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设计心得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学设计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教学设计心得1
读了这一本书,我首先明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之举,是大势所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要从多方面吸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地用新思想、新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告戒我们:“理念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照亮孩子的优点,还要照亮孩子的缺点,特别是在对待学生的缺点上,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要厚待“差生”,关爱学生的“缺点”,要善于理解学生,了解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尊重学生个体,要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角度探求多种求解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读教学设计心得2
寒假中,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我受益匪浅。我反复阅读了本书有关“教学目标”中的章节,深刻反思了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它的“三导”功能
我把本书作者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功能概括为“三导”:
(一)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
(二)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
(三)导测量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三、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缘起于对学生“源头”的关注缺失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英语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读教学设计心得3
寒假期间我读了《数学教学设计》一书,受益颇深,我对其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媒体能使教学对象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数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发言权,记得高中的时候上立体几何,每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从某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数学教师,在几何课上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今天当我踏上数学教师岗位的时候,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对于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要想看到木匠造房子时的技巧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搬一套木匠工具进课堂也不容易。因此,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目标。
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东西,刚开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且不说老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的美感,但至少要清晰自然,给学生们好的视觉享受。老师的板书速度要适当,既要考虑到课的教学进度,又要考虑到记笔记的同学。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修饰,增添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板书的形式可以多样,提纲式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中的分类和比较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特点是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往往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有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而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而我记得在我上学期交的盘片中,同组的老师就向我提出过,我的板书不太有条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改进的。
读教学设计心得4
读了《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学生如何更有效和教师如何教学更有效。
有效学习可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听说”。有效学习就是学生多听常说,提倡学生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旧式的“哑巴英语”。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英语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
有效教学也可用六个字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及学习过程,才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会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一书,着重探讨拉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之前,我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概念较模糊,通过学习,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学模式往往都包含内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几部分。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通过“调控”来指导教学活动,比起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其内涵更丰富。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它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之相比,教学策略则相对比较灵活,它能根据目标的变化而调整,有时甚至会根据情境的变化,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做出改变。同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活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大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看完《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后,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也深感以前所熟悉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越来越难以应对教育改革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挑战着教师的角色的定位,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学习着的角色。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此,我作为一名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观念,应该自觉、自主、自动的学习。终身学习不仅应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在教学上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变革,才能使教育过程成为个人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学会教学的各种策略,如提问策略、练习策略、评价策略等,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
读教学设计心得5
