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1 15:42: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精华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精华15篇]

教学设计1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课文是一首诗歌,共两节,向我们描绘了清晨海边的美景,海风轻抚着浪花,椰树轻舞着枝叶,鸟儿在海天之间欢唱,晨雨过后红红的朝阳与蔚蓝的大海相映生辉。诗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晨光、风、树、鸟、云、海的形象更加鲜活,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如画景观。

  [教学目标]

  1.学会“光、了、风、云、水、升、太”七个生字,会认“叫、变、成、洗、亮、阳”六个生字。认识新笔画“2(撇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感受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在本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想象中读、在读中感悟。首先,借助色彩鲜明的贴图、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人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其次,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感悟诗歌中景物的`美,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在课件优美的画面和轻柔的音乐声中师描述:清晨的海边浪花轻轻拍打着沙滩,一棵高高的椰树静静地站在海岸边,渐渐地,在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亮光。那是每天最早起床的晨光,是太阳公公把她送来的。小朋友们,你们想认识晨光和它的朋友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2.板书课题:晨光。读题。

  二、层层递进,引导初读

  1.这些生字娃娃走遍了晨光照射的每一个角落,你们看看,它们藏在了课文的什么地方?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游戏:登山看日出。(课件演示:教师自下而上点击,屏幕逐个出现生字,学生认读,比比哪组先到山顶。)

  3.生字娃娃们又回到了课文中,再读读课文,把它们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三、展开想象,朗读感悟

  1.指导朗读第一节

  (1)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一行,看看你能想到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中朗读课文,学生闭眼想象。)

  (2)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晨光是怎么叫醒风的?她对风说了什么?师生分别扮演晨光、风进行对话,激发学生想象,丰富学生语言。

  (3)你能把你想到的和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评。男女生赛读。)

  (4)请同座的两个同学一块儿学习二、三、四行,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说一说,还可以演一演。

  (5)学生用说、演等方式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a课件演示,师述:瞧,风轻轻梳着椰树的枝叶,把他叫醒了。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b是啊,柳树舞动着枝叶,正和小鸟打招呼呢!愿意读读这一行吗?

  c小鸟在朵朵白云间飞翔,用它动听的歌声叫醒了白云。把你想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吧1

  2.自读感悟第二节

  (1)课件演示,师配乐描述:早晨的一场小雨过后,海水显得更蓝了,这时候太阳出现在远处的海平面上,慢慢地,慢慢地露出了红红的脸蛋,一切都亮起来了。

  喜欢这里的景色吗?那赶快把第二小节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a大海无边无际,蔚蓝蔚蓝,你能用朗读让我们看到这美丽的大海吗?

  b红彤彤的太阳放出万道光芒,喜欢阳光的小朋友们一块儿读读吧1

  3.跟着教师的引读,配乐朗读全文。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云”。认识新笔画“2(撇折)”。

  2.观察“云”字的笔顺,书空。

  3.怎样写才好看?

  4.师范写,生练写。

  五、课后拓展

  起个早床去找晨光,欣赏早晨的美景。用你喜欢的方式把早晨的美景带回来。(如记日记、照相、画画等)

教学设计3

  教材说明:

  《炮手》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为了革命,亲手炸掉了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感人故事。全文以对话形式为主,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为辅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字5个,写字9个。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3、情感目标:受到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的感染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执行什么任务?你还发现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老师相信只要聪明的你用心去读课文,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翻到99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给每段标出序号。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画出生字词(不认识)。

  3、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连读,齐读。(重点提示:黎、瞄、垮、煞、颤)

  4、齐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三、合作交流,具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什么问题。

  2、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自己有什么想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

  4、梳理小组同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准备提出全班解决。

  5、全班反馈,集中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6、教师点拨,深入理解。问题:课文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炮手不同时刻的神态?几次使用有什么不同?找出来反复读一读(苍白——煞白——惨白),用心品味一下炮手神态的变化。

  7、联系上下理解词语:凛冽、喝彩、仅有。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突出重点,精心品读。

  1、师:同学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也有两个问题请大家解答,可以吗?

  ①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副官冻得浑身打颤,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②敌军驻地——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悲伤的热泪。

  2、读一读:找出这两处多读几遍,再联系前后内容,想一想。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想:为什么炮手的神态截然相反?假如你是炮手,当时会怎么样呢?

  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写,你读了之后印象如何?

  5、议一议(交流刚才的问题)。

  6、读一读:有感情地读这两组句子,认真体会炮手的内心活动。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开炮把他击毁?

  7、分角色朗读全文。

  8、说一说,这时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五、续写课文,拓展延伸。

  战争带来的总是不幸和灾难,所以我们拥护和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愿我们的世界远离战争;愿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家园;愿我们永远享有宁静温馨的和平生活!请同学们想象战争胜利了,炮手回到亲爱的家乡,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一则关于中东的新闻或一个与中东相关的词语。

  (2)能看图比较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之处。

  (3)能在“中东”地图上找出“两洋、三洲、五海”。

  (4)能看图说出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东石油的分布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对地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时事的意识、热爱和平的态度,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

  (2)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东南亚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用深情生动的语言导入]

  地球母亲的孩子很多,却有一个孩子倍受灾难,频繁的冲突、战争,再有自然灾害的侵扰,本来干涸的身躯,又千疮百孔,被割被抢更是灾难深重,它就是母亲最关注的孩子——中东地区!(展示课题)课题质疑 通过深情生动的语言导入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课一个良好开端。

  承转 [问题]

  这个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把这个地区叫做中东呢?

