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3-02-09 10:27: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生物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说课稿(15篇)

生物说课稿1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从学生的认识逻辑来看,在这一单元中需要解决的是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安排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本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本部分内容的编定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本部分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三、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讨论联系生活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过程与方法:

  在前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组内分析讨论,总结出汇报材料,课上进行汇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与碰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2、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自省以提升对生命的珍爱之心。

  3、教学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即时评价。

  4、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总结交流。合作学习法:

生物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 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 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 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 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 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 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 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 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 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 ,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 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 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 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 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 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 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 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 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 、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 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 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 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 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 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 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 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 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 、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做的海洋生物》是一节以“综合表现探索”为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各种材料并在对海洋生物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由浅人深地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生物造型,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创造的快乐,从材质出发巧妙运用,夸张变形,变废为宝,美化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并由此更加热爱大自然。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结构特征和形体变化,阐述自己对海洋生物、海洋环保的独特见解。

  (2)操作目标:展开想像的翅膀,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海洋生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海洋世界的美,增强海洋环保的意识,在创作过程中体验乐趣,激发学生艺术创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欣赏海洋生物,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法表现奇异瑰丽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能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巧妙联想并进行有个性的创作。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废旧材料,卡纸,橡皮泥,剪刀,胶带等。

  学生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卡纸,橡皮泥,剪刀,胶带,还可以是水果蔬菜等。

  ●教学思路:

  (l)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神秘的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辽阔的海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世界。

  欣赏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引导学生观察海洋世界中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生物,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2)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看到的生物有何特征,以及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还可

  以讲讲这些海洋生物的逸闻趣事。

  (3)启发思维。

  出示手工范作,引导学生观察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启发思维,欣赏课本中的图片,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发展思维。

  小结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组合拼接、粘、揉、卷、切,挖等。

  学生作业练习:

  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所带来的工具材料,通过剪、粘、揉、卷等方法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学生可分组合作完成,鼓励大胆自由地想像。

  (4)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主评价为主,老师评价为辅。学生间的交流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5)拓展主题。

  海底世界不但美,而且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种类多达20万种以上。地球的资源80%以上在海洋里。今天我们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了美丽的海洋生物,了解了海洋生物的知识。海洋是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我们要向全社会宣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生物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课第十四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中》的第二节《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本章共两节,都涉及到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第一节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以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第二节从生物圈对人类的重要性上阐述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义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适于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各种资源的有限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的严重性,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的保护生物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人类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好生物圈。每一个人都应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初中学生处在认知的初级阶段,发散性思维和对问题本质的提炼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对关系到人类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深刻理解和认识,所以通过实践去感知,通过探究去认识,通过反思去理解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周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当然对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学更是兴趣盎然。他们的思维活跃,表现欲强,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生物教学。虽然已经进入七年级下期,但是作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思维严密性、学习习惯和生物学基本技能都有待进一步培养。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学生态度端正、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的有限性;了解保护生物圈的基本方式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观察提高交流合作、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可持续发展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关注环境问题,参与环保活动,形成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认识可持续发展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关注环境问题,形成环保意识。[来源:Z、xx、k、Com]

  四、教学难点:

  认识生物圈中各种资源的有限性。

  五、教学方法:

  调查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前准备:

  保留上节课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中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和人类已经开始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图片和多媒体资料。

  学生上网收集有关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资料。

  学生提前做好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调查。

  八、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的年龄限制且对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缺乏感性认识,因此,组织好学生的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活动,成为本节课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形式。针对学生的状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1、学生利用上节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中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以复习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2、调查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枯竭对人类的影响;3、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努力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最后,学生在充分了解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设计一个环保行动计划,完成一个环保任务,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生物圈方面应尽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准备设计活动计划并协助学生划分小组。

  活动内容为:

  1、复习和展示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

  2、调查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3、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努力的资料。学生分组,预习和复习,准备活动材料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一: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负面影响。课前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资料和展示。学生以复习的方式整理和展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负面影响。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人类对生物圈造成危害的思考

  探究活动二:

  调查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开展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和场所;安排好学生活动和展示的时间及顺序,关键时做必要的点评。学生课前展开对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利用情况的调查,制作版面和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通过调查、收集、展示等环节,使学生感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探究活动三

