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过程:
揭题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张志和,他哥哥张松龄怕他不回家,呼唤他回来写了一首词:
谁来读读: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他在声声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读。你有什么疑问?
2、为何不归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就能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读课题。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二首词,“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再来一遍;读得慢一点,悠一点
一回读:读流利(5分)
1、预习反馈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指名两位学生)
(1)指名读
预设:
A学生完全读正确
你真能干,声音响亮,字字有交代;词中这几个难读的字你都读正确了,读准了鳜字,读准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翘舌音,让我们一起读好他们所在的词。
B你很努力地读,读准了几个难读的字,可惜读错了字音,再来正确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所在的词。
(2)写字指导
看这个词——“箬笠”,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斗笠。
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词
2、读书不仅要字字有交代,还要有板有眼地读,谁来?
预设:A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大家要向你学习,语断气不断,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奖励你再读一次!
B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不可一字一顿,要语断气不断,师示范,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
A我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红色字体你读,剩下的——我来。
B读得有滋有味。我们再读一次,现在,我读红色字体,剩下的——你来。
C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二回读:感受美,初解不须归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同学们,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知名的画家,他的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让我们走进他如画的诗词中去,找一找,圈一圈,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交流,我们一个一个的说,有——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共九种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知道地点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区;当时的天气——下雨,那时的季节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来啊)白鹭(鹭是个形声字,我们可猜它是——一只鸟,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鸟,天暖便回)鳜鱼(春天最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为天上的龙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
这九种景物勾勒成的春景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美在哪儿呢?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按照词的顺序,走进这画卷——西塞山前白鹭飞
(1)读诗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A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白鹭是不一样的。如白居易写道: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白鹭》
这是一双让人心生愁绪的白鹭
在李白眼里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这是一只孤独的白鹭
在张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鹭?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乐、幸福
带上这种感觉读(指名两位)青山,白鹭,一静一动,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齐读
B如果诗人是一位摄影师,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近景还是远景——远景。请同学们再把远景的那份幽远、宁静读出来。
2、想象“桃花流水鳜鱼肥”
(1)看过了远山,让我们走到眼前的流水旁,读——桃花流水鳜鱼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A鳜鱼
江南是一水乡,下几场春雨,溪满河溢,于是鱼群便多起来了。春天的鳜鱼最为肥美,你看有些肥嘟嘟的鳜鱼正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浪花;有些——有些——还有些——
B流水
这水里都有哪些颜色啊?
(3)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水中的鳜鱼,生活在这片水域你觉得——那就幸福地读读吧,指名读,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一二两句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远景,那这一句则是近景。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宁静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刻让我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钓竿,一同与渔翁坐在斜斜的细雨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你觉得这斜斜的细雨像什么?我们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一段文字描写春雨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看,朱自清把春天的雨比成了(牛毛、花针、细丝)。看来无论是800年前的古代,还是几十年前的现代,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大家对美的感受还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2)指导朗读
这雨中给你怎样的感觉——谁愿意把这朦胧、轻柔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好大的雨啊,大雨倾盆啊,这是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啊)
(3)(音乐起)走在绵绵春雨中看风景会别有一番情趣,欣赏PPT,看着远山,望着近水,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剌泼剌地嬉逐,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好一副烟波垂钓图啊!齐读(配乐)
(4)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生机勃勃、万紫千红)张志和的确像一位画家,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板书:写景如画)让我们带上赞美之情,再读
二、
1、在这样的美景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吗?为什么?
2、词中还有谁不想回?渔翁、张志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或许这位不思归的渔翁就是他本人。原来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连诗人都化为渔翁融进这春天的美景中,乐而忘归了!
4、小结写法
(1)当他仰望西塞山时——不须归
凝望白鹭飞时——不须归
近看桃花流水时——不须归
笑看肥美鳜鱼时——不须归
垂钓斜风细雨时——不须归
(2)若说它们是景的话,那么,不须归则是作者的情(板书:情)27个字,24字的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其实,声声品来却是——情。这样的情感借助这些美景来抒发,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读:深入解读不须归(15分钟)
一、群诗阅读
渔歌子,张志和共创作了五首,我们再来读读其中的两首,看看它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2、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
A在组长的组织下,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B讨论并填写表格(由记录员记录);
3、交流
(1)粘贴两组,看他们都共同发现了什么?哪些可以归到这几点中去?还有补充的吗?
相同点:A都是词;形式一样(知道为什么形式一样吗?)
补充资料: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渔歌子。词原本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出作者的情感
第一首是显而易见的,其他两首都写到了哪些景?我们一起按顺序去圈一圈。借这些景到底要抒发什么情?流连景中。何以见得?
同一词牌名下的几首词他们在内容、情感上都是一脉相承。
(2)同学们真能干,从词的形式、内容、情感、方法上去寻找,竟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
4、从这三首词,我们知道诗人秋不归,冬不归,春不归,猜测一下,他夏天归不归?是的,夏也不归。此刻难道你没问题要问吗?
