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7 16:15:0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数学科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17人。由于三年级是新分的班,但班里有许多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过的,对于他们的一些情况也有所了解,班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有一部分学生是插转来的和以前是其他班的,对这些学生我还不太熟悉,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新来的学生的了解和教育,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上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尤其是同级两位教师,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活动,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6cm和 3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8 cm长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长+宽+宽,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6 cm和3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2个长和2个宽)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长+长+宽+宽)(2长+2宽)【(长+宽)x2】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6+3表示什么(长+宽),为什么要乘2?【(长+宽)的和的2倍】

  (7)归纳公式。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4的图。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

  那么,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例4,正方形的周长=5+5+5+5=20cm,公式=边长x4=5x4=20cm、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科书第8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4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板演,画出设计图,一共排三行,每行6个正方形。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花边最少。

  (4)深化认识。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继续巩固练习

  1、第6题

  (1)打开第88页

  让学生画出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8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10题

  (1)让学生画出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动物运动会场面。

  同学们,你们想去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动物运动会。(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百米赛跑情景。)

  哪个小动物是冠军?为什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

  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吗?学生自由说。

  (课件中准备了三个镜头:新年倒计时、红绿灯、跑步比赛。)

  2、介绍计量“秒”的工具。

  你们知道有哪些钟可以计量“秒”?学生自由介绍。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电子表、秒表、机械钟、刻漏。)

  3、三次观察,合作求知。

  仔细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次观察。(独立观察)

  请拿出你们的钟表,观察秒针,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秒针。

  第二次观察。(同桌合作观察)

  请同桌合作观察秒针的运动,结合屏幕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学生汇报。

  ②师用课件演示秒针分别走5小格(每小格停顿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继续演示秒针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导学生说出秒针分别走的`秒数,从而得出: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这句话板贴出来)

  ③请一对好朋友到讲台分工拨一拨秒针,说一说秒数。

  ④同桌利用学具盒互动拨一拨、说一说。

  第三次观察。(小组合作观察)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第三次观察:

  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多少?找出秒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来。

  学生汇报。

  ②师利用课件演示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分=60秒,并板书出来。

  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1分、1秒。

  1、分组活动,加强体验。

  感受1分。

  那如果给你1分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做试验。

  画画、写字、看书、做口算题、默古诗

  师定下活动要求,再利用课件“秒针走1圈的画面”计时。

  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师再给你们一秒时间,你们可以干什么?

  学生感受

  3、认识1分、1秒的价值。

  ①1分钟时间不算长,可同学们都能做很多事情。对比1分钟,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请看课件介绍,并小声地读读。(课件出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②同学们还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学生自由说。)

  ③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找个班会时间举行一个信息交流会。

  4、畅谈感受。

  同学们,虽然1秒时间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过去了,可时间是一秒一秒积累起来的,那现在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呢?请谈谈对时间的感受。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四、联系生活,发展提高。

  1、课内练习。

  请打开书6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2、补充练习。

  课件出示两题练习,设计如下:

  A、请判断下面的时间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1、我们每天做早操用20分。( )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

  3、小亮吃饭用了15小时。( )

  4、小兰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12秒。( )

  5、我们上数学课时,所唱的《拍手歌》大约15分。( )

  B、连线。

  请学生上讲台连线。

  C、动动脑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五、畅谈收获,延伸号召。

  1、畅所欲言。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节课40分钟快要过去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2、延伸展望。

  你还想学到什么?

  3、情感号召。

  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行吗?号召:“我能行!”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4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一)教学内容:第11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

  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2、师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沓有()个十张;(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3)80张纸有()沓;

  (4)2盒纸有()张,()个百张;(5)400张能装()盒,有()个百张。

  (二)探索操作

  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1)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 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预设6:20+20+20=60所以60÷3=2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 4÷2 9÷3 8÷4 50÷5= 40÷2 _____ _____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600÷3=(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3、引导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三)巩固提高

  1、书第1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你是怎样想的?

  2、书第13页第1题。(课件出示)你是怎么想的?

  3、书第13页第2题。(课件出示)

  找出信息,列式口算。(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板书:

  口算除法

  (一)6 ÷ 3 = 2 60 ÷ 3 =(20)6个十÷ 3 = 2个十600 ÷ 3 =(200)6个百÷ 3 = 2个百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6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单元将让孩子们继续探究、了解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因此这节课至关重要。

  (二)、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新的教学理念,本着“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最大限度的给孩子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孩子搭建锻炼、探究、展示的平台,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精神,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理解建构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五)、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尺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认识什么是面积

  1、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人民币

  100元、10元、1元

  (2)、学生回答是什么?

