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09 18:00: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篇略讲课文。课时数一课时。本文以空水罐为线索,通过写空水罐发生5次神奇变化的故事,表达了爱能创造奇迹这一主题。《七颗钻石》的体裁是童话,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结尾新奇,耐人寻味,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第六单元选有《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等共4篇文章,本单元中的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编者编排这一单元教材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结合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思路是:

  (1)将语文的审美性和功能性相结合;

  (2)以启发式教学法、讲解归纳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3)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感悟“爱”的伟大力量。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七年级学生对文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主要从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及作者;了解文章爱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知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体会爱能创造奇迹。

  (三)教学重难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将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动听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起点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对教学极为重要。

  1.学生情况和心理特点:我所教的七年级(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共有119人,学生年龄为12或13岁,学生智力普遍良好。此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兴趣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偏重于形象思维,缺乏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起点能力:此前已完成七年级上册5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七颗钻石》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文中并没有太多生涩难懂的生字,学生容易读通读懂课文。

  3.学习风格:多数学生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记笔记等)和一定的课后自学能力,喜欢贴近生活的'知识,喜欢课堂环节紧凑、有序,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阅读文本,问题导引,研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

  (二)、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初中生中间仍是主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迫在眉睫。进行本课教学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指导下,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营造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来进一步感悟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拓展延伸——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PPT展示大熊星座的图片,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大熊星座的图片直接导出新课,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用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写到“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直接提到了“大熊星座”,由此引出课题,也算顺理成章。)

  2、童话的体裁特点简介。

  3、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阅读课文并思考:空水罐共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一一标注出来。

  (设计意图: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更是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的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七颗钻石》是一篇简单易懂的童话,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文本,更要能够读懂文本。空水罐的5次变化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寻找相关信息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教师分析水罐第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要品,细细品析,才能品出情味,品出神韵,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及深邃哲理。教师分析故事的背景,品析字词,归纳第一次水罐变化的原因旨在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为主题——爱能创造奇迹的品析做好铺垫。)

  2、小组讨论:水罐能发生第二、三、四、五次变化的原因并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旨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精读文本,仔细推敲词句,剖析水罐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学生品读水罐发生变化的句段。

  (设计意图:古语有云:“口而诵,心而惟”,这强调的是诵读对于读书的重要性。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范读等环节,使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主题:撒播爱的种子

  活动设计:下列二项活动,任选一项写出你的设计方案,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七颗钻石》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它让读者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延伸,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更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爱的主题,用爱的行为传播爱的信念,成为行善之人,有爱之人。)

  (1)关爱身边伙伴

  点滴爱心,汇聚成海,五块钱,十块钱……龙华区全区中小学生的捐款,装满了整整三箱。11月25日下午,龙华区教育系统负责人来到医院,将全区教育系统的爱心捐款20万元,送到了不幸患上骨肉瘤的11岁女孩黄滟茹手中。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大家还可以给予小滟茹哪些切实可行的帮助,让她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设计意图:爱的力量很神奇,很伟大。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

  (2)百善孝为先

  报载,一对老夫妇育有一子一女。二老将一套公寓式组屋过名给儿媳后,儿子便翻脸不认人,硬将父母推给妹妹。女儿虽然心中有怨,但想到有父母照顾孩子,可省下请女佣的钱,便收下二老。可叹,开杂货店的女婿,竟将岳父当工人般颐指气使,搬货、排货、点货、送货什么粗活都得干;女儿则将老母当女佣般呼来喝去,洗衣、煮饭、抹地、看孙什么家务都得做。两老虽然逆来顺受,最终还是被女儿以“不卫生”为由请出家门。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帮助这些被遗弃的老人家?

