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地理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3-08-16 12:01: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地理说课稿2

  一、解读课标

  本节课对应《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要求:

  1、位置与分布

  1)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地形特征。

  3)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描述其人口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港澳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实际

  港澳是当今的热点地区,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且已经具备了信息技术素养。从学生的心理发育来看,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背景仔细分析后,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授课。

  三、设计依据

  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说出港澳的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地形图说出香港的地形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说出“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并从特点入手,通过材料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网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七子之歌”视频。

  2、上网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询

  学生上网查找并说出港澳地区的区旗、区徽及历史发展背景。

  通过上网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入手,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又为下文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埋下伏笔。

  三、材料分析

  1、学生在网上查看教师设计的中国政区图(港澳在中国政区中的位置)说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与祖国的关系。

  2、运用教师课件中的地形图,学生描述其地形特征。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表,学生分析并总结港澳“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

  4、学生观看教师所给景观图片与视频,通过网上查阅,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说出港澳的经济形式。

  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鼓励学生读图讲解,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的习惯,并通过教师所给材料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拓展学生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组成内地招商团与香港投资团分别叙述本区域的`优势。用事例证实港澳与内地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

  将知识融入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深刻体会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五、知识延伸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新加坡的图文资料,对比其于香港经济发展条件有何差异,环境保护实施有何共识,办一期新加坡地理小报。

  将问题带到课外,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阅,巩固本课内容。同时拓展学生世界地理知识的宽度,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及城市为主题”国家或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认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本课在“中国心”中结束。

地理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与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与学情:

  《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四、说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3、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在课件中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

  5、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

  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我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板书:结论:圆球体

  证明:从太空看地球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1、提问课本中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猜想是什么?

  板书:猜想:球形,并说出他们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依据:月食。

  2、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又有了猜测。

  小实验: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学生观察试验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板书:看远处的航船。

  3、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板书:证明:环球一周。

  4、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

  (四)认识地球的大小。

  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美国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中国的神州系列宇宙飞船。

  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

  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学生计算猜想。

  5、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上有多大,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五)拓展活动。

  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2、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在课件中展示若干关于地球知识的简单小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①

  猜想:球形④

  依据:月食⑤

  看远处的航船⑥

  证明:环球一周⑦

  从太空看地球③

  结论:圆球体②

地理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适用于八年级学生学习使用,此说课分四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是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开篇章节,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本节的学习在xx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着力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认识交通的重要性,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B、知道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铁路分布的“三横五纵”及重要的交通枢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铁路运输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图、析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以及分析归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读图掌握铁路分布的命名方法及其规律

  二、说教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四、说程序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欣赏歌曲《天路》,并配以青藏铁路图片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中国交通事业的飞跃发展。

  (二)通览教材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限5分钟时间让学生带着目标通览教材,做到对本课内容整体把握。

  (三)基础知识梳理

  (1)首先明确“什么是交通运输”这一概念,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明确交通运输所运送的是“人”和“物”。

  (2)以欣赏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交通运输和现代交通运输的差别,并补充地铁、管道也属于现代交通运输。

  (3)以长白经济的发展为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交流“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交通的“先行官”作用。

  (4)交通运输网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总结出我们中国交通运输网东密西疏的特点,那么为什么西部稀疏,可引用李白的诗《蜀道难》中的“蜀道难,难于上表天”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诗句让学生结合图片认真体悟。

  (四)重、难点内容解析

  本课的重点应是“铁路干分布的三横五纵“,我国铁路干线比较繁琐,学生在记忆上有一定的困难,基于这一点,教师总结了便于记忆的歌诀:

  铁路建设谱新章,三横五纵织成网。

  五纵

  京字打头南北向,除去京包特殊项。

  宝昆中间成字放,加上焦柳南北向。

  三横

  亚欧陆桥东段线,陇海—兰新数最长。

  沪杭—浙赣东西放

  湘黔—贵昆紧跟上。

  京包—包兰想一想

  还是三横里面放

  关于“三横五纵”的学习我主要设计如下环节:

  1、看图:看教材91页图4.6“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浏览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和名称,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说图:大屏幕出示关于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按铁路走向和排列顺序依次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起止点城市的名称,并归纳出“三横五纵”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3、描图:学生用两种颜色的彩笔在课本的图上把我国铁路干线按走向分别描粗,边描边记铁路名称。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我国铁路干线的“三横五纵”的前提下,教师大屏幕出示表格以京广线、湘黔线、兰新线、北疆线为例引导学生总结铁路干线的命名方法及命名规律。

  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谈出本节课的收获。

地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改理念、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我们教学过程中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②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课的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可通过读图分析、图文转化、案例呈现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搜集城区的各种资料,运用多媒体设备,各种课程资源互相补充,协调统一。

  二、学法指导

  心理特征及调节

  高中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上本校生源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生活的阅历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有目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明确的学习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基础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

  知识建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通过读图绘图实施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本课的城市化的加速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开始的,主要加强与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

  学习方法指导

  针对上面两个实际,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依据:依据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理论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本课城市化定义教学中联系本地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创设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过安溪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变化启发学生得出城市化的概念;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案例让学生讨论得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及地区差异。

  资料分析法:通过读图表、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演绎归纳出地理特征,是学生一项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项重要内容,本课资料丰富,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好素材。

  自主探究法:读图2.20和图2.21填表,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上归纳出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手段

  (1)自制多媒体课件,利用我们学校教室已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有利条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制的八十年代的安溪城区地图和今天的安溪城区地图

  (3)学具:地图册、课本等,事先印发的学案(略),包括学生上课要完成的图表、课堂练习、学生学习目标评估和自我分析题目。

  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针对本节课目标要求及内容的需要,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新课学习;课堂小结;教学效果反馈。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地理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xx号考生。我所说的课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等几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课对教材后面两个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思路,在本章中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鉴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和理解,又结合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我国四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2)过程与方法: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

  难点:理解我国实施四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4)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构成。

  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提出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求异思维,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的环节中:我设计的是利用教材的问题“将来我们住在哪里”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引出为了避免将来出现“住无所居”的现象,当务之急就是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在讲解新课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设计了本节课相应的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两大板块组成,一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二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四大战略的存在问题和相应措施,简单明了。导学案要填的内容都是教材中有的,这完全可以让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的填空,但在完成相关的填空后并不是就算是掌握了本节的内容,或者说只是掌握了一些面上的东西,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的:

  对于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从书上先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提问同学回答,当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回答了以后,我会立刻追问,既然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困扰,那么你能就你的理解说说我们该怎么做吗?这里让学生自由发挥,一般学生都可以说出个大概,但由于学生掌握的地理专用术语不多,可能虽然意思表达了,但不那么的专业,这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规范用语,只要经常性的给学生灌输这些地理专用术语,久而久之,学生在以后答主观题时就会自然地运用了。

  对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我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讲中国在目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而中国存在的这些问题比其他很多问题要更为严重,然后我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较细的分析,明确我国的发展问题的实质,及特殊性。第二步是学习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这本来是重点,也是难点,但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共同讨论,很多知识学生已经具有,所以这里我是主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对他们说的不全面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的我再进行点拨规范。

  新课结束后请一同学做小结,我适时地加以引导、提示,并用多媒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演示知识结构即板书内容)。

  最后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课下作业,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总之,在整个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拓展思维,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理性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地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资源的跨区调配—以我过西气东输为例”是高中必修三的内容。主要是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学习了资源跨区域调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节课主要是探究西气东输的原因。本节内容即是对“必修三”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也让学生学习了有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比如: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北水南调(东北地区)等。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我国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区域经济差异均有所了解,但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工程线路的了解较少,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和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实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疑惑。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西气东输的主要线路、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及省级行政区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实施的主要原因。

  通过活动分析西气东输的重要性,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知识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为:

  西气东输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我会用语言营造情境,通过描述,我国某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解决,其中最为有效的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实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之所以采用情境导入方法,是因为能够把课文内容放在大的背景下面,为之后的教学铺垫,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主要是学习西气东输的原因,但是在学习原因之前一定要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根据我们的所闻所学,能否举出几个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案例。

  (1)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我会补充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还有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本“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的气点与终点分别是哪里?

