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精选)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
一、初中体育课开展分组学习的特点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综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还要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和体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仿和体验、学会和提高、完善和超越等过程来真正掌握动作技能。在这一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学习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分组学习有如下特点:
1.特色性。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特色。分组时,让学生决定自己的组长、组名、口号,同组学生的表现影响自己所在小组的未来,学生会为了提高小组的综合实力而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2.合作性。进行集体性游戏活动时,小组成员间的合作默契程度是制胜的关键。组内成员都无法完成目标任务时,就会向邻近的小组寻求帮助,学生在运动参与的同时学会运动技能,保持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3.自主性。小组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有一定专项技能的学生成为“小老师”,思维敏捷、语言组织力强的学生成为“智囊团”,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成为“小学员”。学生在学练时自然分配角色,让学生帮助学生,自主讨论和学练,有时还形成“一帮一”特训,比起教师一人对众多学生的教法,收效要好很多。
4.适应性。学生上体育课,不仅是获取知识,也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上体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群体,适应群体。
二、初中体育课分组学习的基本策略
1.男女分大组。在教学上采用男女生分组教学(每组约20余人),女生在体能和技能方面与男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这样可大大减轻女生在学练时的心理压力,还能提高场地利用率和上课效率。例如,进行中长跑项目教学时,女生学练项目为800米,男生学练项目为1000米,同时男女生跑速差异也很大。在练习时,让女生跑1、2道,男生跑3、4道,可以提高田径场的利用率,同时也能针对男女生的体能进行分层训练。
2.同质分小组。在技能学习初期,将体能和运动技能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每组约5~6人)。在组内让学生个体之间感觉差异较小,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的方式提高技能方法,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赶超同伴的可能,通过良性竞争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提高运动技能。在组间有一定梯度,可以让学生根据运动水平选择不同的训练环境。例如,在实心球学练中,水平较低的小组可以选择在距离沙坑的5米起掷线后投掷实心球入沙坑,水平较高的小组可以选择8米起掷线后投掷实心球入沙坑,当整组学生都可以完成投掷实心球入沙坑时,可以让学生继续选择更远距离的起掷线进行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都保持一定的自信心,同时也避免技能较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3.小组内异质。所谓异质,是指组内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小组内异质,是在同质分组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练,有些学生的技能有了大幅提高,同组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产生一定梯度,这时不将技能水平已经提高的学生调离本组,而是让此类学生成为本组的“小教练”,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本组同学共同讨论探究,提高本组学生的技能水平,让学生运用集体智慧尽力赶超其他小组。例如,进行立定跳远学练时,学生根据抛物线原理了解起跳后的运动轨迹。本体感受比较好的学生通过控制身体在空中的姿态提高了运动成绩,小组内学生在讨论身体运动规律和最佳空中姿态后通过学生的身体展示,让其他学生看到更直观、更真切的演示。尽管演示可能不尽完美和规范,但学生觉得自己能超越身边同学,会激发练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
4.组间调整。将班级中个头不高、体能较差的男生调整到女生组,或者将个头较高、技能较好的女生调整到男生组。进行此类调整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条件与相对应的'技能水平,需要通过理性学习合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教师可以给出合理的引导建议,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调动到其他小组。
三、初中体育课分组学习的效果分析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郑公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笔者在对我校八年级共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中长跑单元教学时,第一课采用全班整体教学的方法,简单说明中长跑的基本跑步方法、注意事项和考试规则之后,随即进行一次摸底测验。测验项目为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并记录成绩。
测验结束后,进行为期2周的中长跑单元教学。期间随机选3个班级实行分组学习,作为实验组;另外3个班级作为对照组。教学的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中长跑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弯道跑技术,呼吸的方法及克服“极点”方法;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体验为主,在体验感受中初触中长跑技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和体验,主要形式是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分组学练,指导学生进行组内沟通和讨论,再和其他小组在班级内共同讨论和分享体验练习的经验。师生共同总结后再付诸实践,对照组则不改变教学方法,基本采用全班整体教学。2周课程结束后,进行期中测验,测验项目与之前摸底测验相同,并记录成绩。
