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 使学生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3.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 铺垫
1. 第一轮第一次游戏:用三张牌“算24点”。
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 × 10 + 4和4 + 2 × 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板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第一轮第二次游戏:教师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
(1) 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2) 4 × 7 - 4的算式中,我们可以先算减法吗?
(3) 算式中有乘法和减法时,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引入方式可有多种,比如教材中联系实际问题,从具体的情境引入便是其中的一种。可这里似乎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以便从算理上弄清为什么“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道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到了三步以上的混合运算,如果要嵌入具体的情景之中,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新课的引入,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求一个最能激发学生探索愿望、最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切入口,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富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挑战性呢?我想到了“算24点”这个游戏。
理由有三:
一是这个游戏学生玩过,有经验、有兴趣,且不会在游戏规则的问题上耗费太多的时间;
二是游戏的机动性强,三张牌、四张牌都可以玩,而用三张牌玩,刚好对应学生已经掌握的两步混合运算知识,用四张牌则对应了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这使得学生激活已有的经验成为可能,又使得旧知向新知的过渡变得自然而顺畅;
三是算式被赋予了恰如其分的“意义”,学生要算得24,在头脑中已经经历了一个“分步列式”的过程,一旦形成综合算式,并不影响头脑中原有的运算顺序,相反,学生正是用头脑中已经确定的运算顺序来阐释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这就使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学生头脑中的解题顺序对应起来,从而体会到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二、 新授
1. 第二轮第一次游戏。
引导:我们用四张牌来玩“算24点”游戏,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呈现四张扑克牌:2、2、5、7。
要求:个人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然后将意见带到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
(1) 小组内成员所列的算式都相同吗?
(2) 这些算式运算的顺序和步骤也相同吗?
(3) 比较不同的运算顺序,有区别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呈现:
2×5+2×7 2×5+2×7
=10+2×7=10+14
=10+14=24
=24
2. 引导比较:两种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但哪一种运算过程更简单一些呢?
3. 教师呈现:40 ÷ 4 - 28 ÷ 7,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4. 比较:2 × 5 + 2 × 7和40 ÷ 4 - 28 ÷ 7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 第二轮第二次游戏。
教师呈现四张扑克牌:3、6、6、9。
学生先行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第二次合作。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有:6 × 6 - 3 - 9,6 + 6 ÷ 3 × 9,6 + 9 ÷ 3 × 6,6 + 6 × 9 ÷ 3,3 + 6 + 6 + 9……
6. 将上面的算式按运算顺序的不同进行分类,观察分析后比较:
(1) 哪些算式不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 哪些算式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这些算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呢?
7. 小结规律,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其实是经历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我们应努力呈现各种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理的理解。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两轮游戏,其作用分别对应于教材中的“例题”和“试一试”两部分的知识要点。第一部分侧重于体验学习,学生亲历尝试和交流,体会将算式中的乘法同时运算的优越性。第二部分侧重于分类和归纳,在开放的情境中比较同一级运算与两级运算的区别,进而发现两级运算的共同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我着意引导学生进行了多次比较,如简单运算与较复杂运算的比较,同一类运算中不同运算顺序的比较等等,落脚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增强学生的抗干扰能力。]
三、 巩固
1.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80 ÷ 2 + 76 ÷ 4 240 ÷ 6 - 2 × 17
45 - 20 × 3 ÷ 4 51 - 36 ÷ 3 + 25
评讲:第一行两道题怎样计算更简便些?第二行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 小虎学了今天的知识以后,很高兴,老师要求完成20 × 5 - 20 × 5和20 × 5 ÷ 20 × 5两题的计算,小虎不一会儿就算好了。同学们,我们也来看一看,小虎做得对吗?