  [课件展示]

  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名称来历文字简介。

  中东包括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请大家和西亚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课件展示]

  中东地区图和中东与西亚比较图

  [结论]

  中东比西亚多了个非洲埃及,少了一个阿富汗。中东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亚国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请注意看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土耳其跨亚洲和欧洲,埃及跨亚洲和非洲) 巧制中东与西亚比较图课件,使学生很快明白中东的范围。

  长期的

  热点地区 请同学看这样一组关于中东地区的新闻报道(请男、女播音员播报)

  [课件展示]

  新闻报道内容

  再看摄影师在中东大地上拍下的几幅照片。

  [课件展示]

  战争画面图

  这些报道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这里战争频繁,所以成为世界的.焦点,并且受到美国等大国的关注。)

  [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中东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你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报道中都提到哪些战争?(两伊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

  [课件展示]

  中东——世界热点地区

  一湾

  两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教师转承: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中东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

  关于两次中东战争的介绍

  师提问:为什么中东的战争会有英国和法国插手?他们在争夺什么?(苏伊士运河)

  师追问:为什么要争夺苏伊士运河?(因为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

  中东地区图(一湾、两洋、三洲、五海)指导学生读图。

  师提问: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师提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湾)

  师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里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相连)

  师追问:除了内部相通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活动]

  完成第52页第1题第(1)小题。

  [课件展示]

  1、表格图答案

  2、里海介绍

  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有什么重要性?

  [课件展示]

  土耳其海峡图

  [简介]

  是里海通往地中海的桥头堡。

  [课件展示]

  苏伊士运海图和简介

  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与这儿有关。)

  师小结:看来重要地理位置确实给中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的

  石油资源 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海湾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展示]

  海湾战争资料

  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石油问题)

  [课件展示]

  1、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2、四个主要石油生产国

  3、石油运输航线图

  [讨论]

  1、中东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状况;

  3、中东石油的主要输出路线。

  学生代表回答:

  1、 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 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课件展示]

  波斯湾图文介绍

  [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中东进口石油,最短航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

  [课件展示]

  航线A、B、C图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在中东有着很大的利益可图,因此,他们要干涉中东事务。

  [课件展示]

  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深层目的。

  [讨论]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据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其它地区的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5年,中东的石油储量可开采80年。如果中东石油用完,其经济将如何发展?

  [课件展示]

  “石油美元”

  (发展旅游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业,振兴民族工业……)

  总结 今天我们分析了中东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请大家注意,从我用的形容 词来看,这两点都是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这些优势条件在给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麻烦,因此,大家今后一定要客观的看待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

  作业:1.完成课本中活动题空格填充。

  2.搜集中东水资源和文化方面的资料。

  3.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一封关于协调解决中东事宜的信。

  中东地区除了具有地区优势以外,也有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水资源和文化差异同样使其成为世界焦点,具体怎么回事?请听下节分解。 设置悬念,引 起学生再学习的欲望。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需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从而乐于探究、尝试。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投掷小垒球设计成“空中彩带”主题式模拟活动,试图通过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活动,引导他们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自学自悟、主动探究中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初步了解投掷的要领,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继续通过小朋友喜闻乐见的主题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创想,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2、通过毽子投掷,了解投掷的基本要领:肩上屈肘——获得好的出手角度、快速、有利挥臂——出手速度,并知道投掷时出手高度、速度与投掷远近的关系;(蹬地、扭髋、挺身、肩上屈肘)

  3、通过系列投掷活动,发展学生良好的投掷能力和活动能力;

  4、教师继续进行最棒个人、小组的评选、鼓励,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体育课上良好的价值取向;

  5、引导学生尝试编队飞行、伏击空战、共同训练提高等合作性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互助合作的'习惯与能力。

  三、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相当投掷手吗?(学生欢呼雀跃,跃跃欲试)那好,老师带大家开始投吗?……

  师:漂亮吗?老师告诉小朋友,想当好投掷手就必须学会投准,下面我们比一比哪名同学投的高,接的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练习,学生肯定能积极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2、体验→探索→感悟

  师:刚才小朋友的模拟投掷真不错!现在老师宣布我们的地面训练成功,大家可以进行正式抛高训练了!下面各个飞行小队到各自的空域去比一比,谁的毽子飞得最高最远……

  (学生至各自“空域”尝试“投掷”,教师分别参与各组活动,引导学生互相比较、互相观察,寻找合理的投掷方法)

  师:各飞行小队集中野战机场,我们来比一比谁是特技投手

  (请各小组推荐同学演示,师生共同评议,从中选出投得好的学生命名为“特投手技”并给予奖励)

  师:想当特技投手的小朋友请举一下手!噢,大家都想成特技投手,那么怎样才能成为特技投手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对了,得掌握好的投掷技巧才行!下面老师把刚才投掷表演时看到的几种投掷方法模仿给大家看,请大家看看哪种投掷方法更好(教师结合学生练习情况分别演示撇射,肩上屈肘慢速抛射和肩上屈肘慢速抛射和肩上屈肘快速抛射三种投掷方法,让学生对比寻找总结正确的投掷方法,师生共同归纳肩上屈肘、注意出手角度和速度的投掷方法)

  3、好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当特技投手,接下去各飞行小队回各自空域抓紧训练,等一会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队是特技投手队!