  钱、人民币

  (3)、每张人民币都有几个面?两个面的大小怎样?(演示:摸人民币的表面)

  (4)、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闭眼猜钱”

  ①、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描述,猜猜看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

  ②、从上摸到下、从左摸到右,面最小的是?面最大的是?不大也不小的是?

  (刚才通过闭眼猜钱的游戏我们了解了原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表面大小不同。)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面,比如说:书的封面等等,同学们仔细观察,找一找、摸一摸,说出更多的物体的面?

  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面有大有小。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课件展示(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打√)

  (2)、找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3)、师再次点拨:我们把首尾相连或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4)、提问: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一样吗?(封闭图形也有大小)

  (5)、(板书:封闭图形就是它们的面积。)

  (6)、那么什么是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就是:什么是面积(板书:什么是面积)让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师生游戏:“物体面积大压小”(老师先说一个面积,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学生说出一个面积,要大于老师说的面积)

  (二)、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刚才游戏时我们通过观察判断物体面积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2、出示例题: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①、这是什么图形?谁的'面积大呢?

  ②、到底谁的面积大呢?我们要用事实说话。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拿出学具,寻找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4、各组汇报比较方法

  (板书:剪拼法、摆方块、画格子)

  5、课件展示比较方法,

  强调规格一致

  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理由,提炼出最优化的方法。

  (三)按要求在方格纸中画图形

  1、明确题目要求(在方格纸中画图形,使它的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2、拿出课前下发的方格纸,开始画。

  3、展示学生画的图形,进行点评。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小(P50练一练第1题)。

  2、如图,用方砖铺满空地,那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P50练一练第3题)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方格那么大。(P50练一练第4题)

  引申:第1、2组图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第3组图形形状不同、面积相等。

  4、数一数下面的图案分别等于多少个方格的面积?(P50练一练第5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引出新的课题

  1、课件展示两个学校的操场图,

  2、思考:比较两个学校操场面积的大小该用什么方法呢?(观察法、剪拼法、摆方块、画格子行吗?)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接着探究。

  最后老师送大家几句勉励的话语:学海无涯乐作舟,祝大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七)、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

  剪拼法

  摆方块

  画格子

  四、 :

  这是一节校际之间的展示课,课堂上有很多闪光点,但也不乏有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用的是外校的学生,因此课前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课前交流,为我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用人民币导课,让学生闭眼猜钱、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很成功。

  3、设计的找一找、说一说、游戏物体面积大压小、小组讨论、探究比较方法、画图形、谈课堂的收获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考总结的机会,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4、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引导到位,有侧重。

  5、最后的拓展延伸拉近了两校之间的练习,巧妙的引出了新的探究课题。

  不足:

  1、准备的方格纸有些小,展示时后面的部分学生看的不是很清楚。

  2、小组合作学习时极个别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进去,个别组推选的组长有些紧张,汇报时不能流利、准确的表述本组的方法,老师及时给予引导。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大胆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怕乱,让小组学习秩序化、高效化。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P19—P21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学格式。

  2.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培养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亲切地与学生交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学生发表意见: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材第19页主题图)“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节植树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②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③联系估算,承上启下。

  二、探究笔算方法

  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①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分小棒的过程。

  ②请学生上台演示别的计算的方法

  ③课件演示分小棒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有的通过分小棒。老师呀,想把分小棒的过程写成竖式,怎么样写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概括算法: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并且要对齐。

  3、猜猜我是谁?(练习)

  4、试一试。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先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先分小棒再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4)与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请学生拿出题卡92÷4、78÷2、51÷3计算,反馈时,课件同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课件显示画面)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检查小动物的题目。四、课堂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笔算除法的运算方法。

  让学生读两遍归纳的运算方法。

  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42÷2=21(棵)52÷2=26(棵)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内容。

  对于分数这部分知识北师大版教材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充,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分数的意义,才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所以,这节内容是本单元重点学习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有1/2,但是不曾想过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意义理解较困难。建立概念的过程也很慢的,语言的叙述更是存在问题。不过,这节课的知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开展数学活动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

  三、设计理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抽象出概念。这是其一。

  其二,针对学生建立概念慢,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简单分数的意义,以“分礼物”作为切入点,同时在部分环节中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认知分数,在独立思考,操作中数学活动真正体会理解分数的意义概念。从而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其三,新课程改革以来,发现式学习为多数教师所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但接受式学习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两者结合运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课前老师为学生同桌两人准备1包神秘礼物,如:6颗草莓、4根香蕉、2个苹果、1个西瓜)

  1.分礼物——渗透“平均分”

  师:同桌两人要一起分享礼物,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

  让学生动手分礼物袋子里的东西。

  [设计意图:提出了怎样用公平合理的方法分配东西的.问题,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同时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作汇报——导出“半个”

  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

  3.揭课题——初识分数

  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吗?

