大典。而续写的内容正是围绕皇帝的愚蠢被揭穿了之后,恼羞成怒,使出的更为愚蠢的对策,这正是皇帝虚荣、愚蠢性格的升级。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告诉我们愚蠢固执的人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幡然醒悟,反而更可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由三个板块顺次推进,先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再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训练,多角度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进行续写训练,用名家名作示例,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顺畅地开展自己的写作。
四、总结升华
师: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本节课我们区分了联想与想象的概念,明确了联想与想象要注意的要点(抽查学生回顾),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它们可以为你的文章插上翅膀,到达更高的境界;它们也可以让你的思维更加开阔,让你享受思想漫游的无限乐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书画家告诉大家,借着色彩的翅膀,我们可以飞到最美的地方;歌唱家告诉大家,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飞向音乐的殿堂;老师想通过今天的写作指导课告诉大家,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让思绪尽情飞扬。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在作文中发挥联想和想象。
二、范文引路
师:“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历久而弥新,靠的是作家、艺术家奇崛而丰富的想象力。
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课件出示:
假如我梦回乌江……
梦得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求醉生梦死。
——题记
我一身素装立于帐前,见你矗立在乌江畔,战袍遮不住的是你魁梧、尽显男儿本色的身躯。乌江水滚滚,宛如短短白绫翻转,四目相对的一刹那,我知道,外表平静的你,此刻必定心如刀割。
于是,孤独的影子又多了一个。沉默良久,我的双手不自觉地触到了琴弦。你回转身,微怔片刻,又点点头。于是,乌江边,响起了凄婉的琴声,你的双唇微微颤动,我听到了你的歌声,听到了你慷慨激昂却又不失清雅的歌声,竟是那首《垓下歌》。这,是生平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即便这样,我也很满足。够了,一切都够了。
歌声中,我听出了你对生与死的无奈,感受到了你的困惑与无助,体会到了你的悲哀与绝望!你不明白,是你杀掉了十万秦兵使得民心涣散,还是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致使霸业拱手让人?你困惑,为何当初万人之上,此刻却连最爱的人也保护不了?你无奈,有勇有谋,今日却为何面临绝境……一曲终了,你默叹:“对不住你了,明日,即便血流成河,也要护你周全。”你起身,走进帐去,我的泪,决堤而下。
闪着银光的剑,在夜里更冰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爱过了,便不遗憾。涅槃一次,心如止水,从此便可笑看红尘散场。纵使一切结束,项王,你也一定要在心里疼惜那个你爱过的人,不要让这个因风而瘦的名字,打湿千年风月无力拯救的凄美,如此便好。虞姬定将不会拖累你,去战斗吧,我庇佑你。只愿在多年后一个无法言说的意境中彼此隔空隔水地望着,任由你憔悴……
剑起,人亡,寂寞的乌江边,盛开一朵洁白的梨花。恍惚中,我听到项王那响彻天穹的怒喊,同时听到的,还有那首歌,那首寄托无限情思的歌,那首项王唱给虞姬的歌,来自心灵深处的歌——《垓下歌》。
师:时光倒转流逝,作者化身虞姬,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虞姬与霸王项羽在乌江河畔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给人以独特的情感体验。无论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神态描写,都想象合理,符合特定情景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凄美动人。学生课上在创设的环境中想象,当堂写作,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对想象这一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突破难点而设计,以名篇佳作为范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作合理而大胆的想象,示范作用明显。另外,本环节也是为下一环节——学生自由想象自己十年后的生活做铺垫。
三、写作实践
师: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徜徉于联想和想象的世界。
1.学生写作
课件出示:
题目:你有没有憧憬过未来的生活?你觉得,十年以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做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请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思路点拨:发挥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可从十年后的生活变化、社会发展变化等方面着手,塑造人物的变化,如人物的相貌、心态及性格等,但性格的发展一定要符合逻辑。
写法指导:选择一件事或几件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写作中也可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如现在的“我”性格暴躁,十年后的“我”性格温顺等,通过人物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化。
(学生自主写作)
2.综合评改
(1)出示评改要求。
课件出示:
总体要求:想象合理,内容丰富。
基本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字数达标,无字、词、句、标点错误。
具体要求:
(1)可以大胆想象,但要符合你性格发展的逻辑。不仅要想象你自己的生活,还要想象十年后社会的发展,因为这是十年后的你所生活的环境。
(2)不要只是概括地叙述,要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故事,通过一件或几件小事,结合语言、动作等描写,具体地展现你的性格、心态,以增加真实感。
(2)小组内评改。
提示:先在组内两两交换相互批阅,指出优点,提出改进建议。然后每组推选一篇优秀作品,并谈一谈推荐的.理由。
(3)优秀习作展示。
提示:师生共同挑选组内优秀作品1~2篇,在全班展示,全体学生参与点评。教师针对训练目标提出改进建议,或指出优点让大家学习借鉴。
(4)自己修改作文。
提示:根据其他人的提议和自己对本次写作的新体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升格修改。
结束语:生活因为有了想象而丰富多彩,文学因为有了想象而神采飞扬,相信同学们有了想象的翅膀定能在作文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设计意图】学生课上在创设的环境中想象,当堂写作,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对想象这一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 】
这次写作课的教学设计,围绕“在写作中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这个核心目标,着力开展了三个实践活动:典例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明确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要注意的事项;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范文导航,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作文内容,完成写作。整个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充分,训练点明确,有口头表达训练,有片段写作训练,有续写训练,有全文写作训练,层层训练,让学生拾级而上,能在写作中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提高写作能力。
【佳作赏析】
十年后的我
“哗……”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我大步流星地走上领奖台,双手接过主持人颁给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脸上洋溢着一种自豪的微笑,啊!我实现了十年来的梦想了!(设置悬念,倒叙手法。)
