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地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地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知识点:
1.什么叫洋流?
2.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
3.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
①洋流的分类
②洋流的分布与流向③洋流的影响
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讨论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说: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5分钟)
第二步:图文并茂,深入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生现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10分钟)。
洋流的分类→①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亦称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②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高,来自水温低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来自水温高处。③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钟)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区洋流流向是稳定的,不受季节影响,而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洋流的流向转变均是受季风改变的影响。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逆时针运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顺时针运动;而中国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陆西北和东北季风影响,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流向向北。
洋流系统:表层环流系统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
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风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称为南极寒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绕极环流: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较一致,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冰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25分钟)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对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高中地理教案,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20分钟)
第三步:回顾知识点,有任何疑虑的向我提问。
课后总结:大部分学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地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国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四、教学难点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教学,活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
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气候图等
七、课型:
新课
八、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市以东130公里处9.0级强地震引入课题。
一基本概况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亚洲位置》、《日本地图》三幅图
[提问]“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亚洲的哪一分区?”“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与国家?”
学生研究回答
[提问]“你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总结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到具体周边环境。
(活动)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试分析中国、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2、组成
展示《日本》空白图,指认四大岛屿
[提问]“除以上指认的四大岛屿之外,还有哪些属日本的岛屿或群岛?”
展示《日本》图,观察日本海岸线及主要海港分布,总结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点。
3、城市、人口、面积
展示《日本空白图》作背景,给出日本的人口数量、面积,计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37人/平方千米,这说明日本具有地狭人稠特点)。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
(活动)[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旁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点。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教师讲授]日本是多震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与现代建筑都强调抗震功能。在预报上,日本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安装地震速报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断进行地震教育宣传与演习,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
[提问]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
(活动)[读图]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从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并且日本又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总的说来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活动)读“日本略图”填空
布置作业:
1、预习第31--33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课后调查市面上来自日本的产品。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五节樱花之国
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
1﹑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
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
CAI教学(谈话﹑讨论﹑活动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放教学准备1的资料)
[板书]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读图训练]
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活动二:读图理解]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分析俄罗斯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的变化趋势。
3﹑描述北半球“寒极”——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板书]二﹑俄罗斯的工业
[活动三:读图练习]
1﹑找出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
[活动四: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
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第四位发电量第四位
煤炭第四位化肥第五位
原油第三位天然气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本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
[反馈练习]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活动一:读图讨论]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
[小结]
1﹑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3﹑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4﹑除铁路外,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活动二:阅读]五海通航。
第三课时:
[活动三:学生展示]用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活动四:图片欣赏]俄罗斯军事图片。
[反馈练习]讨论:举例说明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意义
堂上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内容
板书设计:
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1、国土辽阔
2、地形特点———平坦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3、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属寒带气候
气温:西高东低,南多北少
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寒极:雅库兹克
二、俄罗斯发达的工业
1、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分布广泛)
2、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内陆原料产地附近
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类型不平衡)
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空间不平衡)
三、发达的交通
1、多样的交通方式
客运:铁路、公路
货运:铁路、管道(石油、天然气)
2、铁路网
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稠密
亚洲部分:单一(亚欧大陆桥)
四、城市与文化
1、莫斯科
2、圣彼得堡
3、港口
摩尔曼斯克(不冻港)、海参威
地理教学设计5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地理教学设计6
课堂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恰当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是设计前提。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教师首先应熟知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这些都是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这些内容要在熟知的基础上烂熟于心,这样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的.选择时才能游刃有余。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都把课标的要求当做“第一号文件”。
二、认真研读教材搜集资料是设计关键。
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教材放在首位,因为教材毕竟是全国各地专家和一线知名教师悉心编撰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兼备,进行删减和变动时要深思熟虑,稍有不慎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往往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尽量用使自己眼前一亮的素材。
三、选择恰当的知识呈现方式是设计利器。
所谓的难点,其实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呈现方式,许多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比如,在教学《地图》一节时,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间的曲线距离,教材上有一大段文字,我感觉不够形象,如何把文字变成动态的操作过程而使之一目了然呢?后来我采取了用flash做成动画进行演示的方式,既节省时间,又形象无比。学生在动画的启发下,出乎意料地想出用软尺直接量出地图上两点间的曲线距离再计算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够精确,但毕竟是一个相对简便的方法,粗略地计算时是可以用的。
四、体现学科特色和魅力是设计增味剂。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所以想让学生喜欢地理,就要想方设法展现地理学科的特色美。地理是文理交叉的学科,所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可谓包罗万象。学习地理是培养学生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除此之外,蕴藏地理知识的美图不胜枚举,就连我们每天使用的人民币上也有桂林山水、迎客松、壶口瀑布等。
教学设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因师因生而异,也会因时因地而异,不会是千篇一律,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我们只有不断琢磨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地理教学设计。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于“质实”,也在于“饰貌”。
地理教学设计7
题学习目标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 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 ____、_____和建筑用地。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三、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使耕地、林地、草地等遭到哪些方面的破坏,程度如何?