其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收集的教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设计严密,环环相扣,教学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和灵魂———教学目标,没有过多的赘述。因为严谨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反观自己平时的教学设计,觉得随意性较大,有时还会“跑偏了”。
其二,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参与、 活动、实践、体验、合作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
其三,丰富的教学方法。教案中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如:编儿歌记忆方法,采摘游戏,唱歌,演课本剧,猜谜语,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学习知识,真正体现了“乐学”。
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一件件事情,一项项工作接踵而来,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缺失了什么?迷失了什么?丢掉了什么?我想我们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却少有时间去思考我们的教学,去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只有心静下来,才会去思考,去设计,只有不断的去思考,去精心设计,去反思,我们的教学才会有长进,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但愿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否则我真不知自己是否有勇气踏进课堂。
读教学设计心得6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读教学设计心得7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无定法,以学定教。教学方法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达到优化教学的前提。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师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读了《教学系统设计》一书后,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有了许多的思考。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也一直受到批评的方法,它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挂图、幻灯、投影或其他媒体向学生传授信息的方法。讲授法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运用此方法时师生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学习者间的相互作用较少,如果教师运用不当,易变成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更多的还是使用了讲授法,在许多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语言的引导、激趣,层层深入和挖掘,这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展示的淋漓尽致,但是任一节课的进行,教学方法都不是单一的,讲授再加上讨论、合作等,才能更好地把知识渗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的活动不再单一,注意力才能更加集中,更加投入。
2、演示法
演示法是借助实物、图片或使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等将要感知的过程或要学习的技能记录下来播放、演示,通过不同形式的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或在已有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再通过感性材料深化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经常用多媒体、几何画板展示一些教学内容,这让知识变得更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七年级上册《走进图形世界》一章中,图形的展示、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和三视图,有了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特别容易接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精彩。再如九年级《二次函数》一章中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式,课本内容由浅入深,由基本图像的平移逐步探讨二次函数的性质,有了多媒体,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图形更加精确,与教师在黑板画图像相比,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师生之间交流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切磋,从而相互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群体思考中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争论,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使用讨论法,但是讨论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只有进行独立思考了,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了,才能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只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才更愿意去交流,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丝毫没有感觉,不能投入进行,那么此时的讨论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的,失去了讨论的价值。例如在七年级综合与实践活动《趣拼火柴棒》一课中,对于第一个拼正方形的例子,学生得出了几个不同的结论,究竟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此时让学生去讨论、去评判,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交流可知,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是因为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一样的想法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表达,其实质是一样的。这样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更加善于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训练和实践法
训练和实践法是让学习者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实践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同类任务,以增加技能的熟练程度或增加新能力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基础题,需要学生达到熟练的要求,提高正确率,这就需要大量的训练来强化。例如七年级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整式的有关运算,八年级的解不等式、分式的有关运算和解分式方程等,九年级的二次根式元算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等,这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反复训练,在解题中强化,在错误中提升。
5、自学法
自学式课堂教学以现代的教学论思想指导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知识的规律,体现了“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的原则。自学式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能较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间单纯的授受关系和同步化、封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天赋和创造才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读教学设计心得8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颁布,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各学科的大概念,挖掘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可能和应该做出的贡献。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要进行理解性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我理解的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具备学习动机和心理准备,通过学习材料等辅助手段,实现知识建构的理解性学习。这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