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曾学过一篇课文——《宇宙生命之谜》。那时候,我只是一个年仅11岁的小女孩,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坚信在茫茫的宇宙中,肯定还有很多存在着有生命的物体的星球。于是,我立志要当上一名物理学家,揭开宇宙是否还有别的生命物体的奥秘。从此,我刻苦学习,结果在18岁时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研究生的学位。我在这著名的学府里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索、学习……在我25岁时终于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物理学家,成为物理学科坛中一颗璀璨的新星。于是,我便踏上探索宇宙中别的星球奥秘的征途……(简要叙述自己的学习经历,让读者逐步接受跨越式的作文进程。)
我到过月球、火星、智慧星等,有一天,我吃过21世纪新营养早餐后,乘坐“蓝天一号”飞碟在太空遨游。突然,一颗银色的星球从飞碟旁擦身而过,我惊呆了,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个星球?(故事由这一未知星球引发开来。)难道它就是我梦寐以求要寻找的有生命体的星球吗?我立刻命令X2E机器人让飞碟降落在那个星球上。飞碟停下来了,我走出碟舱,眼前的景象又让我惊叹不已:无数奇形怪状的房子在空中飘来飘去,地上全部都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啊!这个星球的确是有生命物体存在的。这时,一群体形奇特的外星人向我们走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我连忙拿出外星翻译器,其中一个外星人热情地对我“叽叽咕咕”了一会儿,翻译器也马上响起了“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欢乐星’做客”的汉语译音。哦,原来这是一颗还未被发现的星球——“欢乐星”!友好的外星人请我和我的助手吃了一顿美味的午餐;在外星人的陪同下,还参观了星球的美丽环境;了解了外星人的生活方式等。当我们要告辞的时候,有两个外星人还跟随我们一起来到地球……
从此,我成了“欢乐星”与地球上的友谊大使,两名外星人也和很多地球人交了朋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少人类已经开始到美丽的“欢乐星”观光旅游,甚至生活;人类所需要的一些资源还可以到“欢乐星”去开发……由于我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因此,诺贝尔颁奖协会便把最高的荣誉奖——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我……(照应开头,揭示悬念。)
【点评】
小作者在合适的范围内大胆发挥想象,将未来的太空探索描绘得真实可观,尤其在开头采用了倒叙的写法,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故事的设计符合道理,符合大多数人的正常思维,再加上合理的结构安排,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作文的可读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11
摘要:《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关键词:顽强生存,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兴趣。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鲁滨孙精神的鼓舞。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鲁滨孙在荒岛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重点部分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找出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战胜的,进行反复阅读,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感受,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件: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
课件出示人物插图: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电子白板上板书: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插树桩 分养羊群。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2.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课件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对照表。)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课件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事情。”
“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两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课件出示《鲁滨孙漂流记》一书的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鲁滨逊漂流记》
一、运用课件了解作者写作情况,唤起阅读兴趣。
开课之时,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作家笛福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的思想,积极进取。这部小说真有这么神奇吗?我们先来看看故事梗概。梗概就是小说的主要内容。
二、运用电子白板书写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小说梗概,说说了解了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完善着,师相机板书小标题,接着依照小标题按顺序说一说,这样就轻易自然概括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鲁滨逊在孤岛上是怎样活下来的?他是怎样和野人进行斗争,救下星期五的?这些疑问我们可以阅读原著找到答案。在概括主要内容中时不时抛出一些悬念,一些疑问更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 再次运用课件品读小说精彩片段,点亮阅读兴趣。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精彩片段,边读边思考,在打动你的地方做上批注。我们静静地默读着,笔端时而沙沙写着。交流探讨时,我们激烈碰撞着。谈到鲁滨逊记日记时,把事情从坏处和好处来看,我们更是热烈交流。之后我们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在读中交流,我们更明白乐观对待事情。“小说用第一人称写太真实了,语言自然朴实。”“我太欣赏鲁滨逊的毅力。”“他的生存能力值得我学习。”“我认为他很勤劳。”“他很乐观自信。”“他很聪明,会计算日子。”--------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启迪着,感受的话语脱口而出。 (教师随机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12
设计理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
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媒体:
投影、卡片、录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先学:
1、阅读:作家卡片——高尔基
2、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导人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高尔基是谁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谁能用文中
的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明确: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2、高尔基简介——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
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
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
家。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3、揭示课题。
(1)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
(板书:他的儿子)
(2)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什么字?
