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7 13:59: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能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各题以谁作单位1的量。

  (1)三好学生占全班同学的百分之几?

  (2)台湾岛面积是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几?

  (3)已生产的水泥产量相当于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二)、新授。

  1、出示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读题。

  (2)怎样理解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这句话?

  (3)画出线段图。

  (4)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5)、将题目中的 改成12%该怎样解答呢?

  (6)、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是一致的。

  (7)、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A: 140012%=168(册) 168+1400=1568(册)

  B: 1400(1+12%)=1400112%=1568(册)

  2、练习。

  练习二十二 ,第1题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

  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问题,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百分数的问题,掌握了一些解决百分数的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P87~99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应用,进一步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问题。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单元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谁比谁多(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法体现出“谁比谁多(少)”的数量关系。而对于解答方法上学生也有类似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都会为他们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扫清障碍。

  第三课时百分数的应用(三)

  首案编写者:李xx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93-95页内容。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册已学习了简单的百分数知识,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能力目标: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策略】

  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家庭消费

  课件出示表格

  1、你能给大家说说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

  2、比较表中有关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提出问题:

  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4、你准备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为什么?

  让学生先尝试分析再进行解答

  5、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让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义,说出等量关系式。

  6、如果xxxx年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旅游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0%,两项支出一共是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评价

  三、试一试

  出示教科书第28页试一试第2题。

  1、“九五折”是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班内交流

  解:设这本书的原价是X元。

  X-95%X=6

  5%X=6

  X=120

  答:这本书的原价是120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9练一练第2题。

  “增产了二成”是什么意思?

  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去年的产量是X万吨。

  X+20%X=3、6

  120%X=3、6

  X=3

  答:去年的产量是3万吨。

  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

  2、教科书第29页练一练第4题。

  3、教科书第29页练一练第5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学生还可能提出达到二级的比三级的多百分之几类似的问题注意与二级的比三级的多总数的百分之几的区别,这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会节俭。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百分数应用(三)

  食品支出比其它支出多210元

  食品支出—其它支出=210

  (占总支出的65%)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判断所研究问题是否是排列或组合问题;

  (2)进一步熟悉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计算技能;

  (3)熟练应用排列组合问题常见解题方法;

  (4)进一步增强分析、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认清题目的本质,排除非数学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注重不同题目之间解题方法的联系,化解矛盾,并要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真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认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3)解决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教案重点】:排列数与组合数公式的应用

】: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案策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学生的学习活动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协作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媒体选用】: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测度等)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

  【教案过程】

  一、知识要点精析

  (一)基本原理

  1、分类计数原理

  2、分步计数原理

  3、两个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与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即“联斥性”:

  (1)对于加法原理有以下三点:

  ①“斥”——互斥独立事件;

  ②模式:“做事”——“分类”——“加法”

  ③关键:抓住分类的标准进行恰当地分类,要使分类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2)对于乘法原理有以下三点:

  ①“联”——相依事件;

  ②模式:“做事”——“分步”——“乘法”

  ③关键:抓住特点进行分步,要正确设计分步的程序使每步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

  (二)排列

  1.排列定义

  2.排列数定义

  3.排列数公式

  (三)组合

  1.组合定义

  2.组合数定义

  3.组合数公式

  4.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四)排列与组合的应用

  1。排列的应用问题

  (1)无限制条件的简单排列应用问题,可直接用公式求解。

  (2)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可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求解。

  2.组合的应用问题

  (1)无限制条件的简单组合应用问题,可直接用公式求解。

  (2)有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可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求解。

  3.排列、组合的综合问题

  排列组合的综合问题,主要是排列组合的混合题,解题的思路是先解决组合问题,然后再讨论排列问题。

  在解决排列与组合的应用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常见命题形式:“在”与“不在” “相邻”与“不相邻”在解决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①“相邻”问题在解题时常用“捆绑法”,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当做一个元素来看,这是处理相邻最常用的方法。

  ②“不相邻”问题在解题时最常用的是“插空法”。

  ③“在”与“不在”问题,常常涉及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通常是先排列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

  ④元素有顺序限制的排列,可以先不考虑顺序限制,等排列完毕后利用规定顺序的实情求出结果。

  (2)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常见命题形式:“含”与“不含” “至少”与“至多”在解题时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或“间接法”。

  (3)在处理排列组合综合题时,通过分析条件按元素的性质分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按事件的发生过程分类、分步,正确地交替使用两个原理,这是解决排列问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

  4、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

  (2)列式并计算

  (3)作答

  二、学习过程

  题型一:排列应用题

  9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用A,B,C等作代号)

  (1)如果A必站在中间,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2)如果A不能站在中间,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3)如果A必须站在排头,B必须站在排尾,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4)如果A不能在排头,B不能在排尾,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5)如果A,B必须排在两端,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6)如果A,B不能排在两端,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7)如果A,B必须在一起,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8)如果A,B必须不在一起,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9)如果A,B,C顺序固定,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题型二:组合应用题

  若从这9名同学中选出3名出席一会议

  (10)若A,B两名必在其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

  (11)若A,B两名都不在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

  (12)若A,B两名有且只有一名在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

  (13)若A,B两名中至少有一名在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或)

  (14)若A,B两名中至多有一名在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或)

  题型三:排列与组合综合应用题若9名同学中男生5名,女生4名

  (15)若选3名男生,2名女生排成一排,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16)若选3名男生2名女生排成一排且有一男生必须在排头,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17)若选3名男生2名女生排成一排且某一男生必须在排头,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18)若男女生相间,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题型四:分组问题

  6本不同的书,按照以下要求处理,各有几种分法?

