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08 18:31: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学说课稿15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 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 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 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

  思考回答 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 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

  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

  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 看屏幕,做练习 学以致用

  五、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提出假设——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化学说课稿2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第一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的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的相关知识。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学习,从而加大了学习负担,增加了学习难度。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学生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使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的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运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难点】

  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应用。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学会总结归纳。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采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超市购物引入“分类”的话题。由于本节课的课题很简单,也很生活化,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化学知识也更具有系统化,便于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采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结合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交叉分类法

  教师通过问题,在初中化学中我将元素、物质如何分类,引出化学中“分类”的概念。提出学习任务,将Na2CO3、Na2SO4、K2SO4、、K2CO3进行分类,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自主学习到交叉分类法的相关知识。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复习旧知识的形式引入分类话题,再让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物质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到新知识交叉分类法,学生也会自主地学会交叉分类法。此时的老师只需简单的提点,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轻松化。

  2.树状分类法

  教师通过分配任务,大家分组阅读P25页第一段,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完成图2-3。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HCl、 H2SO4,CH3COOH,NH3H2O,Ba(OH)2,KNO3,NaHCO3,Cu2(OH)2CO3。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查阅资料,探究学习,师生通过共同交流,学会树状分类法,并可以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完成化学分类图。

  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3.化学反应的分类

  通过复习初中四种基本反应,找出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引出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新的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因为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对刚学过的分类知识进行进一步强化应用。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在知识学完后为学生呈现几道道物质分类的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先采取学生小结的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再结合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结课。由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选做题的方式,以及学生自主实践类题。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让学生学会学有所用。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

  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

  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2)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作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3)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

  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问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流向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见学案)

  (四)学生小结升华新知

  课堂小结,让学生在学案中自己小结,能使学生体会到一堂课中的乐趣和收获,老师做要点补充。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44页1题、2题

  2、(选做题)制作水果电池。

  五、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说课稿4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

  高中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说课稿模板

  (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2、学习特征

  3、预测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离子反应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对策:应用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类突破。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环节一:呈现科学史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科学史话“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实验探究]

  步骤

  现象

  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将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环节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15分钟)

  【活动●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2mLNa2SO4与2mLBaCl2混合

  2、2mLNa2CO3,滴加2mL盐酸

  3、2mLNaOH,滴入几滴酚酞,再滴入稀盐酸

  4、2mLCuSO4,滴加溶液NaOH

  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

  2。离子方程式

  环节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5分钟)

  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

  手中离子能与“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发生反应的,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卡片上的离子:

  K+、H+、Ba2+、Na+、Ca2+、Cu2+、Mg2+、CO32—、NO3—、Cl—、SO42—、OH—、

  环节四:螺旋上升的练习与应用,提升学习的空间。(10分钟)

  练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2)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总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练习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Ba(OH)2反应

  关键:将少量的反应物系数定为1

  (2)Ca(HCO3)2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NaOH反应

  实践◆应用

  西江沿岸某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Ba2+、Fe3+、NO3—,与它相邻一家工厂的污水中含有Na+、Cl—、SO42—、OH—,若单独排放都会对西江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厂的领导,为了保护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解决方案吗?说说看!

  参考方案:

  将两个工厂做横向联合,把两个工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会造成河水污染的Ag+、Ba2+、Fe3+、OH—分别生成AgCl、BaSO4、Fe(OH)3沉淀,待检测达标后再排放,以防污染。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致哑、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致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硫酸铜后大量饮用此泉水,其中的碱不仅中和胃酸,然后又会在肠胃中与硫酸铜发生

  离子反应:Cu2++2OH—=Cu(OH)2↓

  致使原来会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

  1、教学预案与对策:

  (1)多媒体教学无法实施;

  对策:利用课本图片和实验实施正常教学。

  (2)学生层次有差别;

  对策:低层次的学生多引导,高层次的学生加强提升空间。

  (3)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策:自然的依据事件的大小逐级上报分级处理;人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于引导。

  2、学生主体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的体现;

高中化学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钠的性质。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的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目标分析

  2.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 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 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 、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高中化学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苯酚”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和 化学性质 ,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线活动线知识线

  一节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挑战的,所以我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那么请各位老师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的化学课堂吧。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第二个环节- 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 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 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化学与生产联系, 我从生活走向化学 , 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第三个环节- 苯酚的性质

  情境再现 1 :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 苯酚有毒,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在 40 摄氏度以下会成为固体形态,如果不是因为雨太大,大量苯酚被地表水带走,也许在泄露过程中就能被截留。 ”

  我提出问题,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你能得出苯酚的哪些性质?学生会说出苯酚有毒,可能溶于水。接下来我提供苯酚样品,让学生验证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我重点提供三种溶剂:冷水、热水、乙醇。