动机和心理,即学生明确学习的价值,有学习愿望,有心理准备面对学习中的挑战。学习和辅助,这里的辅助包括学习材料(主要指教材),还有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建构和理解,即问题意识,良好思维,建构系统,善用方法,迁移应用。
书中提到了当前教学设计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这个总结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课程改革发展到现在,课堂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有些理念虽然受到冲击,依然深深困扰着教师。我所观察的主学科教师总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盲目灌输,忽视了理解和设计。小学科教师往往承担了“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他们花样翻新的搞着课堂活动,快乐的课堂,低效的学习,忘记了初心和目标。
这本书恰恰针对于这两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理念引领,过程分析,操作步骤,模式引领,体系建构,其中还运用了许多真实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帮助读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传递的思想。
一、理解
“理解“既有“横切面”上的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侧面,又在“纵切面”上分: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人物三个层面。我从来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过什么是“理解“,一个理解真的将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诠释了出来,而且为行动指明了方向。
其实我也在反思一个现象,在我们的学生中间,及时是所谓的“好学生”也并不总能深刻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尽管他们在传统评价方式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伪学习”的疾病蔓延:忘记了,不知道自己已经误解了,以及不会运用所学知识,书中称之为健忘、癔想和呆滞。而老师们展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繁琐辛苦,积劳成疾。最终导致师生双方面对压力都在埋怨,心理压力很大,不快乐,幸福感低。
二、逆向
“逆向“是指确定目标后首先考虑评估方案的'制定。这就有别于常态教学的思维:教—学—评。而是学—评—教。我们需要把学生想象为我们的主要客户,设计课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学习效果。我们要区分“我愿意教什么”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有趣的学习”和“有效的学习”。因此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UbD:逆向设计三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我把他定义为学习目标),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觉得应该包含表现性和测评基础性),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即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
三、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维和讲解方式,案例、模板、评价工具总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正本书就是在贯穿”理解“的设计,能够帮助学习者很快的理解注重的思想,并且明确方向和操作办法,以及达成的效果。
其中关于“大概念”核心目标的解释,它不只是因为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大”,它必须具备教学的能力:使学习者明白需要提前掌握哪些内容;大概念有助于使新的、不熟悉的概念开起来更熟悉。因此,大概念不只是另一个事实或者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大概念具有的独特的特征,在该领域中引发新的知识,同时有助于初学者学习。
这里让我有深入的理解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问题的提出的价值,需要探究和开放性的思维,回答问题,而不是脱口而出一个答案。中山区正在广泛开展问题化学习实践研究,其中要建构知识和问题系统,通过系列的问题来引发持续的学习行为。但是如果我们都不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每个问题与核心问题的联系,处于问题系统的什么位置,那很难做好事情。书中不但提出了大概念、核心问题,还高度重视基本问题,指出它必须包含看六个指标:能引起对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激发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持续反思;与前知识和背景有意义联系;迁移到其他情境。而关于“技能”作为三维目标中的重要一个目标,它能够成为基本问题必须在真正挑战背景中被问及的问题。技巧是手段,不是目的;目标是流畅、灵活、有效的表现。需要老师做出选择,当面对复杂的行为挑战时,指导何时使用何种技能,如何使用及为什么使用这种技能。例如“这是什么模式,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所有数学思想和问题解决得核心。使用基本问题的数量书中也给出了建议,2——5个,少即是多。
关于“理解”这个复杂、易混淆的目标,书中也进行了各个侧面,不同角度的剖析。指出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一个用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的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意味着以正确的方式完成任务。同时也认为“迁移”必须作为学校所有教学的目标,因为我们要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到更多的知识,远比从教师哪里学到的多。布鲁纳提出迁移的重要性,灌输式教学从长期来讲是不经济的,一是很难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的知识和日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二是学习毫无智力成就的快感。三是没有互相关联的结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非常容易被遗忘。书中还提到教师要充分认识“误解”的价值,误解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纠正的错误,它意味着一种尝试性的、看似有道理但是并不成功的知识迁移。
随后书中介绍了有效的评估,评估和测评的意义不同,要比测评更广泛,包含表现性和单纯评价性。文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有效评估不是一张快照,更像是收集了纪念品和图片的剪贴簿。有效评估这不会紧紧在教学结束时一考了之,而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和形式收集大量数据。那么当我们计划要收集关于“理解”的证据时。可以用“对理解的非正式检查——观察与对话——随堂检测与考试——问答题——表现性任务”的评估方法,还给出了关于理解的6个内涵的不同评估标准和方法。
而关于最佳学习设计书中给出了相关特点的表述:有清晰的表现目标;动手操作;有趣的;真实世界应用;反复试验机会;个性化的方法;清晰的模型;预留时间;方法分组任务多样性;安全;教师的角色是协调者或教练;沉浸体验;全局观念。
而关于理解的教,理解永远不能通过“灌输”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设计正确的体验,还扮演了三个彼此不相关的角色:设计师、学生作品的评估者、个人效能的研究者,这是逆向设计的关键所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教师有三个教学角色,那么,哪些角色适合追求理解的教学?”它取决于我们特定的目标、我们的风格、我们的孩子以及一些具体的情况。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让我豁然开朗,如果开车迷路,我希望有人直接告诉我如何直接到达街道,而学习烹饪,那就完全不同。好的教学构想必须考虑目标、学习者特征和具体情境。
书中也考虑到教师们的畏难情绪,要求我们谨防习惯和舒适引发的自我欺骗。这一点真的是太重要了,在一个岗位上从事久了,形成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往往就会固步自封,自我欣赏,并用习惯的行为和思维做事。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要考虑学生学习时需要什么?而不只是考虑怎样教才舒服。我们该讲多少,让学习者“做”多少?应该“讲掉”多少,帮助学习者“揭示”多少?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个比例很可能时你不习惯的。
