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范文1
教学内容:
本文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
1.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搜集一些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及感人的爱情故事。
2.学生课外解决本文的生字词,并思考对爱情的看法。
3.学生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准备好讨论交流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故事导入:
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在这个妇女的眼里,爱情就是最美好的东西。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请同学们谈一谈。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2、关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因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三、初读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1.文中的'“我”对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态度如何?
2.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
3、(寓言)“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
四、品读探究
学生速度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学生领读寓言部分,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 (三次、 美和力量)
1、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无与伦比的美;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
2、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男女相爱的真挚情感)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
(2)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对呀,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3、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变了没有?(还是美)
(1)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呀?思考: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2)那么这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什么呢?(忠诚)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哪怕过了五十年!
4、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有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还是美)
(1)美在何处呢?那么上帝第三次所见到的“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呢?(心灵的追念)
(2)为什么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早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3)面对这一现象,上帝象上两次一样发怒了吗?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
(4)四人一组讨论: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让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的无法毁灭,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假如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看完故事后,是否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情?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一谈。
四、拓展延伸
1、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那么名人们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呢?教师出示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莎士比亚
2、欣赏我国古代最经典、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结束语: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短短的一节课怎能说得明白爱情,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力量,你可以读一读白朗宁夫人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忠诚,你可以听一听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爱情的高贵,你一定要读一读《简·爱》……你还要读一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爱情!
说课稿范文2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六课的《吊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的一课内容,在二年级下学期安排这样的内容,是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教学了解吊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制作吊饰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快乐,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吊饰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吊饰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2、学习吊饰的装饰方法,能利用纸材制作美观的吊饰
3、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吊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绘画知识和动手制作能力,现在的他们是最富有创新能力的时期,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说做就做,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忆生活中吊饰的种类,了解吊饰的结构。
难点:掌握制作方法,设计出造型新颖美观的吊饰。
二、说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呢?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说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心灵还没有被外界因素所束缚,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依照常规由老师去讲解吊饰的结构和制作过程,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由学生来解答制作步骤,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本课中。
四、说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我在黑板上挂出各种吊饰布置黑板,组织学生观察吊饰作品,并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我们为什么要挂吊饰?进而理解揭示吊饰——就是用来装饰环境并能悬挂的饰物。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吊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吊饰的制作。
(板书课题)
这样的情境教学导入新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吊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与生活的关系。
2、分步讲授新课
首先讲解吊饰结构时,我出示一个范作,学生观察并说出吊饰结构,学生通过范作能直观了解吊饰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部分、装饰部分、悬挂部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了解吊饰基本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吊饰制作方法奠定基础,突破了教学重点。
接着讲解吊饰制作步骤,我将学生分成六个组,学生讨论并总结吊饰步骤。我最后做以总结并利用课件分步演示一遍制作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直观的了解吊饰的制作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
然后欣赏课件中吊饰图片,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赏析学生作业目的是开阔学生创作的思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启发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并学习合理利用材料的方法,创新思维,从而循序渐进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3、学生作业与展评
布置作业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构思,然后分工创作一个造型新颖美观的吊饰。
在学生作业时,我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指导:A、利用不同方法制作吊饰
B、合理利用材料
C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我设计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作业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个体和集体力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作业展评时,我要求学生设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业,如可以将吊饰装饰在黑板上,书包上,衣服上,等,并说出这样装饰的理由,最后,课堂小结中针对学生作业情况做出评比,优胜团队将得到蝴蝶卡的奖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这样的作业展评方式目的是, 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评价一件好的作品,更能体会到集体合作的力量大,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课后延伸里我利用课件出示利用废旧材料如饮料瓶、铁丝等制作的环保吊饰,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
本节课中,我的板书中实现了字与画融于一体,将吊饰的结构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与吊饰步骤相对应,做到了和谐一致。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理念,还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2至3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及意义。二是“认一认”,主要通过直观模型与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三是“填一填”,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四是再通过一个“认一认”用计数器直观地表示小数,帮助学生认识小数各数位上数字所对应的数值与数位顺序表,知道小数和整数通常都是用十进制计数方法来表示的。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能正确读写小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难点定位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说学情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元角分与小数”的知识下,以已有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情境教学法、直观引导观察法、小组讨论交流法、分层练习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
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质疑、猜想、比较,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从而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小数的产生
a.由学生手中的教科书的单价引入,既复习了“元、角、分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b、总结小数的产生,当遇到整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分数和小数来解决。
2、教学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a、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看见小数。
b、学生互相交流
c、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列举的生活中的小数,再次感受小学的运用范围很广,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数,我们要学好它。
3、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的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背诵结论,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因此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最好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生学会学习。
4、小数的读法写法
先让学生尝试读,再让学生归纳总结。
5、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a.出示计数器,教师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b.学生比较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与整数部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c.拨珠活动:通过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对小数数位的理解,体会小数部分也是十进位的。