  苯酚泄露事件继续进行:

  情境再现 2 : 环保局人员在事发 1 小时以后,赶到事故现场时,交警和消防人员已经在用石灰吸附泄漏的苯酚,用沙包、活性炭筑坝拦截。

  看过新闻后,我提出问题:苯酚可以用石灰吸附,这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学生容易想到酸性。于是进入探究二:苯酚的酸性。我以苯酚的悬浊液进行有序的 2 次实验设计和 2 次实验。

  第一次: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

  第二次: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乙醇的酸性强弱。

  下面是学生实验的视频呈现:

  为了解释视频中出现的现象,我设计了 2 次对比:

  对比 1:结构对比 C 6 H 5 - OH,C 2 H 5 - OH,H - OH

  通过比较苯酚、乙醇和水的结构,我们发现同样含有羟基,但酸性却不一样,说明羟基所连的基团有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苯环对羟基有影响。那么,羟基能否影响苯环呢?我设计了第二个对比。

  对比 2:实验对比

  我给学生分别展示了苯与溴、苯酚与溴的反应情况及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两个反应的不同点。由此得出结论:羟基对苯环有影响。我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应用比较法,建立学科观念:有机物基团相互作用引起性质变化,达成知识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四个环节- 学以致用

  情境再现 3 :新安江是杭州重要的淡水源之一,也是农夫山泉取水地之一, 20 吨泄露苯酚流入新安江是否会影响到农夫山泉的取水? 通过新闻链接 , 我设计下面 2 个活动 。

  活动 1 :角色扮演。我提出,如果你是农夫山泉的工作人员,你会如何应对?我引导学生分析,首先我们要查阅国家关于地表水制定的标准,然后再取样品检测苯酚的浓度,再得出结论。 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54页,让学生归纳出检验苯酚的方法。

  水质类别VIVIII二一世

  苯酚浓度≤1毫克/升≤ 为0.1mg / L≤ 为0.05mg / L≤0.005毫克/升≤0.002mg / L

  附:国家环境保护局地表水质量标准限值:

  活动 2:模拟检测我给学生提供三个水样,

  水样 1水样 2水样 3

  苯酚浓度≤0.0 0 5mg / L时0.0 5 毫克/升2mg / L时

  溴水

  三氯化铁

  下面为学生的视频呈现:

  同学们很快用溴水和三氯化铁溶液进行了鉴别,他们认定,产生明显特征现象的为严重污染的水样,但是另外两个水样为什么没有产生现象呢?热烈的气氛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他们认为:对于苯酚浓度较高的水样,检测灵敏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对于苯酚浓度很低的水样,尤其是接近合格的水样,就无法鉴别了。我顺着提出:还有哪些更灵敏的方法来检验苯酚,请同学们下课后查阅资料。对于严重污染的水样,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你知道吗?日本利用蟹壳来清除工业废水中的苯酚,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处理?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本环节,化学走向生活,达成情感目标 。 同学们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化学和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认识到学习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画上句号的。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

  1. 我们掌握什么知识?

  2. 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3. 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后作业】

  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酚类废水的危害和工业上处理酚类废水的常用方法,并把你收集的资料设计成一份保护环境的宣传报道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

  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高中化学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和地位

  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构知识体系,在该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三、说学法

  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类推,以旧促新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的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老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识苯酚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3)、产生疑问: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还提到了“色泽变红”、“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那么,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情景三】结构特点

  结构分析:观察分子模型,类比醇、酚、酸中羟基的性质

  【情景四】极弱酸性

  【探究实验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学生观察到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溶液会变红,那么,苯酚溶液也显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现象呢?通过演示实验,发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的水溶液为什么不能是石蕊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指导学生动口向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时学生既兴奋又有很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既是课堂生动活泼,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学生对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已经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实验三】取代反应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乙醇和苯酚同样含有羟基,但为什么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这说明什么问题?点拨学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结构上分析,并展示他们的分子结构以帮助理解,得出是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羟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这同时也更进步加深化学环境对官能团性质的影响,突破了难点。继续设疑,那羟基对苯基是否也有影响?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难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情景六】显色、氧化

  回顾情景一,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这两点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也就紧扣这节课的重点,以下就围绕这两点来展开,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的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那就可能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因此,在这个猜想下,我做演示实验一,很快同学们观察到苯酚液变红了,该实验证明了苯酚确实因与氧气反应变红,学生们推断出苯酚具有还原性,接着我就追问:既然苯酚具有还原性,那么,除了能与典型氧化剂氧气反应外,还能否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我们学过的氧化剂,从学生罗列的氧化剂中我选择了两种:溴水和三氯化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溴水与三氯化铁在本节的出现显得很自然,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六、反馈练习:

  (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课外探究

  设计实验证明葡萄和葡萄饮料中含有酚类物质。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和一个课后实验,加强学生对酚类物质的辩证的认识。

  八、说板书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极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高中化学说课稿9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

  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

  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流程】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

  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高中化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 (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高中化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 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 :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 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13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高中化学说课稿14

  【说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

  ①卤代烃是实现烃与烃的含氧衍生物之间转化的重要桥梁。

  ②卤代烃是理解有机物基团相互影响的重要物质。

  ③卤代烃用途是帮助学生建立化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载体。

  ④卤化烃的消去反应是中学生学习消去反应概念的最佳选择。

  2、本节教材的内容呈现

  《卤代烃》这节课教材先呈现卤代烃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然后通过对其代表物——溴乙烷具体探究引导学生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从整体上掌握,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溴乙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和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两种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在学习溴乙烷化学性质的同时,通过对比的方法认识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消去反应。内容相对较多,需要2课时完成。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打破教材格局,将“溴乙烷的结构和性质”作为完整内容一节课,“有关卤代烃的性质与应用”作为一节课。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介绍“溴乙烷的结构和性质”。

  【说学习对象】

  学习这本选修的学生为高二理科班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1、2和选修3、4,具备一定的化学学科素养。通过前面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知道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效率。另外学生已经在必修2学习了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知识。卤代烃也是一类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物质,在高考中也占居非常重要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看,学生对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困难应在于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设计与操作上,学生可能的学习策略是假设、讨论和实验探索方式为主。因此,在进行本课学习时,可以借鉴以前的方法,进一步运用学习醇、乙酸等烃衍生物的方法,指导本节知识的学习。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溴乙烷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并掌握其化学性质

  (2)理解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及其反应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加深对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认识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通过提出问题、科学猜测、实验验证、形成理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观察生活。

  〖学习重、难点〗

  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

  【说教学方法】

  1、发挥实验的功能,通过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实验获得解决问题的证据、验证猜想。

  2、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一定的任务情景,通过问题线索引发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充分体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策略

  情境引入

  对比思考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对比讨论

  拓展提高

  太平洋惊现“垃圾岛”,足有六个英国大

  对比乙烷与溴乙烷的结构特点

  如何检验溴乙烷中的溴

  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NaOH醇溶液反应

  反应条件不同导致反应产物不同

  利用卤代烃进行的简单有机合成

  太平洋有个巨型“垃圾岛”足有六个英国大

  除了人们所知的七个大陆,在太平洋最人迹罕至的地方,又有一个“新大陆”正在生成——这个“新大陆”完全是由垃圾堆起来的,人们把它称为“第八大陆”。这个巨大的垃圾岛,面积是英国的六倍。

  在过去60年间,这个垃圾带的面积一直在逐渐扩大。据报道,这里的垃圾多达1千万吨。这里的垃圾种类繁多,有塑料袋、装沐浴露的塑料瓶、拖鞋、儿童玩具、轮胎、饮料罐甚至塑料泳池……

  设计意图:用新闻引课,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体会到塑料等卤代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让学生注意卤代烃的“过”。

  垃圾岛的一部分

  广州日报3月9日报

  溴乙烷

  乙烷

  官能团

  电子式

  结构简式

  结构式

  化学式

  名称

  练一练

  从二者组成上认识溴乙烷和乙烷物理性质的异同点,归纳物理性质,并实验检验。

  设计意图:复习乙烷、溴乙烷的化学用语,对比二者组成,认识溴乙烷的结构并从分子结构角度认识物理性质的关系。

  提出问题

  1、从溴乙烷的结构分析,哪条键易断裂,为什么?

  2、向溴乙烷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能否出现浅黄色沉淀,为什么?

  要检验溴乙烷中的溴要先转化为Br-,怎样转化?

  科学猜测

  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反应,可能有什么物质产生?

  【科学推测】若反应,则生成乙醇和溴化钠。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如果让你设计实验证明溴乙烷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你如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用实验证明溴乙烷的Br变成了Br―?另一产物推测是什么,用什么光谱检验为好?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分层的,且有机物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如何提高本反应的反应速率?

  (3)装置应该是怎样的?大致有几部分。

  比较2种装置做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解释原因。提示:溴乙烷沸点38。4℃。

  选择1装置实验并检验Br—

  通过实验完成溴乙烷水解反应的方程式,推理机理

  〖交流、讨论〗①该反应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类型?反应机理如何?

  ②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③为什么要加入HNO3酸化?

