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跨学科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跨学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跨学科教学设计1
教学片段:
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联系学科:
心理学(探索过大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师提问:同学们,要想探究声音的产生,我们首先得学会制造声音,老师这里有一个塑料袋,你有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吗?
2.全班活动:试着玩一玩,看谁的发现最多。
温馨提示:在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分贝是声压级单位,记为d B 。用于表示声音的大小。1分贝大约是人刚刚能感觉到的声音。适宜的生活环境不应超过4 5分贝,不应低于1 5分贝。按普通人的听觉:
0-2 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2 0-4 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语
4 0-6 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
6 0-7 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
7 0-9 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
9 0-1 0 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
1 0 0-1 2 0分贝难以忍受、呆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根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规定,在居民区内,户外允许噪音级昼间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只要昼间超过55分贝,夜间超过45分贝就可投诉了。
3.师喊:开始——停
4.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抖吹拍打甩摩擦等)
6.一个普通的塑料袋被你玩出了不同的花样,你真了不起!
7.交流:看来,我们通过敲、打、弹、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对塑料袋用力时,它就可以动起来,并且发出声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用力地过程中要适度)那么物体在发声时,它的状态是怎样的呢?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其他的材料继续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
“让塑料袋发出声音”这个活动围绕“用了哪些动作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去制造声音,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去主动发现,并形成探究问题。本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分析和学习,认识到声音的产生离不开力。让学生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
跨学科教学设计2
一、班级基本情况
丽水市特殊教育听障部601班,本班共有8位学生,其中A组的6位学生总体学习能力比较好,上课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B组的2位学生平时去三年级走读。
教学地点在:五楼录播教室
教学资源:课件科学器材实物道具
教学人员:朱君斐
二、学习主题和内容
学习主题: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学习
涉及学科:基础学科为数学,其他学科为科学。
学习内容及组合方式: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容积和容积单位,以基本的数学知识点为主,借助科学器材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以助于直观感知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学生起点行为分析: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体积的相关知识,动手操作及理解能力都比较好,能准确接受老师的任务信息。
个别化学习目标:
A组:
1.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认识测量工具量筒和量杯。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建立容积的概念,建立1毫升和1升的表象。
3.培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B组: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认识升和毫升,初步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尝试读取具体的容量。
教学重点:
理解容积的概念和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
学习环境支持:希沃白板5科学用具:量筒和量杯针筒调羹水实物教具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一瓶药及用法用量,引出容积单位毫升。
出示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容积的概念
1.了解容器
课件出示一些物品图片,请生按照能否装东西的标准分成两类。请一生上台进行操作。师小结:能容纳别的.物品的物体,就叫做容器。
2.容积的概念
课件出示: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3.巩固容积的概念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呢?出示一些物品,请生分类哪些有容积?根据学生回答师强调: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物品的物体,才有容积。
(2)认识容积单位
1.介绍容积单位
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用字母表示就是L、ml,带领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容积单位。
2.联系实际,深入了解容积单位
请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师再出示一部分实物上标有升和毫升单位的物品,请生进行认读。
3.认识测量工具
出示量筒和量杯,通过课件介绍名称及读取刻度的方法。
4.观察操作建立1ml和1l的表象
师先示范通过针筒抽取1毫升放入调羹再指着水量带领学生读1毫升。再同桌互助装取1毫升的水量,直观感知1毫升。
活动:每组借助量筒拿取10毫升的水量,再倒入调羹进行观察。
出示量杯装1000毫升的水,指出1000毫升=1升。
5.探究升与立方分米、毫升与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把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刚好倒满,得出结论1升=1立方分米。师再带领学生推出1毫升=1立方厘米。
三、解决问题
过渡:谁知道一个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适才健康吗?课件出示喝水小贴士。提问:如果老师的杯子是500毫升的,那我一天要喝几杯才健康呢?
追问:每次喝200ml,你们能用一次性杯子取出200ml吗?请生挑战再集中验证,比一比谁取得最接近200ml。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分层作业
1.一课一练第一课时(AB组)
2.调查作业:一大桶约5升的矿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矿泉水的单价,算一算,一大桶矿泉水相当于几瓶这样的小瓶矿泉水,怎么买比较合算?(A组)
五、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本次教学内容是容积和容积单位,在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过程中借助科学用具量筒和量杯,带领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容积单位的具体量,帮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建立抽象的概念,
同时选取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物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际运用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每天要喝多少水以及每次喝多少水的情境,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显得单调,增加了趣味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知识点也会掌握的更牢固。
跨学科教学设计3
涉及学科
科学、数学
所需课时1课时
所需资源分组实验材料:小铁管,一块40厘米宽、100厘米长木板;一地塑料地毯,机械表芯。
记录表单。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对同一高度且同一长度的不同斜面,其表面越光滑,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越快,物体通过斜面的时间越短。相反,物体表面越粗糙,物体在斜面上运行时间就越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操作和分析,跌寻找一定的规律,进行逻辑归纳推理形成解释,达到数学和科学的相关跨学科的貌联系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操作、记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升预期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手操作实验获得正确的数据,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要求讲话
1.展示地毯,请同学比较地毯正反两面的不同。
2.学生猜想:如果将地毯铺在斜面上,让小铁管在斜面上运动,小铁管在哪一面上运动的快些呢?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本组的假设。
3.引入研究:怎样来证明你的想法是厂正确的,并用数据来说明呢?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要点:
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小组中4个人怎样分工?