6、巩固运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机动练习,以便进一步强化训练。
五、说预期的效果
以上的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着力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课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说课稿范文4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们》
四年级的同学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同学们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们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们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们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同学们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同学们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们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们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们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同学们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们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地位,让同学们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同学们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同学们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同学们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同学们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同学们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们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们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们的思维,培养了同学们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们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们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们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们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们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同学们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们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说课稿范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科书通过“摘苹果”这一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对感兴趣的食物持续较短,所以肯定会有厌倦,淘气的行为,所以整个课堂环节必须趣味性浓郁,环环相扣,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准备。
二、教法学法
引导法:本节课我主要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通过用激励性的语言、多媒体课件、适当的奖励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真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习法:本节课主要以师友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动手做、动脑想、动笔写等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交流、探究、合作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满十进一”。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
第一、练习热身,复习旧知。
新课之前的热身练习,鼓励学生主动复习已学的有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把学生带入摘苹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寻找并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第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充分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在探究计算方法时,鼓励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寻求计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
第四、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脱离情境,直接从算式出发进行计算,并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巩固并梳理竖式的算法,提高运算能力与总结能力。
第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17+38=55(个)
7+8=15 1 7
10+30=40 + 31 8
15+40=55 5 5
答:一共摘了55个苹果。
说课稿范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课文《比尾巴》。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以及教学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比尾巴》是一年级上册拼音学习之后的第三组课文中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前面已经学习过了一组识字课文和一组精读课文。
2、本课是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通过三问三答说出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儿歌旁边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体现了儿歌的意境,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儿歌,感受到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同时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年龄小、比较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还不足,集中的生字教学会使他们感到吃力。他们又刚学完拼音不久,识字、课文朗读都只是初步,在朗读方面,学生已有的技巧不多,难以准确读好问句。
三、教学目标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联系插图和生活实际,认识本课12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撇折”和两个新偏旁“八”和“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会朗读问句。 情感目标:在朗读感悟、自主探究中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有观察其他小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巩固识字和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认识12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撇折”和两个新偏旁“八”和“鸟”。
教学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
五、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一年级教材主张学生在玩中学、主动学的指导下,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好玩好动的特点,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下面四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字理识字教学法;
3、随文识字法;
4、游戏教学法。
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在教学中我把读、说、贴等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本课的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标“以读为本,以读促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引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首先播放一首动画儿歌《小动物之歌》,把学生带入一个有趣的.动物世界。然后通过儿歌创设情境:今天动物王国里要举行一场有趣的比赛,你想不想去观看比赛?那小动物们要比赛什么呢?随机出示并板书课题:比尾巴,要求学生书空并大声说出笔画名称。再利用课件指导认读识记“比、尾、巴”三个生字。提醒尾巴的“巴”读轻声。设计意图:这个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和老师拉近了距离,以故事开始,把动物王国搬进教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认读识记“比、尾、巴”三个生字,随文教字。
第二步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尾巴大赛呢?”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含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设计意图: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这时候的学生乐于走进文本,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第三步由浅入深 认读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回答问题,教师出示六张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大屏幕出示六个小动物的名字,开始识字。识字分5个小环节。
1.看图片、拼拼音、读名字;
2.去掉图片看拼音读名字;
3.去掉拼音只读名字;
4.上台看图片贴名字。
5.自主识记剩余4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以直观的动物图片形式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且采取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记住生字。
贴图环节,出示不带尾巴的小动物。过渡语:小朋友们,看到公鸡和鸭子,松鼠一一亮相,剩下的三个参赛选手也坐不住了,你看,他们也跑来了!快和他们问声好,这是谁?这时图片出示:猴子、兔子、孔雀(不带尾巴的)贴到黑板上,我接着说:小动物们到齐了,你知道他们举行的是什么比赛吗?(出示课件“比尾巴”),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巩固学习生字。
设计意图:这样运用课件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一部分生字的认读。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自主识记剩余4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取的是由扶到放的方式。课堂主要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负责穿针引线,让学生们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归纳识字方法,随后还可以通过同桌合
说课稿范文7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三课时,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二.媒体设计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课件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广玉兰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认识广玉兰,导入课文。再利用教学软件突出重点段(第二、三小节),再配上相应形态的广玉兰花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帮助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三.教学设计过程
我预定三课时完成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和朗读情况,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我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如果我是广玉兰等环节来学习理解课文、巩固课文。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精心创设如果我是广玉兰的情景。我先设问,如果你是广玉兰你愿做会散发出阵阵幽香的关广玉兰花呢,还是愿意做绿油油并富有光泽的绿叶呢?说说你的理由。然后以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如果是花的话,则要进一步问他们愿做那种形态的花)。最后布置一个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的作业。
第三课时:复习词语并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最后让学生根据第三自然段练习写一个片段。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设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解了一种从广州一带传过来的植物——广玉兰,你能回想一下,
香幽
说说对它的了解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花)作者正是闻到了广玉兰
叶
那淡淡的幽香才认识了它,也让他以后每次散步都要去观赏一下。那么除了广玉兰的花香吸引作者,还有什么让他对广玉兰情有独钟呢?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去了解课文、学习课文好吗?
