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例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初步认识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如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因此,学好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正确空间观念的关键,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
根据教材对六年级聋生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会看长方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有序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体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八名学生,根据八名学生的智力和听力情况,我将八名学生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三名,他们思维反应快,语言概括能力强,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b类学生四名,他们思维反映一般要求他们基本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用语言概括。c类学生一名,它是智力,听力双重障碍的学生,希望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够借助实物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1、由于本节课介绍的概念较多,因此我采用了简单明了的`讲解法。
2、为了弥补聋生语言缺陷,充分发挥他们形象思维占主体的优势,我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
3、为了培养聋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媒体选择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由于聋生听力障碍的缘故,只有他们亲眼所见的实物直观教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我准备了长方体,火柴盒,木块,牙膏盒等实物。
为了使透视关系更清晰、明确,观察重点更突出,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特设计了一些电脑课件。
五、教学设计
1、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为了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以旧促新的迁移,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平面几何图形?并利用他们原有能够识别长方体的知识,出示一些立体实物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先从感知上让学生区分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不同。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开始新课的学习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新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借助实物,引出矛盾,即这些物体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像牙膏盒这样的物体同学们叫做长方体?而球却不能叫做长方体呢?这就要从长方体的特征说起。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将共同来探讨,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课件:书27页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
师: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1,课前就布置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两个图剪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那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⑵、汇报、展示:
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长、宽、高
师: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着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长、宽、高)
三、正方体的认识
3、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的特征,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2、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1、师:让我们来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3、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那我们可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是?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书本:31页
⑴、和a平行的棱有几条?
⑵、和a相交并垂直的棱有哪几条?
⑶、和b平行的棱有几条?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等。()
(3)、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4)、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6)、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书本:32页第7题
小卖部要做一个长4米、宽2,高1米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上都安上铁皮,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皮?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长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三个栏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为进一步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个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说一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呈现课题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以原有知识系为依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计意图:引出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1)每个小组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3)我的发现是___。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识。)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标有a、b、h的长方体积木)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设计意图: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3、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独立完成)
(1)(幻灯出示)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口算能力。)
(2)(幻灯出示)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出示标有字母的正方体)字母公式为:V=aaa
教师提示:aa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5、运用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体积公式)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总结重点,揭示课题。)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要计算数学课本的体积,就必须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但计算出了数学课本的体积,同时体会到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小结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27~29例题1~2
1、 同伴互相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
2、 观察长方体,看P28的例一,试着(用铅笔)完成书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做一个长方体。写下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练习
4、 有什么疑惑?
三、汇报展示:
(一)导入
1.已经认识过许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等各是什么形状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图形。
讲台上放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和平面图形一样吗?
2.指出:像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粉笔盒、书等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出示P27图,让学生观察。
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4.小结: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二)教学实施
1.认识面、棱、点。
师:昨天让同学们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说说面、棱、点的区别。
(1)拿出准备的马铃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平平的面)
(2)挨着这个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及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3)紧挨着这两个面再切一刀,形成三个面,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2.汇报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3.汇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4.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和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汇报,并完成下面这几个问题: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大家的操作、讨论可以知道:(课件出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6.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图形。
(三)、汇报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P29例题2,昨天让同学们用学具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提问: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汇报下面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让学生指出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结(课件出示填表内容)
四、反馈检测