  (2)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经过哪些地形区?

  (3)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

  学生读完课文中的第一段内容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关于问题的答案:

  (1)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终点:上海。

  (2)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经过的行政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以上的材料分析法可以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从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由于西气东输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读图、讨论突破重点。

  (1)首先引导学生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20xx年)”图表,思考: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什么特点?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通过学生分析,与学生一起总结第一条原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2)随后再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5.3探讨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A.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B.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因为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C.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D.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③天然气相比煤炭有很多优势

  通过分析最终能够得出第二条原因: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在分析完上述两条原因之后,我会带领学生分析第三条原因即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主要是带领学生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①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

  ②开发利用现状。

  学生经过阅读教材,就能够快速得出:

  ①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为主;20世纪80年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以上我采用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并且有效的突破了本结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分析完西气东输的三条原因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活动讨论题目,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这个环节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夯实所学知识,提升语言交流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的总结环节我会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同时让学生下课思考并预习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本次说课主要说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5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1、谈话法: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

  2、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第一学期的世界的海陆回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

  讲授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等活动让学生理清亚洲周围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亚洲的地理位置,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亚洲位置,我将在黑板上挂出一付世界地图让同学们在图上找出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图上找出其他各大洲的位置与亚洲的关系。

  教师归纳:亚洲主要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邻,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邻。

  让学生结合活动3讨论为什么亚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称?

  教师归纳: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强调亚洲不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还有许多世界之最,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理集锦。

  因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6个地理区位。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亚洲6个地理分区,并从它们的名称上判断其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归纳:人们根据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6个区位。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首先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强调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指导学生找出图中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半岛等地理事物的名称及位置。

  教师引导,找学生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大,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课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学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世界第一大洲

  (一)、1.面积最大2.跨纬度最广3.东西距离最大

  (二)、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中国位于东亚

  二、地形与河流

  1、地形的特点: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2、河流的特点:由中间高的地方,呈放射状注入四周的海洋。

地理说课稿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掌握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 (3)、知道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基本过程。 2、数学思考 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 3、解决问题

  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坐标确定地理位置。

  4、情感态度

  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用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点。 教学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选取简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春天到了,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大家最想去干什么?

  不管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副地图,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武威城区地图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几个地方走走。

  二、探究新课

  2、活动1:

  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0m,再向北走20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0米,再向北走3500米,最后向东走500米。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0米,再向东走3000米,再向南走750米。 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根据描述,可以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米)、

  由学生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学校的位置,即(0,0)、 引导学生一同完成示意图、

  问题: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三位同学家的位置、)

  3、活动2:归纳利用平面直角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后得出结论: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应注意的问题: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这里所说的适当,通常要么是比较有名的地点,要么是所要绘制的区域内较居中的位置;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这样可以使东西南北的方向与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4、练习:小试身手 完成练习题,进一步明确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原点。

  5、活动3 进一步理解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春天到了,初一(1)班组织同学到人民公园春游,张明、王立两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报告了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立:“我这里的坐标是(100,500)”

  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这两位同学是如何建立的坐标系吗? 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6、看棋谱说坐标:

  仕所在位置的坐标为(—1,—2),相所

  在位置的坐标为(2,—2),那么炮所在的位置的坐标为(

  在一次“寻宝”游戏中,寻宝人已经找到了坐标为(3,2)和(3,—2)的两个标志点,并且知道藏宝地点的坐标为(4,4),除此之外不知道其他信息,如何确定直角坐标系找到“宝藏”?请跟同伴交流。

  7、寻找宝藏:

  8、学看经纬度: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杭州西湖桂林漓江

  武威雷台北纬37°,东经102°

  三、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你学到了哪些新知?