  ④若把CH3CH2Br换成CH2Br CH2Br,产物中生成什么?写出反应方程式

  CH3CH2I中碘元素的检验方法

  小结:卤代烃中卤素的检验步骤:

  ①取少量卤代烃;②加入NaOH溶液;

  ③加热煮沸;④冷却;

  ⑤加入硝酸酸化;⑥加入硝酸银溶液。

  根据沉淀(AgX)的颜色可确定卤素的种类。

  思考

  探究实验: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反应

  通过实验完成溴乙烷消去反应的现象、方程式,推理反应机理机理

  ①乙醇在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如何检验乙烯气体?

  ③若3只试管中的试剂分别为水、溴的CCl4溶液、酸性KMnO4溶液,则各起什么作用?

  【课堂练习】

  分别写出下列卤代烃消去卤化氢所得各种产物的结构简式。

  ①CH3CH2CH2Cl ②

  ③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科学猜测→实验验证→形成理论→发展理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比较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完成下表

  结论

  生成物

  反应条件

  反应物

  消去反应

  取代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使学生区别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条件,进而理解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的道理,更好的体会有机反应过程条件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无醇则有醇有醇则无醇

  溴乙烷

  NaOH水溶液

  生成乙醇

  NaOH乙醇溶液

  生成乙烯

  【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卤代烃

  一、溴乙烷

  1、分子组成和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1)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现象:大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反应原理:CH3CH2Br+H-OH NaOH CH3CH2OH+HBr

  或:CH3CH2Br+NaOH Δ CH3CH2OH+NaBr

  (2)消去反应乙醇

  现象:产生气体

  反应原理:CH3CH2Br+NaOH Δ CH2=CH2 ↑+NaBr+H2O

  二、消去反应含义: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

  【说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方程式的反应类型(条件省略)

  CH3CH2Cl+H2O → CH3CH2OH+HCl

  CH3CH2OH → CH2=CH2 ↑+H2O

  2 CH3CH2OH → CH3CH2OCH2CH3+H2O

  2、下列物质与NaOH醇溶液共热可制得烯烃的是:

  A.C6H5CH2Cl B.(CH3) 3CBr

  C.CH3CHBr CH3 D.CH3 Cl

  3、欲将溴乙烷转化为1,2—二溴乙烷,写出有关方程式?

  【说课后作业】

  1、拓展性作业:查阅资料并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卤代烃的用途。查阅资料,阅读教材“科学视野”分析卤代烃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及臭氧层的保护。

  2、活动性作业:走访附近的有机玻璃店或洗衣店,了解是否使用了有机溶剂?向操作人员学习如何安全地使用有机溶剂?

  谢谢

高中化学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是钠单质性质的延伸和发展,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转变为钠的化合物,所以钠单质和钠的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既了解了钠单质的性质又了解了钠的化合物性质,才会比较全面的了解钠这种金属。通过钠单质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实验,学生能了解两者性质的差异、掌握二者的转化关系及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

  2)、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动手合作的乐趣,在交流中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2)、通过学习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我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结合以上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以趣味实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设计“滴水生火”趣味实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思维培养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紧接着设疑:水一般用来灭火,而我们的实验却是滴水生火?

  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对Na2O2和H2O反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又引入 “吹气生火”实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同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讲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O2的,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横生的实验探讨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然后在多媒体上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以应用和巩固提升,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钠着火了怎么办?

  【交流思考2】钠单质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了什么物质?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钠的氧化物知识的复习和运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与NaHCO3知识的教学。(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分钟。)

  第三环节: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对于Na2CO3与NaHCO3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及水溶液性质的检验。操作比较简单,但有些差异比较细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触摸感受。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实验探究。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做完后,在多媒体上的表格中总结归中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在完成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后。我又设置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以上两个问题,我及时给予点评、总结。(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此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启发学生回顾、再现知识,并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写到黑板上,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简明扼要的写出Na2O与Na2O2,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即可。(见附表)

  教学评价:

  本节课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我设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两个趣味实验,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学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质具有这样的性质,激发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情趣。同时又依据知识特点,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对钠的几种化合物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除此外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钠的重要化合物

  一、 Na2O与Na2O2

  1. 物理性质:色、态

  2. 化学性质

  Na2O2与H2O反应: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与CO2反应:2Na2O2+2 CO2=2 Na2CO3+ O2

  3. 用途:

  二、 Na2CO3与NaHCO3

  1. 物理性质:色、态、溶解性

  2. 化学性质:

  (1) 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 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3) 用途

【高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说课稿01-14

高中化学说课稿03-08

高中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05-19

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三篇01-15

高中化学说课稿汇编7篇01-16

【推荐】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01-23

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02-11

高中化学 02-28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12-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