1完成P31练习五T1。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综合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后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了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见过的图形,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征,进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6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较差,在教学中多出示模型和相应的事物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使教学更直观,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分。
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兔博士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5个百宝箱,每组4个小方块,4种图形的图片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环 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 设 情 境 | 导入:同学们,在你们每组的桌上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礼物,这是兔博士特意为你们准备的,你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什么吗? 一会我们就把百宝箱里的礼物全取出来,同学们在取得时候千万别抢,把礼物轻轻的堆在桌子的'中间,把百宝箱放在地上,看看有什么礼物呀,开始。 谁来介绍一下百宝箱里都有什么?其他同学看一看你们桌上的礼物和他们的一样吗? | 齐说:想 生取出箱里的东西 找一名学生说 | 通过兔博士和神秘的百宝箱的出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认识物体的兴趣。 |
探 究 与 体 验 探 究 与 体 | 一、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1、分一分 兔博士给我们带来这些礼物是想让同学们从这堆物体中选择样子相像的放在一起分一分,你们能做到吗? 师到各小组指导学生给物体按要求分类。 师:哪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师指名) 2、揭示名称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把样子相像的物体都放在一起;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国王给每种样子相像的物体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像这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师出示物体) 每人从桌上拿一个长方体叫出它的名字 现在老师给这些物体脱去花外衣,我们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指名说它的名称。 师用上面的方法,揭示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 …… 二、感知物体的特点 1、引导感知长方体的特点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一看,长方体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放在桌上推一推,会是怎么样? 小结:长方体看上去是长长、方方的,摸一摸它的面是平平的,放在桌上推一推,它会平着走。 2、 师引导学生按照认识长方体的方法独立感知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三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汇报: ⑴哪组同学先来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或者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点。 ⑵谁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圆柱的特点。 ⑶哪组同学发现了球的特点? | 小组同学合作边商量边动手分。 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把这些礼物分成四堆。我们把药盒、牙膏盒、长木块、……放在了一起;把魔方、地球仪包装盒、方塑料块……放在了一起;我们把药盒、牙膏盒、长木块、……放在了一起;把茶叶筒、圆木柱、露露瓶……;把大皮球、小球、塑料球……放在了一起。 生说:长方体(多说) 学生拿出长方体并在小组内叫出名字。 学生说长方体的名称。 生:长方体 每生拿一个长方体观察。 班内汇报: 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六个面…… 生动手摸长方体 汇报:摸上去是平平的。 生推 汇报: 推着它会走…… 生拿着长方体进一步感知特点。 学生活动:感知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三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正方体看上去方方正正的,也有6个面,每个面也是平平的,,每个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推一推平着向前进…… 学生拿着正方体感知特点 生:圆柱看上去像柱子,上下一样粗;摸一摸中间是圆圆的,上下是平平的,倒在桌上可以往前滚…… 学生拿着圆柱进一步感知特点。 生汇报;球是圆圆的;摸上去没有平平的面;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 通过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实物、小组合作按照样子相像的标准分类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 这一环节,认识长方体,由教师引导,达到对学生认识物体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独立尝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产生感性认识并建立起名称与形状相对应的表象。 |
实 践 与 应 用 | 1、 2、 师:其实这些形状的物体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 老师也从生活中找来了一些物体,你们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3、完成数一数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30页 (1) ⑵数一数每个图形是由多少小方块组成的。 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 4、游戏:摸物体 按形状名称摸物体。老师和一个组的同学示范。然后各组照样子做。 作业:回家每个人用像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给爸爸、妈妈看。 | 学生汇报。 生自由发言:冰箱是长方体的、衣橱是长方体的、地球仪的包装盒是正方体的、…… 生抢答。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订正。 生自己完成 汇报订正:学生在幻灯下数,有的数了3块儿、有数了4块儿。 生自己拿出小方块来摆一摆再数一数。 学生游戏。 | 动画片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得到休息,同时让学生体会我们认识的物体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儿中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重、难点:
能辨认出不同状态下的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多种不同的形状(边说边拿出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的实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等)。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告诉大家,再板书: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教师可将自己预先多带来的纸盒分发给没有带来的学生),并提问:“大家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部分学生随意地一个面一个面地数,个别学生会有顺序地数。教师行间巡视时,要注意发现会有顺序地数的学生。)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让他再数一数。教师再叫会有顺序地数长方体多个面的学生来数一次。
教师:“我教你们一种不容易数错的方法,(边指着长方体的模型,边说)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教师注意调配一下学生的长方体,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实物的各个面和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并按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如魔方、正方体的积木块(或小木块)和药盒等。提问: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要求学生拿出带来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看着实物,教师提问:“正方体有几个面?”进行观察、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上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正方体也有6个面。
3、出示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教师先出示长方体图,并且将长方体图跟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加以对比。使学生知道这样的长方体模型画出的图应该是教师出示的图形的样子。
学生认识正方体图的过程同上。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棱柱体、一个圆柱体的实物。提问:
“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让学生从中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平时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是正方体的?”
课间活动。
5、做教科书第72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跟它们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五中的第2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
3、做第3、4题。做第4题时,教师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的大小怎样?(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三、小结
教师要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
接着回忆正方体有几个面?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6面,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6面,6个面都一样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平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自主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长方体。
师:(出示一张纸)看,这是一张纸。如果不考虑它的厚度,它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对,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将大小一样的纸重叠在一起,变成一本书,现在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师: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出示情境图。你能从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粉笔盒,茶叶盒,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还有一个物体是什么形状?(正方体)。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第21页上面的内容。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谁来指给大家看一看?
