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9 14:01: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

  《金属热胀冷缩吗》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因此学生对热胀冷缩的含义比较清晰。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这给学生的观察会带来一些困难。本课借助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体积变化的现象,从而发现有些金属也有热胀冷缩性质。

  本课不仅了解金属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同时也是对液体、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总结。通过学生的归纳,发现很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起始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即固体也热胀冷缩吗?然后以铜球、铁垫圈为例开展探究。

  探究铜球、铁垫圈的热胀冷缩性质时,铜球实验采用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的方法。对铁垫圈的实验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实验的方法。两个实验体现从扶到放。

  最后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将本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再将知识拓展,使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固体体积的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固体体积的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铜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冷水

  分组实验材料:

  铁钉、垫圈、木块、蜡烛、火柴、冷水、铁丝钩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天气渐渐热了,小明家的门好像变大了似的很难关上。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帮助解决吗?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导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师生交流,明确问题:可能是门这种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探究铜球的热胀冷缩性质

  1.出示实验材料(铜球、金属环),提出问题:

  你认为这个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根据什么现象知道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材料时一边介绍材料一边将铜球穿过金属环。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想办法给铜球加热观察其是否能再通过金属环。

  2.学生交流,确定实验的方法。

  3.依据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用酒精灯加热铜球,一段时间后铜球不能通过金属环。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后再将铜球拿出水面通过金属环,铜球顺利通过。

  4.小结:通过实验可以证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铁垫圈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提出问题:这个铁垫圈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2.学生依据材料自己设计实验。

  材料:木块、铁垫圈、2个铁钉

  3.交流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 将2个钉子钉在木板上,2个钉子间的距离恰好使垫圈通过。

  ● 用长铁丝弯成钩,钩住垫圈在蜡烛上加热一段时间

  ● 尝试将垫圈通过2个铁钉。

  ● 如果不能通过,再将垫圈放入冷水中受冷,拿出水面后将垫圈通过2个铁钉,垫圈又能通过了。

  4.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交流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发现铁垫圈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要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了解到金属热胀冷缩现象变化非常细微。

  6.小结:依据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有的金属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与应用

  1.归纳概括:通过几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很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拓展: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架设电线、铁轨、自行车打气等)

  3.阅读资料:

  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的,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锑的这种奇特性质曾被应用在印刷上。早些年印刷书报用的铅字就掺有锑。所说的铅其实就是铅和锑的合金。当熔化了的合金浇进铜模里冷却凝固时,由于锑热缩冷胀,字的笔画会十分清晰,而且经久耐用。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科学探究目标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科学态度目标

  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

  1.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利用酒精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引出新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提问:现在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它是否也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出示PPT1】

  3.师生交流讨论。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探究一: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1.追问。

  空气无色无味,而且也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出示PPT2】

  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器材),提问:能否设计实验,清楚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出示PPT3】

  (1)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

  (2)全班交流设计实验。

  (3)教师小结并明确实验探究方案,同时出示实验要求。

  3.实验要求:

  (1)3个烧杯中,每个烧杯都大约盛放半杯水(热水、常温水、冰水)。

  (2)将装置依次放入盛水(热水、常温、冰水)的烧杯中,直至没有明显变化时再拿出。

  (3)小组合作实验,完成记录单。

  (4)注意安全!空锥形瓶套上气球放入实验现象(采用图文结合的记录方式)

  实验结论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二)研讨一

  1.实验中我们小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套在锥形瓶上的气球在热水杯中鼓起来了,在常温水杯中瘪下去了,在冰水杯中更加瘪了。)

  2.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出示PPT4】

  3.和上节课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不同?