参加摸底测验的学生总人数为543人,参加期中测验的学生总人数为323人,故可进行成绩对比的人数为323人。实验组3个班共157人,对照组3个班共166人。其中,男生实验组总人数78人,男生对照组总人数80人;女生实验组总人数79人,女生对照组总人数86人。期中测验结束后,根据学生成绩做出分组前后成绩统计对比表。
由表1可知:摸底测验时,对照组平均成绩均比实验组好,期中测验时,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均超过对照组,平均进步成绩比对照组多12秒;在性别组别中,期中测验时,男生实验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快8秒,平均进步成绩比对照组多20秒;女生实验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快1秒,平均进步成绩比对照组多5秒。男生实验组平均进步成绩比女生实验组多23秒;男生对照组平均进步成绩比女生对照组多8秒。以上数据表明,进行分组学习的学生的测验平均成绩比未进行分组学习的学生提升幅度大,进行分组学习后的男生成绩提高速度比女生快。
在分组学习时,使各个小组具有特色。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组长、组名、口号,让学生决定自己小组的发展,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再通过教师语言激励,学生同呼小组口号等方式,使学生有参与感和责任感。上课时通过教师引导,让各个小组的组员互帮互助,小组之间进行沟通竞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2
对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经验及思考做如下总结:
一、在困惑中摸索
刚开始接触新课程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时,早已经过了上岗培训,虽然对“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课程内容转变有所耳闻,但在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迷惘,甚至有些措手不及。在有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与同学科教师进行了一些相关讨论和整理后,发现以前的“应用题”中大量出现的式题和对纯算式的探究在新教材中真的很少出现了;在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之后,也会插入相关的生活情景问题;在六年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专门以“解决问题”为标题的单元出现了9次;对具体的情境题,不再以枯燥的文字出示所有有效条件,而是让学生在多个相关信息中提出相关的问题,选择有效信息……通过这些亲身的体验,领会了新课程标准在应用题体系的改革是巨大的,理解了要让学生解决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学会解题,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搜集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探究解决方法在与他人的交流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思路的能力,并有回顾与分析过程的意识。所有的探究过程都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他们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在摸索中融合
新教材虽然删除了“应用题”这一名称,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与以往应用题相似的问题,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搜索着以前教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因为新教材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只是传统应用样式的新题型而已,其中必定有用得上的相融之处。比如二年级下册中涉及的两步计算问题和倍数问题也是以往应用题教学的内容,只是增加了情境部分,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画面或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提炼有效信息之后再进行解答。过去的应用题虽然是为解题而教,会不可避免地强调题型,片面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价值,形成以抽象的数量关系和形式化为目的线形教学思路与模式,但这样的教学也会从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解题技巧。综合这两种教学结构的长处,摸索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四步曲”:
一是利用新教材中的情境提炼,让学生充分观察、搜索信息,提出有效的问题;
二是根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以往应用题中涉及的“思路追溯法”选择合适的条件信息,找出每一步的小问题;
三是在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解题方法上求异,达到同一教学情境最大程度的利用;
四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对解决过程进行回顾,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合理性,可以用估计的方法,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更可以通过算式说明思路。
以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为例,其中学生“看木偶戏”的情节中,学生对正在看的人数,走了的人数以及又来了的人数,很清楚,并且知道三个数之间的关系,马上想到两种方法:
一是“正在看的+来的—走的”;
二是“正在看的—走的+来的”,除此以外很难再想到别的方法。但是联想学生在一年级时学到的上车和下车的类似问题,还可以用一句话引导学生往更多的方向去思考,那就是到底人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学生就会考虑“来的”与“走的”哪一种情况的人数更多,最终人数多的那一种情况会决定最后的总人数是增加还是减少,而“来的”与“走的”的人数差问题还可以衍生出“抵消”的生活经验,最终理解还可以用“原来正在看戏的人数+来与走的人数差”得出与前两种方法相同的结果。一道看似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便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将学生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综合起来,寻求更灵活的方法,在探究中达到更快、更高、更强。