  (19)一堆一本,一堆两本,一堆三本(答案:)

  (20)甲得一本,乙得两本,丙得三本(答案:)

  (21)一人得一本,一人得两本,一人得三本(答案:)

  (22)平均分给甲、乙、丙三人(答案:)

  (23)平均分成三堆(答案:)

  (24)分成四堆,一堆三本,其余各一本(答案:)

  (25)分给三人每人至少一本。(答案:)

  题型五:全能与专项

  车间有11名工人,其中5名男工是钳工,4名女工是车工,另外两名老师傅既能当车工又能当钳工现在要在这11名工人里选派4名钳工,4名车工修理一台机床,有多少种选派方法?

  题型六:染色问题

  (26)梯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四部分,用五种不同颜色给这四部分涂不同颜色,且相邻的区域不同色,问有()种不同的涂色方法?

  (答案:260)

  (27)某城市在中心广场建造一个花圃,花圃分为6个部分(如图)。现在栽种4种不同颜色的花,每部分栽种一种且相邻部分不能栽种同样颜色的花,不同的栽种方法有种。

  分析:先排1、2、3排法种排法;再排4,若4与2同色,5有种排法,6有1种排法;若4与2不同色,4只有1种排法;若5与2同色,6有种排法;若5与3同色,6有1种排法所以共有(+ +1)=120种

  题型七:编号问题

  (28)四个不同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4的四个盒子中,则恰有一个空盒的放法共有多少种?(答案:144)

  (29)将数字1,2,3,4填在标号为1,2,3,4的四个方格里,每格填上一个数字且每个方格的标号与所填的.数字均不相同的填法有多少种?(答案:9)

  题型八:几何问题

  (30):(Ⅰ)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A,从其它顶点和各棱的中点中取3个点,使它们和点A在同一个平面上,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Ⅱ)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解:(1)(直接法)如图,含顶点A的四面体的3个面上,除点A外都有5个点,从中取出3点必与点A共面共有种取法,含顶点A的三条棱上各有三个点,它们与所对的棱的中点共面,共有3种取法。根据分类计数原理,与顶点A共面三点的取法有+3=33(种)

  (2)(间接法)如图,从10个顶点中取4个点的取法有种,除去4点共面的取法种数可以得到结果。从四面体同一个面上的6个点取出4点必定共面。有=60种,四面体的每一条棱上3点与相对棱中点共面,共有6种共面情况,从6条棱的中点中取4个点时有3种共面情形(对棱中点连线两两相交且互相平分)故4点不共面的取法为(60+6+3)=141

  题型九:关于数的整除个数的性质:

  ①被2整除的:个位数为偶数;

  ②被3整除的:各个位数上的数字之和被3整除;

  ③被6整除的:3的倍数且为偶数;

  ④被4整除的:末两位数能被4整除;

  ⑤被8整除的:末三位数能被8整除;

  ⑥25的倍数:末两位数为25的倍数;

  ⑦5的倍数:个位数是0,5;

  ⑧9的倍数:各个位数上的数字之和为9的倍数。

  (31):用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其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答案:216)

  题型十:隔板法:(适用于“同元”问题)

  (32):把12本相同的笔记本全部分给7位同学,每人至少一本,有多少种分法?分析:把12本笔记本排成一行,在它们之间有11个空当(不含两端)插上6块板将本子分成7份,对应着7名同学,不同的插法就是不同的分法,故有种。

  三、在线测试卷

  1.以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为顶点的四面体共有(D)个(A)70(B)64(C)60(D)58

  2.3名医生和6名护士被分配到3所所为学生体检,每校分配1名医生和2名护士,不同的分配方法共有(D)(A)90种(B)180种(C)270种(D)540种

  3.将组成篮球队的12个名额分配给7所学校,每校至少1个名额,则不同的名额分配方法共有(A)(A)(B)(C)(D)

  4.5本不同的书,全部分给四个学生,每个学生至少1本,不同分法的种数为(B)(A)480(B)240(C)120(D)96

  5.编号为1,2,3,4,5的五个人分别去坐在编号为1,2,3,4,5的座位上,至多有两个号码一致的坐法种数为(C)(A)90(B)105(C)109(D)100

  6.如右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在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B)种(用数字作答)(A)48(B)72(C)120(D)36

  7.若把英语“error”中字母的拼写顺序写错了,则可能出现的错误的种数是(A)。(A)19(B)20(C)119(D)60

  8.某赛季足球比赛的计分规则是: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一球队打完15场,积分33分,若不考虑顺序,该队胜、负、平的情况有(D)(A)6种(B)5种(C)4种(D)3种

  四、课后练习

  1.10个不加区别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的三个盒子中,要求每个盒内的球数不小于盒子的编数,问有种不同的放法?