(明确:差一个“和”字。提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
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轻声试读课文。
2、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检查:
① 卡片出示生字,读准字音,注意区分下列读音:
“探、染、欣”是前鼻音, “ 芳”是后鼻音
补充:
多音字:假( )期 摇晃( )
轻声字:儿子( ) 妻子( )
② 朗读下列词语:
瞧 妻子 探望 芳香
染 休养 欣赏 盛开 姹紫嫣红
③还有哪些词语没读懂?
三、细读课文,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读每一个自然段。
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
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
’愉快……”
3、听录音,学生体会。
4、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
5、学生轻声齐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思考:课文讲述了关于高尔基与他的10岁 儿子之间的哪几件事?分别是哪
几个自然段写的?
讨论,板书: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根据上述板书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五、综合训练
指导写字。
1、提示:
“妻、瞧”: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要注意字的形体须匀称。
“染、芳、寄”: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
“欣”: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
姿势。
六、拓展延伸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
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
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
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第 二 课 时
课前先学:
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探望 染红 欣赏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Xiu xin fang cha yan
养 赏 香 紫 红
3、课文讲述了关于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的哪几件事?
二、细读课文。
(一)导学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读,思考:这件事交代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交流 小结
②试背。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
对比分析: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
高尔基的儿子10岁了。
自由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交流、板书:只有 还没有
(2)引读:来到爸爸身边以后……
(板书:顾不上 一直 各种各样)
(3)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
板书:爱
(4)试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
(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
(色:姥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
(4)随机指点: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试背诵。
5、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朗读。
(2)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
映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指名朗读。
高尔基此刻心情怎样?为何高兴?
认识打比方,说说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
见高尔基什么样的心情?
(3)试背诵。
三、细读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映示:“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这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4、提问:这封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
5、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
(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
板书:爱
6、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给’,永远比‘拿’
愉快’……”一句的理解。
7、试背诵第6—9自然段。
四、综合训练
播放音乐,指导背诵。
指导: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一年”、“春天到了”、“傍晚”、“不
久”、“你回去了”、“那时候”等词语理解顺序,边想边背。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说儿子栽花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给高尔基带来
了愉快;那么高尔基的信给儿子带来的又将是什么呢?请大家从老师这一
省略号,展开丰富的联想,选择写一段话。
(2)出选择性作业。
A: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B:读后感,字数不限。
C搜索类似的故事,演小品。
举例如下:
A读了您的信……
B《“给”永远比“拿”快乐》
C《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3)据时间给予练笔倾吐机会,写最经典的句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配上《
爱的奉献》背景音乐)。
六、作业布置
1、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或《母亲》或《在人间》
2、阅读:《爱的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1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14
孩子们,昨天我们看了一部十分好看的动画片,是什么呀?(花木兰)有哪个同学能给在座的老师讲一讲花木兰的故事?(生讲)讲得可真棒。动画片好看,你讲得更棒!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韵文,讲得也是花木兰的故事。
1、读韵文
(1)板书课题
请你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想不想知道韵文到底怎么写的?