  人类有能力并且正在努力保护好生物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破坏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正在努力保护生物圈。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收集有关人类保护生物圈的措施和手段,特别是中国政府在保护环境中采取的措施以及在国际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制作图片或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认识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必须首先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不能为眼前的利益忽视了人类长远的发展。理解什么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实践:

  建立环保行动小组,实施环保行动计划参与学生的讨论、计划的制定和论证,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环保,科学环保。以小组为单位,建立环保行动小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讨论并设计一项环保行动计划,并提交给全班学生论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在课下实施。

  在保护环境的课外实践活动的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生物圈方面应尽的责任,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应尽的义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板书提要: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应尽的义务

  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第一小组任务:整理和展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二小组任务:调查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人类能够保护好生物圈

  第三小组任务:收集有关人类保护生物圈的措施和手段,并进行展示。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建立环保行动小组,实施环保行动计划

  1、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阻绝滴漏现象

  2、用肥皂洗手,选无磷洗衣粉

  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4、做“公交族”,当“自行车英雄”,减少家长用车接送

  5、珍惜纸张,不送贺年卡,回收废纸

  6、买环保电池,回收废电池

  7、不用一次性筷子和餐具

  8、回收废塑料

  9、拒食野生动物

  10、植树护林,每年参加义务植树

  11、做环保的旅游者,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

  12、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13、塑料袋打个结

  14、到超市购物自己带包装,少用塑料袋

  典型例题

  目前我国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根本原因是:()

  A、长年的水旱灾害B、臭氧层空洞

  C、人口过度增长D、野生动植物死亡

  【答案】C

  【分析】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根本。人口众多导致粮食的匮乏,才不得不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开荒造田,导致土地沙漠化;越来越多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肥力下降;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废物也更多,环境污染的现象必然更加严重……所以,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习题精选

  1、世界环境日是:()

  A、6月5日B、5月31日C、3月12日D、8月15日

  2、绿色食品是指()

  A、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

  B、绝对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产品

  C、含叶绿素比较多的绿色蔬菜

  D、获得国家环保AA级认证的食品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停止工业的发展

  B、经济比较落后的时候,应该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措施

  C、必须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以避免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D、随着科学的进步,环境污染的问题自然会解决

  参考答案:

  1、A2、A3、C

  十一、 :

  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开阔学生眼界;采取讨论法、谈话法、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了环保意识,养成了环保习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的作用。

  “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无时无刻不体会到这一点。经过我们多年的教育、媒体舆论多年的宣传,再加上北京学生关心大事的传统,学生在环保教育中投入的热情是很让人鼓舞的。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谈,讲出很多环境保护的故事和措施来。这使得课堂的讨论很活跃。

  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学生缺乏精确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问题的分析往往只凭借感觉。这使得调查报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说明问题。更有一些同学是由于懒惰,所以完全凭借猜测拼凑的报告。这就需要教师审查小组的调查提纲,帮助小组完善提纲,还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小组分工合理落实。

  第二,只会坐而言,不愿起而行。有的同学在订立环保公约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却缺乏行动。建议课任教师应该联系班主任,在班级订立环保公约应该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隔一段时间应该组织自我评价和集体评议。这是培养学生品德的一个好机会,所有的教师都有责任。

  第三,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转变人们的思想是环保的关键。为了使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争取学校的支持。一来要形成全校的宣传舆论,二来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环保共约宣传栏),三来应该将环保工作和优秀集体、优秀个人的评选结合起来,四来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

  环境保护是百年大计,任何一个真正关心国家、社会前途命运胜过关心自己的人必然关心环境问题。一个真诚的教师可以感染无数学生。让我们满怀热情,讲好这一课,影响更多的人,这是我们教师能为环保事业贡献的最大的力量。

生物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

  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兼具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特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爱活动、爱玩,课堂教学中有时候无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管理。生物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见的太多,并不陌生,对于生物的几个特征也有一些认识,所以理解生物的特征并不太难。只是要把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些物体是否属于生物,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判断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

  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

  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六)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七、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

生物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

  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二、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们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

  (二)高屋建瓴,讲授新课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思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对空气的影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

  植物能产生动物呼吸和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实质是吸收C02释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蜡烛也熄灭。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则小鼠不易死亡,蜡烛也不易熄灭。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氧气是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在哪种结构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绿色植物释放氧气条件和场所——恩格尔曼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黑暗中

  明暗对照

  光束对照

  1、好氧型细菌在黑暗中是均匀分布的;在光照下分布在被光照射到的叶绿体的部位

  2、好氧型细菌分布在被极细光束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释放氧气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什么?