三、在融合中优化
教材的编写都是同一理念下的系统编写,但一个班的学生确是一朵朵不同的花,怎样让他们的开得灿烂,开得与众不同更是数学教学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新教材的课堂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的教学流程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列式)——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进行教学——实践运用和检验——提出问题二……照这样的流程,一节课学习程度好的甚至中等程度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会因为集体学习讨论而受到影响,尽管一节课看上去相当完整,想当完美,但实效性的问题还是值得考虑的。因此可以适当减少情境的集体讨论时间,从解决问题的策略环节开始,让学生充分利用自由分组的优势,同步集中讨论策略相同的方法,再进行代表交流,与其他组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这样不仅重点突出,节约了时间,也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的。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一些更好的策略学生不一定都能想到,那么教师的引导策略就显得特别的关键。
以上是对新教材中“解决问题”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在一线的实践中继续摸索,继续完善。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更适合他们的数学学习版本,培养他们需要的学习、生活能力并让他们在书本中获得更多快乐学习的体验将成为数学教师永远的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3
这个学期我有幸担任小学五(2)班和四(2)班的数学教师。我深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断虚心学习,并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总结了经验,取得了一些收获:(接下来写出你认为在这个学期中取得的一些教学成果和心得体会)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上完课时写好 。
二、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善提高,所以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认真批改作业。
好的,我会根据您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感谢您的指导。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后进生的辅导,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让他们意识到知识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生才能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辅导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教育考试方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局限于应试教育的范畴。因此,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知识传授与智力、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除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我还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使他们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有待加强:
(1)进一步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
(2)要不怕麻烦放手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更上一层楼,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不仅要做得最好,更要做得更好。期许自己在教育事业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4
1991年8月南师毕业以来,我均担任小学数学教师。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心灵的教育
特定年龄段所构成的心理因素,使学生在迈向人生舞台时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他们需要像呵护幼苗一样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和宽容。简单粗暴的拒绝和裁判,只能浇灭细小心灵迸发出的火苗。对学困生的严重歧视,冷嘲热讽,另眼看待,排挤在外,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在精神压力下,走向消沉自卑,甚至破罐破摔走入歧途,这些现象在诸多报道中已屡见不鲜。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首先关心学生的心灵教育: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我们既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们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同学生的理解与沟通,想其所想,乐其所乐。有这样一位同学:父亲因为做了国法难容的特大坏事而被判极刑,母亲因生活的压力只好带着这位同学而改嫁他人。由于缺少管教,这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出口伤人、动手就打人的恶劣品格,很多老师都讨厌他,但是他的头脑灵活,思维也很敏捷,就是没有用在学习上。当我教这位孩子的数学时,没有针对他的一贯品格讥讽他、挖苦他,而是尽量捕捉他的一些闪光点予以表扬,比如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同时动员其他同学和他交朋友,同玩、同乐,爱心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渐渐有了转变:讲文明,守纪律,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我曾经和我的一位学生谈心:“你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好的意见吗?”
