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正方形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方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分页标题#e#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通过 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分页标题#e#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正方形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同学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局部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同学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同学勇于探索,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同学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同学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同学积极、主动、发明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同学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同学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测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同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经验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同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同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同学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同学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身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同学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同学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测,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资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生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同学大胆猜测、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同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想——验证,让同学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发明,培养了同学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优秀教案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同学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同学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身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方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同学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身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丈量或只丈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同学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同学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同学去猜测、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同学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发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同学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需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助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同学操作,观察讨论,猜测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沛创设情境、提供协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同学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发明的火花,我们的同学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正方形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得失八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前面“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因此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注重发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
三、说模式
“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标准一主线六原则一跟踪”。
“三标准”是指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
“一主线”是指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应围绕一条核心、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即“举三归一、以一反三”。
“六原则”是指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六个习惯为课堂呈现方式和操作原则,即: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知己知彼、集思广益、要事第一、不断更新。
“一跟踪”是指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课后跟踪。
正方形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习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 情景导入法。
2、 动手操作法。
3、 自主探究法。
4、 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习。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习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近,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习,反复巩固。练习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习: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正方形说课稿5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正方形的判定》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类比,注重图形的分析、判别;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距形、菱形的判定之后,接触正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引入了正方形的判定,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判定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2、运用正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逻辑推理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2、灵活应用正方形的判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平行四边形、距形、菱形等判定方法的类比,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正方形判定方法的应用。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锻,并把课件设置为比较生动、有趣容、易懂的.动画,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直到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说学生]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两年的几何学习,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但我教了几年的数学中发现一些很严重的问题,也就是我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很怕做几何题,特别是证明题,具体有两种情况:“不会看也不会写”、“会看但写不出来”,即文字表述无法用几何语言来表示,逻辑推理过程混乱。
[说教学法]
三、教法选择: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前三节课内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判定进行综合,对学生的逆向思维与推理能力要求比较高,针对本班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因此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了“情境引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引导提问、归纳论证、深化巩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假设——操作验证——推理论证”的过程,充分感受教学思维的特点,进一步提高逻辑推理的能力,增强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四、学法指导:
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新课标精神,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采取“假设、操作、观察、思考、讨论、论证、类比、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大胆猜想、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提高操作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说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我前几天刚上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我依据教材、《课标》及学生实际情况,坚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运用了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考虑了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人格发展的统一,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已掌握,但过几天后就忘记了,这些学生都存在很多问题,如少练、厌学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努力改进。
正方形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77~7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填写表格。通过测量和观察,最后通过交流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道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说学生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出1cm2、1dm2、1m2的面积规定)
(2)(课件显示)下图是由边长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2、引入
(1)(课件出示教室黑板图)
教师:要想知道黑板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用面积单位去量。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是既不方便又不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操作一
(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研究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边长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用3个、6个、28个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最后由组长填写在表格里。
1cm2正方形个数
师问:你们摆成的长方形是什么样的?组长汇报,课件展示部分情况。
师问:表格中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2、操作二
出示例2的三幅图。
3、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观察例2中的表格。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出示例3情景图:求面积。
(1)谈话: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电视荧屏是什么形?(长方形)你们会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吗?让学生独立完成。56×42=2352(cm2)。