拿着你手中的长方体同桌之间指一指它的面、棱和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来认识长方体。一起读一读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把小组探究的结论写在这张纸上。
小组合作,老师巡视
(1)面的特征
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面的特征。
让一个小组汇报,另外的小组补充。有序的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先数右面一个面,中间四个和左面一个。也可以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这样去数。重点让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有序的数一遍。
长方体的六个面一般情况下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
(2)棱的特征。
长方体有12条棱。(教给学生有序的数出12条棱)。在数棱的条数的时候有的学生将长方体不停的转动要及时纠正。
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来数,也可以按照相等的棱为一组去数。
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4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的特征
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我们把长方体的特征用表格的形式将它梳理出来。对照一下,哪个特征是你们小组自己探究出来的,哪个是同学们共同探究出来的'。
上课的教室,找出它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吗。一定要有序的观察。
(4)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把这个长方体放在你桌子上,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另外的三个面哪里去了?(被相对的面挡住了)相对的面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所以我们画长方体直观图的时候,通常把能看到的三个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三个面我们用虚线表示。一定要记住,还有三个面我们看不到。
(5)认识长、宽和高。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如果擦去长方体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吗?
师:如果再擦去几条棱(三条虚线),你还能想象出原来的形状和大小吗?
师:我们至少要剩下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来原来的样子?这几条棱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吗?(学生自己说一说)
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有的名称。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情况下,水平方向的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的叫做高。这样放,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换一种放法,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长、宽、高是可以互换的。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指一指它的长宽高。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一课本23页第一题。
(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与它相对的是哪个面?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与他相同?
(3)哪个面的长是12厘米,宽是3厘米?
2、自主练习课本23页第二题。
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根据下图想象出一个长方体,运用所给的数据回答。
8厘米
10厘米
6厘米
(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这个长方体的上面的面积是多少?
小游戏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根据所给数据,想想它是什么。如果你答对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个物体。回答错误则不出现。
1、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电脑出示公共汽车)
2、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电脑出示数学书)
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一张纸。)
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这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现在想一想今天我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体
面棱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苏教实验版六上教材第10-11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调动经验、引发冲突、揭示课题:
1、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问:这些是什么图形?
2、调动经验,冲突中引出长方体,揭示课题。
提问:你家的冰箱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呢?
谈话:老师也带来几个物体,(一一出示)
3、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形状也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体。(板书)
二、认识长方体特征:
(一)面的特征、直观图:
1、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呢?这样的面是什么形状?数一数,记在作业本上。
指答:谁能有顺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为什么要这样数呢?你把它的六个面分成了几组?(板书)
讲授:这些叫做相对的面。
提问:这些相对的.面有什么特征呢?(板书)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一边摸,一边数,感受一下相对的面是否完全相同。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
提问:长方体既然有六个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次最多能同时看到及格面呢?把你的长方体拿稳,试着观察一下。
指答多人: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集体观察实物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到几个面。
3、长方体直观图画法。
讲授: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在数学中,我们画长方体通常这样画。(着重对虚线提问)这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
4、在直观图中找长方体的六个面,同桌交流,在作业纸上找一找。
(二)认识棱的特征:
1、由面的相交引出长方体的棱。
引导观察:长方体中一些面是相对的,还有一些面是相邻的,比如上面和前面,它们怎么了?
讲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板书)出示长方体框架,指导学生观察"棱"。
提问: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呢?在你们的直观图上有顺序地数一数,纪录下来。指名上台数。
2、谈话: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6个面的特征,它的12条棱又有哪些特征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指答,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提问:你能在直观图上表达你的意思吗?拿出长方体,一起摸摸。
(三)认识顶点:
1、揭示顶点概念,数顶点个数。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知道了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些棱也相交了。我们三条棱相交成的点叫做"顶点"。请大家试着在直观图上数出有多少个顶点。
(四)认识长、宽、高:
1、揭示长、宽、高概念。
讲授:一个顶点由三条棱相交而成,数学中把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对照直观图板书)
将长方体实物以不同方位摆放,请学生分别找出它的长、宽、高。
2、学生自主在实物上量出长、宽、高,标出数据,同桌交流。
3、对照直观图提问: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你能数出这个长方体中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吗?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指名上台板演)
提问:这个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总和是多少呢?谁能很快算出来?(指答)还有不同算法吗?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4、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长、宽、高想像每个面的形状及相关数据。
谈话:既然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你能根据长、宽、高想像出这个长方体的前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吗?有和前面一样的面吗?右面呢?上面呢?