怎样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习。(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个人)
1.下列地形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的是( )
A.大兴安岭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开发的历史长短不同 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C.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D.受生活习惯的影响
3.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地区 ②东南丘陵地区 ③西南林区 ④经济发达地区 ⑤人口稠密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4.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5.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盆地边缘 B.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河谷和低缓丘陵地区
C.新疆、东北边缘地区 D.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6.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你认为应该( )
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把草原、山坡开垦为耕地 D.围湖造田,围海造陆
7.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8.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和投入资金很大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土地的承载量已远远超过其持续发展的极限值我的收获:
地理教学设计8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习: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1、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2、阅读教材86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2、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3、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4、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6、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国工业特点以及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知道美国的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一切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我来预习: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7、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90页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地理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我国的地势特征,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平均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总结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记住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能够通过地形的种类和分布、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等方面去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2、我国三级阶梯的分布及每一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区
3、我国各种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4、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地表特征
难点:
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自主学习:
1、对照“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的地形图”
(1)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320N线,看320N自西向东经过的地形区依次是
(2)看“320N”地势剖面图,完成P20页活动1、2、3小题,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区平均海拔高度(米)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2、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结合课本内容完成:
(1)在图上找出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
(2)我国的最高峰是________,平均海拔_____米,它位于哪两国的'交界处_______;我国东部的最高峰是______,海拔______米
3、对照“中国山脉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回答:
(1)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
一二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描在“中国地形图”上。
4、“中华五岳”中的“五岳”指的是什么?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二)、自学成果反馈:
在图中填出各种走向的山脉:
(三)、合作交流:
1、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3、既是阶梯分界线又位于两省交界处的山脉有哪些?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中国沿北纬32度地势剖面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xx米三大、太、巫、雪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二、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
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
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
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
黄河的小浪底等,
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
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三、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1、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2、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
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地理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设疑激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2:故事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地理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很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而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资源却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实施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案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发展的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本案例来拓展视野,探讨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的原因和现实意义,以进一步了解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布不协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东西或南北经济社会双赢的战略。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求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可以联系经济地理中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从而准确的把握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本校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高导致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我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会创设情境,留疑问,多启发,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展开,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兴趣,和老师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国土整治,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资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往往出现区域资源赋存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协调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本节我们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西气东输工程
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全长4900多千米,规划20__年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4)经过的地形区:
一线依次经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地形区。
二线依次经过: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珠江三角洲洲等地形区。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教材P83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炭天然气优点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缺点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思考
A、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B、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C、20xx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1)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4大气区。
(2)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地理教学设计12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
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地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
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模拟旅游激趣导课
课前准备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パ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ゴ悠温差异プ匀痪肮,ソㄖ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フ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ビ侄土读搜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ネ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显示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探究竞争
师首先学们先回忆在《必修1》和《必修2》中习了哪些内容生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投影几种相应的区域划分图片。
中国行政区图、中国地形区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在学生回答时淌可以展示已准备的相应的图片。(如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状况图、中国内外流区域图、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图、中国农业图等)
每个小组介绍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要点パ生已提到的便给予肯定和表扬。未提到的给予商榷、补充。
也会影响当地的风俗习惯、房屋建筑等。不仅传统民居如此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是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
※从北到南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
三、总结新课拓展延伸
【评析】
地理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并明白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2、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了的大气又会反过来危害人类;并能够说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学重点:
1、大气污染指数;
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等参与式;
四、教学手段:
cai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课前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歌曲《让绿色听得见》,烘托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来──“方舟计划”:使学生认识如果人类再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使长期以来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学生的关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个题目一步步将话题引向主题,同时从大处着眼,使学生明白目前人类面临的严峻局势;
3、两次著名的大气污染事件(录像):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气污染指数的教学;
4、大气污染指数:通过读图及图例了解大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及怎样阅读空气质量预报(总结规律以便记忆),了解不同质量的空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城市某一天空气质量情况,认识到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读图──找规律──分析、查资料──写论文;
5、我国污染现状:学生合理推理后,老师用材料引出,引起学生生成对我国大气质量的了解和忧虑;
6、活动:根据课下收集到的资料,按老师提供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全体学生明白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时增强演员学生对收集资料的处理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最后通过观看录像总结措施,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
任选其一:
1、绘制宣传画: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为主题,绘制一幅广告宣传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将课堂所学发展到课外;
2、分析我国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的原因,并形成小论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并整理成文的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1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 4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
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
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
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
板书:
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总结:人员的死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与地表环境的破坏
师:(转折)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还有?下面来学习一下泥石流灾害,
板书: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9-20
创意地理教案设计03-15
地理教学总结11-11
地理 09-09
地理的 02-19
中学地理教学总结02-15
地理教学个人总结02-04
我的地理 04-09
地理 总结11-24
关于地理教学总结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