  氧气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由植物的叶绿体形成释放的。

  绿色植物产生氧气需要光照条件,反应场所是叶绿体。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氧是来源于反应原料中的水还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设计实验

  A气体无放射性,B气体具有放射性;而且等体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

  以上三个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应该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以萨克斯实验为素材,让学生按照以上讲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产物。

  课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萨克斯实验

  根据所给材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设计实验证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黑纸片、蒸馏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解析:本实验的学习是以探究式实验题型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借鉴上面几个实验的方

  法和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相应现象、结果和结论,然后师生再共同总结归纳。这里要强调实验步骤设计的因果关系和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以及实验原则的应用。

  实验步骤分析:

  Ⅰ

  ① 对正常植株暗处理

  消耗原有营养物质

  ② 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体现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 光下再培养一段时间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④ 酒精加热脱色

  防止绿色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⑤ 用碘液处理脱色后的叶片

  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⑥ 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萨克斯的实验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之外还有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碘液处理

  酒精脱色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曝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变成蓝色,而遮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不变蓝。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三)梳理归纳,简要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再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中的四个经典实验我们探究得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知道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反应物水.

  (四)反馈练习,作业延伸

  1、如图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图甲是绿色植物在有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装置图;乙、丙和丁是另外三个实验装置图.则验证绿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氧气的对照实验装置图和验证在有光照条件下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氧气的对照装置图依次是( )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此题的用意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学以致用意识。

  五、板书提纲

生物说课稿7

  一次教学视导中,听了七年级生物教师的一节生物课,其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对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现将其整理出来,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 学生表演,导入新课 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病人,表演17世纪以前由于医生误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导致病人死亡,医生又给另一位病人输入人血,结果有的病人活了,但有些人还是死了,引导学生讨论,顺利导入新课内容。这样设计既体现新课程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又迎合初一学生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

  (二) 自学新知,积极竞答 接下来教师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节教材,然后通过“抢答游戏”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新课程的新理念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能够独立发现的,尽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抢答小游戏”,既调动积极性又活跃了气氛还获得了知识。

  (三)创设情景,深入展开 教师进行无偿献血教育。这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是这样设计展开的:

  第一步:通过讨论“有人认为献血会伤元气,而且会造成贫血,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让学生认识到献血对人体的健康是没有影响的,而且适量献血还可提高造血功能,预防心脏病。从心理上消除对献血的过虑和误解。

  第二步:引入一个真实的故事情景,“一天放学后,隔壁学校学生×××背上书包走在楼下,两个正在打闹的学生把放楼上阳台上的花盆弄掉下来,不幸正打中这位同学的头,真是祸从天降,当时他就晕了过去,满头鲜血,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颅内出血,必须立即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可验完血后发现,医院里他这种血型的血正告急,在这千均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站出来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来挽救他的生命。你可能不会遇到相同的情况,但在医院里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如果你或你的亲人在需要用血时,而血库里没有血,你的心情又会是怎样?通过感人的实例来扇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产生成年后自愿献血的'强烈愿望。

  第三步: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无偿献血场面的图片,插入学生收集来的图片影像资料,并出示老师的无偿献血证,再一次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从心底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以上三步曲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多给学生机会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四)实验探究,感受科学 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教师作了这样处理的,“现在有个重要的事要同学们帮一下忙,高速公路上刚刚出了交通事故,有四人身受重伤,而且失血过多,把伤者送到医院后,确定需要输血,输血前要确定他们的血型,现在把这个重任交给在座的各位。” 接着借多媒体手段给同学们讲清血型测定有关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重要任务来听讲,经验告诉我效果很好。再让学生动手来模拟血型的鉴定,完成刚才的重任。(模拟是因为所谓“血液”、“血清”都是能相互反应的化学溶液。)并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这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不再感到科学是那么遥远,而是可爱的有用的。通过结果的交流,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合作的魅力和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活动交流,体会成功 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采用课前开放,课上交流的形式展开。这是培养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好方式,为了使调查不流于形式并确有成效,考虑到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课前教师作了精心的组织:

  ⑴ 学生自由组合成六个调查组:医院外科调查组;医院妇产科调查组;(因有学生的家长在里面);上网调查小组;学校阅览室调查小组;血站调查小组;采访小组(采访对象为一些输过血的人)。