  【出示PPT5】(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三)探究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

  1.提问: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尝试解释。(关于微粒的解释如有困难,可加入教材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画空气微粒和水的微粒受热后运动变化图。

  【出示PPT6】

  空气微粒

  热水常温水冰水受热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是在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前一课学生已经熟悉温度计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温度计的正确读数,这对本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探究埋下了伏笔。由温度计受热液柱会上升,受冷液柱会下降这样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实验设计思路的形成。通过学生动脑设计实验、动手组装实验器材、有顺序地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逻辑顺序来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将这样的性质用于解释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发现科学、运用科学。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探究

  能够提出关于液体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够记录实验中的发现并有顺序地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能够根据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概括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科学态度、STSE

  乐于观察和实验,做到实事求是。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探究合作的学习。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证明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能够自主探究、组装实验器材,梳理实验步骤。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魔法瓶、红墨水、热水、冷水

  学生实验一:玻璃瓶、带孔瓶塞、透明吸管、烧杯、红色的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1。

  学生实验二:玻璃瓶、带孔瓶塞、透明吸管、烧杯、油、醋、牛奶、记号笔、实验记录表2。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哪三种状态,你们知道吗?

  生:固体,液体,气体。

  师:好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液体(板书:液体)。关于液体你们想了解研究些什么问题?

  生:液体的形状;体积;流动性;冷和热。

  师:你们想研究的问题可真多呀!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研究:液体在遇热和冷的情况下会发生哪些变化,也就是今天我们的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板书:的热胀冷缩)。

  (二)讨论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师:为了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些器材。请根据这些器材,小组讨论应该如何组装这些器材,组装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开始讨论,时间2分钟)

  师:刚刚大家讨论很激烈,那谁来跟我们说说你们组是怎样组装的`?

  生:将瓶子里装上水,盖上瓶盖,插上吸管。

  师:还有小组要来说吗?

  生:我们也是将盖子盖上,装上水,插上吸管。

  师:你们说得很完整!其他小组也是这样的吗?

  生:是的。

  师:那组装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水不能装满。

  师:为什么不能装满?谁来说一说?

  生:因为会溢出来。

  师:你们都同意她说的吗?必须装满?

  生:同意。

  师:除了水里面还有什么。(生答空气),今天要研究的是?液体。所以里面的水应该装满吗?(PPT点击:水要装满)

  师:除了这个,组装中还有需要注意的吗?

  生:盖子要盖紧。

  师:是的,谢谢你的提醒。(PPT点击:密封瓶盖)

  师:还有没有想要提醒大家的?

  生:液体可能会从吸管里溢出来。

  师:那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生:我们把它吸管往上提一点。

  师:嗯,这是个解决办法。

  师:谢谢你们贴心的提示,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其他小组的同学在组装器材时也要注意这些事项哦!

  师:刚才你们学会了组装器材,可真了不起!老师又准备了这些器材,它们是记号笔,签字笔,实验记录纸,热水,冷水,还有刚才组装好的装置,谁来说怎样用组装好的装置来做实验。

  生:把刚才的装置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观察。

  师: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我们先把装置放入热水中进行观察,等到不再上升了,再放入冷水中去观察。

  师:真不错,你们说得更详细了。那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做的吗?有没有跟他们不同的?

  生:要先在吸管上做上标记。

  师:你真细心,做完标记还要做什么?

  生:把它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

  师:好的,谁来完整地说说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生:第一步是在装置吸管上用记号笔做记号,并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PPT出示第一步)

  师:谢谢,你记性真好!那谁来说一说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生:将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看水会不会上升。

  师:接下来做什么,谁来补充完整。

  生:将装置放入热水中,水上升后就用记号笔作好记录。

  师:马上就做记号吗?

  生:不是,要等一会。

  师:等到什么时候?想想我们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时,是怎么观察的。

  生:等到液面不再上升,用记号笔做记号,再记录在记录纸上。

  师:看来你听讲很认真。谁来帮我完整地说一说第二步应该做什么?

  生:第二步是将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液面,等到液面不再上升再做记号,然后填入实验记录纸。(PPT出示第二步)

  师:谢谢,你也是个记忆力超棒的孩子。第三步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生:第三步我们将装置从热水中拿出来,放入冷水中,观察液面不再下降,再做记号,并记录。

  师:(PPT出示第三步)你真会总结。经过刚刚的讨论,同学们应该都明白实验怎么做了,接下来请组长拿出你们座位里的保温杯,那是为你们提供的热水,开始实验吧!