第二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疑问是思维最好的导火索。通过问学生: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广玉兰,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颜色、质感、形态、叶片)于是我再问学生你觉得广玉兰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说说喜欢的原因。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读课文特别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品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广玉兰的纯洁、旺盛的生命力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在组织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广玉兰花和终年不败的叶子时,通过自由读、个别读引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广玉兰的纯洁及旺盛的生命力,也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广玉兰吸引了作者的原因,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
第三步:拓展练习:如果我是广玉兰。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第三步中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训练。在学习完文章的重点段落后,对学生说:广玉兰就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如果你是广玉兰,你愿意做会散发出阵阵幽香的关广玉兰花呢,还是愿意做绿油油并富有光泽的绿叶呢?让学生根据兴趣回答。于是我再激发他们的兴趣,问道:那你能来介绍一下自己吗?介绍时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以第一人称介绍自己是广玉兰家族中的那一成员。
2.接着进行合理的想象重点介绍自己,也可介绍一下你的其它兄弟姐妹伙伴,要尽量用上书上的课文中的词语。
3.可以说说自己的美好祝愿。
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练习说话,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既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也可让他们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除了给予点评、帮助外,只要学生敢于想象或只用了书上的原句,教师都要以肯定、表扬为主,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
最后,教师趁热打铁,在学生情绪高昂时有感情的齐读课文,再体会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读完后让学生想想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总结作者是一个观察仔细、热爱生活的人,也希望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四.板书设计:
气味(香幽)
颜色
广玉兰
花(洁净、高雅)
质感
形态
叶片(终年不败)
五.教学总结:
《广玉兰》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相结合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深入研究学习;拓展练习,处理、内化信息等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说课稿范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说课稿范文9
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欣赏散文诗,体验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安全、甜蜜的感觉。
2 、能力目标:愿意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爸爸。 3 、认知目标:理解爸爸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 活动准备: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戏的图片、《好爸爸坏爸爸》 flash 、录音机、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散文诗。
1 、谈话: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我可都记住你们了,你们还记得我是谁吗?(汤老师)以后我们就都是朋友了啦!今天这里有很多客人,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2 、出示图片,引出散文诗。
教师:我还有两位朋友想介绍给你们认识,现在来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图片)。 提问:
⑴你们认识他们吗?
⑵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⑶你们猜他们是在干什么?(玩游戏)
教师小结:你们一定也和爸爸玩过很多好玩的游戏,那你们都玩过哪些游戏呢?
(可用自己和爸爸玩的游戏来引导,你们玩过这样的游戏吗?你们还怎样玩过?鼓励幼儿大胆说)
总结过渡:我们都喜欢和爸爸玩游戏,我们玩的游戏各种各样。今天,汤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我爸爸》。散文诗里说的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一起开心地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二、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我的爸爸》。 1 、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诗《我爸爸》。 2 、教师提问并根据幼儿回答表演。 问题:
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过的游戏,你记住了那一个? ――爸爸举起我,像什么?
――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么? ――爬到爸爸的大腿上再滑到脚上,像玩什么?
――我往爸爸背上爬,就像爬什么?骑上爸爸的脖子,就像到了什么地方?现在谁最高?
过渡:你们想玩这些游戏吗?那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把散文诗里的游戏记住了,回家和爸爸一起玩。听的时候可以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的动作。
再次完整欣赏散文诗,可引导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根据散文诗的内容做动作,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爱爸爸的情感。
1 、 小头爸爸能把小偷儿子举的高高的,力气真大,真了不起!你们的爸爸也都很了不起。现在,汤老师想请你们来说说自己的爸爸。告诉大家,你的爸爸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他都会做哪些事情?什么事情做的最棒?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辛苦)?你的爸爸这么辛苦,你想你想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让他高兴?想对他说什么?
2 、教师说自己的爸爸,引起共鸣。
我的爸爸也是一位老师,我的'爸爸每天晚上都看书、改作业,他的字写的很漂亮。他喜欢钓鱼,也会说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经常一起打扫卫生。我喜欢我爸爸。
四、欣赏《好爸爸坏爸爸》,升华爱爸爸的情感。 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吗?看得出来你们都是懂事的乖孩子,老师很高兴,送你们一首好听的歌曲《好爸爸坏爸爸》,这到底是一个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呢?我们来听听!
欣赏歌曲第一段:你听到这个爸爸做了哪些事情?他是个怎样的爸爸?