  (预设:学生可能因为预习本课或生活经验,已经知道答案:1/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因势利导:如学生已知,教师直接揭题,如学生不知,教师引导表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一半”,然后揭题。)

  师:谁知道1/2叫什么数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分礼物”的活动作为切入点,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数中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认识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感悟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1/2

  师:那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的呢?

  2.知识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

  师:你们小组礼物中都有一个西瓜,刚才我们是同桌平均分,每人得到它的1/2,如果这一个西瓜要让你们小组的成员一起来分享,那么你们每人得到多少呢?

  [设计意图:小组人数不一,引出1/4、1/6等不一样的分数,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性与灵活性。]

  3.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

  师:大家想多了解分数这个新朋友吗?

  课件演示“小博士介绍分数”。

  4.自写分数,深化理解分数

  ⑴师:除了1/2、1/4、1/6,大家还知道哪些分数呢?

  (预设:这个环节可能导致两种学习状况,一是受前面影响只写像1/7、1/2这类分子是1的分数,一是出现像样2/2、6/4这样的假分数,对此,教师也应当因势利导。)

  ⑵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根据教材知识特点灵活运用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设计开放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探究,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闯关活动,拓展新知

  第一关:找朋友

  师:请同学们帮分数找到他们的图形朋友。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1/33/52/41/9

  师:咱们有办法让它们成为朋友吗?

  (预设:2/4找不到朋友,该怎么处理?打破连线题“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常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培养谨慎的学习态度。)

  第二关:神枪手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用手势比“Y”;错的,瞄准射击。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3/41/22/35/6

  第三关:小画家

  这是一个图形的一部分,它表示的是这个图形的1/5,大家知道这个图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能画出来吗?(逆向激趣)

  [设计意图:大量的习题,枯燥的演练使学生被动、应付,这一环节创设了闯关活动,通关的信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能记住各月的天数,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大小月及每月的天数。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

  教学过程:

  一、节日谈话,导入新课(2m)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节,那你知道这些节日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吗?

  二、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我们学习过的时分秒和年月日都是时间单位,所不同的是时分秒是表示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多少呢,谁来说一下?(2m)

  学生可能会回答:一年有365天,一个月30天,一年有xx个月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性、有顺序地板书。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那么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是正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在学时分秒的时候,借助了什么工具来学习它。那我们今天来学年月日,我们应该借助什么工具呢?

  2、小小的年历,可藏着大学问,下面就让我们火眼金睛看年历。听好老师的要求:

  (1)观察自己小组的年历,填写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7m)

  (2)仔细观察统计表,及时交流研究,将结论记录在练习纸上。

  3、小组汇报

  大部分小组已经完成了,那么哪些小组来说一下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预设:

  ①一年有xx个月;(其他小组得到了吗,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②1、3、5、7、8、10、xx月有31天;(跟你们发现的一样吗?)

  ③4、6、9、xx月有30天;

  ④2月有时29天,有时28天;

  ⑤2月的天数不是固定的??

  4、师生总结

  (1)同学们得到了这么多的结论,老师写在黑板上,刚刚有的同学是有的月份是31天,老师记不清了,谁再来说一遍?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xx月,这些月份都是31天(板书)

  (2)刚刚有同学说有些月份是30天,那么哪些月份是30天呢?

  4月、6月、9月、xx月,这些月份是30天。(板书)

  (3)那么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是变化的,谁来提醒下老师?

  2月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

  (4)很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一年有xx个月,我们把这xx个月分成了几类啊?第一类是每月有31天,它们的天数最多,所以谁愿意来帮他们取个合适的名字?(大月,板书)第二类是每月有30天,谁来帮他们也取个名字(小月,板书),只有一个月份很特殊,有的时候28天,有的时候29天,那它是大月吗,那它是小月吗?(学生回答,我们刚刚取名字是按照天数来取名字的,31天的叫大月,30天的叫小月)。2月这个月份很特殊,我们就把它叫特殊月或者平月。

  (5)那么现在大家来一起数数看,大月有几个月呢,几个小月呢?