  四、课后作业:

  1、必做题:

  习题7。2的第5题、第12题;

  2、课外拓展题: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学校内一些建筑物分布情况的平面图。

地理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与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并列关系。对于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两条: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而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法,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

  二、教学思路:

  1、由于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有一定区位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课本案例及活动题,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图表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等方式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在归纳出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之后,再向学生提出“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如何扩大生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在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基础上,通过基本相同的思路,以西欧为例分析乳畜业。

  4、最后,归纳总结对比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基本概况。

  5、拓展深化:⑴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⑵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乳畜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

  包括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作业五个环节。

  新课导入:采取视频短片导入:(播放录像)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新课学习:提出问题,进行新课学习请大家阅读案例4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板书: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投影图3。15和图3。16,完成活动题前两个问题

  提问过渡: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可以获得什么产品呢?(牛肉及其制品)

  那么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的牧场又可以获得什么产品呢?(牛奶为主)――承上启下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乳畜业。

  板书:

  二、乳畜业

  讲述:按照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思路,按照预先分好的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学习乳畜业提问题:

  1、乳畜业产品的种类有哪些?

  (牛奶及其制品)

  2、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板书:

  1、产品种类

  2、主要分布地区

  3、根据图3.19,3.20完成P52活动1和2。

  4、列表比较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板书:

  3、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4、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德育渗透:

  提问:乳牛能不能分布在城市河流上游?(不能)从答案中引出城市环境问题。

  问题拓展:

  ⑴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⑵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乳畜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 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2 3 4 5 6 7 8 9谜底(缺衣少食) 谜头1 2 3 4 5 6 7 8 9 10(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 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 2、木桌子 3、油炸大虾 4、编花篮 5、撮箕 6、牛奶 7、米饭 8、糟辣鱼 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 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 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 面食图 小麦、水稻分布图

  2、 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 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 旱地 水田的分布是?

  5、 为什么会是北麦南稻呢?

  C、探究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

  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地形 水源 土壤 社会条件交通 市场 机械化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知识点学习之后,使学生增加自豪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及分析能力,这部分内容尽可能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探究、总结,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归纳小结:今天我们高谈阔论了一番,你快乐吗?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七)回顾反馈: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八)作业: 6道选择题

地理说课稿12

x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地理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思考等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内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关键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部分,而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其工作原理。

  ●能简要说明全球定位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能说出全球定位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主要功能。

  ●能说出GPS接收机的主要种类及其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并上网搜索GPS相关信息,阐述全球定位系统起源与发展。

  ●通过读“GPS组成”示意图,分析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各子系统功能。

  ●通过多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列出讨论提纲,探讨我国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神奇功能及广泛应用领域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迅速发展的中国定位导航”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3、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所教学生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设计为:

  重点: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确立依据:只有理解了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才能认识和了解全球定位系统在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

  确立依据: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性强,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说是一难点。

  二、学生分析

  1、全球定位系统发展迅速,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作为高中生一般对GPS都很感兴趣。

  2、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对GPS比较陌生。本节知识理论性很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很难融入所学地理内容。

  三、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1、启发式

  2、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

  依据: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2、学法指导:

  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依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施上述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形成 形成 升华

  感知 体系 认识

  我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学科的特点,每个环节

  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新课导入

  阅读95页阅读材料,从军用到民用—全球定位系统无处不在。

  在日常生活中,你接触过GPS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踊跃发言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初步了解GPS,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本堂课我设置了五个探究活动,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一:探究GPS概念

  【角色扮演】假设你是(士兵、导游、家长……)