  ⑵ 师生共同设计调查方案,并提供参考方案。

  ⑶ 给外出调查的小组准备学校的介绍信,使活动真实而有意义;给阅览室调查小组联系时间和工作人员,并初步筛选出相关资料,节省他们的搜索时间。给上网调查小组提供网址或关键词。 教师信任他的学生会有很大的收获,实践结果确实如此。课上学生交流的方式多样,或答记者问,或对白,使课堂由刚才的师生互动变为生生互动。新教材要求开发和运用周围环境、生活中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活起来。调查活动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径,教师充分利用了新课程的这一资源。 最后,老师设计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向全社会为无偿献血设计一份宣传广告”(形式不限,或漫画或板报或倡议书等)。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思考走出教室。

  案例点评: 《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

  本章分为四节,教材通过前三节的介绍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特意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安排一节,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较少,但是却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基于此,正好鼓励、支持、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了解有关血型与输血的知识,并展开调查,课上交流。通过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悟,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解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而是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8

  一,教材简介:

  本微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四节《鱼》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鱼的外形与运动”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呼吸”,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重点问题,通过学生观察鱼的呼吸图片、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难点:鱼的呼吸特点。

  六,教学用具

  投影仪幻灯片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一,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提出问题: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鱼离开水后,很快死亡,原因是什么?

  通过投影显示以上内容。

  教师从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攻破难点。

  播放视频:观察鱼鳃及鱼的呼吸。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呼吸使学生明确: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

  提出问题: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展示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

  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

  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看书22页自学有关鱼的知识,思考。

  观看鱼的呼吸视频,思考,回答。

  明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观看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思考,回答。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理解鳃的呼吸功能。

  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二,练习

  展示有梯度的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回答与评价。

  完成练习

  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总结拓展

  提出问题: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指导交流与评价。

  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学会总结,表达与分享

  板书

  设计

  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该课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模式,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学科中的运用,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多媒体手段,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实验的理念;事实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物说课稿9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本节课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事例、图片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去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能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平衡,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平衡。

  3、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分析资料、判断是非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

  ①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收集资料和图片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初一阶段的`学生,能够独立的阅读文章和进行简单的探究;对各种知识现象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最容易形成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以构建“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事例、图片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去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资源利用☆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利用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使用多种媒体手段插入大量图片、音乐、影像等资料。同时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首先,查找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采取措施的资料。准备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其次,我让学生课外分组查找资料:⑴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⑵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⑶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

  个生态系统的意义;⑷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⑸调查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①上集镇生态环境的现状如何?②目前上集存在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③上集人民目前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如何?④存在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意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后通过分析努力及借助资料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当你走进一片森林,当你走进一片花的海洋,当你遨游在清澈河水中,当你欣赏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面时,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呢?然而,当你发现你曾经去过的森林、曾经走过的花海已经不复存在了,当你遨游过的河水也已经污浊不堪了,你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人类的活动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意图:从身边最常见的景观——林立的楼群、拥挤的车辆、密布的游艇切入主题,易引起学生的深思。同时,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

  二、学习目标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平衡,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平衡。

  3、了解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4、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的学习。

  三、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针对教科书中破坏环境的4幅插图实例“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以及“外来物种”,围绕书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交流。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会在学生中间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恶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出路。”

  【意图:这一环节教师采用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破坏的进一步认识,感受到环保责任的重大。“深幽的原始丛林为底,衬托着在树桩秃地中哭泣的老妇;碧草青天的大草原,衬托着滚滚的沙尘暴;……。书中图片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只是用来抛砖引,在这里教师着重锻炼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手中调查资料的处理以及灵活的应用能力。】

  四、抒发情怀、反省自己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畅谈去过的风景区,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展示美丽的祖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认识周围的破坏行为举一些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起预测可能带给我们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日常的一些小活动可能都会影响甚至破坏环境,启发学生保护环境应从身边做起。

  【意图:通过新明的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谋士在行动——“我为环保献一策”

  面对人类的种种破坏,大自然已向人类发出了黄牌警告,警钟为谁而鸣?为你、为我、为他、为大家…面对地球——母亲的呼救,你们有何行动?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1、请你为电视台策划一个公益广告,倡导人们珍惜生命,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2、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后,总结出几条可行性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加倍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

  【意图: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才智的平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大检阅。】