喜欢讲课的老师讲得太多,不喜欢讲课的老师讲的太少。
热衷于模棱两可风格的老师会使讨论处现不必要的混乱,目的性强和任务导向的老师,经常在研讨上干预太多,并阻断富有成效的探究。
喜欢辅导的老师有时会给予太多的训练而忽视了知识的迁移,喜欢整体布局的老师往往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核心技能和能力。
追求理解的教学向教师习惯的、舒适的教学方式提出挑战,要根据需要,经常性的使用所有三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因此任何建议都是基于“如果……那么……”的条件语句。
如果单元的目标时发展主要技能,那么个别化辅导是关键。(但要记住,促进对大概念策略的理解将是智慧的开展个别化辅导的关键。)
如果学习目标时理解一个违反直觉的观点,那么就需要大量的精心设计的促进探究的体验,及时我们会因花费大量时间而不安。
面向学习体验之后的巩固学习,讲授教学法可能时最有效的。
总之,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选择哪个使用时机,都要根据预期表现所需要的特定学习类型来选择。也就是对于一个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深刻理解,学会迁移,用了,会用,和用好的区别,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师和一名专家型教师的区别。
好的教学设计的表现:清晰的表现性目标;亲自实践;聚焦有趣且重要的观点;真实世界的应用;强大的反馈系统;个性化的方法;清晰的模型和建模;反馈的时间;方法分组任务的多样性;安全;与引导者或教练相似的教师角色;沉浸式体验;学习内容的整体和部分之间转换,明确任务蓝图。
这些好的“教学设计”与好的“学习设计”的特点是一一对应,互相作证的。教学工作就是对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优化,而不是不顾结果的“灌输”教材内容,也不是为了应试而教。逆向设计(而不是教材内容安排)——从内容到绩效标准(以及隐含的评估内容)——是履行教学义务的最好方式。好的教师需要像“教练”一样,更加关注让学习者可以自我表现这一最终目标,也会因为“理解”的教,而拥有智慧幸福的职业生涯。学生会因为“理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对生活更加充满兴趣和热情,更愿意为精彩表现而克服困难,甘愿枯燥艰苦的训练,以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实现理解的教学设计对师生的终身发展,都是一件幸福的、且有意义的事情。
读教学设计心得9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评价、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评价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其实质依次是目标、策略、评价三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学过程设计,而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教学目标。
2、 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对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选定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进而确定教学过程结构和形成性练习,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综合考虑。
3、教学目标是以对学习需求分析来确定的,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则要以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运用来达成,而教学评价则贯穿教学设计的始终。
4、充分的'学习需求分析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是决定是否需要教学设计的前提。
5、严格把握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基础工作,而熟悉教学大纲是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
6、 认真总结教学评价是我们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学效果的改进需要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在具体实施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不能是对相关教科书的简单复制,必须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必须基于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必须具有反馈和调节的环节;教学设计本身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应具有:
1、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特征的分析──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的分析;学习环境的分析──学习资源环境对教学影响的分析。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设计。
2、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等,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3、课堂教学设计的描述。分记述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文字教案)、流程图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图解)等。把课堂教学设计文字化、图表化,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呈现形式。
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能各有不同,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信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中敢于探索实践,教学设计必然是一线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读教学设计心得10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阅读种类和阅读量增多,阅读面扩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爱看书,求知欲逐步增强,对所看到的东西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会初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同时,也应该看到,有部分的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在喜欢阅读的同学中“囫囵吞枣”“蜻蜓点水”的现象还是不少的,或者就算读懂也只是在心里,并不善于表达出来。告诉学生读写的重要性,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认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乃是本次习作训练的终点能力。
设计思路:
学写“读后感”是从读到写的升华,要有感首先要先读,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先从故事导入,激发兴趣,然后以聊天交流的形式谈谈自己对印象最深的文章或书籍的感受,又借鉴例文,铺路搭桥,让学生轻轻松松“用我笔写我感,用我手写我心”。通过讲评习作,让学生懂得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通过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写作兴趣。
学习任务:
1、学写读后感,能通顺地表达阅读文章、书籍后真实的体会与感受。
2、通过读写结合,积累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3、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应该努力学会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例文,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抒真情讲实话,自由表达,写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准备:
1、教师推荐书目,布置阅读。
2、让学生再次阅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这么爱读书,老师遇到一个难题需要你们帮忙,愿意帮我吗?谢谢,真热心!我的几个朋友找到我,他们说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想让我这个当老师的给他们的孩子推荐一些书,我也很困惑,你们来帮我推荐一下呗?(学生交流:什么书?怎么好?)
2、总结:
看来推荐时,除了要把这本书精彩的内容告诉大家,还要说出自己阅读后产生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才能使别人喜欢上这本书。对不对?
