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压强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压强说课稿1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8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压强》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三个方面谈谈本节教学的构思。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力的初步知识和受力分析能力,熟悉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实验探究积极性高,抽象思维不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比较弱。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2、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主要反映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要点)。
(一)设计思路和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包括教学媒体和板书的使用步骤及其理由)
(一)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自制压力小桌、自制压力演示器(铜圆柱体绑在钢锯片上)、钩码一盒、废旧小矿泉水瓶、水、针、图钉、细线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二)教学程序设计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节教学程序设计采用以下几个板块进行:
第一个板块:情境导入;第二个板块:压力概念;第三个板块:感受压力的效果;第四个板块: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第五个板块: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第六个板块:总结和反馈。
1、情境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压力概念
通过视频引入中“冰破裂”导出压力概念。对压力概念的教学不宜用太多时间,分两步完成:
(1)建立概念
展示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等代表不同方向压力的生活现象图片,通过受力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压力共同特征,导出压力概念并板书。
(板书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深化理解
由于重力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为了突破压力学习难点。我利用自制教具设计了一个实验:将钢锯片平放、斜放、竖放,从形变大小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压力和重力大小,为理解压力效果作好铺垫。
3、感受压力效果
让学生感受压力效果,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为压强概念的建立做准备。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我设计两个体验活动:
体验一:用手指压铅笔两端。
体验二:用不同的力压气球,用针尖扎气球。
意在通过体验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期望,并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分组自选器材对可行性方案自由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中要求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时不受器材的限制,大胆尝试,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分层次的教学,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交流总结
学生分组汇报不同实验探究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实验中,学生往往忙于动手,而忽略实验的记录和总结,老师及时让学生填写实验单并展示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得出结论,并体验成功快乐。
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尽情体验,加深对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从而更好理解压强的概念。充分体现出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一理念。
4、压强概念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压力的效果不仅跟压力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由此提出压力的大小能否反映压力的效果?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指出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来反映压力的效果,揭示出压强的物理意义。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比较压力效果的两种方法,通过两种方法分析对比,启发学生分析压力大而作用效果不明显是不是压力被面积分散了,问学生能否找到一种计算压力效果的方法呢?自然给出压强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p=F/S
⒋单位:Pa,1Pa =1N/m2,1Pa含义)
这种按照“物理意义 定义 定义式 单位”逻辑顺序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在前面学习速度、密度时已有接触,在这里加以强化,体现了对方法的重视,同时也为后续功率等物理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例题使学生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更进一步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先看书自学,在此基础上交流讨论获得相关知识,教师分析例题,主要强调公式的应用和解题规范。深刻挖掘例题的隐含意义:一是单位要一致,二是正确理解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含义。三是进一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以砖块为例分析压力、接触面积及压强。同一块砖怎样放置压强最大?那么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呢?自然引入下一个问题-----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
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然后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并展示各种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它们分别是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意在将压强知识联系在生活中应用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突出新课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总结和反馈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解释现象:在杂技表演时,气功师躺在钉子上,人却毫发无损。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如果要设法营救落入冰窟窿的人,设计多种营救方案。
意图:学以致用,前后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三)板书设计
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1、意义:表示压力的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3、公式:p=F/S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现代课堂教学观为指导,以实验活动为基础,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力求突出课堂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但课堂内容较多,讲解时注意侧重点,把握时间节点。
压强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材由“三个活动”和“一个看图讨论”组成,其中心是围绕压力、压强概念的建立及应用展开,教学重点是“压力、压强概念”的建立,难点是“压强概念”的建立。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个:
1、学生通过画一画、比较归纳找出压力的共同特征、建立压力的概念并能尝试画出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2、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猜想、合作探究明确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影响因素,并能建立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单位;
3、学生能尝试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分析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充分地体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你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雪深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利用随手可得的实验器材、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而引出压强的概念、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2、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交流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3、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师生之间多层次的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图钉、铁钉、羊角锤、三角板等;
2、学生分组器材:铅笔、气球、饮料瓶、水槽、水、海棉、软泡沫、钩码、长方体金属块(砖块)、小方桌、细沙等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压力——观察、体验、猜想、探究——引发认知冲突,建立压强概念——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巩固练习——小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压力教学(把握生活经验、确立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准备的物品、教室内的人和物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你能画出老师(静止地站在地面上)对地面作用力的示意图吗?