  (三)学生实验一

  (学生实验中,师巡视)

  师:请同学来汇报刚刚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带上记录单,跟大家说一说你们在实验前、放入热水后、放入冷水后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实验前液柱在这个地方,放入热水后液柱升高了,放入冷水后,液柱下降了。

  师: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水受热升高,受冷下降。

  师:谢谢你的分享,你的表达能力很强哦。谁想再来试试。

  生:我们组观察到实验前液柱在下方,放入热水一会后液柱上升了很多,放入冷水后又下降了。

  师:请问其他组也是这样的结果吗?孩子们,刚刚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水(出示板书)这种液体,受热(出示板书)液柱上升,我们把它叫做它的体积膨胀;受冷(出示板书)液柱下降,我们把它叫做它的体积缩小。这样的现象就说明了水(板书:具有)(手指贴纸)热胀冷缩(板书:的性质)。我们一起读出来: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除了水,你们还知道哪些液体?(汽油,酱油,……)老师这里准备了(出示PPT,贴黑板)油、醋和牛奶,三种液体。请你们用刚才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长领取实验材料,请记录员拿出你桌子里的实验记录纸和第二套实验器材。

  (四)学生实验二

  (学生实验,师巡视)

  师:刚刚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在做实验,现在请小科学家们来汇报实验结果吧!(分别请实验油、醋、牛奶的小组汇报,共3组)请你们汇报你们的实验液体是什么?实验前,放入热水后,放入冷水后分别观察到什么。

  生:我们组的实验液体是油,我们观察到将装置放进热水前液柱在这里,放入热水后在这里,放入冷水后在这里。

  师: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油会热胀冷缩。

  师:谢谢你精彩的发言。谁再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组的实验液体是牛奶,我们观察到将装置放进热水前液柱在这里,放入热水后在这里,放入冷水后在这里。

  师: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牛奶会热胀冷缩。

  生:我们组的实验液体是醋,我们观察到将装置放进热水前液柱在下方,放入热水后液柱上升了很多,放入冷水后又下降了。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醋也会热胀冷缩。

  师:孩子们的汇报太精彩了。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通过刚刚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液体都会热胀冷缩。

  师:是的,水、醋、油、牛奶他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它们都是(板书:液体),除了它们,还有很多其他液体(省略号代替)。所以,我们通过实验证明(PPT出示):一般情况下,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一起读出这句话。

  (五)拓展演练

  师:同学们,你们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液体的热脏冷缩现象吗?

  生1:妈妈给我热牛奶的时候,牛奶放进热水中过一会会溢出来,我认为牛奶会热胀冷缩。

  生2:超市里的饮料都没有装满,我认为是运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师:看来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老师这里有个魔法瓶,你们仔细观察,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演示液面升高)你们能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因为液体会热胀冷缩。

  师:谢谢,看来刚刚有认真听课。那你们仔细看看,里面除了液体还有什么?

  生:空气。

  师:是的,既然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气体会不会有这样的性质呢?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将接着探索。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你们!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把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标签。

  为全班准备:酒精、啤酒、酱油、陈醋、豆奶、果汁、矿泉水等各一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观察这瓶矿泉水,你有哪些发现?

  生:里面有空气,没有装满。

  师:同学们观察仔细,值得老师向同学们学习,同学们都观察到里面有空气,没装满,这难道是厂家故意装少来欺骗我们消费者?还是什么原因?你能猜猜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可能回答:热胀冷缩。

  教师趁势板书:热胀冷缩。是这样的吗?用嘴巴说,老师可不太相信,那怎么办?

  生:用实验证明。

  二、水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水受热后它的体积会增大,温度越高,体积就增得越多,那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观察下面的两杯水,哪杯水更热,你知道吗?再观察这两个试管里的水,哪个试管里的水变化更大,你知道吗?

  那么,怎样才能让现象更明显呢?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给你们每个小组的这些工具设计出一种实验装置,能让我们的实验看得更明显?

  2、学生动手设置实验装置。 强调注意事项:塞紧,不能漏水。

  3、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你有没有不同的装置?既然你们的实验装置都是这样,那你们谁能说说这个装置的优点:体积增加一点,水在细管里就上升一大截,这们看得就更明显了。

  4、同学们对这个装置满意了吗?