  (学生分组学练,教师巡回到各组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4、再一次集中,进行“特技投手小队”比赛,师生共同评议并命名奖励。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之间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将教师的正确和错误的师范、指导放在学生练习、感悟之后,不但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坚持、总结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巩固→展示

  师:投手们表现得真棒!现在我宣布投掷训练圆满完成,接下去我们该进行演习了……

  (宣布“演习”规则,轮流由四组学生扮演“侦察机”冲过封锁线“伏击”“阵地”)

  师:(紧张地宣布)刚刚老师收到情报,一架不明国家的超大型侦察机正向我国境内飞来,请各飞行小队赶快进入阵地,准备打击侵略者!

  [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能力的练习比赛,学生往往会情绪激昂,乐此不疲。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投掷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五、轻松愉快、交流分享

  师:胜利喽!看,群众来慰问战斗英雄们了……

  (师生进行放松小游戏:打保龄球)

  师:(指着“坠毁”的“保龄球”)我们的投手真棒,侵略我国的敌机被我们击毁了,下面请各位功勋投手交流一下经验好吗?

  (学生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一张张汗盈盈的笑脸洋溢着成为“保卫祖国”“英雄”的成功和喜悦)

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悠然洒脱的心境,读出诗歌的情感。

  2.将诵读与传统吟诵相结合,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悟陶渊明摆脱世俗名利的羁绊,回归自然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品带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

  难点:理解陶渊明远离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吟诵法、品析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以酒引入本诗。

  2.初读感知,“酒”意微醺。

  (1)学生自由诵读。

  (2)全班齐读。

  3.品析感悟,“酒”后心声。

  (1)【小组合作交流】品析诗意,思考如何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朗读技巧:语气、语调、重音、语速。)

  预设:悠然_____南山(换字品析)。

  描绘写景句的画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请结合理解,为本诗再拟一个题目。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拟标题的方法。教师简单讲解“饮酒”为题目的妙处,落脚朗读要读出酒后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语速舒缓,语气轻松愉悦。)

  4.吟诵品味,“酒”韵悠长。

  【小组合作读】设计一个诵读或吟诵展示。(个人及小组形式均可)

  (几位同学展示其他诗歌的吟诵。)

  教师指导吟诵本诗方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

  (小组合作展示诵读或吟诵。)

  全班一起吟诵。

  五、板书设计:

  唐令西

教学设计7

  学习目的: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

  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学习重点:

  1、情感朗读,整体感知,体味深情。

  2、语言揣摩,背影品味,感悟亲情。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3、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

  教学设想: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在教学中,应以“情”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同时要精心设置好问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并进行体验,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设计:

  一、父情体验,激趣引读。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也许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并不经意,但在特定的环境中,那种对亲情的感念便会涌动在我们的心田。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再体验一下这种温情呢?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诵读积累,寻找亲情。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设问:找出文章中写背影的文字,说说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哪一段,朗读体验并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背影”你感受到了什么?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因为此时作者写得最为详细:先写外貌(写衣帽)然后写动作,用特定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感受: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三、合作探究,品读亲情。

  设置问题情景一:

  ♂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主要表现在浦口送别中,那么在这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设置问题情景二:

  ♂那么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设置问题情景三:

  ♂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从而着力地进行描写?

  在祸不单行的家境中,父亲在谋事和送行二者之间他将儿子的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是何等的爱子之心!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父亲还要安慰儿子,送行时又细致入微地关照。买橘子要过铁道,体胖的父亲爬起来非常费劲,但是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想到这些,就在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时,“我”的良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所以“我”哭了,父亲此时的背影便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设置问题情景四:

  ♂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体验拓展,回味亲情。

  1、体验拓展:

  ♂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2、回味亲情:

  (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五、小品表演,走进“父亲”。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发表看法,畅谈感受。

  也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现生活中父母的亲情,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2、课外延伸:

  ①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②体会结尾处作者的情感,为作者写一封回信给父亲。

  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④今天我们要布置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难忘背影 ——点题

  父 家境:祸不单行 父亲疼爱儿子

  子 描写背影 别前:细心关照 儿子怜爱父亲

  情 买橘子: 体贴周到

  惜别背影

  深 再现背影——思念

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具文字图象等课件

  程序设计

  一.引入(3分钟)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二.初知(5分钟)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孩子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孩子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生答登山)。

  三.精读

  (一)探究挑山工和游客登山的不同,感知挑山工形象

  1.寻找不同点(5分钟)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孩子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孩子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还有补充吗?(指名补充)

  3.体会两大不同点(7分钟)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行路线。折尺形是怎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4.体会两大不同点的原因(10 分钟)

  师:怪了,走的路程多速度却并不慢,这可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板书词语集体读词,指名说意思)。读读书,看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揭示谜底的段落和句子。(生读书找句)这些句子在哪儿呀?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什么?(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二)探究作者受到的'启示,深化挑山工形象(8分钟)

  师:冯骥才爷爷不仅诚心诚意地佩服这些话,还深受启示,所以从泰山回来,他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这样的(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他的读书让老师听出来了。谁能让我们听出更多的东西?(再指名读,引导评议,引导读出山的陡直和挑山工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全班齐读这句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生质疑,同桌合作交流解疑,全班汇报,引导理解“它”的含义。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师:你们已然把这幅画挂在了心里,所以当你们热爱某种事物的时候,或者决心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想你们也会象挑山工那样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去研究它,做好它!是吗?