  2.坐在一排9个椅子上,相邻两人之间至少有2个空椅子,则不同的坐法的种数是3.如图A,B,C,D为海上的四个小岛,要建三座桥,将这四个岛连接起来,不同的建桥方案共有种。

  4.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正半轴上有5个点,Y轴正半轴有3个点,将X轴上这5个点或Y轴上这3个点连成15条线段,这15条线段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最多有个。

  5.某邮局现只有邮票0.6元,0.8元,1.1元的三种面值邮票,现有邮资为7.5元的邮件一件,为使粘贴的邮票张数最小,且邮资恰为7.5元,则至少要购买张邮票。

  6.(1)从1,2,…,30这前30个自然数中,每次取出不同的三个数,使这三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取法有多少种?

  (2)用0,1,2,3,4,5这六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能被3整除的四位数。

  (3)在1,2,3,…,100这100个自然数中,每次取出三个数,使它们构成一个等差数列,问这样的等差数列共有多少个?

  (4)1!+2!+3!+…+100!的个位数字是

  7.5个身高均不等的学生站成一排合影,若高个子站中间,从中间到两边一个比一个矮,则这样的排法种数共有()

  (A)6种(B)8种(C)10种(D)12种

  8.某产品中有4只次品,6只正品(每只产品均可区别),每次取一只测试,直到4只次品全部测出为止,则第五次测试发现最后一只次品的可能情况共有多少种?

  《排列和组合的综合应用》教师小结

  数学教师在传统教案环境下也许会遭遇诸如以下的困难:——我怎样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的学习资料?——我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检测并及时反馈?——我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并且使讨论的结果都呈现出来?

  这种在教案资源、教案检测、教案组织上所体现出来的局限,不仅在传统教案环境下难以改变,即使在多媒体辅助教案下也是捉襟见肘。它不仅影响了数学教案效率的提高,更是阻碍了数学教改的进程。

  幸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网络时代,基于Web的网络教案给我们的数学教案带来了革命的曙光。鉴此认真分析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开了《排列和组合的综合应用》这堂网络课,现对此进行课后总结:

  《排列和组合的综合应用》这堂网络课,教案重点是几种常见命题的形式的解题思路及有关应用。首先,通过排列和组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对排列和组合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给学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次,在教案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使之获取知识。在传统教案过程中,学生主要依靠老师,自主探索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本节课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抛出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防止出现学生纯粹浏览网页这种现象。在强大的网络环境下,让学生探讨排列和组合的区别与联系,自主发现结论,以人机交互的方式,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体现了学科教案与教育技术的整合。第三、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结论后,还需在理论上给予支持。因此,对各种常见的类型,教师在课堂上分别给予小结,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若遇到同样的问题,有能力自己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熟悉、形成较为完整的一套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计算机的交互和便捷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自己学习的进度和内容,去自主的学习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帮助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协作讨论,踊跃回答问题,气氛活跃,教案效果好。在学生课后的反馈中,总体的反映都觉得各自获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切实掌握了排列和组合的有关知识。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课堂上安排节奏比较快,例题,练习留给学生探索,动手的时间还可以再多一些;另外由于学生电脑的水平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所以许多学生不能很熟练地操作电脑,许多数学符号,公式无法在讨论区中体现。

  总之,网络探究的最大好处是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找到课堂教案中体验过和未体验过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求知欲,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以充分张扬。而探究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不仅可扩大知识的摄入量,更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在交流中学习成长的意识。因此在网络教案这领域中,今后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改善自己平时的传统教案思维,大胆创新,努力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反思。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断学习现代化技术,完善自己,提高素质,才能担负起祖国赋于我们肩上的重任。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学习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

  教学重点:

  通过安装Winamp、Winzip等软件,使学生能熟练安装、使用和卸载其他应用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引入课题

  播放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神话》,接看播放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从而指出,这些应用软件有很大的用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二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

  1.安装软件

  在计算机上安装应用软件Winamp,双击安装程序的可执行文件,打开程序里的“安装向导”按照默认提示,可完成软件的安装。

  提个醒:安装程序一般是扩展名为“.exe”的可执行文件。按照惯例,安装程序一般含有“Install”或是“setup”等字母,但这不是必须的标准。

  2.使用软件

  安装Winamp软件后,可以在课前挑选合适的MP3歌曲,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第七课下载的歌曲播放。