教师小结:
爸爸有时候也会打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做了错事,爸爸想帮我们改正过来,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棒!其实爸爸还是爱我们的。 欣赏歌曲第二段:现在我们接着往下听,也可以学学爸爸在做事情的样子。
教师小结:
爸爸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直爱着我们的,你们一定也都爱自己的爸爸,把你们今天说的想为爸爸做的事情,回家真的为爸爸做一做,想对爸爸说的话也对爸爸说一说,爸爸一定会非常高兴。回家别忘了和爸爸一起玩玩我们今天玩的游戏哦!
说课稿范文10
一、说教材
《生命的起源》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1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__教学内容从生命起源开始,到生物进化,最后关注人类自身的起源和发展。《生命的起源》是__的第一节,也是生物进化的历史起点,主要介绍了生物的起源的过程,为后面继续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起到理论支持的作用。 二、说学情
“盘古开天地”“腐草化萤”“女娲造人”“创世纪”等神话或宗教故事等都涉及生命的起源问题,学生应该能从多个方面获得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有所偏颇、失之科学,因本节内容涉及的年代久远,学生不能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所以难以理解原始大气与现今大气的成分差异,以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________等知识。鉴于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文本等资料,并准备多媒体素材,让学生逐步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比较并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主要观点;描述化学进化的过程。 2.通过分析本节课的几个重要实验,提高实验分析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形成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为本节重点内容,而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运用情境创设、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比较法。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化学进化的过程,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让学生简述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生命发生的神话故事。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能说出“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创世纪”等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我及时对学生的描述给予鼓励性评价,随后追问:你们认同神创论的观点吗?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从而引出课题——生命的起源。通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神创论观点的错误之处。
2.新课展开
这一部分将分为如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自然发生论
教师通过多媒体简单向学生讲述自然发生论的主要观点: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如“腐草化萤”“腐肉生蛆”等。 环节二:生生论
给学生播放巴斯德鹅颈瓶的实验视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最终是谁通过实验证明“腐肉中的微生物也不是来自肉块本身,而是来自微生物的”?
(2)鹅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论,确立了生生论。生生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对巴斯德的实验有清晰地认识,并且明确生生论的`主要观点:生物只能来自生物,不能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产生。
之后设疑:为什么说生生论没有解决生命起源的问题?从而引出第三个环节。
环节三:化学进化论
首先简单介绍宇宙生命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生命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之后讲述化学进化论的观点: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该观点,我会播放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动画,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化学进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当学生对化学进化的过程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每个阶段的发生场所、条件以及生成物质。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结合板画补充讲解化学进化过程示意图。
这样,通过直观演示动画、小组讨论以及画示意图,化抽象为直观形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突破本节课难点。 继续设疑: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形成有机小分子吗?从而引出米勒的实验。教师首先讲解米勒的实验装置以及实验过程。同时在PPT上展示如下几个问题:
(1)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点模拟了原始地球的什么现象?冷凝器可使反应后的气体与水蒸气冷凝形成液体,这模拟了什么过程?
(2)米勒的实验结果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这样,让学生自主合作分析米勒的实验装置及结果,得出结论:无机物合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以及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之后,教师给学生补充“热泉水口”的相关内容以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核酸的实验,让学生认同:化学进化是可能的,也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3.小结作业
通过让学生列表对比有关生命的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减轻学生的负担。 让学生课下通过互联网、报刊等媒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最新报道,并与学生交流。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无止境。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范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此次绘画活动选自明天出版社《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学前班用书下册,第六单元活动《我的秋天》。因为秋天来到了,景色非常美好,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也非常需要了解和知道有关秋天方面的知识。同时这一单元的内容在教材中站有了很重要的位置,有许多故事、儿歌、歌曲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可见秋天内容在下册教材中是孩子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本次活动是在科学认识秋天的特征;音乐学习歌曲《秋天来了》;歌曲表演《秋天在哪里》的基础上展开的绘画活动。符合季节变化的需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孩子们的心理需要。题目改为《我喜欢的秋天》,更能表达出孩子们盼望秋天热爱秋天的情感。