  生:不满意。

  师:水是透明的,玻璃管也是透明的,两种相同的颜色混在一块,看不清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明白?

  生:加颜色。

  师:要是我能看看它到底上升了多少就好了,同学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在液面处贴上标签就可以了。

  5、这个装置已经做好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一下。

  强调:注意安全,不要让热水烫着手。

  6、实验小结:

  师:谁能说说刚才你观察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把它放到热水里,它的液面就往上涨,放在冷水里,它就往下缩?

  师:你说得真好,真聪明!这是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7、联系生活,加深体会。

  A、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工具和我们的这个装置相类似?

  生: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把它放到热水里,有什么现象?再把它放到冷水里,有什么现象? (遇热就涨,遇冷就缩)我们的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出来的。

  B、你能用你们自己设计的“温度计”来量一量老师这里的两杯水,看看哪杯水是热水,哪杯水是冷水吗?(指名完成)

  三、其它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过渡:同学们现在用来实验的都是水,其它液体也有同样的现象吗?是不是都有执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出示:啤酒、牛奶、果汁、醋、酒精、酱油。(逐一介绍,并强调都装不满。)

  2、指名小组猜测这些液体是否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把实验材料分发下去,求证事实。)

  3、学生动手实验。

  4、小结:厂家为了防止液体热胀冷缩引起危害,所以这些液体都没有装满,并不是故意克扣。

  四、整理、总结

  1、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些物质都是什么?(液体)(补充板书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所有的液体都有这样的性质吗?

  2、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设计的?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大部分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科学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温度计就是其中的一例,希望同学们学了这个科学知识之后,能够运用到你的生活当中,学有所用。

  五、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我的实验装置: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

  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酒精、酱油、陈醋、豆奶、果汁、饮料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科学来源于生活,谈话时,我选择了一个生活情境:热牛奶时牛奶溢出现象。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展开铺垫了基础,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去关注平常的生活现象。

  在具体观察水在受热与受冷时体积的变化过程时,利用上节课的实验装置发现现象并不明显,让学生感受到设计一个好的实验装置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讨论,学生就非常愿意参与了。

  在讨论改进好实验装置后,这时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探究水在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也已水到渠成。在这个实验的观察、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发现水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在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水的热胀冷缩。

  水会热胀冷缩,那其他液体呢?这样的问题延伸是体现思维的严谨性的。在观察水的热胀冷缩后,组织展开其他液体如:牛奶、油、酱油、醋、茶等的探究。了解更多的液体都会热胀冷缩。

  课的最后,考虑到在研究完液体的热胀冷缩后,教材后续的安排是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怎么样实现前后的知识迁移呢?我特意安排了最后一个“喷泉实验”,利用学生的装置,稍加改动,让红水喷出来更明显。学生心里就会思考:怎么刚才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没喷的`这么厉害呢?怎么会事?……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下节课,老师还可以就此现象的分析,进入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2、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科学概念:知道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

  科学情感:从水到其他的液体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装有其他液体的杯子一个,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牛奶一盒、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材料一套、喷泉装置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牛奶

  1、天气冷的时候喝牛奶,我们会把牛奶连盒子一块在热水里热一热,你有没有试过?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2、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先把管子插好了,一喝是冷的再去热。在热的过程中,牛奶会怎样?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问: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师: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2、小组里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情况)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

  改进方案二: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改进方案三:水温差明显一点。

  3、当提到改进方案二时,出示锥形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满水,滴上红墨水。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过渡: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师来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1、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2、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3、注意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记录纸在抽屉里)

  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这个实验装置。(师同时开始倒热水)

  3、实验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的小组)

  4、小结:师: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热胀冷缩”。

  5、师出示两杯冷、热水,把两个装置分别放入,问: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1、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醋、酱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逐一追问:它会热胀冷缩吗?