“老师,您常常告诫我们,上课时要注意听讲,但是有的老师讲课,真的是枯燥乏味,不能引人入胜,我们听课就好像是一种折磨,我们怎么能够静下心来安心听课呢,课堂秩序当然是一团糟了。”
是啊,要想让学生安心听课,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让学生在这艺术的殿堂中自由徜徉,充分领略学习的乐趣。而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形成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学习和模仿只是教学艺术的.起点,探索与创新才是教学艺术的真谛所在。跨世纪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自我”进行不断锤炼,以形成有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这是教学主体的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借鉴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运用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比如我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我将括号外面的数比作孙悟空,而将括号里面的数比作小妖精,妖精一出门,孙悟空便将其打死,从而让学生明白括号外面的数都要和括号里面的数相乘的道理,这样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很快就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三、作业布置要科学、精炼,作业评讲要有针对性。
现在,有的人认为数学就是要让学生多做些题目,“熟能生巧”嘛!而我认为,在当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社会环境下,题海战术不可取,布置作业要科学、精炼。基础性、典型性的题目要面向全体学生,稍难的、拨高性的题目只能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而学有困难的学生只能要求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题目,甚至同其他学生相比还可以少做一些。在作业批改时,一定要做好批改记录:对于那些作业做得好的要予以表扬,特别是思路新颖、方法简便的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以便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而对于全班同学出错较多的题目,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对于做的较差的同学要做好个别辅导,切忌讽刺和挖苦。作业批改记录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较好的途径。它好似一面镜子,能够不断地折射出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以便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大胆有一些特殊的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在做一些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沉睡状态”。因此有目的的让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还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比例尺时,有的同学对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比例尺”这一概念感觉有点模糊。为了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利用活动课时间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要求他们丈量学校操场,按照规定的比例尺制成平面图,并计算操场的实际面积和图上面积。在实际操作时,同学们表现都很积极:有的丈量,有的记数据,有的计算,有的制图,相互配合非常默契,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让学生在生活中领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奥妙不仅仅存在于课本上,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导航者。数学是枯燥的,而枯燥的数学如果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又显得趣味无穷。有一次,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无意中在路过的垃圾堆旁,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纸板,而里面又剪去了一些大小一样的圆,于是我把这张纸板带进了教室,告诉我的学生:同学们,今天老师捡到了这样一张硬纸板,它的长是45厘米,宽是30厘米,在它的里面剪直径是6厘米的圆,请问能剪多少个?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于是纷纷拿起手中的笔算了起来,而只有少数的几个学生没有算,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张纸板,像在思考着什么,突然,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老师,我已经知道能剪多少个圆了!”
“那你说说看,是多少个?又是怎么求出来的?”
“35个,因为它的长只能剪7个,而宽只能剪5个。”
“同学们,你们说说看,他说的对吗?”
一番争论后,每个人都信服了:原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不能用常规方法解决的!“真有趣,原来就这么简单,害我忙乎了半天。”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21世纪的新型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5
数学是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而小学数学又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得到了一些粗陋的经验,愿意在这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我觉得要做好数学教学工作,首先的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专心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要重点抓好课堂教学,注意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数学课“活”、“趣”、“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最活跃状态,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从动手开始。通过学生做一做、摆一摆、分一分等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奥秘及内在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时代脉搏,为学生铺就终身发展的通道。
3、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当然,我在工作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有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一道题讲过两三遍以后,有的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课堂管理不够到位。这些方面工作还有待改进。新的课程改革在我面前展现了一片新天地,我深知,数学教学是一块园地,我愿做一个辛勤的耕耘者,数学教学是一座高山,我愿做一个勇敢的攀登者。
但是我觉得要做好这项工作,仅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远远不够,即使教育理念到位了,但是具体怎样才能做好数学的教学工作那还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呢?在这里我觉得还得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体验,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首先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还是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没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有我们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慢慢的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就会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坚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出来,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肯定他们的学习,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这一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6
本学期我承担了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些成果。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接下来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出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能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且互相帮助、学习和团结。然而,也有少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仍然存在听讲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弱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现了身边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数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学生们逐渐培养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其他的经验和总结:
1、在数学课上,通过巧妙运用各种教具和学具,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选用恰当的教具和学具对于学生获取知识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利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图表等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2、数学课上,老师注重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利用数学知识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沉浸在数学的世界中。通过引入生动的事例和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如:在上学期,我注重设计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数学课程,通过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成功的背后都是辛勤的付出。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克服困难。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感到兴趣盎然,获得成功的满足,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热爱。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坚定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本身蕴含着无限的美妙,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无穷的魅力。数学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艺术性,其内在的美丽之处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图形的对称美等等,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我尝试结合数学游戏的元素,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找规律和数学广角,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们参与其中时表现出特别的热情,他们享受在游戏中探索数学的乐趣。我希望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将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游戏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5、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实际应用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对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针对我们班学困生较多的情况,我计划在课堂上积极提问,鼓励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下会提供额外的辅导时间,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点,解决问题;同时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另外,我会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可以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成绩,增强学习动力,实现全面发展。