  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一个特殊月是2月。合起来是xx个月。

  5、记忆大、小月。

  这么多的大月和小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想一个好办法,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可以打开书本48页。

  (1)左拳记忆法

  伸出你的左拳头,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的地方表示小月,二月除外,(课件展示)

  (2)看来左拳记忆法的确是个好方法,你们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儿歌记忆法)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3)、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记大小月的儿歌:出示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

  生读一读。理解记住这些大月后,其它除了2月就是小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多记住大小月的方面,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各月的天数。

  6、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一年当中,肯定有一天是你最喜欢的,那就是你的——生日。那哪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7、游戏活动

  了解了一些同学的生日以后,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1)玩一玩:

  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全体起立!2月,为什么没有人站起来啊?

  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月,关于二月的有关知识我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

  8、大家的.记性真好,那么现在老师又有问题了,一年当中有xx个月份,但是一年当中有多少天呢?

  (1)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统计表,选择一年,拿出我们的练习本算一算?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5天,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6天,是不是有哪位同学算错了呢?

  当2月是28天时,一年有365天;

  当2月是29天时,一年有366天。

  (2)现在大家拿出20xx年的年历,你能快速的知道,20xx年全年一共是多少天吗?(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

  9、那么一年当中,有许多日子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拿起笔来,在年历上圈出一个你喜欢的日子。

  如果以后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很重要的事情,可以拿起笔在年历上圈一圈,做一个标记,让年历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帮手。

  三、总结

  那么到现在为止,这节课你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那么,你们愿不愿意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呢?同学们都是热心的小朋友。淘淘啊又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

  1、第一关

  (1)一年有xx个月,其中大月有xx个,小月有xx个。

  (2)大月每月xx天,小月每月xx天。

  (3)五月份最后一天是在xx日。

  (4)七月和八月两月共有xx天。

  (5)三月份有xx天。

  (6)今年的1月、2月、3月共有xx天。

  (7)xx月份过了10天,还剩xx天。

  2、第二关

  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张华说:“我的生日比劳动节晚一天。”

  王健说:“我的生日是教师节的前两天。”

  李明说:“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五天”

  3、第三关

  懒洋洋在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写了这样一篇日记,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帮他找出来。

  20xx年3月30日星期五晴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了年月日的知识,我感到很有兴趣,我知道了每年都有365天,今年的1、2、3月共有90天,今天是3月30日,明天就是4月1日。4月、6月、8月、10月是小月,我最喜欢6月了,因为6月既有儿童节,也是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6月31日。

  经过大家的帮助,淘淘终于闯过难关了,为了表达谢意,淘淘托老师带给大家一点小礼物。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每一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五、板书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xx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大月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小月

  二月28天或29天——特殊月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因数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能进行简算.

  2.运用知识的迁移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运用观察、比较、讨论、归纳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简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 360×4 2600×3

  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师:我们在第五册学过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同时进行口算练习.

  2.口算:

  9×50 13×30 23×20 23×30 24×3

  8×6019×40 42×10 130×5 17×4

  2×5011×60 22×40 120×8 360×2

  订正时,学生讲述简算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因数末尾有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如:360×2看做36乘以2,得72,在后面加一个0就是72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5:360×24

  (1)板书算式.观察:例5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

  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激发欲望,尝试练习.

  我们已学会一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呢?大家试试看.

  教师巡视,并出示不同竖式.(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3)师:这几种竖式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哪种方法更简便?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种方法更好.因为先去乘0前面的数,将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就简便了.教师板书规范竖式.

  2.教学例6:265×30

  (1)观察:与例5比较,有什么不同?

  (例5是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而例6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

  (2)类推练习

  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而这道题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看谁能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时,如果发现以下写法:

  可写在小投影片上,让同学讨论.并取得共识: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时,先用0前面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一个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3)反馈练习:

  350×24 73×60 186×50

  3.教学例 7:450×20

  (1)观察思考:例7与例5、例6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2)这样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请同学们阅读例7并完成计算.

  引导学生交流,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反馈练习:

  230×40 150×60

  三、课堂总结.

  师生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①写竖式时,先把什么数对齐?

  ②把哪些数相乘?

  ③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计算简便吗?计算不简便的,怎样算才简便?

  2.根据 24×22=528,69×13=897,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吗?

  22×24= 13×69=

  240×22= 6900×13=

  24×220= 690×130=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1.240×22 38×80 280×20 305×30

  2.(1)28的50倍是多少?