  (五)、小结归纳:3分钟

  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该文后的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和概括,不追求刻意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让课堂教学成为“学有所获”的有效教学。)

  (六)、布置作业:2分钟

  要求:任选一项完成即可。

  1、请写下你身边曾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爱的故事。

  2、请给你的父亲或者母亲写一封信,表达你浓浓的爱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作业布置遵循开放性的原则,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对“爱”的主题的理解,不仅知道爱是什么,更要明白怎样去爱。)

  五、说板书

  为了抓住文章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揭示文章思路,体现教师的教路,激发学生的学路,我采用了图形板书,而且图形板书还具有易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记忆的功效,有助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利于诱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真好!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虽是略读课文,但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也很典型,可以作为写作的典范。

  2.教学要求:根据新大纲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章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领悟“第一次真好”的内涵。难点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点拨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入广阔的生活领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将学生由课本迁移到课外,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升华对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活力。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

  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的表现有两点:(1)学生认真思考,自主置疑。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时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疑问,那么让学生将心里的问题说出来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在黑板上记下来,最后归纳他们的问题。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自己的提问又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的兴趣。(2)老师学会倾听,就势引导。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就会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潜能。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过:“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的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发展,想一切办法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在这节课上,我将建立一个对话平台,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比如:当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时,往往会局限于“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开。我会提示他们如:“我与老师——第一次受批评;我与父母——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欺骗;我与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与科学——第一次实验;我与社会——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发掘出亮点,学生只有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内涵。我始终用心和学生、文本进行交流,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断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气氛,放飞学生个性,争取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我认为,唯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大钢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先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归纳总结。”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我先对预习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要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阅读后的提问,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号,然后归纳他们的问题。

  3.合作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学生为主体,提到什么就讨论学习什么。在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分析“好”的含义。

  (2)为什么说“第一次经验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试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举例说说。

  (3)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新的生活领域和人生阅历。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说课/

  (1)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学习,学生会明白:只有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

  5.总结归纳

  我在最后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我认为随时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养成自评的习惯,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总之,要突出重点、难点。整个板书设计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说虎》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性灵愚慧这一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善恶、体会生命的意义,而本单元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及人性的复杂。《说虎》是本单元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虽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在地位上比不上前面的必学课文,但它属于议论文体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这种议论文体的文章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起来困难很大,所以我采取教学的形式,让他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②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2)过程和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文中通过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及“说”的文体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做人。

  3、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4、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理解运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理,即借虎喻人。

  5、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过的议论文寥寥无几,只接触过一两篇像这样的文章比如《我若为王》这样的杂文,但对议论文具体的、全面的学习还没有过。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对议论文全面学习的水平,因此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而不是系统的学习。

  6、课前准备:

  有关“虎”的成语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虎”的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学习兴趣。

  【说教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图片等)展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七年级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来理解、体会议论文所表达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精细的句段,培养他们阅读感悟的能力与习惯。

  【说学法】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于一个入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这一堂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

  第一,通过查阅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习惯;

  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第三,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第四,熟读、背诵优美文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几个与虎有关的成语,并谈谈对老虎的认识,从而明确本文就是针对虎的力气大于人,又有锋利的爪牙,最后反而被人捕获杀害的事实而引发的议论。

  (生答略,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自然引出下面的过渡语。)

  二、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1、了解有关“说”这种文学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它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教师可引《我若为王》加以补充说明)

  2、了解刘基及《郁离子》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谥号:文成。博学,通天文,兵法。辅佐朱元章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郁离子》一书是刘基在元代末年隐居青田山时写的,包括《千里马》、《鲁般》等18篇,195条,后收入《诚意伯文集》。其中文章都很短小,有些是议论,有些是先举史实,然后评论,还有些是先叙寓言,然后评论,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

  (除了解作者外,主要还是以“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这句话为重点让学习明确课文的主旨倾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地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指正。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四、合作交流

  1、疏通课文

  教师展示重点字词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之于恒物处故虽为类足

  2、检测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内容。

  (点拨: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上弄懂文意。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这既让全班同学都起来,又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课文寓意,探究本文的写法。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师生评议。(幻灯片显示问题)

  (1)《说虎》将人与虎相比,有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你能把这两个字指出来吗?

  (2)划出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得出这个结论的?

  (3)作者用老虎与人的关系作比喻,欲说明什么问题?