  3.卸载软件

  卸载一个软件通常有两种方法:

  (1) 软件自带的'卸载;

  (2) 利用探制面板。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下载安装Windows Media Player 9、RealPlayer 10、WinRAR 3.0、FlashGet 1.65,是对应用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的进一步巩固,这些都是在学习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常用的应用软件,安装以后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这些工具。

  四、课堂小结。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 “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作为一个大连人,你对自己的家乡熟悉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今天特地给同学们带来几幅大连的风光图,咱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

  看过之后,你对大连又有什么感受?如果把这些美丽的景色画下来?那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板书:绿)

  现在我们就来调配绿色,为大连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谁知道绿色是怎么配出来的?(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习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情境二:同学们,你们在美术课上学过三原色,三原色中有绿色吗?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根据武秀华老师的建议“尽量简约,尽量直奔主题,不要做过多的渲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两种颜色调配出绿色。(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一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配;各小组在调配之前先商量好每种颜色各用多少ml,用小量杯量取黄色与蓝色颜料,记录下数据之后倒入大量杯并搅拌。组内先进行分工,然后再动手操作,看哪个小组的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进行指导。)

  配好之后,小组长把调好的绿色放在前面一字排开,并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统计表中。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师: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同样是用黄色与蓝色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

  师:为什么每组都用黄色和蓝色的颜料配绿色,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呢?结合数据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调配的绿色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① 所有的'小组所用的数据都不一样,则所配出来的绿色各不相同。学生可能会说所取的黄与蓝的量不同,所以颜色不同。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如果没有,再出示黄与蓝体积比为3:2的大小两杯绿色,量不同,但颜色却相同,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②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完全相同,则这几组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这种情况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每组所取的黄色与蓝色同样多,如20ml的黄色和20ml的蓝色,即黄色与蓝色的比为1:1,还有一种是每组取得黄色是相同的,蓝色也是相同的,如每组都取20ml和黄色和30ml和蓝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③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不同,但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即每组所取黄色与蓝色的比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2)得出结论。师:用什么办法使各组能配出非常接近甚至是一样的绿色呢?

  根据以上的数据,学生很有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蓝色和黄色的量同样多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但如用此方法,则只能调配出一种绿色来,答案有局限性;学生也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黄色一样多,用的蓝色也一样多,如每组都用10g黄色和30g蓝色,但用此方法,每组必须用同样多的量,如果有的组根据需要想多配点,怎么办?答案也有局限性;学生可能会想到,每组所用的量可以不相等,但只要所取的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一定的,如每组的黄色与蓝色的比都是 1:3,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

  (3)将统计表中各组所用蓝色与黄色的最简体积比写出来,引导学生再结合杯中的绿色观察,看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用黄色与蓝色同样多也就是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1:1。

  【策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调配出来的绿色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一矛盾会极大的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学习的目的性加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探究知识,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深切的感悟。】

  3、再次调配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的绿色。

  (1)动手操作。师:我们需要调配出这种绿色(拿出事先调好的绿色),黄与蓝的比是3:2(板书),从3:2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的回答:在这瓶颜料中,黄色占其中3份,蓝色占其中2份;黄比蓝多1份,蓝比黄少1份;黄占绿的3/5,蓝占绿的2/5;黄占蓝的3/2,蓝占黄的2/3;黄比蓝1/2,蓝比黄少1/3等等。

  【策略说明:主要目的复习旧知,沟通比与分数的关系,为学习新知进行铺垫。】

  师:现在我们再来配一次绿色,所需要的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怎么配?

  (2)小组进行动手操作,并记录分配的过程。反馈不同方法。全班观察杯中的绿色是否一样。

  【策略说明:在量取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黄色与蓝色的量是多少,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都是3:2,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内容,还会使学生体会到黄色颜料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三、动笔计算

  1、出示问题:我配的绿色是120ml,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3:2,算一算我用的黄、蓝色各是多少ml?请一学生重复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习题:用黄色和蓝色颜料调配出120ml的绿色,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3:2,黄色与蓝色各需多少ml?

  2、学生独立试做,并交流不同的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方法1:3+2=5 120×3/5=72ml 120×2/5=48ml

  师:2/5和3/5各表示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

  方法2:3+2=5 120÷5×3=72ml 120÷5×2=48ml

  师:谁能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方法3:解:设一份量为xml。

  3x+2x=120

  5x=120

  x=24

  3x=24×3=72

  2x=24×2=48

  方法4:3+2=5 120÷5/2=48ml 120÷5/3=72ml

  3、比较几种方法之间的异同。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非常聪明,让我们再来看这两种方法(方法1和方法2),它们有什么联系?(把 120ml平均分成5份,取3份,实际上就是求120的3/5是多少)以前我们没学分数乘法时,同学们习惯用整数的方法做,现在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的题咱们就可以用分数的方法来解决。用分数方法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找准谁占谁的几分之几)