2、请画出教室内花盆对桌面的作用力、画出课桌上的书本对桌面的作用力(在第一题完成之后)
3、教师演示向墙上按图钉、用羊角锤订铁钉钉并要求学生分别画出手对图钉的作用力和羊角锤锤子对铁钉的作用力
说明:上述几个问题都要求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预先设计好黑板的位置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几幅图(如图1-5)的共同体特征,引出压力的概念
板书: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引申三点:压力的作用点——受压物体表面;方向——垂直并指向受压表面;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此三点均由教师讲解)
5、小练习:请画出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图6)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物品、教室内的人和物创设问题情境、确立教学起点,通过画一画、比较归纳、感悟体会、强化练习等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
过渡:压力总与物体的形变相关联,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观察:观察图7生活场景,并回顾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境,思考为什么?
2、体验:体验两个小活动,如图8,谈谈自己的体会;
3、猜想:针对观察和体验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此处使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整合、提炼出探究课题: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4、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器材(有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学生自备的器材),方法不限,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探究方案
探究方法一:利用矿泉水瓶和海绵进行探究(如图9)
探究方法二:利用软泡沫金属块(砖快)进行实验(分别平方、侧方、立放)(如图10)
探究方法三:利用自制的小方桌(四根钉子和一块小木板)、钩码、海绵进行探究(如图11)
探究方法四:利用小方桌、钩码、细沙进行实验探究(如图12)
5、师生通过多变互动归纳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观察——体验——猜想——实验——结论”,一步步剖析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实验探究后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归纳结论”的思维过程,不但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更实现了“知、情、意”的有机融合,很好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过渡1:对于压力相同或受力面积相同时,我们知道如何判别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如果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也不同时,如何判别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呢?
比如:播放动画(舞蹈演员与大象)
过渡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物理学中引入了“压强”的概念。
三、压强
教师介绍、讲解压强引入的意义、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以及单位的物理含义,尤其要强调公式使用的范围、注意事项
具体板书和例题详见PPT
四、压强知识的应用: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快速反应:(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如何使人对地面的压强增加到原来的2倍?又如何减小人对地面的压强?
2、紧急解救:(播放PPT)一个儿童在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应怎样避免压破冰层,救出儿童?
3、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几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再回归到生活中适当解释一些现象(深度点击)。(板书详见PPT)
【设计意图】许多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创设生活场景或虚拟生活场景,广泛联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将物理与生活完美结合,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情感,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教学研究的对象,不但体现了物理的生活意义,更体现了物理的生命价值,同时学生也会感到亲切,感到物理有用、有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巩固练习:播放PPT,师生共同完成(具体内容见PPT)
六、小结: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给学生以清晰的图示(PPT)
作业设计(略)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地探索,课前制作准备了幻灯片、准备了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实验室中的一些实验器材,提供钉子、图钉、羊角锤、剪刀、针、小刀等,让学生自己准备海绵、软泡沫塑料、气球、饮料瓶、制作小方桌(四颗钉子和一块木板)、方砖、塑料引管、废旧注射器等生活中的物品。
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悟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压力”的定义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改为“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压力、从“压”字上体会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在教学中发现,对于画“压力的示意图”刚开始时,很多同学都将作用点画在了施力物体上,教师必须给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总结之后,教学效果会更好;而对于第二版块“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教学,让学生提出问题很难,学生不知如何去提问,该怎样提问,教师必须做出指导、提示,共同提炼探究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愿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生活的探索者,让每一个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体悟物理的思想方法、体验学物理、用物理的乐趣,那么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不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压强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附1.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F)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特点:作用点 方向 大小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压强(P)
1.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 p=F/S
3.单位:帕 1帕=1牛/米2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强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液体的压强》,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请各位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结合课件):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复习: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说明: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习惯。)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习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三、反馈练习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习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 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反馈练习二】(5min)想想议议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说明:1、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液体中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很容易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2、公式推导出以后总结方法,进一步从公式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3、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
【七、反馈练习三】(4min)
(说明:1、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出发,学以致用,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理解拦河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通过展示三峡大坝、潜水服、我国研制的深海潜水艇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反馈练习题,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八、小结】(2min)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3min)
(说明:1、作业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回归课本回归教材。2、课外小实验:用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认识深水炸弹的应用和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 14.2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计——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深度h: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因素
密度ρ: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 h
压强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问题组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习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因此学习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三峡船闸”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模型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4、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
在这节课中,我准备的器材如下:
教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铁钉、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盛水的大圆筒、刻度尺。
学具: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或煤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加上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探究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铺设悬念法通过多次设疑,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采用了学生演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利用多媒体演示播放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习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讨论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拦河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这样设计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2、讲授新课
(1)、复习上节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说明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会流动有压强吗?以旧带新。
(2)、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戴上薄膜手套,将手伸入水中不同的深度,感受水对手的压强,明确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3)、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个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再用钉子从袋子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有关:
①首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知道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学会使用压强计。