(2)这儿有一块遮电视机的方巾,它又是什么形呢?(正方形)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回答。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又怎么计算呢?让学生独立完成。9×9=81(dm2)
2、师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小熊遇到的困难你们可以帮助它解决了吗?我们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就可以算出水池的面积了?课件出示水池的长和宽,同学们帮助小熊计算一下水池的面积吧。8×5=40(m2)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cm6m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说课稿7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图形,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正方形的特征
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它有如下的特征:
四条边相等,每个角度数为90度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相交有四个对称轴,分别为水平、垂直和两条对角线面积为边长的平方,周长为4倍边长
正方形的对称性非常好,它可以旋转、翻转和镜像,所以在许多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正方形常用于表示像素点。
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是一种矩形,它有如下的特征:
有两组相等的.对边,每个角度数为90度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相交有两个对称轴,分别为水平和垂直面积为长乘以宽,周长为两倍长加两倍宽
长方形的性质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长方形常用于设计房间的形状和大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比较
虽然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矩形,但它们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而长方形只有两组相等的对边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相交,而长方形的对角线也相等但不一定垂直相交正方形有四个对称轴,而长方形只有两个对称轴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的平方,周长为4倍边长,而长方形的面积为长乘以宽,周长为两倍长加两倍宽
因此,在选择使用长方形还是正方形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矩形,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性质和特点。正方形具有完美的对称性和广泛的应用,而长方形则更适合用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正方形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0页“正方形的周长”。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求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已熟悉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着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周长的方法,学生理解好周长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求各种图形的周长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正方形周长的求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发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为下一节学习求长方形的周长提供了自我探索的方向和方法。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①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
②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⑵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并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②能动手量一量,自己算一算,通过讨论解决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简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正方形有关的几何初步知识则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学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拼一拼、围一围、量一量,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了操作尝试、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围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后,分别求出它们要用多长的线,尝试感受“所有边长的总和”是指什么?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两个正方形物体的周长,让学生观察、对比,从而发现求正方形周长和的一般方法和简便方法。
如果学生能把概念、公式、方法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去发现和创造出来。那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观点,我在课前准备了自制的课件、钉子板、尺子、正方形的硬纸,而学生准备好钉子板、橡皮筋、尺子等,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硬件的准备。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习
⒈6+6+6+6=?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简便算法?(6×4)
⒉观察图形,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⒊提问学生: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突出边和角的特点)
【在第1题里复习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并且复习了乘法式子的含义,为推导求正方形的周长的简便算法作铺垫;第2、第3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为本节课创设情境,复习了正方形的特点,正好一矢中的地把求正方形周长的关键点了出来。因此这三道复习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另一方面创设好教学情景,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㈡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的在复习后,紧接着说: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研究了正方形的角和边,今天,我们再来研究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你们在这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说出一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一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带有目的参与学习,能减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我先出示钉子板,围了一个三角形,并留下一个疑问: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多长的线?然后让学生利用四人小组做实验:围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填好实验报告(三角形有 条边,它们分别长 毫米、 毫米、 毫米、这 条边一共长多少毫米?列式为 。也就是说,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 毫米长的线。)学生通过讨论、互助,根据实验报告的提示都能先量出三角形三条边长,再把这三条边长加起来作为围成这个三角形所用的线。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与“这个图形的边长建立一个初始关系。
实验二:我再出求另一块钉子板,围了一个正方形,又问:这个正方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是多少?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人合作,围出一个任意大小的正方形,填好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从正方形的特点入手,进一步明白: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它们都相等。因此,测量了其中的一条边长后,其余的就不用测量了。那么,这四条边长的总和就迎刃而解了。这个实验,学生从“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发展到“正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上越来越贴近“周长”的概念了。
那么,学生在以上两个实验的认识基础上,再经老师的适当引导,周长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要知道围成一个三角形或正方形要用多长的线,其实是算出围成这个三角形或正方形的所有 的总和。学生通过思考,基本能填上“边长”两个字,那时我就可以揭示“凡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的揭示,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呢?为了检查学生理解“周长”含义的情况,我巧设了一道反馈练习:指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四个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指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在投影上指出四种图形的边长,并按自己的话表达出求这些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求什么?(求 形的周长就是求它 条 的总和。)通过强化训练,把抽象的“周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我深知:只要学生理解好“周长”的含义,求正方形、长方形,乃至其它图形的周长,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我在“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花大力气,是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5了:用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使每边长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因为随着教学改期的步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已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自学,让学生在自学时学有所依,学有所得呢?我是这样设计自学提纲的:电脑先显示了铁丝围成正方形后各边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事先设计的提纲(想:用铁丝围成的是 形,已知它的 是35毫米,求它的 。其实就是求它的 条 的总和,可列式为 。)设计这个自学提纲,不但让学生自学有方向,而且能培养学生逐步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更让学生明确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才能求出它的周长的道理。检查列式情况有几种:2+2+2+2=8(厘米)、2×4=8(厘米)或4×2=8(厘米),我先给予学生肯定,然后不作小结就又放一道题让学生解答: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样,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再列式。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与上题列出的式子作对比。检查式子,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列成35×4或4×35,而极少学生列成35+35+35+35,为什么?我跟踪追击地问学生。学生都冲口而说:“简便些”,“噢,那么,你们可以得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吗?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继续想: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先要知道它们的 ,然后可以用正方形的 + + + 或 × ,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而用 法比较简便。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㈢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概念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概念、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设计中通过对教材练习题的重组,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恰当坡度进行练习,使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1、巩固练习:
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同样,我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已知这块手帕是 形, 是25厘米,求它的 。根据周长= ,可列式为 ,所以它的周长是 厘米。
2、变式练习:
⑴一张正方形的桌布,它的边长是85厘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厘米?