  4、如果我取60ml的黄色倒在杯子里,该往里倒多少ml的蓝色,才能配成黄与蓝比是3:2的绿色呢?请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策略说明:我认为,通过计算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其次,强化了用分数乘除法解题,因为用分数的方法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孩子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整数乘除法范畴,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书中的习题都是给出总量求部分量的题,而最后一题是已知部分量根据比求另一个部分量,因为这种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数量简单,因此学生并不难解决】

  三、小结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在生活中会常常遇到(板书:比的应用)。以前我们常说的平均分,实际上就是按照1:1的比进行分配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现在就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跟同伴们交流交流。(汇报: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策略说明:此环节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另一个目的是还可以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改编成练习题,使学真实地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能够被老师所用,对学生来说也会感到很自豪,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必须提前掌握学生搜集的资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四、巩固应用

  1、(资料)学生营养午餐中菜的供给量,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肉禽蛋类等三类食物,这三类食物所占比分别为13:2:5左右为适宜。

  师:一顿饭一个孩子大约需要100g菜,这100g菜中各类食物应该是多少克呢?你能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做完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互相检查,并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再次提问:“你认为这道题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2、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饮食上要合理,不要挑食。如果营养搭配不当,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出示:大头娃娃图)

  老师看到同学们搜集到了这样一条信息:人们经过测量和统计,发现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和同桌说说从这个比中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咱们来验证一下这条信息是否准确。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先估计一下她的头部大约有多长?(实际测量)请同学们根据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是2:13来算算她大约有多高。

  (反馈:拿学生的本在投影上展示,同时由学生讲述各种方法。)

  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有没有兴趣算一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算完之后,同组内成员可以互相量一量,验证一下算得对不对。)

  【策略说明:巩固应用部分的两个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生活中应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都是可利用的资源,直接用孩子的资料编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其次,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四、总结。

  1、刚才我们根据2:13这个比解决了几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不管是给出部分量,根据比求总量,还是给出总量,根据比求部分量,都属于比的应用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取什么策略?

  2、你今天有什么收获?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明确书面表达的要求,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题、确定文体、抓住要点、组织语言、书写修改等一系列工作。

  2、学会内容表达的完整性、行文的连贯性、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教学辅助: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Lead-in

  导入的任务是唤起注意,酝酿情绪,带入特定的语言交际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回答问题,小组讨论。

  1、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What is pocket money?

  Do you have pocket money?

  2、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题目:

  How do we deal with(处理) our pocket money?

  通过以上提问,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对如何使用零花钱,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四人一组,教师巡视,需要时给予帮助,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扩大词汇量和英语惯用法,指导他们掌握英语基本句型,尤其是五个基本句型和动词句型。然后,选出某一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讨论的内容,再请1—2位学生发表他们的观点。

  3、将 “How to use our pocket money?” 写在黑板中的上方。向学生布置接下来的任务:Today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how to write a report on “How to use pocket money for Junior school student?”

  (二)Presentation

  指导学生分析写作材料,找出所有内容要点,已有材料,掌握事实。用大屏幕展示写作材料:

  书面表达(满分15分)

  假设你班将举行一次英语班会,主题为“中学生应如何使用家长给的零花钱”。请你根据提示写一篇发言稿。

  使用方式 好处

  存入银行 养成节约的习惯

  购买书籍 获取知识

  其他 培养兴趣(音乐、体育、集邮等)

  注意:1、词数:80左右;

  2、考词汇:零用钱——pocket money

  Dear friend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读完材料后,问学生有关问题:

  1) What should we write?

  2) What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can we use?

  3) How can we organize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and the related ideas we want to write? 再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4人1组)。这一过程的任务是拓宽思路,集思广益,讨论找出全部要点并交流如何表达这些要点以及可用哪些词组和句型,应用什么时态。同时进一步

  引导学生复习和扩大词汇和短语,使用相关的基本句型。教师巡视,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或参与学生的讨论。

  (三)Collection

  选出某一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听同学反馈,请1—2名学生对刚才的汇报作简要的评述。从文章的内容要点、结构、语言形式、及交际功能的体现等方面进行评述。然后教师作简要的评述。收集并整理学生所用词汇、短语,写在黑板上。

  (四)Outline

  要求每位学生各自完成拟写提纲的任务,可以是潦草提纲,这种提纲不仅字迹潦草,往往也是只言片语。但在应试写作中往往是很有实效的一种写作提纲。也可以是句子式提纲,在这种提纲中,每一部分的内容用完整的句子列出,能较详尽地体现出实质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

  (五)Writing

  要求学生根据大家的讨论和教师的指点以及他们所拟的提纲,尽快地把文章写出来。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写作实践。这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有四项:1、草稿;2、自检错误;3、文字推敲、润饰;4、初步定稿。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巡视,给以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帮助指导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查看学生写作的内容要点是否齐全,表达是否准确,用词、句型结构的使用是否正确,单词拼写是否有误,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以及语言的得体性。鼓励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应用较多的.语法和词汇,合理使用较复杂结构和较高级词汇。