  四.结语(2分钟)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孩子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方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方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孩子们。

  挑山工

  板书:

  一个劲儿往前走登上极顶

  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获得成功

教学设计9

  第一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掌握本课出现的多音字“角、供、吭、调。”

  2、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重点:学会运用部分词语。

  知识链接:

  堂馆:在旧时用于称呼饭馆、茶馆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员。堂馆在过去地位低下。

  净角:是一种戏曲角色,通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

  预习任务:

  1、认识8个生字,自学12个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

  2、找出本课出现的多音字“角、供、吭、调。”并进行组词。

  3、把课文读通、读熟。

  预习检测

  Jiǎo ( ) gōng ( ) kēng diào

  角 供 吭 调

  Jué ( ) gòng ( ) háng tiáo

  自主、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互相抽读8个生字的读音。听写12个生字,组内的同学之间互改。

  2、互查多音字的完成情况。

  3、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然后进行交流: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4、自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后,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5、通过多种形式读一至三自然段 ,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6、背诵一至三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

  我来闯关:

  A、填字成词

  左()右() ()()郑重 厉声()()

  ()()大叫 局()不 ()从容()()

  B、“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在 全文中属于( )句。

  C、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紧接着进入课文学习,在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以后,引导学生质疑,再以“疑”为线索,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富有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道理。因一年级的课文不管生字熟字都带拼音,因此生字词的教学可把“音”放在第一课时,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自然熟记,部分“义"也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而“形”及书写指导可放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激发期待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阅读期待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也是教学得意有效开展的基础,开课是设置悬念,就是营造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里共有几只动物?“咕咚”到底是什么?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质疑问难 以学定教

  指导学生就所找出的`动物进行质疑,学生如果不明白,教师可举例。如: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

  (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体现了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以读为本 顺学而导

  (一)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的?

  1.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小白兔的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内心。

  2.动作演示“撒腿就跑”,再用该词练习说话。

  3.指导朗读。这一句的朗读指导关键让学生读出小白兔当时极度恐慌的心理。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体会,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二)狐狸、猴子、小鹿、松花素昕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大致明白“慌张”的意思即可。

  (2)出示队列训练及市场购物两幅画面,让学生通过比较,对“乱哄哄”一词,有感性的认识,再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楚即可。

  (运用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让学生自主理解,符合课表要求。)

  2.指导朗读

  (三)狮子被吵醒之后,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狮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其他动物说的话。

  2.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1)他追上去,好奇地问“你们跑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好奇”这个词,通过换词的方式理解“好奇”就是“奇怪”的意思,然后朗读体会,读出疑问的语气即可。

  (2)“咕咚?"狮子愣了一下,又问:“咕咚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愣”字,通过表情表演,明白“愣”的意思,在读“咕咚”这个词时,“咚”字的读音要上扬,读出怀疑的语气。

  (3)“我们还是回去看看吧!”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的狮子皱着眉头,环抱双手,一幅要探个水落石出,查个究竟的样子,通过看图、说图,想象狮子的内心,从而读出坚决的语气。读的时候,做到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吻合。

  (4)小猴说:“不好了,咕咚来了,你也赶快跑吧!”、“我不知道。”、“咕咚是什么?”

  小猴的性格活泼,读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快些。

  (5)“我也不知道,是兔子说的。”狐狸回答。

  狐狸从一开始就是人云亦云,在读这句话时,指导学生读出狐狸懵懵懂懂的样子。

  (6)“我……我也没看清楚。”兔子摸着自己的耳朵,结结巴巴地说。

  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结结巴巴地说的,指导学生读时,“我”字的声音要延长,“我也没看清楚”这句时,要紧紧抓住“结结巴巴”这个词朗读体会,具体如何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一格。此外,兔子说这句话时,是挺不好意思的,可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表情。

  (在以上指导朗读的环节中,具体引入师生互评及生生互评机制,以评促读。)

  (四)角色表演

  五、比较表现 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狮子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识字教学

  1.巩固读音

  (1)开火车读生字。做到人人过关。

  (2)游戏——找朋友

  2.辨清字形

  (1)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字形办法。

  (2)检查反馈

  (3)比较字形,引导区分。

  二、朗读全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五、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动脑筋想、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1.朗读指导具体到位

  2.重点词语品味功夫较足

  3.识字教学过于简单

教学设计11

  一、故事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都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从故事里,我们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马良呢?

  学生简单讲述。

  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实现了他的心愿。同学们,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

  3、师: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这支神笔,因为她想用这支神笔做许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23课《假如》。

  板书课题,齐读。

  二、复习字词

  师:要想知道小作者的心愿,还得先冲关呢!大屏幕上的生字词咱们都学过了,谁来做小老师教大家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初读感知

  过关成功!现在,同学们一定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想要实现哪些愿望,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吧!教师配乐朗读。师:找一找小作者用神笔画了些什么?

  指名答。

  四、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小作者用神笔实现了三个心愿,第一个是——小作者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

  ⑴指名读第一小节,读完后学生评价。

  ⑵指导停顿。

  师:今天咱们学的是一首小诗,和其它课文不一样,要能读出音乐美、节奏感。⑶自己练习,体会。

  ⑷理解内容,指导感情。

  师:为什么画这样一个太阳?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叙述:冬天到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正在这时,天空出现一轮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顿时,(小树不冷了,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比较学习句子,仿写句子,理解“快活”。

  如果没有这轮太阳,小树可能会——如果你是这棵小树,你会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生想象,回答。

  让我们带着对小作者的感激一起朗读这一节诗!带动作朗诵。

  2、学习第二小节: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小作者还想实现什么心愿?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小节。

  ⑴小组读,评价。

  ⑵师:这是几只怎样的小鸟?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现在在哪儿?鸟妈妈飞呀飞,会飞到哪些遥远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中理解“遥远”的意思。

  ⑶师:鸟妈妈为了给小鸟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答,谷粒、米饭、面碎等。

  ⑷师:善良的小女孩用神笔给小鸟画──

  生:谷粒。

  师:有了小女孩画的谷粒,小鸟会——吃得饱饱的,再也不挨饿,无忧无虑的生活,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喜悦……

  ⑸男女生比赛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第三小节:

  ⑴师范读,。

  ⑵师:西西是不幸的,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痛苦?

