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教养:
⑴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⑵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⑶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⑷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⑴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⑵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⑶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2、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4、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5、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6、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4-0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15篇)05-26
记金华的双龙洞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0-24
《记金华的双龙洞》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1-16
《记金华的双龙洞》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0-31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优秀11-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5-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6-21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