  (六)Checking

  教师在引导学生实施这一过程的任务之前,首先应向学生展现作文评分标准,特别是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评分原则、给分要求,以及各个档次的要求和分值。在评价作文时,重点放在它所表达的思想及表达方式上,看作者对材料的分析是否准确、有新意,文章是否切中题目,是否完全完成了规定的任务,等等。这一过程的具体任务有:

  1、Checking in pairs

  同桌交流习作,通过辨认并改正彼此的内容要点的遗漏,句子结构和语法以及用词的错误,再一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并强化同学间的合作性学习。

  2、Class correction

  听班级反馈。选出一篇学生习作,通过投影进行讨论并集体修改,让1—2位同学提出修改意见。评述学生习作的内容要点、语言的准确性、遣词造句、语法结构、句子句型、过渡词语、语篇结构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采取反馈和同学间相互阅读作文的方法。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他们通过阅读别人的作文,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

  3、Teacher feedback

  学生听教师评述。教师对学生的修改意见进行简要的评述,然后通过幻灯展示范文,并强调写作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再次对作文进行修改,不但要求要点齐全,语言表达准确连贯,而且在此基础上,求新、求精。适当使用并列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

  4、Hand in

  学生将写好的作品上交老师,教师审阅后把优秀作品在班级阅读展览。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动物们重建家园的情境中的信息,探索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等。

  信息:1.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

  2.共有16只小兔,每4只小兔住一间房,已经建好3间。

  学生:准备:本子,笔,学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森林里发生了水灾,小动物的家被洪水冲垮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信息图)谁能说说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么多数学信息,主要说了哪几件事?

  关于小熊搬砖盖房子的信息都有哪些呢?(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这位小朋友信息找得很准确,谁能把小熊搬砖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呢?关于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又有哪些呢?谁能把小兔子盖房子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师边指边说:信息经过这样分类整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当遇到信息较多时,我们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我们一起读一读小熊搬砖的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有点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二解决问题1

  同学们看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老师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讨论好了,哪个同学愿意代表小组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生交流算式:4×5=20,20+24=44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生指算式:4×5=20我先求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

  师:小朋友们听清楚了吗?他先用4×5=20,求出小熊已经搬了多少块砖。现在请小朋友们看黑板,谁来说说他是根据哪条信息求出小熊已经搬了多少块砖?他是根据每次班4块,已经搬了5次,这两条信息求出了已经搬了多少块。他又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谁知道他又是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来的呢?老师指着再重复根据已经搬的和还剩24块没搬。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

  哪个小组做法与他一样的举手?谁能完整的再说一说,你先根据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据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

  还有哪个小组有不同做法想下来交流?

  (4×5+24=44(块),他列出了综合算式。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得吗?这种做法我们以后还会学习,今天先不研究,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分步算式。

  刚才我们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不同做法,可不管哪种做法,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先根据“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求出“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根据已经搬的砖和剩下的砖合在一起,求出一共的`砖。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算式是,生答师板书:

  4×5=20(块)

  20+24=44(块)

  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先用乘法求出已经搬的砖又用加法求出一共多少块砖,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加两步计算。

  活动三:解决问题2

  师:同学们帮小熊解决了搬砖的问题,小兔子着急了,说:快来帮我们吧!

  我们一起读一遍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这三个信息都用上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还有几只小兔没有房子住?

  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做完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下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板书:3×4=12(只)

  16-12=4

  (生交流,师板书,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你根据什么信息求出来的,能说出来吗?再完整的说一说,根据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据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

  你现在明白了吗?自己改正一下

  小结: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帮小兔解决问题,先算乘,再算减,这就是乘减两步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小猴摘桃

  活动四:

  课堂总结:老师发现咱班同学真了不起,不但会动脑思考,还很善于交流,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更棒。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45页~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小学毕业了。学习了六年的数学,有一样东西跟我们最亲密,那就是数学书。

  (师拿出一本数学书)大家看,这是一本数学书、2本、3本、 随着书的本数在增多,什么也在变化?

  (学生说什么,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如书的本数越多,书的总价就越厚高,说明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有关系,我们就说: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由此可以看出:书的厚度、重量、价格都和书的本数是相关联的量,他们随着书的本数的变化而变化,这里面蕴含着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变化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量间的变化,去发现变化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由和学生最为亲密的数学课本入手这一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由于事例为学生所熟悉,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课前,老师选择了书的本数和价格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看

  看。

  1.教师引领 初步感知——教学例1 教师课件出示统计表

  (1)师: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生:总价与本数

  (2)师: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当本数是1本,总价是5元,当本数是2本,总价是10元.本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从左住右看,本数增加,总价也随着增加;从右住左看,本数减少,总价也随着减少.本数和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师:总价与本数的变化有什么不变的规律? 预设:方案1(学生若回答有困难)

  师启发:相应的总价与本数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5|1=5 10|2=5 15|3=5 20|4=5(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也就是书的单价一定。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总价 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

  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

  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

  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

  预设方案2(学生能回答)生:一本书的价格不变

  师:也就是书的单价不变,单价不变,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不变。

  师:相对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是多少?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他们之间关系吗?