20×5-20×5 20×5÷20×5
=100-100=100÷100
=0=1
[设计意图:小虎做的两题形式上比较相近,但第二题属同一级运算,第一题是两级运算。根据教学的前馈信息,学生常常容易发生混淆,故此处将两题同时呈现出来专门研究,便有了必要性。]
3.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求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在数与数之间添上加、减、乘或除号,使计算结果正好等于右边的数。
2 2 2 2 = 1
2 2 2 2 = 2
2 2 2 2 = 3
2 2 2 2 = 4
2 2 2 2 = 5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努力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不仅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而且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目标解析: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53-24+38=67(人)
29+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23+6-11 2×8÷4 72÷8÷3
= □○□ = □○□ = □○□
= □ = □ = □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34-17+3 3×8÷4 18÷3×3
=34-20 =24÷4 =18÷9
=14 =6 =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
一、标准分析
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教学例5时,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不少内容,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总结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能力。请小组合作,讨论整理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三)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只有加、减法混合的运算,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
第二:只有乘、除法混合的运算,也是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
第三:加、减、乘、除法混合的运算,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
第四:算式中有括号的,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五)整理总结
我们知道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混合运算,我反问一句,四则混合运算指的是什么呢?
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四则混合运算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没有括号的,一种是有括号的。没有括号的算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只有加减混合或只有乘除混合,这样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六)巩固练习
1、P12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的结果,评议订正。
2、P12做一做第2题。
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P14第四题。
下面各题,看谁做得都对。
75+360÷20-572-4×6÷3
75+360÷(20-5)(72-4)×6÷3
(75+360)÷(20-5)(72-4)×(6÷3)
教师巡视纠正。
4、课堂作业
(七)课堂总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贴积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星期天,小刚和小林来到新华书店,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
(出示教材三种图书和单价图)
师:小刚买了3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师:通过读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少儿绘画ABC》单价7.45元,《太空漫步》单价5.8元,《海洋世界》单价4.69元。
师:求买上面的三本书一共要花多少元,就是求什么?生:就是求上面三本书单价的综合,即求7.45、5.8与4.69的和。
师:求和我们用什么计算?你会列出算式吗?生:用加法九三,列式为7.45+5.8+4.69
师:谁能说说,解答上面的问题,需要怎样计算?
生1:先求出《少儿绘画ABC》与《太空漫步》的单价之和,再求出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生2:直接列竖式求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上面两种解题方法的算式并解答出来。(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出示课件)小林买了两本书,一本单价是6.45元、一本单价是8.3元。如果小林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师:谁能说说“找回多少钱”是什么意思?
生:用付出的钱数减去花掉的钱数就是还剩下的钱数,也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
师:你能画图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教师演示:
师:根据给出的线段图,谁能说说付出的钱数、花掉的.钱数与找回的钱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6.45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8.3元的数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师:你还能找到其他的等量关系吗?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6.45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8.3元的数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师:根据上面的关系式,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方法一20-6.45-8.3=13.55-8.3=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方法二20-(6.45+8.3=20-14.75=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1:三个小数连加,可以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生2:三个小数连加,还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列一个竖式来计算。计算时,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生3:小数连加的运算跟整数连加的运算顺序相同,可以一次相加,也可以两次相加。
师:计算小数的连减,需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连减计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还可以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以类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
生2:计算小数的连减时,可以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求差。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明确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关系,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陈爷爷每天绕操场跑6圈,2分钟可以跑半圈。照这个速度,陈爷爷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解答:6÷(1/2÷2)=6÷1/4=24(分)
师:这就是我们学过的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相应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练习九的第1题,。提示:对于三步计算的题来说,如果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也只要两步就能完成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2/9x0.375÷6/7
4÷ 8/3 – 0.6
引导学生注意:遇到小数计算,要先化成分数再进行计算。
3、解下列方程
5X=15/19
2/3X÷1/4=12
4、这篇文章太长了,3小时才录入了1/3。照这样的速度,李叔叔工作8小时,可以录入这篇文章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有完成?
(对于本题来说,如果学生列成8÷3×1/3也是对的.。)
5、练习九的第10题。
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程序计算,再通过比较,有所发现并作出解释。如果计算正确,就能发现得数等于原来的数。其原因是2/
3、3/4的倒数与1/2的积正好是1。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出示检测题卡,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纠正。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2、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写成一篇周记的形式。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精力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再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运用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在昨天的卫生中,由于大家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所以教室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小组的力量多大,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我们小组就会越来越强大,想不想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棒的小组,一个优秀的小组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只有每个人在纪律、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小组才会越来越好,每个组都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小组,接下来就看你的表现了!上课!