  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中感悟“不幸”一词。

  ⑶播放课件:有一位女孩,她叫钱红艳。她和西西同样不幸,她因一场意外车祸,为了保全生命,不得已将骨盆以下的下肢完全截肢,对于一个年仅四岁的小女孩而言,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孩子们,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女孩,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想自由的奔跑和玩耍,却每天只能孤零零的把自己仅剩的半截身体蜷缩在破旧的篮球里的小女孩,看到这个眼神中充满无限渴望和期待的小女孩,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⑷师:西西是不幸的,却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像小作者那样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在球场上玩球)、在……

  指名说。

  ⑸师:这时的西西是多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全班同学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

  齐读。

  五、深入探究

  1、师: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感悟文末的省略号。读出回味无穷。

  2、师: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指名答。

  师:是啊,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神笔,小女孩的愿望也不一定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假如是什么意思?但是小女孩最可贵的是——她有一颗可贵的爱心。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来享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

  师生齐读。

  六、拓展想象

  (播放图片失学儿童):这是一间冬不挡风夏不遮雨的教室;一群贫困山区想要上学的孩子。“我要上学,我要读书!”这是他们唯一的心愿!孩子们,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盲童):他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们多么想看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啊!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干旱):因为干旱,土地不能播种庄稼,水管再也滴不出一滴水,小动物再也不能自由的奔跑,当我们生活的家园变成这样的时候,孩子们,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又会用它画什么呢?孩子们,老师相信,我们的爱心会像马良的神笔一样,充满神奇的力量,实现我们心中一个个美好的愿望。(板画:心愿)

  七、总结

  小结:小作者极其渴望有枝神笔,但却不是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八、板书设计

  假如

  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4、理解思想自由、宽容精神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5、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怀,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境界,为了让我们彼此的心不足遥远,让我们永远握住宽容的双手吧!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对待新生事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房龙,在他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宽容。

  二、介绍作者房龙及其作品

  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作品有《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三、解题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阅读提示”,划出重点内容。

  1、在阅读提示中,应找到《宽容》一书的中心内容、序言的大致概念、本课序言的特点、本课的中心内容等。

  2、补充:序言的概念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这种文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自序,一种叫代序。

  自序是作者在自己著作正文前写的文章,一般说明书的宗旨和写的经过;代序是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可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

  序言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较浓。

  3、提问:学习了以上有关序言的知识后,你认为本文属于那种序言?

  明确:自序。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采用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课件展示)

  2、你认为本篇序言的特点是什么?

  3、请同学们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4、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5、故事的发生地有什么特点?

  6、你能试着复述这个故事吗?

  明确:(课件展示)

  1、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事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2、《〈宽容〉序言》中作者将一个富有宣传性、鼓动性、劝诫性的故事分成了十小节:①无知山谷;②孤独的先驱者;③先驱者传播新文明;④守旧老人率众杀死先驱者;⑤山谷遭旱,生灵遭难;⑥饥寒交迫,恪守旧律;⑦山民叛乱,投奔新路;⑧重获新生,怀念先驱;⑨再回山谷,朝拜先驱;⑩警示人类,牢记教训。

  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小节是第一部分,写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至第四小节是第二部分,写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了他。

  第五至第九小节是第三部分,写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最后一节是第四部分,写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3、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可以看出:“这样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无知山谷”。

  4、无知山谷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人们。

  5、复述(只要能将大致内容讲出来即可,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培养大胆表达的能力)。

  四、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难懂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宽容〉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么,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哪里?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又将怎样呢?让我们还是深入研读《〈宽容〉序言》吧。

  二、人物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关注有关人物形象描述的句子,思考有关人物形象的问题)

  1、课文中涉及的人物都有谁?(课件展示)

  2、人物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1、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2。人物是抽象的、类型化的。

  守旧老人:把古书和律法变成至高无上的权力宝杖,借此愚弄和统治百姓。他们是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代表着顽固不化、冷酷无情的统治阶级。

  村民:被自身的惰性销蚀得既愚弱又麻木,屈从于强权统治,甚至成为守旧老人的帮凶。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才被激发了生命的活力。他们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被唤醒的主力──人民群众。

  漫游者:有着超乎常人的血性和责任感,率先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即使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何等可悲的结局,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传播新世界的声音。他代表着有强烈开拓精神与历史使命感的革命先驱者形象。

  三、重点探究

  (学生三读课文,思考,讨论,总结)

  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2)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3)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4)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5)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声。

  (6)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总结明确:

  (1)“知识的小溪”,要紧扣住一个“小”字,反映出了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浅陋贫乏。小溪虽小,毕竟是流动的,还有一定的活力。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古老的律法束缚着新知识的汇入。

  “缓缓地流”更是说明无知山谷文化发展停滞、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很难改变。

  (2)本句中,应该理解“无知山谷”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它指代的是愚昧守旧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人们也不敢打破,因为“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人们只好守旧,以达到“大家都和睦相处”而相安无事。

