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时间:2024-04-03 10:31: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计算机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荥阳二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信息技术课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讲的内容是《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初中一年级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用途;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等内容。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在小学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意识品质。

  三、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四、教法阐述

  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让学生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中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时期、组成器件、时间等。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年~1955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5年~1965年)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中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剖析

  本教材设计了三个主题:网络技术应用、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从网络技术的应用出发,以组网、建网到用网为逻辑线索,从技术到应用依次递进展开,同时凝练了网络协议、IP地址、网络通信、信息检索、网页设计等核心概念。对于本节内容来说,就象一个桥梁,起到连接的作用,网络建好了,目的在于相互通信,与此同时这样就为后面畅游因特网作下了很好的铺垫。在本单元里,为第二节走进域名知识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围绕IP地址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展开,在第一单元中已经对两台计算机对等连接作了介绍,其间提到了IP地址的设置和查看问题,但只是作为一个数值填写到了TCP/IP协议属性中,同时为这节内容作下铺垫,IP地址这一新概念比较抽象,怎样使学生形成一个新的且抽象的概念是关键,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特点,充分考虑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由此确定:

  (1)教学重点:IP地址概念、格式、分类

  (2)教学难点:IP地址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意义建构

  (3)教学关键点:使学生建构起IP地址的概念

  二、说目标

  因特网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渗透各个领域,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因此,了解网络的实质,让学生知道网络中的计算机是如何实现相互访问,相互通讯的,感受IP地址的有限性和分配的不平衡性。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IP地址的概念。

  (2)了解并掌握IP地址的书写方法,熟悉IP地址的分类方式。

  (3)知道在因特网中对IP地址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重要机构。

  (4)讨论合理利用IP地址。

  2.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网络和书籍获得自己关心的知识,扩展和更新知识面。

  (2)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积极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建立起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够同其他人一起完成复杂问题的讨论研究。

  (2)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3)树立节约资源、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

  三、说教法

  从学生原认知结构结构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更快的建构起新概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1.巧设情境,体现两“主”

  我通过设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联想用数字表示网络中的计算机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计划,有目的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比较、讨论、观察、研究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对新概念的建构与有意义学习。

  2.设置实验,操作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观察网络的通与否,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的感知和理解新知识,消除学生在学习技术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的畏惧心理,很快的接受新知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出所发生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3.任务驱动,拓展新知

  提出问题,引出任务,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解决的方法,归纳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案。可以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网络学习,避免学生在网络中迷航,同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将会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作为一个导演者,引导者出现在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生活中的事例转化成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2.比较推理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利用网络和书籍等工具获得自己关心的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一间,确保多媒体控制软件是开通的,并利用双绞线把1号和2号计算机相连。

  2.设计思路

  第1学时: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知识讲解→布置任务 →总结分析操作→小结→作业布置(为下1学时做铺垫)

  第2学时:作业选评→提出问题 →引导解决问题→学生操作→总结

  3.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隐射教学目标

  1.展示案例,展示与“IP地址”这个名词相关的一个案例素材,激发学生对IP地址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行设疑,为什么公安机关可以根据IP地址这一线索找到犯罪嫌疑人的具体位置呢?IP地址是什么?引出课题,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温故知新,实施目标

  1.设疑

  复习旧概念,并提出问题,复习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网络中的计算机可以相互通信,这个通信是如何进行的呢?

  2.用类比法讲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和特征

  类比一:通过描述写信和打电话来引出IP地址的概念

  并让同学们根据上次课所讲的内容,来看自己和周围同学的IP地址

  类比二:通过同学们的学号和座号确定一个学生,街道和门牌号,类似于IP地址的网络标示和主机标示,阐述IP地址的格式和两种表示方式。

  类比三:同学们分了年级,分了班级,那么IP地址那么多,又是如何分类的呢?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类比和对比中,新旧概念的迁移,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3.布置任务(查看网络通与否)

  通过设置分布在同一网段和不同网段的网络地址,展现网络通与否的现象,学生还可以动手操作,再次熟悉设置IP地址,并进行观察,教师演示讲解十进制与二进制的相互转换,包括机算和手算,并计算网络地址。

  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掌握了IP概念之后,安排实验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环节。

  4.小结所涉及的知识点

  根据遗忘规律,教师应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和加深对新概念的认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5.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作业,计算五类IP地址容纳计算机的数量,为下节课做铺垫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第二学时)

  1.讲解作业

  让同学们体会到每个网络容纳的计算机数量是有限制的,网络IP地址也是限的,这样有助于两节课的衔接,教师同时讲解IP地址有关知识点,在作业中巩固了知识点。温习了新概念。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根据前面实验我们设定了自己所建网络的IP地址,那么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的IP地址谁来设定和分配呢?引导学生查找因特网的分配和管理机构,了解其分配的不合理性,解决不合理化未来所采取的措施,了解IPv6的设计思想。

  3.布置任务,进行操作

  以“合理利用IP地址”或“认识IP地址之我见”的讨论结果以定稿形式存入电子学习档案袋里。

  这样可以检验目标,拓展了知识面,突破了课堂上的面面俱到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利用网络了解自己想知道的知识,使学生知道了网络的更新发展,树立起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总结全节内容,深化目标

  结合幻灯片,引导学生说出我们这节的主要内容,这样设计: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IP地址的概念是通过什么方法引出的,同学们要善于利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把抽象的问题实际化。