(出示练习题)读题,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组6号回答,答对加1分。
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棒,而且精神饱满,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1)自学课本
今天我们请了两位手艺高处的'厨师为大家做美食,看,(出示例题情境图)原来他们带来了美味面包,先别急,请同学们看书P53,仔细观察这幅图,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把你知道的完整地说出来。(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1分钟)如果看明白了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一会儿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几号加几分。
(2)小组交流答案,抽组号,几号加几分。
2.(1)自学课本
下面问题变多了,难度也变大了,敢不敢挑战?继续出示课件呈现问题:1.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一个其它的数学问题吗?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3.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么想的?请仔细看书P53“怎样解答”部分,思考这三个问题。
(2)小组交流答案,每组选三名代表共同汇报,每人回答完整得全分,不完整的小组帮助补充的得一半分,不正确不得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二部分(板书:怎样解答?)
3.(1)自学课本
解答完,还有一步是什么?(板书:解答正确吗?)请你自己看书P54检验正不正确?看书中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2)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1分)把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把第一个已知条件当做问题,由问题推出已知条件,和原题相符,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教师讲解
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出示线段图)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这道题我们解决了,下面这道题更有难度,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出示做一做要求)
2.P55 4题
各组统计分数,评出优胜小组。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相关链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小朋友们喜欢玩积木吗?你是怎么玩的?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玩积木,在玩的过程中除了能体验玩积木的快乐,还能探究数学的奥秘。
二、你说我讲
1、连乘计算
课件出示积木图1。
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发现2个一组,一行有4组,摆了3行。
生2:我发现2个一组,一排有3组,摆了4排。
师:观察得真仔细!你能算出一共摆了多少个积木吗?
师:请小朋友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答题卡1上。
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
生1:我先算的是一行有几个,这是4个2,2×4=8(个),再算3行有几个,3个8,8×3=24(个)
生2:我的算式是2×4×3=24(个),先求1行有多少个,再求3行一共有多少个。
师:真聪明,你列了一个综合算式。老师把这个算式记在黑板上。(2×4×3=24)
师:咦,你为什么把2×4写在前面?
生:我先算的是一行有多少个积木,是4个2,所以2×4=8.(师在2×4的下面板书8),再算3行,8×3=24。
板书:2×4 ×3=24(个)
8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是先求一行有多少个积木,哪个小朋友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的算式是2×3×4=24(个),先求一排有几个,2×3=6(个),再算4排有多少个,6×4=24(个)
师:这位同学也用了一个综合算式来算,(板书:2×3×4=24(个))你为什么把2×3写在前面?
生:我是先算一排有多少个积木,2×3=6,再算4排有多少个积木,6×4=24。
板书:2×3×4=24
6
师:说得很有条理,看来我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回想刚才的计算过程,这两道题你会算吗?试试看。
2×3×5= 3×3×2=
师: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2、连除计算
师:学会了连乘的计算顺序,你会计算36÷6÷2吗?
生尝试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生:先算36÷6=6,再用6÷2=3.
师:这种算式叫什么名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它叫连除,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板书课题:连除)
师:你学会了吗?那老师就考考你,敢不敢接受挑战?
24÷6÷2= 32÷4÷2=
3、乘除混合计算
师:课件出示积木图2.
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行摆8个,摆了2行。
师:如果摆4行,每行摆几个?你能算出来吗?生尝试解决。
师:谁来说你的算法和理由?
生:我的算式是2×8÷4=4,2×8先求一共有16个积木,然后摆4行,除以4,算出每行是4个。
师:说得真好。
(板书:2×8÷4=4(个))
16
师:你会计算15÷3×5吗?
生独立计算。
师:这两道算式是乘除混合计算,(板书课题:乘除混合)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也是从左往右计算。
师: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怎样的?
生: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
三、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2.3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 问题情景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三、 思维拓展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四、课堂小结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 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
师:刚才同学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真行!我家邻居小明暑假去旅游了,照了好多好看的照片,你们想不想看看?那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他照了多少张相片呢?大家一起算一算吧!(出示课件)你们能不能尝试列综合算式呢?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三)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三、教学用具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1.教师: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2.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分数连加、连减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二)学习新课
尝试计算例1。
通过订正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教师:
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②例1与准备题比较哪相同?哪不同?(讨论)③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板书:
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
说明:虚线框的部分,我们在计算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题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不写,而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两步计算,是一次通分好,还是分步通分好呢?学生尝试计算并订正。教师:①怎样计算简便?②为什么分步通分简便一些?