  (3)理解本句,可以从上句得到一些启示,体会无知山谷中律法的严酷镇压,受守旧老人的蒙骗,人们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从文章的第一节中还可以看出“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4)漫游者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已经找到通往充满光明的新生活的道路,他不畏艰辛、不惧死亡地回来,是为了带领无知山谷的人们冲破旧思想、旧势力,开辟新天地,走向新生活。

  (5)人们为什么会“恐怖”呢?他们“恐怖”什么呢?由于人们的无知,他们奉守旧老人为神明,奉祖宗律法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铁律,在守旧老人的欺骗和蒙蔽下,人们也认为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所以在新思想、新天地面前发出了“恐怖的吼声”。从“吼声”可以看出他们“恐怖”的程度之重。

  (6)人们的“恐惧”来源于祖宗律法、守旧老人的威严的重压,害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但是特大干旱使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的那一边,律法却说“不行”,人们因此而彻底失望,死亡的恐惧战胜了律法的威严,终于产生了反叛的勇气。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一节的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第八节的结尾又有“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思考:“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文章前后的“幸福”是同一种幸福吗?

  (2)无知山谷的村民是过着幸福的生活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怎样理解“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句子在第一节)

  (3)第四节中“人们举起石块杀死了漫游者”,为什么杀死漫游者的是人们,而不是守旧老人?

  (4)第八节中“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我们当时知道的话,当然就……”未说完的话应该是什么?从表达效果来看,把它写出来好,还是就这样省略好?

  (5)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括号中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总结明确:

  (1)“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中村民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前后的“幸福”意义不同,第一节中“幸福”指村民们对“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这种状态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是一种低层次物质生活的满足。第八节中的“幸福”是先驱者用生命换来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的满足的生活,具有较高的层次。

  (2)联系前面对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和“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两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无知山谷的居民过的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生活,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威压之下,他们甚至是不幸福的,“宁静”“幸福”都是表面现象,怀疑祖先的智慧又不敢有所表示才是他们心理的真实状况,所以他们是恐惧的。

  (3)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是守旧老人,但是他的意志体现在村民的身上,他以祖宗的智慧、律法的威严压制了村民,统治着村民,使他们愚昧,以村民的手来杀死漫游者,更让人感觉到守旧势力的强大,加深了悲剧的效果。

  (4)未完的话应该是“不会杀死他了”。从表达效果看,不说出来更好,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悲剧已经发生了,再说后悔的话也是没有用的,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再内疚。这句话有揭示中心的作用。

  (5)文章最后一节显现出了一种历史实况:过去有过这样的悲剧;现在,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悲剧;将来,依然会发生同样的悲剧。

  “我们希望”所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作者的心声,当然,还应该有些许的无奈:这样的事情将来还是会发生的。因为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顽固的守旧势力总要镇压创新者,受传统束缚、认识局限、不明事理的人们也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

  四、深入思考

  1、思想内容方面

  提问:学了《〈宽容〉序言》,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呢?

  明确:

  第一,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前进,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真理的发展。

  第二,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一定会发展,但实现真理发展的道路是艰难异常的,这个过程离不开宽容的政策与宽松的环境。

  第三,先驱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2、写作方面

  提问:本课结构材料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课件展示)

  明确:第一,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整篇序言中没有一处写到“宽容”,但却处处体现“宽容”的精髓。

  第二,语言精美,富有哲理。

  (学生的回答可能丰富多彩,有道理即可,切不可求千篇一律、统一答案。)

  五、中心意思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

  明确:《〈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对“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必须有能够接受异见的宽容胸怀的道理。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作业本上)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宽容给我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文章,体裁不限。

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让学生自主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嘱咐”等新词的意思。

  2、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读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通过拓展,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实践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体会母亲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

  难点:读懂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时以教材为媒介,创设对话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跟同伴合作交流、和教师互动中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体会母亲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合并为60分钟)

  板书预设:

  13嘱咐

  母亲 目光 “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勤劳善良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导课质疑

  1、直接揭题:13嘱咐

  2、释题:“嘱咐”是什么意思?(告诉对方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常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嘱咐谁?嘱咐什么话?通过什么来嘱咐?)

  二、学生自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次,划出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思、划结合:刚才提出的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就划一划,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3、对自己不懂的句子或问题作上记号,待会儿交流释疑。

  (教师巡视,及时地给学困生以帮助。)

  三、第一次全班交流,多向互动

  1、检查生字词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小节自主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段落,重点正音:喘蓑笠眸子

  2、请学生汇报刚才的自学所得:

  (1)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

  重点理解:无微不至:指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快慰:因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

  (2)交流课始质疑的问题:

  A、妈妈嘱咐“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B、理解重点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先想一想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勿:不要以:因为善:好事(好行为)为:做恶:坏事(坏行为)

  整句话意思: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去做,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妈妈直接嘱咐我的吗?母亲的嘱咐是无声的,“我”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1)读课文第5小节:“我”是通过母亲的目光领会的。

  (2)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记号快速标出描写母亲眼睛的句子。

  (3)交流出示:(齐读)

  ☆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

  ☆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张充满怒气的脸,尤其是那双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

  ☆凝望母亲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我觉察到母亲用目光,正默默嘱咐着我什么。

  4、质疑过渡:那“我”又是怎样读懂母亲的嘱咐的呢?

