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法:我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揭课题,悟诗题。
诗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诗题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因此我从诗题入手,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习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二、读文本,解诗意。
“孤独”和“思念”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一句的理解我都紧紧围绕“孤独”和“思念”展开渲染、指导、理解。
三、括全文,延思念。
通过介绍其它诗人因为想念家乡而写下的诗句,借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进朗读中。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 更加孤独
比 更加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2
【紧扣特点说教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这是一篇以“文包诗”形式出现的文章。通过一个故事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回味无穷。
【依据课标说理念】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引领学生去感受体验诗句背后的那份思亲之情、那颗思乡之心。
【了解学生说学情】
由于我校一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亲之情。因此教学时,教师重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句,透过诗句走进诗人内心,体验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文悟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灵活多样说教法】
根据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我采用诗文对照,情景同现的教学方法。我以诗为核心,以文为对照,以情为串联,以读为本,以悟促读。同时我还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达到景与情的同意,情与景的交融。
【主动参与说学法】
学生用想像法,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用朗读感悟法,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用联系生活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背后的意思。
【情感互动说流程】
板块一:感情调动,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佳节?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过节时你的心情如何?揭示唐朝的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课题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设计意图:节日是这首诗的一根血脉,从“佳节”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的欲望
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设计意图:课文是围绕着古诗来写的,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的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一)了解为何“思亲”
通过读文让学生说说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两年,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王维离家时年龄小,离家久。教师板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明确家乡与长安的地理位置,体会离家之远,朗读表示孤独的词串,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王维孤独一人作客他乡的寂寞心境。
(二)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通过品读文中的词句,重点抓住“兴高采烈”、“扶老携幼”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创设情境,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衬托出王维此时的孤苦伶仃,寂寞冷清,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品悟“思亲”之情
引导学生入文入境,感受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乐。抓住“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从而更好地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感受“思亲”之心
采用教师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让教学回归整体,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中两种情景的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拉近与诗人心灵的距离,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使学生在读文悟诗中逐步去理解诗意,感悟文字背后的那份深深的思亲之情。]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深深地体会着“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你还知道哪些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诗吗?
[设计意图:拓展诗句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涵义。课后延伸,将课堂内外的知识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彰显重点说板书】
在板书设计上,我采用简洁、凝练、美观的图文结合的形式,突出本课的重点,起到了辅助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的作用。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3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 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 提笔写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4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融古今之美于一体。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以这句为题,让人顿感浓浓的思乡情扑面而来。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优美流畅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用词自然而凝练。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英英学古诗》、《咏华山》等文包诗,对这种形式的教材和诗文对照的教学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对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却不清楚。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实现心灵体验,感受诗人“独在异乡”行孤影单的寂寞和“每逢佳节”愈发浓郁的乡愁。
因而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不同方式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和现代汉语的双重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教学中围绕诗眼,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每逢佳节”王维又思念起了什么?以此来“牵动”全文,作为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
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因此在体悟诗情的过程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对比
以十五岁的孩子多么希望与王维只能形成对比,渴求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从而理解王维内心的凄楚。
以欢景衬悲情,更显得凄楚异常,感人致深。所以,第二自然段中通过品读重阳节的欢乐场面和王维的内心孤独,感受到强烈的对比,从而真正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的深刻内涵。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2、抓词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抓住两个具体数字,“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演一演“扶老携幼”,换一换“兴高采烈”感受重阳佳节的喜气洋洋;通过板图示意理解“天各一方”;通过引读理解“思绪万千”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品词是为了析句,析句是为了悟情。
3、想象
为了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创设情境:王维独在异乡,高兴时只能……伤心时只能……生病时只能……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听老师读课文,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从而读好王维想像与兄弟们欢聚的句子。家乡的兄弟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4、朗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并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在课上我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反复朗读,把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如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再读出文字的温度。再如,诵读古诗时,创设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以王维的身份吟诵。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最后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首尾呼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丰富课外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其中,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又能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试着努力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在步步推移的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诗人重阳佳节,身居外地,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 头插茱萸“偏旁、插图”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
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你们从两年,又有何感受?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此环节,抓住两个具体数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王维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
第2自然段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此环节,由文本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阳佳节的热闹情景,正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照,触景生情,睹景思人。)
C:第三自然段
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引读第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
(此环节,启发学生想象以前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情景,联系生活的实际,深切体会到现在的遗憾,感受诗人内心的激情与神往。)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摆正姿势,指导写字
指导写字“重”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叶老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因此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三、教法和学法
首先是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新课标指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声解意;有助于增强语感,因声传情。因此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学法:俗话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理清文章脉络。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即先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复述一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习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第二部分:绕题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问题,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待探究问题定向后,我会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在自主探究或分小组交流找出问题答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这是教学重点)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在引导学生指出文包诗的特点(即教学难点)是:诗文结合,相互对照。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出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再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之后我在提问“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所以在这时我会先请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答案然后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第四部分:超越文本、拓宽想象空间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这一部分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教学特点进一步体会前面我们学过的第一单元第3课的《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来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旅途中孤独、寂静的心情,并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写一个小故事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
第五部分:总结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聆听一曲优美的音乐,与作者一同去体会一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思乡之情。”新课标指出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因此用音乐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与诗人共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相关文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04-09
《每逢佳节倍思亲》 08-06
《每逢佳节倍思亲》 (15篇)02-24
《每逢佳节倍思亲》 15篇08-06
说课稿范文 说课稿怎么写范文10-01
英语说课稿05-28
《摔跤》说课稿05-28
舞蹈说课稿05-21
《面积》说课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