(设计简析:通过创设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这一情境,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回忆”,激起学生的表达交流的愿望,使他们能主动投入到交流活动中去,这也是对学生作前准备情况的检查,又自然地过渡到习作指导的下一个环节。)
二、阅读例文,感悟写法。
1、过渡:
看,集体的力量多么强大,下面我们再来发挥一下团队的合作精神:四人学习小组组长把纸条随机发给四个同学,合作完成:
(1)读一读你手上的内容。
(2)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讲什么。
(3)小组交流:我这张纸上主要讲什么。
(4)请你们把纸片排排序。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3、全班交流:
哪个组来说一说你们学习的过程及结果。(每个人读一读手上的内容,概括自己的主要内容,排序,讨论发现:这是一篇读后感,先写读了什么书,再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重要情节),最后写自己的感受。)
4、总结:
太棒了,你们自己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方法,真高兴。如果现在让你写读后感,会写吗?我们来总结一下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1)引,引出所读的书或文章。
(2)叙,简要地叙述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3)议,对这本书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内容进行议论。
(4)结,用一两句精要的话总结自己想要阐明的感想或见解。
(板书:引,叙,议,结。)
以上是我们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也就是一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叙述,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想体会才是最最关键的。
5、写读后感应该注意什么?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同学们写读后感一般会犯三大毛病:
(1)复述原文。
(2)感想杂多。所写感想内容多而零碎,没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来写。
(3)感想空洞。说大话,空话,不切合实际,甚至还有说假话,无病呻吟。
(设计简析:根据学生的习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例文,明白习作要点,让学生下笔时既有章可循,又能有选择地借鉴,学到写作方法。)
三、列提纲。
1、我们课前布置你阅读喜欢的文章,读了吗?今天我们就拿自己喜欢的文章来写读后感。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必需先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也就是列提纲,我们先来口头列一列自己的习作提纲。(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为自己的读后感列出提纲。(学生列提纲)
四、展示典型习作提纲,学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读教学设计心得1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层面意义来看,写“读后感”就要做到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点”,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表达,表现情意性、自主性。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写读后感时无从入手,不是照抄原文,就是漫无目的写些感受,总之没有章法,不得要领。因此特借本次作文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比较领悟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读后感的写作要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安排好文章结构,学会拟个好标题,能围绕感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培养学生“读好书”“好”“勤写作”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给读后感拟个好题目,联系实际时选择典型的事例。
【教学准备】:
老师精心备课、制作课件。学生提前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名言积累
一、问题引入,了解学情
思考: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在写读后感时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自由说)
二、合作学习,领悟写法
1、小组合作,领悟写法
要求:请同学们认真比较自己写的读后感和老师下发的读后感,你发现它们有哪些不同?先用笔在纸上标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提示:可从标题、结构、内容、事例等方面去比较)
2、汇报展示,随机引导。
三、课堂练笔,拟写提纲。
1、结合范例,课堂练笔,拟写提纲。
2、自主汇报,互动补充。
四、拓展延升,阅读推荐。
1、介绍我校课外阅读开展情况。
2、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3、推荐阅读。
附板书设计:
怎样写好读后感
1、拟个好题目
2、安排好结构
3、联系好事例
4、多读好文章
读教学设计心得12
以往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引入,比较典型的是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顺利过渡到比平均数的环节上来。而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一课,从比投篮技术的情境引入: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5个球,可是他对这一成绩似乎并不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这样使学时体会到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而使得一次投球的成绩很难代表小强的真实水平,应该再给他两次机会。小强又投了两次,很巧的是后两次投篮成绩都是5个,显然是张老师精心设计的,使学生意识到用5来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避免了学生不会计算平均数的尴尬。接着小林出场,小林第一次只投中了3个球,“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从而自然引出第二组数据:3个、5个、4个。可是也引出了麻烦: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怎么办?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也用5来表示小林的.成绩显然对小强来说是不公平的,学生凭直觉认为4最能代表小林1分钟的成绩,这样平均数的意义悄悄地被学生自己发现了。
张老师精巧的设计,再加上他灵活、智慧地处理生成,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我受益颇多。
读教学设计心得13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主题教学单元设计,通过学习讨论,我明白了什么是主题单元设计,及其编写中要注意的问题。下午,老师给我们讲了思维导图的制作及运用,演示了MindManger软件的使用,我自己练习制作了思维导图课件《人体的生长发育》。
一、 “主题单元设计”
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主题单元设计” 一般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定能达到很好的尊重和展现。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师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
1、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整体把握教材。
2、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遵循由主导到主学,坚持自主发展原则。
3、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坚持开放的、活动的、具有探究性教学原则。
4、精心设计单元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5、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6、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还要妥善解决单元主题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系统性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注意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二、对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问题,我学习者认为:
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的主要内容
1.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了解学习者在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确定教学起点。包括学习内容的准备情况及学习态度
2.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是指他们具有与具体学科内容无关,但影响其学习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等工作的依据。
3.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学习风格涉及的方面很多,常表现为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同时,学习风格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
读教学设计心得14
今年寒假里我们全体教师统一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里边的许多章节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基础,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照抄照搬或者只是应付检查,那我们的课堂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青州云门书院的校训是“养正求真”,即养正气求真理,这是做教育的追求。我想,我们的教学设计何尝不需要“养正求真”呢?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指导,为我们点亮了明灯。
基于标准让教学“回家”
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
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同样,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的过高,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
还是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
“好的教学设计是改出来的”
本书第十一章《设计过程》中谈到“修订已有设计”和“调整”等内容。我们语文习作教学有句俗话叫做“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其实,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改出来的。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设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还要充分考虑——那就是学情。
只有充分研究学生,把握好学情,进行了行为研究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设计中的“ ”和“复备”等环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还要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比如,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默读,还只会出声读,这就没有达到相应要求,需要进行补课。如书中“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提到的问题和现象一样,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基于真实的教学环境才真正被“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实际的学情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修改。
眼中要有“森林”
本书第十二章的内容是《宏观设计》,有 “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这一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让教学设计能够被理解。
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个先后计划。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这个错误青年教师更突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用作环节过渡”……这就是“点”上的关注,而非“面”上的关照。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如,我们的古诗教学,第一步从题目和作者入手,第二步把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第三步理解意思,体会情感,第四步补充资料,拓展延伸,我们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整体架构,才能让教学设计条理有层次,不至于犯“丢了西瓜保芝麻”的错误。
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的地方,如“逆向设计”、“设计学习”等,这些都给我们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启示。
本书最后一章写道 “行动胜于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设计也要“养正求真”,那就行动起来吧。
读教学设计心得15
教学目的:
学习并掌握读后感的写法,并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3分钟)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你们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现在请同学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体会。(请生说)象这样读了文章(或故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体会就叫读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写读后感。
解释什么叫读后感
课件出示一:(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联系自己的实际产生的感受、感想、和体会,然后在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
板书:感受感想体会
二、范文学习
1、学生翻书159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找找,一篇
好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找出词语,下面加点。(2-3分钟)
2、书上给我们出示了一篇范文,请同学们默读《做事要有主心骨》这篇读后感,完成屏幕上的任务。(6分钟)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三、分组讨论(20分钟)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出示课件:即文中的习作讨论平台。)
要求学生要说出,该书(文章)哪些地方使你受感动,并联系生活实际重点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感想和体会。
(请2—3个学生起来说并评价)
3、老师小结:很显然,写读后感,不仅要对所写的'文章进行简单的介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还要结合生活实际,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想。把这些感想真实的写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
四、总结写作步骤(课件出示)(2分钟)
1、概括介绍自己读了什么文章
2、简单介绍读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3、联系实际重点谈自己的感受、感想和体会。
五、讲怎样命题(3分钟)
1、直接拟题
读《xx》有感
《xx》读后感
有感于《xx》
《xx》给我的启示
2、以启示或者中心为正题,以“——读……有感”等为副题:
如:做事要有主心骨
——读《吃鸡蛋》有感
板书设计
读后感感受感想读到的内容读后的感受体会3(重、详)
【读教学设计心得】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08-16
《登山》教学设计05-15
《秋天》教学设计05-15
观潮教学设计05-13
《雷雨》教学设计05-13
称赞教学设计05-14
《春》教学设计05-15
《太阳》教学设计05-15
《观潮》教学设计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