5、小结。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提问:刚才我们说过,这也是一个长方体,但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呢?对照书中的直观图,仔细观察,同桌说一说。(结合实物验证,形成板书)
四、全课总结。
五、能力拓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1、分别擦去长方体直观图多条棱,想像出原来长方体形状。
2、根据剩下三条棱,想像出原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充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2、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个长方体,小组四人中有一个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每人一张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谈话: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出书上的图片,也可让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回答。
3、介绍: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板书:面),这也是一个面,摸一摸,数一数你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
(1)生操作,指名一位学生数给大家看一看。
(2)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摆好,有顺序地一起数: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板书:面6个)
4、认识直观图
(1)(出示长方体模型)提问:从你的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让三个不同角度的学生回答。
(2)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
(3)观察: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直接看到的?还有3个面在哪儿?从中明确,因为有三个面看不见,所以用虚线画出来。
(4)辨析:上面是什么形状?右面呢?从中明确:由于透视,看上去是个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
1、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在充分认识长方体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从同一个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而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然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上哪些面直接看得见,哪些面看不见,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以此加深对直观图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面的特征
1、猜测。让学生猜测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并说说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
2、操作。让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小组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面这一栏内。
长方体
数量
特征
面
棱
顶点
3、汇报交流。
(1)面的形状
可让学生观察小组内特殊的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
小结:大多数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一些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贴: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面的大小
①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的验证方法可能有:量、比。可让学生结合实物投影演示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通过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发现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不仅面积相等,而且形状相同,可以说上下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左右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前后两个相对的面也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4、追问:通过研究,你知道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把探究面的特征与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区分开来,促使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探究棱、顶点的特征
1、结合实物介绍:两个面相交于一条线,就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的棱和顶点分别在哪里。
3、追问:什么叫作棱?什么叫作顶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定义。
4、操作。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也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棱、顶点两栏内。
5、汇报交流
(1)明确棱的数法
①让回答有12条棱的学生上来在实物上数。
②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固定好,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数。明确数的顺序。先数左右方向的棱,再数前右方向的棱,再数上下方向的棱。
③电脑出示3组不同颜色的棱
(2)棱的长度
①学生汇报,并说说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左右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前后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上下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贴: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在交流中明确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8个)
7、回顾反思: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你能完整得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吗?
8、结合直观图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棱、顶点的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扎实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奠定基础。
2、在数棱的多少时,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规范地、有顺序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也为后面得出每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四、认识长、宽、高
1、(结合长方体框架)介绍:我们知道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我们就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直观图上出示长、宽、高三个字,以及不同颜色的三条棱)
2、说明:通常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3、练习巩固。手持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它的长宽高,换个方向,让学生再指一指。
4、小结:不管长方体怎样摆放,都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1)口答。可以指一指其它的棱,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度,从中明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
(2)观察:第三个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其余四个面有什么特点?
在交流中明确: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练习三第2题
(1)学生填空
(2)校对答案。让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校对,校对时学生说到哪个面就把那个面用色块显示出来。
[设计意图: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校对时,老师先用色块显示那个面,再让学生指一指那个面的长、宽分别在哪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3、
出示图:
(1)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2)出示完整图和题目。
①这个长方体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__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②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_______厘米;
③这个长方体的______面和______面的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
让学生填空,并说说怎样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七、游戏
根据提供的数据,猜猜它可能是哪种学习用品?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教时,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上关于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较多,所以将原先安排的第一课时内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两课时来教学,今天这一课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我想只有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才会为后面学习表面积、体积计算打好扎实的基础。
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观察长方体,认识面、棱、顶点;二是动手操作,研究面和棱的特征;三是完成相应的练习。整节课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发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这两个班的男生都较调皮好动,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有点乱,也影响了教学进度,还有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发现可能是零散的,并且交流时的语言也不够精炼,但交流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整理发现和交流,特别是要重点理解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共享,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能够到位。
从练习三第2题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说出长方体各个面上的长和宽,也就是说对于看长方体的直观图还存在困难。下节课上要花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影响后继的学习。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习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乌鸦喝水的故事你们听说过没有?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石头的形状我们称之为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
观察后回答: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2)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肥皂、牙膏盒、墨水盒)
二、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教学例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1)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2)它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棱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认识长,宽,高。
(4)请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说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解: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二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
四、巩固练习.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展开图,按要求做一个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度量的结果,并指出它的长、宽、高.(注意不同放置法的长、宽、高)
2、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
3、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注意搞清楚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每个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后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模型,量一量长、宽、高,然后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每桌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盒子,四面体、六面体形状的盒子,白纸,吸管,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一组实物图片。(教学楼、卷柜、长方体形状的盒子、装墨水瓶的盒子等)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板书"长方体"
2.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师:老师在每张课桌上都放了长方体形状的物品,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3、说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可以近似的看作长方体呢?