  四、学生品读课文,与作者对话

  1、细读课文中写有关母亲的句段,想想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作者对话——写批注、感悟朗读等,与小作者一起感受母亲用眼睛对“我”无声的嘱咐,体会母亲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

  3、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填写下表。

  在什么情况下母亲的眼睛表示的意思嘱咐“我”的话

  4、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句段多读几次,试着有感情朗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第二次全班交流,多向互动

  1、学生交流刚才小组合作所填写的表格,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

  ★交流第一次嘱咐:

  (1)第一次母亲在什么情况下嘱咐“我”?(四五岁时,我跟母亲在菜园里劳动。)

  (2)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

  (3)此时,母亲的目光表示什么意思?(赞许、鼓励)

  (4)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母亲的眼睛会说话,她会嘱咐“我”什么呢?请结合当时的情况想像一下。(孩子,你真是个勤劳的好孩子!……)

  ★交流第二次嘱咐:

  在“我”仗着自己力气大欺负小伙伴时,母亲那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表示对“我”的责备,她好像在嘱咐“我”:你要友好待人!

  ★交流第三次嘱咐:

  在“我”趴在生病的母亲身边时,母亲那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表示对“我”的希望,她好像在嘱咐“我”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

  2、感情朗读展示:朗读、谈体会、评读相结合。

  (从朗读中体会母亲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感受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3、质疑释疑:学生提出学到这儿尚不明白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释疑解决。

  可能存在的疑问:第4小节中“母亲用发烫的手轻轻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母亲为什么事而快慰?(一为自己助人为乐而快慰;二为儿子会关心他人而感到快慰。)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课文中的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她用自己的眼睛无声嘱咐自己的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希望他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其实,千千万万的母亲都是用勤劳善良来嘱咐和教育后代的。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具有这一美德。那你的母亲平时又是用什么方式来嘱咐你做个怎样的人呢?

  2、学生自己准备选择一个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母亲。

  3、讨论交流,从中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母亲的思想感情。

  七、即时练习,巩固知识

  1、巩固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提示注意“蓑”的写法。

  (2)抄写自认为难写的生字。

  (3)摘抄“嘱咐、快慰、无微不至”等重点词和中心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小练笔:

  ★写一个片断:说说母亲对我的一次嘱咐。

  ★★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说说母亲对自己的嘱咐和爱。

  (注:去掉课文第6小节,按新编课文(只有1—5小节)来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

教学设计14

  一、导入新课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欢迎吗?用什么方式表示欢迎?

  大家都很聪明,请一位同学把“掌声”写到黑板上。

  写的多认真啊,掌声。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生词。

  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姿势镇定情绪犹豫忧郁歧视

  里面有一个多音字,谁发现了?

  2.分段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填空形式出现。

  掌声有的力量真是神奇,让一个人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走进英子的内心。

  三、感悟理解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英子表现的句子。

  a.出示句子.这里有一个动词,是?板书:坐。怎么坐?(默默地坐)

  b.什么是默默地坐?

  c.为什么默默地坐?

  d.她默默地坐时心里会想什么?

  出示填空练习:

  当同学们积极发言时,她在想————————

  当同学们游戏说笑时,她在想————————

  当同学们唱歌跳舞时,她在想————————

  师:她不敢积极发言,不敢游戏说笑,不敢唱歌跳舞,她总是默默地坐着,缩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她这样的表现用哪个词来概括?在第四自然段有个词是什么?(忧郁)

  e.出示第一段,你认为英子还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自卑痛苦孤独不幸

  把这种感觉放进这句话,再读一读。

  2.还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她的自卑和痛苦?自读2,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a.生答,出示句子。

  b.谁能找到表示英子动作的词语,板书:低站

  怎么低,怎么站?

  英子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背后,都有她自己独特的想法。现在,你们都做一次英子,我是你的知心朋友,愿意把知心话告诉我吗?配乐闭眼听老师读课文。

  c.师生对话:

  英子,老师让你上台讲故事,你为什么低下头?

  英子,你怎么慢吞吞地站起来,为什么不快点?

  英子,你怎么眼圈红红的?

  d.同学们,英子想上台吗?可是,面对老师的安排,她又不敢违抗,她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了,这就叫——(犹豫)

  再读这两句话,读出英子的痛苦自卑无奈。

  师:英子多不情愿啊,无奈之下,她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她觉得腿有千斤重,她觉得同学们的目光像利剑一样刺痛了她的心,她多么难受啊,再读。

  3.英子不想上台,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a.教室里响起了几次掌声,分别是什么时候响起的?

  b.第一次掌声是——

  第二次掌声是——

  c.什么是热烈而持久?

  假如此时英子就站在你面前,请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吧。

  d.你们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英子之前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同学们嘲笑她了吗?我们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

  同学们说的这些话,表达的是对英子的一种尊重,一种鼓励,板书词语。

  e.英子听到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时,她自己心里会想什么?

  英子对你们的鼓励充满了感激,对演讲充满了信心。板书:自信

  读第一次掌声的句子,让英子感受到你们的真诚热情。

  4.当英子讲完的时候,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看图。

  你就是班上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

  板书:赞美

  英子感受到了你们的赞美,她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她心里在想什么?

  板书:喜悦

  再读这段话,读出鼓励赞美,自信喜悦。

  5.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自读第五段。

  出示填空:

  当同学们积极发言时,她在想————————

  当同学们游戏说笑时,她在想————————

  当同学们唱歌跳舞时,她在想————————

  看,英子已经从一个自卑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活泼可爱开朗,快乐自信

  师补充:老师从一份资料上看到,英子后来学习一直很好,上中学的时候,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的物理竞赛,获了奖,后来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破格录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掌声,多么让人难忘的掌声啊,几年后,英子在来信中动情地说:

  出示信的内容。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此时此刻,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呢?