1个人释放铁管,两个人记录时间,另一人记录。
为什么要让两个人记录时间?,保证测出的`时间更接小铁管在斜面上滚动的时间。
怎样做才能使测量的数据科学?
a用同一个小铁管;
b用相同长度的斜面且斜面的高度相同;
c只是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准确呢?用实验三次取平均值的方法。
2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的情况。
教师提供记录表
三.分盔析和总结:
1.组内数据计算:
分别求得小铁管在光滑斜面和粗糙斜面上通过用时的平均值。
运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得出组内结论。
2.运用Exce表格统计全班数据,对数据做整体分析。
3.得出研究结论。
评价方案
本课评价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相关技能能力的评价 。对于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观察来实现,如学生在小组内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认真细致,合作是否协调,是否对活动有兴趣等。对于相关技能的评价主要有以下评价内容。
1、对实验设计的能力。观察各组学生是否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倡对于实验方案存在问题的教师要及时处理,通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完善。
2对数据的整理能力。本课中的数据获得要求运用到一些数学技能,如计时、计算、制图等。教师对这些技能的评价主要是看得出的数据是否科学正确,计算是否准确,制图是否完整正确,单位确定是否合理等。
3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主要是评价学生能否根据整理好的数据获得正确的结论
4、实验总结: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小结,同时对各小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同的表现进行总结,对设计,操作,合作,记录,积极,兴趣较高的学生或着小组进行表扬,相反要适当给以批评。
跨学科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大概”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美术教学目标】
1、会依据课文语句描述,准确画出主人公的活动路线。
2、绘制科学调查《蜜蜂认得回家路》手抄报。
【科学教学目标】
查找出蜜蜂真正能够认得回家路线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我们同学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知道小动物其他本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2、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
【语文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的世界,探究一下蜜蜂的奥秘。
1、板书课题
刚才我们课前交流时,所说的关于蜜蜂的情况,大都通过阅读得到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亲手做的,亲身经历的一次真实的试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生字表,纠正错误
3、教学生字词
第一组:闷了好久、几乎、尽管(多音字,重点点拨“尽”的读音)
第二组:推测、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读出词语的温度)
第三组:大概、减少、阻力(由词到句)——
(1)对比读,理解“大概”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课件隐去“大概”)
(2)学法渗透:瞧,看似不起眼的一个词语,在句子中却能向我们传达那么多的信息,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神奇呀!
(3)教写“概”
同学们再看这个词,“概”字还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呢!仔细看这个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生练写
4、轮读课文,理清脉络
下面我找几位同学来轮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书?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咱们边听他们读得对不对,边开动脑筋想一想,尽量弄明白每个部分大概的意思?
第1段——
(1)这一段是在告诉我们什么?生接:原因,也就是说试验的目的(CAI:目的)
(2)谁来说说,作者做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听说”,(CAI:“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管听谁说过,也不管“听说”过多少次,法布尔一定亲自来证明,多认真啊!
第2、3、4、5段:个别读(随机正音,评价语过渡)
第6段:齐读
(1)刚才我们齐读的这一段又是在说什么的.?(CAI:结论)
(2)目的有了,结论出来了,那刚才中间的几位同学读的部分就是整个试验的——过程(CAI:过程)
【学法渗透:这么长的课文,我们边听、边想,就初步弄懂了每一个部分的意思,让这篇课文的内容变得这么清晰。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学习方法呀,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三、朗读感悟,明确试验过程
1、教学第二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CAI: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隐去CAI内容,试着积累
(4)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2、教学第三段
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是啊,(引读:“在回家的路上”)——生接读第一句“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评价:我听出来了,你有些担心小蜜蜂,谁能读得更担心一些?
听得出,你真是一个又同情心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
(3)生齐读。
(4)教写“推测”
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推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5)“推测、猜测”换词比较
A、在这句话中,“推测”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猜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像不知道的事情,是有依据的想象。猜测:完全凭自己的想像估计。)
B、用哪个更好一些?
瞧,法布尔做事严谨,用词也十分准确。
C、请联系上文,找一找作者推测的依据。
D、法布尔的推测跟结果一样吗?请联系下文看一看。
——同学们,“推测”这个词就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才能真正读懂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的小女儿呢?我找人来读一读后面的部分。(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回扣第一段,体会试验的意义
1、同学们,仅仅只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吗?学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
2、创设情境读
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法布尔从试验中还得出了什么结论?咱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积累好词佳句
课后习题第三题,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写到自己的本子上。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自然界还有许多奥秘,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你们就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因此,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留心观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