  六、学以致用

  1、在学校出一版有关环境保护的墙报

  2、借阅或上网查阅有关污染与防治的书,写一篇与此有关的小论文

  【意图:课后探究论文的撰写是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收获阶段,是学生研究成果的结晶。为激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教师挑选优秀学生作品,在

  校园举办了成果展,同时在全校掀起“爱家乡,我环保”的热潮。】

  ★课后反思★

  1、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仅局限于教师这单一途径,在信息时代,我深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不断的督促自己不断进步,现在特别是我们这些综合学科的教师也必须是一个知识多元化的教师。

  2、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打造“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的和谐学风,把学生推向自学。教师的责任更为重要,应做好学生探究的舵手,为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创设出适合他们的问题情境,采用“我是一名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成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殿堂,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3、授课中的不足是: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改进措施是让学生把各组的成果以墙报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于教室或学校宣传栏。

生物说课稿10

  1、教材分析

  1.1本节内容的地位该节是现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细胞增殖"是讲述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只有了解了这一生命现象,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例如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的遗传和变异,所以本节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生命现象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增殖"之所以作为本章乃至本册的难点,就是因为这一知识非常地抽象化,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又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因此,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我们直接示意这是本章中的难点,引起注意。

  1.2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胞增殖"一节主要向学生展示的是有丝分裂——生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分裂方式,结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重难点突出,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本节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由于细胞分裂这一现象的特殊性——整个过程是一动态变化,要让学生具体把握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变化,特别是遗传物质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确细胞的周期变化,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1.3教学目标本节内容为两课时(1课时为讲授课、l课时为实验课),通过这一节的讲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应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去解答一些理论问题或解释一种生理现象。例如根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而得知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构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在进行组织培养时,无论取生物体哪个部分的分生组织获得的植株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都是有关有丝分裂知识的运用。

  2、学法指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归纳记忆,找到规律,重点难点应重点识记,对于有丝分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2.1掌握有丝分裂,记忆有丝分裂主要特征(启发、引导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染色体DNA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规律(分析CAI课件显示、画出图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利用口决巧记各时期变化特征(列表归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识别分裂图像(例题解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间期的关系(设计动画、具体展示装片、说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什么占多数)由这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由观察现象_解决问题_总结体会_知识提升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增添学习热情,以CAI课件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去了解、掌握从而灵活运用。

  3.1引言引言应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伊始,我先给学生列举几种有关细胞增殖的常见现象,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泼性,然后课件显示幼苗的生长,()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从而引出细胞增殖。

  3.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的讲解,启发引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CAI课件演示细胞周期的有关动画,明确指出细胞的分裂、分裂间期,再结合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细胞周期特点,注意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实现探究式

  教学。

  3.3有丝分裂的过程(重难点突破)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CAI课件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它的

  魅力,通过flash动画演示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有个整体了解,然后动画慢放,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特点,此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归纳,动画背景音乐鼓

  掌以示肯定。

  结合学法指导,师生共同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以及DNA的变化,CAI课件展示此过程,此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实现了难点突破。

  3.4测试补漏,CAI课件展示习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另外通过检测可以知道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专题巩固练习。

  说课重在一个"说"字,突出一个"课"字;是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讲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教育理论,同时和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构思的一种教研

  活动,精彩的说课,无不体现着说课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特长。

生物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二节。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难点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五、板书设计

  我相信学生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而且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生物说课稿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理论— 实践"的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酶与酶促反应,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必备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对照实验的基本思想

  利用实验探索的直观性,借助实验现象,理解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酶的应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难点:

  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学会分析各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编排特点

  1、简洁明了

  "酶与酶促反应"知识介绍精干,便于阅读;

  "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拓展视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识与动手结合

  知识与动脑结合

  3、图群丰富

  实验图示、知识图示、实物图示结合

  三、教学对象

  (一)知识与经验

  1、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有化学实验的'基础。

  2、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生物学实验。

  (二)学法与技巧

  1、学生具备用阅读、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2、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基本常识

  (三)发展与提高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

  2、培养分析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知识呈现、情景创设、自主协作、知识建构

  2、过程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题引入、学生阅读、方案讨论、学生探究、实验分析

  3、认知方法:体现认知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设计思想综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图示引入、学生对教材阅读、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的设问、实验方案的讨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体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实验探索、分析与归纳

  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物说课稿1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它以第一章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较为复杂。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减数分裂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精子形成过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分裂,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总结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新课讲授

  1.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数分裂。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2.过程

  (1)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

  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

  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

  3什么叫四分体?