  3、师单独拿出一种如:醋。问:要知道醋到底会不会热胀冷缩,怎么研究?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师述:这个装置还可以用,但在装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灌满、密封、小心倒出…)请材料员用红水的装置来交换材料。生在装的时候,师添加热水。

  4、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5、交流反馈实验结果,师小结板书。

  6、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延伸探究

  1、师演示喷泉实验。刚才大家做过这个红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老师也来做一次。

  (师的装置,装半瓶红水,这样会因为空气的作用干扰实验)

  在学生惊叫过后,问:你有疑问吗?

  2、留下疑问:为什么老师的这个装置热胀的现象会这么明显呢?我的红水怎么会喷的这么高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空气,空气也会热胀冷缩,而且更加厉害,就把红水挤出来了!)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1.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

  量杯、试管、试管夹、热水、常温水、凉水、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讨论推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板书课题)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讨论研究试验的方法: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生交流,确定方法。)

  (2)小组活动:(试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察试管中空气受热后体积有什么变化:观察空气受冷后体积发生什么变化(可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进行实验)。

  (3)小组就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4)小结:

  通过书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5)师:通过实验,我们明确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大家注意到没有,空气和液体岁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在实验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

  生思考交流,再汇报: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明显,实验反应速度更迅速。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三、拓展环节

  1.踩瘪的乒乓球怎么做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学生自己证明)

  三、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行总结)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受冷 体积缩小

  空气 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这部分内容分为3层。

  第一层是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会是怎样的?问题的提出是对上节课实验观察的回顾,教材上方的插图和对话提示了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中观察到的现象。第二层是研究怎样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后的体积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细玻璃管。

  内容的第三层是,教材下方以文字和插图对学生的想法施加了影响。提示学生在做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观察活动之一是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之二是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之三则换了一个角度,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

  这部分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玻璃管内水面的升降,说明烧瓶内水的体积有了变化,而不是水的多少有了变化。因为烧瓶是密封的,外面的水进不去,里面的水也出不来。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推测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系,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对“膨胀”“收缩 ”两个词要加以解释。

  教材64页热胀冷缩的概念表述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结果的一种提炼。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同时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要充分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去实践。教材64页以3个问题对学生们的研究施加影响。教师可多准备一些液体供他们研究,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

  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

  ① 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

  ② 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③ 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用红墨水封口的液体热胀冷缩装置,观察空气受热或受冷时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合理可行,都要让他们在不断的试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

  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发生的胀与缩的变化,进而认识液体、固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训练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

  (3)学会用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事物。

  (4)感受科学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乐趣。

  2、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教学难点:培养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4、教学准备:

  (1)为学生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细玻璃管、胶塞)、烧杯(2个)、烧瓶、气球、水、红墨水、橙汁、醋、牛奶、油、热水瓶(两组一瓶,内装热水)。

  (2)教师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等)、酒精灯、火柴、乒乓球、气球、大烧杯、热水瓶(内装热水)、制作课件。

  5、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热水壶水烧开时的录象。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讨论: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二、实验探究,归纳推理。

  (一)水的热胀冷缩:

  1、启发学生用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3、引导学生归纳: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解释前面的问题。

  (二)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启发学生选择其他液体进行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3、引导学生归纳:橙汁、醋、牛奶、油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固体的热胀冷缩:

  1、启发学生提问: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2、出示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引导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3、教师演示,验证学生猜测。

  4、学生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气体的热胀冷缩:

  1、学生提问: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2、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典型气体——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装置。

  3、学生分组运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4、学生归纳: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引导学生归纳:象水、橙汁、醋、牛奶、油、铜球、空气一样,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联系生活、科学应用。

  1、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2、通过实例理解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运用。

  (六)收获成功、课后延伸。

  1、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以及遗憾的地方。

  2、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兴趣。

  三、试教体会

  1、教材的处理。考虑到学生是

  在没有学习本单元第一节课《冷水和热水》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因而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采用了不同于教材的方法,结果发现学生能够乐于接受,但对于“理解水的体积变化”尚显不足。