  (4)本文阐明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

  五、梳理内容主旨:

  主题思想:本文借虎喻人,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的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

  (让学生对知识有个清晰的认识,而不至于满头套)

  六、拓展延伸

  对图片中的滥杀滥捕的现象你怎么看,准备怎么做?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的在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七、课外作业

  请你替老虎捉刀,写一篇耳目一新的反思文章。

  1、“我”是谁?

  2、既然“我”是百兽之王,为什么会败在区区人类之手?

  3、若有来世“我”会怎样战胜人类?

  4、背诵翻译课文,并梳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让学生将写与听、说、读相结合,发挥想象力对课文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八、课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5

  大家好!我们是第十一组,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不知道大家对《伤仲永》这篇课文是否还有印象。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它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全文通过作者王安石所见所闻写了方仲永从一个天才到和一般人无异的悲剧。作者通过叙述和议论让大家知道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应该回忆起这篇课文了吧,那我们进入今天的说课吧!

  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部分,而教学将会贯彻我整个说课过程。我想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对教材要有所了解,《伤仲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五篇文章。《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的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然后让我们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掌握仲永这个故事材料跟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而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掌握仲永这个故事材料跟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

  教法应该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教法。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且学生们都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所以,我会在整个课堂中都以“引导”为主,指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能否上好一节课首要的就是要了解对象也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学情分析----同学们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但对文言文的认识还是不深。他们就像一群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是还不能接受过快的学习节奏的。所以,应当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是重点。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配合使用圈点勾画法、默读法等等多种方法。这篇课文总共用两课时来讲授,另外辅助多媒体教学。

  接下来就正式进入我们这节课。首先就是导入,好的导入无疑是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我们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所以我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法,把学生引入课堂。在字词的学习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找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式,然后在课堂上让同学提出来,通过学生讨论,最后由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讨论法、问答法、圈点勾画法等教学方法。而在全文感知环节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扫清阅读障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熟悉文本,理解文意。在这些前期准备结束后我们将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下几个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层层深入,师学生体会全文思想感情。最后发出感叹,引人深思。然后就是要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在这个环节我同样采用讨论法学习完这篇带有“悲剧色彩”的课文之后,同学们肯定有多话想说。下面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 想到的”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们的认识吧!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他们的感受,从而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思想。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有一些偏离主题的回答,所以老师要随机应变的给予引导。

  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在这节课的板书:

  从板书上体现了全文的主线:作者结合自己的见闻叙述了方仲永从神童到然众人的事例,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层层深入得出全文思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这就是我们《伤仲永》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6

  多元化的学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就有多元化的设计。本执教者的说课教案是按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设计的。分为三大板块:一、说教学设想;二、说教学流程;三、说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8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 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 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4品读课文 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 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 (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1)写景的句子 ,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6、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7、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8、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 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 "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0

各位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周国平先生的《白兔和月亮》(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白兔和月亮》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寓言》两则中的第一篇寓言。这个单元所选课文同上一个单元一样,都是以“人生”为主题,只是更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性的成分更多。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进一步感悟人生。

  《白兔和月亮》叙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很喜欢赏月,但她拥有月亮之后反而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故事短小生动,很适宜初一学生学习。

  2、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寓意。进而学习写作现代寓言。

  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辩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运用点拨法,启发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运用赏读法,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把握人生态度,体会“无私的快乐”,提倡美感的性质,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对寓意的恰当理解了。而难点的关键又在于如何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月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它包括财富,但绝不只是财富。本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也不乏优美的语言,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寓意和学会欣赏,让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实际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得出恰当的结论。同时也要容许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了。

  二、说学生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堂课总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即“主动学习来源于好奇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在轻松氛围中走进寓言,并主动创作寓言。

  三、说教法和学法

  心里学家多依奇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构成学生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合作、竞争和个性化目标结构。合作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到学习中;竞争使学生更有不屈的意志;而张扬的个性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因此,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生动了课堂,也给了学生创作的的空间和灵感。在反复阅读、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现象,较为通脱地领悟本篇寓言的本质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能大胆而自信地站起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我们的课堂更自由化,生活化。老师也一定会被他们的活力四射,张扬的个性所感动了。