说明:虚线框的通分过程,以后计算熟练了可以不写,或写在草稿纸上,也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结果要注意什么?(三)巩固反馈1.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按照下图的计算步聚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4.思考题:
华和王英比,谁高一些?高多少米?(四)课堂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用分步通分的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最后结果要化为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140页练习三十一,1,2。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并掌握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并掌握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中国地大物博,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其中北京的天坛和故宫就是世界遗产中的文化遗产。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张天坛和故宫的图画,同学们欣赏一下他们的雄伟吧!欣赏完图片,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关于他们的信息
北京天坛的占地面积约是272公顷,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比天坛公园的四分之一多4公顷
生:阅读信息
师: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知道天坛公园的面积为272公顷,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比天坛公园的四分之一多4公顷
生:根据故宫的信息可以知道是把天坛公园的面积看成单位“1”
师:信息有了,还缺少问题,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生: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老师和同学共同画线段图进行解析
师:同学们拿出笔,列出算式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理由
二、自主探究,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解决问题,感知运算顺序。
老师巡视
生1:先算天坛公园占地面积 。
272× =68(公顷)
再算故宫的占地面积。
68+4=72(公顷)
答: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72公顷。
师:我列的'综合算式
272× +4
谁和老师的一样举手示意(好多孩子都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看这道算式,里面含有分数并含有乘、减运算,我们称这样的算式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272× +4这道题先算什么呢?
生:先算乘再算加
师:对,从我们刚才的分式中就可以看出,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习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生:(1)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3)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师:猜想:分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
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师:谁能说一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1)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3)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
2.运用知识,练习巩固,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师:知道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拿出你的练习本试一试吧?
1、1+ × ? ? ? ? ? ?2、× +
同学们都能按顺序做题但对于第1题的答案会出现1的情况,对于这样的现象提出点评和正确写法。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看看下面的题错在哪里?
幻灯片上出现两道题
2+ ÷2+ ? ? ? ? ? ? ? ? [1-( + )]÷
=1÷1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同学们能找出它们错在哪里。
(同学说,老师修改)
师:我们会做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那么再复杂一点的会做吗?(会)做题时我们不但要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还要做到认真计算。看下面的题,找四名同学做,下面的同学一组做一道。
三、合作探索,发现分数运算定律。
1.出示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师:做完了上面的题你们有点累,休息一下,欣赏一下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的部分名胜古迹吧!
师:欣赏过后,你为我们的祖国自豪吗?
师:老师带来了有关它们的信息,我们来看一下。
截止20xx年底,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0处,其中文化遗产占 ,自然遗产占 ,其它遗产占 。
师: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生1:先算我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各有多少处,再算他们的和。
30× +30×
=21+4
=25(处)
答: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25处。
生2:我是先算我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占我国世界遗产总分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处。
30×( + )
=30×
=25(处)
答: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25处。
2.观察比较,发现运算定律。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0×( + ) ? ?30× +30×
我们发现这两道算式是相等的关系
30×( + )=30× +30×
这就说明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的运算简便。
师:我们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的题
师:通过上面的例题,老师总结了一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小秘诀
知识巧记
分数四则混合算,运算顺序记心间;
乘加乘减无括号,加减在后乘在先;
有了括号序改变,加减在后乘在先;
混合式题算准确,明确顺序是关键。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坐好。今天,我们通过照片欣赏了咱们祖国的世界遗产,从中你收获了哪些知识?为了咱们祖国有更加辉煌的明天,你想做些什么?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 (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即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口算练习
二、交流汇报导学本的第一个问题;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三、印证导学本的第二个问题: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是什么?与整数乘除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准备节日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
教师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可以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学生会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就是求帽子总数的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可以分步来求,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求。
【设计意图】在这里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决问题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交流结果进行独立的列式,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组织交流。
谈话: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求法?