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在四周绣上花,求花边长多少厘米,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桌布的周长。”因此,在设计了一个思维过程:这张桌布是 ,已知它的 是85厘米,求花边有多长其实是求这块桌布的 。列式为 ,答:花边长 厘米。
⑵一块正方形的菜园,边长是15米,一面靠墙,另三面用篱笆围起来,篱笆总长是多少?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求篱笆的总长是求什么?我继续设计思维过程:要求篱笆总长是多少,先想一想它围了 边的篱笆,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菜园的 条边的总和?如果学生能想到是3条边的总长,列式并不难了。
3、发展练习:
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是60米,边长是多少米?
这道题这是这样引导学生去解答的:这个花圃是 形,已知它的 是60米,反过来求它的 。其实就是把它的 平均分成 份,求其中的 份,列式为: 。
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完成相应的练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㈣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承接开始,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让学了的知识保持清晰。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质疑问难,不懂就问,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
四、布置作业:
《同步训练》P52(练习三十九)
五、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周长
2+2+2+2=8(厘米) 2×4=8(厘米)
4×2=8(厘米)
35+35+35+35=140(厘米) 35×4=140(厘米)
4×35=1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附:
回顾整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习;
㈡操作尝试,探究方法;
分了三层:第一层——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㈣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㈤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在这四个环节当中,我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路可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等多种能力。
正方形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P79练习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习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正方形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正方形》这节课是新课标沪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1章第三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本节教材首先从平行四边形出发,给出正方形的定义,然后由正方形的定义导出正方形与菱形、矩形的关系,接着出了正方形的性质;通过设置“思考”栏目,探索四边形成为正方形的条件,最后由例题具体说明正方形的判定方法。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
②、掌握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方法。
③、能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猜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②、通过四边形从属关系的教学,渗透集合思想。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探索正方形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成为正方形的条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②、通过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小学学过正方形,他们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边长的平方。现在的教学是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本节课虽然是学习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实际上应起到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性质的复习、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所以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怎样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这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没有具体的判定定理,学生不知道人哪里着手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具体证明时,常出现步骤混乱,或多用或少条件的现象,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加强正方形概念的教学,讲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
依据课程标准,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立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教学难点:四边形成为正方形的条件
教学关键: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应用迁移—整理反思”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模型,回顾小学学过的正方形的知识,导出正方形的概念;然后由学生动手折纸(矩形—正方形),演示菱形、平行四边形的自制教具,以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这三条思路进行探索一个四边形成为正方形的条件;由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最后以课堂练习、例题讲解、问题研讨,加深了对正方形定义、性质的理解,巩固了对判定的的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演示、提问、观察、点拨,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路人。
2、学法指导
这节几何课是在八年级5班上的一节课。该班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活跃,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演示模型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Ⅰ、导言
我们已学习了矩形、菱形,它们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Ⅱ、抢答
1、让学生根据所准备的模型分别叙述矩形、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
Ⅲ、引人
演示模型
[问题]根据小学学过的正方形的知识,你能说出正方形的意义吗?[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是在什么前提下定义的?