  同时,针对课文简短的特点,适当扩展有关月亮的古诗词、神话等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语言、思维、迁移等方面的培养训练,从而实现人文、知识、能力“三维目标”。

  四、说准备

  1、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生字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创作话剧《白兔和月亮》,并自行表演。

  3、搜集有关月亮的美词,佳句,诗词等资料,以备课上交流。

  4、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以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名言导入——走进寓言----创设情境,感知文意——疏通文意,感知寓意----想像拓展,交流资料,欣赏月亮,推究文理——了解寓言,学习写作。

  (一)、名言导入,初步感知

  运用留白艺术,引用肖伯纳的名言“幸与不幸”导入。新和巧,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热情;三是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走进寓言

  对于寓言,我们的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利用所学和寓言来加深对寓言的了解,也强调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达到复习的效果。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走进了寓言。

  (三)、创设情境,感知文意

  优美的意境总是能激起人心底里最浪漫和最愉悦的情怀,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所以,一导入课题后,我马上进入到我的第二个步骤:创设情境,感知寓意。首先出示优美的图片作背景,用优美的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表演课前创作的小话剧——《白兔和月亮》。让学生一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去,进入到美丽的童话中去。当然,课前我会作一些预设:让学生在课前将这篇小短文编排成一个小话剧:把课文的内容稍加以改编一下,加进小白兔和月亮的对话,加进小白兔和诸神之王的对话,再让学生给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然后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表演。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创作的快乐,表演的乐趣,亲身参与的愉悦。也改变了那种由老师或者听范读录音磁带所带来的乏味和单调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说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吧!毕竟,我们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到初中,他们富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还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寻找着最美丽的童话。而这篇童话似的寓言正好可以发挥他们的这些潜质。

  (四)、疏通文意,感知寓意

  从“情景”中,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最切身的体会和感觉了,许多的问题由此而来了,他们一定会站起来大胆而自信地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了。这时,正是疏通文意,感知寓意的最佳时机。这时,可以把学生的理解暂时放在一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将白兔赏月前后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的词语找出来作一下对照,找到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两次转折,然后进入寓意的理解: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五)、想像拓展,交流资料,欣赏月亮,深究文理

  有了对寓意的简单理解,还只是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较为肤浅的认识,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而在没有内心体验的情况下更会出现空泛、单线条。因此,我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展:想像自己是小白兔,用几句话描写白兔眼中的月亮美景。小白兔赏月时会有怎么样的担忧?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之后,白兔眼中的月亮还会是以前的月亮吗?其心情会不会有新的变化?你能为她补上一个结尾吗?

  我们的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一定会有多姿多彩的想像。

  而关于月亮,古往今来,人们仰望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和情思,因而,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赞美月景、借月抒情的诗词、音乐、绘画。你知道的月亮有多少呢?再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卡片拿出来交流一下,给学生有进一步了解月亮,探索美丽的月球的机会。

  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会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注意了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了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也将会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然后,将文意进一步推向高潮:月亮仅仅象征财富?而通过以上的交流,学生一定会明白:月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它包括财富,但绝不只是财富。而白兔却把它仅仅当作了一种财富。那么,拥有利益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你的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了吗?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是自由而活跃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理由来进行反驳和推断,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引领他们进入辩论的境界。

  然后,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再回想肖伯纳的名言,使整堂课达到呼应之美。

  这也将是文意的又一次扩展,提高学生对审美情感的把握。而总结学生的观点,引领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身边的财富,以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处世,也正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目标啊!