2、幼儿情况分析
我们班是学前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相对是比较强的,但在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发现和观察、对美的创造和表达以及集体创作等能力上还需要加强,所以我决定在我们班开展这次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合作绘画活动《我喜欢的秋天》,不但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孩子们友好合作、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
熟练掌握秋天的特征,抓住秋天里有代表性的景色进行绘画创作,能够统一构思和意见。在绘画的过程中锻炼小朋友们友好合作、互动交流、积极配合等多种品质和能力。
4、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绘画、剪贴等手工技能,合作表现秋天的美丽景色。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3)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及对美的表现力。
5、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份,(内容为秋天里的各种景色)。MP3动画歌曲一盘《秋天》
学具:白纸六张、蜡笔、铅笔、记号笔、皱纹纸、旅游帽、奖品若干。
活动:孩子们在课前进行观察秋天和找秋天的活动。
二、说设计
(一)教法
我主要采用是提问法、充实法、讨论法、评优法、总结法、动静结合法。通过提问让小朋友们说出在课前他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秋天的活动的,看到和感觉到了那些秋天的特征。通过充实法孩子们观看课件丰富视野,补充了认识的不足。通过讨论法,孩子们决定本组要进行的绘画或手工创作内容。通过评优法,鼓励优胜合作的小组增强集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简短总结法,老师说出孩子们的成绩和不足,肯定大家合作的精神。最后动静结合法,不但轻松了孩子们的身体,振奋了孩子们的精神,还使本次活动得到了提升。
(二)学法
孩子们课前先要进行观察秋天特征的一些活动,这样有利于丰富思想和回答问题。再让孩子们在观看课件,欣赏美丽的秋天景象,丰富和加深对秋天特征的认识,有助于下一步的绘画创作。接着孩子们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命题的讨论和还要进行分工的讨论。孩子们在进行绘画创作过程中,分成六个组进行集体绘画,大家要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献计献策。最后孩子们一起观看动画,边唱边跳《秋天在哪里》,人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三)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兴趣。
(1)师:秋天到了,秋姑娘悄悄的飞来了,小朋友你感觉到秋天的来临了吗?(出示秋姑娘教具)
(2)师:老师让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星期日一起走出家门上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谁找到了?给我们大家讲一讲。
(3)幼儿回答各种各样的所见所闻。
2、观看动画,加深丰富幼儿对秋天特征的认识和印象。 (1)秋姑娘飞来了,洒落大地一些五颜六色的落叶
(2)秋雨下了,天气怎么样啦。
(3)小鸟飞来了,唧唧喳喳的叫着,他们在商量着什么?银杏在随风轻摆。
(4)拖拉机响了“嘟嘟嘟”,农民伯伯忙着收割了。
3、激发起幼儿兴趣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确定绘画创作和手工创作命题。
(1)师:秋天太美了,我们怎样才能把秋天留下来呢?除了绘画,还可以怎样做呢?
(2)幼儿开始进行分组讨论怎样表现,老师及时肯定并进行简单示范。
4、幼儿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表现《我喜欢的秋天》。由组长带领进行如何布局?画什么?做什么?明确分工,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1)幼儿分成几组,可进行绘画《秋姑娘》;
手工《菊花》;《银杏叶儿》;绘画《小鸟》等的创作。
(2)幼儿进行绘画,教师进行全班指导和个别指导。 让孩子们在绘画和手工创作过程中准确和熟练的表达出自己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象的秋天景色。学会合作绘画并有统一的构思和意见。
5、进行作品展评,请完成绘画和手工创作的小朋友代表讲述作品的内容和想法。选出最美的秋天景色图,并进行发奖。
6、教师简短总结。
小朋友们在这次《我喜欢的秋天》绘画创作中学会了许多本领,如:学会了观察、构思、布局还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因为小朋友们想自己小组取得胜利就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只有集体合作速度才能加快、力量才能更大、智慧才能更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7、动静结合,增强气氛。
播放动画歌曲《秋天》,小朋友们一起进行歌表演,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
8、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高高兴兴走出教室,上大自然中去游戏、去观察秋天了!
说课稿范文12
(一)说教材
课文尊严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哈默等一群逃难的人来到了沃尔逊小镇上,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仍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可以吃。镇长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庄园,甚至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因为镇长杰克逊认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从这件事我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一句话:“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令我对哈默肃然起敬。一个在逃难途中仍保持自我尊严的人的确是个不寻常的人,他日后的成就就是以此基础的。文中的镇长杰克逊同样令我关注,他是那么善解人意,把尊严留给了哈墨,同样也展示了自己的胸怀和慧眼。本篇课文抓住哈默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他非常自尊。
(二)说学习目标
我班上的个别学生对尊严两字背后的`含义不是很明白,对怎样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一个人不是很清楚。为此,我设计学生的学习目的是: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哈默的故事和古今中外一些有尊严的人和事,理解尊严的意思,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味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 (四)说教学过程
一、题目质疑。
1、直接导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尊严?谁有尊严?) 3、解释“尊严”,解决简单问题。
二、课件:再现人物风貌
让学生观察,讲解画面内容。(这就是世界石油大王哈默,他容光焕发,大腹翩翩,正笑容可掬地和我们的伟人邓小平握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哈默于1956年建立了一个石油王国,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位。1979年,应邓小平的邀请,哈默成为第一个乘私人飞机访问西方的企业家,被邓小平称为“勇敢的人”此后他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项目,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14万元。
下面我们跟随课件进一步了解哈默的故事。要求边听朗读,边看画面,然后汇报自己听到了些什么。
1、xx的主人公是谁?