分别选择分布求法和综合算式的学生进行讲解。
在你自己经过计算以后,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分步式与综合式,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尽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讲解、讨论、对比、分析。
5、讨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或分数连除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交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4
出示题目:小林骑自行车去郊游。去时平均每小时行12千米, 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只用了 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 自主练习5
出示题目:用10米长的彩绸做小旗,平均每面小旗用彩绸米,这些小旗的 用来装饰教室,装饰教室的小旗有多少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与例题进行对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最关键的是什么?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又有了预习作业的练习与尝试,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思维快的学生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在独立解答时,我巡视到许多学生已经用综合算式在计算,因有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正确率较高。在全班交流时,我适时出示学生中的另一种计算方法:逐步计算逐步约分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学会了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但在课上的计算练习中还是发现少数学生计算时错误较多:有些学生没有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就约分,有些学生把乘数也写成倒数等。小结算法时我特意指名让这部分学生说说在类似的计算练习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通过这样的交流,这些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自学指导为学生自学指引方向。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指引下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重点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先求“6米里有几个2/5 米(即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再求“15的2/3 是多少”,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只要将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解决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达到了,所以说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领航者。2.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有时很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计算教学,但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计算方法等,非常醒目;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做的题,尤其是典型错误,既起到了重点强调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书写。因为自己做的题随时都有被展示的可能,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书写也较以往更认真。3.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本节课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自学指导都做到了前后呼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解决的,接着在全班汇报交流中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最后归纳整理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哪些目标,再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出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还有哪个目标没达到。这样前后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建议。
建议在教学应用题时,一定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做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提醒学生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
3.需破解的问题
在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时,如何才能避免学生忘记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以及约分不能约到最简分数的现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加减混合运算。学会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三、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投影出示:
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 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1、(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①34+56=90 678—299=379
②90—45=45 379+546=925
2、大显身手
(1)①295+326—483 420+191+78
②205—176+317 670—218—132
(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5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小结: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节课将学习带“[]”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下内容:
1、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
2、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3、在一个算式里有“()”,要先算“()”里面的运算等
〖教学目标〗
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先计算,再说出运算顺序)
1、37+40-25 100-40+78
2、36÷6×20 180×2÷90
3、36÷(10+2)×5 360÷(12+6)×5
请学生说出每个大题的运算顺序。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情境导入:“我们做的第3大题的第2小题也是笑笑姐姐做的,她先算的是‘()’里面的,淘气哥哥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想不想看看是什么问题?”
(2)出示情境图
淘气说:今天我在数学报上看到这样的算式:
360÷[(12+6)×5]
怎么算呢?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算式有哪些运算?还有什么符号?
(3)主动探究
师:请把牛牛说的话读一读。“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师:智慧老爷爷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中括号。)
师:请把题看完。
(4)、4人小组讨论:你想到了什么?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又有‘[]’,要先算‘()’里面的,后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三、尝试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先口头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2人板演,全班齐练)
(1)120÷(8+4)×2 (2)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2、练一练。
182÷[(36-23)×7] 288÷[(26-14)×8]
720÷[(12+24)×20] 200÷[(172-72)÷25]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略)
五、
【自我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者尊重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动手计算的基础的上,同时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学生在交流汇报中,逐步明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要掌握运算顺序,只要学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争抢介绍自己方法的局面。孩子们思维活跃,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完善,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此得以强化。
这不但体现在教者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在交流各种运算法则时,有各自的想法,到后来,有的孩子可能连自己当初的想法都记不清了。这时,让孩子们“静下来”,回忆整理自己的思路是多么及时和必要。而本堂课是“[]”第一学时,学生初次接触,要知道它的读法、写法,然后再通过法则引导孩子们进行计算。数学教学情境化则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之一。本课以笑笑和淘气出题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四年级孩子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5
课题:
歌手大赛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6+54=74-26=
3.6+5.4=7.4-2.6=
2、递等式计算
36+18+64125-27-73
二、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三、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口述,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不计算,你知道谁的得分高?
生4:5号选手的得分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是通过估算的方法知道的……
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解决“5号选手比9号选手的总分高多少?”这个数学问题吗?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师:这道算式里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9.43-8.65-0.40
=0.78-0.40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四、拓展训练
2.35+4.28+0.65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加简便?
小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要注意什么?
五、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有哪些异同?”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4-03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5-18
《混合运算》 01-27
《分数混合运算》 04-29
混合运算复习 02-21
《同级混合运算》 03-11
数学《混合运算》 03-01
《加减混合运算》 04-17
小数混合运算 06-20
加减混合运算 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