  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

  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

  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生物说课稿14

  说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方式,倍受广大教师的亲睐,它对提高教学、教研水平和说课者的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细胞增殖》一节的说课,笔者作出如下安排,以此就说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的意义,了解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掌握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时期的特点及其各时期染色体、DNA数目变化的规律,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深刻理解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具有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着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及绘制生物学图的方法。

  3.德育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学会从微观把握生物体的变化和细胞增殖,进一步认清和反对“神创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

  二、说教学内容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的第二节,前一章介绍了《生命的物质基础》,本章的第一节又介绍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讲细胞的增殖,这样安排具有逻辑性,学生只有在了解细胞的化学成分之后,才能更好理解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项生命活动,最后的细胞增殖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理解细胞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要经过生长、衰老、死亡的阶段,从而理解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同时,本节知识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基本规律的知识基础。

  2.本节知识结构:本节知识共九个知识点,先介绍细胞增殖的意义,以此推出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第一课时只介绍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其中,要求学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了解细胞周期的分裂期和分裂间期的'时间长短。接着介绍分裂间期的特点和结果——主要是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一个染色体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但此时染色体呈丝状的染色质状态。分裂的四个时期(前、中、后、末)每个时期都有其自身特点,分裂期内染色体出现并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均有与亲代同数目、同形态的一套染色体,说明了有丝分裂保证了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的遗传潜能,保持了细胞遗传的稳定性。运用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最后介绍细胞分裂的第二种方式DD无丝分裂。

生物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高二级新开课程,依据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生物学科的探索性、实验性的特点,使研究性学习课题渗透于课堂教学,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学习酶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学会控制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第二课时学习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通过实验总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处理相关习题;第三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课时要按新课程标准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对此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在处理这块知识时也感到困难,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这样就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给了教师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便于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探究温度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和重复实验;

  (2)在探究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通过探究,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判断、汇总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能力。

  (4)在探究基础上,绘制实验图像,从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图像定性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中前进的;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端正科学探究不仅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加深对合作学习的体会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理解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增强STS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性实验进行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四、教学策略:

  1、引课时直接进入探究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2、展示背景资料,确定探究主题

  探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窍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立即把学生引入情景了,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考查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从生活中收集知识信息的学习素养。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情境二给出的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注解,学生通过观察后,根据前二节所学理论知识回答问题“唾液淀粉酶与食物入胃后,是否还有活性?”学生回答后,确定探究问题“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通过学生对示意图解的观察、分析和倾听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学习激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分析实验材料,确立实验意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试剂与器具,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试剂和器具在本实验中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后把材料、试剂和器具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分类,哪些是用于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为了使设计实验和做实验更有针对性,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做了限定,每个探究主题准备了三组实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淀粉酶,调解变量每组准备了五个贴了不同温度标签的烧杯,试管给了11个,也分别用标签贴了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个试管没有编号有两个作用,一是加淀粉和碘液与其它实验组进行颜色对比,另一个作用是个备用试管,为了使实验科学准确,每组还准备了二个贴了标签的量筒。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给了蒸馏水,10%的盐酸,1%的盐酸,1%的氢氧化钠,10%的氢氧化钠,五个贴了标签的试管,七个贴了标签的量筒,通过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和用具,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准备这么多试管和量筒?为什么要贴号?学生思考后,心中就会对实验设计有了大致的框架。这样就使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得到突破。

  4、设计实验

  不同小组学生选择材料不同,设计实验也不同,教师在提示清楚相关问题时,不能干涉太多,这一环节很费时间,我根据学生可能选择的探究问题,给了三个提示性问题(①、你将怎样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②、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或PH值?怎样控制?怎样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③、根据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单因子变量、可行性原则,完成实验设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合理设计。在实践中我认为应组织好学生讨论,让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能给出现成的实验方案,如果给一个现成的实验方案,那将改变本节课的性质,不是探究实验,而是成了验证性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01-04

生物圈说课稿07-08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07-17

生物圈说课稿10-17

生物课说课稿11-22

生物说课稿15篇01-04

精选生物说课稿3篇11-13

高二生物《生物特征》说课稿09-08

生物的多样性说课稿06-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