2、xx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饥饿难忍的逃难者中,有一个年轻人,他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
三、深读,整体感悟:
合作质疑: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在班里交流: 1、字词:学生自由上板写出自己学会的词语在班里交流(1、形近字如逊---孙捶---锤2、多音字难3、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划分出故事的开端、经过和结果
1)、阅读故事的起因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沃尔逊人热情款待了他们)
2)、学习故事的经过合作质疑、自主释疑,抓住重点问题在班里交流
A、故事的经过主要讲了什么(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立即接受食物,而是坚持先干活再接受食物,后来成了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B、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C、赏析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深度了解年轻人。 ①“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不干活就吃别人东西是
接受施舍,因为自己有力气,却接受别人无偿的帮助,那就是接受施舍)引出:这样他就会失去自尊。板书:自尊 ②“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点明: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获取食物,通过自己劳动获取成果,我们把这个叫做什么。板书:自立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对话。读出坚定的态度来。 从“称呼”中深入感悟年轻人的品质。
出示杰克逊大叔的话:“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指名说大叔讲话时是怎么称呼这个年轻人的。(您)让学生体会杰克逊大叔也对年轻人产生了尊敬之情。读好大叔的话。 ③“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他怎样的想法?(必须先劳动,后得报酬,才能吃饭)板书:自强
D、理解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①指名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出示课件对照两个时期的哈默,应验了杰克逊大叔的话-----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交流:说说他为什么能成为石油大王,板书:尊严。 四、拓展,开阔视野
检查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故事,没有搜集到的有老师发资料卡,看后上台演讲
五、总结,深化主题
出示课件(知识聚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尊严是礼貌:当你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一声诚恳的对不起显示出你的尊严。你也会让人领略到你的尊严。
尊严是意志: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他就有尊严。
尊严是毅力:当你在800米终点咬紧牙关,用力冲刺,为集体赢得了荣誉时,那你的尊严立即展现。全场对你肃然起敬。 尊严是勤劳:不白白接受他人的施舍,靠劳动换来食物。 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尊严是一个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六、对照,震撼心灵
出示课件,说说你做过的“有尊严”或“没尊严”的事(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七、尊严哈默
开端难民受款待接受食物自尊尊搭 不干活不吃饭重建
经过年轻人例外赢得尊严自立他平 留庄园成好手人台
结果成为石油大王自强杰克逊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哈默成为石油大王的秘诀就是因为他有尊严。尊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希望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有信心、有爱心、有恒心,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别人的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印象,赢得无从之宝------------尊严。
说课稿范文13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美术教材第四册第六课的课题。本课题主要通过让学生欣赏海底世界图片和学生优秀作品等,使学生对色彩有了初步的视觉感知,进而认识冷色。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色彩对海底世界进行大胆的创新描绘,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逐步培养学生认识各种色彩,学会运用冷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认知水平等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领域:初步感受和认识冷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2)、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大面积的冷色表现美丽的海底世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表现能力。
(3)、情感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明确,那么知识点自然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认识和运用冷色。因此我拟定: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冷色,运用大面积的冷色表现大自然中的美。
但是,我们的施教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小朋友,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会相对的弱些。考虑到以上因素,我将教学难点定为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运用冷色描绘美丽的海底世界。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很感兴趣,而《海底世界》正好迎合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在这片丰富多彩、无奇不有的海洋天地里,有着他们想知道又不太了解的各种东西。因此在这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地为他们解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激发他们表现海底世界的欲望。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一些,我们可通过引导想象和教授方法步骤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期待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五、教、学法分析:
我认为教学本课时不能够作过多的的说教,毕竟小学生很难有耐心也不容易理解你的说教。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是复习巩固和直观演示教学法。因为教学本课之前我们已学习了《温暖的阳光》这一课,该课题讲授的是暖色调的色彩知识,而本课学习的是冷色调的`色彩知识,它们相互关联又各有千秋。因此,通过复习可加深理解并延伸到本课,起到一个承前起后的作用。另外,这是一种动手绘画的课题,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学生需要简要明了的方法进行学习,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表现,而且通过演示,学生可知道如何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因此,直观演示教学法非常适用于本课,它让学生一目了然且容易掌握。另外,学习过程中的最佳状态是眼、脑、手并用,只要做到这三者并用,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因此,我将本课的学法归纳为:看——欣赏图片,感知冷色。想——展开想象、认识冷色。做——运用冷色、大胆表现。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教具、学具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海底世界图片若干,也让学生准备油画棒、白纸、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本课时,巧妙成功的导入是学习的关键,而生动正确的引导更是必不可少。因此,结合本课的知识要点和对学生的大致了解,我特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吗?不久前我们学习了《温暖的阳光》这一课的色彩知识,那热烈的暖色令我们兴奋不已。同学们学得都很好、大家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大家还记得暖色有哪些颜色吗?(红、橙、黄等)。那么今天我们也是学习色彩知识,但是它跟《温暖的阳光》中的暖色有所不同,它是暖色的“对立”色——冷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运用冷色来表现海底风光,好吗?揭示学习课题——《海底世界》,以此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引导观察,感知冷色。
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抓住时机,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进行欣赏、引导:同学们知道吗?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71%的面积是蓝色的海洋。而在这广阔无垠的海洋深处的海底世界里,还生存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它们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富丽堂皇。那么,如果让大家用色彩来表现这个美丽的海底世界,你们会选择哪些颜色呢?进一步激起学习热情。引导观察:海水——蓝色,海洋生物——绿、青等。认识冷色:蓝、绿、青等。然后启示:这些颜色给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像冰雪,像夜晚,像海洋一样,让学生进一步从客观上认识冷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3、演示方法,引导创作:
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冷色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运用大面积的冷色来描绘海底世界,教师演示:用基本形(圆、半圆、椭圆、三角、梯形、扇形等)想象组合海底的生物形态。提出创作要求:运用冷色调进行描绘,大胆发挥想象,套用基本形表现海底世界生物。教师巡视指导。力求画面丰富饱满,体现出学生心中的海底世界。至此,教师再提出: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各种冷色,学会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去解读生活中的所见,进而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
4、作品展示与课堂总结。
在学生创作完成以后,收集部分比较突出的优秀作品和一些相对较差的作品来展示,先让学生来自评或赏析,鼓励他们说出创作意图,然后教师再作指导总结。主要从他们对冷色的运用,画面的布置安排以及造型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它们好在哪里,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另外,肯定和表扬优秀者,同时鼓励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创作,力争有更好的表现,让他们重获信心,或通过创作感受和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大自然。以此来拓展本课的教学目标,使目标得到进一步延伸.
结束语:今天我感到非常愉快,因为我看到大家学习很认真,也创作出许多令我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过大家不能因此而骄傲起来。我们应当再接再励,更多的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更多的美来,好吗?
七、板书设计:
科学合理的板书设计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学生的认知过程也很轻松。考虑到本课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因此,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海 底 世 界
一、感受冷色——欣赏图片
二、认识冷色——蓝、青、绿等
三、运用冷色——表现海底世界
四、表现海底生物——套用基本形
说课稿范文1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滚滚长江”是“中国的河流”这节内容的第二课时,在学生了解了“中国河流---外流区为主”后,学习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本课时是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的教学重点。长江这一课时的学习是学生深刻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能够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课程标准理念。因此,本课题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识记长江流经的省级区;
②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2)能力目标:
①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②通过学生对长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长江面临问题的讨论,强化忧患意识,加强保护长江、保护资源的责任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确定本课题的重难点。
(1)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河段特征、水能开发利用与航运;
(2)难点:长江水系的空间分布、防洪治理、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生。
1、学情分析: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世界第三,举世闻名。学生平时对它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上已学过《中国地理》的政区、地形等知识,以及前一节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学习河流的方法已有所认知。针对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热情较高等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多动口、动手、动脑,多给学生表现他们才智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法引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当前课堂教学重点要加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本课时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如下:
(1)能通过阅读长江水系图等直观教学,说明源流概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利用相关信息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教法分析。
“一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要看它在何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方法及课程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辅以启发诱导式、比较式的教学,分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案例如下:
(1)利用水文数据分析第一大河原因,通过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分析各河段特征,并探究长江落差最大、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
(2)讨论长江洪水造成威胁最大的河段以及如何防洪治理,启发学生积极探究,学会交流、倾听、合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对知识目标的解读,通过适度的练习来体现,有利于学生课堂内消化掉所学知识。
2、教学手段。
为优化教学过程,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用音像及幻灯片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地图、图表”等应用于学习全过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设计。
1、教学设想。
“滚滚长江”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章节,与以往注重知识点掌握的教学目标相比较,新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知长江—爱长江-护长江”为主线,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思考、讨论最后形成对有关知识、事物的认知体系,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授课顺序按如下环节展开:
“新课导入——源流概况——水能开发——黄金水道——反馈活动——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师生互补)。
提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相关长江资料,课前互相交流阅读,增加对长江的知识理解;
教师制作课件:收集长江相关地图、数据、图表、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等;
(多媒体课件能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汇总大信息量。形象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激发学生兴奋点,吸引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授课过程。
步骤及时间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
新课导入
4分钟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课件;展示长江奔流及沿途风光;
学生颂读赞美长江的古诗词,师将部分古诗词板书黑板上。 歌曲导入,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的动态信息,使学生自然萌发热爱长江的情感,引导其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学习
(一)长江源流概况
(20分钟) 活动:读长江水系图(课件),并在课本P46水系图中描出长江干流。
1、找出长江发源地、注入的海洋;(结合歌词讲解)
2、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3、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学生动笔描绘长江水系干流图,让学生直观感受
通过读图直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探究,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地图及相关资料,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运用比较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推论综合长江各段开发治理措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认知和能力基础上得到发展。
4、讨论:为什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长江与中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比较;
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水文特征比较;
(以上均利用数据说明,课件展示)
5、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湖泊;
(课件展示部分支流、湖泊景观图)
6、找出长江不同河段名称(直接指导读图);
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
7、结合“长江干流纵剖面图”讨论上中下游河段特征(学生讨论),并找出长江落差最大河段;
8、小结河流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游湖泊;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9、“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如何治理)
(二)上游水能丰富
(8分钟) 10、结合地形分析水能丰富河段及原因:
源头---宜宾:一、二阶梯交界