2、增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引导学生使用七巧板进行拼图,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7
本学期我担任了两个五年级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教学。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两个班的学生在数学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我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认真备课
在备课方面,我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课程,确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详细记录教学过程的程序和时间安排。我会充分准备每一堂课,制作各种有趣的教具和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后我会及时总结,并写下教后感。同时,我会认真搜集知识点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这样,我可以做到备课有备而来,确保每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真批改作业
我常常根据学生购买的教辅资料,或者上网查找同期其他老师布置的作业,筛选出适合学生的练习题目。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确保每次练习都能取得最大效果。及时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记录他们的表现和问题,分类总结并进行深入评讲。根据作业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有的放矢。
三、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时,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口算速度,我每节课前都安排3分钟进行口算训练。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和努力,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有进步空间。在期末复习考试中,有80%的同学能够达到口算要求。通过课堂上的算术讲解和平时的加强练习,全班同学的`计算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全班同学的平均错误率约为13%。
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针对本班学生在应用题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对应用题的掌握较为薄弱,大部分同学对较简单的应用题能够做到,但对于较复杂的应用题则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复习,逐步引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他们分析题意。同时,我们强调迁移原理的应用,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解题方法运用到分数应用题中,加强方程解法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分数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我们将继续努力,帮助学生在应用题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在课业辅导方面
我从四年级开始接手班级,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致力于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努力用心去关爱和教育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是为了他们好。我首先要让学生们接受我,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我特别重视对差生的关爱,努力做到以情动人:首先,我坚持做到“真诚”二字,在与学生相处时保持真诚,言行一致;其次,我努力做到“接受”,理解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观点,鼓励他们用心学习,并传递信任,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最后,我努力做到“理解”二字,善意地理解他们,接纳他们,从而促进差生在不同程度上的进步和发展。在课余时间或休息时间,我会利用机会给差生进行额外的辅导。然而,作为一名严厉的教师,对于学生在作业或考卷中出现的问题,我会进行严厉批评,因为我认为懒惰或不认真造成的错误是不可接受的。我会耐心讲解给他们,但绝不容忍不认真的态度,我坚信只有做事认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不断追求卓越和完美,继续激励我所教学生实现百分之百的优秀成绩,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力争成为最优秀的教育者,不断提升自己,永远追求更高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8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数学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所更新等等。但是小学数学教学在学校中的实际进行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意识,对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不足,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不足等等。因此谈些以下浅见:
一、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形式比较单一和缺乏整体意识,他们容易把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满足于掌握某种计算方法,会做某类练习题,却不善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因此,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我认为,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知识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脉络。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数的整除”这堂复习课中,我通过提问、引答、学生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一起将“数的整除”这一章节的概念性知识复习了一遍,并通过板书将知识结构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一旦形成知识体系,既能帮助记忆,又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结构的重组又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一种学习能力,这对学生来说将受用终身。
二、数学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变为机械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来维持课堂教学,只会降低学习效果,更严重的是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能动性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学习生活的愉悦感。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发展的、自觉的、主动的、自我追求的基础上。在“数的整除”复习课上,我设计了有部分学生和教师手持数字(0、1、2、4、9、15、30),让其他学生来针对上述数字进行设计问题,经过小组内交流后,在逐一集体交流,并有上述师生表演性完成问题。例如:(1)、能被2整除的数();(2)、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3)、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由于我一改以往老师高高在讲台上发问的形式,反对学生自己做主进行向师生提问。这样人人参与设计、交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全体师生都融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三、数学教学要体现发展性。
数学教学要注重人的发展,要把学生意识的潜能开发出来。教师在教学实践重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场所。一方面教师看到学生个体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对学生可能的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有信心,同时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华一整齐的现象,研究发展个体的特长,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提高。
四、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过程比较封闭,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使得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的不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如在“三角形面积公式及计算”教学中,我特意将教材中例1改为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实物测量,每一小组分发一条红领巾,要求小组两位同学测量红领巾底和高,另两位同学根据测量结果进行面积计算,得出用的布料面积。
五、数学教学注重情感渗透的意识性。
有不少教学论著作中强调教学过程重要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这里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如:计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积,教师要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等等,但还没注意到课堂生活本身具有促使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依我之见,教师还要注重师生之间情感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走下那矗立在学生眼前的讲台,舍去那高高在上的尊容,深入到学生的群体中去,特别是采用分组教学,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学生活动,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也!