  评委点评: 这是一次较为优秀的说课。说课者对所说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目标的设置、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的安排等方面理解比较深刻,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新。在说课过程中,始终溶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新课改的思想,这是令人欣慰的。显示出了我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正在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说课的目的在于交流,相互促进。在说课的过程中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设疑激趣,引入课题这部分,是否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任务驱动过程中如何确保学生掌握了新知识,那么该怎么对他评价?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实践,我们的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实际应用,如何灵活运用才能得心应手?如何进行课程艺术的处理?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3

  大家好!我是铜陵市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小学版第4册第26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教材第4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计算机主机,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内容。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意识品质。

  三、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本课需要教师通过传奇或腾图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展示学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四、教法阐述

  依据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4

  揭开“神秘”面纱、DIY大家一起玩———认识计算机硬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揭开“神秘”面纱、DIY大家一起玩——————认识计算机硬件》,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 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课标

  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

  该部分教学内容来自福建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初中信息技术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理论讲授课,虽然书中也有很多的例子和图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主机中的各种硬件设备,但是学生没兴趣认真读。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在理论课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手来,要让学生对这节课真正吃透,需要让他们“动”起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各类硬件并能进行简单插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领学生揭开神秘的主机面纱,并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小组

  合作、竞争意识,增强了小组的集体主义感和凝聚力。

  (二)教材重难点

  了解计算机硬件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连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据我课堂调查95%家庭都有计算机,即使没有的在小学阶段学校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电脑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机箱里面的东西感到比较神秘,同时他们有两重特点: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生普遍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如打打字、浏览网页和玩游戏等,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少;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好奇心强,渴望获得老师的认同。作为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同时在总结、演示的过程中注意讲懂、讲透,并且注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用情感激励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我创设了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导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比赛,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创设学习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相应的任务,变学为用,学用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亲身感受并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

  说学法:(分组协作)

  上节课分好的8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分别围坐在一台实验机器旁。

  五、教学准备

  课件、拆散的计算机部件(学校机房淘汰)、多媒体教室、实验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硬件纸牌》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的计算机中都有这个有趣的游戏,如果你们想玩,现在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认识计算机硬件。

  教师活动:每组观察一下你们的主机箱里面,看看到底有什么?从而引出硬件定义,播放课件并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说一说你发现主机箱里有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规定具体任务和要解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活动:计算机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先观看视频,在分小组抢答,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不能深刻体会,由学生亲自观察并体验计算机的硬件功能,容易理解和归纳总结。

  (三)你来问,他来答

  教师活动:打开的课件,检验学生回答的对与错。

  学生活动:由学生拿实物问其他学生该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设计意图:巩固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及作用。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计算机各部件,也知道了它们的作用,那么现在我们该做什么呢?

  学生活动:由两名学生打开教师课件进行虚拟装机和主机的外连线工作。

  设计意图: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让内容多、抽象化的知识简单化,同时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四)完成任务

  教师活动:任务启动,小组之间比赛,将拆完的机器组装上。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动手将计算机组装上。先完成任务的组可以帮未完成的组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协作学习的优势,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学们互帮互助,达到共同进步。

  (五)拓展练习

  教师活动:连接好的同学,打开我的文档中分层次的练习题。

  学生活动:打开练习题做一做。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FLASH设计一些游戏练习题,巩固今天学习的知识。

  (六)评价总结

  教师活动:最后用1~2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本节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给学生提出课后问题:(1)如何配置一台经济适用的家庭电脑(性价比)。(2)结合自己在使用电脑过程中出现的硬件故障有那些,请列举出来。下堂课分组展开讨论、研究,让研究再次深入。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且回去后查找如何配置经济适用的家庭电脑的`相关资料及解决故障策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追求不止,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附:教学评价表

  第x组姓名完成情况

  个人

  能力□A能够自己安装电脑统计出选A、B、C的总人数

  □B知道电脑主要硬件的名称和作用

  □C无法说出电脑主要硬件的名称和作用

  小组

  协作□A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能与其他成员互帮互学

  □B基本没有和别人沟通,组内成员各做各的

  □C感觉没有兴趣,自己躲在一旁没有进行练习

  附件一:

  教师分发实验卡片,内容如下:

  ◎识别机箱中的声卡、显卡和网卡。

  ◎识别机箱中的硬盘、光驱、软驱。

  ◎识别机箱中的cpu、电源、主板。

  ◎将桌上内存条正确插入机器中。

  七、

  我认为这一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巧妙设计了几个比较好的任务,让“游戏”贯穿整个课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层层深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将抽象的、复杂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一种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获取新知的成功和喜悦,在一种“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氛围中无形提升了信息素养。

  存在的不足:虽然每个小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任务,但是我认为我的点评是不到位的,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他们为什么比其他组装的快,快在哪?我虽然强调了内存、鼠标、键盘、数据线的连接不能硬插,要注意看接口的方向,可是有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为了比赛还是硬插,这些问题我应该在教学设计时想到,但是当时只想到了学生的安全问题,从而忽略了这些细节,没有考虑到它的严重性,只是强调了让他们不能在带电的状态下进行操作,不要随意插拔电源,至于数据线插口有正反之分,插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强调的还是不到位。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导致某些环节草草收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相关文章: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04-12

《线的认识》说课稿04-26

认识钟表说课稿02-02

《认识钟表》说课稿11-21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01-08

《认识圆》说课稿12-19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01-02

《认识分数》说课稿12-10

《认识负数》说课稿1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