  【问题探究】 当你外出旅游或者野外探险的时候,为了不迷失方向,请问你通常用哪些方法来辨别方向或确定你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GPS概念。

  1、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活动二:探究GPS特点

  挪威首都奥斯陆曾发生过一起救护车失窃事件。当时窃贼在奥斯陆市中心发现一辆救护车上空无一人,而且车门敞开,于是蹿上汽车扬长而去。没想到,他还没开多远就听见身后的警笛声越来越响,再抬头一看,空中竟然还有一架警察直升机在他头顶盘旋。原来,这辆救护车上安装了GPS设备。

  【问题探究】警察是如何追上窃贼的?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到GPS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1)全球,全天候工作。

  (2)能为用户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密时间,不受天气的影响。

  (3)定位精度高: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4)功能多,应用广:测量、导航、测速、测时等

  活动三:探究GPS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的阅读及活动材料,让学生了解GPS的发展及各国的发展现状,突出介绍中国的北斗导航技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活动四:探究GPS的原理

  设计意图:先通过事例介绍三边测量术原理,再通过类比分析法得出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GPS原理。使这一难点问题得以突破。

  活动五:探究GPS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GPS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了解GPS接收机类型及功能,为下节课学习GPS的应用部分做好铺垫。

  五、小结

  为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究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本节课内容。

  六、作业

  这样,及时巩固了基础知识,考察了学生归纳理解地理知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七、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地理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布局及其影响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

  前面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还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这对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探讨有启发的意义,教材中给出的资料也有

  助于同学全面思考自行车在交通问题中影响的大小和发展方向。

  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了解南京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

  3.培养学生查找、搜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调查或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南

  京交通问题及解决对策。

  2、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南京交通问题解决建议措施。

  二、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时要联系本章内容,分析交通方式对城市的影响。

  1.利用图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分析南京交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建议,并分析自行车应承担的责任和发展方向。

  三、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答:自行车

  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围绕交通谈谈有关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南京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

  进一步和学生共同探讨,南京的交通问题主要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环境污染,并和同学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以及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归纳小结:

  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

  私人小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轨道建设滞后于机动化发展进程

  道路网体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存在问题

  停车设施供应严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剧了交通拥堵

  交通管理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车和行人过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

  强调:自行车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车,可以相对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那么我们怎么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确道路分工

  合理规划停车场

  减少出行距离

  错开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

  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提问:这组同学在幻灯片中提到城市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带来大气污染外,还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什么问题?

  这组同学基本同意自行车多是加剧南京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既环保又经济。只有当它在某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分的地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时候,它才可能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

  那么我们针对交通工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除了这组同学提到的`三点解决措施以外,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解决方法吗?

  归纳小结: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加强道路绿化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提高车速

  制定相关法规严禁各种车辆违规鸣喇叭

  在噪音严重的地区设置先进的隔音设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行车过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车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确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从这方面来讲,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是造成空气污染加剧的间接原因。那么在我们南京到底是应该鼓励自行车的发展还是限制自行车的发展呢?

  学生辩论: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小结:针对我们南京的实际情况,《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的建议稿提出我们南京应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私家车的发展进行主动引导,并辅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别化调控,更加关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五、板书设计

  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

  交通环境问题

  二、交通问题的原因

  三、交通问题的解决建议

  四、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地理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更好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的转移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实例分析 明确概念

  实例分析:

  1.日本汽车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技术,市场

  2.服装,制鞋企业的转移————劳动力

  学生结合教材,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

  2、比较分析 区分类型

  生结合教材分清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

  3、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

  4、课堂活动

  (三)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并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4

地理说课稿4篇11-20

高中地理说课稿01-02

地理说课稿三篇12-05

初中地理说课稿 15篇02-21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四篇01-09

高三地理说课稿06-19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汇总五篇01-31

【精华】地理说课稿模板七篇12-20

有关地理说课稿集锦七篇01-3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