由此,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数学的课堂教学观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有基础、有机会、有能力的主动积极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9
一、概念、数据和研究方法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红色文化蕴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红色文化分为实物形态即外在显型部分和观念形态即内在深层部分,其中观念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运用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英雄事迹和崇高人格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可以教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xx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二、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著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著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著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著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三、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四、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充分利用高校红色网站资源。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批准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等作为高校研究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这就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搭建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平台。这些基地平台,为本校乃至全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提供了研究成果。他们设计了校本课程,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丰富和发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宝库。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0
1、最小的质数和最小合数积的倒数是。
由于部分教学内容枯燥及学生年龄和认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
比如,在教学《多位数的写法》一节时,伴随着乡村音乐展现的一幅幅画面,把写数与介绍家乡密切联系,由于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数学领域,达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有利于分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所以会成为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要么太“陡”,要么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媒体,有效地分化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一年级教材“学看钟表”这一节中,学生认识“快到几点”与“刚过几点”是本节的难点。为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针、分针从7:00开始运动,到7:55停下,并同时闪烁两次,突出时间,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从7:55至8:00之间每一分钟都可任意停顿,便于学生感知这一运动过程。同时,让时针和分针从12:00至12:05每分钟都能停下,到12:05时,时针、分针都停下,闪烁两次,突出此时刻。通过以上演示,就如电影中的慢镜头,非常清晰地反映了时针、分针的变化规律,强化了“快到”和“刚到”这两个时间状态,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主动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多媒体技术以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比如,在进行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能力,以网站的形式设计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同时通过网络进行问题的讨论、答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状况,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学习。由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4、有利于培养学生潜教育,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潜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同时,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与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最终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效用
多媒体技术应有一定的目标性、科学性、艺术性,应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责任目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如果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2、掌握好应用多媒体手段的时机
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集中了语言(包括语言、文字、图像)与非语言(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外貌、语言语调、气味等)的感知材料,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特点。可运用于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和学习方法的时刻,还适用于学生个别学习的场合。在使用时,我们要做到当用则用,有用则用,真正让辅助教学手段适时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3、正确处理形象化与抽象性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形象化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4、正确处理程序化与创造性的关系
由于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往往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拘谨、不灵活。而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如果教师被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所缚,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在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课件,让多媒体课件的严密程序与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机结合,形成人机的优势合力,在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中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独特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1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其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显著特点,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索然无趣,学而生厌。作为一名称职的数学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创设丰富生动、富有趣味的数学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变难懂的内容为易懂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在动机。下面谈谈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
一 把游戏引入枯燥的练习
我们知道,计算练习一直是常规的基础性教学,但孩子却对它不感兴趣。怎样才能让孩子愉快地学习计算呢?一位教授曾经说过: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首先是逐步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在让学生做习题时总是把游戏引入课堂,通过游戏情境创设,可以增强学生练习计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喜爱计算、喜爱数学。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把计算练习融入到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将所有的枯燥练习安排在一个个游戏环境中,在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计算训练。计算变得其乐无穷,妙趣横生,孩子不再把计算作为一种负担,数学课堂成了他们快乐的家园,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如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开展实际操作活动,不仅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摆棋子加深了对方向的认识和理解。又利用自己制作的方向板,寻找好朋友的位置,加深对方向知识的具体运用能力。