生:说一说。
4.抽象长方体形状。
师:如果我们只考虑墨水瓶或盒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演示:墨水瓶上的图案和颜色飞走,只剩下长方体的透视图。
师:为什么这么多物体的形状都可以叫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的认识"
二、探索发现,归纳特点。
1.引导学生说出对长方体的认识。
师:相信同学们对长方体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以小盒子为例,说一说关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可以一边比画一边说。
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边,8个角。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对面相等。等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内容依次写在黑板上。此时不做任何评价。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同学们的说法都对吗?哪些是长方体的特点呢?我们来研究研究好吗?
2.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你们说的面,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板书"面"
师:你们说的边指的是盒子的哪一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边在数学里叫做棱。板书:"棱"
师:你们说的角,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角在数学里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课件演示长方体透视图上的面、棱、顶点。然后指出,我们认识长方体的特点,就可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3.进一步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
(1)从面、棱、顶点的数量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说"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是不是长方体的特点呢?那就要看一看我们的盒子上是不是都有六个面。
生:先独立数,再由一名学生数给大家看。
师:(学生数前强调)大家看看他是怎样数的,一会我们来点评他的数法。
生:点评那名学生的数法。
师:评价学生的点评。注意数法的有序性,特别是按面的相对关系数的方法。板书"6个"
(用如上方法引领学生认识"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的特点)
小结:这是从面、棱、顶点的数量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板书:"数量"
(2)从面的形状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个同学认为"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你们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有的学生会指出长方体上有正方形的面。
师:引领学生观察这种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面,有的`全是长方形,也有特殊的情况是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长方形,有时有两个正方形"
小结:这是从面的形状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板书:"形状"
(3)从面的大小关系、棱的长度关系的角度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名同学说"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你能指出在盒子上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生:指出盒子上相对的面。
师:怎样说明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呢?
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剪下来,比较;把一个面画在纸上,再比相对的面;量面的长和宽再计算;推理。
师:学生说出方法后,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小结: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这是从面的大小关系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大小关系"
师:指导学生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指一指在盒子上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师:出示焊接的长方体筐架,筐架按长度漆成三种颜色。
生:指一指在筐架上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小结: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这是从棱的长度关系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长度关系"
(4)整体认识长方体的特点,了解认识立体图形的一般方法。
生:拿着自己的盒子,对照板书说一说长方体的特点。
师:我们是从那些方面认识长方体的特点的?
生:说一说。
4.认识正方体的特点。
师:你能用认识长方体的特点的方法自己认识正方体的特点吗?
生:先独立认识正方体的特点,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进行反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如果我们把长方体的棱按长度分组可以分几组?
生:说一说自己的分组情况。
师:讲解长、宽、高的含义。出示透视图表示的长、宽、高。(注意使盒子的不同面向下,再指出盒子的长、宽、高。)
生:指出并量出自己的盒子的长、宽、高。
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
师:有人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讨论。
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圈表示它们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图1)是长方体的透视图,解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上面的形状是__,长是__,宽是__,面积是__ 。下面的面积是__ 。
(2).图中左面的形状是__,长是__,宽是__,面积是__面积是__,右面的面积是__ 。
(3).图中前面的形状是__,长是__,宽是__,面积是__面积是__,后面的面积是__ 。
2.教材中,第15页的第2题、第3题。
四、总结评价,感受成功。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应该感谢谁呢?
生:谈自己的体会。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认识立体图形的方法,回家后,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任意形状的物品,了解一下它的特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学习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内容: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直尺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师:前面我们学习哪些平面图形?举例说说。
师:出示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师:它是一个平面图形吗??生;它是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再由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游戏中掌握特征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学生能说出棱、顶点、面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特征,并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8页内容,并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完成学案中的第1题
2.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有小组长记录下来)
(1)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长方体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点?
3、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并用课件验证(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1)面:板书??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棱:板书??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板书(8个)
(4)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小练习:
说一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辨一辩:一张A4纸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为什么?
认一认:课件出示:学生指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小结: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想一想: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了变化,这个长方体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师小结: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提升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长度(??)。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填空,让学生巩固长方体特征。
2、说一说(纸巾盒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从观察物体的角度出发,更够清晰地辨认长方体哪些面是相对的,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
2、辨一辩.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辨一辨,再次巩固强化长方体特征。
四、思维拓展.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习,总结出长方体的棱长和公式,即: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是对长方体特性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只要你平常留心观察,努力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不久的明天,同学们也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让数学真正为我们服务。
六、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对
棱:?12个??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6-11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7-03
《长方体的认识》 03-12
长方体认识 12-04
《长方体的认识》 07-02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6-04
《长方体的认识》 15篇07-29
《长方体的认识》 (15篇)03-12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