  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

  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

  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并借助教材中的三个问题,适时提问“总价与数量的变化中什么不发生变化?”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初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一个不变的量(比值一定),为后面学生的进一步发现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

  2、小组合作,加深理解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小时)路程(千米)

  分组讨论: 80

  …...…...160 240 320 40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2)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8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6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80|1=80 160|2=80 240|3=80 320|4=80

  (4)这个比值表示的是什么?如何用关系式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这里的80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设计意图:因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本来就比较难理解,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很难一下子正确建模。因此,教学例1之后,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我自主开发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

  3、归纳总结

  师:比较例

  1、例2,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种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建立模型,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师:具有这样变化规律的两个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到数学书45页去寻找答案吧!

  生:自学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正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课本,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意识,第二是为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认识

  (2)判断条件:

  根据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谁来说说一说,要想知道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

  (3)教学字母关系式

  师:如果用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 k(一定)(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设计意图: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效。如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引导学生用言语、图象、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加以表征,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

  比例。

  6、判断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宽一定,长和它的面积

  (2)《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5)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学会明辨是非,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也未必就是正比例,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还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二)研究正比例图像

  师:正比例关系不但能通过计算看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读,还能用图像来表示。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小时)路程(千米)

  出示图表 80

  …...…...160 240 320 400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

  学生尝试画图。

  温馨提示:

  (1)在图中找到相对应的点并画出来。

  (2)仔细观察画出的点,先猜一猜,再连一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展示画图,感知正比例图像。

  猜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这些点连起来好像是一条直线。师质疑:是不是这样呢?

  师:老师发现刚才有很多连线的时候都是从第一点开始连得,孩子们想一想,到底应该从哪儿开始连?

  生:0点

  师:0点意思表示什么意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0点表示:0小时行驶了0千米的路程(汽车还没有出发在原点)。师:那就请同学们把图像完善好。

  师 质疑:A点表示什么意思?B点表示什么意思?

  生:

  4、师小结:大家把所描的各点连起来都在一条直线上。看出正比例的图像就是一条从(0,0)出发的无线延伸的射线。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发现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大家刚才的发现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儿的发明不谋而合,大家真了不起!

  (课件)数和形是数学的两大根基,以前毫不相干,正是笛卡儿的发明,把“数”转化为“形”的图象,从此数学发展更蓬勃,令数有了几何意义,是很多高等数学的思想。这是数学史上的伟大创举!大家的发现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好样的。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最棒的自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从而数形完美结合)

  5、引导学生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运用正比例图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抛出问题:

  (1)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估计一下,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引导学生:

  ①想一想,2.5小时大约在横轴的什么位置,能否在正比例图像上找到相对应的点?这个点对应纵轴上什么位置?

  ②动动手,利用三角板在图上试着画一画、找一找、验证一下。

  ③动画演示,将想象的点画出来。师:你为什么找得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

  生:台前演示

  师:利用正比例关系图像,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研究的机会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数学人文教育。)

  6、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和“画一画、说一说、估一估”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了正比例图像,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同学们真的非常了不起!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2-3名学生回答)

  2、盘点学习过程

  千金难买回头看,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首先我们研究了总价、本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又研究了路程、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借助这两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由此归纳抽象出正比例模型。接着又研究了正比例图像,从而实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学习研究其他的知识。

  3、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大大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的设计既有知识的提升,更有学习方法的总结。)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 3 (2 )=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9至12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当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觉整理复习知识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课前要求】

  1.每名学生收集统计图或一些分数表示的信息;

  2.每名学生制作一张日历卡。

  3.收集本学期与生活应用有关的题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

  入学是为了用,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数学知识都帮你解决了哪些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1.拿出收集到的`与生活应用有关的题型,四人小组人单位,互相交流;

  2.个别上台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将各自的体会进行交流,增加了认识的宽度,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第25题。

  让学生拿出收集到的统计图或分数表示的信息,在小组当中交流。请个别学生上来汇报自己的成果与心得(你收集到的是什么数据,从这些数据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有可能对同一统计图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理解,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与意见,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

  二、 教学第26题。

  拿出日历卡。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只能横着框。尝试完成。 用投影配合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第27题。

  1.说出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有哪几个?它们的和是多少?(让学生迅速动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汇报)

  2.再任选几个整数,分别写出用这几个数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并求出每组真分数的和。(每人选两个整数,并写出用这个整数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再求出和。)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任何一个比2大的整数,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一定是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四、教学第28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投影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位置感与方向感。】