让孩子经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它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学习知识、动手实践的全新天地。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生命生长的需要。
三、创设身临其境的数学情景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是孕育数学源泉。然而教材给孩子的是结晶了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有一定的脱节现象。对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模糊的,浅层次的。
因此,教师应努力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从学生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开展教学,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近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并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直观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之下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从而达到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过程的情境虽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是却停留于单纯的静态画面。一方面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另一方面无法给孩子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缺少收集信息的动力。于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并配以动画和声音。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控制在课堂之上,同时,让学生感受更生动、自然的情境场面,能让他们体会什么才是生活中的数学。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创设一些情境来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情境可以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情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学习是一种不断变化逐渐发展的过程,随着学习过程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变化,情境也得以相应的变化。所以,数学情境的创设,应随着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个性经验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创设游戏情境、操作情境、问题情境或是生活情境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有时,几者相互渗透更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学情境变得多元化。一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唤醒了孩子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让课堂变得格外灵动。纵观我的科改之路,我有了欣喜的收获,也发现了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开拓创新再接再厉。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2
一、设计“好”的数学活动,积累一般活动经验
要让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就要有意识的设计相应的“好”的活动环节,帮助学生积累一般活动经验。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好”的数学活动。
例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一课,整节课就围绕着一个需要:怎样的三条边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猜测,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完善的经验。
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低年级设计一些购物活动,让学生算算不同购买方法所需费用。在中年级,我们可设计旅游情境,让学生根据旅游目的地和时间、如何租车船等问题,展开认真调查、计算不同方案所需的费用,制订合理的旅游计划。在高年级,我们可设计象征性长跑活动,让学生先调查学校到长跑目的地的距离,根据自己每天跑的里程,计算一下需要多少天跑完全程等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了,也“活”起来了,我们的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收获了更多的活动体验,同时为以后终身学习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运用“迁移”,积累专属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活动经验“迁移”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去,进而积累起专属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通过猜想唤起旧知经验(猜脸谱活动),重拾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回忆,让他们充满好奇的期待,同时又利用旧经验“迁移”到新的活动中来;再在活动中探索新知经验,先通过长方形的对称轴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研究,让学生通过猜想然后运用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等方法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通过前面积累的研究经验继续“迁移”到三角形、梯形、四边形等图形的`研究上。通过让学生在经验的“迁移”中积累自己专属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继续观察、操作、想象、推理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再如,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先通过研究棱长为3的正方体,确定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它们都跟哪些特征有关,从而通过研究确定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都在顶点上,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都在棱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每个面的中间,然后研究这些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跟顶点、棱长、和面的关系总结出计算方法。再通过研究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研究方法“迁移”到研究棱长为4、5、6等等正方体的方法,从而积累自己专属的活动经验。
三、引导反思与评价,内化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是把学生外显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提炼与内化,我们应该看到,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不易被学生把握到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提炼与外显。因此教师在课末的总结时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使之条理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在《圆的周长》课末总结时,教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度过的?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生:我们先复习了一个图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生: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就要看这个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边决定的。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回忆知识产生的过程,回顾问题的提出及解决的过程,完善并外显自己的活动经验。
四、加强巩固应用,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考虑到数学活动经验的发展性,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加强应用,巩固数学活动经验。能更好的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后,布置一些灵活性的作业:从你的周围、你的家里发现有关周长与面积的知识,出几个题,做一做,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3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包括数的概念、运算方法、几何图形等,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巩固,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科,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如采用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实例讲解、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四、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评价和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4