  (六)、了解寓言,学习写作

  (有了以上的学习和交流,应该对本课作一个总结和疏理了。这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了解寓言,学习写作。)

  对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就可以理解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如本文,一个短小的故事,却给了我们许多的哲理,大家也可以写。你们只要留心生活,就一定会写出最有哲理的寓言来。不妨留意一下,试着创作一篇寓言,如果实在不会写也可以收集一些,从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正是我们的目标,让学生多留意生活,多从生活中去发现,去创作。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整个板书都用媒体进行,因为,用媒体的形式设计的这个板书更具有童话特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以上这就是我对这篇寓言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评委!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1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像、联想,丰富自己。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

  2、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1、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思考好动手的习惯。

  2、敢于表现,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及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说课活动,我说课的课题是《行道树》。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一篇文章。本文通过《行道树》的自述,对自己的身份和生活环境进行的阐述,重点叙写了行树道的作用:以制造清新而自豪。最后表达自己的忧乐心情。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

1、独特的叙事方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让行树道自己来叙说、展示。

2、通过对比的手法,首先将自己的生活地点与同伴对比,突出自己生活环境的污浊,其次将城市夜晚的喧哗、热闹与自己的寂寞、苦熬相比较,说明自己在艰难中坚守信念、奉献于人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可以说,这篇课文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有所取舍。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而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鉴于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4、教学重点:朗读、体味、领悟。

  5、教学难点:理解无私奉献者形象。

  四、教法设计

  1、情景创设法: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2、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赏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3、对话互动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法指导

  1、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2、探究阅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设置情景:炎炎夏日,当你走在光秃秃的道路上你的感觉是什么?烈日当头,当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多媒体显示行道树,学生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初步感知行道树的作用,形成与文章感情相一致的价值倾向;同时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学生静听,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导语引导着学生去了解文章的内容,现在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到行树道对自己的经历的阐述。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中来,主动配合教师学。通过教师读,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读后提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课文中所写的行树道给你怎样的印象?读出给你感受比较深的一点。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完成目标的第一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语段并在旁写上感受。

  3、听朗读录音,比较自己的朗读,进一步完善朗读。

  4、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悟文章的内涵,在读中积累优美的语句,在读中受到启迪。

  (三)、赏读课文,感悟情感

  1、默读课文,从文章的写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谈整体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片段练习,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明确学习方向。并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2、学生朗读喜欢的句子和语段(朗读时要说出欣赏的理由)其间可用学生赛读,师生赛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发音、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要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如喜欢的方式,擅长的方式,独特的方式等)表达出对朗读内容个性化的反应。叶圣陶曾说:“就是好好读书,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本文文质优美,篇幅短小,适于朗读。学生朗读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而不能言传,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或者照着辅助教材现成的问题,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决定自己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树道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4、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5、“堕落”一词应如何理解?

  6、文章有几处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7、文章叙事的角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采用第三人称?

  8、(由树到人)你觉得本文只是在写树吗?你是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举出例子来说明?

  然后让学生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纸条的形式交给老师,再在全班集体讨论。

  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学生在生活中已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我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的一至二项。

  1、学生扮演“行道树”、“记者”,由“记者”采访“行道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设计广告词和标语。设计一到两句广告词和标语,来表现行道树的内在形象和崇高精神。

  3、例句:赞美你,行道树,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仿写:赞美你。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作者介绍,积累词语。

  1、如此有深意的文章,出自谁的手笔?——作者介绍

  由学生交流作者情况,师生相互补充。

  2、学完此文,你是否认识、理解了下列词语:——积累词语

  堕(duò)落:往坏里变。冉(rn)冉:慢慢的。

  贪婪(lán):不知满足。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乐的音乐声。

  点缀(zhu):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苦熬(áo):苦苦的承受和忍耐。

  牙龈(yIacuten)

  点缀堕落

  啜泣坠落

  辍学

  设计意图:将此环节放到这里,是想使文章有一个连贯性,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也容易理解。

  (七)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自行小结,可从方法、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结束语: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为整个人类和社会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向社会索取了什么。”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学习收获,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整理小结的习惯,通过充满激情的语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升华情感。让学生做一名行动者,自觉投入到无私奉献者的行列中去。这一步骤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境界进一步升华,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主旨,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八)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忧愁:一身烟尘、悲凉点缀、不被珍惜

  无私奉献

  快乐: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板书:课题及作者 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学法: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二)对比参读,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联系生活,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最后欣赏美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把两首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05-2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0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5-28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4

七年级语文上册 09-04

语文七年级上册 04-0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1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的教案01-25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4-02

三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优秀04-22

Baidu
map