  (2)65个120是多少?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设计校园为主题,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安排了整个实践活动。

  1、调查本学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教材中通过画出整个校园的直观图来表现学生所收集的本学校的所有信息,为下面重新设计新校园打下了基础。比较信息是比较本学校和其他学校的具体情况,为设计新校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是分析信息的活动,教材展示了小组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材的讨论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根据学生自己或教师的日常需要,二是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教材中具体举了四个例子,如操场应该扩大、操场旁边应有一个厕所,应该给老师准备一个车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台等。当然,教材中提到的仅是一些范例,实际讨论不必限制在这些方面,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与设计。这个讨论交流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设计新校园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新校园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里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添设项目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对此进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台是否能够放得下的问题外,还会有其他的问题,如足球场上或操场上的铺草皮、羽毛球场、为低年级开设游戏区等问题。

  4、“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本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设计新校园后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学课型:

  活动课(设计、讨论)

  教具准备:

  某校校园平面图、本校校园平面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方位的知识,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方位?(8个)哪个同学愿意起来具体说一下?其他同学用手指一下好吗?

  2、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图上我们通常按什么规律来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⑴老师这里有一幅某校校园的平面示意图,谁想说说这个校园的各个方位建筑物或教学设施?(指名答)

  ⑵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⑶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以某校校园平面图为例,让学生谈想法、提建议,激发学生设计学校的图纸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调查汇报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教学设施(板书:调查),你们完成了吗?谁来说说?(多指几名同学说)

  (设计意图: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用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一下?(指名说)

  3、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你觉得我们学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学生独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讨论:(大屏幕出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5、集体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教师可以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全体的意见予以总结。)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交流的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6、小组合作,设计新校园。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下面就请各小组在给定的白纸上总结出本组的最后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新校园,要求每个小组分好记录、监督、绘图的人员。(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组的设计。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找出每幅新校园图的优缺点。(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同学们真棒!能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板书:分析)用你们小组的智慧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学校,真可称之为小设计师了,老师一定会把你们的想法传达给校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们的设计将会被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它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四、作业布置

  自己设计一幅未来的现代化学校平面图。

  板书

  设计学校

  小学校园平面设计图

  调查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创造性的讲述,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4.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各种色纸、各种动物名称字卡。

  (二)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各种常见动物及其名称。

  (三)环境准备事先布置好动物园场地。

  活动方法

  想像法、激发法、重组法。

  活动过程

  1.参加游戏的幼儿分饰游客和动物园工作人员,扮演游客的幼儿必须在动物园门口"购买"一张门票(一张色纸),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折(画)出自己熟悉的动物(如:小鸟、狮子、大象、熊猫。鸭、鱼等)作为人场券。

  2.游客手拿折(画)好的动物入场券入园后,按其种类和生活习性放到它们的.居住处(如树上、草地上、水里),并找出相应的名称卡片,看谁找得又快又多又准。

  3.玩"看谁猜得对"。请找到动物字卡的幼儿做动作,让其他幼儿猜,给猜中的幼儿一定奖赏。

  备领域渗透科学: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及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会观察,创作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泥塑、绘画。

  玩小动物竞赛游戏。

  生活中渗透 可在教室各区域布置各种动物、植物、人类活动的图片和宇卡,进行随机教学。

  家庭中渗透 在家中可以和父母一起玩猜字游戏。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4

  今年本人担任三(3)班、三(4)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数学,在数学上有所收获,特制定本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3)班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20人;三(4)班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9人。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

  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学困生辅导

  1、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2、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略)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的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⒈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五、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开动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七、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八、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生:重量单位。

  师: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生:千克、克、公斤、斤

  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师:我们帮助曹冲称大象用这些重量单位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大象比较重。

  师:嗯,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学习完了这个新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可以帮助曹冲解决问题啦。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吨有多重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真不错,但是不够那么精确。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袋大米,一袋大米重100千克,那么,十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呢?

  生: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那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一吨就等于一千千克,也就是说这十袋大米重1吨。

  师:你们都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了吗?

  生:知道了。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1名同学重25千克,10名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呢?

  生:10名同学重250千克。

  师:你们的计算能力可真强。那四十名同学重多少千克呢?

  生:四十名同学重一千千克。

  师:你们算得又快又准,都是计算的小能手。那这40名同学重多少吨呢?

  生:重一吨。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快啊。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吨和千克的关系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吗?

  生:鲸鱼,大象,还有一些很大的东西。

  师: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们都看到老师展示的图片了,老师想问一个问题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我们之前也学过其他的重量单位。现在老师是把这几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你们能分清楚他们吗?生:能

  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西红柿有150克

  西瓜有3千克

  一头大象重7吨

  一条鱼有2千克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真不错。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些什么呢。

  生:我们学了吨,还知道了吨和千克的关系。

  师:称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和大宗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生:能,用吨来测量大象的重量。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

  吨的认识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09-12

数学教学设计06-17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6-17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4

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20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01-27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1-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