5、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你争我斗,而选择了留恋于山水之间。
(2)交流:
流连山水间,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惬意、自由自在、幸福、无拘无束等。是啊,享受到内心的一份闲适安然。(板书:享受闲适)难怪他说
(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慢)斜风细雨——不须归。
(音乐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张志和独自划着小舟,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高兴地吟唱——
午后时分,他依旧悠闲地坐在船头,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黄昏,炊烟已袅袅升起,他依然坐在船头,美美地吟唱着——
结课(2分钟)
难怪哥哥张松龄声声呼唤张志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向大家推荐两外两首。
板书:渔歌子
写如画:
景
借抒情:不须归
醉情山水
享受闲适
渔歌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通出来、
2、认识“塞”、“笠”、“鹭”。
3、想象诗词画面,理解诗词含义。
4、通过诗句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词画面,理解诗词含义。
通过诗句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趣,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作者是张志和。他的名字可不是爸妈爷爷取的,是皇帝给他取的。16岁时,他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皇帝封他做官,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词,学生读课题。
2、渔歌子是词牌名,每一行有规定的字数。文人再把词填进去,还有的被谱上曲子加以歌唱。
二、读词,学习生字
(一)自由由读词
1、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读字正腔圆。
2、二读,节奏鲜明。
3、三读,韵味十足。
(二)学习生字你们看,这首词里漏了几个字。西山前白飞,桃花流水鳜(gui)鱼肥。青箬,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写“鹭”字漂亮的诀窍一一上面小一些,宽一些。师板书。
2、多音字塞
阻塞(Se)塞西塞山(sai)塞车(Sai)
3、形声字笠
4、生字障碍已扫除,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词,同时做到字正腔圆、节奏鲜明、韵味十足。
三、品诗,想象画面
(一)说画面有一句话说得好,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张志和这首词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拿起笔,把它圈出来。
1、学生动笔圈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语展开想象。由“西塞山”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老师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塞山:
(1)西塞山上长满了树木,到处都是绿油油的。
(2)在云雾的笼罩下,朦朦胧胧。
(3)西塞山郁郁葱葱,如同披上了巨大的风衣。
2、这首诗中还有画面。(出示:白鹭桃花、流水、斜风细雨、鳜鱼肥…)你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来形容形容。同桌交流互动
(1)一群洁白的'鹭鸶鸟展翅飞翔在天空。
(2)桃花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远远看去,如同彩霞一片。
(3)湖水清澈见底,如同碧绿的翡翠。
(4)风轻轻地吹着,雨儿编织着细丝飘洒洒。
(5)鳜鱼在水里欢快畅游,有时还扑腾跳出水面欣赏美丽的
(二)写画面
你们说得真好,抓住了词中的一个景物展开想象。从你们描绘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提高一些要求,用心写一行或者两行诗句画面。
试试我们的默契程度,一人读自己写的画面情景,其他同学附和着读词的内容。
张志和把这景色写的如画一般足以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热爱自然
四、拓展,品诗情
这么美的景色,张志和当然不想回去。板书:不须归
哥哥张松龄,担心他被雨淋坏了,写了一首《渔父》。
课件出示:渔歌子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两遍。
2、会读是小本领,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狂风暴雨且须还。
3、师扮演哥哥,学生扮演弟弟,整诗对读,整句对读。
4、因何不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联系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张志和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5、张志和根本就不是钓鱼,他钓鱼不放鱼饵,你们说他是来干什么的?
(1)可能就是喜欢这里的美丽景象。
(2)他觉得在这里很悠闲很自在。
师: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他太爱这样的生活了。让我们再来诵读。
板书:追求自由
五、延伸,再积累
(一)延展积累
这首词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板书“追求自由热爱自然”很多诗人都向往这样的悠闲风光,都希望像他那样寻求仙境。诗人徐俯、苏轼、黄庭坚都来寻找张志和了!
课件出示
鹧鸪天
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睛在长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细雨不须归。
浣溪沙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鹧鸪天
黄庭坚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自由读三首词。
2、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诗人都重复使用诗句呢?
4、学生再次看图背诵全诗。
(二)表达诗意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诗意。课件出示:
抄写诗词想象画面
诗词配画体悟情感
学唱歌曲身临其境
2、班级交流展示。
渔歌子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 (校交流)】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教学设计4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师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生:翠绿的西塞山
生: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生:陡峭的西塞山
生: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师:怎样的桃花?
生:粉红的桃花
生:多姿多彩的桃花
生:姹紫嫣红的桃花
师:怎样的斜风?
生:微微的斜风
师:细雨?
生:蒙蒙的,凉凉的
师: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
生: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生:悠然自得的渔夫
生: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生:高兴,有鳜鱼钓
生:舒畅
生: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生:平和,笑眯眯的。
师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景
悠然自得人
兴奋舒畅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2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3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
读——[音乐响起]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
: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美丽如画景
悠然自得人
兴奋舒畅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童心小广播
1、学生读文章。
2、教师总结。
二、回忆小比拼
1、单元主题
2、单元课文与古诗
三、记忆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简介;
2、速记比拼
四、思维比拼
1、要求:小组内对字、词、句、意境进行理解;
2、班级精品古诗
五、记忆大比拼
1、小组内举行朗读背诵:整首诗、句子;词意思,句子意思。
2、举手挑战
六、朗读大比拼
1、小组内分析古诗构成,品读古诗,联系朗读
2、小组朗读竞比
七、田园古诗知多少
1、老师分享田园古诗
2、学生分享田园古诗
作业布置:
做个小诗人,观察身边的乡村田园生活,创作古诗,写在心情日记。
渔歌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配乐朗读。
⑵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鹭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渔歌子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鳜、箬、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或闻到些什么的时候,再停下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
其实描写江南的又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五、挥笔习作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又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 、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 、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录:
1、(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锋(读好让你看到画面的那句诗)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读)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读)水中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读)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柔柔的。(读)真有意思,真悠闲。(读)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鳜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
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f我看见一个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你对“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
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
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什么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
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鸥鹭,肥嫩的鳜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渔歌子》学生齐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渔歌子》教学设计05-28
(推荐)《渔歌子》教学设计03-19
《渔歌子》 11-01
教学设计08-16
教学设计与反思03-05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04-10
压强教学设计04-22
《猫》教学设计04-23
《aieiui》教学设计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