[思考]如果四边形ABCD已经是一个矩形(或者菱形),那么再加上什么条件就可以变为正方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Ⅰ、正方形的判定
[探究]操作1你能否利用手中的矩形白纸裁出一个正方形呢?并请你把刚才所做的.实验用图形表示出来。然后与邻位同学交流一下,你能说说矩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吗?
正方形的判定2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操作2你能否利用手中的可以活动的菱形模型变成一个正方形吗?如何变?请演示并画出图形。
正方形的判定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练习]课本P77练习
1、[归纳]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间的关系
如图。
Ⅱ、正方形的性质
[交流]根据上述关系可知,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更是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正方形的性质吗?
[点拨]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考虑。
[归纳]性质1: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性质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问题]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吗?
对称性: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同时还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两条对角线,两组对边的中垂线),对称轴通过对称中心。
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Ⅰ、[问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
(1)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_______个全等的________三角形;
(2)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_______个全等的________三角形;
图中一共有________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3)∠AOB=_____度,∠OAB=_____度;
(4)AB:AO:AC=________。
Ⅱ、例
6、如图,点A'、B'、C'、D'分别是正方形ABCD四条边上的点,并且AA'=BB'=CC'=DD'。
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Ⅲ、[论证]课本第77页练习3:
如图是20xx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中的图案,其中四边形ABCD和EFGH都是正方形。求证:△ABF≌△DAE。
(四)整理反思、评价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进行小结。
正方形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
1、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可比较如下:
(师生同完成,凡是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在表中相应的空格中填上“√”,没有的性质不要填写)
(五)课后作业
Ⅰ、课本P78习题21。3
3(2)、
12P89习题A组复习题
11Ⅱ、课本P77“阅读与思考----完美矩形与完美正方形”
四、说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通过学生动手折纸、演示自制教具,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上探索问题之路,为学生构造一道亮丽的思维风景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本课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五、说反思
数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他们会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的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重要。
1、在探索正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动手折纸、演示自制教具,并播放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一组邻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课件,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进而探索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2、通过一道论证题的研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3、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小结设置为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欣赏数学的能力。
正方形说课稿1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 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正方形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习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正方形说课稿13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抽象,而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抽象的知识学生比较难接受,因此,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性和直观性进行辅助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且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使多媒体和数学教学达到有效的整合。现将本节课中运用多媒体的成功与思考反思如下:
一、导入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上课伊始,课件出示一个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拼成的机器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观察都有哪些图形,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迅速导入新课。
二、新授时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虽然大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已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还有些学生没有找到方法,发现特征。此时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过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生动直观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既让已经掌握的学生加深了印象,又让不懂的学生理解了知识。
三、练习时运用多媒体,调整学生情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经过20多分钟的紧张学习,学生已出现疲倦,尤其是后进生注意力不集中更加明显,降低了学习效率。为了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练习中设计了“找一找”、“猜一猜”、“拼一拼”、“画一画”、“数一数”等课件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形象直观的图画,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情绪高涨,表现积极。既燃起了学生的斗志,又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
四、总结、拓展时运用多媒体,开阔学生眼界,发散学生思维。
拓展时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了大量生活中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如建筑的表面,家具,桌椅),让生感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就在我们的身边。总结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编成儿歌,配上音乐,学生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很轻松地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要运用得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省时、省力、高效的一种教学途径。
通过这些年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课件的制作要精美、科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对于课件一闪而过,学生印象不深刻的缺点,教师要与板书结合,把重点进行板书,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要协调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件制作避免太细化,不然就会变成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但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地进行选择。
正方形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对它们边和角的已有的认识。各有几条边?几个角?(若有生说到关于直角,应充分肯定,并借这话引出下一环节)