  2、材料的准备。在为学生预先准备各种各样的液体时,开始没有充分考虑,选用了酒、醋、牛奶和酒精,试教后发现了问题:酒和醋不易辨认;酒精不易观察。后来试用过“酷儿”,结果产生二氧化碳气泡,实验没有成功。因而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堂科学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问题的设计。开始试教时,总想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结果事与愿违,课堂难以驾驭。例如在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认识到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设计了一个过渡“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你最想知道的什么?”学生的问题有:“水为什么会热胀冷缩?”“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后还会热胀冷缩吗?”“如果瓶子盖紧了,水没有出口会怎么样?”……根本没有提出我欲设的问题(固体或气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4、活动的安排。考虑到是参加省里比赛,本来平时我会选择两课时的内容准备一课时完成。结果试教时发现,要么活动都能完成,但缺乏深度;要么让学生充分活动,反复验证,但不能完成欲设所有活动。只有:一、作好充分准备,尽量少讲空话,多给学生活动和思考时间;二、结合具体上课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5、思维的启发。三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还需要我们巧妙的引导以及特意的关注。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水以及其它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过程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体验、自己动手进行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兴趣和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水以及其它液体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材料,设计、体验水及其实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分组器材:冷水、热水瓶、酒精、黄酒、菜油、酱油、醋等液体,500毫升烧杯2只、1只自制的液体热胀冷缩小药瓶。

  (2)、演示器材:自制的液体热胀冷缩演示仪、热水瓶、热得快电热器。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新课,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1、把热得快电热器插进灌满水的热水瓶里,水还没开时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到什么现象?热水瓶里的水怎么会多出来,这是什么原因?

  2、听取学生意见。

  3、提问: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启发:有的同学说是水受热体积胀大了,是真的水受热体积胀大了吗?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刚才的假设呢?

  5、四人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需要哪些材料?应注意什么问题。

  6、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7、演示实验:在烧瓶内放进冷水,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在水中加入1~2滴红墨水,然后把插有细玻璃管的胶皮盖盖住瓶口,把一条线系在吸管上,标出水位的高度。然后把烧瓶放进盛有热水的500毫升烧杯中,仔细观察水柱发生什么变化。

  8、分组实验。

  同学们能否利用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实验呢?(每个组有一个装满红水的小药瓶,在瓶塞上钻个眼,穿上一根空圆珠笔芯,并在圆珠笔芯上加一个能上下移动的白色线圈。)

  教师边巡视边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9、汇报:通过实验大家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把实验经过和发现谈一谈。(液柱有什么变化?这证明了什么?)

  思考:“热胀”是什么意思?没有加进水,怎么体积会增大?

  10、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这盆水的冷热吗?

  11、看到水受热后体积胀大,我们马上又会产生一个想法,谁能说说产生什么想法?(水受冷后体积会缩小吗?)

  12、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哪位同学帮助老师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水受冷后体积会缩小?

  13、分组实验:(注意把线系在液柱的高度上)

  14、汇报实验经过。

  15、小结:以上两个实验证明了什么?我们知道水是液体,装同样多的水,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通过研究我们已经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学们看到老师讲台上的各种液体,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二)、研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1、启发:同学们,我们桌子上的'“水的热胀冷缩的装置”,能用来研究其它液体是否热胀冷缩的问题吗?

  2、液体的种类很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黄酒、菜油、酱油、醋等液体,你们想研究什么?你们小组选定了研究内容后,请把小药瓶内的红墨水与老师的液体对换,大家互相协作,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3、小组实验。(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实验成功了,组长可到黑板上加一个红五星。)

  4、小组汇报:描述酒精、黄酒、菜油、酱油、醋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①板书简记:学生描述现象中心词;

  ②指导整理:其它液体也会热胀冷缩;

  5、小结:

  ⑴通过这些实验你认为验证了你的什么假设?

  ⑵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⑶你认为牛奶、饮料、酒精会热胀冷缩吗?

  我们这节课主要探索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热胀冷缩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只要你仔细看,认真想,大胆做,就能揭开它们的奥妙。例如,路旁架设的电线,为啥总是松松地垂悬着,不绷紧?咱校园里新铺的水泥地,为啥每铺一块总留一道窄沟?家里的热水瓶盖,为什么常从热水瓶口跳起来?等等。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好吗?