  出示配乐:

  我想把掌声送给妈妈,因为——————

  我想把掌声送给老师,因为————————

  我想把掌声送给——,因为——————

  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生活中,除了用掌声表达爱,还可以这样表达,出示小诗:

  爱是热烈的掌声

  爱是亲切的话语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瑟瑟严冬一杯温热的茶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请大家记住,齐读:

  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选取硅作为非金属的开篇呢?

  从硅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在半导体、计算机、建筑、通信及宇宙航行、卫星等方面大显身手,而且它们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硅酸盐工业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元素唱主角,而含硅元素的材料制品大都是以二氧化硅为原料。所以,首先介绍硅及其化合物,突出了它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科学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从物质存在和组成多样性的角度来看,硅是无机非金属的主角,是地壳的基本骨干元素。自然界中的岩石、土壤、沙子主要以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地壳的95%是硅酸盐矿。所以,介绍硅及其化合物,体现了硅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从认知规律来看,硅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只有+4价,硅单质比较稳定,硅的化合物知识也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轻,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保护和培养。

  本节内容编排有以下特点:

  从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来看,它由二氧化硅和硅酸、硅酸盐以及硅单质等三部分内容组成。在内容编排上打破常规,首先从硅的亲氧性引出硅主要存在的两种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接着介绍二氧化硅的性质,再介绍硅酸、硅酸盐的一些性质,最后介绍硅单质。先学习比较熟悉的硅的化合物,再学习单质硅的顺序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接受。

  从知识内容的安排上来看,重点、非重点把握准确。主干内容保持一定量,并重彩描绘。例如,二氧化硅的知识突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在“科学视野”中介绍硅氧四面体结构,了解二氧化硅的一些物理性质,然后以图配文的方式介绍了二氧化硅的用途,最后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实,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得出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在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时,既介绍了酸性氧化物的共性,又介绍了SiO2的特性,扩展了学生对非金属酸性氧化物的认识。硅酸盐重点介绍硅酸钠溶液的性质和用途。对非重点知识和拓展性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例如,简要介绍了硅酸的制取原理和硅胶的用途,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一些新型陶瓷以“科学视野”的方式介绍,硅酸盐的组成以“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等等。

  总之,硅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介绍,既体现了元素存在的广泛性又体现了应用的前瞻性,既有亲近感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同时也能使学生增强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本节教学重点:二氧化硅的性质。

  本节教学难点: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学建议如下:

  1、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联系和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因此,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碳和硅是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教学时要突出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硅的两种存在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对于SiO2化学性质的.教学,可启发学生根据Si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把它们的性质一一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硅的亲氧性大,得出常温下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加热的条件下,SiO2才能与碱性氧化物起反应,等等。

  在介绍硅酸时,可以补充这样一个实验: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白色胶状沉淀的生成,从而加深对H2SiO3的酸性弱于碳酸的认识。

  对于硅单质,主要让学生了解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

  SiO2的结构知识属于拓展性内容,在教学中不作要求。

  2、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非金属元素首先介绍硅元素,硅的化合物普遍存在是原因之一。因此,教学时要多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及教科书中的彩图和插图,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的实物或照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等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例如,可用生活事例来说明SiO2质硬、不溶于水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观察陶瓷和玻璃制品等实物来了解硅酸盐的广泛用途等。

  3、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硅酸盐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讲硅酸盐时可指出,最常见的可溶性硅酸盐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称为水玻璃。然后展示样品,观察水玻璃的黏稠性。同时拿出一块反复充分浸过水玻璃并已干燥的布条,把它放在火焰上,结果布条不能燃烧,从而认识用水玻璃浸泡织物可以防火。最后,对于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建议学生以阅读、交流的方式来完成。

  二、活动建议

  【实验4-1】

  控制溶液混合物的酸碱性是制取硅酸凝胶的关键。盐酸的浓度以6 mol/L为宜。

  在饱和Na2Si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逐滴加入稀盐酸,待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有透明的硅酸凝胶产生。

  【实验4-2】

  若无硅酸钠溶液,可用市售的水玻璃代替。一定要使小木条或滤纸条反复浸透。

  水浸过的滤纸或小木条,当水分蒸发后就燃烧。硅酸钠溶液浸过的滤纸或小木条,当水分蒸发后不易燃烧(滤纸只起泡)。

  三、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

  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好,除氢氟酸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如NaOH等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

  SiO2的这些性质主要和它的结构有关。SiO2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因此性质很稳定。

  四、习题参考

  1、(1)⑧⑩ (2)⑤⑥⑦⑨ (3)①②③④

  2、

  材料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玻璃

  硬度高、耐磨损,耐高温,较脆

  化学性质很稳定

  陶瓷

  硬度高、耐磨损,耐高温定

  化学性质很稳

  3、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主要应用于信息技术和光电池等方面。

  4、(1)还原剂(2)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剂。

  5、不要求课后马上完成,建议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最好物色学有余力的同学多花功夫写出质量较高的小论文。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08-16

教学设计与反思03-05

地理教学设计03-21

《yw》教学设计03-22

《通分》教学设计03-22

鸟语教学设计03-13

有关教学设计04-01

《景阳冈》教学设计03-26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3-28

挑山工教学设计03-2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