活动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通过摆长方形,观察长方形,提出猜想: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组织交流。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探求长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知识探究是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亲历研究和交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过程,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比较顺利地研究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后,交流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学正方形边的名称。
活动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说说拼的是什么形,有什么特征,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用你的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这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说说为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组织构建
第五环节:活动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题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小组讨论合作)
(3)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正方形说课稿15
一、说设计意图
我们班是托班上学期的孩子,他们对数学领域的知识还很缺乏的。在之前的教学中
,我发现,幼儿对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整体来说,认识的还不够。为了
让幼儿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图形,所以我把教学范围定在圆形和方形的认知上。将教
学题目定为《圆形和正方形》。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圆形和正方形》是根据教材语言活动《方方圆圆的饼干》后继续延伸的数学活动
。教案的设计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整个教学活动以情景教学为主,
以幼儿喜爱的小狗为主要人物,符合托班的年龄特征,深得幼儿喜爱。以小狗要过生日
为主线贯穿于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而在图形的认知中,圆形与正方形是
托班幼儿较为容易掌握的,也能让教学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因此,我选了这个教学内
容。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提出:“要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求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且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
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方面的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
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接受能力比较弱。我从认知、能力、情感这三方面提出
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用看、摸得方式了解圆形和正方形的基本形状,并能区分
它们。
2、初步学习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用看、摸得方式了解圆形和正方形的基本形状,并
能区分它们。
由于是托班上学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中的分类上,
所以本次教学的难点是:初步学习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法和学法直接接到重点、难点说,说说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就行了。不单独说
教法、学法。
三、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实践法等。
1、情境教学法:
为幼儿创设了小狗来班里做客,和我们一起过生日的情境,幼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
的环境中,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需要连接
的恰到好处,我采用小狗和幼儿的对话形式来进入下个环节,在游戏过程中,要求幼儿
和小狗一起做游戏,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
2、实践法:
在教学活动中验证幼儿是否掌握了知识,让幼儿去实践操作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在游
戏环节中,主要还是验证幼儿是否已经掌握了圆形和方形的知识。
四、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
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观察法、游戏实践法等学习方法。
1、观察法
教师出示各种圆形和正方形礼物,让幼儿在观察中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形状,有利
于巩固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2、游戏实践法
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操作边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探讨,学习简单的分类,正
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
的问题。”
(四)说活动准备
1、教具上的准备
这个阶段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托班幼儿喜爱游戏,喜爱小动物的天性。
于是,我准备了一个玩具小狗,图形的两个“家”,以及有图形的小汽车,自制的圆形
蛋糕和正方形蛋糕以及各种圆形、正方形小礼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2、物质上的准备
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幼儿品尝图形饼干,在准备的时候,要求每位
家长为幼儿准备图形饼干带到幼儿园来。在出示小狗时,是以小狗过生日为主线,所以
准备了可以吃的圆形饼干和正方形饼干,在送小狗礼物的环节作为奖品送给幼儿品尝,
以及在最后的品尝会中,幼儿可以品尝。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激趣导入,主动观察。
2、情境游戏,加深理解。
3、角色体验,操作巩固
4、快乐分享,迁移生活。
(1)出示小狗的生日蛋糕,引出课题——圆形和正方形,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出示玩具小狗,并直接告诉他们小狗要过生
日了,我们要一起为小狗过生日,所以,他们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该环节完成
目标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没有具体的策略)。
(2)出示小狗朋友们参加生日会的交通工具——汽车,创设坐汽车的情境,以对号入座
的情节加深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坐在车上可以喝小朋友聊聊:汽车上哪些是圆形的?哪些又是正方形的?
这一环节通过观察、提问,让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形状,你一言我一语,幼儿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圆形和正方形。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的一个环节。
(3)游戏:给小狗送礼物,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如何送?
这个环节是根据数学活动要有实践和操作,用来验证幼儿学习的效果而定的。它既可以
让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又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的欲望,并能让幼儿在
实践操作中又一次巩固所学知识,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4)结束部分:图形食品品尝会
以和小狗一起过生日引入最后的结束部分,主要是能让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
带领幼儿自由选取图形食品品尝,在品尝过程中又可以再一次复习圆形和正方形,并且
自然结束活动。
【正方形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07-18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说课稿11-11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范文12-27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03-28
长方形和正方形 12-0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01-0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07-04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 06-25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09-03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