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用控制变量法制订实验方案,大家相互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方案成熟后,让两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时在讲台分别演示探究活动(一组学生用水、另一组学生用盐水或煤油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④指导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⑤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促进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5)、液体压强的大小:
可以从潜水员潜入海中不同深度,需要不同的装备,引出计算液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学习这一知识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压强的大小。如图:设有一水平放置装有液体的圆筒,距液面深h处假设有一水平放置的平面S,要计算平面S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Sh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少?m=ρV=ρSh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S的压力是多大?F=G=ρgSh
4、平面S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F/S=ρgh
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为:P=ρgh
(6)、引导学生根据公式讨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进一步明确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7)、通过课本例题的计算加强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讲解例题时强调:
1、利用公式计算时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再次明确液体的压强与仅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8)、用所学知识讨论拦河大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小结: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课堂检测: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以下问题: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课后作业:p85页3 4题
六、板书设计:
略
压强说课稿6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根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第二课时再讲。本节课我用动画和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及分析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思想。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板书设计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
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①压力的大小②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计算公式:p=f/s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1n/㎡
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压强说课稿7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大气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我的物理教学思想六个板块。
【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本节大气压强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
【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表准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由六个环节、八个活动组成。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设计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 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设计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设计说明:通过小结,让学生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
【我的物理教学思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压强说课稿8
各位老师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了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对全章有重要的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过渡句)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雪板站在雪地上,让学生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穿滑雪板的人不会陷到雪地里面。再举出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而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那么小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以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的现象以及试验中有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板书)并让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P=F/S,单位N/m2。(板书)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板书),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派代表组回答。学生会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既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压强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对压力、压强的理解。有关计算和增大减小压强,安排到下一课时进行。因此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b、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观察实验现象以获得对压强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参加探究性实验的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思维的培养。 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所以我细化了压力部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我县提倡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教育形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立足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拔,达到学习目的。
教具准备:海棉、压力小桌、一盒钩码、气球、削尖铅笔 四、说教学过程 1、设计实验
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把他们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做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较活跃,探究方法也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压强知识的应用
将压强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并举了一些实例。 请学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坏物体表面(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体表面被破坏(减小压强)的?
4、小结
让学生板书对本课时的收获。
5、作业设计 作业1让各小组学生回去设计“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业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或应用。作业3自学压强的计算。
压强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习的愉悦。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预案:
[提出问题]
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实验演示]
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分析论证]
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g=shg
P=F/S=gh
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解答:几杯水在细长的管中会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据p=gh,产生的压强也较大,所以把木桶压破。
[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布置作业]课本P31EX1学生用书P19EX1、2、3
压强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第一大块、说教材分析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第三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第四点、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因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只要得到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并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容量就较少,能够用1课时完成。
第五点、教具准备: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课本图9-11实验装置、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求知;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因此选择以上教具。
第二大块、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应勇敢地面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三大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教育专家指出: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问题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的五个实验
(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2)向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3)向上端开口、侧面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4)将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5)做课本图9-11实验,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这五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经过这五个实验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能毫无依据乱猜。
第三步、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第四步、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
第五步、老师评价。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步、当堂巩固:内容是实验册第58页“WWW”中的第1、2两题
这两题正好复习了课堂上的实验,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一点、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WWW”中的第1、2、3三题、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第一题、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第二题、讲述前人做的实验,这个小实验一般人不会相信,不能理解,而学过相关知识的同学能很容易解释,可见学习物理知识很有用处,能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也能揭穿社会上一些骗人的小把戏。
第三题、让学生做身边的小实验,使学生感受实验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进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前三题都较简单,可满足全体同学的学习需要,布置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目的是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第二点、板书设计: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压强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三幅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观看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引出压力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作出一些图形的压力的示意图。对压力和重力再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压力的作用效果:
接着让学生用手压铅笔的两端时,有何感受?