时间如梭,转眼已经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工作几年了,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我思绪万千、感慨多多。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注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参与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尤为重要。教学中我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利用钟面实物教具,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在一些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观察物体所需的小正方体模型,注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观察物体的实践中来。为学生提供超市购物等场景,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等等。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到数学课的学习活动中来,以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以形成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精髓。
二、注重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一年级第一册《连加》一课中创设了打气球的游戏,气球从下面一点一点往上飘,上面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看谁算的快打得准的情境。学生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产生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还如在教一年级第一册《连加》一课中,我给学生放了一段早晨他们打扫卫生的录像片段,在录像中有学生打扫卫生的生活场景,又有身边熟悉的同学。当看完录像后我问他们:从这段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的时候,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起来,当我再问:为什么用加法列式时,孩子们说:“开始有3个同学扫地,一会儿来了2个拿扫帚的同学,一会儿又来了1个拿扫帚的同学,一共有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所以用加法列式”。他们不仅理解了连加算式的含义,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加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3+2与3+2+1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连加》一课时我还创设了一幅“风景图”的情境,在图中有鸟、有蝴蝶、还有大树,分别有不同的姿势和方向,学生通过观察列连加算式,有列6道的、有列7道的、还有列10道的,学生对自己的列式都有充足的理由,小鸟和蝴蝶一共多少只?列式是:2+3+2+4+3+1对于学生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回答我都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因为我认为这种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课前教材的.认真研读,做到了解全面、分析透彻。
备课时对教材做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注意结合我所教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制订了详细的教学 。做到上好每一节课,搞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注重和平行班的老师就教学难点问题做详细的分析,做到充分驾驭课堂。留意从教学辅导材料中取经,吸取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我所用,注意写好每一节课的 。力求一节课比另一节课精彩,力求将我所知所想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我的课堂中来,力求让我的学生能在寓教寓乐中轻松学数学,让孩子们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最佳受益者。
四、注重反馈,加强课后的练习与巩固。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节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联系与巩固才能检验出来。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寻找特定群体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注意布置分层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的作业。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开展轰轰烈烈的家长助学生、好学生帮助差学生的活动,使得课后的练习与巩固得以有效的实施。
五、注重个别辅导,及时转化潜能生。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对于潜能生做到多关心、不歧视、不放弃。让他们感觉到来自老师以及班级体的关爱。认真研究造成其学习的困难的根本原因,坚持对症下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开展学生间、小组间的互助互学活动,逐步让一部分潜能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逐渐进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成为学生时时刻刻不变迁的小老师,竭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争取更大进步。
总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教学经验还很不足,需要不断向同行们请教学习。对于自己,我还需不断丰富自我,努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将我所学渗透课堂教学,为学生造福,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受益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5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要把关心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是要特别多的给以热情帮助,使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一个学期下来,在自己把爱奉献给学生的同时,也在收获着学生们的爱。一句句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只有时刻想着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老师,才有可能听到那一声声发自腑肺的清脆甜美的呼声——“老师好!”。下面就通过我个人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谈谈我的几点心得。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要求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断更新,用新观点、新见解、新信息联系各自学科实际,在活动中向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增长知识、启发思维、激发学习研究的欲望。在书香中成长,在网络中成长,在案例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并且要多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要多留心。
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紧抓备课环节,为向40分钟要效率做准备。
3.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处理好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关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第二、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数学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我觉得撇开教师这头,学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我这几年一直教低中年级,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影响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低,或者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太大。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课堂要有效,老师一般都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练习。而低中年级的数学课,计算是贯穿全过程的。如果计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练习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谈了。有时候,还只能放慢上课速度来照顾全体。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抓好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06-15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优秀10-08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06-21
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07-06
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0-25
(精华)数学教学经验总结06-21
中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08-19
小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10-22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