长江三峡:二、三阶梯交界
指出长江三峡位置(课件指示);
指出葛洲坝、三峡水电站位置(展示图片)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探究,学会交流合作,突破难点。
适时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人地和谐发展观。
(三)黄金水道
(4分钟) 11、想一想:为什么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课件展示)
①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达______千米。
②长江货运量占国内河货运量的_____%。 直观数据,简单明了
练习反馈活动
(7分钟) 12、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及所学内容回答:
①长江发源于 高原的 山脉,注入 ,全长 千米。
②长江干流自 以上为上游, 以下为下游,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和第 级阶梯的交界地带。
③长江水能最集中的河段是( )
A、三峡 B、中游河段
C、宜宾至重庆 D、源头至宜宾
④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是 。
⑤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有
。 提问学生及疑难解答;
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了解学生掌握程度,达到反馈的目的;
课件讲解,学生当场完成。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2分钟) 13、学习河流的一般思路:
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流量、主要支流、河段划分、名称
河流特征:上游、中游、下游
人地关系:开发利用、治理保护
14、作业:填充图册—长江
15、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结束新课。 理清思路,加强系统理解,为下节学生自主学习《黄河》作伏笔。
歌曲首尾呼应,愉快结束,回味课堂,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地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能简洁概括本节课知识内容体系,有利于系统理解记忆。
二、滚滚长江
(一)源流概况
1、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市区、地形区
2、长度6300千米,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3、主要支流,湖泊
4、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宜昌、湖口
5、河流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游湖泊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二)水能丰富河段——上游:源头----宜宾
长江三峡: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
(三)黄金水道:通航里程7万多千米,货运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
六、说设计心得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学习舞台,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内容主要的设计心得如下:
(1)采用读图自主发现知识,小组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本节教学设计中,主要是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归纳,认知理解教学重点。
(2)通过影音歌曲、探究讨论、练习反馈等活动,学习的学习兴致极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分析探究能力,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3)强调主体参与、主体探究,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烈,课堂上教学方式多样,力求使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激烈讨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本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将学会研究河流的基本方法,更将在热爱长江、开发长江、保护长江的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协调人地关系”等价值观上达到共识,优化传统教学效果,具有创新意义。
说课稿范文15
一、说教材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五组中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蘑菇、呻吟、宛转、垂头丧气、以防万一、兴致勃勃"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部分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德国鬼子的凶恶狡猾。
三、说重难点
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或上网查阅,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夜莺图片、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默读与朗读结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精读感悟、开放讨论中理解体会文章中的语句,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夜莺",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夜莺的图片,介绍夜莺的歌声如何好听,把学生引入课文。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学情调查。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既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介绍时代背景。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课前的预习、收集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是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
第三板块——整体把握课文
1、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四部分,找出各部分的起止。
2、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3、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要求学生在整体读文的时候能读懂文章的大意。运用喜欢的阅读方法,如扫读、跳读、快速浏览等感知文章大意,初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第四板块——精读感悟 从字里行间捕捉夜莺的 机智·勇敢,进行批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初闻歌声,吸引敌人;路中歌声,麻痹敌人;歌声传敌情,消灭敌人;歌声继续,战争继续。歌声贯穿课文的始终。因此,抓住描写有关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围绕歌声,我设计以下4个小环节: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⑴ 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从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⑵ 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这也是对课后第1小题的落实),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小夜莺的话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军,官总是想从小夜莺口中得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因此军,官的话语要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学生边朗读边揣摩,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同位交流,理解歌声:
⑴ 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 教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这里的歌声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这样能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⑴ 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 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⑴ 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 教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
⑶ 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总结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夜莺的歌声"? 读了这篇课文后,小夜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总结用《夜莺的歌声》为题的含义。
拓展,升华感情:让学生说出,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涌现出的像小夜莺这样的少年英雄,(多媒体出示小英雄王二小图片、雨来图片、小兵张嘎图片)
七、布置作业
1、练写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阅读基础训练48页《火云鸟》,自读课本中的《放牛郎王二小》。
3、根据自己读的英雄故事,在同伴中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作业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和延伸。
【说课稿】相关文章:
Powerpoint说课稿04-26
《称赞》说课稿04-26
数轴说课稿05-02
《老王》的说课稿06-08
篮球说课稿06-09
《燕子》说课稿07-27
《寒号鸟》说课稿07-27
《草原》说课稿07-28
《散步》说课稿07-29
《画》说课稿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