(2)师范读
我们一起来看韵文,请你听老师读。
(3)初读韵文
张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个个都特别爱学习已经预习过韵文了,请你试着把韵文读一读,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4)同桌互查
(互相帮助)
(5)小老师领读
现在我们找几组同桌来读一读,如果两人都读得好,就请你们来当小老师领读课文。
还有谁愿意来领读?请愿意领读的同学一起来领读。
2、背韵文
(1)填空读
大眼睛(亮晶晶),调皮的字宝宝跟你捉迷藏呢,请你填空读韵文把这些字宝宝找出来。
(2)试背韵文
咦,字宝宝怎么都不见了,你能不能闭上眼睛,试着背一背韵文。
3、课间活动
学习了这么长时间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听(放音乐:马蹄声)。
你听到了什么?
我们也来到了战场上,到处都是战马的`奔驰声,你能不能加上动作演一演。
4、认读生字
(1)齐读字卡
孩子们,调皮的生字宝宝从韵文里跳出来了,看谁已经和它们交上了朋友,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
(2)自由练读字卡
调皮的小家伙们又跳到你的桌子上了,赶快读一读吧。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像往常一样从书中找或请教老师、同学。
(3)小游戏:对字卡
(4)选营长
跟老师一起去战场上看一看,如果你能读出帐篷里的生字并给它找一个朋友,你就是营长了。
(5)向老师或朋友汇报学习成果。
讲故事、认生字或读字卡
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希望今后每节课你都有新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1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运用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现代语文课堂交际教学不能仅限于语文教师的领读、解释词义和讲解课文,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策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科态度。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受到高考升学指挥棒的导向,高考试题以及各级各类模拟题鲜见有关语文交际测试的内容,在专业的语文教研期刊上也难见相关的研究文章,似乎在语文教学这一领域完全忽视了语文交际课堂教学。这一偏离《课程标准》的倾向不仅严重危害中学语文教学的严肃性,背离了新课标要求,也刺激着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了使语文课能够充分发挥“工具性”的特点,从而使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发掘学生语文学习潜能,真正达到语文交际“简明连贯得体“。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交际任务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语文交际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语文交际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依据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原理,按照新课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设计交际话题,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预先做出策划,这是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思维方式、教学业务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语文交际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和学本身就是一种交际。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人的交际素质和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很难设想,一个情绪低落、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沉默寡言、不主动参与各项语文交际活动的人,会产生高昂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肯定会受到抑制。
良好的语文交际素质要求学生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在语文课堂交际活动中学会尊重人,乐于交往,相互合作,主动参与交际过程,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良好的交际素质的学生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意志力强,不屈不挠,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新精神。语言学家曾指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主动、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交际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语文交际课堂的教学路径和原则
交际课堂最为重要的前提是在师生双边语文教学活动中建立信息差。
人们在语文交际时,只有问答者双方对某一方面有好奇心或认为必要时,方才发问。引起发问的这种好奇心或必要性便是信息差。当语文课堂教学的练习中建立起了信息差,语文交际便有了实际意义。如果我们能在语文交际课堂上长期坚持具备一定信息差的情景交际,便易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及交际的能力,因为此时信息差成为促使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获得信息的能力。
信息差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得课堂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的信息差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对此问题有作答的可能,学生的积极性便可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授课文及写作时,教师不妨用信息转换方式实现交际。
指定任务也是课堂实现语言交际的有效路径。教师向学生交待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必须用所学语言来完成;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及实际交际的情况进行监控、调整、反馈、校正,这样既检验又锻炼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信息转换及指定任务均基于知识实用原则,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来处理、解决问题。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如果只传授语言理论,而不将语言运用于实际交流,便丧失了语言教学的意义。
三、语文交际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种气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民主、和谐、活而不乱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得以培养和发挥。因此,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交际活动中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使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
交际课堂实践应注意:
1.在交际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牢记教学是人的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语文交际课堂活动的主体,人的因素应当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课堂交际活动的选择和设计,应注意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进入有真正交际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当然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使课堂交际活动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适应,以充分发挥语文交际课堂应有的效果。
3.交际课堂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场合、对象而定,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针对性,通过学生入情入境的交际活动,真正实现交际的连贯得体、简明生动。
4.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语文交际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要使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活动”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仅是现成的语言知识点。这样,随着交际“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5.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语言作为媒介以实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表达的句子是否完全正确。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感觉来自于交际目的是否顺利实现,交际任务是否完成,而不只是在于所说话语的结构是否正确。有着真实的交际意图的任务型的课堂交际活动能培养、锻炼、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新课标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挖教材,切合学生实际。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语文交际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新教育观念。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还原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总结05-25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总结05-06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13
语文课堂 12-28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总结04-27
语文课堂 01-28
(精选)语文教学设计07-05
语文教学设计06-17
语文课堂 范文04-08
小学语文课堂 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