a、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e、得出结论: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N/m2(Pa),且1Pa=1N/m2,并说明1N/m2的意思。并举例说明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压强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如何设计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第四节,是对《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流体力学的基础,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可从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现象和科学技术,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2)初步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2)尝试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
(2)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经过之前的物理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且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较容易得出结论并用此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 “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思维程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先通过两个小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把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再以学生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把观察搜集的证据有机地进行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并且采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一只吹风机、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
2、多媒体准备:两船相撞的flash;飞机飞行的影片,机翼模型分析flash,以及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事先让同学猜想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和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实验,让学生看到意想不到的现象。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探究
(1)教师引导:
首先对前面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球为什么始终悬在上方不会被吹开呢?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究竟是什么力使得球不被吹开和不会掉下来?”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起思维。再详细分析:没吹气时乒乓球是会怎样?吹气后改变了什么条件?(学生会想到吹了气,使得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乒乓球周围是不是每个位置的空气流速都加快了呢?由此学生会想到对着气流的这边空气流速大。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会被压向空气流速大的.这边,这说明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和流速小的地方的压强有什么不同?由此学生想到在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
(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尽可能多的设置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环节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讨论、交流,自己得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并加以解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设计出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用嘴巴对着两张竖直放置的纸向下吹气,看到的现象两张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方案二:沿着下垂的纸面从上方吹气,看到的现象纸条会向上飘起来。
方案三:把硬币放在桌子边缘,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看到的现象硬币会跳起来。
方案四:把乒乓球放在两支圆株笔上,使两个乒乓球之间保持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球的中间吹气,看到的现象是两个球向中间靠拢。
方案五:用注射器在下垂的纸条旁边向下喷出水流,发现纸条会靠近水流。
方案六:把乒乓球放在水中相隔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两球中间的水中喷水,看到的现象是两球会向中间靠拢。
(3)得出结论:前面四个实验都是气体在流动,得到的是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五个很多同学会认为是水流的速度快压强小而造成纸条被压向水流,要纠正这其实是水流带动了纸条与水流之间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产生的。最后一个实验是液体在流动产生的,得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此我让学生说出气体和液体的共同特点是都可流动,因此把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所以上面的结论可以概括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3、知识应用:为了加深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在这里我准备了大量和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科技现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如:(1)为什么两艘同方向航行的船不能靠得太近?航海中对两船行驶有什么规则?(2)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3)龙卷风为什么会将屋顶掀起? 怎样防止这种灾害产生?通过这些可加强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4、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这里向学生展示了飞机起飞的实物图片,学生兴致会很高。教师指导学生做机翼模型实验。(“机翼”是让学生在课后做好的,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模型并吹气表演。然后选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再结合自制机翼模型的实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飞机机翼升力的存在。
再通过动画演示,师生讨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上方空气流速比下方空气流速大,机翼下方压强比上方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从而产生了作用在飞机的向上的升力。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会真正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创造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机翼”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解决跑车“飘”起来的实际问题,继而拓展到汽车尾部的气流偏导器。在教学始终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会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更会合理的利用这知识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5、课后练习: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二题,和对杯子向上吹气观察乒乓球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14.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具有流动性
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3.飞机的升力: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
压强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压强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华师大版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力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力,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3. 教学目标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②知道压强的单位,知道1Pa的含义 ③理解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力,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单位、公式. 教学难点:压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5. 教学用具:压力小桌、小木板、海绵、钩码、铁块,铅笔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 学 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 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 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三、教法、学法:
1. 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2)学会自主选择器材,体验探究。(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小资料,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 压力的教学 教 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为了借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 念,由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物体对支持面的有没有作用力,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 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通过多媒体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3. 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双手指顶圆珠笔笔尖和笔帽 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钩码、铁块。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探究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次数 面积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2)、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结论: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 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 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 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5. 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受力越大,压强越大,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如:砖能承受的压强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岗岩(120-260)×106pa。 根据一些已知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多少?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本节设计有一种图融的美。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压强说课稿】相关文章:
《压强》说课稿06-15
《认识压强》说课稿05-17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03-01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11-05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07-20
压强 04-05
《压强》 03-23
《压强》 03-01
《液体的压强》 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