  (三)、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做简评。

  板书: 热胀冷缩

  水及液体{酒精、酱油、黄酒、醋…… }

  有热胀冷缩性质。

  空气、固体 ?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七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的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加热和传热的知识。第二课时要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4、科学探究目标

  5、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6、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和感受空气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缩小的变化。

  7、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已经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个知识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感知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四、教学策略

  通过范例教学水会热胀冷缩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略高一些,让学生既感到实验设计的难度,又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来完成这个设计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对未知知识领域探究的欲望,但是否会化为这个人的行动,这完全取决于这人对自己现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务,那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动。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会具有行动的迫切需要性。由于有了成功的范例,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初步了解,所以会感到这个实验设计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会对设计实验的内容产生兴趣,设计实验也就成为学生自己兴趣的需要。兴趣是学习和其它一切相关行为的重要起因,也会成为行为的一个持久动力。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当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个设计实验的内容本身就已经吸引了学生,因为有大量的实验用材料(塑料袋、针筒、气球、玻璃杯、乒乓球……),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产生兴趣。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都关注起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但一味强调自主,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容易造成学生不知所从或盲目探究的情况。教师要把活动或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适应学生具体思维的特点。另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设想也需要老师帮助整理、选择,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分析、解决,引导学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的自主发挥,又避免学生的探究停顿、受阻,使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当然,指导还要因人而异,对学生熟悉的、身边常见的,较简单清楚的内容可少讲少指导一些,对一些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了解较少的,影响因素较多较复杂的内容,则应多作一些指导。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前,教师先帮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的难点,教师提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若是变大了或是缩小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的问题,以点明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容器中,这个容器的容量可变大变小,这样空气的变大变小可以通过观察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得知。进而引出也可以在某些容器口装上“门”,观察“门”的开关情况以了解空气体积变化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思维大大活跃起来,找出了许多可以帮助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容器,再配以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便设计出了许多实验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水会热胀冷缩

  1、教师出示投影片,然后问“为什么水会溢出水壶呢?”

  2、教师启发学生:加热前,水壶里装的是满满的一壶水,但没有溢出,为什么加热后同样多的水会溢出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于学生的假设,教师不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可以问学生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3、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思想,逐步引导他们想到事先准备的实验方法上。如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和作用时,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在瓶子里装的是红色的水,并在玻璃细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玻璃细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变化(上升),并想一想“为什么”?

  4、在排除水量多的假设基础上,告诉学生:水受热后体积比原来大,即体积膨胀了,烧瓶里容纳不下,就顺着玻璃细管上升了。

  5、教师请学生解释“炉子上被加热的水壶水为什么会溢出?”

  6、教师提出:“如果水壶里的水没有装满,加热后会怎样?”

  7、教师提出:“水受热体积会胀大,如果水受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学生观看投影片,由学生发现水溢出的现象。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把学生讲的几种可能逐一提出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四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烧瓶里的水比原来“多”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指出:实验中没有往瓶中加过水。

  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受热体积会胀大。

  学生解释。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明白:由于水受热会膨胀,水面会上升。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概括出科学结论:水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和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

  1、教师问:“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

  2、由于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不能直接观察,这一点上,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如何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可形变的透明容器内来帮助观察。分析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

  3、教师就可以提供大量有结构的材料(塑料瓶、大针筒、保温瓶、气球、塑料袋等),让学生选用。

  4、实验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5、教师小结,并重点指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大的多。

  6、教师进行倒喷泉实验。充分利用这个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推理,巩固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教师出示倒喷泉实验装置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推测该怎么做,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实验,验证学生推测的结论。

  学生自己推测,让他们模仿刚才的实验去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设计实验。

  学生模仿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进行空气是否有冷缩性质的实验,验证自己推测的结论。

  学生实验以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议论得出结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推测实验结果。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空气的热胀冷缩》 01-25

教学设计08-16

教学设计反思10-12

《社戏》教学设计10-14

争吵教学设计11-08

跳水的教学设计08-30

信箱教学设计09-05

大班教学设计09-28

《秋思》教学设计10-0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