  五、教学第31题。

  读题,理解题意。学生尝试做游戏。

  要想取胜,可以倒过来推想(自己最后一次取之前,应该留几根给对手)。

  指出:每次取完后,留下的火柴根数必须是4的倍数。再次尝试游戏。

  说说取胜的策略。

  【设计意图:游戏中学,游戏中发现规律,远比在枯燥的笔算中要有效果。】

  六、教学第29题。

  小组交流。

  汇报结论,注意表述的正确性。

  七、课后延伸第30题。

  分组课后完成测量、计算。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紧密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加强小组合作意识。】

  八、总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课题: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

  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会分析相向而行的同时与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加强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分析

  重点:利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寻找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突破:同时出发到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注重审题,从而找到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3、慢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x小时行驶 千米,快车每小时行驶72千米,如果快车先开0.5小时,那么慢车开出x小时后,快车行驶了 千米。

  二、新授

  1、引入

  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寻找相等关系,今天我们通过一例来学习如何寻找相等关系,和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的方法。

  例(课本P216例3)题目见教材。

  分析:(1)可以画出图形,明显有这样的相等关系:

  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

  设两车行了x小时相遇,则两车的行程的代数式分别为85x,65x,放入相等关系中,即可得出方程:85x+65x=450

  (2)再分析快车先开了30分两车相向而行的情形。

  同样画出图形,并按课本讲解,(见教材P217~218)

  由学生完成求解过程,并作出答案。

  解:略

  说明:(1)本题是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共同点是有一个相同的相等关系,即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不同点是一个同时出发,一个不是同时出发,所以所用时间不一定相等。

  (2)不是同时出发的,要注意时间的关系。

  三、练习

  P220练习:1,2。

  四、小结

  1、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相等关系都是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

  2、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中,要注意时间的关系。

  五、作业

  1、P222 4.4A:13,14,15。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3。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初步理解一步应用题的结构。

  2。会联系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有图有文字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初步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有图有文字应用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减法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科书第88页例5的两幅图的图画,独立作业的投影片。

  学生准备教科书第88页数学游戏的口算卡片和得数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6+2=9+4=9+9=

  9+3=3+5=4+6=

  9+7=9+6=9+5=

  2+7=9+2=9+8=

  统计2分钟以内做完的人数及正确率。指名说一说计算9+3和9+7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出示例5的左图(小鸟图),3只小鸟落在树枝上,再出示一幅图,上面画有6只小鸟。

  师:图中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图中先告诉我们树上有3只鸟,又告诉我们又飞来6只。

  师:求一共是多少只该怎样算呢?

  引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教师取下后贴上的第二幅图,在第一幅图的下面贴上用文字写出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左边的题。

  (2)揭示课题。

  像这样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应当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5左边的加法应用题。

  (1)学生讨论:题里告诉了什么?还告诉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题里告诉了树上有3只小鸟,还告诉了又飞来6只,让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只?

  教师说明,已经告诉我们的树上有3只小鸟和又飞来6只都叫已知条件,让我们求的`一共是几只叫做问题。在这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问题也是用文字表示的。我们学过的应用题一般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小声说一说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指名让学生到前边指一指。

  (2)求一共是多少只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小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左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左边的加法题(小兔图)。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填书上的空。

  3、教学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1)出示例5右边的图(梨图),盘子里有10个梨,再用纸盖住其中的4个,并在原来位置用虚线画出4个形状。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盘子里有10个梨,吃了4个,求还剩几个?也就是从10个梨中去掉4个,从10中去掉4剩下6,列式为10-4=6

  (2)拿走盖着4个梨的纸,出示例5右题的用文字叙述的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让学生自由读一读题,找出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盘子里有10个梨,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吃了4个梨,是用文字叙述的。问题是:还剩几个?也是用文字叙述的。

  师:求还剩几个应该怎样想,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还剩几个,就是从盘中的10个梨里面去掉吃了的4个,也就是从10里面去掉4还剩6,列式为10-4=6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右边的题(汽车图)。

  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说一说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填书上的空。订正时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4、集体讨论: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比较,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引导学生汇报:

  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另一个数,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画表格,表格中有图有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5、看书,质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做题时,先看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再想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再列式计算。

  四、随堂练习。

  1、练习十九第1题(图片:练习3)。

  先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写到练习本上,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比比看哪组先夺得红旗(图片:练习4)。

  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分别做红旗两边的两组题,全组同学全部完成,速度快,正确率高的获得红旗。

  3、游戏“你争我抢”【详见探究活动】。

  布置作业

  (投影片出示)

  让学生写到作业本上,独立完成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板书设计

  应用题

  教案点评:

  教学开始抓住图画应用题与表格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新知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百分数应用教学设计11-22

“几倍求和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06-01

比的应用 04-16

比的应用 模板12-31

比和比的应用 05-22

比的应用 15篇04-20

《比的应用》 (15篇)10-17

分数的简单应用 02-23

《比的应用》 (精选15篇)01-18

教学设计08-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